-
21 # 瑣納手札
-
22 # 門前流水非等閒
多少人喜歡讀古籍?這個沒有作出統計,但高手在民間,學術研究古籍的不在少數。近代在全國推廣現代白話文,“文言文”弱化,珍藏並研讀名家古籍者日漸減小,鮮有之乎者之人。本人涉及真正的古籍很少,都是以閱讀白話文版本。
一、探究歷史文化淵源。例如:學習古代史學,可知歷史興替;學習儒家典集,可修身齊家;學習詩詞歌賦,可陶冶情操;少讀宗教教義,可明性開悟等。
二、堅持中國文化自信。古籍是前人遺留下的精神財富,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有責任和擔當去閱讀古代典籍和學習傳承中國的文化。
三、術業可有專攻。如果想從文學、中醫、哲學等某一個方面有所造詣,古代典籍就是一個很好的營養源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自己的專業和學識更有文化底蘊和內涵。
-
23 # 十四年出國房地產評估
心裡有點喜歡,看難靜心去看,因為那個繁體字啊,排版啊都不熟悉,看著累。也不容易看懂。這要花點功夫才行。
能去看,就能與古人交流,古人與今人是兩個體系,現在是科學體系,古人多是自然人文。而且古人在這個方面的探尋也很很深。
-
24 # 賣藥的兔子
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歡讀古籍,你從古籍中能夠收穫什麼?我對這個問題發表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古籍,是以紙為載體抄寫或印刷的中國古代圖書。在我們現在普遍認為1911年以前的圖書就是古籍了。古籍在我們現實社會中我們還是可以見到的,不過都是現代人翻印出來的書籍,真正的古籍那是具有文物價值的,不能供人拜讀的。
瞭解了古籍的定義那麼我們就能夠發現我們的書櫃裡就有,比如:論語、世說新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當然還有我國的四大名著都屬於古籍,那麼我們從這些寫古籍中到底能夠收穫什麼呢?容我慢慢道來。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開始孩子們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等等,這些屬於較為簡單的讀本,孩子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可以豐富自身的詞彙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古代先賢們的文字功底,簡單、易懂卻又意味深長,可以感受詩人在寫詩時的心情、環境等等,從而使孩子們知道中華文化的起源及發展歷程、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瞭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學會感恩圖報和孝順父母的規矩、意識到中國偉大和中國人的自豪、更加理解父母的期望與文化傳承、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精髓、發揚傳統文化的基本氣質和潛能。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加茁壯的成長。
從五年級到初中畢業,孩子們就要更深入的學習我國的四大名著了。讀三國:可以讓人老成練達,也體味世間滄桑。讀西遊:讓人信仰執著,百折不回。讀水滸:體驗世間百態,市井炎涼。讀紅樓:讓人懂得什麼叫做情,以及人生的要義。讀者這些書籍能夠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高中開始,孩子們的自我閱讀能力都非常強的,有各種各樣的書籍等著他們去閱讀,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去吸引他們,閱讀方式在改變,有電子書、紙質書、還可以聽書,但是不管什麼形式,我相信,從小打下的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必將起到主導地位,在進行中西對比之後,他們能夠各取所長,能夠寫出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還能夠寫出寶玉與黛玉的動人的愛情故事,能夠寫出趙雲的七進七出,還能夠寫出哈利波特的科幻之旅等等,讓孩子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尋找歷史的足跡、英雄的誕生、朝代的更替吧!
-
25 # 茶里人生苦
我國有6000年的文明史,古籍作為重要的標誌文明的牌記,與我國古老的文明社會並駕齊驅發展著。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也曾說“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籍,計載了歷史,傳播了文明。讀古籍,可以讓我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回覆列表
這種問題,最易引長篇大論。
何必呢?
到今天古籍和古書這兩個概念已然不完全是一回事兒了,是需要作一定釐清的。
古籍,廣義上概凡古時歷史長河中一切物質及精神方面被籍錄而付諸文字、圖畫等各種形式的承載都可以稱之。一片帛布、一塊龜甲、一篾竹片。
古書,只是古籍的一種形式。它可以是一類書的概念,如說“古書中記載”,但更多的使用場景類於文玩古董,指的是實體存在的一部很有年頭的書。
而古籍一詞於今天的使用,已然抽象成一種概念,如說“把這篇文章弄成古籍排版” 、“你上古籍網搜一下這本書”
所以古籍浩淼,兼且依靠今日之科技盡將過去這一切打包成各類txt、pdf、mp4多種文字媒體格式保存於更加浩瀚的網路世界中,俯首即是,憑一個人一代人皓首窮究也是白搭。
所以只能盡你心意心志去研讀研究罷。魯迅說翻開了都是吃人,我們不是奔厚黑去的,不過是滌盪下矇昧的血液,明白下做人的道理,僅此而已。
看了古籍,周說三皇時候好,明清說周時候好,今天說過去時候好,歷有人在,那些都是書讀傻了的。
古書,咱沒馬未都先生的眼力,也沒有餘錢,只能看看鑑寶節目。
或者,咱也是有微薄的底蘊傳家的,比如家五老爺爺民國時開了間私塾教孩子蒙課。有幾本手抄的官廨識字書傳下來。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