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齜牙小豬豬
-
2 # 今評歷史
歐洲十字軍一共進行了九次東征,其開始的主旨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清除異端的名義發動的所謂"正義"戰爭,但逐漸演變成以經濟利益為主,搶劫和暴力為輔的軍事行動,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千年的仇恨和敵對。
將近延續200年的九次東征中只有第一次次東征中是取得勝利,奪佔耶路撒冷聖城,奪回主的聖墓,其餘的都失敗。原因很簡單,每次十字軍東征是一場殘暴的屠殺,掠奪,和奴役,使得反抗、起義不斷,抵抗也非常頑強,同時參與東征的國家和小團體乃至個人的政治目的不同,軍事上缺乏統一指揮,尤其後幾次都非常混亂,各自為戰。以至於很多參與國搶劫到財物後就自行撤退,十字軍東征基本不是以佔領中東地盤為目的,經濟利益的意圖更大。
當時歐洲正處於“貴族文化”中,參與東征的人員基本都是有社會地位的騎士,沒有大規模的發動普通民眾,使得兵力緊缺僅憑對宗教的狂熱去參與,同時沒有統一強大的中央集權制來保障軍事行動,軍事物資後勤補給等等都是自行攜帶,所以才會發生“搶到東西就走”的結局,即使在佔領地留下來的人員數量也很少,基本都是在默斯林軍團反攻的時候無力抵抗。
後期因為基督宗教勢力的衰弱,很難有強大的號召力,也沒有指揮和約束參與人員的能力,所以失敗是無可避免的,當然也是因為東征沿途及中東地區相比歐洲處於“貧瘠地區”很難有吸引參與人長期堅持的動力。再者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及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經濟利益的重心開始轉移,所以從第5次東征開始參與人員的熱情和動力就減少了,基督宗教的影響力也大幅削弱。
縱觀世界,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場從宗教仇恨發展到以經濟利益為目標的戰爭是不可能取得長久勝利的。
-
3 # 燕北林叢
十字軍東征的失敗,不同於四世紀亞歷山大的遠征和後來查理大帝的擴張,都創造過輝煌。十字軍東征是由伊斯蘭教的擴張而起。最初的原因是為了捍衛宗教、收復被穆斯林控制的失地。其失敗,用現代人今天的眼光看,其一,十字軍內部各集團成分複雜,互相之間不團結。比如,第三次東征,十字軍由英、法、德聯軍的組織形式出征,英、法由海路挺進、德軍由陸路進攻。德軍一路上損失慘重,雖然穿過了小亞細亞,但統帥腓特烈渡薩列夫河時淹死,只剩下了一些殘兵敗將;法軍佔領了阿克拉港後,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便率領一部十字軍回了法國;英軍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塞普勒斯建國後就被賣給了原來的耶路撒冷國王。
十字軍各自為戰,各自都顧及自己的利益,沒有組織協調,沒有作到互相配合。
二、準備不充分,對東征後的困難預料不足。如第七次和第八次東征都被瘟疫和傳染病折磨。或失敗,或草草收場。
三、名為捍衛宗教、收復聖地,但伴隨著的卻是劫掠和屠殺。如第四次東征,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的貴族組成,很快攻佔了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在對君士坦丁堡搶劫和破壞後,便進行血腥屠城三天……
十字軍的一個指揮官在寫給教皇的信中也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耶路撒冷史》中也記載,十字軍佔領該城後,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0天大屠殺。把宗教聖地變成了屠宰場!十字軍將士到寺院教堂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就又去投入到新的一次血腥的屠殺之中……
四、十字軍雖然進行了長達大約兩個世紀之久的數次東征,但沒有統一的籌劃和組織醞釀。戰法老套,裝備笨重。十字軍組成人員都是身著重甲、手長劍(或標槍)、盾牌,只利於近戰和單打獨鬥,沒有戰術協同,運動起來也極不方便。
十字軍的作戰物件是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輕騎兵。交戰時運動靈活,戰術多變,可以利用弓箭先擊潰十字軍,然會在運動中將其分割包圍,然後各個加以殲滅。總體來看十字軍東征,由一開始的“正義”之戰,演變成後來的屠殺、劫掠的侵略戰爭,加劇了當地民眾對十字軍的憎恨和仇視,也是導致其失敗的客觀原因。
-
4 # 鋤奸將領
十字軍東征就是一場大屠殺,把不屬於基督教的一切宗教信仰者殺無赦,幾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歐洲幾乎男丁全部戰死,聽信了一位教皇的卑鄙讒言,西方人基本都參加了邪惡的聖戰,就連君士坦丁堡都未能倖免,本是基督教內東正教都被十字軍洗劫了,血洗了君士坦丁堡,而且把死人肚子破開找金子,慘不忍睹。在和薩拉丁的戰役中幾乎耗盡西方的經濟,薩拉丁不愧為那一代的戰神,就連十字軍最高領袖都肅然起敬,因為薩拉丁以{}古蘭經{}教義作戰,作戰宗教領袖待命指導,佔領城池從不強迫其他宗教改宗換代,不殺老幼婦殘,和十字軍比起來薩拉丁簡直就是活菩薩,十字軍佔領城池幾乎屠城,連活的雞犬都殺。嗜血成性的十字軍和薩拉丁比起來薩拉丁更有爵士風格。
薩拉丁出現打消了十字軍高昂的氣焰,十字軍全部以伯爵各騎士團著稱,十字軍以戰無不勝的有原則嚇唬百姓,以基督的名義燒殺搶掠,因為太過殘忍就連他們上帝都鄙視十字軍,染上鼠疫,斷水斷糧,莫名其妙的十字軍戰神突然消失,最後也導致所有十字軍團最終被消滅。
-
5 # 北方有水1
十字軍東征從1096一1291的長達近200年時間裡,發動過九次東征之戰。因參戰士兵都佩帶十字標誌而稱為十字軍,開始就是以羅馬天主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和上層僧侶集團策劃的以對抗 穆斯林和收復被 穆斯林佔領的聖地而發動的戰爭,但因參戰者成份極其複雜,繼而演變成以天主教擴張為主兼俱經濟掠奪和人口屠殺的戰爭,雖然在佔領的地區也曾建立起幾十個十字軍國家,但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失敗的。十字軍失敗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參戰各方各懷目的,參戰人員成份極其複雜,武器裝備也不統一,沒有戰術協調等原因,但主要的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字軍東征使參戰各國上千萬人付出了生命代價,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極大的破壞了參戰各國生產力發展,但同時十字軍東征也對歐洲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促進的作用,東征的同時也推動了東西方經濟,貿易的發展。
-
6 # 張子曰
十字軍東征並沒有失敗啊。
你如何定義失敗呢?
十字軍先後十多次東征,成功的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小國家,並阻止了穆斯林向西方的攻擊,雖然十字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但是還是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十字軍的東征,只怕東羅馬帝國未必能堅持那麼久。
所以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失敗?
如果十字軍的目的是解放聖城耶路撒冷,那麼這個任務是完成了的,十字軍確實是解放了耶路撒冷併成功的建立了一系列國家;
如果十字軍的目的是阻止穆斯林的擴張勢頭,那麼這個任務也是部分完成了的,透過持續不斷的十字軍東征,給與了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沉重打擊。
如果說十字軍失敗,難道是指十字軍最後還是被穆斯林佔領耶路撒冷麼?這有什麼,天道有迴圈,如果穆斯林趕走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算勝利,十字軍算失敗,那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的時候,算不算偉大的勝利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課本的結論都是有問題的。所謂歷史,其實是互相交錯的,一會兒這個贏,一會兒那個贏,並沒有什麼永久性的可以萬世不易的勝利,僅僅在於歷史誰來解釋而已。你把你的勝利串聯起來,把你的失敗都有意的抹去,你就能創造一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神話;但是你的敵人把他的勝利串聯起來,同樣能創造一個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故事。
就和中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的戰爭一樣,站在中原文明的立場解讀,總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失敗是暫時的,敵人的猖獗是短暫的,最終我們重新建立了新的王朝,所以最終我們總是勝利;
可換句話來說,站在北方文明的立場解讀,其實是一樣的:無論被中原文明消滅多少次,北方草原文明一樣也能在逆境中頑強戰鬥,堅持到光明到來的一刻,重新建立偉大的帝國。
所以呢?十字軍東征到底是勝利還是失敗?這並不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不要輕率的下什麼結論。
耶路撒冷的陷落確實對十字軍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失敗;但是話又說回來,今天的耶路撒冷,不還是掌握在猶太-基督一脈的後人手裡麼。
-
7 # 半時而易
第一次也不能說失敗了。。。開頭畢竟打下了耶路撒冷。。。烏爾班發起的東征其實還是老一套,主要緩解東西教會的矛盾,和提高羅馬教廷在世俗中的地位,順便把統治整個義大利的維京海盜的後代野蠻人們忽悠到東方去冒險。。。東羅馬的皇帝希望十字軍的朝聖者們幫他抵擋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侵襲。。。所以第一次東征,雖然死了很多炮灰,但東西教會,整個東征團體還是很團結的,很快打下了耶路撒冷。。。結果分贓不均,後面就直接趴窩了。。。
-
8 # 一個老豆
十字軍其實是一支不義之師,打著聖戰的名義對東方國家進行掠奪。十字軍主要由歐洲封建領主,農民,破產者,流氓等落後人群組成。這些人絕大部分是文盲,且歐洲經過中世紀的宗教黑暗統治,疾病和貧窮是歐洲大陸的常態,所以這些人往往兇猛貪婪嗜血,翻譯成國語就是不要臉不要命。他們偶然打個勝仗接著的就是屠城,搶劫和強姦一切。
相反,阿拉伯世界卻有著相對發達的科學和技術水平,醫學水平也在世界前列,已經可以進行復雜的外科手術了,阿拉伯國家的藏書和文獻使這些侵略者發現原來他們的祖先希臘人和羅馬人也有過輝煌的文化。而那些十字軍的普通戰士,肩膀上被砍到一刀,基本就等死了。
同時阿拉伯世界在同一個古蘭經的團結下,同仇敵愾,還有像薩拉丁那樣的英明領袖,對付遠道而來,又沒有後勤支援的十字軍遠征軍,應該是遊刃有餘的。
然而,事事皆有反面,歐洲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遠征中,逐漸的形成團隊和國家民族的意識,也在一次次和東方國家的交鋒中學會了航海技術,開始了大航海的時代,導致今天的世界,還是歐洲出來這些人強悍一些。
-
9 # 春之田園1
首先說明基督教是極度排外的,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就是異教徒;應該對他進行教育,讓他信奉上帝,否則就讓他毀滅,這就是十字軍東征的理由。這對於近東、中東的老百姓來說就是災難。結果耶路撒冷沒有打下來,自己人先打起來。
-
10 # 春天57607977
主要是沒有統一的領導,一盤散沙。另外對佔領地未進行種族屠殺導致一旦失利,處處反抗。如果統一領導,在佔領地實行減少當地人口數量增加生產自己族人,估計耶路撒冷現在是基督教的了。
-
11 # 清啊久
我們先了解一下十字軍東征的原因:
公元前500年在義大利羅馬興起,在之後的幾百年內佔據了地中海沿岸的一系列土地建立起了橫跨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在此期間基督教興起,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來羅馬帝國分裂,成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分為天主教,與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
後來羅馬帝國衰落,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英法德拜占庭等一系列的國家,基督教儲存下來並作為這些地區的主要宗教。
公元7世紀以穆斯林為核心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向東侵佔北非沿岸,一直到西班牙南部,北邊透過小亞細亞,攻擊拜占庭王國。傳播穆斯林教義。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確定了參加東征者完全免罪。進而拉開了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東征以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核心。
1096年到1270年西歐的封建主對近東各國九次發動大規模的戰爭。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
十字軍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教皇一聲令下,各個國家都出兵,各打各的,英王,法皇,德皇,各行其是,缺乏配合,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二、成分過於複雜,有僧侶,有騎士,有國家正規軍,還有為數眾多的下層農民,拿著斧頭,長杆就上陣了,雖然精神可嘉,但對於正規作戰來說不是好事情。
三、軍事戰術過於陳舊,那些渾身重甲的重灌騎士,要是跟阿拉伯輕騎兵對陣,阿拉伯輕騎兵是沒有獲勝的希望,可是進入沙漠,這些大鐵殼子真的可以烤死人,阿拉伯運用靈活的戰術,避免正面對陣,用弓箭對付他們,襲擊他們的糧草補給,這些戰法死板的重灌騎士們,根本就不是阿拉伯輕騎兵的對手,農民就不說了。
四、宗教極端主義:拜占庭也是基督教,原本天主教出人,拜占庭提供補給,是可以打敗阿拉伯的,結果拜占庭也被列入討伐目標,有幾次出征,就是打拜占庭的,所到一處別說男女老幼,連雞犬都不留活口。所以他自身也遭到了極大的阻力。
五、在公元1000年,那個時代歐洲的人口本來就不是很多,出來的都是精裝年人,哪能經得起這麼折騰,開始是宗教狂熱,後來慢慢的人們就冷卻下來了。
六、穆斯林的宗教狂熱,這個時候阿拉伯雖然分裂,但是實力尚存,人們膽壯心齊,英雄輩出,為了捍衛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是拼了。
-
12 # 蘆中人7
不涉及具體的史實,僅說說觀點。伊斯蘭教興起以及伴隨著的穆斯林開疆拓土之前,小亞細亞,以及萊萬特地區是在東羅馬帝國控制之下,從這個角度上說,穆聖之後穆斯林國家是耶路撒冷的後來者。從這個角度說,基督教十字軍東征是有些合法性的。
-
13 # 史論縱橫
中世紀的歐洲史算是一部宗教史,所以很枯燥,我對這一段歷史一向並不感冒,尤其是十字軍東征的故事,在我看來,為了宗教信仰打架本身就是對上帝的褻瀆。
但是,直到我看了一部《天國王朝》的電影使我對這一段歷史有了最初的概念。
在《天國王朝》中,基督教開始是處於優勢地位,但是由於內部矛盾重重,以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矛盾摩擦,使耶路撒冷王國陷入危機,最終被伊斯蘭領袖卡薩丁打敗。
至於,為什麼失敗,我認為從十字軍的人員構成就可以看出,主角原來是一個鐵匠,算是平民了,但是他的父親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成為了騎士,而鐵匠因為殺了人,想要去耶路撒冷去救贖,也就是說,當時的羅馬教皇鼓動歐洲人進行東征,招募的本身就是有罪的人,這樣的人,天生就嗜血成性,在十字軍東征的路上殺害平民和老百姓,而且對耶路撒冷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進行屠殺。
其次,是其世襲罔替的等級制度,尤其是有些奴隸打打仗的資格都沒有,能夠上戰場的只有那些貴族,這就和穆斯林拉開了差距。
最後,戰爭有正義與不正義的一面,而聖戰就是打著正義的旗子幹著不正義的事情,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
14 # 紅雨說歷史
美麗的地中海東岸有一個神秘的的地方——耶路撒冷。傳說中基督教創始人耶穌就在這裡受難和昇天,這裡是基督教的聖地。後來基督教的信仰國度拜占庭帝國慘敗,突厥人入侵併且佔領了耶路撒冷。
拜占庭帝國向羅馬教皇求救,羅馬教皇也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拓展宗教和控制東正教,所以決定向東方發起進攻,他們以東方十分富有為誘餌,蠱惑眾人,於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代表基督教的軍隊胸前都配著十字架,所以叫十字軍。於是浩浩蕩蕩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了,從1096年開始,大約200年時間裡發生過八次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期間還佔領耶路撒冷,但是又失去了。十字軍東征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正義的戰爭,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十字軍居然把矛頭對準了向自己求救的同盟軍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且在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後進行了殘忍的掠奪和屠殺。
後來十字軍東征在多次的戰爭中經濟和軍事都略顯疲憊,慢慢的十字軍衰敗下去,軍事實力衰弱,最後還是失敗了。
-
15 # 冥蝶讀書
十字軍東征持續了將近200年(公元1096年——1291年),前後共有八次(有的認為是九次),每一次目的都有變化,時間跨度如此之長,如果去評判失敗還是勝利都不妥當。200年的時間,基本上相當於西漢的持續時間,我們不能定義西漢失敗了,只能說西漢滅亡了。實際上,第一次東征無疑被認為是勝利的,十字軍沿著地中海東海岸建立了幾十個基督教政權,其中的耶路撒冷王國持續了將近200年(1099年——1291年),比一些中原王朝時間都長。
(電影《天國王朝》裡的耶路撒冷王鮑德溫四世)
我們先大致梳理一下八次東征的情況。
第一次東征(1096年——1099年)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收到了拜占庭皇帝的求助信,希望提供援助,打退勢力日益增長的塞爾柱人。就在四十年前,東西方教會正式決裂了,但是雙方都想著統一教會。因此烏爾班二世接到求助信,就把它當做一次契機。他發出號召,要求信徒們去收回聖地耶路撒冷。當然了,條件是“可以升入天國”。
1096年,第一支十字軍,全部由農民組成,開往小亞細亞,遇到塞爾柱人,被全部殲滅。此後,封建領主和騎士們開始加入十字軍。
1097年,大約有10萬人的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匯合,然後渡海東進,進入小亞細亞,隨後沿著地中海沿岸一路南下。
1099年,十字軍佔領了耶路撒冷,建立起耶路撒冷王國。從此之後的兩百年內,除了後續從歐洲來的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一直是跟阿拉伯人作戰的主力。
第二次東征(1147年——1149年)
這次十字軍的領導者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目的是佔領大馬士革。結果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塞爾柱人打敗,法國十字軍抵達大馬士革城下,被贊吉王朝的努爾丁打敗。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不得不返回歐洲。
第三次東征(1189年——1192年)
這一次東征的原因是因為耶路撒冷被薩拉丁攻佔(就是電影《天國王朝》裡的那場戰爭),蒂爾大主教號召奪回耶路撒冷,於是全明星陣容上場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外號紅鬍子)率軍十萬沿陸路從小亞細亞進發。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從海路向巴勒斯坦進發。
紅鬍子的大軍一路擊敗塞爾柱人,衝過了小亞細亞,結果在渡河時從馬上掉下來,淹死了,大軍隨即瓦解。由於英法兩國不可調和的矛盾,腓力二世和理查鬧翻了,在佔領了阿克港後,就率領法軍離開了。而理查攻下了塞普勒斯,結果在耶路撒冷城下被薩拉丁打敗,雙方簽訂了和約,耶路撒冷王國的部分領地得以保留。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第四次東征(1202年——1204年)
經過前三次的遠征,拜占庭人跟十字軍的關係惡化了,他們不再同意十字軍由陸路出發。因此,十字軍重新考慮,決定佔領埃及,作為前進的基地。這一次的十字軍主力是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結果因為威尼斯人索要渡海費用,而十字軍支付不出,威尼斯人便慫恿他們去攻佔拜占庭。於是十字軍便直接東進,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經過一番搶掠,拜占庭變成了十字軍統治的國家,但他們隨即放棄了遠征耶路撒冷的目標。
第五次東征(1217年——1221年)
目標依然是埃及,但是沒有得到歐洲的君主支援,加入十字軍的主要是貧窮的信徒以及落魄的騎士,稍微有點地位的是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在途中,得到了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王國的支援。大軍進至開羅城下,遭到埃及軍隊的圍攻而失敗。
第六次東征(1228年——1229年)
這一次由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他率領大軍抵達耶路撒冷,但是並沒有發生大戰,而是透過談判的方式。他和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的協定,換回了耶路撒冷。但是由於腓特烈二世跟教皇英諾森四世關係一直很緊張,之後雙方陷入了長期的戰爭。最後導致1244年,耶路撒冷再次丟失。
第七次東征(1248年——1254年)
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起,目標還是選擇了埃及,結果進攻開羅時兵敗被俘。被關押了五年後,透過付出大筆贖金的方式,路易九世才被放了回去。
第八次東征(1270年——1272年)
依然是路易九世,這一次他選擇了從突尼西亞登陸,結果染病身亡。繼位人腓力三世下令撤退。1271年,英國愛德華王子率軍增援,趕到突尼西亞,但是法軍已經撤退。他不得不跟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簽訂和約,然後趕回了英國繼承王位。(有另外的說法是把愛德華的軍隊算作第九次東征)
此後,十字軍的領土不斷落入馬木留克王朝手中,直到1291年,最後一個城市阿卡被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從第二次開始的七次東征,如果單從遠征的目的來看,也並非都是失敗的。比如第四次東征,原計劃攻佔埃及,中途計劃更改,變成佔領拜占庭,最後拜占庭被佔領了,目的達成,並不能算做失敗。第六次東征順利拿到了耶路撒冷,也不能算作失敗。其他幾次遠征可以視作失敗,但每次失敗的原因並不相同,不過這些失敗的原因中有一些共通之處,我們詳細分析一下。
一、政治經濟的落後
號召十字軍的口號是奪回聖地耶路撒冷,除了宗教狂熱,對大馬士革等地的財富渴望是深層次的動機。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十字軍所到之處,無一不是大肆劫掠。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明當時歐洲的落後與貧窮。第一次遠征的勝利,要得益於跟拜占庭的結盟,拜占庭不僅出動軍隊,還為十字軍提供了後勤支援。而勝利之後的十字軍所建立的政權依然採用了落後的封建領主制度,這種制度根本無法集中力量,導致根本打不過統一了阿拉伯的薩拉丁。
二、落後的軍事制度
當時歐洲的主要作戰力量是重灌騎士,騎士們注重一對一的單挑,在大兵團作戰時,並不懂得戰術上的協作。除了第一次遠征和第六次,其他的遠征連統一的指揮都沒有,都是各自為戰。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上,也不完全不懂得戰略戰術。比如誘敵深入,伏擊之類的戰術。這在電影《天國王朝》中表現得非常明顯,鮑德溫四世死後,繼任者帶著大批騎士,被薩拉丁騙到了沙漠中,導致大敗。從這點就能看出,當時歐洲的指揮官們頭腦非常簡單,根本不懂得戰略戰術。
三、戰爭本身的非正義性
十字軍東征無論是本質上還是事實上,都完全是一種殺戮和掠奪,本身是非正義的,必然會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十字軍每攻下一座城市後,採取的都是毀滅和搶掠,完全是一種強盜行徑。根據《耶路撒冷史》的記載,十字軍攻下這座城市後,進行了整整30天的屠殺。為了掠奪黃金,剝開死人的胃去尋找。因為死人太多,乾脆將屍體全部燒掉,然後在灰燼中尋找黃金。
野蠻加落後,這是十字軍東征失敗的最主要特徵。
-
16 # 五味社
不論十字軍如何標榜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的東征都是血腥的侵略行徑,出於各自的利益和慾望,“借上帝之名,行撒旦之事”。
內部原因:13世紀歐洲各國之間征戰不斷,雖然東征能促使他們暫時停戰,但小規模衝突時有發生。十字軍假借上帝之名,第四次東征時,十字軍並非進攻埃及,甚至都沒有和穆斯林作戰,而是洗劫基督教聖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對十字軍的不信任,聯合穆斯林國家將十字軍趕出君士坦丁堡。十字軍本身缺乏組織與素質,沿途燒殺搶掠。
外部原因: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抗擊十字軍,使穆斯林世界由劣勢轉為優勢。穆斯林騎兵的靈活性,可有效打擊十字軍。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和疾病的困擾,也是十字軍東征失敗的原因。
總而言之,十字軍東征並非是出於宗教征服,而是赤裸裸的侵略與財富掠奪,註定將失敗。
-
17 # 歷史長流水
十字軍東征實質上是披著宗教外衣,以政治、社會和經濟為目的的侵略行動。在將近二百年的時間,羅馬帝國的十字軍共進行了九次東征(一說:第九次東征為第八次的一部分),除了第一次東征的結果是十字軍獲勝外,其餘的均告失敗,所以說十字軍東征總體上是失敗的。
十字軍東征的侵略行徑,在道義上是不被外界認可的。第一次東征佔領耶路撒冷後,利用武力屠殺了70000餘人,這一駭人聽聞的慘劇發生後,十字軍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是遲早的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的進攻物件居然是與他們信奉兄弟教的拜占庭帝國,這一次更加激化了內部矛盾的發生,使得十字軍本身的戰鬥力降低。
而主要原因是:參加十字軍的社會成分紛繁複雜,武器裝備極不統一。身穿甲冑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而與十字軍對抗的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力是輕騎兵,具有良好的戰鬥技能,可以獨立作戰,亦可與其他兵種配合,其機動性強、作戰靈活、裝備合理成為制勝原因之一。
雙方所運用的戰術也頗有不同,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鬥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對單的決鬥,協同動作有限。而對方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逐個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
18 # 桃花石雜談
十字軍東征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十字軍東征是指公元1095年到1291年之間西尤拉丁國家對地中海東岸所發動的征服行動,其原動力是從穆斯林手裡奪回耶路撒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奪回耶路撒冷,並在其周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等十字軍王國。但後來的十二次十字軍東征卻一次比一次失敗,最終十字軍在中東佔領的領土全部丟失,整個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那麼其內在原因是什麼呢?耗資巨大,得不償失
十字軍東征的原動力是中東的政治變化。公元11世紀末期,當時迅速崛起的塞爾柱突厥帝國擊敗了東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周邊地區。之後塞爾柱人開始對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西歐人徵收重稅,在西歐引起廣泛不滿。
因此為了在驅逐耶路撒冷周邊的塞爾柱突厥人,確保西歐人朝聖路徑的安全,西歐人發動了十字軍東征。所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目的相對來說比較純粹,就是打敗穆斯林,奪回耶路撒冷,因此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威風八面)
但在佔領耶路撒冷之後,西歐人發現軍事征服和維持統治是兩碼事。而耶路撒冷和其它十字軍王國遠離西歐本土,四周都是穆斯林國家,基本總是處於其軍事威脅之中,使維持這些十字軍國家的成本變成非常高昂。而耶路撒冷王國建立後,為了其自身的生存,又反過來和熱那亞和威尼斯等歐洲王國爭奪起了東方和地中海貿易線路的控制權,導致歐洲人內部出現了分裂,以至於許多回到歐洲的十字軍後來甚至被以在聖地搶劫等罪名判刑。
(十字軍東征需要跨越地中海,成本高昂)
初衷改變,搶劫為主所以後來的幾次十字軍東征雖然名義上還是為了信仰的目的出征,但其實質卻逐漸蛻變成了武裝搶劫行動。因為歐洲封建主們發現打仗的經濟效率要高過統治。而在主旨變化之後,也必然會影響到其軍事行動。也就是說十字軍開始不只是打穆斯林,而把同樣信仰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一塊收拾了。
(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為信仰而戰的謊言破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了。這次東征出發之後不久,十字軍就以一位東羅馬前皇子的請求為由調轉矛頭,去進攻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最終在1204年4月將其攻陷,導致東羅馬帝國事實上的滅亡。而十字軍入城之後,到處燒殺姦淫,並將無數教堂都砸毀,以搶劫其中金銀。據估計君士坦丁堡在這將浩劫中共損失了90萬銀馬克的財富,在當時這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而東羅馬帝國在此戰過後雖然曾經復國,但元氣大傷,再也沒有恢復其國力,也為後來奧斯曼將其再次滅亡埋下伏筆。而後世西方對十字軍極低的評價其實也跟這個事件有很大關係。
社會變遷,興趣轉移後來幾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目的已經變成了搶劫財富,所以信仰的凝聚力越來越小。而後來歐洲的封建主們發現,要搶劫財富,還是在歐洲本土從其它封建主那裡搶劫成本更低。所以後來西歐內部的紛爭越來越多,統一起來組成十字軍維持中東基督教王國的動力越來越小。而十字軍在中東作惡多端,周邊穆斯林國家對其的反對情緒卻越來越高,致使十字軍王國自身無力生存。
(初期佔據上風的十字軍後來漸漸被穆斯林打敗)
而且歐洲社會本身也發生變遷,透過十字軍東征和蒙古入侵等一些事件,歐洲人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基督教以外的文明,這使歐洲老百姓的思維也發生變化,宗教熱情開始被對世俗權力與金錢的追求所取代,而十字軍血洗君士坦丁堡的細節越來越多地傳回歐洲之後,十字軍在宗教方面的感召力也越來越低。而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疫情之後,歐洲各國實力大損,教會統治也走向終結,所以最終歐洲人再也沒有熱情去發動十字軍東征了。
所以整體上,經濟和利益等因素,以及歐洲社會的整體變遷,使十字軍東征最終走向了失敗。 -
19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十字軍東征共計九次、持續近200年的,名義上是歐洲各國響應羅馬教皇號召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等被異教徒佔領的土地而進行的戰爭,實際上就是眼紅東方的財富,用高大上的口號做著齷齪的事,進行燒殺搶掠。
歐洲各國會發動十字軍東征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1、十一世紀末歐洲已經完成了封建化,基本上沒有無主的土地,各級封建主為了發展、為了獲得東方的奢侈品、香料等產品只能向外擴張;
2、當時歐洲盛行長子繼承製,其他的子孫沒有爵位封地,活的都挺苦,只能成為騎士服軍役,期望獲得戰功改變命運,因此這些人熱衷於戰爭;
3、阿拉伯人的崛起截斷了東西方商路,影響了歐洲商人在地中海地區的利益,因此商人願意出錢支援貴族向東方擴張;
4、失地的農民、城市中的地痞無賴想要獲得財富,改變家族命運;
5、教皇烏爾班二世想要在歐洲重新樹立羅馬教廷權威,統一基督教世界,因此成為了發起人。
1095年11月28日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的克勒芒召開了宗教會議,發表了“以父為名”的著名演說,號召西歐各君主王侯們停止“私戰”,到東方去同異教徒鬥爭。之後烏爾班二世將手下派往各地進行宣傳,將東方描繪成珠寶滿坑、金銀遍地的財富之地;只要參加十字軍東征的人可以免除所欠債務的利息;參加十字軍東征的罪犯可以獲得赦罪的機會等等。於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年8月15日開始,這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東征。
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從它形成的原因中就能看出來。首先東征的主力是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而這三個國家之間就是矛盾重重互相征伐,內耗嚴重;其次隨著羅馬教廷權威日益衰落,西歐各國人擺脫宗教的束縛,沒有人有能力團結各方勢力了;最後各方參加十字軍為的都是利益,但是隨著東征的不斷失敗,收益和損失不成正比,因此參加的人越來越少。
-
20 # 隱語
自從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發動了歐洲十字軍運動以來,歐洲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為啥打得一次不如一次最後乾脆偃旗息鼓了呢?讓我們先看一看最轟動的那次陣容。
這一次是1189年九月,歷史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牽頭隊伍的首領分別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任國王,外號“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的理查一世,法蘭西時任國王腓力二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巴巴羅薩·腓特烈。可以說歐洲幾大巨頭都聯合起來舉全國之力發動東征。歐洲國王牽頭為了十字軍東征,稅收、舉債、賣官鬻爵在所不辭,背後除了宗教信仰,更有覬覦宣揚中的“東方財富”。
但很快他們發現,十字軍是一件耗時耗力、得不償失的事情,千里迢迢即使取得暫時勝利,光是守住那一塊也要耗費不少資源。在教會與王權的割據中,歐洲國王們漸漸發現守好自家國土才是正道,對於十字軍運動越來越沒積極性,參與東征的隊伍也從最開始的國王領頭、貴族騎士參與,到後來的找不到工作的阿貓阿狗,次子團,無地農民,甚至流氓罪犯這些人。
其中的混亂,以及由此而來的失敗當然也可想而知。
回覆列表
要了解十字軍東征為什麼會失敗,我們要了解它取得的成就。別忘了十字軍王國存續了幾百年,考慮到它幾乎處在敵人包圍圈中,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在十字軍和阿拉伯人的戰爭中,十字軍在大多數時候都取得了勝利。十字軍戰敗的重要戰事包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前的哈丁戰役,以及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的大馬士革圍攻。十字軍的成功主要歸功於重灌騎兵,他們抵擋住了穆斯林弓箭手一輪又一輪的射擊。阿拉伯人看到十字軍騎士們抵禦住了所有攻擊後,士氣大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當查理國王逐漸靠近耶路撒冷時,一位穆斯林領袖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就算我們砍光地上所有的樹木,也造不出足夠多的箭和武器來打敗法蘭克人。”因此,十字軍在陣地戰中佔優,即使有時候他們在人數上不敵對手,比如說在阿蘇夫、安提俄克、雅法。
那麼,為什麼他們最終會失去聖地耶路撒冷呢?
大多數十字軍來自法國,離黎凡特很遠。即便是義大利,距離戰場也很遠。而穆斯林只需要穿過一個街區,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最終基督徒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等地贏得了勝利。
協調性也是一個大問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基督教聯軍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穆斯林世界。據說比起法蘭克人,法蒂瑪人更加厭惡土耳其人。中東地區主要是由分散的城邦國家和互相敵對的酋長國組成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對基督教來說是一場災難,其中一個原因是努爾丁使穆斯林世界更加統一。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薩拉丁進一步提高了穆斯林世界的統一程度,但是由於領土面積過大,他很難實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在他幾次輸給查理國王之後。
這讓我想到了第三點,十字軍打敗一個敵人之後,還有兩個正在虎視眈眈。他們並不想入侵敘利亞或北非,也不想插手中東核心地區。所以,穆斯林被打敗後就向大馬士革、摩蘇爾或者阿勒頗撤退,然後捲土重來。查理國王明白,就算他攻佔了耶路撒冷,也很難守住這裡。一旦收復耶路撒冷,大多數十字軍就認為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然後立即離開這裡。十字軍並不打算征服整個中東地區,他們只想要黎凡特,尤其是耶路撒冷。約翰·格林首次在《世界簡史》中說到,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場朝聖的戰爭,而是一場混雜著戰爭的朝聖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