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國系釣具

    前段時間有幸讀完古典老師《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這本書大約25萬字,受益良多,接下來我們看看書裡都有什麼精彩實用內容。

    書中精髓

    一個人在思想、事業和個人生活這三個層面可能存在哪些侷限,如何才能打破這些侷限,走向更加成功和幸福人生。

    本書主要的3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我們人生的侷限不在於世界的的邊界,而在於我們思維裡的牆,也就是我們心智模式的侷限,擁有更完善的心智模式,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第二個重點:是關於工作的問題,你要努力尋找你內心的基線,正確看待簡歷和求職的關係,想要在職場上獲得長遠的發展,年輕人可以考慮首先投資自己。

    第三個重點,是人生的快樂和幸福都由你自己做主,一個人應當進入掌控者模式,擺脫受害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活在父母設定好的劇本里。

    第一部分:

    第一個重點內容:我們經常以為,我們親眼看到的就是事實和真相;如果我們碰了壁、倒了黴,那是因為外部條件不夠好,限制了我們世界現在的樣子,是物質文明現有的發展水平。

    而古典認為: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現實世界中觸控到的牆,而是思維裡看不到的牆,也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那麼什麼是心智模式呢?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從而決定我們如何去行動的一套思維模式;舉例:早上起來床,你是先洗臉,還是先刷牙?洗漱完是在家早餐,還是在路上買了邊走邊吃?到了單位,見到老闆,你是跟他熱情洋溢的跟他打招呼,還是遠遠的看見躲著走?

    心智模式第二種來源:間接經驗,就是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的經驗,比如很多人說法華人浪漫,德華人嚴謹,久而久之我們就信以為真,我們和法華人、德華人打交道的時候就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但是我們反過來問:難道這世上所有的法華人、德華人都浪漫嚴謹嗎?顯然間接經驗也有它的侷限所在。

    心智模式第三種來源:推理和歸納,很多人會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現問題,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別人家的孩子從小都是在雙親呵護的環境中長大的,而單親家庭的孩子,只會體驗過母愛或者父愛的關愛;但這種推斷能真的成立嗎?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是來自單親家庭,遠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代的還有魯迅、老舍等,在國外我們熟悉的牛頓、卓別林、奧巴馬等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就是去了父親,但是他們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見我們日常推理和歸納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他的侷限所在。

    既然這三種來源都會造成我們心智模式的侷限,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破掉這些局,得到我們想要的人生呢?當然辦法是有的,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過去,但是我們卻能改變我們對過去的看法,進而對我們的行動和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書中作者舉了日本經營之父松下幸之助的例子:很多不幸都被他遇到了,從小的經歷也很艱辛,他小學都沒有畢業,所以他才會特別重視學習,一生中不斷地向各種各樣的人請教,提升自己的認知。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別的了不起,就在於他看待過去的視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這種模式幫助他積極地籌劃未來,把過去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未來的有利因素。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斷地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第二部分:

    第二個重點內容:怎麼樣找到好工作?怎麼看待職業發展和買房之間的關係?這兩件事上,人們的心智模式可以說是大相徑庭,有些人說一定要堅持才能熬出頭,不能三心二意,有些人說一定要多嘗試,多體驗不同的職業和行業,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在職業的選擇上,作者認為,要努力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基線。什麼是尋找內心的基線呢?就是當你踏入一個未知的領域時,先不要急著做出選擇,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嘗試、去觀察,看看在這個領域當中,什麼樣的選擇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漸漸地積累經驗,調整你的預期,設定一個你能欣然接受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基線。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世避免你後悔,二是避免你錯過。

    第三部分:

    第三個重點:

    在個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層面上,你的快樂和幸福可以由你自己來做主。過去人們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快樂不快樂不是你說了算的。如果你想獲得幸福,一定要多聽爸媽的話,爸媽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按他們說的做你就能獲得幸福。

    而作者認為:只要你擺脫受害這的模式,快樂就是你能做主的事情。真正的幸福不是老老實實接受父母的規劃,而是你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實現自我,父母也會真正地快樂。

    關於快樂,作者指出:很多人的生活陰晴不定,偶爾快樂,卻常常痛苦,原因是他們一直沒有擺脫受害者模式。

    這是一本很值得拜讀的書籍,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

  • 2 # 是你ao

    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學和職業規劃為一體的書,也許你會覺得它深奧,也許你會覺得它無趣,也許你覺得它功利,但在你翻開書頁的那時起,你會將預訂的假設全部推翻。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闆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如今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如果有一個回答是“YES”,那麼這本書就是你想要的。

    作者古典繼承了當年在新東方當老師的幽默口才,把心理學的知識講得深入淺出、繪聲繪色。而在這個講求個性張揚的年代,古典的職業規劃建議,則更希望打破每個人頭腦裡預設的層層障礙,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成長為自己本來的樣子。

    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

    你有沒有看到身邊一些人好像總是戴著天使的光環,一切都那麼的順利,而另一些人彷彿天生晦氣,喝涼水都塞牙?實際上,這些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思維模式。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和人的真正不同不在手上,而在腦子裡面。有很多課程教你如何找工作,如何求職,如何減壓……這些技術的確很有用,但是大師可以打破所有的規則,因為他們瞭解內心的運作

  • 3 # 彭啟明

    《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文中講的很多話都很獨特,也很現實,讓我深受啟發。比如他說,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地方,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視。對於安全感,是要靠給予別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別人的給予。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書,也是告訴你現實原本樣子的書。

    還有書中對於成功的理解。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社會價值觀所定義的成功已經深入大部分人的內心。其實很多人都明白,成功是個小機率事件,大部分人,還是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如果我們僅用社會主流價值觀定義成功,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外界,我們就會把自己陷入一種不可控的焦慮,一種得到前的恐懼,得到後空虛的生活當中。只有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我們才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

    文中經典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那麼壞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一,而完美的開始則什麼都不是,因為完美的開始永遠不會開始的。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是找到讓自己發光的方法,這已經不是一個三顧茅廬的年代,今天的諸葛亮需要微博、部落格和影響力。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 4 # 龍少說房產

    對子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小編認為,人與人的不同在於思維的不同,其它都一樣。而《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著重想告訴讀者,沒個人不要被自己已有的見識和閱歷禁錮了思維界限,可以透過體驗,閱讀,體會,反思,去領略不同人的思維,從而拿來自己用,豐富,擴大自己的思維界限。也就是擴充自己的認知。富人是因為有了富人的思維而富有,窮人是因為有了窮人的思維而貧窮。一個人絕對不會賺到自己認知意外的財富。希望也得見解能給閱讀者帶來深思和啟發

  • 5 # 微達人天天

    在年前整理書籍的時,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在五年前讀過的書。《拆掉思維裡的牆》,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好好地研讀起來……思維裡的牆猶如電腦中的垃圾不斷地給我在成長的路上製造各種各樣的垃圾、挖各種各樣的坑等著我。拆掉思維裡的牆就像一把巨大的錘子砸掉我舊守的觀念思維,讓我學會出現在問題時,不是盯著問題本身。鑰匙一定在別處。

    讀後感一: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當讀到這個標題時候我為之一驚,我一直都是安全感的奴隸呀。從來沒有主動過做自己,就算知道自己的方向還是不敢前往,不敢放棄曾經擁有的一切。更不敢放棄部分的安全感(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了特別是家人)。特別的害怕自己的親人好友利用自己打著愛的名義來傷害自己。所以一直躲在安全感的牢房裡不敢出來,所以拼命工作學習來掩蓋自己內心的脆弱。現在想來實在是太可怕的事了,自己原來一直都是安全感的奴隸。(原來認為事業有成,有房有車就會幸福感可言)現在只能對自己說呵呵……書中提到不管你在中國的哪一個城市,只要你還準備結婚,還有一個工作,而且父母安在,那你或許想過這件事情:在這個城市裡我是不是要買房?怎麼樣才能買到房?什麼時候買?父母出不出錢?因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沒有人願意嫁給你。即使老婆願意,她的家人呢?別人會怎麼看?孩子以後怎麼辦?是呀,一想到種種的因素,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結婚(前提是必須要有房子)。所以大學畢業開始就努力賺錢買房結婚,一直朝著這個大多數人為止奮鬥的目 標不斷地努力前行。而且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何要去北方讀大學呢,就是不想過爸媽那樣的生活(一輩子都為別人而活)。卻沒想到在畢業的時候卻是又回到了起點過著爸媽一樣的生活。去一所當地的小學(教師)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是想爸媽安心。就連結婚也是這樣,選擇了爸媽喜歡的人呵呵……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爸媽親人安心。總覺得他們當年養大自己真的好不容易,爸爸的身體各種各樣的不舒服等等。。。就像笑來說的那樣,一切的根源都是過去的積累。(我就是一個大大的安全感的奴隸)才會導致別人說什麼我就做什麼,別人想我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是件很可悲的事)。

    買房就意味著要花掉了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方向與創業的機會(因為在中國,普通人買房賣夢想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資助,這種人的前途和發展基本上是被父母控股,我就是這種人。)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麼好說呢?第二種人就是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我們真正的是買房子嗎,不……而購買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全感”。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於是覺得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畢竟,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棲身之處,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而且真正的安全感卻是來源你自己(成長)。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心的世界,也沒有認真對和自己對話,和自己做朋友。靜靜地呤聽自己的聲音,而是不斷地用物質來填滿內心的空虛,時間長了都習以為常,認為那就是安全感,那就是幸福。在這個跌跌碰碰加速進入資訊時代的社會,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來自於一件物品嗎?即使說房子真的可以換回來安全感,那麼出賣夢想來換?真的值得嗎?我正在走在踐行的路上,在2017年找回曾經的自己,自我迭代,主動地放棄部分的安全感,活出全新的自己。

  • 6 # 加油影視剪輯

    《拆掉思維裡的牆》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一幅幅有趣的插畫,寥寥幾筆配上一句話,細細品味很有意思,很有哲理。

    《拆掉思維裡的牆》是2010年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古典。該書主要講述了世界著名管理學家的經典理論和全球知名企業Quattroporte的制勝經驗。

    古典說,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和人的真正不同不在手上,而在腦子裡面。

    這讓我想到《終身成長》 ,當時我給自己的讀後感擬的題是《換一種思維模式,自覺成長》。本書在好多觀點上其實與之有很多共通之處。

    本書展示給了讀者新的思維理解角度,舉重若輕、風趣幽默地幫讀者拆掉安全感、無趣、心智模式、成功學、職業的坑、生活與幸福、自我等很多領域中禁錮我們思維上的牆",讓我們有另一個視角來審視當下的自己,希望透過此書幫助人們拆掉思維的牆,開啟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讓我們的生命體現出該有的價值。

    什麼是"思維的牆"? "思維的牆"就是很多指那些被人們視為正常、其實很奇異的思維怪圈。拆掉這堵"思維的牆",就是要走出這種思維怪圈,提高心智,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特長,成長為自己本來的樣子,就像有光透進來,照亮真正的自己。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對現實社會一些現象的反思,然後古典老師又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講解,從而打破每個人頭腦裡預設的層層障礙。作者寫了九章九個觀點,講的都是格物致知,如何打破禁錮、求得突破的道理和方法,中心思想就是生而為人要修煉、要變化,變則通,通則達分享欲改造世界,改造家庭,甚至改善自行甚至改善自己的生活圈交際圈,首先要做的也是改造自己。

    好了,簡單介紹一下內容吧。全書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們被諸多不安全感所奴役,逃不了淪為一個無趣之人的命運。第二部分,引入心智模式這個關鍵概念告知成功學的弊端和如何透過心智模式的轉變來獲得職場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第三部分,告誡要利用好正確優秀的心智模式來不斷實踐和嘗試、加速成長為自己的樣子。具體如何,我想,還是自己讀才更有體會。最後分享一波本書的插畫,都是些金句哦!

  • 7 # 漸行漸遠的愛

    覺得《拆掉思維裡的牆》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狀態現在的生活方式,那麼請換另外一種方式生活,突破自己,積極樂觀! 自己給的才是安全感,既不相信自己,有隨時害怕失去,我們終將被奴役,成為安全感的奴隸。幸福其實很簡單,激情和夢想也從來都不是想出來的,做自己不要迷失方向,永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努力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玩得更嗨,靈魂和身體都在路上(才貌雙全)做到自主、自立、自強你離幸福就會很近。 活到淋漓,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沒有必要得到允許才開始學習,也沒有必要得到機會才開始努力,現在開始,真切感悟生活品味成長,做自己生活的主編,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生活中的高手,專注自己的夢想,做自己的英雄,讓自己生若夏花般漂亮!

      

  • 8 # 農耕場主

    這本書我雖然沒看過但是這本書的大概思路我是這麼想的。

    1、拆掉消極心態。

    人生時有不如意,積極的心態猶如太陽☀溫暖大地,消極的心態猶如陰天烏雲壓頂。

    2、拆掉懶惰拆掉無律。

    竹籃打水一場空,做夢成功無影蹤。人要時時刻刻學會自律學會生活,才能走的更遠,飛的更高。

    3、拆掉自身惡習端正人生觀念。

    15而學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你在那個階段就要去做那個階段的事情,別等老了再去行動,恐怕為時已晚。你的三觀決定你的人生。

    不知道說的對不對,總之要學會生活充滿正能量。

  • 9 # 微覺

    看到標題,我第一時間會想到,子成父業等成語,孩子的成長和習慣都是在家長貫輸的思維方式和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西方的教育是孩子在嘗試中教育,相比較而言一個在思維的牆裡面,一個在牆外。成人後我們的孩子的思維模式和想法大部分還是比禁錮好像父母的影子,西方的孩子思想比較特立開放,也更加適應世界的變化滄桑。

  • 10 # yang3927

    講的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被認知所束縛,打破規則,不要自我設限,多角度觀察並解決問題,努力活成自已想要的樣子。

  • 11 # 老梁學而無涯

    我覺得《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你給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我們如何成功,如何追求快樂幸福。它主要講述要想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就需要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把對我們不利的因素改變成成功道路的寶貴財富。

    比如書中講到如何提高我們的安全性意識?就是要克服我們心裡的恐懼。找到內最深的恐懼點然後克服它。比如說我對未來的恐懼,未來我們應該是先買房還是先創業。書中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書中認為先創業後買房,讓我們更快的獲得成功,並且更快的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還有一種就是我們來自對婚姻的恐懼。如果我們對你所愛的人缺乏安全感,就會不斷的想法試探我們所愛的人然後控制自己的愛人,這會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無比的焦慮和反感,最後導致婚姻的失敗。所以我應該對自己所愛的人產生信任,我們只有對自己所愛的人產生安全感,我們自己才會有安全感。書中還講了一些為思維模式的改變。我們要正視生活生活所帶給我們的艱難和痛苦。我們就叫他把他變成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們才能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走向成功。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打破我們原有的思維,拆掉阻擋在我們思維道路上的牆。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思維方式,來讓我們獲得成功。

  • 12 # 天使的依戀

    這是一本讓你突破思維定勢,換種活法的人生開竅手冊。

    你有沒有為飛速上漲的房價而擔憂?你會不會一邊加著班,一邊陷入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慌中?你會不會覺得別人都混得很好,只有你忙忙碌碌,收入也沒怎麼增加?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的焦慮感越來越重,對幸福的感知力越來越弱,對人生的掌控感越來越少,我們被困在一堵堵思維的高牆下,忘記了我們其實還可以擁有無數種別的活法。而《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就能啟發你換種方式看問題,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古典,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職業規劃師。也就是說,他專門幫助別人擺脫迷茫,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他創辦的“新精英生涯”,是中國最專業的職業諮詢機構之一。他本人呢,也同時擁有全球職業規劃師、註冊心理諮詢師等4個相關的認證,這樣的專家在國內不超過10個。可以說,古典是“中國職業規劃界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他用大量生動而翔實的案例,提醒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幫助我們擺脫焦慮和擔憂,過上高效而幸福的人生。這本書對生活態度、職業規劃、心理建設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探討,既折射出古典積極而理性的人生態度,更娓娓道出了真誠實用又富有創新性的生活建議。

    我把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分成5個部分,將用5天的時間帶你學習這本書:

    第一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才能過上充滿安全感,而且有趣的生活;

    第二天,心智模式是什麼,它怎樣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第三天,做好職業規劃,尋找你熱愛一生的事業;

    第四天,拆除受害者思維,找回幸福感;

    第五天,如何才能成長為你最想要的樣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只需一點改變,你的人生也許就大不相同。

  • 13 # 天才愷46550235

    《拆掉思維裡的牆》分析了很多我們一直相信著理論,但是新時代需要新思維,我們需要打破各種條條框框,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很多人給我推薦這本書,我終於在今天看完了。來說說這本古典老師約六年前寫的這本書拆掉我的哪些牆。

    第一面牆:找安全感

    很多人特別是女性似乎都特別看重安全感問題。但安全感是個什麼鬼?為什麼需要安全感?怎樣叫做有安全感?大家似乎很少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很多人眼裡的安全感大概就是房子、車子或者說實實在在抓在手裡的東西。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到處尋找安全感,無非是來自於恐懼。在中國,所有人都認為該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恐懼於落葉無根。於是有了房奴,賣了夢想買了房子。所有女性都被認為年齡到了該找個人結婚,女性一直收到的信念是“我不能一個人好好的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只是恐懼於自己沒有一個人生活的能力。

    那安全感來自哪裡?我們如何獲取呢?其實安全感只是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而不是索取。因為付出或者說支援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永遠不用擔心被剝奪。

    記得大學的一次暑假,我在一個早期教育中心實習。但我的工作僅僅是旁聽而已,半天50塊。但我拿到錢的時候卻沒有任何欣喜的感覺,反而覺得他們給錢的行為簡直像是在施捨。聽著小朋友叫我“老師”,我居然有種不敢應答的心虛感。颱風天中心放假,唯獨忘記通知我,我一個人冒著風雨趕到那裡,望著緊閉的大門,絲毫沒有抱怨。因為潛意識裡我認為自己沒有付出,沒有資格有所要求。我戰戰兢兢,沒有絲毫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拿回來的,而是給出來的。我那時因沒有“給”,所以感覺不安全。“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懼的地方,無條件地支援一個人、一些人、一群人。”

    第二面牆:“我只是沒興趣”

    總有些害怕失敗的loser自欺欺人的告訴別人、安慰自己“我只是沒興趣”。其實不是“沒興趣”,只是“沒膽量”而已。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時不時有一個想法,瞬間為自己的才能驚倒,興奮的想“我簡直是個天才”。可是過一陣子再想一想,覺得事情也許不那麼靠譜,“萬一失敗呢?”然後看到別人開始做這件事,開始想這肯定不會成功。但偏偏人家成功了,然後又想“想當初,我更早有這個想法。我只是沒興趣做下去而已。”我們以為沒有開始就不算失敗,但其實這是最大的失敗。

    “所以每天問問自己,你到底是沒有興趣,還是不敢有興趣?”

    第三面牆:我不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其實古典老師整本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給我最大啟發的便是有關心智模式的這一章節。“人們真的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夢想中的自己,只是我們也許沒有足夠的信念認為那就是自己“應該成為”的人。

    古典老師在書中提到星座,經常關注星座的人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和愛人的星座。並且相信星座的人常常無意識將星座裡的描述套在自己身上,慢慢的將自己改變成為與星座描述超級相符的人。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套自己的心智模式,讓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所以,嘗試找到自己的心智模式,讓它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被它牽著走。

    以前我總想什麼工作都得有人來做,那這個人是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並沒有將自己的需求放在前面,潛意識認為夢想就該留在夢想裡。而今天我認為,既然有夢想,那就相信那就是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是上帝給的機會,我至少應該嘗試。

    當然,古典老師有分析“成功學不能學”、“和父母達成雙贏的幸福模式”、“上天是需要你嘗試”等等問題,但對我來說那是之前便不存在的“牆”,不再贅述。相信透過閱讀,你也能破掉一些你也許存在的思維之牆。

    打破思維之牆,僅是成為自己的第一步。我們內心都知道自己應該成長為什麼樣子,行動才能成為我們自己。

  • 14 # 泉小郎電影

    拆掉思維裡的牆

    第一章:

    不要被自己原有的思維困住了。想想生活還有很多種可能。

    年輕人不要著急買房,不一定要有伴侶才能過下去,美女是可以認路的!問自己觸底反彈的問題,按照對手的想法來想問題,然後按照這種想法去做(例子:intel)

    第二章:

    你是沒興趣還是害怕去做?去做了就能得到回報,至少知道了這條路目前走不通。呼籲年輕人在現在這個年齡不要徘徊,不要猶豫,選擇一個方向勇敢前進。

    第三章:

    世界遠遠不是你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為什麼很多有錢人一點也不快樂。兩者(金錢與快樂)的相關性約為0.25——《金錢心理學》,表明在0.25之前兩者是正比關係,到了0.25之後,就基本沒有太多相關了。但通篇卻沒有說這個0.25究竟是多少錢?

    第四章:

    不要模仿成功人士的經歷,你會死的很慘,因為你沒有他們的資源和機遇。成功其實很孤獨——獨孤求敗。你現在就很成功,因為成功是越走越近。

    第五章:

    職業選擇如果遵循王子則偶故事的寓言,是最穩定能找到自己最合適工作的方法(我個人不太認同這個方式,因為實際操作起來變數太多)。不投簡歷就能找到工作的八種方法,我只記得其中有找行業中人求教並請求推薦的方法。

    第六章:

    為自己制定受害者損益表,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動氣之前停10秒,遏制一下,想想會有什麼後果。然後就不生氣了。不要去受害者俱樂部,那太多負能量。積極面對生活。

    第七章:

    做自己,還是演自己?人生的董事會上,你永遠是最大的股東。先讓父母不爽(做自己想做的事),再讓他們爽(成功啦)。

    第八章:

    開始的衝動如果能推動你三次,那你就可以開始做了。激動情況下做出來的決定,根本不足以讓你堅持下去。壞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我不認同,只能說壞的開始能讓你更接近成功)。

    第九章:

    分清價值與價格。把握三腳架的平衡。

    總的來說,這本書就是為了讓人們跳出原有的思維,以另一個角度想問題。併為我們列出了無數種可能。告訴我們只要去做了就有可能成功,因為成功是越來越近。

    換個說法,這不也是另一種的成功學嗎?

  • 15 # 黃小萍

    《拆掉思維裡的牆》,整本書的觀點,都與我們固定思維有另一個角度衝突!但我一直是創新的擁護者!

    在人們固有思維裡,我們一直努力工作,多多賺錢,買房,買車,用金錢去填補自己的安全感,彷彿只有擁有豐厚的物質,才能讓別人看起來你過得比較好!可自己有沒有往自己內心深處去探究下,自己真正是活給別人看的嗎?當然,我們需要物質不否定,但是,在滿足你日常生活後,你精神世界得到滿足了嗎?我們有沒有打破固有思維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有沒有突破自己的勇氣,有沒有頂著別人異樣的眼光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我們一直追求的安全感其實也是讓自己固有話,慢慢活成了父母的樣子!我喜歡看西方人性的電影,內容很深邃,華人缺少情感的表達,家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中國的教育裡總是追求技能的培養,一切為了今後能掌握大量的知識,去應對工作!不反對,但是,對於怎麼生活,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上缺沒有做到啟發教育,包括很多父母不懂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才會使孩子叛逆期無法掌控!所以,我聯絡父母有條件更應該多去閱讀怎麼打破自己固有思維,去迎接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我也在為之努力,學會更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很贊同文中的觀點,只有保持不確定性才能更有激情去面對要做的事情!樊登說,保持確定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應該也是在說要拆掉我們固有的思維!感謝邀請

  • 16 # 我是大小

    這本書主要就是講的讓人們從心理上和投資規劃上改變大眾模式,突破固有思維,發現新的東西!

    世界是一樣的,而每個人的世界卻大不相同,這就取決於個人的世界觀!

    我們的生活軌跡大都是學習,工作或者創業,買房,結婚...

    文中提到我們可以先不買房,用錢來創業,否則就是房奴了!長時間的還房貸,而沒機會做別的事情!

    這只是舉例啊,文中提到的很多,需要大家仔細領悟和推敲,我也說不完整!

  • 17 # 甄晏廷

    這本書沒看過…但我個人認為內容應該是拋棄個人以往的所謂經驗和成見,站在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別人的立場、思維方式去看待同一個問題會有很多種發展趨勢和結果…然後綜合彙總、分析演算得出最合理的、排除各種外界、內部的變數而最終獲得的結果才是最好的選擇。

  • 18 # 舒然禮儀美育

    《拆掉思維的牆》講的是新思路,新出路。

    以普通人的視角審視危機,對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困局娓娓道出,深入淺出。揭示了人們面對危機時的種種思路。是敢於創新還是墨守成規,是積極思考還是手忙腳亂。是無法逾越障礙還是最終克服障礙。全新的思路,讓人們對激變的大環境多了幾分信心,讓憂慮的人們增加了幾分睿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摒棄舊傳統。用新的思路應對變化與危機。不斷變革,最終找到新的出路。

    就如同這次的疫情,對普通人來講,是危機也是契機,有思想上,也有行為上的新思路和新出路。

    有人發現人在病毒面前,如此脆落,無關身份和地位。你的免疫力,就是你的護身符。自己的健康實在重要,開始立下目標,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包括睡眠、飲食、情緒和心理。

    有人透過這次疫情發現失去自由的獨處,並無太多樂趣。一場疫情,讓我們都成了失去自由的人。我們宅在家裡,卻心神不寧地關注著疫情的資訊;我們守在房間,卻總感覺頭頂懸著一把利劍;我們曾那麼討厭上班、聚餐和熱鬧,如今卻那麼渴望回到公司,回到人群,回到不戴口罩的人間煙火中。原來,宅在家裡獨處的樂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隨時隨地可以外出的自由。還有,無病無災的安然。

    每場災難,都是一場愛國教育,災難是一場愛的教育。它以壓倒一切的態勢,讓這片土地上的窮人和富人,鄉里人和城裡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各行各業的人和各色各樣的人,凝聚團結在一起,都變成一種人:華人。

    疫情倒逼大家,學會反思進步。做好持久戰的普通人,利用網際網路這個無形的巨無霸,探索了遠端教學,網上辦公,火神山醫院甚至有了無接觸收銀超市。疫情之下,為了生存、生活,更多人會去想辦法創新,會去造條件克服,會在災難中求生。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誠意分享,關注@舒然職場美學,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起加油。

  • 19 # 電影之迷

    拆掉思維裡的牆主要內容

    不知道從幾時起,我們的安全感開始來自於身外之物——房子、車子、票子,擁有這些的男人或女人,擁有這些並且願意和自己在一起的男人或女人。而我們的父輩,大多身無分文白手起家,有一門讓自己餓不死的手藝就敢自信滿滿的闖天下。

    拆掉思維裡的牆,做個有腦子的人,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寫程式,這難道不是更好嘛。一起加油吧!

  • 20 # 顏夢鑫

    這裡的牆是一種固化思維,是一種長居舒適區人都人應該走出來的牢籠,我們無法妄自揣測其人生高度長遠。

    這裡面很多觀點是值得認同的,有關說到的夢想與房子的問題,個人覺得不是每個夢想最後都能夠閃閃發光的。

    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還是有過很多需要跨過去的坎。不得不沉思,夢想與房子重要性?我們都應以好的心態勇敢前行面對生活所給予的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突破自我思維的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