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21 # 小豪子猴子

    為了維護更好的親子關係。

    為了彼此建立更好的情感連結。

    為了今後出現彼此出現意見衝突的時候對方還會是最值得信任的傾聽者。

  • 22 # 遲到的認知者

    對孩子信任是給孩子自信心,勇氣。孩子做什麼事都覺得新鮮,好奇也難,在沒有親身經歷時要去賞試首先要有人鼓勵支援,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相信孩子,不要綁手綁腳,不跌倒怎知道疼,不吃葡萄怎知葡萄酸?這是父母對孩子最直接的教導,讓孩子從中受益!

  • 23 # 愛旅行的子松老師

    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育兒類文章、講座提到要給孩子信任,為什麼要給孩子信任呢?

    信任孩子,給他們犯錯的機會,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這是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方式。

    當孩子面對挑戰的時候,我們要先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相信你透過努力能解決問題(達到目標)。”這句話能夠給孩子賦能,讓孩子產生“我能行,我可以以”,有勇氣去嘗試挑戰!

    我們對孩子表達信任,會鼓勵孩子勇敢地去探索。

    在探索的過程中,會提高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失敗。 誰的成長能一直順風順水不經歷失敗?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孩子不能接受失敗,不知道如何從失敗中學習,從此一蹶不振。我們的信任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一個具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不會輕易地懷疑和否定自己,而是敢於大膽地去嘗試。

    一個充滿勇氣與自信的孩子,能夠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也能有一定的抗壓力,激發內在潛能。

    如果我們不信任孩子能做好,包辦代替太多,孩子對父母形成依賴,成年後再面對挑戰時會變得束手無策。這等同於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責怪孩子不會飛。

    結束語

    給孩子多一點關愛與信任,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24 # 舉人齋

    愛因斯坦小時候不愛說話,常沉默地一個人玩半天,身邊人誤以為他不如同齡孩子聰明。但小愛因斯坦的媽媽一直堅持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她對孩子始終懷抱希望,相信他能憑藉自身的力量成長為優秀的人。現實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成就不僅得益於他的聰明才智和後天的努力,媽媽對他始終如一的信任更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信任的力量。試想,如果愛因斯坦的媽媽也像現在我們身邊大部分媽媽一樣,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愛因斯坦比較,把自己的焦慮施加在愛因斯坦身上,他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嗎?一般孩子在父母的焦慮壓力下,能身心健康地長大已經算是幸事了。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中國的父母愛子更深。新聞曾報道,中國的媽媽們買遍了世界各地的奶粉,由此可見中國媽媽母愛的強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媽媽母愛背後的焦慮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重視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像《弟子規》《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著作,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從“家和萬事興”“父慈子孝”“孟母三遷”等詞語中,也能看到中華民族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但愛孩子和重視教育也有合理的限度,過“度”則會防礙孩子的成長,不信任孩子就是過“度”的一種體現。

    一、家庭教育中不信任孩子的主要表現

    1、 不信任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胎兒到成年期,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也是費盡心機,從胎教,到早教,到幼兒期的興趣教育,再到學齡期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孩子每天學習什麼,掌握什麼,家長都設法瞭解得清清楚楚,以至全程陪讀。甚至出現了家長輔導作業得了腦梗的新聞,還有家長陪讀時通讀孩子所有課程的事件。孩子的課程選擇、學習方法,無一不是家長做主,孩子服從。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麼,孩子喜歡怎樣學習,都不能自己做主。這些學習的選擇,有多少是焦慮的父母所需,有多少是孩子的真正所需?

    2、 不信任孩子能習得人際交往的能力

    嬰幼兒期家長無微不至的陪伴和照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兩三歲就開始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孩子跟同伴交往,需要處理比家庭關係更復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在家庭中一切都是以孩子的需要為主,家庭中的資源優先滿足孩子,情感上優先照顧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但是當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他需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時候,就需要習得同理他人、與他人協調的能力。這個社會化過程,會彌補家庭中孩子缺失的社會交往能力,也會為將來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奠定基礎。可是現實中,很多家長卻不相信孩子能自主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在孩子遇到人際衝突或矛盾時,過度保護或干涉,急於指導或處理,不信任孩子能發展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的確,孩子在剛開始面對人際關係衝突時會面臨困難,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帶領孩子學習解決人際關係的方法。可現實中,很多孩子已經成年,仍有不少家長捨不得放手,過多幹涉孩子的感情或婚姻關係,讓孩子一直無法成長。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我家那小子”的綜藝節目中,朱雨辰媽媽對朱雨辰生活方方面面的過度照顧和干涉,導致他一直單身,找不到合適的伴侶。這樣的結果,不僅體現出母親的過多控制,同時也表現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極度不信任,她不相信成年的兒子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不相信他有選擇伴侶的能力。

    家長不信任孩子,還體現在孩子生命中的其他方面。譬如不相信孩子自主選擇衣服的能力,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的不相信孩子自主選擇職業的能力,父母完全不顧及孩子的選擇,要求孩子報考所謂的熱門專業;畢業之後又不顧孩子的職業興趣,要求孩子必須考公務員之類的工作。還有的家長不相信孩子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不斷催促孩子相親,甚至替孩子相親;他們不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親密關係,婚後過多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從衣食住行到撫養下一代,家長都要“幫忙”。有些家長自己的生活不能稱心如意,卻要指導孩子的人生,他們不相信孩子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二、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負面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常常體現在對孩子的擔憂上,總是擔心孩子會犯錯,擔心孩子走彎路,擔心孩子受苦。但是,不在實踐中犯錯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成長,父母的不信任,等於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在孩子們成年後進入社會,因為沒有成長的試錯鍛鍊,遇到困難挫折而手足無措、一蹶不振時,孩子只能依賴父母的照顧,更加難以離開父母獨立自主。父母對孩子不信任,孩子為了成全父母,在潛意識中配合父母,也就越來越難以獨立自主,父母也越來越難離開孩子,這演變成親子關係扭曲的“雙人舞”。

    希特勒小時候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他幻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的父親堅決要兒子成為和他一樣的公務員。如果當初父親相信希特勒,讓他自主選擇自己的職業,很可能就沒有了後來的二戰罪魁禍首希特勒。

    如果家長長期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感全方位過度干預,孩子無法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意識,思維呆板,能力匱乏,天性壓抑,喪失生命的活力。

    三、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長的力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道: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相信信任的力量,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全然地相信孩子。要相信孩子作為一個生命本體,會有自己獨特的成長體系,而不是重複父母或其他人的路,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成長曆程和節奏。相信孩子的感覺,支援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親身體驗,相信孩子會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獨特個體。我們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相信自然的選擇,相信信任的力量。

    信任不是放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能借信任之名,對孩子不管不顧,跟孩子完全分離,我們要在孩子的生命歷程中做好引導和陪伴。

    1、 父母的成長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孩子才可能做到。父母不把自己的人生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給予孩子一個正面有力的引導和示範。

    父母的人格不夠健全,不夠成熟時,再多的育兒知識都只能是知識,無法成為能力。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說道: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齡還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僅從自身出發,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著想,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著想。試想,如果一個家長成天生活在焦慮中,他眼中只有對孩子的埋怨,而沒有對孩子的信任,孩子怎麼能健康成長呢?家長要引導孩子,首先自己要先成長,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而成熟的人。唯有家長人格健全了,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當成一個平等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人物品,用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只有家長人格健全了,有了足夠的自信獨立,才可能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獨立。

    2、 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高質量的陪伴相當重要,孩子其實不需要被教育,而是需要身心投入的高質量陪伴,言傳身教。主客體關係理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因為看見而存在。我們需要參與到孩子的生命歷程中,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體驗,看到孩子的存在。孩子在父母耐心溫柔的陪伴中,在父母欣賞肯定的目光中,漸漸發展出自信自我,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個性,發展出自己的獨特人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犯錯,會走彎路,這個時候,我們要相信孩子,跟隨孩子的節奏,給予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人的有些能力只有在試錯中才能得到發展,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信任的力量,孩子才能健康自信地成長,成長為自己獨特的模樣。所以,父母們,請放下你的焦慮,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孩子的引導者、陪伴者,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的。

  • 25 # 至尚學邦

    在中國的親子關係裡,信任有多難?聽聽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就知道了。

    “你那麼矮,天生不是打籃球的料,你別做夢了。”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不聽我的,吃虧在眼前。”

    “哎,你別洗碗了,你就沒洗乾淨過,還得我重洗。”

    耳熟嗎?這些話有統一的潛臺詞——其實我打心眼裡不信任你。

    發自內心地信任孩子,對於很多父母來講,是一種什麼體驗?可能很多父母都體會不到。

    有一次外出,在地鐵上聽到旁邊的母子對話。

    大概情況是老師給媽媽打電話說孩子昨天沒有寫作業,還“狡辯”自己寫了,但是落在家裡了。

    媽媽得知後那還了得,一直嘮嘮叨叨訓孩子:你學什麼不好,學人家撒謊,不做作業還撒謊。

    孩子坐在邊上,很委屈地解釋:我寫了,真的落在家裡了,等回家我就給你看。

    可是媽媽哪裡聽得進去孩子的解釋,她十萬分相信學校老師的話,也一分不相信自己孩子說的話。

    事情的後續無從得知,但能肯定的是這個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不信任,明明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為什麼不耐心等一等,看孩子回家是否可以真的拿出作業再來判定事情的真相呢?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經常不相信孩子說的話,卻很相信外人口中關於自己孩子的“評價”,而且不會給自己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並不信任他們。這聽上去很矛盾對不對?

    大多數父母都是這麼想的:愛比信任更為簡單,可以無條件的愛,但不能無條件的信任。信任比愛睏難太多,因為孩子往往很難達到我們的期待。這導致了失望、焦慮、抱怨、指責......明明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卻給予不了基本的信任。這是導致很多親子關係不明朗的根源。

    著名演員馬伊琍曾經在董卿的《朗讀者》中講述自己被父親信任的感覺。

    馬伊琍回憶,高中一年級,她的爸爸去學校領寫有成績的學生手冊,發現她別的科目成績都很好,唯有思想品德得到的評價是“差”。爸爸很不解,去問她的老師究竟是什麼原因。

    她的老師直接告訴馬伊琍的爸爸,你家女兒和多名男生早戀。爸爸聽了,特別淡定平靜,跟老師說:哦,好的,那你能在紙上寫下男生的名字嗎?

    老師拿起筆在紙上卻只寫出了一個名字,馬爸爸看完問,還有呢?你不是說多個嗎?

    當時老師特別生氣,馬爸爸卻很平靜地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的女兒我最瞭解她,我還是跟校長去說吧。

    講到這兒,董卿問馬伊琍,當時你知道爸爸的表現,你的心情是什麼?馬伊琍說,我哭了,一是因為委屈,二是感激爸爸對我的信任,同時我也下定決心,以後要表現的更好,才會不辜負這種信任。

    什麼是最好的愛?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

    如今的馬伊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在育兒上也很有自己的理念,自己也變得愈發自信獨立頗具人格魅力,這些都和父母對她的信任分不開。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更有安全感。

    有的媽媽說:我們家孩子不管不行啊,你不管他,他根本不會自己主動去學習。在這位媽媽的眼中,是孩子的不好導致她無法信任孩子,必須加以管制。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父母的不信任、錯誤的應對方式導致了孩子的問題?父母的嚴加管教,又加重了孩子的問題,變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這位媽媽的問題又來了:不管他,那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主動學習呢?

    為什麼必須是父母有所為,孩子才能主動學習呢?如果不相信孩子是好的,是可以自我管理的,即使學習再多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沒用。

    當你不信任孩子,甚至用惡意去揣度他時,你以為你掩藏得很好?其實你的一言一行、眼神語氣早已洩露了你內心的真實想法。當孩子感受到你的防範和不信任,他也會很容易做出讓父母不信任的事情來。

    所以,真正的解決辦法是:要真正相信自己的孩子。

    相信是一種能力,不是每個父母都有這種能力,它來自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可以感受得到。

    現在就來問問自己,你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無誠信無以立身,國無誠信無以邦交,美國和俄羅斯誰更講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