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諶人
-
2 # 九霄雲外65525341
三北防護林,是國家根據當時的環境問題,所提出的改善措施,退耕還林是在過度開發的土地上,或者說許多不合理,但人為形成的土地耕種,國家只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恢復和擴充套件,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但這不是以犧牲良田為代價造成的
-
3 # 評論能預防抑鬱症
基本面上起了點作用。但是也有該種草的地方種了灌木,該種灌木的地方種了喬木,這個似乎對水資源不利,有負作用。還有種的樹種太單一,種的樹不適合當地情況的,這些會成為隱患,在將來成為負作用。
-
4 # 一號井
國家一直在搞三北防護林,現在更科學了,樹種已不在單一,種的都是適合當地的樹種和植物,並且鋪設了滴灌裝置,每年我們新疆都招標樹苗進行防護林建設,並且我們這的防護林是屬於三北防護林體系的。沒有它,南疆都會被沙漠吃掉。
-
5 # 陸地王者4WD
這個問題真傻,如果沒起作用的話,現在的三北地區,霧霾就算個毛了,不知道聽過黃風土霧嗎?那就是沙塵暴的通俗說法,記得小時候一來沙塵暴,家裡院子裡會落厚厚一層沙土,滿天黃沙,天都是黑的!現在我們老家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常年空氣質量優良,沒有了沙塵暴,雨水和河水都多了!
-
6 # 苗萬平談情感
主要是減緩東北,華北,西北的土地荒漠化,以改善自然環境。三北防護林建設走出了一條符合三北地區實際和國情的生態建設道路,成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為我們開展大型生態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也增強了我們實現秀美山川建設目標的信心。不僅如此,三北工程已成為我國政府重視生態建設的標誌性工程,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三北工程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並大面積恢復了沙化、鹽鹼化嚴重的草原。
-
7 # 清水出芙蓉
第一,環境上說,風沙少了,降水多了。
第二,土地上上說,有效的阻止了土地荒漠化。
第三,對整個黃河流域影響顯著,水流流失量減弱,進入黃河泥沙減少,
第四,農民收入增加,國家鼓勵種樹,免費發苗,在你成材以後,可以買的,但是必須在種植,有的農民靠種樹真的發財了。
三北防護林工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個是國。工程,對整個環境改變來說,功不可沒。這個是我生活在陝北25年的生活體驗以及和老輩人總結的。
-
8 # 讀報館
先說結論: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建設, 在一定程度、一定時期和特定區域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整體地、長遠地來看是無效的,甚至對我國環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再說分析過程。
為什麼說“取得了一定成果”?
截至今年,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造林儲存面積2918.53萬公頃,尤其以陝西榆林、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等地效果明顯——科爾沁沙地僅80年代就有5472.31km²的沙地還林。
這麼偉大的成果為什麼要加限定語“一定程度、一定時期和特定區域”?
90年代我國沙化土地年均增加3436km²,其中90%集中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地區;21世紀以來,我國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近2500km²,但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地區全部呈增加態勢。
哎,不對啊,說該地區累計造林接近3000萬公頃了嗎,為什麼荒漠化還在增加?
舉個例子,剛剛提到的科爾沁沙地,80年代有5472.31km²的沙地還林,但同時土地退化面積超過14000km²,是前者的2.5倍。
哎,不對啊,這不正說明三北防護林工程刻不容緩,否則將有更多的土地沙化?
不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地區的土地承載力是有限的,三北防護林當初上馬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當地的土地承載力以養育更多人口,讓居民能夠正常生活繁衍。
但是,這違背了自然規律。一個地區的土地承載力和當地降水量是呈正相關關係的,目前乾旱地區的承載極限為7人/km²,半乾旱地區為20人/km²,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長期來看會隨著科技進步而增長,但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
三北防護林覆蓋的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早在80年代就已經超過這一極限,有些地區甚至超過了300人/km²。
這造成了什麼矛盾?
人口增長需要更多耕地,三北防護林卻在退耕還林,原有耕地消失後只得開墾新耕地,開墾物件自然是土地肥沃的原生森林和原生草場,這使得大量珍貴的原生植被很快變成耕地再變成沙地最後成為荒漠。
那是不是造林的同時控制人口就可以達到良好效果了?
不是,控制人口可以,但造林不行。
你唬我?造林不能保護環境?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多植樹造林,把沙漠變成美麗的綠洲。然後《讀者》之類的雜誌也時不時會來一篇什麼中國人破壞環境,沙塵暴刮到日本去了,然後熱愛自然的日本人紮根中國西北植樹20年什麼的。
我們太高估自己的力量而低估自然規律了。
事實上,學過環境保護相關課程的同學應該知道,在年降水量低於400mm的地區(即乾旱半乾旱地區)種植喬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生態防護體系,還會進一步導致當地水資源的萎縮和枯竭,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啥,造林能加劇環境惡化?
三北防護林中的絕大部分植被是楊樹,我們就以楊樹為例。
種植密度合理的楊樹林耗水量在375mm—450mm之間,整個三北防護林的絕大部分地區都遠遠無法滿足其需求,所以只能靠吸收地下水來維持,這導致了該地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隨著地下水位下降,防護林死亡率越來越高,雖然宣傳上一直說是80%左右,可是實際資料顯示已經不足40%。
三北防護林當初規劃目標是使覆蓋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4.44%,而事實上,三北防護林地區的潛在森林覆蓋率僅為2.63%,如果真要達成了那和畝產萬斤沒什麼區別。
那三北防護林工程就無可挽回了嗎?
也不能這麼說。
首先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不要為了政績強行定下高指標,也不要為了搞形象工程強行種植一排排高大威猛的楊樹,而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目標,多樹種、喬灌草、不同林齡喬木合理配置。
第二,要以自然界的自我修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涉,發揮自組織作用。
如何更好發揮自組織作用?控制、減少當地人口。
如何控制人口?城市化。
如何加速城市化?工業化。
不不不,不要誤會,我不是工業黨,但工業化確實是當前保護環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答案。(可能還有一個就是人類滅亡)
完。
(本文大量參考了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宋豫秦教授和張力小博士當年的論文,宋教授現在是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
9 # bobo9188
沙漠種樹是國家戰略,作用大了去了,沙漠在退縮,沙化變良田,中國治沙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要感謝那些偉大的志願者們,沙漠種起水稻,沙漠養起牛羊,沙漠建了高速公路,沙漠建起太陽能,邊民覺悟越來越高,治沙成功再望。
-
10 # 情義永恆6
三北防護林,對於沙漠的侵蝕起到了很大的阻止作用。有樹(成片有規格)的地方,年降水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不足之處在於管理不達標。造成很多樹林被砍伐。沿景電工程一路西行,可明顯印證,人類改變沙漠氣侯的成就。引西藏青海之水,入新疆,甘肅,內蒙,科學佈局,管理防護林,對於治理沙漠,沙塵暴可謂功在當代,利惠千秋。
-
11 # 追風穿雲
我不是本地人,但是我有一個同學家是西北的,他不止一次說過他的家鄉環境治理有效果。他是這麼說的,我也沒去過。
-
12 # 童話裡的承諾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9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專案。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分七期工程進行,目前正式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
中文名稱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地理位置
西北、華北、東北
級別
國家級
區域面積
406.9萬平方公里
型別
森林生態型別
保護物件
森林、草原
管理單位
國務院
批准時間
1979年
背景情況 聽語音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裡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9年到2050年,分三個階段、七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三北防護林樹種 聽語音
泓森槐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煙塵、耐鹽鹼作用。適生範圍廣,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護林、“四旁”綠化的優良多功能樹種。可作為行道樹、住宅區綠化樹種、水土保持樹種、荒山造林先鋒樹種等。
泓森槐[1]生長迅速,木材堅硬,紋理細緻,耐水溼,抗腐朽,易燃,熱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和能源樹種。可做為礦柱及建築用材,也是製作傢俱,木地板的優質原料。
現在全國造林樹種單一,土壤地力衰退嚴重,而營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葉可肥土。用榆樹、楊樹、柳樹等混交,長勢都會更好。泓森槐根系發達,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優於楊柳科品種,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較正常生長。
總體規劃 聽語音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裡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乾旱、風沙和水土流失,帶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十年九旱、不旱則澇”制約著這一帶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防護林工程對三北地區生態平衡的重建、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體、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實施措施 聽語音
這項工程,根據我國國情,採取民辦國助形式,實行群眾投工,多方集資,自力更生,國家扶持為輔的建設方針,走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護林建設之路。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造林中重視依靠科學技術。我國在“流動沙地飛機播種造林”、“旱作林業豐產”、“窄林帶、小網格式農田防護林網”、“寬林網、大網格式的草牧場防護林網”和“乾旱地帶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難題的研究及其有關新技術大面積推廣,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05%提高到8.28%,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萬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變成森海。三北地區有1/3的縣農業生態環境開始走向良性迴圈。
成果及前景 聽語音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其規模和速度超過美國“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原蘇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生態工程世界之最”,1987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第三期於1996年啟動,總投資78.57億元,是前十五年總投資的2倍多,奮鬥目標是在造林4萬平方公里。到20世紀末,在東北西部到內蒙東部、京津與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新疆綠洲等地區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級的區域性防護體系,使三北地區環境質量有很大改善。
國家促體系建設 聽語音
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國務院在山西省朔州市召開三北防護林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艱鉅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為根本任務,把改善生態環境和滿足民生需求作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作為主要手段,堅持全面推進,加強基地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護和擴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
回良玉指出,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三北防護林工程走過了34年曆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是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生態環境改善最明顯、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10年間森林覆蓋率的提高量和活立木蓄積的增長量都大大超過之前23年的總和,以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流失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回良玉強調,三北地區仍然是我國林草植被最稀缺、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性工程。當前,工程建設正處於承上啟下、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處於攻堅克難、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我國糧食生產重心北移,三北地區能源、礦產開發和工業建設加快,對林業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建設任務空前繁重,過去營造的防護林相當部分需要進行更新改造,而造林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要根據農村勞動力明顯減少、勞動成本大幅提升的情況,順應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大力推進科技、機制、管理和政策創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2]
回良玉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弘揚寶貴經驗,大力開拓創新,確保完成好各項任務。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把三北工程建設擺到突出重要位置,全面落實行政領導負責制。二要加強規劃實施,工程區各級政府要以國家工程規劃為指導,科學制定本地區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全面落實各項建設任務。三要加強投入保障,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都要建立持續穩定的工程建設投入機制,同時加大信貸支援,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引各種資金投入工程建設。四要加強科學指導,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封飛造結合,喬灌草搭配,統籌運用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集中建設一批百萬畝人工林基地。加強森林經營,加快先進適用新技術、新模式示範推廣,開展工程效益監測評價,全面提高工程建設科學化水平。五要加強改革創新,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健全林權流轉機制,調動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創新工程建設組織形式,逐步推廣專業化造林。六要加強資源保護,嚴格執行保護林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密防範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保護好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2]
建設歷程 聽語音
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生態面貌,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促進農牧業穩產高產,維護糧食安全,把農田防護林作為工程建設的首要任務,集中力量建設以平原農區的防護林體系。
二期工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眾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工程建設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使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統一,改變單一生態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做到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使防護林體系達到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三期工程,從三北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由近及遠,突出重點的方針,在三北農牧業生產迫切需要、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選定一批黨政領導重視、基礎工作紮實的縣旗,進行重點扶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提出到2000年,在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規模不等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四期工程,根據日益嚴峻的防沙治沙形勢,提出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根據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標準防護林建設。
建設成就 聽語音
風沙治理
三北防護林
從新疆到黑龍江的風沙危害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億多畝,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擴充套件速度由20世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寧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1平方公里,拓寬了沙區廣大人民的生存地區。
重點治理的科爾沁、毛烏素兩大沙地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20.4%和29.1%,不僅實現了土地沙漠化逆轉,而且進入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新階段。赤峰市治理開發沙地2100萬畝,佔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達68.4%。
水土流失治理
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千米,區域性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1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千米,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6噸。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4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和密雲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別減少20%和60%。遼寧省在遼西低山丘陵區營造水土保持林450多萬畝,土壤侵蝕模數已由4500—5000噸下降到1500—2191噸。
農區防護林
農田防護林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一項基礎設施,始終放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優先發展的地位,共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多萬畝,有3.23億畝農田實現的林網化,佔三北地區農田總面積的65%。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產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產由1977年的118公斤/畝,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畝,總產由0.6億噸提高到1.53億噸。
森林資源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產品產量不斷增加,改變以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產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餘,而且由於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已建成了187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產值成倍增長。
經濟發展
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北地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發展經濟林567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乾鮮果品1228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佔收入的25%,有41個縣的林果特產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產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240個村、15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榮譽 聽語音
三北防護林的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1987年,作為這項生態工程主管單位的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先進單位”獎章。
1989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親筆書寫了“綠色長城”的題詞。
存在問題 聽語音
投入問題
三北工程東西橫跨近9000裡,擔負著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內保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南護北京、天津等要地等重要任務,然而30多年來,工程總投入不過100多億元,不及京滬高鐵總投入的1/20。儘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護農田、保持水土、發展生態經濟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被爆出售
2013年2月底,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牛古吐鄉所轄村鎮有人舉報稱,該地近幾年陸續出租、出賣了幾萬畝用於防沙固沙林的檸條。該地所屬的大五家村於2011年4月與山西王姓商人簽訂合同,將村裡的9000多畝檸條地轉給其承包,每畝200元,時間70年,每年轉讓價格2.84元/畝。
需更新換代
2013年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張家口市副市長楊玉成表示,要加快三北防護林工程區成過熟林更新換代,提高森林生態效益。楊玉成說,“三北防護林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但是部分林木已經進入成過熟期,防護林的生態功能和防護效益明顯下降。”
據林業部門介紹,河北壩上地區百萬畝防護林因樹齡超過生理期、連年乾旱、地下水超採等,已經大面積乾枯死去。如不及時採取措施更新改造,百萬畝楊樹防護林在不遠的將來會不復存在,不僅壩上地區800萬畝牧場、良田面臨沙化侵蝕的危險,而且由此帶來的沙塵也威脅著距離壩上地區僅200多公里的京津兩市。
未來發展 聽語音
三北地區是中國林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積240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67%。三北地區也是中國林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宜林地面積3936萬公頃,佔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7%;全國近50萬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黃土高原4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基本上分佈在三北地區。
中國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和2050年26%的戰略目標,增值空間重點在三北地區。三北工程對於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發展現代林業,推進生態文明,提高中國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目標任務
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完善提高,加快發展,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2%。平原農區建成區域性防護林體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沙化土地擴充套件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地承載力和人口環境容量明顯增強。到2050年,完成三北工程規劃建設任務,使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15%左右,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建成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建設佈局和重點
在沙區,以遏制土地沙化為根本,加大封禁保護力度,推進全面治理,建設喬灌草複合防護林體系;在山區,以水土保持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提高土地生產力;在平原農區,以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為目標,建設、改造、提高相結合,建設高效農業防護林體系。集中力量抓好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新疆綠洲外圍和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加大黃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強化江河源頭和風沙源的綜合治理措施,依法劃定封禁保護區,從源頭上控制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參考資料
-
13 # 大蠍子王
這項工程很接地氣,工程很大很艱難。有反覆。但有效。還需繼續加強實施。特別是河北承德地區圍場豐寧隆化等地,還應多造林。多封山育林,還耕於林。多修水庫蓄兇洪,抬高地下水位。有效。起作用了。贊三北防護林工程。
-
14 # 木有同學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裡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1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8年到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4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
中文名稱“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地理位置西北、華北、東北
級 別國家級
區域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
類 型森林生態型別
保護物件森林、草原
管理單位國務院
批准時間1979年
背景情況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狀況,國務院批准後馬上三北防護林防護工程。1978年11月3日,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計計[1978]808號檔案批准國家林業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裡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1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8年到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4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
總體規劃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裡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乾旱、風沙和水土流失,帶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十年九旱、不旱則澇”制約著這一帶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防護林工程對三北地區生態平衡的重建、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體、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
15 # 委鬼魏鬼委
不太懂太多的大道理,只說一些直觀的體驗,我覺得這個工程是成功的有效的。我是陝西西安人,記得小時候,每到春季,就要刮好久的揚沙天。一半斷斷續續得有一個月,一晚上院子裡,全是一層極細的沙。但是現在基本沒有揚沙天了,哪怕有,也就偶爾一晚上的樣子。
-
16 # 一曲紅塵12306
華北,尤其是北京的霧霾天氣逐年增多是否與三北防護林有關?阻擋了風沙同時留住了霧霾,風力減小不利於汙染物的移動和沉降,本來應該散開沒風了只能聚集。不要盲目的去改變自然環境,看似有利的事情過去幾十年也許就是混招
-
17 # 濤濤69848773
提這種問題的都是生活在南方的朋友!當然我說的南方是指秦嶺淮河以南。如果你生活在西北腹地,你會發現這二十年間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當然,說起來我也為三北防護林付出過汗水,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每年到戈壁灘上值一次樹,全班六十人就是六十顆,男生挖坑,女生挑溝,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最後澆水,順便野餐,現在回憶起來也覺得很愜意!
-
18 # 圖說生態
肯定起了作用了。尤其在華北地區,有效地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移的腳步。
但是也要注意,三北多屬貧困區,國家投入的造林資金有限,要保障專款專用。同時要大力扶持三北貧困人口,讓他們成為造林主體而不要成為毀林主力。禁牧,禁牧,非常重要。
-
19 # 阿醜63
三北防護林的提法,應該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構思和雛形了。本人在1963年,從天津到石家莊“河北省滹沱河林管局高基林場”務農。後來一度改為“高基苗圃”。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三北防護林,培育繁殖苗木。主要品種是:洋槐、紫穗槐及各種楊樹等。每年冬春季造林工程開始時,每天都有我們培育的樹苗,運往各地。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我們當年奮鬥過的地方,早已變成了石家莊市的旅遊和學府區。我們當年為之奮鬥的苗木,當是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了吧!不勝唏噓……
-
20 # 雲若滿了雨
不用說三北地區,我們老家是魯西南的一個小縣城,小時候雖然很少有真正的沙塵暴能吹那麼遠,但當三北地區沙塵暴刮起來的時候,我們那裡也是漫天的渾黃,那是小時候印象極深的景象。而現在,雖然天氣也偶爾有旱有澇,但至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那樣的渾濁的天了。防護林工程,真正的造福於民、人定勝天的工程!
回覆列表
從宏觀審視;三北防護林是地球上一項偉大的世紀工程,是中國從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構建的新的萬里長城,儘管它的建設要持續到2050年,它的貢獻已明顯顯現,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寧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屆時,超過400萬平方公里國土將披上綠裝,對中國生態的恢復、人居環境的改善意義非凡,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