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狐的微美文

    曾經有人問奧修

    你什麼時間會做靜心

    奧修說

    我一直都在靜心

    即使是此刻

    所以

    靜心與否

    不在於環境

    而在於你的心態

    當你的心態調整好了

    在任何環境

    做任何事

    都是靜心

    同樣奧修的故事

    有兩名弟子去問奧修關於抽菸的問題

    一名弟子問奧修

    我靜心的時候可以抽菸嗎

    奧修的答案是否定的

    另一名弟子問奧修

    我抽菸的時候可以靜心嗎

    奧修的答案是肯定的

  • 2 # 涼城漠語

    心靜不是由環境決定的,只要你能做到無慾無求,看透世間的一切,就算你不能成佛,也能做到靜心。出家的不一定是和尚,曾經誰誰削髮成尼,真的能夠靜下心來嗎?要想靜心那怕身居鬧市也可以做到,隱居山野之間也可以做到,那要看自己定力與心境了,心若靜則靜,心若動則不靜。萬物皆有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希望以上能幫到你。

  • 3 # 醉臥紅塵君莫笑

    心靜與環境無關。那些藏於古剎深山的隱者,有幾個修成了正果?心靜跟人的學識、見識有關,涵養越深,閱歷越廣的人,往往會遇事不慌、臨危不懼,沉著冷靜、果斷快速地處理突如其來的事。因為那些事他們都在自身的經歷中遭遇過了,或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領教過了。心靜自然涼、心若陽光,何來陰雨。所以,真正能使人心靜的,是自身的修為。

  • 4 # 星火文娛天地

    去圖書館、草原、山間、海邊、咖啡館、森林、寺廟,還有就是遠離城市的鄉村等等遠離城市喧囂和嘈雜的地方,都可以讓人靜心,但最主要的還是心態,不讓自己浮躁,去除煩惱,人的心態好則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靜心,不受其他任何外在影響。

  • 5 # 蘋緣蘭紀

    夜深人靜的時候能靜心。其次有知識修養高的志士,遇到大事或者關於士途幾何,能靜其心智,樹不動,而風不止的境界讓一些人歎為觀止。

  • 6 # 橫戈瀟瀟

    現代社會,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人員密集、高度集中是世界的常態。哪裡都有人,哪裡都有嘈雜和喧鬧,要想找一處安靜的環境,著實很難,除非遠離塵世、閉居荒野深山。

    “世界之大,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現實即是如此。那麼,靜心的環境,難得就沒有嗎,倘若有,何處尋覓呢?

    現在的人,經濟條件改善了,藉助車船飛機等運載工具,可以到達五湖四海,到南極、北極,到深海、太空,如此,就能找到靜心的環境了吧,非也。

    我以為,靜心,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內心的一種感覺,固然,周圍的環境能夠很大程度影響心境,但絕非決定條件。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可以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狀態中,絲毫不受外界的影響,而忘我地沉浸在靜心的世界裡,享受那份寧靜。

    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的最高境界,那麼,心安放處,即是靜心的好所在。當然,這個境界對普通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人生在世,難免會被世俗之事所羈絆,要為生活而奔波,為名利所累,難得有清淨的時候。可是,在勞碌之餘,嘗試一下,讓自己靜心片刻,不必去深山古剎。只要你一方面不要總想著與人爭鋒,另一方面不要把不快的事放在心上,不能讓自己總是沉寂在苦海之中。那麼,在任何環境中,你都可以找到足以靜心的地方。

  • 7 # 軒思語

    悲傷、失落,遭遇逆境的時候最容易靜下心來,回想過往,反思自己。

    還有就是讀書,堅持養成每天讀書的好習慣,讀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專心的體會、思索。

    再有就是要學會獨處,做一個自立的人,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儘量的不去想那些煩惱的事情,培養一個自己的興趣愛好,如寫字,畫畫,養花,養小動物等等,隨自己的意願。長期的堅持下去,靜心的體會,會遇到另一個樂觀的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

  • 8 # 卜算子翟

    讀書是一種思考和認知,它幫助我們開闊胸襟,讓我獲得了來自精神的獨特享受和慰藉。寫作讓我一顆浮躁的心,有時有點抑鬱的,甚至是焦慮的心靈,找回內心的本真,感悟一份純淨的美好。

    讀書和寫作,也是一種養心,它讓我在喧囂浮躁的世界裡,多一份淡然和寧靜,讓心更堅強。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幸福的味道。

    我在書中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寫作裡咀嚼人生的苦辣醋甜鹹,在這一方樂土上,所有的不快樂和煩惱統統得以消除。

    讀書和寫作,猶如一道陽光,從視窗走進來,灑滿了我心的每個角落,如此的恬淡、寧靜,又舒適。

  • 9 # 塞外綠雪

    怎樣才能靜心?我認為要想做到靜心需達到兩點:

    ——-

    第一,要尋求外在環境的安靜。

    (1)如果有可能最好是遠離喧囂的城市,到安靜的鄉村去生活。因為在鄉村裡生活,可以更好地接觸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鄉村裡的純樸的人情,也可以讓人更感到溫暖。就像陶淵明一樣,遠離城市、遠離官場、回到鄉村、迴歸田園,享受自然風光、享受田園之樂。

    (2)如果不能離開城市,也要尋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居住環境。可以離開商業區、娛樂區,找一個人員少、業主素質相對高的小區居住。

    (3)自己的家要設計好、佈置好。房屋不一定多大,但要佈局合理,簡潔舒適。這樣工作後回到溫馨的小屋,自然也會緩解生活的壓力、化解工作的疲勞,從而令人心靜。

    ——-

    第二,要尋求內心世界的寧靜。

    (1)要有一項高雅的愛好。比如讀書看報、寫寫文章,比如學習書法繪畫、比如吹簫彈琴。人有了一項高雅的愛好,就能撫慰內心的躁動不安,從而達到心靜。

    (2)最重要的還是修身養性。要學會豁達、不要什麼事都斤斤計較。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個人,只有放下塵世的虛名小利,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才能達到靜心。

    ——-

    以上就是我對怎樣才能靜心的一點小小的看法,不知道大家都怎樣想的?是否認同?

  • 10 # 小三豐

    太喜歡這個標題,為什麼這麼說,前段時間一月未出門

  • 11 # 劉繼華

    什麼環境能靜心?好,我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們幾乎都錯誤的認為,越是清靜、越是優美的地方越能讓我們的內心沉靜下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誤會。如果非得這樣認為,那也是一種表象,而且針對的是一小部分人群。這類人群的相似之處在於,工作、生活、家庭,相對比較順利,煩心事較少,心境比較平和。

    能夠讓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改革開放四十多來,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同時,在高強度、高節奏的工作壓力下,我們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負擔。邁入商品經濟時代,幾乎大部分人都深深體會到了: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等方面給我們帶來的困擾和壓力。所以,很多人覺得很累,心累。在這階段,我們渴望尊重、理解、鼓勵、安慰和幫助,我們的內心變得脆弱和浮躁,有時候會整宿的失眠,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也開始關注健康,也開始各種調理,試著安靜的地方去靜心。可是,環境優美的地方也只能暫時吸引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又開始鬧騰起來。

    所以,我認為,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平靜,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抽空去鍛練身體。只有好的心境,才有美麗的風景。

  • 12 # 卓小軒

    想要用環境去靜心,那就交給心去選擇它所需要的環境。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感悟都不不一樣的,所以各自選擇的也不相同。每個人有屬於每個人的天地,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如此。

    小隱隱於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陶淵明選擇的靜心之所,在鄉間田園尋找著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快樂,追尋著自己如蝴蝶般自由的選擇,在鄉野之間看四季變化的秘密,等待著“一歲一枯榮”的生命力的頑強。這是他自己的心中快樂的天地與生活。

    中隱隱於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肆意灑脫,在朝堂不稱心意,滿腹才華空空被擺設,只有五花馬為伴,以酒寄情,瀟瀟灑灑,不枉人間走一回,過自己內心舒適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這是懷國憂愁的希望與無奈,在人間行走,才給予詩仙的靈魂,才有了千年詩仙的傳說。

    大隱隱於朝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被貶之後,仍舊掛念朝廷大事,做一個為民稱職的官員。不管居於何職,盡心竭力,為自己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中有國,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支撐國家的棟樑之才。

    心靜自然,看得是自己所在的精神層次,自己的理想的抉擇,自然是萬物的集合體,所以尋找自己所處的環境,那就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然後一路芬芳都是你留下的痕跡。

  • 13 # 我是武陵漁人

    心靜一切皆靜,無需去什麼其它環境!

    人一旦想清靜清淨,那一定是心中有煩惱,要麼人煩要麼事煩,心中總有莫名其妙的煩躁,揮之不去。但內心深處總想遠離他,於是乎想找一個安靜環境清醒清醒,安撫一下自己的情緒。

    旅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暢遊天下,沉醉於美景時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緒沉靜下來。

    讀書更是一種撫慰心靈的良藥,在遨遊知識海洋之時,與智者對話,精神得洗禮,靈魂得淨化,不知不覺中忘掉了過去的一切不快不爽,忘掉了煩惱和憂愁,心氣兒慢慢就順暢多了。

    傾訴能釋放一下情緒,平復一切憤懣,在與好友知己傾瀉怨氣過程中,負面垃圾掃除得一乾二淨,胸中再多波瀾也會恢復往日的泰然。

    旅遊、讀書、傾訴都是透過改變外部環境使複雜的心情安頓下來,是外因。如果內心深處沒有將導致我們靜不下心來的根源拔除,要不了多久我們又無故新添更多惆悵。

    所以要緊的是首先將我們的心靈清淨下來,平淡一些,簡單一些,樸實一些,無慾無求地過好每一天,自然拋卻煩惱,這是最好的、最起作用的辦法,屬上上之策。

    我們不妨學學陶淵明的境界,有詩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14 # 看雲

    相由心生。心的靜與亂,取決於人的內心定力,環境不是決定性因素。禪宗講大隱隱於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於鬧市之中能靜下心來,才是高人!

  • 15 # 芸希小姐姐

    悟道: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從心生。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靜心:

    遇到失意之事,能夠處之以忍;

    遇到快意之事,能夠視之以淡,

    遇到榮寵之事,能夠置之以讓,

    遇到憂憤之事,能夠平之以穩。

    生活就是這樣,苦辣酸甜,五味俱全。

    俗話說: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內心平靜,能使人的精神隨之愉悅。

    美好的事情,也會接連發生。

  • 16 # 竹林幽雨

    我的觀點是:靜心與環境,關係不大;靜心與否,關鍵在情感心態,而不在外部環境的好壞。

    方寸已亂、心事重重,去什麼環境都不行!

    當然,靜心與環境有一點點的關係——

    比如,你站在洞庭湖畔,看“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鯉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長煙一空,皓月千里,靜影沉璧,浮光躍金……”

    置身於這樣的環境,容易使人們感到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容易使人們忘記煩惱,靜下心來。

    *但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情形卻常常出現。看到眼前美麗的花朵,聽到平日裡可能是悅耳動聽的鳥叫,反而會流下眼淚、反而會增加內心的煩亂。

    *“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心情好的人看來,是多麼富有詩意和美感的景色,而在有家國之恨的李煜看來,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心中無盡的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心情好的人,可以感到悠閒、雅緻和情調,但對於滿懷愁緒的李清照來說,也只能深深的嘆息——怎一個“愁”字了的!

    同樣的環境,不同人有不同的心境和感受。這是為什麼呢?

    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心情決定環境;而非環境決定心情。

    因此,你想靜下心來,還是暫不要去找什麼環境,先調整調整自己的心態。若心情不好,方寸煩亂,那你去什麼樣的環境都不好使……

    @竹林幽聽雨 和您一起讀美文、寫美文,共同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您的耐心閱讀,將是我的最大動力!!

  • 17 # 碧雯Sunny

    去什麼環境能靜心?靜心與環境關係不大,與人的心有關。心不靜,即使身居深山寺院,禮佛誦經也無法做到真正的靜心。真正的靜心,是紅塵煉心,是身居紅塵而能心若止水。靜心,並非高高在上不可為之,而是可以修煉得來。

    靜心與人有關,人心不靜,三欲滋生,貪、嗔、痴能攪渾濁心靈的池水,扭曲人的靈魂,毀掉人的一生。因此,在靜心之前,需先去除三欲,澄澈靈魂。

    心淨方可靜心。心淨就是去除掉內心的不好的慾望雜念,不聞是一種方法。不聞是一種清淨,不聞即可靜心。不聞不是把一切拒之耳外,而是有選擇的聞,嘈雜、汙穢不聞,背後嚼舌小人言語不聞。益智增慧、修身養性之道必聞。

    好的閱讀可靜心。好的閱讀是吸取精華棄之糟粕。書有多種味道,全在自己去賞、去品、去得、去取捨。有人把書中知識喻為精神食糧,在我看來還可細分為精糧、細糧、粗糧,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食糧,那就看閱讀之人的心了。心靜食精糧,心靜次之食細糧,心不靜,食粗糧。因此,閱讀不一定就能使人靜心,只有心靜之人閱讀才能獲得靜心。

    好的心態可靜心。好的心態是有所欲而不執著欲,有所求而不執著於求。真正的好心態不會因自己的慾望而毀滅自己,也不會因追求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好心態源於心胸的寬闊,所以才會面對凡塵的衝擊而毫無波瀾泰然自若。

    修煉素養可靜心。沒有人生下來就有良好的素養,素養是經過後天修煉得來的。修煉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在經過紅塵的淬鍊,歷經歲月的沉澱後,留下來閃光的東西。素養不僅代表著個人的修為氣質,更體現著個人的寬度和深度。好的素養往往會讓人靜心,讓人在面對任何事時能波瀾不驚,氣定神閒。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煩心事,會遇到不盡人意的地方,躲避不是辦法,只有積極面對。也許嘈雜的環境讓你心煩意亂,困擾難耐,想換個環境。換個環境也未嘗不可,只是暫時緩解下心情的煩躁,不是長久之計。真正能讓你靜心的,我認為是隻有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才能做到真正的靜心。

  • 18 # 有溫度的girl

    去自己心向往的地方。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心中的聖地,心嚮往之,可以是學校,可以是一家麵包店,只要是你覺得一想到這個地方,心裡很溫暖,那麼你的心也就會跟著靜下來。

  • 19 # 南城小屋

    能夠靜心的環境,我想定然是因人而異的。

    對於我來說,能讓我靜心的地方是海邊、廟宇裡。因為大海的寬闊無比,澎湃洶湧,每每去海邊都會感受到人的渺小,都會感受到世界無其之大。都會讓心靈有所平靜。因為廟宇的佛音,靜謐,每每遊覽或者膜拜時,心口深處是深深的安靜。

    然而每每當我處於選擇、難題、煩惱時,並不是都有大海、都有廟宇,往往我會去尋找一個適合我的環境。倘若在學校,便會去操場,跑步幾圈,然後躺在草坪上,望著深深的夜空。那時候我就發現,我喜歡這樣一種寬闊的安靜,讓我不再煩惱,心裡安靜。或者會去超市,漫無目的的閒逛著,有生活氣息的安靜。

    倘若在家裡,想要靜心的時候,我會把儲存許久的拼圖開啟,重新拼圖,心慢慢便靜了。或者把父親的茶開啟,聞著茶香,品著茶,心便安靜了。可能靜心有時候也需要儀式感。

    我曾問過一個朋友,她喜歡去哪兒靜心?她給我的回答是屋頂上或者街道旁。屋頂上是因為看著千家萬戶,心口會有一種滿滿的充實感和感慨。街道旁是因為燈紅酒綠燈光絢爛,人聲鼎沸,往往很多道理,很多想法就想清楚了。

    所以一直感覺靜心的地方都是因人而異。

  • 20 # 雪小浪

    靜心是一種修行。

    環境有助於靜心,但也不是絕對。到深山大澤是容易靜心,紅塵煉心也可以。這要看一個人的境界。

    《大學》裡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心就是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世事變遷,思想,生活才會順達。心靜的人不會憤憤不平,處事更理智,更容易相處。

    找靜心的地方,不如找靜心的方法。我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不但靜心還能治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股暴跌,你是情緒興奮還是感覺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