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VAN姜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明白一個既定事實,商鞅變法和秦王統一天下中間隔了130年,再看在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是很弱小的,沒有諸侯國願意聯姻,經常被欺負,還丟掉了河西之地。商鞅變法透過兩次變法大大加上了秦國國力,刺激生產,刺激士兵。當時在商鞅變法前,各諸侯國都在變法,都在走向富強,沒有商鞅我想秦也會有其他的變法家變法。與其說商鞅成就了秦國,不如說是相互成就。商鞅死後,秦一直維持商鞅的法度(雖然商鞅死的很慘,商鞅得罪後繼之君),給了秦國強大的國力,這只是先決條件,秦王后續能滅六國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歷史沒有如果反而有很多必然性,沒有商鞅秦也能滅六國。

  • 2 # 哇哦你好美

    商鞅的變法提高了秦國的國力,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裡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

    六合是指上、下和前後左右四方,共六個方向,泛指天地宇宙。掃六合的意思就是一統天下。

    秦滅六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共經歷十年。

    意義:

    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絡。

  • 3 # 江景房

    商鞅變法提高了秦國綜合實力,然後秦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統一天下。如果沒有商鞅,我相信秦國還是能一統天下的,就是有可能時間會延後。

    在秦獻公時期,秦國國力其實是可以的,只不過秦國要東出必定與魏國交戰,但魏國經李悝吳起變法,率先強大起來(尤其是魏武卒是當時戰國戰力第一),秦國多次與魏交戰都不勝。到秦孝公時期,孝公認為魏國是經變法強國的,秦國也需要改變才能戰勝魏國,於是廣發求賢令,商鞅就是在此時進入秦國的。

    商鞅入秦後,主張變法且秦孝公大力支援,秦國經過兩次變法財力軍力等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高,與秦孝公成就一段君臣佳話,而此時魏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傷亡慘重,損失大將龐涓,國力下降很多,所以到秦惠文王時期,已經沒有魏國霸主擋在秦國前面,秦國東出了。

    秦惠文王任用張儀,外交上採取連橫破合縱,武將上任用嬴疾、嬴華等大將,文臣武將相互配合不斷蠶食別國土地,到此時秦國真正強大起來了。到秦昭襄王時期,武將有不敗戰神白起,文臣先有穰侯魏冉,而後有應侯範睢,採取遠交近攻,韓魏二國已若,燕國先被齊國打壓,後齊國又被燕國等國打的差點滅國,趙國在長平之後,一蹶不振。六國不但不圖謀發展,還相互攻打,秦國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成為天下唯一超級強國。

    到秦始皇時期,前期有呂不韋,後期有李斯、尉繚,蒙恬、王翦,可以說當時人才多在秦國,如此始皇帝花費十年時間滅六國。秦能統一天下與秦有六代明君,國君能知人善任有關,與秦君臣和將相和有關(幾無昏君佞臣),與秦人不死不休的血性有關,集合幾代國君許多人才,才最終統一天下。可以說秦滅六國非商鞅一人之功也僅非商鞅的變法之功。

  • 4 # 小詩仙蘇白

    我是@中國江山志 我來回答:

    我的觀點是: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有可能還會統一六國,但是這個過程肯定會更加的漫長。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也就造就了春秋五霸。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所以這下我來論述一下我的觀點

    原因1:再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國力衰弱,軍事力量薄弱,在對外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並且丟失了河西之地。經濟發展也很落後,秦人生活困難。弱國無外交,在政治上,也沒有強大的盟友。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秦國若是沒有商鞅變法,根本無法在短短十數年內走上歷史的舞臺,在幾十年內迅速強大起來,而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原因2:強敵環飼,趙國的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強大。魏國的威武卒,攻無不克。楚國土地肥沃,經濟雄厚。齊國自來強大,各方面都很均衡。秦人好戰,外無強媛,如果秦國的發展腳步慢了,很可能在會被吞併滅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原因3:之所以說有可能還會統一六國,只因為“憤六世餘烈,秦掃六合!”秦國連出七代名君,以一統天下為終身奮鬥的目標,這就是信仰的強大。是其餘六國君主說不能比擬的,或有心無力,或知足常樂裹足不前。相較之下,秦國統一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國家方針定了,就只缺一個能大刀闊斧改革的人。沒有商鞅,也會有後來者,只是這個時間就是個不確定的因素了。

  • 5 # 子墨歷史

    若沒有商鞅,秦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統一六國的。

    在中國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以來,商鞅極有可能是治理國家水平最高的一個人。看了他的著作《商君書》之後,我才知道經天緯地之才是怎樣的一種才華。商鞅治理國家的方向主要歸為兩類,務農與作戰。除了農戰之外,其他事情都被限制。

    在務農方面,就是迫使老百姓向牛一樣任勞任怨、辛勤勞作。

    而在作戰方面就是訓練百姓,像餓狼一樣如飢似渴,英勇殺敵。

    所以說句難聽話,六國老百姓面對的可以說不是人,而是野蠻的畜牲。

    商鞅採用的政策是最為簡單,最容易全面普及,但是最為有效,也是最立竿見影的變法制度。

    當然商鞅的變法並不僅僅是愚民政策,他還有許多的精髓,但商鞅變法的利弊在此就不詳細解釋。總而言之,倘若沒有商鞅,秦國想要一統天下幾乎不可能。

  • 6 # 小小飛賊

    沒有商鞅秦不會掃六合

    商鞅提出的是法治,只有在秦國得到徹底的實施,沒有商鞅秦決然不會掃六合,一統天下。

    1、戰力提升。秦人以殺人多少,捐錢捐物的多少論功勳,這是從平民到貴族的唯一通道。秦人戰場之上非常勇猛,為的就是多殺敵人,殺人多了功勳就多,就可以加官進爵,光宗耀祖,戰力自然提升非常大。而捐錢捐物可以提供後勤保障,戰士吃飽穿暖就會更加勇猛。

    2、維護社會秩序。商鞅頒佈各種法令保證秦國內部的安定,立木為信就是讓百姓相信秦國,相信法令。國內安定,生產的糧食就多,就會養育更多的人口。對於冷兵器時代,人口也是一種重要資源,可以保障戰爭的勝利。

    商鞅變法提升了秦國的國力和戰力,而這些又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

    因此,沒有商鞅秦國斷然不會掃六合,統一天下。

  • 7 # 騎驢爬樹

    我的觀點是,沒有商鞅,秦王也會掃六合,只不過是時間往後拖了而已,秦國相比六國來說,對統一天下的渴望尤其強烈,從秦國前幾代君主就有了這想法,不像六國只是爭個老大當當而已。

    商鞅變法,讓秦國快速強大,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這讓秦國更快的有了統一其他六國的本錢,在那個戰國時代,大國吃小國,大國對大國,都有危機感,大家都想要變法變強,即使沒有商鞅,也會有其他大能之人讓秦國變強,正所謂“地球離了誰都能轉”,讓秦國繼續統一六國。

    歷史的腳步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有與無而改變,只會繼續沿著軌跡而走。

  • 8 # 兔寶的狗哥

    商鞅戰國時間,衛國人,因封“商君”而被稱商鞅!

    如果沒有商鞅,那麼秦國就會請到其他人變法。因為秦孝公斷位後,不忍秦國再貧窮下去,立誓要改變秦國的經濟、軍事地位。透過求賢令,正好感召到了當時被魏國逼走的衛鞅,因此衛鞅入秦,成就了秦國,秦國也成就了衛鞅鞅 。如果商鞅在魏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李悝。如果商鞅在韓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申不害。如果商鞅在燕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樂毅。如果商鞅在楚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吳起。如果商鞅在齊國變法,成就未必超過鄒忌。

    商鞅變法的成功,其功不在於商鞅一人,秦孝公的決心也是不可以小覷的 。商鞅雖然被車裂,但是變法沒有被廢除,秦國上下也是不可以小覷的 。變法能否成功,主持變法的人固然重要,實施變法的環境也十分重要。

  • 9 # 橙子影視匯

    首選確定的一點是商鞅確實是一個不世出的頂尖人才,我相信在那一時期很難出現兩個能改變歷史程序的牛人。商鞅變法的同時,其他列國也都在變法,但唯有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最徹底,用現在的話說達到了依法治國,而不是人治,這是秦國變法和其他列國最本質的區別,所以秦國才會不因國君的更替而對國力有所損傷。進而在最短的時間積聚起了消滅六國的雄厚實力。如果沒有商鞅秦國吞併六國簡直痴人說夢。這一點從秦國對待商鞅的封地和他的初生國衛國就可以看出來。

  • 10 # 月夜luck

      比起歐洲大陸小國林立的局面,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卻是大國屹立,特別是中國,國土面積之廣袤在世界上屈指可數。

      很多國家都羨慕中國地大物博,國土廣袤,但是這大統一的中華地區,其來由還是得感謝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

      然而,話語到此,我們還是要提出一個疑問?假如沒有秦始皇,沒有“秦王掃六合”,大統一的中華地區還會存在嗎?對於這個問題,是非常值得探討一下的。

      在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這句話是出自哪裡呢?是出自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的,這句話描述了大統一的西周王朝繁榮強盛的壯觀局面。雖然東周之後,諸侯並起,戰國林立,到處是硝煙瀰漫,烽火沖天;但是因為中華地區曾經統一過,天下百姓對大統一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這一點是大統一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

      還有,自從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起,整個中華地區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商鞅變法之前,社會性質是屬於奴隸制,到了商鞅變法之後,由於土地私有制的興起,社會性質正是轉變成為了封建社會。這是歷史程序的一大跨越,社會進步了,那麼必然帶來的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糧食生產量變多了,那麼人也逐漸變多了,打仗的時候軍隊士兵也變多了,這也為某個國家增強軍事實力提供了有利的契機。當某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遠超其他國家,統一中華地區就已成必然了。

      

      秦始皇

      因此,我個人覺得,就算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也會有其他偉大的君主來統一中國,這個只是時間問題。而秦始皇正是順應了時代潮流,成為了世人稱頌的“千古一帝”。

  • 11 # 使用者1639280003793尉

    商鞅,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原是戰國七雄中的魏國人,但因在魏國不受重用,反而還遭到當時魏國權貴的排擠乃至人格上的汙辱,憤怒屈辱之下,來到了當時正廣招賢才的秦國。當時的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力最弱的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均不如其他六國。當時秦國在位的是秦孝公,對於秦國的闇弱狀態,他早就想改變,只是苦於什麼好法子,商鞅來到秦國後他的政治理念、變法主張,深深得到秦孝公的贊成。於是他重用商鞅,下令變法。

    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商鞅果然沒有辜負他的厚望;經過商鞅一番大刀闊斧,雷霆萬鈞般的改革,秦國朝政煥然一新,國力開始蒸蒸日上。

    商鞅的變法措施大致分為以下幾項:一,廢除井田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廣大農民開墾荒地,大面積的種植糧食;二,獎勵軍功。在軍隊中,對於屢立戰功計程車兵,給予封賞,以此來提高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三,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一措施不僅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利,也便於國家管理。四,統一度量衡。這一措施推動了社會以物換物的程序。五,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這一措施提高了士族階層的信心,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商鞅還學習了魏國李悝變法,借鑑了李悝《法經》一書,再根據秦國的國情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條例。商鞅為了法律能在秦國順利施行,嚴令秦國每個國民都要嚴格遵守法律相關條例。在此基礎之上,推行了連坐制度。

    經過這一番從上至下的深層改革,秦國一步步改變了貧弱的國家狀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方面逐漸超越其他六國,終於在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齊國,自稱皇帝,為始皇帝。

    可以說,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秦王掃六合’,只能是一個夢想而已。

  • 12 # 法小槌

    首先,歷史不容假設,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標準的答案,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二,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度分析。從分到合是歷史的必然,只是這個過程可能長也可能短,可能是張三完成了統一,也可能是李四或者王五造成了統一,這是歷史的偶然性。商鞅到秦國變法為秦國的強大乃至統一全國奠定了物質基礎,這是歷史的偶然性。如果沒有商鞅,可能會出現李鞅或張鞅之類的能臣,可能是魏國或是趙國完成統一。

    所以,即使沒有商鞅,華夏民族最終也能走向統一,可能這個統一的過程可能更長也可能更短,可能是趙國統一全國,也可能是魏國或楚國,這就看歷史的偶然性了。

  • 13 # 漢時塵殤

    歷史中商鞅遊遍秦國,從秦孝公頒佈著名的求賢令開始他就徒步走遍全國直到當時秦國的首都雍城,在見到秦孝公時他前兩次以帝道和王道說服孝公但是都沒有得到採納,第三次他以霸道讓秦孝公改變了態度,最後以富國強兵之策跟秦孝公談了三天三夜。

    當時秦國私鬥非常嚴重,秦國每年私鬥死的人數比打仗還多,第一次變法商鞅便頒佈了《墾草令》,主要內容有下: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從此秦國私鬥就變少了很多,更多秦國人都以殺敵立功為主要事情,只有立功才能改變地位,所以秦國人打仗非常勇猛,這也是奠定日後秦國統一的依靠之一。

    第一次變法時太子因為封地糧食沒送到太子府而濫殺無辜而引起秦國人要逃離秦國的動盪,其實是貴族的陰謀。平定太子之事時,商鞅被秦孝公拜大良造,第二次變法也就開始了。

    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使秦國從貧窮變富庶,由弱小變強大,商鞅的變法推崇到至今仍然有一些政策國家在使用,如果沒有商鞅秦國未來的道路可能跟其它六國一樣,等著被貴族把國家啃窮啃弱,所以沒有商鞅奠定秦國的基礎,就沒有日後秦國掃六合的實力,畢竟建高樓大廈總要把地基打好才能讓大廈穩固!

  • 14 # 歷史小豬

    在主流認知中,如果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國的崛起,更不會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豐功偉業。

    從既定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卻發現實情絕非如此。

    秦國希望透過變法實現騰飛,他們最終也做到了這一點,六國國君只要不瞎,就不可能看不到秦國的變化。如果變法就能令國家富強,他們為什麼不效法秦國呢?

    商鞅變法是從公元前359年開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換言之,從商鞅變法到秦滅六國,經歷了一百三十八年的時間。

    在這一百三十八年裡,為什麼關東(函谷關以東)六國都沒有透過變法實現騰飛,最終只能被秦國逐一消滅呢?

    照搬照抄商鞅在秦國玩的那一套,從理論上來講並不困難,只要把秦國的法律全部抄上一遍帶回國就是了。實在不行,從秦國挖幾個底層法官帶頭搞變法,不說學個十成,六七成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在商鞅之後,秦國又湧現出不少人才,比如說範睢、呂不韋和李斯,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名臣,更是能臣。

    拿商鞅與上述幾人相比,比理論水平,商鞅不如呂不韋;比實踐水平,商鞅不如李斯,要說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範睢、呂不韋和李斯全都不是秦國本地人,而是關東六國的人才,他們是在本國得不到發展的空間,只能跑到秦國謀求發展,結果大獲成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想從關東六國找出比商鞅更優秀的人才,雖然談不上簡單,但肯定還是能找到的,可最終的結局卻是秦國統一天下,這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歷史絕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偶然事件可以輕易改變的。從個人素質來判斷,應該說商鞅足夠優秀,但商鞅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併成為秦國曆史上的“Special One”,主要原因還在於:他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出現,成為了站在風口上的那頭豬(非貶義,僅舉例)。

  • 15 # 一夢斷腸

    不能,在當時秦朝無論是經濟,農業,文化都處於劣勢。又有在戰國初期稱霸的魏國,魏國當時的魏武卒天下第一,秦魏兩國連年征戰而秦敗多勝少當時秦國的綜合實力排在戰國七雄後幾位。商鞅變法的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此舉將秦國打造成了職位戰爭而生的國度,全國所有的資源都圍繞著戰爭。比如獎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如此秦國才能統一六國。

  • 16 # 給他們寫信

    商鞅之道符合戰國曆史時勢與弱秦圖強的需求

      商鞅是戰國中期的傑出政治家,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其原為衛國旁系,後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死後由魏入秦。商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之一,西周春秋時期以分封制構建的貴族分權政治體制已經崩壞,僅僅依靠傳統的宗法血緣和禮樂制度無法進行有效的國家治理。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戰國正處於由傳統的貴族分權政治向中央集權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周代的政體形式表現為分封制,天子雖然在名義上統治全國,實際上是將大部分領土分封給諸侯、貴族,由他們代替自身進行管理。這種政治體制發展至春秋時代,貴族勢力越來越強,並與王室、公室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從秦國來看,由於長期處於邊陲,秦人與宗周以及東方各國交流較少,國內思想構成相對單一,又因為毗鄰西戎的政治地理環境,秦人形成了崇武善戰的特點。秦人起於東方,後向西遷移,殷末便遷至今山西東南部。據《秦本紀》記載,周孝王時期,秦人首領非子為周王朝養馬有功,被“分土為附庸”。秦襄公時逢西戎、犬戎與申侯聯合伐周,襄公將兵救周,又護送平王東遷雒邑,憑藉救周的功績被平王封為諸侯,賜岐西之地,與其他諸侯享有同等的地位。然而岐西時為西戎所佔,直到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率大軍徵戎,這一賞賜才最終落實。

      從《商君列傳》來看,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在位時期,由於此前秦國於厲、躁、簡公、出子時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動亂,並被三晉奪走河西地,獻公時東伐不成,傳至孝公,欲繼承先君遺志,乃下求賢令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可見孝公強秦的首要目的是奪回失地、重振國威。為此,商鞅曾四次拜見孝公,前兩次因其採用不合時宜的傳統貴族政治模式而未受到孝公賞識。

    重法是商鞅思想的核心,由此推動國家進入強盛時期

      “術”是變法的具體策略。商鞅兩次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其中以法治思想最為重要。商鞅的法治思想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以立法權的歸屬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商鞅主張“法自君出”,即國君擁有唯一的立法權,以此確保法令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秦國公卿勢力的發展雖不如東方各國,但仍在泰國內掌握著相當的權力。變法之初,無論是秦孝公還是商鞅,都能感受到來自傳統守護派的巨大壓力。因此,為保障變法的順利進行,商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的權威,強調:所有法令必須透過國君的確認才能生效;除君主以外,任何人無權擅改法令;臣民則要遵守新法。儘管如此,商鞅與傳統守護派的鬥爭仍然十分激烈,其中尤以《史記·商君列傳》中記錄的“太子犯法”事件最為嚴重。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最終對太子施加懲罰,“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從而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使得“秦人皆趨令”,震懾了貴族勢力,維護了法的權威,使新政得以順利推行。

    二是以“趨利避害”的人性論確立“唯法論”的可行性。

      商鞅的法治理論基於秦孝公快速提升國力的需要,能夠確保新政在最短時間內得以實施,從這個角度看,他的嚴刑峻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有著特別的意義。不唯如此,商鞅的人性論與秦國風俗相合也是“唯法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商鞅之術重在耕戰,有效增強了泰國國力

      司馬遷之所以稱《商君書》為“開塞耕戰書”,是因為農、戰兩方面是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正是得益於經濟體制與軍事改革並行,秦國才能在孝公時一舉成為戰國群雄中的強國。從《商君列傳》看,商鞅的重農思想首先表現為實行分戶令,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以法律的形式拆散傳統上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宗族集團,把家庭析分至最小限度,使各個單位不僅經濟獨立,並且能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大家庭中的隱藏勞動力。商鞅重農,是看中農業發展能夠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鼓勵軍功主要是為適應戰國時代戰亂頻繁的需要。想要強秦,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不可少。商鞅對於軍事的改革也分為兩步,從貴族方面看,收回爵秩、取消特權,“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從平民方面看,“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在增強國力方面,商鞅選取最易看到成效的經濟和軍事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分戶、獎勵農耕,最大化地利用勞動力,使國家在短時間內積攢了財富,保證戰爭支出。另一方面,建立軍功爵制,將平民納入軍隊體系,增加軍隊數量,。

    商鞅及其學派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商鞅變法不僅在當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功實現了秦孝公“強秦”的理想,還在後來秦國的發展中一直髮揮作用。商鞅以後,秦國的執政者無一不受到商學的影響,表現出尊君、重法、農本與軍功的思想特徵。

      總體觀之,商鞅變法是基於秦孝公強秦的願望而設計的,他將這一政治理想細化為富國、強兵兩大目標,在國內推行耕、戰兩個方面的改革,以法令為工具尊上治下,使新政最終順利推行至全國。

    後世對商鞅的評價不乏爭議,但其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理念所制定的策略卒致強秦偉業,使秦國一改貧弱之狀,率先完成富國強兵之大業,為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於此可謂居功至偉矣。

  • 17 # 超凡博弈

    毫無疑問,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掃六合變成秦始皇,從而建立大秦帝國,首先的奠基者就是商鞅變法

    商鞅和秦孝公竟然親密無間合作二十餘年。商鞅這個人運氣很好,孝公儘管承擔巨大壓力,四十四歲就病逝, 但畢竟陪伴商鞅變法持續二十一年以上。

    孝公一死,商鞅立即被貴族反撲——車裂。但下一任國君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衛鞅,但是商鞅變法積重難返。而且秦惠文王深知商鞅變法的成效,延續商鞅變法,歷經後面六世君王之推行,到秦王嬴政,最終統一天下,從此號稱始皇帝。

    在商鞅來秦國之前,春秋時代時,秦穆公曾經幾乎做過一次春秋五小 霸,秦穆公之後史記原文記載,他的十四位後續君王昏聵。司馬遷所用的原文叫“君臣昏亂,連續十四代”。所 以到戰國初期,秦國已經是一片衰敗。

    秦孝公在此壓力之下,發出著名的招 賢令,向中原文明各國招賢。《史記》原文記載,秦孝公講,“凡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他的意思是凡是能出奇計使我秦國變強大的人,我願意給他高官,並願意分半壁江山與之共享。

    商鞅,就是在這個招賢令的感召之下來到秦國的。

    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分深徹。大家一定要知道,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一百多年,商鞅變法就已經達到了這樣 的程度。

    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焚書等等。這都是商鞅採取的措施。大家一聽就應該明白了,秦始皇統一天下 以後所採取的諸多措施,過去認為這是秦始皇的豐功偉業。

    其實,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商鞅變法當年在秦國的法政推行到整個天下而已。

    所以說,沒有之前的商鞅變法,並持續貫徹執行,就沒有後來的秦王掃六合。

  • 18 # 煙雨踏秋殤

    商鞅的變法提高了秦國的國力,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裡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

    六合是指上、下和前後左右四方,共六個方向,泛指天地宇宙。掃六合的意思就是一統天下。

    秦滅六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共經歷十年。

    意義:

    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3、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絡。

  • 19 # 羅莫時刻

    我個人認為不行,沒有商鞅歷史會重新譜寫,秦國可能壓根強不起來!

    歷史中的人物分三種:

    第一種人物“路人”,有他無他無所謂,反正還有路人乙路人丙,根本不影響歷史走向。

    第二種是就加速或延緩歷史走向的人,沒有他可能這個歷史事件早來或晚來幾年,但不會影響歷史走向。

    第三種是可以改變歷史走向的人,而商鞅就是這一種!

    商鞅變法改變的是整個秦國,上至國君下至平民,整個秦國運轉體系的根本改變,如無商鞅,秦國根本不會是我們現在所見的大秦。我為問者從幾個方面來詮釋一下為什麼沒有商鞅歷史走向就不一樣。

    1. 歷史趨勢,當春秋那套玩不轉時,戰國初期各大勢力都在謀求變法增強國力,歷史上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都讓其國力大增,魏國更是戰國初期第一強國。如秦無商鞅變法,秦根本就跟不上歷史大趨勢,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2. 經濟上,老秦自身國力在秦孝公之前就霍霍的差不多了,自身體制的落後和內部不斷內鬥使得自身羸弱不堪,同時鄰邊的魏國可謂風頭正勁,不斷打壓秦國,如秦國無商鞅變法,被魏國逐步吞併尚未可知。

    3.軍事上,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可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當時最彪悍的軍隊可是領國的魏武卒,同時秦國的河西和函谷關已落入魏國之手,地利盡失,後方還有義渠等遊牧民族的滋擾,這可不是靠老秦人民風彪悍,悍不畏死就能解決的,如無商鞅變法,軍事上無法迅速崛起,那談何與魏國爭鋒收復函谷關呢?

    4. 文化上,秦國當時一直被中原士子看做蠻夷,士子本就不喜入仕秦國。秦本身善於經營和管理的人才也少,加上國家貧弱,也沒實力開各種條件來吸引招募外來人才。那如無商鞅,在當時可能很難再碰到一個願意不顧身家性命投身秦國變法的人物,那秦國不求改變只能越來越弱。

    綜上所述,我認為商鞅是改變歷史的重要人物,無商鞅就沒有強秦,也不會有後面波瀾壯闊的秦王掃六合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回覆問者個人想法。

  • 20 # 左右銘

    會有天下一統,但很大可能不是秦國完成統一華夏的任務。

    從根本上講,天下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周分封制下的井田制隨著鐵製農具的發展,私田的大量開墾而逐步瓦解,西周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存在了,各國必將逐步走上擴張的道路,這其中產生的衝突也必然導致弱肉強食的兼併戰爭。

    第二,商鞅變法的核心是推行法制和獎勵耕戰。法制提高了秦國國家機器的效率,獎勵耕戰激活了社會活力,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和土地開墾和糧食生產能力。由此,秦國的國力逐步強盛,在此之前秦國是被東方諸國所鄙視的蠻族,常年被魏國所壓制。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可能在戰國初期就因國力低弱而被滅亡。

    第三,山東諸國也存在著類似商鞅變法的改革,如魏國李悝改革,趙國胡服騎射等,都強有力地推動了國家軍事力量的發展。各國也都從春秋時的爭霸戰爭進入到了滅國的兼併戰爭,戰國七雄之前數十小諸侯國也都被兼併滅亡。已經出現了互相征伐,滅國統一的趨勢。

    第四,在秦王嬴政滅六國之前,秦國已經取得了對山東六國絕對的軍事優勢,在秦惠文王和莊襄王就已經發動過大規模東出函谷關的戰爭,且勝多敗少,秦王掃六合是對秦歷代先王征戰的繼續。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商鞅,六國隨著國力和軍力發展,在兼併戰爭中實力此消彼長,也必將出現一統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郎、織女的愛情,與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相比,哪個更浪漫、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