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雪思春
-
22 # 雨涼念秋有虛堂臨水
我們先從這首詩看起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說的是京口和瓜洲只隔著一條河,但是我居住的鐘山卻隔著好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岸邊的草木,而我什麼時候才能在月光的照耀下回去呢?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心情,對故鄉的懷念。
我們在看作者,王安石,北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我們看重點,“改革家”王安石在熙寧二年,針對宋朝三冗局勢採取變法。
何為三冗,第一是冗員,當時許多官員只在乎權位,不做實事,導致出現冗員的情況,第二是冗兵,士兵越來越多,但大多數都是充人數,武藝不精,難以上戰場,第三是冗費,皇帝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寺院,入不敷出,才有了冗費的局面。
當時宋朝的情況可謂是內憂外患,宋朝政治體系的不完整還有我上述三冗,外患則是和宋朝相鄰的契丹和西夏一直騷擾北宋邊境,契丹更是強佔了北方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化重地“幽雲十六州”。宋軍因為上面提到的原因羸弱不堪,最終只能簽訂“澶淵之盟”,以繳納歲貢的方式換來短暫和平。
我們的作者在宋仁宗在位時曾提出過《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詳細地談了他醞釀已久的改革主張,但是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到宋神宗即位,神宗是一位力圖富國強兵的有為之君,所以和王安石的想法不謀而合,遂任命參知政事,推行“熙寧變法”。
當然,我們都知道,變法失敗了,歷史上凡是變法都是失敗為多,因為變法總是改變了現在人的固有思想,“熙寧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損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當然,變法後期王安石在用人有所失誤,導致上行下效,變法出現偏差,這些都是變法失敗的原因
我們說回主題,這首詩就是在熙寧二年,宋神宗決心啟用王安石,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他希望憑藉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
還有人說是“何時照我還”是表達思鄉的,還沒有離去就已經開始思念家鄉,真的對變法充滿信心嗎?其實不然,可能是對變法的擔憂,甚至擔心自己還能不能在回到故鄉了。
這些只是我們後人的推測,這首詩我們可以用來表達王安石對政治的揣測,也可以是純粹的鄉愁詩。
-
23 # 詩魔獨孤求踹
這首詩要從王安石對“熙寧變法”的設計理念去理解。那真是精雕細琢,每一個字都有深意。
“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指的是“變法前”,瓜洲指的是“變法後”。“一水間”,形容舟行迅疾速度快,意思是我王安石的“新法”絕對立竿見影,效果槓槓的,誰用誰知道。
(我們現在開啟上帝視角看過去,王安石的變法內容和過程確實像這首詩裡描述的一模一樣,非常急進。)
“鐘山只隔數重山”,鐘山代指“變法成功之日”,“只隔”表示近在咫尺。“數重山”是指對變法持反對意見的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只隔”的“只”字充分體現了對這種阻力的輕視。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裡的“春風”和“春風不度玉門關”一樣,代指皇恩。“又”字是說“慶曆新政”失敗,我被迫下野,現在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綠”字表示對二次變法效果的信心和期望。“江南岸”指的是國家社稷。
“明月何時照我還”,明月指的是“變法成果”——光明、圓滿、澤被天下。何時?——這一天什麼時候能來到呢?“照我還”——當然是等到碩果累累,我勝利歸來的時候了!
-
24 # 秋閣一憑欄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爪洲一水間,
鈡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耶月何時照我還。
當王安石寫這首詩時,正是船停泊在爪洲,因他懷念金陵,,不能回道家去,才寫此詩,,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綠字,他改了十多次.。最後才定為綠字,把江南的春天景色,以及它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它與以上幾字相比,其一是色彩鮮明"又綠江南岸",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了思歸之情,,自然就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而且又豐富了詩的意味, 可見,遇上詩眼,細細推敲,選取那些色彩,鮮明並能引起讀者聯想的字,是能增加詩的感染力的,心裡想著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返回自己的故鄉呢。
-
25 # 賞雪的書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它與歐陽修改《醉翁亭記》首句“環滁皆山也”,二者併為宋代文學史上文不厭改、講究修辭的範例。據記載,吳中人士家藏此詩草稿,從“到、過、滿”改過十幾次,最後定為“綠”字。但後人指出“綠”字並非王安石的專利,唐人早有很多,其中李白《宜春苑歌》“春風已綠瀛洲草”完全相同。
我們站在後人的視角上看,這改字究竟和後面的“明月何時照我還”有什麼關聯。
據考證,此詩作於神宗熙寧元年(1068),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徑京口,辭別友人寶覺所作。首句致意寶覺,次句思戀故園,三四句並非寫景,乃是化用李白《侍從宜春花苑奉詔》詩“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句,寓指神宗即位後的知遇之恩。何時照我還,是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宦意。
不但煉字,立意含蓄幽遠。
回覆列表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泊船瓜洲》裡的最後兩句,這首詩寫於他二次重返朝廷官復宰相原職之際。全詩的點睛之筆就在這兩句,詩裡的“春風”、“綠”、“明月”、“照”就是“詩眼”,表象上寫實景,實則暗射政治前景春意萌動,有望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喜悅心境,但最後一句更是全詩意境的高度濃縮:“明月”既是故鄉的意象,又是朗朗乾坤的昭示,一個“照”字,表明了作者忠於朝廷的不二之心,深意就是我什麼時候能夠政治改革成功,讓天下通明,到那個時候一身光明磊落地再回到故鄉該是多麼令人期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