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光之霖
-
2 # 講科學堂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利用能源的能力和效率也就越強。這點可以從歷次工業革命上看出。
在1964年,前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提出,可以根據文明利用能源的能力將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
I型文明能夠駕馭的能量功率大約是10∧16 W(這個數值還有一些爭議),這個數量級差不多是文明誕生的行星能夠提供的功率的上限。所以,這也被稱為行星文明。目前人類還未達到這一型文明,差不多隻有0.724級。
II型文明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這對應著一顆和太陽差不多大的恆星能夠提供的功率的數量級。這個等級也被稱為恆星級文明。
III型文明能夠駕馭一個星系所提供的能量功率,其數量級大約是 10∧36 W。這就是星系文明。
圖:弗里曼·戴森
對於恆星級文明來說,怎樣才能充分利用一顆恆星所產生的能量呢?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個假說,恆星級文明可以製造一個包裹恆星的裝置來收集太陽能。這個裝置就被稱為戴森球。
圖:戴森球想象圖
製造這樣一個裝置對於目前的人類是無法辦到的,但對於領先人類數萬年的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來說,或許可能做到。如果我們在天文觀測中發現一顆恆星突然變暗,甚至是消失,那麼就可能是外星人成功製造了戴森球。
前幾年,科學家們在分析“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回來的資料時,發現在位於天鵝座方向的、距離地球1280光年的塔比星光度正在發生產生異常的有規律的波動。似乎是有物體有規律的遮擋了塔比星的光芒。有些腦洞大開者提出這可能是外星人正在建造戴森球。但最大可能是圍繞塔比星執行的塵埃物質的遮擋。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表明,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雖然它們很可能是存在的),也沒有證據證明戴森球是真實存在的。
-
3 #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自從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把宇宙文明等級分為三級以來,戴森球這種企圖全部吸收恆星能量的裝置就開始被人所熟知,相應的戴森球技術成為了二級文明的標配,目前為止科學家並沒有發現戴森球存在的證據,但已經有若干顆恆星呈現出戴森球的一些特徵了。
根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一級文明可以利用整個行星的資源,二級文明可以利用整個恆星系的資源,三級文明可以利用整個銀河系的資源,而恆星系中的質量幾乎全部都在恆星上,因此只要能利用恆星的全部能源就能說是二級文明瞭。
眾所周知地球僅僅接收了一小部分太陽的光和熱就足以演化出生命和文明,而太陽每秒中釋放的能量比人類文明從古至今加起來的能量釋放還要多,因此有人提出用一個空心球狀物體將太陽整個包住,進而把太陽的能量百分百吸收利用起來,這就是戴森球的雛形。
但考慮到戴森球的難度太大且一旦全部包裹恆星整個星系就會完全降溫這兩點,科學家又提出了“戴森環”,顧名思義就是圍繞太陽赤道一圈的吸收和儲能再發射裝置。
戴森球為人類文明提供了一種獲得近乎無線能源的方案,但未來人類是否真的需要戴森球還不好說,畢竟太陽系並非人類文明的久留之地。
-
4 # 貓先生內涵科普
一共有三個問題,我們順著題主的思路一個一個來解釋,知識點其實還挺多的,同學們做好燒腦的準備:
何為戴森球“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種理論。總體思路是地外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將會建造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這樣的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這個概念一般被科幻愛好者認可,並會和宇宙文明分級制度一起使用。
戴森本人倒沒有這麼科幻的想象,他只是單純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人類發現戴森球了嗎?先給結論,根據現時掌握的資料,這個機率是存在的;但還需要繼續投入大量的時間以及動用更新進的裝置,才能最終驗證。
事情大體是這樣的,2016年,美國耶魯大學的Tabetha Boyajian等人在著名的論文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討論了開普勒望遠鏡觀測的一顆亮度為12等的目標星 KIC 8462852。開普勒望遠鏡根據“凌日現象”來探測以及搜尋太陽系外行星,但是 KIC 8462852的光變曲線中有異常的凌日訊號。Boyajian發現,這顆星的光變曲線裡面存在兩次大的下降,一次在第790天左右,變暗了15%,在第 1520天左右,光變曲線又下降了22%。在第二次下降前後還伴有很多次幅度比較小的下降。
大約一個月以後,也就是 10 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的Jason Wright等人在 arxiv 上貼出了另一篇文章,討論了外星文明建造的一些巨型建築在“凌日”中可能造成的異常下降觀測效應。KIC 8462852的光變曲線沒有哪種單一的自然現象能夠解釋所有這些光變異常。作者 Wright 評論到:考慮到種種因素,目前看來這顆星是搜尋地外智慧生命計劃最有希望的目標。
正是這篇文章迅速引爆了各大媒體。但同學們請注意以下幾點:
1、KIC 8462852 的光變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天文學家只是把它列為迄今為止搜尋外星文明專案最有希望的目標,但這些目標多了去啦。
2、兩篇文章的作者都不是 NASA 員工,只是利用了 NASA 公開的開普勒望遠鏡的資料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不代表 NASA 的立場,更不代表美國的立場。
3、很多媒體炒作發現了外星生命,或者“戴森球”,明顯屬於扯淡,因為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自然現象遠遠沒有被排除掉。
它對人類的啟示本貓在這裡先長嘆一聲,它對人類最大的啟示,其實是對人類無比落後的——先進技術的——天文望遠鏡技術的無情嘲笑。
我先回頭補充一個知識點:凌日現象。
簡而言之“凌日現象”:行星繞著恆星轉,繞到前面就會把恆星的光擋住一部分,理論上我們觀察恆星就會暗一點點點點。牛逼的是,太空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到如此細微的光線變化;悲催的是,這就是人類獲取的關於這個行星的所有資訊。
打個比方:我家裡的貓丟了,我現在貼出一個尋貓啟示,上面只有三個引數:貓的體重、體積已經性別。那同學們想象一下,根據我掌握的情報,誰能確定把我家的貓找回來?而根據“凌日現象”,我們掌握的資料資料,並不比我找貓提供的資料好到哪裡去,甚至還不如我描述得詳細!說白了,大家只是看到了一個影子!天知道是不是鏡頭前的灰塵還是蒼蠅。
結語沒有外星人傻到去圍著太陽造個大鍋爐然後燒開水的。
有這功夫,當然是造小型化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帶著到處走,不是更方便實際?!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
5 # 時間史
戴森球就是1960年由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種對恆星能源利用的設想 ,就是在一個恆星建造一個空心球,從而包裹住這個恆星,讓這個恆星的放射所有能量都被這個空心球所吸收。這樣就可以吸收到大量能量。
在科學界有一個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由1964年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舍夫提出。該理論說明了宇宙文明分為三個型別,等級一:該文明可以完全利用行星資源,是行星資源的主宰者。
等級二:該文明可以對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加以利用。
等級三:該文明可以對整個銀河系的能源加以利用。而第二個等級則是可以對整個星系的能源加以利用的,這樣的文明可得到超過我們100億倍的能量。戴森球就是由許多衛星飛到恆星表面展開連線所形成的。但是這種方式僅限於星際流浪,在不需要考慮恆星系統降溫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在有生命的恆星系統中,需要考慮恆星系統降溫對其的影響,所以又有戴森環的提出,即和戴森球的原理一樣,但它只是一個環。
-
6 # 啤酒哥資料show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假想出的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恆星能量輸出。戴森球是實現II型文明(星際文明)的關鍵。
弗里曼·戴森認為,任何技術文明對能量的需求都是穩定增長的,如果人類文明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就必然有一天對能量的需求會膨脹到要利用其母恆星“全部”的能量輸出。他認為此時就有必要建立能夠攔截和收集母恆星發出的所有能量的軌道結構。
在戴森最初的論文中,他推測足夠先進的外星文明將會採取與人類相仿的功率消耗模式,並最終會建立起“戴森球”。建造這樣一個系統意味著該文明已經到達卡爾達肖夫II類文明。
戴森球系統的存在會改變恆星系統發出的光。太陽能收集器會吸收和再輻射恆星的能量。收集器輻射出的波長取決於它們的溫度以及材料的發射光譜。由於收集器最有可能由重元素製造而成,而這在中心恆星的光譜裡並不常見——至少恆星大氣中進行的核聚變不會輻射出如此“低”能量的光——因此該恆星系統可能輻射出不合常規的光譜型別。如果某恆星由於這類吸收和再輻射而過濾或轉移的能量非常顯著,就可以在星際距離上探測到。
-
7 # 覃小海聊科學
自二戰結束之後,人類享受長達70多年的和平,再加上醫療水平的提高,地球人口飛速增長,全球人口從50年代初的20億左右增加到如今的78億,整整增加了58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了8200萬人,大概等於4個加拿大人口或一個德國人口或1.2個法國人口,科學家表示,地球的生態承載能力只有200億,也就是地球只能養活200億人,如果地球的人口超過這個總數,地球可能扛不住壓力而導致生態崩潰,最終引起生存危機。
地球的石油資源很快會耗盡,屆時會引發能源危機
其實,現在過多的人口已經產生很多突出的問題了,比如環境汙染、氣候變暖、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而在這些危機中,解決能源危機又是一個相對緊迫的任務,因為如果人類的能源耗盡了,人類社會將徹底癱瘓,要想解決能源危機,那就需要分析發生能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人類之所以會爆發能源危機,人口眾多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地球上的資源太少了。
人類目前利用太陽能方式,還處於初級階段
目前人類主要透過地球上的3種資源獲得能源,分別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其中又數石油這種能源最重要,可是石油卻是這三種能源用的最多,儲量卻最少的能源,根據人類目前消耗的速度,人類將會在50-100年內消耗完石油,如果石油耗盡或者沒有新能源取代它,人類能源危機將徹底爆發,一旦爆發能源危機,將嚴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因此尋找到一種可以代替石油的能源是人類面臨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戴森林想象圖,深度利用恆星能量
為了解決能源危機,人類開發了很多新能源,比如風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而在這些新能源中,太陽能無疑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新能源,如果人類能夠有效的開發太陽能,那將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種能源,因為太陽的壽命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限的,只要太陽不毀滅,那麼太陽能就一直存在,可問題是目前人類利用太陽能還處於初級階段,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在太陽附近建造一個巨大的圓圈或者球體,包裹著的太陽,然後深度開發和利用太陽能,這種開發利用太陽能的模式就叫做“戴森球模式”,那麼什麼是戴森球呢?
戴森環想象圖
所謂戴森球就是指在恆星(比如太陽)附近建在一個直徑2億公里以上包裹著恆星的人造天體,然後達到開發和利用恆星能源的一個球體, 它本質上是一個利用恆星作為動力源的超大型核反應堆,戴森林是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個開發恆星能源的概念,不過這個概念對於人類來說實在太超前了,人類目前利用太陽能的階段還處於初級階段,連中級階段都沒達到,而戴森球模式可是開發太陽能的終極階段,人類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只有達到宇宙三級文明,才具備建造戴森球
雖然目前人類還沒有能力建設戴森球,但是並不代表宇宙中沒有戴森球,根據費米悖論,宇宙中肯定存在比人類文明要先進很多的外星高等文明,他們就有能力去建設戴森球,基於這種推測,科學家認為宇宙中肯定存在戴森球,經過仔細尋找,科學家疑似真的發現宇宙中的戴森球,科學家利用太空望遠鏡在宇宙中搜索的時候,在距離地球1480光年處發現一個疑似與傳說中“戴森球”非常相似的恆星系統,從特徵來看,這個恆星系統表現的忽明忽暗,在恆星系統外圍存在很多用來汲取太陽能量的碎片,而且無論從執行規律、外形變化還是周圍環境來看,都與戴森球非常相似。
如果宇宙存在戴森球,那說明宇宙存在比人類先進很多的高等文明
科學家表示,如果這個恆星系統真的是戴森球,那我們不能靠近它,同時也需要避免被它發現,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它真的是一個戴森球,那麼肯定是被一個外星文明建造的,而具備建造戴森球的文明至少已經達到宇宙三級文明,比人類0.72級文明要先進的多,根據宇宙黑暗森林法則,一個先進的文明與到一個落後的文明相遇,落後的文明會被先進文明消滅掉,因此人類不要主動向這個恆星系統發射無線電訊號聯絡,也要藏好自己避免地球位置暴露,不然被外星高等文明,特別比人類先進很多的外星高等文明發現,是非常危險的。
-
8 # 廣漂林哥與生活
戴森球…這個想法從何而來的,你我都感到很迷惑…也是人類很好奇的問題…科學家想在戴森球上搭建…這種只能想象…
-
9 # 康小軍
戴森球被認為是神級文明的造物,體積在行星尺度上,用於吸收太陽能量的巨型裝置。有了這傢伙,所有的電廠都可以關門,植物可以在受控系統中生長,不受地理環境約束,也就是說能源和食物都變得像空氣一樣稀鬆平常,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營養,連坐飛機都不用買票。然而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空中,並沒有發現戴森球存在的跡象。在《星際爭霸》《群星》這類遊戲中,戴森球常常作為上古文明遺落的神器出現。
-
10 # 軍機處留級生
人類歷史是由我們使用的能量塑造的。起初,我們使用我們的原始肌肉,但後來我們發現了火,並學會了如何控制它和引出能量。後來,我們學會了用煤和石油來推動巨大的工業努力。然後我們迎來了原子時代,在那裡我們學會了分裂原子核來利用巨大能量的藝術。在每一個連續的步驟中,我們將我們的能量利用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並作為一個物種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目前,我們正在尋找獲取可再生能源的新方法,以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很可能獲得對地球資源的完全控制。在那個階段,我們可能會耗盡資源,急需探索和開拓宇宙中其他適合居住的地方。然而,空間是複雜的,因此入侵它將需要巨大的能量。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從哪裡得到它……太陽——我們太陽系的終極能源。
人類;太陽;地球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知道太陽能的巨大潛力,但是對於太陽能電池板,我們只能利用其中的一點點。然而,如果我們能設計出一種方法來收集所有的太陽能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使用某種叫做戴森球的巨型結構。
戴森球體
戴森球是一個被提議的巨型結構,它完全包圍太陽(或任何其他恆星)來利用它的能量。對人類來說,建造一個戴森球體將是一個技術飛躍,與我們的祖先發現輪子不相上下。戴森球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行星物種轉變成一個星際物種。
建造一個戴森球體戴森球的想法是由一位名叫弗里曼·戴森的物理學家在他的論文中首次提出的尋找人造恆星的紅外輻射源“。他假設,隨著一個文明在技術上變得先進,耗盡了它的行星能源,他們將需要從他們的星球之外提取能量。從最近的恆星提取能量是最好的選擇。為此,一個先進的文明需要在太陽周圍創造一個人造球體來利用其巨大的能量。弗里曼認為,一個包裹著太陽的實體球體在重力作用下是不穩定的,需要的材料比我們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總和還要多。相反,他認為戴森球體可以由數百萬顆單獨的太陽能收集衛星組成。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戴森球的半徑為1 億公里,最小表面積為2.72x 1017公里——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6億倍。太陽的輸出能量約為4×1026隨著我們技術的進步,這將很容易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如果我們能成功建造一個戴森球體;那太好了
戴森球的變體
自從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許多版本的戴森球已經被設計來提高它們的實際可行性。讓我們來看看戴森球體的兩個最流行的版本:
戴森蜂群
最接近原始戴森球體公式的變體是戴森粒子群。在這種設計方法中,有大量獨立的太陽能衛星(或先進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密集的形式圍繞太陽執行。基本上,這個想法是使用不同形式的無線能量傳輸方法在這些群體元件和我們的星球之間傳輸能量。
這種方法的兩個主要優點是,可以根據我們的要求確定單個軌道部件的尺寸,並且這種構造可以在增量的基礎上完成。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它沒有全面考慮天體物理學動力學,而天體物理學動力學在試圖圍繞太陽執行衛星群時會發揮作用。隨著我們開始發射越來越多的太陽能收集衛星,保持軌道穩定將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戴森氣泡
另一種實現戴森球體的方法是使用一種叫做戴森氣泡的東西。就像戴森粒子群一樣,戴森氣泡理論上是由幾個獨立的結構組成的。然而,有一個問題…這些結構不會繞太陽執行!
在戴森氣泡中,包絡構造被提議使用統計來實現。衛星是用太陽帆懸掛在太空中的衛星。太陽光帆本身是一個假設的概念,其中衛星推進是透過太陽光對大鏡子施加輻射壓力來實現的。相對於太陽是靜止的,但也是相互獨立的。
隨著當前材料科學的進步,這種方法的實用性是極不可能的。一個100%反射的站在太陽周圍需要有0.78克每平方米的密度。這種超低密度材料還沒有在實驗室環境中生產出來。即使普通列印紙的密度也在每平方米80克左右;製造密度為0.78克/米的面板2,我們需要對材料科學有深刻的瞭解。
我們可以制定理論來建造革命性的巨型結構,這將有助於我們從太陽汲取所有能量,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這樣做目前超出了人類工程能力的範圍。以我們目前在地球上擁有的資源,建立一個基礎設施來建造、部署和維護圍繞太陽的太陽收集衛星群或衛星群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某種形式的“自我複製”機器——正如喬治·德沃斯基所建議的——來建造一個真正的戴森球體。
-
11 # 灑酒慰平生
誠邀。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的提出儘管看上去異想天開非常瘋狂,但至少在理論上行得通,但也僅僅是理論行得通,距離實施 ,還差著幾百萬光年呢。嘿嘿。
大家都知道,太陽位於咱們銀河系獵戶支臂上,是介於英仙臂和人馬臂之間系的一顆普通恆星。因為太陽質量和引力的原因,太陽有九個成氣候的“小弟”,而這九個小弟和太陽一起,構成了太陽系。地球是一顆距離太陽不遠不近的行星。
當人類進入到科技文明之後,聰明的人發現,太陽其實就是一顆內部在不斷進行著氫核聚變的等離子大火球,不斷的向外釋放著能量。總的說來,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都來自於太陽。因為引力的關係,地球及其衛星月球自傳和公轉,形成了潮汐,並同步帶動了自身的洋流和大氣環流,使得整個地球變得生機勃勃,成為生命的搖籃。陽光照射到地球之後,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生物能,茂盛的植物在產生了氧氣的同時,也養活了食草動物,食草動物養活了食肉動物,而無數的動物和植物經過無數年,形成了煤炭和石油。地球變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誕生了人類,誕生了智慧。這樣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吸收了多少太陽的能量形成的呢,答案是十六億分之一.
人每天都要吃飯,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不斷獲取能量。自人類發現了原子核的秘密之後,就好像是打開了潘多拉能量魔盒的孩子,欣喜無比。透過質能轉換原理,以及一些“粗糙”的裝置,人類費盡吃奶的力氣,發明了讓質量轉化為能量的“不穩定”方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原子彈和氫彈。然後,就一直玩命的研究,期待有朝一日,能在地球上也搞出像太陽那樣穩定的核聚變反應堆,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能源。
當然,截止到今天,也遠遠沒有成功。在研究這個聚變反應堆期間,有科學家突發奇想,既然在地球上搞可控核聚變這麼難,而太陽,這個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穩定核聚變源)就擺在“面前”,那麼,我們幹嘛不直接利用太陽的能量呢。再說,咱們獲取的太陽能量才這麼少一點點,太陽的大部分能量都逸散在廣袤的宇宙空間中去了,要是咱們可以搞一套裝置,把太陽包裹起來,用它來發電,再將能量傳輸到地球,為我們工作,豈不是完美。
於是,戴森球的理論應時而生,您別說,這還真夠敢想的。
要知道,就算截止到今天,我們的能源史也就是“燒開水”,(透過以水為介質,將其他能源轉化為電能,依舊是蒸汽機執行原理),航天史也就是“扔磚頭”(透過化學反應,把物質噴射出去,以獲得反作用力.當然,現在有更先進一點的,透過電磁場發動機噴出等離子體,其實原理都一樣:)
簡單來說,戴森球的設計, 就是直接在太陽的外面加上一圈罩網裝置,然後,利用這個裝置來吸收穫取太陽散發出來的能量。然後,再把這些能量轉化為我們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比如電能。如果這一切真的能夠實現,這意味著人類就把整顆恆星做成了能源發動機,而人類獲取能源的能力,會比以前提升上億倍!科幻小說《光暈》裡,有外星文明做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嘻嘻。
既然,理論架構已經搭建好了。那麼,怎麼實現呢。請接著往下看。
首先,咱們需要在距離太陽千萬公里的空間中,打造一個直徑2億公里左右的圓環。然後,再以“複製貼上”的方式,再造個百八十條出來,數量嘛,當然是越多效果越好咯,就好似一個罩網一樣罩住太陽,讓太陽在裡面核聚變做功 ,而我們吸收轉換它的能量。再之後,需要修建一條1.3億公里的傳輸線,把這個罩子收集到能量,傳輸回地球。
假如您在北方冬天用過暖手爐,其實,這玩意和你手上發熱的炭暖爐也差不多一個意思,只不過,暖爐換成了太陽,而你換做了地球。那麼,接下來,新的問題來了,我們用什麼物質來做這個圓環呢,用奈米金屬、碳纖維材料、還是別的什麼東西?。。。。
這個理論出來之後,您別說,還真有精力旺盛的科學家認真的做了一套演算,結果發現需要的材料質量達到1.9891*10^27噸!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簡單點說,就算是用掉太陽系裡面除開太陽之外的所有物質,包括把地球也搭進去,也做不出來。。。。。因為,太陽系最主要質量就是太陽,它就佔了99%。。。所以,呃。。。之後,又出來了很多簡化版本,比如戴森雲、戴森殼、戴森泡。。。。嘿嘿,總體基本就是這麼個思路,主要是為了節省原材料嘛。
當然,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這些理論最終都不可能實施。不過好處是,透過期間的腦力風暴,到是推動了人類太陽能材料的技術提升,現在的衛星裝置都是靠太陽能感光儲能電池在運作.第二,如果,咱們以後透過天文望遠鏡觀察到了在宇宙其他地方有這個“戴森球”人造天體痕跡的話,那可真的就是發現了史前“天頂星”外星文明瞭。
按照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距離掌握和操控恆星級別能源的能力還差得太遠太遠。也許,您都學會修仙御劍飛行了,這個技術都還沒出來。
不過,所有的研究和探索都是有益的。要知道,目前所有最先進的科技在最初誕生之時,也不都是一張白紙上的幾個公式、幾個異想天開的猜想和幾個簡單的草圖麼。
就如在幾千年前 ,古人無法想象到今天的人類可以透過核裂變方式“燒開水”發電,用電能照亮整個城鎮的夜晚一樣.再高深的科技和理論,也是需要一點點的摸索和堅持不懈的思考及研究來實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12 # 擦肩而過的世界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對於地球人類而言是異想天開。但是戴森球這個理論在高度文明智慧人類~外星人,所具備各種高科技得到實現。戴森球也就是人工製造恆星環,目的達到,百分百合理利用恆星的發出能量,可以用空間窗進行人工調節。人類現在科學儀器裝置無法觀察或者探測到戴森球~人造恆星環現象。高度文明智慧人類~外星人,就是選擇利用適合製造戴森環~人造恆星環的星系星球~構造七層人工製造以地球內部模試結構環,以恆星為核心。第一層:能夠遮蔽太陽風暴等合理利用空間窗調節恆星放射能量環。第二層:高空大氣層磁場盾牌環。第三層:構成一定厚度大氣層,以及大氣對流層環行帶。第四層:居住地表人工製造江河湖海,高山,平原,盆山,丘陵等重力結構環。第五層:地表地下層結構土壤地下水迴圈構造等地幔類似地球內部結構環。第六層:維持整個人工製造巨大內部質量和體積結構平衡,萬有引力設定和斥力設定平衡環。第七層:最外層有能量防護罩,設定各種防禦系統量子炮,高能粒子炮,宇宙飛船起飛停靠基地。還有模仿地球大氣層的厚度,大氣層大氣成分含量比例,空氣中對流,大氣層迴圈系統等等。打雷,閃電,控制颳風,下雨,下雪,等級量。製造地表: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引進動植物生態鏈等,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迴圈系統,潮夕變化規律,一年四季變化,白天和黑夜的時間,調節日照時間,天氣溫度,溼度等。從此居住生活在這個恆星環人造地表智慧物種。從此告別地震,板塊運動,火山爆發,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完成適合智慧物種居住巨大人工環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高度文明智慧人類~外星人首先炸燬星系除恆星外所以行星和衛星等後,利用這些行星衛星等隕石和土壤,以及牽引其它星系星球然後再粉碎在宇宙飛船萬有引力作用下,把恆星包裹起來構成七層人造環。利用宇宙飛船製造大量水注入恆星環上,並且起動磁場和重力裝置等等。百分百利用調節恆星發出的能量,控制恆星太陽風暴等變化。地球人類將來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程序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可以利用和借鑑這種模式利用調節恆星發出能量,控制恆星風暴等變化,可以抵制打碎氦原子吸能反應,合理利用維持恆星內氫原子燃燒反應速度,從根本上延長恆星的壽命。
-
1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戴森球是一個理論上的巨型工程專案,它圍繞著一顆恆星建造緊密排列的平臺,直徑非常巨大,至少2億公里。這是居住空間和能源生產的終極解決方案,為其創造者提供了充足的居住面積,並能夠捕捉從其中心恆星發出的大量太陽輻射。
為什麼會有人設想這樣一個奇怪的怪物?英美理論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1960年做出這些假定的結構,異常先進的外星人可能會在他們當地恆星附近的一些衛星和行星上定居下來後考慮這項任務。隨著人口的增加,這些外星人將開始消耗越來越多的能量。 假設這個外星社會的人口和工業以每年1%的速度適度增長,戴森的計算表明,外星人的面積和能源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僅在3000年內就將增加1萬億倍。
如果他們的太陽系包含一個木星大小的天體,外星工程師可以嘗試找出如何將行星拆開,並將其質量分散在一個球形外殼中。 透過建造兩倍於地球到太陽距離約3億公里的結構,這種材料將足以建造大量2到3米厚的軌道平臺,讓外星人能夠生活在面向恆星的表面。戴森寫道:“這樣厚度的外殼可以舒適地居住,並且可以容納利用從內部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陽輻射所需的所有機器。”
但是根據戴森的說法,在吸收和利用太陽能之後,這個結構最終將不得不重新輻射能量,否則它將會積聚熱量,導致自身最終融化。這意味著,對於一個遙遠的觀察者來說,包裹在戴森球體中的恆星的光可能會變暗,甚至完全變暗——這取決於軌道平臺的密度,同時在肉眼看不到的紅外波長中發出異常明亮的光。 由於它們的紅外輻射,戴森球體被認為是一種技術訊號——一種活動的訊號,天文學家可以用它來推斷宇宙中存在智慧生物。
-
14 # 凱凱愛生活
2020年2月28日,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逝世,弗里曼戴森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過重要貢獻,曾於196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提名,但遺憾沒能獲獎。
很多人可能對弗里曼戴森不太瞭解,但一定聽說過戴森球!沒錯,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提出的著名構想,指的是包括在恆星周圍用於採集恆星能量的巨型結構。
在宇宙中一個文明,隨著不斷髮展對能量的需求大大增加,當達到一定水平時,充分開發母星,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戴森腦洞大開的構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思路,一直以來被世人所津津樂道。
戴森認為,宇宙中的文明不斷髮展對能量的需求也必將不斷提升有朝一日,將需要利用母星的所有能量輸出,進而建立戴森球採集能量!據戴森在訪談和著作中透露,他的這個創意來自科幻小說造星主,在理論上戴森球吸收紅外輻射。
如何建立帶深秋毫無疑問,對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建立戴森球是超乎想象的大工程,另外建立戴森球必將是一個無比耗時耗力個大工程,對此有人提出,或許可以考慮用探測器進行指數爆炸的威力測試,建立戴森球也是一種指日可待的事情!最後呢,還有一些疑問宇宙高階文明是否有必要建立戴森球!有能力建立戴森球的文明已經達到匪夷所思的發達程度,與人類現有的認知去揣測他們的行為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嫌疑,不過基本可以肯定高度發達的文明終究是要開採恆星!
也許在高階文明看來帶三球,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異想天開。
-
15 # 都市南鄉子
這種理論的提出與探究有必要的。但那是科學工作者的東西,咱們普通人過好自己的日子,把自己身邊事兒,地球上的事兒想明白整明白,再去探索宇宙吧。
-
16 # 使用者金尊李
戴森球是將恆星用人造構件包裹吸取能量的智慧裝置,代表其文明進入二級,也代表著智慧文明可以利用本星系能源水平,也說明智慧文明巳開始了大宇航時代
-
17 # 勇哥201958031
戴森球是科學文明的產物,人類目前只存在設想,宇宙廣大相信有智慧生命文明擁有它,但這種文明只能是單一的科學文明?並且科學文明能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想要更深層次瞭解宇宙一種文明是沒可能做到的,目前看人類文明是多種文明集合,戴森球並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方向,並且對於宇宙的能量迴圈可能是種破壞,,,,,,戴森球對人類而言可能是作繭自縛。
-
18 # 自然之然求自然
迴歸大自然,,戴森球所想當然的一幻想,看見恆星環以為可用可控,恆星環正如星界,是星體外護,各具自然力,不是外界可輕易出入瞭解的,
我們人類久居地球,對地星環又能瞭解多少,地環外圍有圍繞的斥力,他的強大可能是物質生命無法跨越的宏溝,當我們借科技到達地氣場外,當我們本為地球生命,只是迴歸地球時,地陰環漆黑漆黑一片,資訊終斷,處完全失控下墜期,如果我們不具備地理生命體,可能連地理引力都不具備,斥力早把你彈的遠遠的,
人做為百年生命,大腦95%處潛臧,對於相對的星體長壽生命,我們只是如小蟲遊蕩,早起晚已歸元,並且大自然還在無限擴充套件,我們只有順應自然去探索,想違逆,就如外星石下墜,是要受到層層消毀的,
人類的探索力,只有先回歸大自然無限正旋同步中,養光蓄正,才是大腦神經元多一點啟用力,先有神經光線的波功感應接收的知道再看能做到什麼!迴歸大自然規律!!永遠迴歸無限大自然!!!
-
19 # 楚子牛書畫
出現戴森球的科幻是人類無邊的慾望的結果,超巨大能量意味著超大危險,所以戴森球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而且包圍一個恆星的戴森球所需要的材料是傾其恆星的所有衛星的物質也是不夠的。就是可以完成戴森球,其危險性遠大於實用性。所以,戴森球是不切實際的科幻。
-
20 # 軍武蒼穹
戴森球是什麼?
戴森球就像是孔明燈,紙包火。
只不過中間的不是蠟燭,而是太陽,外面薄薄的也不是紙,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
不同的是孔明燈希望光線穿過紙殼,照亮夜空,而戴森球卻是要儘可能的遮住太陽散發出的光芒,讓整個“孔明燈”消失在星空之中。
孔明燈,戴森球
人類發現戴森球了嗎?沒有發現,而且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無法發現戴森球。
它對人類有什麼啟示?抬頭仰望星空,宇宙星空浩瀚無垠,或許影藏著許多我們未知的文明,對於宇宙我們應當心懷敬畏,面對未知宇宙的探索,我們應該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位置,若是被一些高等級的文明發行,可能被瞬間摧毀,就像是夜空中的孔明燈一樣被擊落下來。
星空
我認為戴森球不可能存在,包裹一顆恆星需要的物質是無法計算的,就拿太陽系來說,99.9%的物質都在太陽上,拿什麼去包裹它.
紙包不住火。核聚變發電機才是最終解決方案。
回覆列表
2015年的一天。 一群科學家在不安的盯著螢幕上所展示的星圖,一顆不顯眼的恆星被標註了大大的紅圈……
席間的專案負責人問:“你們確定嗎?”
每個科學家的臉上的表情都很複雜,大家肯定的點點頭繼之而來的又是難以打破的沉默……
確鑿的證據證明了那個的延續了幾十年的猜想,相反這沒有像以往那樣讓他們感覺到喜悅,反而每個人心底都墜著沉甸甸的不安。
那張星圖展示了天鵝星座的一顆恆星。咋看起來它似乎沒有絲毫特別的地方。但是全球的科學家從1960年開始,全球的頂尖天文學家們就一直在不懈的搜尋它,驗證那個猜想……然而,當這顆離地球1400光年的不起眼的恆星,最終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科學家們竟痛苦的發現,竟有如此多的常識被顛覆!
這不是科幻電影裡的橋段!而是真實發生在2015年的一次科學研討會上,這次會議的主角是這顆不起眼的恆星:“塔比星”!它有20%的亮度變化幅度極大,且無規律可循……
它的種種不可思議的特徵,已經準確無誤的指向了人們尋找已久的~“戴森球”! 事情還得從1960年說起:在那年,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種理論,即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文明可能發展到了需要整顆恆星能量的程度,而且他們有能力構築一種被稱為“戴森圈”的巨型能量收集軌道,將恆星的全部能量應用於他們的生活和其他方面。
科學家們苦苦尋找了55年,當“塔比星”出現的那一刻,科學家們幾乎排除了所有非“戴森球”的可能性……科學家們對人類的擔心,也慢慢的變成現實。
科學家們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任何有能力建造“戴森雲”的文明,從技術上講可以是領先於人類成千上萬年……我們無法想象他們的能力極限,把他們的理解為近似於神級文明也不為過……和他們相比人類就是會用燧石點火箭的猴子!
1400光年,看似隔絕了我們與這種可怕的先進文明。但極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早上,當我們醒來時,他們的飛船成群結隊的突然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裡,並且就在我們的家門口的樹梢上。他們在對我們進行了過場似的研究後,急匆匆的,帶著從地球掠奪過來的材料,飛向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並在建造太陽周圍開始建造起能奪走太陽全部能量的戴森球……
希望這一切都停留在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我們否認的東西,並不表明它就一定不會存在,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認清地球上人類間的紛爭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是時候該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向宇宙,探索我們不知道的,和我們想知道的……
我們情願“戴森球”只是存在於遙遠的宇宙深處的一個推論,也希望“塔比星”從來沒有被我們發現過~但即使這樣,宇宙中真正屬於我們的空間和時間,已經被壓迫得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