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林海清音
-
22 # 混世蠻頭
孩子上中學關於寄宿還是走讀,我個人認為的觀點是,寄宿可分為的利以弊,利是能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動手能力的加強。弊是家庭原因,工作原因照看不到孩子的,在校比較容易放縱自我,在這也希望校方對管理方面的高度重視的關鍵了,走讀的好處也能體現學生的時間管理,家長對學生的溝通會比較多,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問題,所以不管是走讀還是寄宿,家長,學校,學生都要有溝通交流
-
23 # 川川醫生
這樣的問題很有普通性,但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轉化為另一個問題:父母到了該放手的時候,那麼放手放到什麼程度最好?
作為一名有心理諮詢師資質的中醫師,首先我反而想問一個問題。
你的教養方式是專制型、溺愛型還是權威型?
除此之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中學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所以,我們還是先簡單說說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簡單一句話總結:這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是孩子的第二個自我意識發展期。
換一個說法,這一階段的孩子,在人格上將逐漸完善並趨於穩定。所以,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其人格完善。這個過程,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與表達空間,只有父母願意放手,才能達成這一目標。
所以,問題回到了上面提出的問題:放手要放多少?
如果你是專制型的父母,建議寄宿。原因在於,走讀的話父母如果不能作出教養方式上的改變,那麼孩子上中學與小學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是學習更多的知識而已。寄宿有利於孩子獲得個人空間與表達空間,避免孩子的行為出現退縮、表達出現恐懼。更為有利的是給了孩子與父母一個思考雙方關係的時間與空間,減少青春期到來後出現的父母與孩子的衝突,減少孩子在青春期行為與情緒上的逆反心理。這一類父母的與孩子的交流情況比較差,父母不願意給予孩子更多的話語權,所以在生活中大多是父母說,孩子聽。寄宿給了孩子更多的交流機會也會間接促進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當然,父母也要在孩子回家時給予他更多的表達機會,不能因孩子說的稍有不妥或與父母的觀點不同就給予責罵。
如果你是溺愛型的父母,建議寄宿。原因在於,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已經有足夠的個人空間與表達空間,但個人生活能力不足,寄宿可以幫助孩子逐漸提高生活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的空間給了孩子面對問題與挫折的機會,有利於提供高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與承受挫折的能力。
如果你是權威型的父母,那麼走讀寄宿都可以選擇。這裡的“權威型”可能有些偏貶義,所以我換一個詞:平衡型。這類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各方面做的比較好,使得孩子的情緒、情感、行為發展也更合理均衡。所以,在孩子是走讀還是寄宿上反而更好選擇。
最後一點是對父母說的,中國式父母多願意為了孩子赴湯蹈火,不願意放手,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的生活混淆起來。這在孩子12歲之前倒是可以理解,但孩子畢竟是要長大的。適當放手,不但可以讓父母找回自己的生活,也可以為以後孩子脫離父母成家立業的時候作一個心理預演,減少以後出現的孤獨感與失落感,減少家庭內部矛盾。最為重要的一點,父母的生活狀況極大的影響了孩子對未來家庭婚姻生活和信心,所以父母活的開心、積極,對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示範,會潛移默化的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
所以呀,放手不等於失去,握得太緊反而會讓孩子在心理上與父母漸行漸遠。
孩子要上中學了,這是一個改變的契機,抓住這個機會吧!
回覆列表
我孩子上高中。在初中的時候我就想送他去寄宿,在綜合朋友意見之後我的孩子是走讀的。初中這個階段,孩子在年齡上和心理上都不成熟的。一旦和大人分開,很多時候大人就無法掌握他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往往在這個時候,他要是接觸到一些不良的書籍、網路資訊會對他的今後的成長影響很大。對孩子的管理呢需要張弛有度。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大人就不要幫忙。他覺得困惑的事情,你可以給他提一些意見或者是建議。和孩子的溝通很重要。逐漸幫他養成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習慣,那上高中之後寄宿就會輕鬆很多,孩子也不會因為覺得過早的去過集體生活,讓自己陷入一種無助和恐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