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雨yp

    第一:愛一朵花就要陪它綻放。

    孩子成長中的所有行為,無不折射出成人行為方面的問題。只有改變父母的態度,規範父母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提高孩子。你愛一朵花,就要同他一起綻放;你愛孩子,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綻放、成長過程中,親子處在同一高度,父母和孩子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孩子不用仰望父母,故而不會排斥父母。和父母一起成長的孩子,是不會在精神上孤獨寂寞的,也不會在行為上走向偏執孤僻。

    第二:不要試圖主宰孩子。

    孩子因我們來到世界上,而不是為我們來到世界上,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更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孩子的人格和我們是平等的。對孩子來說,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也不應成為我們實現願望的工具。父母不要主宰孩子、支配孩子、控制孩子,而是必須用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澳洲心理學家莫瑞斯•博森說過:“孩子的反抗都來自卑微感,平等待人的父母不會有‘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給予孩子民主和平等,孩子就會用民主和平等的態度來和父母溝通。

    第三: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試圖改變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力求把孩子改造成第二個自己的人也是愚蠢的。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更改變不了孩子。我們面前只有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父母要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教養影響孩子、感染孩子;用諸多美德和內在力量感化孩子、薰陶孩子。一句話,我們只有用愛的Sunny雨露來滋養孩子,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讓孩子向著他的願望發展,就好像給予一棵植物跟隨Sunny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夠從內心體會到對自己人生的主宰感,就會隨之產生歸屬感。

    第四: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孩子有自己的尊嚴,孩子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包括以下內容:不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竊聽孩子的電話,不調查孩子的異性朋友,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心靈不設防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父母。在家庭裡受到尊重的孩子,就會獲得人格的歸屬感。

    第五: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管理;讓孩子分擔部分家務勞動;給孩子委以重任,讓孩子放手做事;家裡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徵求孩子意見等等。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裡的重要一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裡不可或缺的位置。這樣,就能喚起孩子主人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這個家負起責任來,也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第六:善於和孩子共情。

    不論孩子說話多麼不符合父母口味,做事多麼離經叛道,父母都不要抱怨和指責。孩子這麼做,都有自己的理由,好多事情都在情理之中,只是我們不知道原因罷了。父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傾聽孩子傾訴,鼓勵孩子把理由講出來。父母要善於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包括沮喪、委屈、痛苦、煩惱、急躁、憤怒等等。任憑孩子強詞奪理、無理取鬧,父母都不要急於制止、急於反駁、急於表態,讓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善於和孩子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孩子的行為確需糾正,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進行正確引導。這種共情,能夠讓孩子建立情感上的歸屬感。

    第七:關注孩子的優點。

    關注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的優點,等於不斷強化孩子已經具備的能力,孩子的優點會越來越多,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同樣的道理,弱化孩子的缺點,縮小孩子的缺點,孩子的缺點會越來越萎縮。

    不少家長天天在犯一個致命錯誤:叮住孩子的缺點不放,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孩子糾錯上。這樣做的結果,孩子缺點越來越多,犯錯越來越頻繁。這是為什麼呢?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你關注什麼,在乎什麼,就能把什麼吸引到你的周圍。你關注美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就會聚集到你的周圍;你關注陰暗的東西,陰暗的東西也會跟隨你的左右,這是吸引力法則在發揮作用。”

    一句話,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具備的能力上,而不是他的不足之處。

    第八:和孩子結成信任同盟。

    20世紀教育大師爾奎哈德曼博士告訴天下父母:“培養孩子成功的秘訣是與孩子結成信任同盟。”信任是富含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信任是孩子成長的滋補品;信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礎。

    孩子之所以會犯各種各樣錯誤,會出現那麼多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不信任孩子。家長不相信孩子能夠照顧自己,能夠做好事情,能夠承擔自己的未來。不少家長對孩子持懷疑態度:“你說的是真的嗎?”“你沒有對我撒謊吧?”“這件事情你能做好嗎?”明顯表示對孩子不信任。

    聰明的、智慧的家長會和孩子結成信任同盟。他們用真心換取孩子的真心,用信任贏得孩子的信任。他們透過細心的觀察,傾心的交談,瞭解孩子成長的煩惱和心靈的需求,並及時給孩子悉心呵護、耐心幫助。當父母充分信任孩子時,孩子也會信任父母。孩子會把父母當做學習上的蒙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

    孩子信任父母有兩個標誌。一是孩子遇到問題時願意來找你,因為他知道你能幫他解決困難;二是孩子願意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你,因為他知道你不會辜負他的信任。

    在孩子眼裡,父母的信任是最真誠、最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著重視和鼓勵。父母堅信孩子有上進的願望,孩子就能發現自身的價值,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獲得道德上的歸屬感。

    試想,一個在家庭中得到尊重、信任、欣賞、接納的孩子,和父母如同摯友,於家庭休慼相關,他能沒有安全感、自豪感、歸屬感嗎?同樣,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得到了歸屬感,當他走進社會時,就會輕而易舉地融入到集體中,迅速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和精神座標,得到集體的認同和接納。

  • 2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我認為歸屬感是一種長期積累形成的特質,是父母及家庭的影響在孩子身上的烙印。一開始,父母要著重培養孩子對家庭成員的尊敬與熱愛,對家庭規則的遵守與維護,對家庭環境的嚮往與營造,進而增強自我意識、分享意識、責任感,最後才是使孩子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

    第一,父母要以身作則,以良好榜樣示範帶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從家長身上有樣學樣,大人對家庭有歸屬感,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例如,父母尊老愛幼,孩子也會學習爸爸媽媽的樣子孝敬老人。

    第二,透過參與活動,增強孩子的體驗感。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語言往往缺乏感染力,經過實踐過後的理論就不同了。父母可以為孩子閱讀關於家庭習慣養成方面的繪本、做親子游戲、節假日出門踏青遊玩、參加主題教育示範互動場館等,都能夠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家庭規則意識和歸屬感。

    第三,暢樹家風氛圍,“軟環境”強化“硬教育”。如今,都提倡構建良好家風,從小事入手,小處著眼,幫助孩子更好地感知家庭的含義和歸屬感的真諦。比如,平時父母做家務時,可以要求孩子一起參與;適當地對孩子“示弱”,鼓勵孩子自主嘗試,增強責任感。另外,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和逆商,教育孩子孝老愛親、對家庭成員忠誠、平等待人、接納與分享等,從小就在內心萌發出真、善、美的種子。

    父母積極做,孩子認真學,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增強家庭成員內心的歸屬感。

  • 3 # 小孩花

    首先,父母給孩子安全感,是孩子對家庭產生歸屬感的前提。安全感來自父母真正的,走心的,從孩子出發考慮問題的愛。安全感來自孩子在充分感知到自我後,區分“我”和“爸爸媽媽”前的充分感知自我。安全感來自,爸爸媽媽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真正的人,尊重孩子。

    其次,孩子能讓感受到家庭的歸屬感,必須要讓還提對這個家庭有依戀,而孩子孩子的依戀大多來自孩子需求。上孩子感覺到歸屬感不是事事包辦,讓孩子產生依戀,對不起那不叫依戀,那事封殺。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歸屬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庭對他的需要,他可以透過自己的一己之力為這個家做些事情,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家對他的需要,而不是他對家的需要。

    最後,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那麼這個家要又孩子的獨立空間。孩子可以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以放心大膽的弄亂家,再整理家。這裡面需要爸爸媽媽不嫌棄孩子把家裡弄亂,而是鼓勵孩子在創造的時候盡情“弄亂家”。然後在幫助爸爸媽媽整理家。一鬆一緊,是家的愛與教育。

  • 4 # 寧靜育兒

    父母讓孩子產生歸屬感,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首先是陪伴。從小到大,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儘量自己帶,不要假手於父母或者其他人。特別是孩子的留守,會造成很多問題。其次是尊重孩子。孩子,做什麼事之前,他也會有自己的考慮,學會傾聽,不論孩子做的對錯,讓孩子講出心中的想法。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榜樣。人手一個電腦或手機,或者讓孩子自己看電視,這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只會跟著父母有樣學樣。第四,經常抱孩子。經常抱一抱孩子,能給孩子的心理上建立安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知道有媽媽爸爸的懷抱可以依靠。

  • 5 # 暖心秋媽

    所有人的首要願望都是感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和價值的方式。那麼,在家庭中,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家庭產生歸屬感。

    一、營造一個有溫度的家。

    走進家裡,你喜歡看見目無表情、很嚴肅的家人嗎?走進家裡,你看見和藹的,微笑的家人,你是不是餘感到特別的溫馨。

    我想無論男女老少,你們總是希望家裡人都是和藹的,面帶微笑的。這是一個家的溫度所在,有溫度的家是令人嚮往的。

    二、營造一個有愛的家。

    我喜歡我的家有說有笑,有你的問候,也有我的關懷。當我生病的時候,我家寶貝也會心疼我,他會幫忙我幹活,還會給我倒水。愛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被日常生活所麻木了。

    同樣的道理有愛的家,孩子才會喜歡,才會覺得有歸屬感。

    三、營造一個有自由的家。

    “寶貝!別去摸,危險!”

    “孩子小心,別摔倒啦,很危險!”

    “我說了多少遍,讓你不要那麼做了,很危險的!”

    “不要搞小刀哦,會割傷手的!”……

    不管孩子做什麼,總是禁止這、禁止那。我想,孩子他可能會覺得沒有自由。沒有自由的家,孩子怎麼會喜歡呢?

    一定的限制內,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體驗,嘗試自己幹活;就算是孩子摔跤了,那又怎麼樣呢?哪有孩子走路不摔跤的;就算孩子玩水把衣服弄溼了,換了就好;孩子要求切水果的時候,我們大人示範了正確的做法以後,讓孩子嘗試也未嘗不可。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並不會一下子就能成功做某事。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花時間訓練孩子,要經常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們相信他學習和進步的能力,幫助孩子滿懷信心和希望向前進。讓孩子感到家的歸屬感,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 6 # 糯米麻麻Coco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父母一定要相親相愛,彼此之間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包容。父母的婚姻狀態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後的婚姻觀。

    其次,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自己先做一個喜歡讀書,熱愛生活的的人,然後去影響孩子,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最後,大人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用心創造每一段快樂的親子時光。每天接送孩子放學回來,都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讓孩子知道家庭永遠是她的避風港,父母溫暖的懷抱永遠都是向敞開等著她歸來。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父母的婚姻狀態更加和諧,孩子對於家庭的一種嚮往和歸宿感也會比較強。

  • 7 # 小王子愛上狐狸

    作為最愛孩子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幸福又快樂的家庭氛圍,是最基本的需求。想要讓孩子對家產生歸屬感,首先要做到就是,夫妻之間相親相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們的濃情蜜意,比任何形式的擺拍都來得有意義。同時,多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讓孩子能有更多的時光與爸爸媽媽在一起玩鬧,充分體會家庭生活的樂趣。

    讓他知道,不管何時何地,爸爸媽媽會永遠為他守候在這個家裡。

    拿出實際行動,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他才有真正的家庭歸屬感。

  • 8 # 妞妞媽媽

    我認為父母做到以下幾點,孩子會對家庭產生歸屬感:

    一是首先營造一個讓孩子感覺溫暖、安全的家庭氛圍。父母在家裡對孩子是包容的,豁達的。孩子在家裡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做錯了事不用擔心父母的責罵。

    二是孩子在家裡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能夠滿足孩子,及時滿足。不能滿足,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滿足。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不是因為他不好,而不滿足他。

    三是父母保持良好的關係。在家裡儘量不要發生激烈地爭吵,尤其是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害怕父母吵架,有些孩子會不自覺的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引起父母的爭吵。

    四是有條件的家庭,儘量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在家裡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或者空間,孩子在裡面可以自由的玩耍,他對家的歸屬感會更強。

    家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尤其是孩子,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舒適的家是每一個父母應盡的責任。

  • 9 # 諾雅媽咪愛育兒

    想要培養孩子的家庭歸屬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與包容,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家長不要將自己的工作與壞情緒帶回家,讓孩子感到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二、全家要一起共進晚餐。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的原因,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家長最起碼要在晚餐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在飯桌上一起談談人生,暢想未來。三、要有屬於全家的遊戲及親子活動。家長要趁週末放假的時候多多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最好是那種全家人一起參加的那種,這樣可以讓全家人更加團結,更加依賴彼此。

  • 10 # 靈犀呀咿呀

    孩子對家庭產生歸屬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父母格外做些什麼事!只要父母注意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就行了!

    父母不要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不要說“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

    在孩子不開心或者受了委屈的時候,父母不要否定和批評他的情緒,要接納他的情緒,並陪伴好孩子,和他一起待在他的情緒裡陪伴他!

    能避免這兩點,家庭對孩子而言就是溫暖的港灣,就是孩子的歸屬!

  • 11 # 堯媽成長記

    我們都說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灣,當我們成年了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有了我們自己的孩子,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把家當成他們的避風港灣,也就是歸屬感。

    我們做父母的要營造出和諧、其樂融融、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可以說父母的夫妻關係直接影響著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越和諧,孩子越能感受到父母的愛,進而孩子在家就越有歸屬感!

    還有就是父母多給予孩子關愛和自由,不要對孩子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要求,讓孩子感覺壓力重重,是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也不能把孩子剝奪的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讓孩子透不過氣來,家庭已經成了枷鎖,孩子怎麼還會對家產生歸屬感呢?

  • 12 # 嬌女子143380430

    歸屬感,或稱隸屬感,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有家庭,有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有家庭,有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只想對方是屬於自己的,也有人說是佔有慾。希望對方只對 自己有所付出,有別於一般朋友的用心或形式,自己也願意強烈回饋,同時只屬於兩人的。所以,才會有愛的誓言、盟約,才會吃醋、嫉妒等等反應。

    在群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絡,獲得友情與支援;成員間在發生相互作用時,其行為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群體的成員在一致對外時,不會發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體會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群體,特別是當群體受到攻擊或群體取得榮譽的時候,群體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隨著房價飆升和工作流動性大,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工作成為一般人擁有歸屬感的兩個基本條件。

    現在畢業的年輕人,或是出來工作的獨生子女中,最常見到這種心態,在外面的很想回家!

    對於一個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家庭裡的重要一員,他就能自覺維護這個家,並經常為家做些有益的事情,他的行為往往具有建設性。如果他在家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覺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在家裡自我感覺不好,就會產生卑微感。為了消除或者戰勝卑微感,他就會用搗亂、破壞性行為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歸屬感對孩子如此重要,那麼,怎麼才能給孩子歸屬感呢?請看下面五句話:

      第一句話:不要試圖主宰孩子

      孩子因我們來到世界上,而不是為我們來到世界上,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更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孩子的人格和我們是平等的。對孩子來說,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沒有權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也不應成為我們實現願望的工具。父母不要主宰孩子、支配孩子、控制孩子,而必須用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澳洲心理學家莫瑞斯·博森說過:“孩子的反抗都來自卑微感,平等待人的父母不會有‘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給予孩子民主和平等,孩子就會用民主和平等的態度來和父母溝通。

      第二句話:不要強行塑造孩子

      強行塑造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力求把孩子改造成第二個自己的人也是愚蠢的。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更改變不了孩子。我們面前只有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父母要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教養影響孩子、感染孩子;用諸多美德和內在力量感化孩子、薰陶孩子。一句話,我們只有用愛的Sunny雨露來滋養孩子,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讓孩子向著他的願望發展,就好像給予一棵植物跟隨Sunny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夠從內心體會到對自己人生的主宰感,就會隨之產生歸屬感。

      第三句話: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有自己的尊嚴,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包括以下內容:不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竊聽孩子的電話,不調查孩子的異性朋友,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心靈不設防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父母。在家庭裡受到尊重的孩子,就會獲得人格的歸屬感。

      第四句話: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管理;讓孩子分擔部分家務勞動;給孩子委以重任,放手讓孩子做事;家裡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徵求孩子的意見等等。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裡的重要一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裡有不可或缺的位置。這樣,就能喚起孩子主人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這個家負起責任來,也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第五句話:善於和孩子共情

      不論孩子說的話多麼不符合父母口味,做的事多麼離經叛道,父母都不要抱怨和指責。孩子這麼做,都有自己的理由,好多事情都在情理之中,只是我們不知道原因罷了。父母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聽孩子傾訴,鼓勵孩子把理由講出來。父母要善於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包括沮喪、委屈、痛苦、煩惱、急躁、憤怒等等。任憑孩子強詞奪理、無理取鬧,父母都不要急於制止、急於反駁、急於表態,要讓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善於和孩子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孩子的行為確需糾正,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進行正確引導。這種共情,能夠讓孩子建立情感上的歸屬感。

      試想,一個在家庭中得到尊重、信任、欣賞、接納,和父母如同摯友,與家庭休慼相關的孩子,能沒有安全感、自豪感、歸屬感嗎?同樣,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得到了歸屬感,當他走進社會時,就會輕而易舉地融入到集體中,迅速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和精神座標,得到集體的認同和接納。

      

  • 13 # 我和她的故事

    孩子的感覺和大人一樣,家就是避風港。

    當回到家裡,可以完全的放鬆下來,丟下一切煩惱和壓力。

    讓孩子對家產生歸屬感,首先家要具備它應該有的條件。

    孩子回到家,不要總是催促孩子作業寫完了嗎。這是很多家長跟孩子每天交流的話題。孩子只要養成了按時做作業的好習慣,不用家長總去催,總去督促的。孩子吃飯時,也不要叮囑孩子多吃這樣,少吃那個……總之,家長還是要少一些嘮叨,多一些體諒。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指責。誰都不希望生活在指責的環境下。

    家是充滿愛和情的地方,如果愛和情多一些,大家都會對家庭產生歸屬感。

  • 14 # 小編Rocail

    對於兒童歸屬感的培養,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和關注,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孩子的對立面,試著傾聽孩子的訴求,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行為。例如,父母可以經常舉行家庭會議,在一些事情上聽取孩子的意見;設立家庭值日,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增強參與感等等。

    就像《一個部落的孩子》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他跟隨自己的旅程,試著融入這樣那樣的群體,只是為了尋找到能夠認同並且接納自己的夥伴,最終小男孩在部落中找到了和自己一樣的人,找到了他一直渴望著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15 # 源源和皮皮媽咪

    孩子對家庭產生歸屬感,主要在於父母對家庭的態度,如果連父母的家庭觀念都不重,孩子怎麼可能對家庭有歸屬感呢。

    我覺得首先父母要愛這個家,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因為對家的牽掛而想回家。其次,父母要愛這個家的每個成員,彼此間能感受到對方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自然就會對這個家產生歸屬感。最後就是除了愛,父母應該還要多多陪伴孩子,讓孩子不孤獨。

  • 16 # 笑容悠然

    我認為父母不需要刻意地做什麼,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順其自然就行。

    家庭是一個可以讓人放鬆的地方,每個成員,都可以在家庭的環境中,自然地展露出自己真實的人格狀態。

    要想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就要讓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展,露出自己真實的人格狀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對孩子束手束腳。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過度壓抑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痛苦甚至帶來傷害,那孩子就不可能對家庭有歸屬感。

    只要時刻想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何父母都會教育好孩子。

  • 17 # 雨中的承諾2016

    很多家長常常很苦惱,他們經常這樣向別人訴苦:“現在的孩子一點責任心都沒有,家裡的家務他們一點都不管,甚至連油瓶倒了,他們都不扶!”

    有很多家長把這種現象歸納為當代孩子們的一個共有特點,即沒有責任感。但在這裡,我要為這些孩子喊冤了,現在的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往往是由家長一手造成的。

    相信大多數的家長對這樣的場景應該很熟悉:

    孩子小時,媽媽在掃地,孩子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來幫你掃地吧?”媽媽頭也不抬地對孩子說:“你還小,這些事情你做不了,去玩你的玩具去吧!”

    媽媽在洗碗,孩子拉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讓我來幫你吧!”在孩子的強烈要求下,媽媽終於同意了孩子的要求,但由於孩子沒有洗碗的經驗,一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一隻。這時,媽媽厲聲對孩子說:“只會給我添亂,去,一邊玩兒去!”

    ……

    孩子的責任心就是在這些小事中一點點消失的,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的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團體,能夠被這個團體中的其他人所接納和肯定,更希望自己在團體之中能佔一席之地,從而在這個團體中獲得個人安全感。

    當孩子歸屬感的需求被忽視時,他就會沒有安全感,進而會對家庭這個團體失望,逐漸變得沒有責任感。不僅如此,當孩子的心理歸屬感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甚至還會變得不肯與家長合作,故意忽視家長的要求。例如,家裡要來客人了,媽媽為了收拾屋子忙得滿頭大汗,便請求孩子過來幫忙,這時,沒有歸屬感的孩子不但不會心疼媽媽,還會故意裝作沒有聽到媽媽的話。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並不是天生懶惰,或者沒有責任感的,當他們的心理歸屬感得不到滿足時,才會有如此不佳的表現。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時刻感覺到他是屬於家庭這個集體的,並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證明他們對家庭是有所貢獻的。例如,當孩子把客廳收拾乾淨時,家長要真誠地向孩子表示謝意,並告訴孩子:“因為你的幫忙,家裡變得整潔多了。”這會讓孩子產生這樣一種感覺:我是有用的,全家人都需要我。這樣,孩子今後就會更加積極地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這也是孩子歸屬感得到滿足的表現。

  • 18 # 凌兒媽媽

    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首先家庭成員要和睦相處,父母雙方互敬互愛,營造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如果家庭成員經常爭吵,讓整個家硝煙瀰漫,那孩子如何會有歸屬感呢,恐怕一刻也不想在家裡呆下去吧。

    其次就是要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假如父母一回家只知道看手機,玩電腦,無視孩子的存在,那歸屬感從何而來呢?

    只有一個充滿愛充滿快樂的家才能讓孩子有歸屬感,才是孩子們的幸福港灣。

  • 19 # 自由職業之旅

    父母相愛,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親子關係第二位,要常在孩子面前秀恩愛,這是他最樂於看到的。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是幸運兒,上天的眷顧。

    尊重孩子,把他當成獨立的人格對待,認真聽孩子講話,支援他的想法,不控制、不嘲笑、不貶低。

    多陪伴,一起做好玩的、有意義的事情。

    不溺愛,你愛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迷失自我,不懂感恩,反而感受不到溫暖。

    家裡要有儀式感,節日、生日、紀念日都要佈置環境,準備、策劃一些小活動。

    多一起旅行,家人一起旅行會使孩子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思考家庭的概念。

    記錄孩子的成長,並經常一起翻看、回憶那些美好的瞬間。

    經常告訴孩子我們愛他,擁抱、撫摸,多做肢體接觸。

    每天晚上講一個小故事,並記得說晚安,我愛你!

    多使喚孩子,讓他參與家務事,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告訴他爸爸媽媽需要他的幫助,有他真好!

  • 20 # 十八線mama

    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家庭產生歸屬感,父母要做好自己。有一句話叫做當爸爸成為爸爸,當媽媽成為媽媽,那麼孩子自然就成為了孩子。我覺得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家庭是孩子出生以後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家庭教育也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更是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一任導師。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又溫馨的家庭環境。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是也是孩子心理發展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父母想要孩子愛這個家,那麼他自己就需要愛這個家。

    另外,父母要做到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這也是孩子從小感受到愛感受到正常和諧的家庭關係的基礎。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與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而應該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形成家庭才是中心的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唐粉唏噓的怛羅斯之戰中叛變的葛邏祿部是什麼來頭?最終成了哪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