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南沐苗教育
-
2 # 李慶Celeb
問題好大,我說三個方面
不作為很多新手父母看了很多書,發現要給孩子自由。所以平時的教養都是由著孩子,孩子想玩車就玩車,想出去就出去,在家不主動和孩子互動,在外跟著孩子後面不加引導。
其實,給孩子自由,這句話沒有問題,可它並不是說我們不主動引導孩子,不主動提供環境、資源。就像一棵樹苗,很容易長歪,肯定是需要我們照料的。
太限制這點跟上面想反,在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限制太多,控制太多,“太高,不能爬”“太髒,不要摸”“不對,這個玩具不是這樣玩”“快點,過來玩這個”……
孩子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就是過度的控制他,會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自我限制由於“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經常認定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了,要麼說沒必要去學習,要麼說哪有那麼多時間,又或者說我學不會、學會也做不到……
殊不知為人父母,是最需要學習的。現在想當個保姆都要去學習考證,可偏偏對父母沒有要求。
-
3 # 快樂琪琪3
謝邀,孩子的個性,有一些野性中的個性。現在孩子們大多在溫室中長大,中規中矩很重要,帶點野性的孩子創造力強很多。我家孩子小時候都愛拆東西,爬樹高手,曾經有人說我7歲的女兒太野了,現在看那是很好的經歷!我會要求孩子們講規矩但是不一定要聽誰誰的話!目前為止他們都有主見的人,抗壓能力,適應環境什麼的都很好。我兒子自己用的東西,筆架,筆筒,書架,垃圾桶等等都是自己造自己用!就是我家的好多東西都沒有原來的面貌了!
-
4 # 12花
1.吃飯
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天都要吃飯,有些小孩全靠追著喂,有些小孩靠看電視喂,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會讓小孩吃飯比較被動,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我寶寶會坐了我就買了餐椅(這是我覺得最有用的育兒工具
-
5 # 野小蠻
大家好,我是育兒界學者趙輝,現在絕大多數父母都知道給孩子補充營養,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這些都是能想到的。那麼什麼深意忽略呢?心理健康。當然,很多父母也會考慮到,但很容易因為不懂得如何去做,而使孩子出現情緒、心理上的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各種心理諮詢師遍地開花,在我國卻很少,直到很多孩子犯了罪或出現很嚴重的抑鬱、焦慮症之後才被送到心理機構,這時候再想矯正已經很難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心理影響最大。其次就是校園生活。所以,希望家長能在重視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
6 # 幼兒園啟蒙
1. 很多家長看遍了網路上的文章和影片卻依舊對育兒問題感到困惑。
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至關重要的,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家長,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而言是起到直接的引導作用的。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早就瞭解了,然而生活卻不是演戲,第一次做父母的寶爸寶媽們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考慮是否行為得當,所以父母的自我提升是相當重要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積累,這對寶寶和父母而言都是有益的。
2.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
或許父母會認為孩子經常索要玩具或者要求去遊樂場是無理的要求,但是好奇心和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長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判斷小孩子的思維,當所謂美德不是出於自願時,就會變成整個社會對於個人利益的綁架。
3.用“未來”壓制孩子
這無疑是給孩子增加焦慮。一些家長的口頭禪就是“等你將來就後悔了”“我這是為你以後考慮”...... 這也是萬萬不可對孩子說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接納自己並且肯定自己,永遠可以面對自己的本心,永遠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孩子應該擁有快樂的同年,而不是時刻擔憂未來的心,苛刻的環境是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
4.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衝突,作為家長應該給自己設定一條原則或者底線,不一味遷就也不要過分強硬。用理智面對孩子,不論是寶爸寶媽還是小朋友都應該成為情緒的管理者而非情緒的奴隸。
-
7 # 我懂寶寶
1.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早上吃芝麻,核桃,可以吃完整的原食品,也可以吃芝麻核桃糊,買原味的。既滋補,又防止孕婦便秘。多吃魚類,前三個月補葉酸。晚上喝杯奶,助眠補鈣
2.整個孕期多吃富含鐵的豬血,豬腎,牛腎,羊腎,雞肝,蝦,雞肫;黃豆,油豆腐,銀耳,大棗等
3.晚上腿抽筋,要補鈣,食補:魚,豆腐,海帶,豆漿,必要時服鈣片。
4.堅持每天散步,有助順產。
5.寶寶要多多練習爬行,寶寶爬多了學走路很容易。爸媽讓孩子學走路著急,要慢慢來,學走路是自然而成的事情。
6.給孩子把尿其實作用並不大。孩子還小,尿褲子是正常現象,如果爸爸媽媽把尿,會影響他的骨骼發育。到了1歲左右,讓他自己學會上廁所就可以了。
7.讓寶寶喝骨頭湯進行補鈣,其實沒有多大的作用。骨頭裡的鈣質是碳酸鈣,溶解進湯汁裡。如果想給寶寶補鈣,還是老老實實吃鈣片吧。
8.如果父母給寶寶使用塑膠奶瓶,最好3個月換一次。塑膠奶瓶易變質,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定期更換是最好的辦法。
9.寶寶發燒要散熱,不要捂汗,越是捂汗,寶寶退燒就越困難。
-
8 # 米婭老師育兒記
這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這也是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事實的真相就是,孩子還小,現在不教,長大了也不會,長大了也不會變好。
因為越是小的孩子給予恰當的建議,越是能改變孩子生命的軌道,讓他能夠走在更坦蕩的道路上。
孩子的哪些行為存在偏差呢?哪些需要糾正呢?
判斷準則就是“傷害到自己,傷害到環境,傷害到他人”,還有就是觸及到道德底線,一定要及時的糾正哦!
-
9 # 北大醫療腦健康
自閉症嬰兒時期的早期表現,別等晚了才發現!
目前觀察研究顯示,孤獨症兒童在此階段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但當出現以下異常情況時,家長應給予重視,必要時要帶嬰兒到兒科或兒童保健科就診諮詢。
· 嬰兒特別安靜或異常煩躁不安。
· 吸吮無力。
· 哭聲異常,如哭聲微弱或尖叫;哭鬧時不易被安慰。
· 聽到聲音沒有反應或不能追視物體。
· 睡眠過少或過多。
1、母親懷孕時,儘量不要抽菸喝酒,這個是導致孩子產生自閉的直接因素,所以父母都要注意這一點。同時避免在孕期生病吃藥,藥物對胎兒也有激素作用。
2、父母應和孩子成為朋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並引導孩子,拓展孩子的思維,經常帶著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做客。同時鼓勵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相互幫助,集體合作可以培養孩子的親社會性。
3、如感覺孩子有異常行為請及時帶孩子前來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圖片來自網站)
-
10 # 帶億點帥氣
我覺得容易被忽視,但很重要的育兒知識有三條。第一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有快樂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就何成績。第二是我們不要過度的教育孩子從而替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做的很多決定。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有時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第三是加強孩子責任心的培養。讓孩子不單單做一個能力強的人,也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讓孩子有快樂的能力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的教育使人痛苦,那必定是一種畸形的教育。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滿懷期望地為孩子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但是我發現他們在做這些努力的時候,卻很少認真想過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有些父母認為,他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和狹隘的,望子成龍只不過是父母的心願而已,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去追逐成功,而是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幫助孩子變成一個快樂的人:
第一,讓孩子充分擁抱大自然,感受萬物的生長、氣象萬千的變化,獲得質樸的快樂感受。
第二,父母多向孩子表達愛,一個微笑、一次擁抱都足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摯的情感。
第三,父母可以讓孩子多關心和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善行帶來的快樂。
第四,在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表揚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滿足,感受成功的快樂。
第五,給孩子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孩子跟你分享他的感受,在滿足孩子表達慾望的同時,獲得由衷的快樂。
第六,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擁有奮鬥的快樂。
第七,透過文學、音樂等藝術形式陶冶孩子的情操,並讓他們從中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彩。
讓孩子獨立自主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對孩子來說,與其給予他鉅額的物質財富,不如從小就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掌握了“點金術”的孩子更容易成才。面對陌生的世界,孩子剛開始可能顯得有些弱小,但是,父母千萬不能因為這樣就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應該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給他支援和鼓勵。父親認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鍛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為孩子今後的發展打好基礎。在孩子遇到煩惱感到灰心喪氣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給孩子鼓勵和支援,儘快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讓孩子重拾自信,取得新的進步。對於孩子來說,鼓勵可以讓他恢復自信和勇氣,無論今後遇到什麼挫折,都能勇敢地面對,這會讓他的一生受益。
培養孩子責任心在孩子的品德培養中,責任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時,一定要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透過順利完成任務,孩子自然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從而自覺地為家庭和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責任心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無論家境如何,都要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創造條件。父母可以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體會到父母的辛勞;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討論,讓他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能鍛鍊他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能讓他體會到家庭責任的分量。透過家庭生活培養出責任心的孩子,在他進入社會後,會把責任心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為社會發展而不懈努力。
總結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是一個不快樂只會學習的機器。我們還是要全方面的培養孩子。讓孩子從各個方面都更好的融入社會中!
-
11 # 知心格格小姐姐
謝謝邀請!今天想和大家聊下,育兒知識中情緒的處理,情緒是每個人心理的一種內在能量,不能憑空消失只能相互轉化,情緒的存在使我們人類變得鮮活有人性,高興,快樂,悲傷,恐懼、鬱悶、矛盾,糾結、煩躁、焦慮、崩潰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遍佈在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
今年的疫情讓我們度過了難忘的春節,近日網上一段報道更是讓這個陰霾加了一層灰色,四川資陽的一11歲女孩因為父母吵架,從29樓跳下,不知道這個孩子在跳樓的之前,是經歷了多麼崩潰的心理過程,因此孩子的情緒真的不容忽視,在情緒當中,最最不敢忽視的是,經常聽的人說,我家的孩子膽子小,在學校經常受到欺負,也有的孩子成了校園霸凌的物件,家長統統歸結於是孩子膽子小的原因,不敢和惡勢力做鬥爭,而實際並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說恐懼是唯一保命的情緒,而恐懼和勇敢是相對的,如上所說的,11歲女孩但凡對跳樓有所恐懼,也不會出現這種悲劇了。而只是膽子大沒有智謀那是魯莽,只有恐懼沒有勇敢那是懦弱,因此不要總說孩子膽子小,勇敢不是不恐懼,而是明明很害怕,依然能打敗恐懼,這才是勇敢。而很多成了霸凌物件的孩子,也並不是膽子小,而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很多的孩子因為小時候缺少安全感,所以不自信,自卑的孩子更是特別容易遭受霸凌。實施霸凌的孩子更是魯莽,膽子大到無邊,對生命更是無所畏懼,不尊重別人更不尊重自己,因此恐懼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如果孩子出現膽小怕事,那是孩子內心能量不足,安全感不足,如果孩子魯莽莽撞,那是孩子太過自負。孩子是否成才不說,一定要敬畏生命,生命是一切的起源,希望悲劇不再重演。
-
12 # 螞蟻觀察
1、很多朋友說孩子出牙晚、頭髮少頭髮黃、長得慢、不吃飯、不睡覺......都是因為缺鈣?
其實“鈣”表示有點冤枉!
寶寶發育的種種,都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比如出牙晚,寶寶有個體差異,長牙的時間並不完全一致,不一定就是缺鈣了!
實在想補鈣的話,不妨帶寶寶曬曬太陽,還能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不要暴曬,早晨和傍晚最好。
2、發熱後降溫,應該增加散熱。發熱後捂汗,是普遍的錯誤認識。
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有不少醫生抱怨過,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時,明明已經發燒了,還穿了好幾層的衣服,讓脫還不願意。
實際上,小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汗腺發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體溫下降,還會使體溫驟升,出現高熱驚厥。
3、寶寶吃奶吐奶,3個月後會減少。第一次遇到寶寶吐奶時,媽媽們一定是非常擔心的。
事實上,寶寶吐奶的現象很常見,一般3個月後會減少。
吐奶主要是因為寶寶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連線食管處的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連線小腸處的幽門較緊,再加上吃奶時常常吸入空氣,奶液倒流口腔,就容易吐奶了。
注意幾點:
1、避免寶寶吃太急;
2、餵奶中途停一下,拍拍背;
3、已經吐奶了,將寶寶身體側過來;
4、吐奶後要注意清潔擦拭。
4、穿衣有講究,多穿未必好。穿少了會著涼,穿多點總歸有利無害?不!
穿太多,寶寶也容易生病。尤其是已經會走路的寶寶,他們本身體溫要比成人高一些,容易出汗,捂得太嚴實,難以散熱。
孩子和大人穿一樣多件就夠了。要判斷寶寶冷不冷,可以摸一下後頸和上背心處。
5、隨時隨地親吻寶寶,有害!“愛我你就親親我!”看到可愛的寶貝,用吻來表達愛是最直接的。但卻是有害的!
英國媽媽艾米·斯廷頓就用兒子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要隨意親小孩。她家14個月大的寶寶被患有唇皰疹的親人親吻了一下,結果手臂到腳長滿皮疹。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
所以,一定要學會幫孩子拒絕別人的親吻,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的健康狀況。
另外,大人患有疾病時也不要親吻寶寶,平時親吻最好不要嘴對嘴。
-
13 # 庭爸談育兒
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育兒知識,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往往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燈下黑,以為這個育兒方面的表現不重要,往往忽略掉了。但實際上那是對孩子影響會特別大的方面。
下面的話,我來說一說有哪些容易被忽視,但又很重要的育兒知識。
第一、不準哭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喜歡哭,對這種行為特別不喜歡,一哭的話就會感覺煩躁,所以會要求孩子說不準哭。這種不準哭,往往是對孩子的壓抑,會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一個情緒,長期以往這種情緒積累下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
是不是經常會說不準哭,有些男孩子還被教育男生不能哭,哭是小氣鬼等等。這些都讓孩子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進而養成什麼心事都藏心裡的習慣。一切都讓自己來默默的承受,時間久了,誰都受不了,內心也是脆弱的。
而這些,源頭就是從要求孩子不準哭來開始。
第二、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很多人是忽略掉的,因為孩子每天就在我們的眼前生活,相處的時間也很長,很多家長自以為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很好。但實際上,往往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親子關係,並非用一個時間長短來衡量,而是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你並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想法,和需求,那麼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往往並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好,這一點特別重要。
我一再跟很多家長說的,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出現問題沒有效果,歸根到底都是因為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關係不好導致的。
說句不好聽的,孩子就算想哄你開心,讓你因為自己的表現而高興,他也會想做些什麼事情來達到這個目標,於是他會表現出聽話來。
第三、聊天和溝通不懂得跟孩子聊天和溝通的父母大有人在,簡單來說,如果你發現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孩子說的話你聽不懂,孩子莫名的哭鬧你也搞不清楚是為什麼,如果這種事情很多,那要注意了。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和聊天這一方面,有可能做的不好,溝通不暢,另外也說明,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真的不夠。
常跟孩子說心裡話,孩子的狀態往往也是非常穩定和愉悅的。如果孩子只會默默玩自己的,沒興趣跟父母一起玩,這說明父母跟孩子間,溝通存在的是一條巨大的鴻溝。
第4隨意的逗孩子玩,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可以隨意的逗這種最常見的就是長輩和親戚。覺得孩子可愛,於是總是逗他玩,結果逗得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
殊不知,孩子又不是馬戲團的動物,亂逗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也會下意識討厭身邊的人。
有媽媽曾經說過,他們家的孩子對誰都很好,但是就是對爺爺特別有意見,一看到爺爺就哭鬧,不肯他抱。為什麼呢?因為爺爺抱了他之後呢,經常逗他捏他。讓孩子生氣哭鬧而哈哈大笑,這讓孩子看到爺爺就躲開,就要哭鬧。那像這種原因是誰造成的呢?就是爺爺自己所造成的。
第5、教育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聽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者另外一種極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滿足,不論對的不對的,毫無原則的嬌寵和溺愛這兩種面對孩子的方式都不對。最關鍵的是,旁人看得清,自己父母卻一幅無所謂的樣子。那些堅信孩子一定要打的父母,他最喜歡的就是否定孩子不要打的教育,不打怎麼行?而那些溺愛的父母,也聽不進別人的看法。
這兩類父母都容易走極端,並且很固執相信自己的教育。
實際上,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父母完全可以在幾個角色間變換:老師、同伴、媽媽、監督者、懲罰者、獎勵者等等。但我們如果總死抱一種角色,孩子會很容易找出對付這個角色的方法,你會發現教育無效又費勁。
-
14 # 葡小妞育兒
孩子的安全。
一說到安全,很多爸爸媽媽都會說“我們很重視的,你看為了孩子的安全我買了這些,我看了這些......”。
形式上我們都是很重視的,但往往容易忽視的是實踐。
在各種場景中的進行安全教育,開展安全實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之前和孩子看過一個模擬各種場景,對孩子進行拐騙的一期節目,參與節目的孩子被拐騙的比率很高。
孩子看完後,對節目中小孩被拐騙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理論上我們都獲得了知識和經驗。
但實際效果怎樣,真不確定。為儘可能多的給孩子普及安全知識並有效實踐,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帶孩子出去時我時刻注意充分利用不同場所、情況和孩子分享安全知識,包括出現意外情況第一時間向誰求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在商場、超市和家人走散、獨自乘坐電梯、過人行橫道等。
二、經常關注安全方面的新聞,給孩子講解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確保安全。比如火災時、地震時,雷雨天氣時。
三、經常找一些安全小知識的影片和孩子一起觀看。
四、在家裡時,熱水、電、燃氣灶、刀具、其他尖銳物體能不能用,怎麼用等等。
五、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學習掌握相關的心理教育知識,保持和孩子每晚睡前溝通的習慣,瞭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及時進行疏導。
大家有什麼用的好的方法,一起分享吧。
-
15 # S馮瑩
在育兒中我們經常會忽視掉一些暫時看不到成效的品格的培養。
比如說父母的語言其實對於孩子至關重要,但是語言這東西不是說今天一吃就能變成一個大胖子的。
所以父母用自己的語言對孩子進行閱讀和孩子互動,是任何培訓機構所做不到的。
父母的語言如第1個提出消毒的醫生,我們一下子看不到語言到底對我們會有什麼作用,但其實它是構成我們孩子孩子更強大的學習大腦。
越貴的並不一定是,越好的,最好的教育是免費它它就存在父母的每一詞、每一句、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活動。
-
16 # 佳期有遇
我認為容易被忽視但很重要的育兒知識是自理能力的培養。
1.智力超常的寶貝兒
現在的孩子都是生在蜜糖罐兒裡的,打從剛一出生開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有的人家還有老當益壯的老太太和老太公,有這麼多的人寵著、愛著。這麼多人培養出來的寶寶可聰明瞭,小小年紀會背誦好多古詩、會複述簡單的故事、會唱歌、跳舞、拼圖,小嘴巴也很甜,什麼都會說。
2.過著小皇帝一樣的生活
平時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好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被長輩們包辦代替掉了,譬如:一發現寶寶的玩具、圖書翻亂了,立馬會有人幫忙整理好,一發現寶寶的什麼東西掉地上了,趕緊給撿起來。寶寶就像是一個小皇帝一樣。整天這也不讓玩那也不準弄,像溫室裡面的苗一樣,雖然長得好,可是不經風雨。
3.一上幼兒園露餡了
在家裡有這麼多的大人照顧著,可是,一旦上了幼兒園,好多的自理能力都必須要具備的。這下,露餡了,小便時不會拉褲子;玩具積木掉地上不懂得撿起來;吃飯時連勺子都不會拿……一百個不習慣、一百個不適應。
4.培養自理能力很重要
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好習慣終身受益。所以,我覺得現階段最容易忽略的育兒知識就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太重視孩子的智力了,不捨得讓孩子動手做事,好多事情孩子能做、慢慢練習也會做,就是不肯讓他去嘗試做。常常想著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了,其實不然,三歲看七十,習慣成自然,養成一個好習慣容易,培養一個好習慣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
17 # 粉小豬很粉
父母只顧及孩子的短期成長,卻忽視了孩子長期能力的培養,這也與父母思維格局有關。
比如,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交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孩子在廚房想自己動手做零食,父母卻因為怕他受傷或把廚房搞亂而訓斥了他一頓;父母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樣,嚴厲要求孩子,卻忽視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能力等等
-
18 # 糖小寶麼麼噠
這個問題應該說蠻多答案的,我只說說我帶孩子中體會最深的一點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
開玩笑故意嚇唬孩子![流淚]
前幾天,我跟孩子開了個玩笑,我說:糖寶啊,我自己出去,把你關在家裡好不好?
其實我本意就是想著,故意說說看,試探一下她的反應。結果她當時突然有點害怕,說不要媽媽不要。
然後把我都嚇了一跳,我趕緊說:媽媽跟你開玩笑呢?我不會丟下你的。
雖然安撫好了她的情緒,但是這幾天只要我一開門,哪怕隨手把垃圾放在門口,她都嘟嘟嘟跑過來說:媽媽你去哪兒?然後我去臥室她跟去臥室,我去書房她跟去書房,好像很害怕我留下她一個人。
所以我心裡極度後悔,自己不應該故意嚇唬孩子,不應該跟稍微懂點事兒的孩子開玩笑!!
為什麼我說稍微懂點事兒的孩子呢?就是當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剛懵懂或者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時候,她們能聽懂大人的意思了,但是他們不會覺得你是開玩笑,他們會當真!他們就會放在心上,就會害怕!就會沒有安全感。
所以我覺得咱們不能忽視一點:不要隨便跟孩子開玩笑!比如,你再怎麼xx,我就不要你了?難道你真的會不要她嗎?不會!!但是這種看似開玩笑的話極度傷害孩子!
堅決不隨意開玩笑,不隨意威脅,不隨意嚇唬孩子!加油
-
19 # 土地婆婆
1. 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祖輩在養護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更關心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卻很少過問孩子是否開心、快樂。如果家中是祖輩負責教養,這個方面父母要重點關注,讓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 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同樣重要。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我們對成績都非常關注,但和學習興趣和成績同樣重要,因為只有對學習有興趣,孩子才能長期學習,不斷髮展。只關注成績不關注興趣,無異於單腿走路,後繼無力。
3. 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勢。我們常常認為孩子要外向才好,但外向和內向只是性格特徵的不同,各有優缺點,沒有孰優孰劣。
4. 愛是允許分離而非牢牢束縛。幾乎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恰當的愛是允許孩子獨立,而不是包辦代替、牢牢束縛。過於緊密的愛無法讓孩子獨立、成長,只能養出巨嬰。
#育兒心理說#
-
20 # 淡淡晨曦淺淺綠
作為一個寶媽,我來談一下,我覺得的被忽視,但很重要的育兒知識吧。從兩方面說。
第一就是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或者邊吃飯邊看電視,而父母或爺爺奶奶卻親自去餵飯。說實話,這個事情在我家是真實發生的,孩子爺爺奶奶和太太總是說孩子還小,不吃飯的話影響身體,即便孩子不好好吃飯,他們也會端著飯碗到處喂。每次我都會讓他們不要慣著孩子,因為這個事情跟他們鬧過不少矛盾。但是,我還是堅持我的做法,不吃就堅決不給他吃,飯點過了就沒飯了。我是一個培訓班的老師,見過很多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一吃飯就各種事情。其實,這麼說有點以偏概全了,但是,孩子的好習慣不好養,但壞習慣真是一兩次就養成了,所以為了孩子好,儘量還是制止這種事。
另一個就是,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時不時的進去送杯牛奶啊,拿個零食啊,倒杯水啊,這種類似的行為其實很可能會讓孩子分散注意力,時間久了導致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從而出現多動的現象。
所以,為了孩子好,我覺得以上兩條還是儘量要避免吧。
回覆列表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愛打人的小孩就是暴力小孩嗎?
他們的背後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秘密?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一、1歲左右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特別想媽媽關注他的時候,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用手的語言告訴你,我需要關注。
父母該如何應對?
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為孩子需要你的關注了,增強安全感。
二、1-2歲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會出現手部敏感期,拿到任何東西都會想投擲,並想投擲在一個容器裡,所以家裡的垃圾桶,整理箱,甚至大人正在吃飯的碗,都成為了孩子玩耍的樂園。有的孩子表現的就是喜歡用手觸碰任何東西,包括用手拍打物體,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在這個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扔擲物體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他會繼續做此類動作,直到認為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停止。
如果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爭搶玩具而出手打人,那是因為2歲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物權意識,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
父母該如何應對?
1-2歲的寶寶與小朋友爭搶玩具時,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進行誘導,告訴他們東西給其它小朋友之後,還是可以要回來的,讓他們對物權有更準確的認識,並且示範給寶寶看,比如爸爸把玩具給媽媽,過一會兒媽媽再把玩具還給爸爸,如果寶寶堅持不分享,則一定不要強迫,切記這是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消失。
1-2歲寶寶發洩情緒時,父母可以幫他內化到遊戲中去,讓孩子知道,不高興時,除了打人,還可以做些別的。
2歲左右寶寶打人,可能僅僅是他們互動的一種方式,孩子很難掌握手臂的力度,撫摸很可能會變成推搡,另外他們也不認為大力的接觸他人是什麼不好的行為,所以父母要演示給孩子,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應該是過去拉住他的手,而不是過去直接拍他的頭。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時,父母都要馬上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能粗暴的打孩子,否則孩子就會誤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
三、3歲以後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3歲以後打人,是孩子觸覺敏感的表現,就是所謂的“觸覺防禦過強”。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面板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震動等產生的感覺。
人體對觸覺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防禦性的反應,就是單純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另一種就是識別性反應,是大腦進行的精密觸覺辨識的反應。而觸覺防禦過強的孩子,對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出現單純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即打人。
很多家長可以回想一下,當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將頭伸向孩子方向近距離接觸時,孩子會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動作。
父母該如何應對?
在家裡可以做的觸覺小遊戲,來幫助家長降低孩子的觸覺敏感度。
✦ 翻滾
訓練方法:家長可將孩子的毛絨玩具或軟體積木等物體鋪在地板上,在玩具上面鋪上一個毛毯,讓孩子從一邊翻滾到另外一邊,也可放置一些玩具,透過運輸小玩具增加遊戲的趣味性。根據年齡段不同,可設定不同的規則,3歲之前的孩子可翻滾或爬行運輸小玩具,3歲以上的孩子可設定時間和家長比賽。
✦ 踩氣球
訓練方法:家長可以將指壓板平鋪在地面上,上面放置彩色氣球,讓孩子用身體壓爆氣球,在壓氣球的過程中,氣球的質地柔軟,帶給孩子身體的觸覺是輕柔的,指壓板的質地堅硬,帶給孩子身體的觸覺是刺激的,在兩者之間對孩子身體進行不停的觸覺刺激,讓孩子在遊戲中進行觸覺按摩,降低觸覺敏銳度。
不論是打人還是被打,其實都是寶寶成長的一種經歷,是孩子們之間進行社交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更多的是需要平和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