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制度設計第一位
-
2 # 迷霧中看花
朱棣文治武功一代雄主,吊打周邊一切外敵,鄭和七次下西洋中華文明傳四方。
康熙打個吳三桂,還是靠自己年輕靠死了對手,康熙搞文字獄,遷界禁海,養鐵桿莊稼,中國從此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
兩人,一個確定有能力,一個是吹出來的,實力不在一個水準之上。
-
3 # 晨曦各位早安
這兩位皇帝都是封建政權建立後經歷了動盪期趨於穩定的階段,康熙從皇太極入關後建立清朝,順治繼位,而關於順治皇帝的民間傳說五花八門,康熙自小繼位在前期勵精圖治,清朝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效推進,包括國家的統一。在後期面臨的問題在於每個政權在統治地位鞏固後存在的主要問題,那就是腐敗。所以雍正登基到四十多歲駕崩都在幹反腐敗的工作。再來說朱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受元朝統治遺留的民生問題太多,作為政權的掌握者,政權的穩固是他考慮的第一位,所以他幹掉了若干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傳位直接傳給了孫子。朱棣當時作為燕王本來可以偏安一隅,奈何總有好事者挑唆,認為大侄子會想法幹掉他,既然要幹就幹徹底,奪取了政權。朱棣統治期間國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永樂大典》到鄭和下西洋,從遷都北京到改革吏治是明朝的盛世,紫禁城也是朱棣批准開發的。但要評論兩個大佬誰更牛X,所處的環境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所以個人認為他們都是牛X的人物,只是各有所長。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大家看看問題下的各個回答,有什麼感受?
永遠都不肯承認別人比自己強。
說句實在話,凡是認為朱棣更牛的,無非基於兩個原因:
一、朱棣是漢族。民族情節使我們不願意承認其他民族比我們更強。
二、除了開基太祖以外,這是明朝唯一拿得出手的君主了。在朱棣手中,明朝疆域是處於擴張狀態的,而其他皇帝都萎縮。
而清朝自努爾哈赤起,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直到乾隆,連續六代帝王,國家的版圖都是處於擴張狀態。
領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就因為國土的限制,使其可以一時稱霸,但先天缺陷致使其永遠無法發展壯大。如日、土、埃。
實話實說,如果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不是姓愛新覺羅,而是姓趙、姓李,或者姓王,早就被吹到天上去了。
但是清朝皇帝不是漢族,這就犯了原罪,讓我們這個民族覺得自己丟了臉面,就百般貶低和詆譭,好像國家在我們漢族手中,就能幹得更好似的。
而歷史曾經給了我們數百年的機會證明自己,但我們幹得也很扯淡。
元朝的約兩千萬平方公里,明朝能實實拿到手的也就兩京十三省。清朝一千三百餘萬,後來我們也丟了不少。抗戰都打贏了,還丟了外蒙。
現在的所謂明粉,對明朝所有的褒獎之詞,都來自於清修的《明史》,如果按照明朝自己的記載,那是相當噁心的。《明史》實際上對明朝的種種惡跡能刪就刪,能遮就遮。儘管如此,那些明粉仍然認為,《明史》抹黑了明朝,因為吹噓得不夠,沒有吹破天。
就是這麼不要臉。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原王朝最大的憂患都是來自於北方的威脅,在歷史上,只有元清兩代少數民族政權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元朝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來自北方的威脅,他們入主了中原,北方就肯定太平了。
清朝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也是威脅的一部分。蒙古人那兩下子,他們玩得更精、更好、更絕。
明朝對付來自於北方的威脅,從明朝一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徹底解決。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搞北征,為的是什麼?
驅逐。
也就是說,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上仍然是被動的。朱元璋將北元勢力驅逐到遙遠的地方,數次征討,雖然給對方造成了巨創,但很快,這些蒙古人就又糾合起來,再次南下侵襲。
而朱棣遷都北京,這個北征的任務就不得不再次提上日程。朱棣仍然堅持上一代的戰略,數次親征,遠赴朔漠,對蒙古勢力進行打擊,但效果呢?很不理想,所付出的代價遠遠高於成果。
究其真正的原因,是明朝始終以驅逐和打擊為主,別無良策。
而到了清朝,這個戰略改變了。不是以驅逐和打擊為目的,而是要融敵為已。
皇太極利用蒙古各方勢力分裂內鬥的機會,成為了蒙古大汗,從此,在法理上,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成為蒙古的最高統治者。
清朝對尚未臣服者進行堅決打擊,對已經投入治下的蒙古各部進行分劃改制,將其分裂,限制和監控,現在蒙古廣大地區所採取各個“旗”、“盟”等,都是那時候的產物遺留。
康熙數次北征葛爾丹,也是這樣的。康熙所面對的葛爾丹可不是朱棣所面對的蒙古殘餘。葛爾丹可以算得上蒙古族歷史上最後一代雄主,心懷大志,殺伐果決,身經百戰。
康熙打敗葛爾丹以後,清朝透過分化、結盟、聯姻、旗制、黃教等各種手段,對北方進行消化和融合,從此,蒙古就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徹底征服和融合。
而朱棣呢?轟轟烈烈的數次北征後,並沒有徹底解決來自北方的威脅。他死後,明朝全面戰略收縮,好不容易搞出來的哈密衛、奴爾幹都司就都被撤銷。北方邊患仍然對明朝構成巨大威脅,到了後來,明英宗都被捉到草原上放羊去了。從此,蒙古多次侵擾,明朝只有被動防禦。
明朝歷史上的幾次“中興”,比如說仁宣時代、隆慶萬曆時代,都是建立在領土喪失的基礎上,這也是個奇葩。
從對付北方強敵的政略水平和效果上,朱棣比康熙差著一個檔次。
再來說說明粉口中永恆的、必說的、光榮的“遠邁漢唐”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來自於清修的《明史》。
粗通曆史的人都知道,其實這說的並不是領土的廣闊,而是說朝貢國的遙遠端度。
為什麼明朝會有遠方的親戚呢?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外交特色:朝貢外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鄭和下西洋。
朝貢外交,就是這些朝貢國的使者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帶些葡萄乾、蒜串子等當地的土特產,到明朝來進貢,而明朝則回贈以數倍以上的禮品金錢。雙方維持這麼一種關係。
這就像是“紅包群”,群主給大家發紅包,大家說些讚美之詞,類似於“祝大大yue炮成功”,“發紅包的最帥”等等。
發紅包當然是好事了,大家聽到訊息就趨之若鶩,紛紛前來,把一些雜七雜八的親戚朋友也拉進群裡來共享。
朱棣時代的朝貢國:假如你也搞個紅包群,每天定期發紅包,並且讓大家往群裡拉人,那你的群肯定壯大很快,用不了一個月,你也會有來自於南美或者非洲的朋友。你也能夠“遠邁漢唐”。
但是,你在群裡發紅包就意味著這些群友會忠於你嗎?未必,發生了口角,蹭了人家的車,人家也毫不猶豫地上來抽你。
到了明朝後期,進入紅包群的小夥伴們就太多了。一百多個群友,這就給明朝造成極大的負擔,財政吃緊,紅包也快發不起了,從每天發,只好改成每週,又改成每月,甚至每年光棍節才發。
相比而言,清朝的愛新覺羅家就明顯要小家子氣得多。經常還派人去檢查朝貢國遠航而來的船隊,讓他們將一些私帶的貨物經過海關後抽稅後才肯放行。鑽錢眼裡了。
所以說,從外交和商貿角度看,朱棣的“遠邁漢唐”其實就是個花錢賺吆喝的冤大頭行為。
說完對外,說對內。
朱棣和康熙登上帝位以後,都曾經歷過內憂外患,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處理內憂的呢?
朱棣所面臨的內憂主要是原建文帝朝的舊臣。他採取的手段就是:屠殺、遷都。
為什麼要搞屠殺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忌憚反對勢力,所以,登上皇位以後,朱棣就釋出了公告,不許胡亂討論:而對於忠誠於建文帝的舊屬大臣們,連宮女太監都不肯放過。儘管如此屠殺慘烈,朱棣仍然不放心,他知道,自己在南京多在一天,就要多面對一分這樣的反抗,所以後來就遷都至北京,回到了自己的老窩。
而康熙處理內憂的手段則大不相同。連鰲拜這樣的權臣都只是囚禁,而未殺掉。
當時康熙才僅有十六歲。而處理三藩作亂,歷時達八年之久,康熙廣集眾益,群策群力,終於平叛成功。這對於一個年輕的君主來說,是多麼的難得。
對於內憂的處理方式來看,康熙無疑更加的寬和從容,技高一籌。
經歷過擒鰲拜,平三藩,徵葛爾丹,收臺灣,康熙依然能夠蠲免百姓的錢糧,定下“永不加賦”的政策,開啟一個偉大的盛世。這樣的君王怎能不受到讚頌呢?
中國古代是皇權社會,所謂的“盛世”,是政局穩定,輕徭薄賦,社會沒有大的動盪,朝廷不要胡折騰,民眾能夠安居樂業,百姓能夠安安穩穩地過生活,不至於流離失所。對於一個古代的農業社會,又能有什麼更高的要求呢?
所以,我認為,透過兩位君主的政績的對比,康熙遠在朱棣之上,而朱棣的許多成就,實際上是清修《明史》時,加以了過度的渲染和抬高。而兩人後續的歷史,也充分說明,康熙為後人打下的基礎要比朱棣強得太多。
-
5 # 醉眼看花笑笑劉巍
牆都不服,就服滿遺。滿遺那寡鮮廉恥,黑白顛倒,毫無節操的給祖宗洗地模式。也是沒誰了。看滿遺描述的清朝,你會困惑當年中山先生帶領的那幫革命黨人怎麼要革滿清的命,在滿遺口中都是明君的滿清政府。你更困惑:據說繁榮昌盛的時代,被外國輪流胖揍,簽了上千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同時期英國軍隊沒搞定阿富汗,也沒搞定緬甸,把繼承了東亞老大地位的滿清蹂躪。與滿清同時期的日本也前後腳學習西方,短短几十年就把滿清按地上摩擦。就那麼一個二逼朝代,只會對內壓迫鎮壓,對外搖尾乞憐的滿清,就有那麼幫不要臉的傻逼,罔顧歷史吹捧。滿遺們你們用力氣錯了地方,你們應該吹噓的是近代滿族在中國文化事業領域取得的成績,而非已經蓋棺定論的歷史。
-
6 # 關河南望
看了諸多回復以後,我覺得,更牛逼的是滿遺。
有人說,滿遺靠史料,明粉靠嘴吹。
我倒是有點意見。
說史料的話,清編的明史,對朱棣的吹捧可是很高的。說: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就算是滿清,也必須承認朱棣的雄武之略和威德遐被。
然而康熙的史料又從何而來呢?
那就是由清人編清史,而後並不被官方承認的《清史稿》了。
這裡對康熙的評價是“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所以眾滿遺就說了,看看,我大清對朱棣的評價很高了,可是還比不上我聖祖的,看看我聖祖在歷史上的評價,這可是史料,史料懂不懂?
我們想說的是,史料我們懂。可我們不懂清朝人編的清朝史料。
我們看看他們的史料多有意思吧。
①與二十四史不同,《清史稿》是滿清遺老編的書,而非後來人編的,所以不能算正史。
②《清史稿》編者是滿清後人,按照滿清編《明史》的習慣,先作出一個稿,再由國家審定後當正史釋出,但中華民國根本就沒有稽核透過,可見其內容有多健康,多符合史實了。
④《清史稿》為滿清避諱,詆譭明朝,詆譭抗清義士,詆譭革命,對滿清政府的反動賣國要麼簡單跳過不提,要麼完全黑白顛倒,因此沒有被中華民國審查透過。
1929年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列舉了十九條理由,呈請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發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視先烈、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反對漢族、為滿清諱等內容。所以,思想觀點與立場錯誤實是此書的主要問題。同時,由於《清史稿》是眾人編纂而成,編寫時彼此缺少照應,更因時局動盪,倉促成書,未經主編總閱審定便“隨修隨刻,不復有整理之暇”,過於粗陋。因此,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史實之中也有不少錯誤。這也和自稱滿清忠臣的主編趙爾巽的主導思想有關。人家是滿清遺忠,用他編清史,你要不看住他,他能把清史編到23世紀去。
所以,我們就想笑了,拿著這種東西說自己拿的都是史料,都是“官方認證”的去抨擊別人,丟人不丟??
對這兩個人的評價,我更希望的是,大家從歷史的的角度出發,不受什麼民族因素的牽絆,有人說什麼說覺得康熙不如朱棣的都是因為朱棣是漢族,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先給不同意見的人直接帶上個民族主義的帽子,這才是實際上的狹隘之人。
歷史不可能只有一種觀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就是狹隘,就是大漢族主義了?我還說你是狹隘,你是大滿洲主義,你拿的史料都是奴才們給主子編的,這樣說,可好?
評價歷史人物,首先還是要看貢獻,連滿清都承認了,成祖時期,糧食充足到吃不完的地步。國家富強到可以支援朱棣五次北征,將威脅中原王朝的蒙古帝國打到看見明軍就竄的地步。朱棣南征安南,將漢唐之風重現,可以說明朝最為強大的時期,同時也是明朝疆域最大的時期。朱棣為了讓物資往來無阻,開通會通河、清江浦等運河,並興修水利,使農業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並修建了故宮、天壇等出名的建築,明朝的經濟和文化也處在了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
而康熙呢,雖然有平三藩,滅葛爾丹,戰沙俄,收臺灣的功績,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功績,其實並不像所謂史料中的那樣大。
三藩之亂,為了從三個死心塌地跟隨滿清的功臣手中收繳兵權財權,康熙急於削藩,才引發了叛亂,其實就是一個滿清統治階級為了利益分配而引發的內戰,康熙可不是後世電視劇裡那樣英明神武,一心為國,相反,正是他的急躁輕率,才導致三個死心塌地跟隨滿清的漢人造反,為什麼?為了忠於滿清,吳三桂連明朝皇帝都勒死了,還讓他拿什麼證明?然而天下一安定,就讓他交出兵權,財權,讓他回老家養老,全天下恨他的人多的去了,恐怕回不到老家就被人砍死了,這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場,人家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甚至打到了長江沿岸,如果不是吳三桂這人缺乏進取心,只想著劃江而治給了康熙機會,勝負真難說,最少,康熙那個時候已經想著回東北老家了。所以三藩之亂這場內戰,滿清康熙是有一定責任的,並不是三藩倒行逆施之類的官話。
這一場仗打下來,大半個中國重燃戰火,百姓苦不堪言,民間甚至有了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傳言。
康熙以五千精銳圍攻八百名由小偷,罪犯,探險家組成的三流俄軍和一個尚未建成的小城打了兩年,最後在談判中,將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沙俄,還被沙俄誘騙遺留了後來割地賠款的隱患,現在有些人給他找了個理由,說是為了平定葛爾丹叛亂才對沙俄做出了讓步,殊不知人家葛爾丹也和沙俄打了一仗,一萬中國軍民殲滅了三千俄軍,對康熙帝讓出的土地和沙俄的侵佔,葛爾丹多次對沙俄傳話要求必須從他的土地上撤出,不然要怎麼怎麼的。這些是現在人看不到的。
說到平葛爾丹,就更有意思了,葛爾丹傾盡兵力有三萬人,康熙用十萬大軍圍剿,第一次剛到地方,康熙就稱病逃跑,葛爾丹以弱勢兵力和滿清決戰,還乾死了滿清的佟帥,最後是葛爾丹病死才使滿清僥倖成功,這也算功績?
滿清攻打臺灣,我們不知道的是其竟然和被鄭成功趕跑的荷蘭殖民者一起合夥乾的這票。這也算功績?
康熙一朝,窮兵黷武,先是急於分贓為權利囚禁了忠心耿耿的鰲拜,挑起了三藩之亂,又將土地白白送給沙俄,於葛爾丹之戰不過是耗死了葛爾丹,轉身又和荷蘭殖民者聯合攻打臺灣,百姓苦不堪言,國庫空的能跑馬,官員們貪汙腐敗橫行,整個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如果不是他的好兒子給他裱糊,幫他彌補,做了點實事,恐怕滿清早就滅亡了。
誰強誰弱,吹出來的還是真實的,一目瞭然。
我不是明粉,但我最恨一邊吹噓,一邊給人扣帽子的人,相比起來,雍正都比康熙強了不少,所以,別拿康熙出來吹了,換人吧。
-
7 # 攻防敏控
永樂大帝在位22年,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君主,是他的對手!康熙大帝在位61年,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大帝,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都比康熙大帝有作為!永樂大帝是世界史上最後一位世界性的君主,而康熙大帝只是一位區域性的皇帝,永樂大帝開闊進取,康熙大帝保守陳舊,這就決定了,兩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康熙有他的幸運之處,那就是他的兒子,雍正有一定的改革能力,雍正接手康熙的是一大堆爛攤子,而雍正留給乾隆的是充實的國庫,這也是乾隆得以享受揮霍的基礎!總之,永樂皇帝是大手筆,大氣魄,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帝!康熙皇帝是迂腐陳舊小家子氣,他也只能作為一個守成的區域性皇帝!
-
8 # 寅哥解惑
1先談武功!朱棣靖難用了3年,康熙平定三藩用了8年!朱棣憑藉800士兵對抗中央政府50萬軍隊!康熙憑全國之力對抗吳三桂雲南一隅!孰優孰略一目瞭然!在看朱棣五次親征漠北,橫掃蒙古,康熙兩次親征葛爾丹,差點被瘧疾搞得駕崩!康熙配不上馬上天子的稱號,與朱棣的軍事能力相比太弱了!
2在看文治!《永樂大典》名揚海外,一部百科全書!《康熙字典》則是毀書不斷,處處避諱,違背了編書的初衷!兩者的地位天壤之別!朱棣時期萬國來朝,甚至有國王死在中國葬在中國,各國懷著對明朝的敬仰而來,朝鮮直到近代都使用的崇禎年號!康熙的文字獄真是遺臭萬年,心胸狹隘,固步自封,沒有一代帝王的治國胸懷!
最重要的是康熙極為崇拜朱元璋和朱棣!康熙數次拜謁明孝陵,對朱棣的統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相信各位對比倆人,高下立判了吧!
-
9 # 笑似花解語ID
您的問題完全可以改成朱元璋和朱棣的加一起的功績是否可以同千古一帝康熙爺相比較!!!
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衛所制度,使得明朝軍隊過早的衰落,而康熙一直強調“滿洲以騎射為本”,號召八旗子弟不要因為普及火器而放棄騎射,並且康熙在位期間內大規模開疆拓土,先後開拓了臺灣、黑龍江流域、喀爾喀蒙古以及青海等地。相比之下,朱元璋僅僅是從元朝手中接手了遼東和漢地,而廣大邊疆地區並不在明朝的統治之下,這一點,朱元璋也沒法同康熙比。 日本德川幕府稱讚康熙為“上國聖人”,並將康熙的《聖諭廣訓》翻譯成日文學習閱讀,而朱元璋呢,在日本人看了,只當的上“殘酷暴虐”這四個字。 畢竟朱元璋和康熙的眼界格局都大不一樣,而且朱元璋也不像康熙那樣遇到了如此多的挑戰,而且施政上,朱元璋也遠不如康熙高明。所以,朱元璋和康熙實在沒什麼可比性。
清朝作為亞洲乃至東半球的霸主,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至於科技制度什麼的,東半球並無這種土壤,屎盆子沒必要扣到皇帝頭上,中國人受儒家封建思想統治幾千年,做到極致已是大成。如果北京和莫斯科位置互換,我相信固步自封的應該是彼得,就像你身處封建農耕思想中,你永遠不可能有科技自由的思維,東半球農耕的生產力,根本無法產生促進科技思想的變革,真要說眼界問題,十五世紀哥倫布麥哲倫開船隊為了什麼,產生什麼影響,朱棣下西洋為了什麼(裝逼?),又帶來了什麼?
從小老師就講,鄭和下西洋除了一路宣傳伊斯蘭教和向其他國家扔錢裝逼,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就相當於朱棣五徵蒙古,只是徒勞無功的武裝大遊行而已。
說的非常有氣勢,結果沒什麼毛用,這特馬就非常尷尬啦。
清朝前期平三藩(史上最大規模的叛亂)、滅準噶爾(滅國家級別的大規模滅國戰),逐沙俄(沙俄一路東進未遇到阻力,雅克薩一戰沙俄第一次受到挫折),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平定阿睦爾撒那的叛亂,平定回部的叛亂,一舉奠定了1470多平方公里的遼闊版圖。
周恩來在《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共同進步》中這樣評價清朝:“今天我國的版圖這樣廣大,就是從清朝繼承過來的。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繼承了大清帝國的衣缽。”(還有一篇文章叫《關於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
毛主席曾對康熙帝評價了三句話:1,康熙打下我們國家所擁有的神聖而完整的領土。2,康熙具有高明的政治謀略和統一的戰線政策。3,康熙的高明之處還體現在他賞罰分明的用人制度。短短三局就總結了康熙帝的一生,故而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
毛主席說,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
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他三徵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
10 # 且要
李之芳上書請求康熙少殺點人,放過老弱婦孺。康熙回覆說:只要敢反抗不分老幼都是敵人。奴役他們或殺死搶略他們可以給捨身殺賊的滿州天兵充當軍費。並且把李之芳降官六級留用。後人看到康熙強盜嘴臉的時候還誇他,你真不配當現代公民了。
康乾盛世還嚴防死守國人學科技,怎麼好意思和科技強國的彼得大帝比。
備註:如果兩軍交戰,打完兩族還沒有結仇,那是軍隊的較量。但是你為亂殺無辜的人開脫就是你不識大體了。
-
11 # 文龍25229
永樂強,康熙的私心都是滿人的。軍事能力,永樂以弱勝強,人心所向,康熙以強勝若,小恩惠於漢人,枷鎖敬上。下南洋是中國人下南洋的開端,軍事實力,政治實力造就的通路。康熙卻是閉關鎖國。打擊蒙古,但是漢人當時也無法佔領。滿人時期的蒙古早就不行了。錦衣衛制度其實是當時很了不起的制度,類似如今紀委。文化上收集古籍儲存是偉事。康熙卻又是私心,搞文化閹割。
-
12 # 使用者7683406466421
朱棣倒是北征蒙古,結果呢?——直到明朝滅亡長城邊上都沒有消停過……康熙不再修長城(只是在承德建了一座園子——避暑山莊)就搞定了全部蒙古當然了噶爾丹後來半路上造次很快就被放翻了。誰行,誰不行無需多說。
-
13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兩位皇帝,在他們兩位的手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他們也都是朝代的開國君主的第一代繼承人,出身優越,地位相似。在朱棣和康熙年幼的時候也都曾隨著軍隊作戰,平定叛亂。
所以,朱棣和康熙不管是在成長經歷上還是血統出身上都及其的相似。那麼,到底是朱棣更厲害還是康熙更厲害呢?
評判一位君主或者對君王進行對比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客觀的對其所統治的王朝進行全方面的對比:
一:經濟方面。
朱棣將京城遷往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礎,接著下令重新疏通了大運河,使南北交通更加便捷,商品交換更加頻繁。
接著農業技術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收入,以後手工業也得到發展。而康熙時期由於戰亂的影響,經濟蕭條,於是康熙下令禁止了圍墾運動。
接著康熙又鼓勵人民開墾荒地。百姓開墾的荒地大部分都位於內陸或者沿海地區,於是康熙又下令將軍隊開往邊境地帶,一邊開墾荒地一邊進行戰備。
接著康熙又開放了海禁,使國家從海上貿易得到的收入增加。根據後人得出來的計算,清朝的經濟要比明朝相差不大,幾乎一致。
二:軍事方面。
明朝末期雖然與清軍作戰屢次失敗,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明朝的軍隊就很弱。
明朝的軍隊擁有先進的火炮技術以及先進的火槍,火器的運用融入了軍隊和人民的生活之中,有著較高效率的科技轉化度。
並且,朱棣安排了鄭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出色的造船技巧和強大的海軍實力。
而清朝在入關以前是靠著半農耕半放牧而存活,所以雖然清朝的騎兵速度快,攻擊力強大,但是清軍依舊使用冷兵器作戰,違背了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
所以,清軍不敵明軍。而且之後明成祖編撰了永樂大典,五次親征蒙古。雖然康熙時期平定三藩,編撰了康熙字典但是這是在明朝的基礎上而來。所以,綜合以上來看,朱棣還是要比康熙厲害一些。
-
14 # 愚2020yu
以史為證,1,康熙所謂平三潘之亂,擴張邊疆,就今天而言全都是打內戰!越吹,越說明內戰挑起民族矛盾和百姓苦難深重!滿清最鼎盛疆範圍,也沒有突破前朝的版圖或控制的勢力範圍!通俗而講,它是在歷來中國本土上暴政強徵搶掠了一番!2,自康熙開始,對外,已開始喪失對俄國的阻擊,可笑的是他所謂功績,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實際結果是好不容易算是蒙贏一回,當時俄軍主力不夠,本來就不想戰求和,結果滿清反而丟了土地,這是歷史上經典笑料!他在位開始開掛丟失北方大片領土,包括滿清黑龍江流域大片祖墳山的丟失。3,新中國沒有繼承一寸滿清領土,在滿清完蛋前,所有版圖被列強瓜分,成半殖民地,皇孫後代(實則西方掠奪中國代理人)留存皇宮還是繼承前朝的。甚至到1949年後,新中國還在與蘇聯爭討東北包括大連,旅順軍港權益!4,康熙,包括乾隆時期,西方文明,包括人口(歐洲人口同期增長數倍),正在飛越跨世紀翻天覆地發展,而康乾只是百年暴徵下相對社會穩定,八旗土匪政治,毫無現代文明氣息,所謂盛世,對比世界而言,乃世界大笑話!
外蒙:唐元版圖,
新疆:西漢西域都護管轄,
青,藏:元,明管轄,
吉林黑庫頁島:唐•黑水都護府,明•奴爾幹都司行政管轄。
滿清就最鼎盛時期,疆域也沒突破前朝所轄,沒開拓一寸新土地,最後完蛋時不是割賠就是被殖民地,沒有傳承!直到新中國成立,還在與蘇聯等鄰國爭取主權。對今而言,是打內戰,禍害中華民族家園的土匪。
-
15 # 呼呼啦啦大王八
喜歡的帝王:劉邦,朱元璋,朱棣,武則天……
劉邦:情商極高,小混混皇帝第一人
朱元璋:起點最低,放過牛,要過飯,出過家
朱棣:有勇有謀,強硬果敢,本就是洪武最佳繼承人(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史詩級永樂大典等)
武則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女中豪傑
-
16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康熙打吳三桂都打不下來,硬是把吳三桂耗的病死了才是打下來的,三藩為什麼會造反?還不是康熙自己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麼,不要忘了如果不是吳三桂滿人能不能過山海關還是另回事呢,過了山海關李自成如果站穩了腳步滿人也是吃癟的命
-
17 # 懼意恆生千珏
我認為是朱棣。永樂年間應該是大明王朝鼎盛時期。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清朝鼎盛時期是乾隆初期,不是康熙。國土面積1316萬平方公里。國祚都是276年。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制,設定內閣。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邊防,維護國土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南海經營。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經濟繁榮,史稱“永樂盛世”。康熙的成就也很大。但由於在位時間過長,晚年政治衰退,腐敗生長。兩位大帝都是偉大的。朱棣更偉大,國家因此變強。而康熙晚年導致國家衰退。
-
18 # 我愛我佳38
朱棣厲害!
滿夷沒那麼NB,一些文人吹捧的,搞得居然還成了千古一帝,我操!千古一帝,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叫的,基本上,只有秦皇一個人的!朱棣呢,康熙玄燁還是厲害一些
-
19 # 翠雲峰綠水湖2
一句話:秦國→贏政,漢朝武帝→劉徹,唐朝太宗→李世民,元朝→忽必烈,清朝康熙→玄燁。剩餘的宋朝與明朝,榜上無名(宋朝與明朝,中國處於分裂時期)。
-
20 # 北玄吾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朱棣是個狠人,更是一代雄主,這毋庸置疑,如果有人連這點也否認,無疑是個是非不分黑子了。
至於樓主所問“朱棣和康熙誰厲害?”,我的答案是關公戰秦瓊,不分伯仲,都很厲害,都是所屬的時代除了開國君王以外(甚至超過)最璀璨的明星。但是如果這個“厲害”的定義擴充為作為“中國皇帝、東亞大陸的統治者誰更厲害”而言,拋開民族成見來講,康熙的文治武功還是要勝於朱棣的。
朱棣很閃耀,閃耀的讓人看花了眼。各種武功,光芒纏身,作為一個男人而言,朱棣無疑是男人中的男人,英明睿決,威武雄壯,但如果提升到國家、民族這個層面,我們就需要用冷眼,客觀的解剖這位永樂大帝了
一、靖難之役
《明史·成祖本紀》: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怎麼樣,短短26個字,是不是有一種氣吞山河的感覺?一位英明神武,勵兵秣馬的馬上皇帝,一世梟雄的形象立馬展現了出來。
隨著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gāng)的相繼離世,燕王朱棣成為了朱元璋兒子中的老大,也是理論上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無奈老皇帝家族觀念太重,硬是偏心把諾大的家業傳給了長孫朱允炆。
這個建文帝朱允炆別看年紀小,可是規矩不少,覺的那麼多藩王叔叔太礙眼,竟然要撤藩。侄子要搶叔叔的東西,況且侄子的位置本該是叔叔的,你爹是太祖皇帝的種,我也是太祖皇帝的種,結果叔叔我還得忍氣吞聲,任你宰割,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不伺候了,反了。於是朱棣在經過一番影帝級的表演苟活下來後,於北平打出“靖難”的口號一路向南歷時四年打敗建文集團,做了朱明王朝的主人。
整個過程並不是很順利,可以說是歷盡波折,但終究還是贏了。是不是有那麼點“逆天改命”的味道?造反逆轉霸佔家業的,李世民是第一個,朱棣是第二個,都是狠人無疑,很熱血,也很勵志。
但是這種內戰“武功”,可以算是個人魅力加成,卻無法算成皇帝加成,可以說你很厲害很牛逼,卻無法說成偉大
二、七下西洋
官文說這是一次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可這“碰撞”的成本有多高我無需多言,帶來了什麼,客觀的講什麼也沒有,大明王朝沒有從中獲得任何長遠的政治經濟利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與貢獻更是一點浪花都沒有掀起。封建專制體制小農經濟下的皇權中國,朱棣搞這一套無非是好大喜功,撒錢工程,爽了自己,窮了百姓。對比差不多同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顯然是西方人做的更划算些,也更明智些,中華文明的衰落,對比西方文明的競賽,至少從這一刻起就沒有跟上
當然,幾千年的封建體制下,我們不能苛責帝王們是否目光長遠,意識超前,是否為後代子孫攫取源源不斷的紅利,但至少“七下西洋”這個美好的童話是算不上這位永樂大帝的所謂“功績”的。
三、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後朱棣發兵攻取安南,將其納入大明版圖。對此,朱棣充分暴露了其雄主本質,算得上是其最硬的武功了,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後他的“好聖孫”明宣宗朱瞻基竟然戰略收縮又將到嘴的肥肉吐了出去,安南又獨立了,兒賣爺田心不疼,朱棣要是活著非得跳起來狠抽這個好孫子
至此,安南再也沒有併入中華版圖
四、五徵漠北
五徵漠北是明成祖朱棣被人所津津樂道的赫赫武功之一。坦率的講,朱棣也確實是個無比強硬的馬上狂人,除了把首都遷到北京顯露出其經略北方的決心之外,從永樂8年淇國公丘福戰敗全軍覆沒起至永樂22年,14年的時間裡朱棣五次親征朔漠,平均算下來2.8年一次,更是第一個親征漠北的漢人皇帝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真的不好說什麼了,朱重八泉下有知一定會笑出花來,自己生了一個如此敬業,尚武的寶貝兒子,其抗擊北方少民的堅決態度堪比漢武。相比之下,想起那些久居深宮,沉溺花鳥魚蟲,佛道修玄的不肖子孫自己真是氣的想打人
可是和打出了中華民族尊嚴的武皇帝相比,這位明朝武帝的戰績可就顯得有點差強人意了。五次親征大漠,能書表的戰功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憋著勁想和敵人決一死戰,結果這些北元殘餘統治過中原近100年後竟然變得聰明瞭,玩起了游擊戰術,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次次讓朱棣無功而返,獲勝也只是一些小魚小蝦,最終朱棣於永樂22年飲恨大漠,龍馭上賓。也難怪有人調侃朱棣的五次親征漠北其實是“公款旅遊,喝酒打獵”
25年後,公元1449年朱棣的重孫明英宗朱祁鎮欲重現其祖風采,親征瓦剌部,不料中計被圍釀成“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由盛轉衰,朱棣五徵漠北的豐功偉績也漸漸被風塵掩埋
五、其他
朱棣還修了《永樂大典》,修書這種盛世帝王共同的愛好就不說了
朱棣設定這個司那個司,基本上是不派官員不派一兵一卒,相互之間靠敕封、朝貢維持關係,你強我就認你做老大,你給我面子我給你賞賜這種商業互吹的模式也沒什麼好提的
其他基本就是修繕下運河這種零零碎碎雞毛蒜皮的小事了
朱棣還有個缺點算是遺傳朱元璋的:殘暴,非典型的例子就不說了,方孝孺和解晉的事婦孺皆知。其這一特點也是其一汙點
總結、遺憾
透過以上綜述我們會發現,朱棣本人是個很有本事很有雄心很有抱負的盛世帝王,但其功績大多是那種“功在當代,利不在千秋”的粉飾之舉,別說對中華後世哪怕就是對大明朝二十年後格局的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
七下西洋、南征安南、五徵漠北莫不是如此,你說這些事不牛逼嗎?確實牛逼,但其影響也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轉瞬即逝,更別談幾十年幾百年之後了。況且朱棣做的這些事都是以雄厚的國力作為基礎,其接手的更是前代帝王的宏偉基業,自己不過是錦上添花,自我發揮罷了,做與不做,帝國不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影響與改變。所以說,朱棣更像是乾隆,接手一個巨大的家業之後憑藉著自己對盛世的理解與想象自我發揮,或是好大喜功,或是南征北戰。
客觀的說,朱棣在開疆拓土方面甚至還不如乾隆,乾隆的所謂“十全武功”不可否認有不少自我標榜的成分與水分在裡面,但也實打實的為維護與開拓中華民族的版圖做了不少的貢獻,這點是不可否認的。
朱棣就是這麼一位帝王,上天沒有給他真正實現抱負的機會,空有一身雄才大略,也做了一些無關痛癢的事,但其缺少真正能使他進入一流帝王之流的夠硬武功,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上天是故意的,帖木兒在進軍大明途中突然病死就是最好的說明
然而這一切都不可否認明成祖朱棣仍然是一位偉大帝王。儘管如此,和康熙比起來,朱棣則顯得遜色一點,康熙皇帝的本身自我修養則溫和多了,武功方面在我主頁的問答裡也有寫到
並不是要特別吹捧康熙,而是根據實打實過硬的武功和對當朝,對後世的影響,康熙是絕對有資格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進入中華一流帝王之列的
回覆列表
都是有能力的人,非要強行比較是朱棣佔上風。 康熙三徵葛爾丹,平三藩,收臺灣,尼布楚條約。朱棣是遷都,收安南,設奴兒干都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打蒙古穩定外部環境,下西洋促進交流,永樂大典,朱棣文武昌盛,康熙文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