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海鉤沉

    因為正統思想一直在,正統指的是在社會倫理、法律、人請上得到認可的統治地位。

    為什麼自漢代開始,歷朝歷代都是需要前朝的末代皇帝“禪讓”!漢代劉邦受秦子嬰的禪讓,在定陶稱帝;魏國曹丕受漢獻帝禪讓,在洛陽稱帝;唐朝李淵受隋恭帝楊侑禪讓在長安稱帝;宋朝趙匡胤受後周柴宗訓禪讓在開封稱帝,等等。

    這並不是表面工作,而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人心的需要,說明自身所建立的王朝都是自古以來的華夏一脈,並不是突然長出來、蹦出來的,有根源的,人家退位讓賢,我接過來,而不是搶過來的。

    朱允炆是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本來就在制度上、禮法上都是大明政權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朱允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對地方勢力進行打壓,為的就是統一政令,這是出於正常的統治者思想,後來朱棣一脈的歷代皇帝,不也正常鎮壓地方造反麼?正德皇帝時期平定寧王叛亂,你也不能說寧王是對的啊。

    朱棣造反,本身就是一個地方勢力挑戰中央政權,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一種大逆不道的造反行為,更何況是以叔壓侄,所以在法理上根本就站不住腳。朱棣後期為何會不辭辛苦,又是出征北伐,又是勤政愛民,就是為了洗去身上的汙點。

    所以,在正統思想下,朱允炆無措,朱棣造反該死。我們不能強求古人,封建社會下的思想都是自上而下的皇權思想,帶入其中,自然也會這樣想的。

  • 2 # 徐大乎

    一、從“法理”層面看,朱允炆繼位具有正當性,但不具唯一性。

    按照宗法制度規定,朱允炆屬於“大宗”,朱棣屬於“小宗”,出身“大宗”的朱允炆繼承大統天經地義,“小宗”朱棣不得問津、不容置喙。再就是按照禮制要求,父皇做出的制度安排,作為君臣關係的“臣”,家庭倫理關係中的“子”的朱棣,理應無條件遵從,這是本分。

    二、從“情理”層面看,朱棣存不臣之心有一定合理性,但有違道德和規矩。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繼位皇太孫時,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嫡出的哥哥,可是天不假年,幾年以後朱棣的兩個哥哥先後死去,作為第四子的朱棣雖非法理意義上的長子,但實質上卻是現實生活中老大,按照“父死子繼”的“法理”觀念,作為實質上是長子的朱棣在朱元璋駕崩以後接續朱家大統是具有正當性的。從“情理”層面而言,在皇位皇權這個巨大誘惑和虛榮心面前,普通人都會心生漣漪、引發非分之想,更何況是極具政治野心的朱棣呢?

    綜上所述,朱元璋死後出現的叔侄爭奪皇位問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倘若朱元璋死後制度安排更合理一些,朱允炆削藩步子再沉穩一些,朱棣再守規矩一點,後來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但從實用歷史觀來看,朱棣造反取代朱允炆未必不是好事!

  • 3 # 高長寬4

    明朝是世襲,燕王朱棣造反是他們家自己的事,外人不必過問。永樂大帝一代雄主天子守國門締造永樂盛世對百姓不錯,建文帝貌似沒這個本事……我懷疑朱重八是故意這樣安排的,放一個庸人於皇位,有本事有魄力的人去爭搶,誰有本事誰得,這樣天下才會有雄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皇位就是那隻鹿……再說,建文帝要削藩,朱棣要自保不得不起兵造反。

  • 4 # 六哥物理

    本來就是如此,雖然朱棣是明主,雄才大略,但無法改變他篡改的事實!而且建文帝統治的幾年,力改舊制丶圖謀富國安民之策,撤蕃也是必行之舉,只是用人丶用法不當,致使朱棣反擊成功;可以想象,如果建文帝一脈治國應該也是不錯的,而反觀大明後期的幾個皇帝都有明顯的不足,造成滅國的後果!當然,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人也有怒其不爭丶哀人不幸的心理原因。

  • 5 # 天下村夫

    建文是合法的皇帝,沒有違法,他叔朱棣暴力推翻當然是違法、不義。只是,後來朱棣當政期間業績不錯,所以後入罵他較少。

  • 6 # 山枝實

    愚見,建文帝因其文弱而引人同情,但是,從大勢來看,朱棣造反,功成名就,反而將國家引上了更好的發展道路,這是順應歷史民展潮流的。設若明末也有能人興兵推翻了腐朽統治,可能也就沒人會引清兵入關了罷。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朱允炆是天子,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朱棣是藩王,是朱元璋庶出後來改嫡出的兒子。所以說兩者在正統角度上,是不具備比較性的。

    為什麼方孝孺、鐵鉉這些忠臣義士們,寧可滿門抄斬,也要保朱允炆?其實就是因為朱允炆是正統,屬於合法繼承人。而朱棣是偏枝,是沒有合法性的繼承人。

    而且朱棣是透過暴力手段,強行將朱允炆從皇位上拉下來,自己做了皇帝的。當時是太平盛世,朱棣這麼做其實是觸犯了眾怒,唯一不生氣的,只有他那些藩王兄弟們罷了。

    01本是太平盛世,朱棣禍亂天下只為一己私利。

    朱元璋雖然沒怎麼讀過書,根基很差。可是悟性非常高,後期又請來了劉伯溫、李善長這些一流博導作為老師,所以治理國家的水平那是相當高的。

    但是他也嫉惡如仇,殺貪官就像捏螞蟻一樣,非常輕鬆就解決了問題。所以說朱元璋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老百姓日子是非常好過的。

    丙子,燕兵陷薊州,馬宣戰死。己卯,燕兵陷居庸關。甲申,陷懷來,宋忠、俞瑱被執死,都指揮彭聚、孫泰力戰死,永平指揮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師。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燕。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削燕屬籍。---《明史》

    洪武年間,從一窮二白,逐漸恢復了農業大國的氣勢。朱允炆接手的時候,天下依舊太平,百姓日子依舊蒸蒸日上。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發動了對中央朝廷的戰爭,這會被老百姓們怎麼看呢?人家日子過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如果皇帝是個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主,那倒也罷了,好歹算是為民除害。可小皇帝朱允炆壓根就 不是這麼一個人。他還算是一個正常的皇帝,立志於削藩,將國力提升。而朱棣是為什麼造反的呢?答案太簡單了,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利益。他為了個人利益,居然要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拖進戰火之中,這樣的人名聲怎麼可能好呢?朱棣是藩王出身,本身雖然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朱元璋沒有選擇他。從正統角度來說,朱棣的確就是謀反,而且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去謀反。

    削藩所針對的是各路諸侯王,但是受益的大明王朝。而反對削藩,針對的是大明王朝,受益的是各路諸侯王。由此可見,朱棣的私心操縱了這一場在太平盛世發動的戰爭,實在不應該。

    02朱棣濫殺無辜,誅滅忠臣滿門。

    朱允炆跟他老爸朱標一樣,是一個十分厚道的人。沒聽說他殺過哪些功臣,反倒是功臣一個個背叛了他,只能說朱允炆的氣場不足,完全震懾不住局面。

    可是朱棣的手段就太毒辣了,他的確鎮得住場面,跟他老爸一樣,是一個十分懂得權謀之人。但是他也跟他老爸一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皇帝。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鉉與諸將時有斬獲。連戰至靈璧,平安等師潰被擒。既而庸亦敗績。燕兵渡江,鉉屯淮上,兵亦潰。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明史》

    當年朱棣南下的時候,在濟南遭到了鐵鉉的強烈反擊,多次敗北於濟南城下。這使得朱棣一度放棄了南征奪取天下的打算。

    可問題是朱棣後來直接繞道前往南京,壓根就不理睬濟南了。等到打下了南京以後,登基稱帝,隨後他再回過頭來收拾鐵鉉。這個時候的鐵鉉守著一座孤城,壓根就沒有機會翻盤,最終被朱棣抓獲。朱棣將鐵鉉施以磔刑,所謂磔刑,也就是割肉離骨,最後一刀再割喉。這種慘烈的刑罰,實在是慘無人道。鐵鉉全家也都被誅殺,女眷全都充入教坊,世代為娼。此外,諸如黃子澄、齊泰這些忠於朱允炆的大臣,全都沒有一個倖免,死法非常殘忍,女眷的下場更是慘不忍睹。

    朱棣殺人的手段,簡直比朱元璋還要殘忍。很難想象他是多麼痛恨這些支援朱允炆的大臣,可能是因為造反後心裡後怕,所以才想要斬草除根。

    除了忠臣被屠戮,朱棣還曾經誅殺了數千宮女宦官。原因很簡單,他喜歡的一個妃子病死了,被查出來跟另外一個妃子有關係。所以朱棣本著株連的原則,將宮中的宮女太監幾乎是殺了個精光,可怕手段,令人不寒而慄。這樣的皇帝,誰會有好感呢?

    03建文帝朱允炆當然也是有錯的,他沒有治國能力。

    朱允炆年紀太小,從小又沒有得到什麼培訓,所以他當皇帝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什麼經驗。身邊的大臣,都是紙上談兵的文人,這著實讓朱允炆有些摸不著北。

    在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的歷程。其實削藩本身是沒錯的,關鍵是,黃子澄這些人難道沒有讀過西漢的歷史?漢景帝削藩的下場是怎樣的?漢武帝削藩的手段難道他們沒有學會?

    推恩令是削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合理的手段。可是黃子澄他們視而不見,非要使用最暴力的方法來削藩。

    你看看你們的皇帝朱允炆是個暴力的皇帝嗎?顯然不是,他甚至在戰場上,下令不准他們傷害到他的四叔朱棣,人家來要你的命,你還不準保護你的人殺了他,這皇帝當的真有趣。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寶成,告天地宗廟,御奉天殿受朝賀。乙丑,吳傑、平安邀擊燕兵於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於南郊。丁丑,享太廟,告東昌捷。復齊泰、黃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敗燕兵於夾河,斬其將譚淵。再戰不利,都指揮莊得、楚智等力戰死。壬午,復戰,敗績,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貶齊泰、黃子澄、諭燕罷兵。閏月己亥,吳傑、平安及燕戰於藁城,敗績,還保真定。---《明史》

    所以朱允炆壓根就不是暴力削藩的料子,採取推恩令或許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可惜的是,朱允炆和黃子澄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結果釀成了大禍。

    此外,在整軍備戰方面,朱允炆也絲毫沒有經驗。他手裡縱然有強大的中央軍,卻依舊不是久經戰陣的朱棣的對手。最終的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的。

    總結:人們諒解朱允炆是因為他只是無能,不是無德。

    為什麼很多人討厭朱棣呢?因為朱棣這個人是有才無德之人,所以大家很討厭。看看鐵鉉、黃子澄和齊泰等人的女眷,被朱棣施加了怎樣的刑罰,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朱棣了。

    而朱允炆雖然失敗了,卻獲得了很多人的同情,這裡面的原因就比較多了。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選擇並且打算培養的繼承人,屬於正統繼承人,這是任何一個藩王的地位都無法比擬的,結果卻丟了天下,讓人覺得可惜。其次朱允炆好歹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他延續了朱元璋、朱標愛民如子的風範,對大臣們也比較仁慈,如果長期治國,可能會打造一個盛世。再者朱允炆的天下是被朱棣以暴力奪走的。文明被暴力摧殘在我們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宋被元滅了,明被清滅了,都會讓人感到有些難過。

    畢竟朱允炆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而朱棣不僅造反,而且濫殺無辜,對功臣家眷處以各種惡行的刑罰,完全沒有帝王風度,自然是要受到眾人唾棄的。

    參考資料:《明史》

  • 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恐怕不僅僅只是現代人這麼認為,即使是古代人恐怕也不會贊同朱棣的那種做法。因為不管怎麼說,燕王朱棣起兵反對建文帝朱允炆那就是造反,畢竟建文帝是君主,而朱棣只是一個臣子而已。

    從法統性上來講,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皇太孫,所以他即位有著正當的合法性。而朱棣起兵造反打的旗號是清君側,再怎麼冠冕堂皇,都無法改變他是一個叛逆的臣子的局面。燕王朱棣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不停的修改史書,並且極力籠絡鐵炫,方孝孺等臣子替他塗脂抹粉,來改變他的形象,不過都沒有怎麼成功。

    即使是朱棣的後人,例如萬曆皇帝等等,看了史書之後,也覺得自己祖先朱棣做得太過分。後來的很多皇帝都替建文帝時代的臣子平反,在某種程度上不認為朱棣那種做法是正確的。就連朱棣自己內心恐怕也這麼認為,所以他在造反成功當上皇帝之後,就極力削減那些藩王的實力,使他們不具備造反的能力。

    一般說來,如果某個皇帝是荒淫無道的,那麼人們推翻他可以說是具有正確性的,但是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間卻並不是這樣。朱允炆還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只不過他能力和經驗比較差。本來削藩也是為了國家的大局著想,但是他採取的方法不對,最終被燕王鑽了空子。同時燕王朱棣再怎麼能力強,畢竟只是一個藩王而已,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最終卻造反,導致天下生靈塗炭。

  • 9 # 這個歷史很正

    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正統皇帝,而朱棣是造反取得的皇位,從法理上講,朱棣就不算是正統的繼承人。

    而且這個自古就有定論了,我們知道朱棣的廟號是明成祖,這個只是後來改的,原來朱棣的廟號是明太宗,到了他後代,嘉靖皇帝的時候迫於文官集團的要求,所以最終改為了明成祖。

    連當時明朝計程車大夫階級都知道朱棣的篡位稱皇,都知道朱棣不是正統,那當然朱允炆才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此時正確的。

    而且朱允炆的削藩策是大勢所趨,是必須要實行的。可是雖然策略是好的,但是執行卻是不到位了,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上表現的太過激進,絲毫沒有人情味,連他自己的親叔叔在一年內都逼死了好幾個,這讓當時在外的藩王誰不心驚膽戰。

    而且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時期所封,而建文帝繼位後,絲毫不顧這些叔伯的感受,逮到機會就是一擼到底,就算是再沒有脾氣的人也會有三分火氣。

    說直白了就是朱允炆太過年輕,一是沒有足夠的執政經驗,沒有足夠的執政經驗就意味著難以協調好朝堂上各方勢力的力量對比,難以調和各方的矛盾。二是太過依賴文官集團了,文官集團除了一張嘴皮子能說會道,說的好聽是有大局觀,可是真正需要執行方案的時候,誰會做,誰又能夠做的好,空有一身知識卻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所以再朱棣拉起靖難,清君側的時候,這些文官集團有過什麼實質性的策略嗎,又有什麼好的反制有段嗎,最後把建文帝自己的天下搭進去了,而這些文官又有幾個好下場的。那個不是被誅了九族,方孝孺更是被誅了十族,這有什麼意義,你一人找死,連帶著整個家族都要死,這樣的人對社會會有用,對家庭會有用?

    明朝就是一個畸形的社會,一方面高喊著仁義道德,一方面自己極盡敗壞風氣,而且被人發現後,又不擇手段的掩蓋自己的劣跡。在這樣的明朝文官的教育下,明朝的皇帝也一個個的都是奇葩。

    這個問題的對錯早已有了定論,但是就算是朱棣錯了又如何,皇位還是在朱棣著一脈繼續流傳下去,直至明朝滅王亡。

  • 10 # 佳寧姐姐說歷史

    朱元璋欽點的繼承人是皇太孫朱允炆,皇四子朱帝屬於造反,朱棣原本是藩王,然後他舉旗造反,他也知道自己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否則他也就不會瘋狂的修改歷史,讓別人以為他是馬皇后所出的嫡子,這樣可以心安理得一點。

    朱棣造反源於朱允炆大力的削藩,朱棣本來就看朱允文不順眼,朱允炆這一削藩,正中朱棣下懷,造反事出有名,所以朱棣以“清軍側”的名義殺進京城。

    朱棣叔侄二人的鬥爭朱允炆也有點錯,但是錯誤最大的是朱棣,削藩是勢在必行的,但是朱允炆還是年輕,太過於急躁,俗話說,重病還需猛藥醫,朱允炆下藥就是太過猛了,致使有了副作用,有了後遺症,那個後遺症就是朱棣。

    朱元璋晚年,皇太子,皇二子,皇三子先後去世,朱棣作為老朱家的老四,死了三個哥哥,他認為對他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就是朱元璋最大的孩子了,皇位肯定就是自己的了,自己唾手可得,但是他老爹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繞過朱棣,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這下讓朱棣傻了眼,皇位自己沒得的不說侄子還要整治自己,還有活路嗎?必須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啊。

    於是朱棣一咬牙一跺腳,乾脆和我侄子撕破臉吧,我作為叔叔不能被那小子整治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啊,經過前思後想深思熟慮之後,朱棣在建文元年造反了,製造了明朝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的皇位是搶來的,所以來的是那麼的名不正言不順,這樣致使朱允炆的一些舊部誓死不從,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被朱棣滅了十族的方孝孺。在朱棣面前表現的那麼大義凜然,臨危不懼,但是最後他連累了全十族的人,跟著他一起殞命。

    古代講究嫡長子繼位,朱棣既不是嫡長子,也許都不是嫡子,他的母親並不是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位偏妃,按說怎麼著也輪不上他,但是他的三個個個都已經去世,就是論資排輩,他也覺得是他,但那只是他覺得,老爹朱元璋可不買他這個仗,他如果老老實實的做藩王,侄子朱允炆最多是把他架空,不會為難他更不會有性命之憂,因為兩軍交戰的時候,朱允炆多次說過,不要傷及我叔叔。朱允炆不是朱棣,他是宅心仁厚之人,但正是他這種寬厚的性格害了他,最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 11 # 鑑史檀香

    第一:建文帝是正統皇帝

    在朱允炆當皇太孫的第四個年頭,朱元璋把外邊所有的兒子都給喊了回來,是要他們回來拜見朱允炆的,朱允炆在前面一一接受王爺們的參拜,朱元璋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告訴那些兒子們,朱允炆是未來明朝的皇帝,你們都是他的臣子。結果儀式結束完了之後,朱允炆直接跑到那些叔叔們的面前,以拜見叔叔的禮儀又給拜見了一遍。

    第二:建文帝是一個關愛黎民百姓的明君

    朱元璋明朝開國之君,他深知大明根基以穩定,以後繼承大業的皇帝不是需要像他一樣心狠手辣的人,而是需要使國家和平發展的明君。朱允文是個好皇帝。是位明君。可惜他還年輕,看種親情,而朱棣是個有經驗的人,為了權利,可以放棄親情。雖然永樂帝也算是明君。可惜,他經常發動戰爭,也犯了個大錯,導致明朝的最終亡國,就是,他比他父親朱元璋更重要太監,導致明朝一直都是有太監來掌權。

    第三:建文帝看重親情

    朱棣派人收拾皇宮的時候卻發現了一道聖旨,聖旨是之前朱允炆留下的。朱棣奪得皇位後發現了一道聖旨。聖旨上說,朱棣雖然造反,但是絕對不是本意,所以以後不能傷害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四叔。不然在戰鬥中朱棣早已經四好多次了。

  • 12 # 薩沙

    建文帝有什麼錯?

    聽說過什麼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不要說建文帝並沒有什麼大錯,就算有了錯誤,在古人看來也不能殺掉他。

    因為這是弒君,是古代比通姦亂倫更嚴重的罪行,要誅九族的。

    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他消滅地方大封宗室藩王,當然是沒有問題的,還有利於國家。

    因為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假以時日豈不是又是一個個藩鎮節度使。

    只要這些人存在,國家就很可能出現內戰,導致全面的混亂。

    站在老百姓角度考慮,也必須消滅這些藩王。

    事實上,朱棣推翻建文帝以後,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把自己的兄弟們那些藩王基本都搞掉了,不是殺掉就是流放,杜絕了這個隱患。

    後來的大明藩王只是有錢而已,權力不足,更談不上有軍隊。

    建文帝的失敗之處,主要是手下沒有能夠和叔叔朱棣抗衡的大將。他信任的李景隆不但是草包,而是還不忠心。

    雙方大軍在白溝河決戰時,李景隆因自己的指揮部遭到襲擊,竟然丟下部隊逃走,導致大軍全線崩潰,投降的就有10多萬人。

    朱棣大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竟然主動開金川門投降。

    而建文帝自己太年輕,又不懂軍事,所以最終就完蛋了。

    原則上,根據古代的道德觀念,建文帝讓叔叔朱棣去死,朱棣應該遵命,因為雖然是叔侄但地位上是君臣。

    而朱棣卻起兵反叛,害死建文帝,是不可容忍的大罪。

  • 13 # 豫北老崔

    建文帝是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念,另外建文帝雖然削藩太過著急致使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但建文帝身邊的臣子也並非佞臣只不過也是為了大明基業而已。可以說建文帝削藩沒有錯,朱棣為了自保發動靖難之役也沒有錯,錯在削藩的方法。

    其實朱棣能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早在朱元璋時期已經埋下了伏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為了讓朱允炆穩固皇權大肆處死功臣良將致使建文帝無將可用,另外朱元璋為防止朝中臣子有不軌之心,讓諸位藩王可以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又立下皇帝可以在必要之時進行削藩。朱元璋一系列的政令直接讓帝王與藩王之間各自都有理由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情,如建文帝削藩,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靖難。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路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削藩太過著急,直接把眾位藩王貶為庶民,這樣對於藩王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情。雖然古代藩王也知道君臣之道,可建文帝此舉未免太不僅人情。然後把眾位藩王看作敵我關係,藩王雖擁有威脅建文帝皇權的危險可畢竟與朱允炆是一個宗族,建文帝進行削藩之時直接把眾位藩王看作成為敵人,甚至幾位藩王以死明知,朱棣為了自保和明朝社稷也會遵從朱元璋所立下規定進京靖難。最後就是建文帝優柔寡斷沒有主見多次可以直接削藩成功,可為了自己的名聲放棄了大好機會。

    建文帝削藩按照帝王的治國理念是沒有錯的,藩王各自擁兵一方鎮守明朝邊境,不論如何是對朝廷的一種威脅。再則建文帝是朱元璋合法繼承人,畢竟朱元璋沿用有嫡立嫡的方法立後世之君,對於百姓而言也是不希望帝王與藩王之間進行內戰,百姓需要的是安定,可藩王手中實力始終是安定潛在的威脅,所以說建文帝削藩是沒有錯的。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其實也並無過錯,倘若朱棣不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削藩成功,朱棣和眾位藩王沒有權利勢必會形成權臣當道的局面,對於明朝江山社稷和百姓而言也沒有任何好處。朱棣登基為帝之後同樣進行了削藩,致使後來的藩王沒有威脅皇權的實力,可後來的宦官當道和文官集團做大同樣對百姓沒有任何好處。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現在有些人認為建文削藩是沒錯的,朱棣造反就是錯,顯然是站在皇權的一面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朱棣不發動靖難之役同樣是至明朝社稷和天子百姓與不顧。

    總而言之在面對削藩的問題上建文帝朱允炆沒有考慮全面,應該以推恩令的方式進行削藩,在削藩的同時不能直接將藩王扼殺在搖籃之中,也不能讓藩王手中毫無實力否則又要出現權臣當道的局面,只能讓藩王與權臣之間達到一種互相平衡之勢才能使王朝基業得以穩固。

  • 14 # 歷史名人坊

    首先朱允炆沒錯,理由如下↓

    一,朱允炆是正統,在儒家思想中,嫡庶有別,等級是很森嚴的,嫡出的地位要遠遠高於庶出,庶子在嫡子面前永遠低人一等,而在古代封建家族中,只有嫡子可以繼承父親的財富和爵位,庶子是沒有這個權利的。而朱允炆是朱標的嫡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雖然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位,但是依舊是正統,而朱棣雖然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是依舊改變不了他是庶子的身份。

    二,朱允炆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親一樣寬容仁厚,在位四年從來沒有傳出過殺功臣的現象,在朱棣剛開始起兵造反的時候,原本朱允炆完全有機會吧朱棣收拾了,但是卻一再下令不能傷了自己的叔叔,不然朱棣早完犢子了。而朱棣和他的父親一樣是個心狠手辣的主。上位以後給方孝儒來了個誅十族,只是因為對方不願意給朱棣撰寫詔書。

    三,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朱允炆正統繼位,朱棣以庶子身份奪之,本來就錯,再者古人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朱允炆削藩有些操之過急,但是從長遠看,也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並沒有做錯,這是歷史的必然,誰坐在那個位子上,也會那麼幹,後來的朱棣不也一樣削藩了,手段比朱允炆還要狠辣,只不過朱棣能鎮得住罷了。

    四,老百姓不願意,元朝末期,朝廷殘暴,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又各種起義,打了那麼多年仗,好不容易安生了,能好好過日子了,你朱棣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再次挑起戰爭,要是你挑起戰爭是為了救百姓於水火,那沒說的,百姓肯定會擁戴你,但是天下太平,你朱棣起兵造反,天下百姓那個服你,再者,如果朱允炆荒淫無度,濫殺無辜這也說的過去,但是朱允炆壓根不是這樣的人,人家削藩也只是損害藩王的利益,並沒有對天下百姓造成什麼影響,倒是朱棣起兵,把剛過太平日子沒幾天的百姓重新拉到了戰爭中,天下百姓能擁戴你?悠悠眾口你堵的住?

    朱棣的錯就在於他不應該在和平年代為了一己私慾起兵造反,如果是社會動盪,君主殘暴,起兵造反總能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和平年代百姓看到的只是一己私慾。

    總結:朱允炆沒錯,如果一定要給他找個錯誤,那就是能力不足,不太適合當皇帝,削藩太過著急了。朱棣錯就錯在他私慾太重。

  • 15 # 青山紅雨

    明朝太祖朱元璋傳位朱標,然而朱標未幾便薨,-朱允炆繼位後面對日益做大的王侯,當務之急就是削藩。但是急功近利中方法欠妥,引發燕王朱棣的反對,結果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擊敗建文帝。儘管朱棣成功問鼎。但卻缺乏正統性,所以,後人依然認為他是反叛。

  • 16 # 老同學看彩人生

    建文帝與朱棣誰當皇帝都是自家人江山,沒有當年朱帝當皇帝,明朝江山敗的還快些,四海之內沒有哪個國家不知道大明,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動國際貿易,在航海技術比任何一個國家,提前300-500年。

    朱棣成皇帝讓朱家人在大明朝享受二百五十六天,帝王世家!朱棣在歷史上早有定論,唐朝盛世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又要從寫,武則天死之後又把江山交給李家,歷史永遠成為我們學習知識一面,同時還要學會現代化高科技。

  • 17 # 國際工程貿易資訊

    建文是有錯的,銷藩步子太大,逼的叔叔齊王全家自焚而死,流放幾個叔叔,現在多次下詔書說不得在戰場傷害朱棣,這是虛偽的表現,前方將士自然不用力了,否則殺了朱棣,再被建文全家處死冤不冤。後來興起同情建文帝,是到了萬曆年間,為了穩固統治的需要,把姚廣孝都請出太廟了,姚廣孝是朱棣的謀士,這是讓姚廣孝背鍋,有點矯枉過正了,後世就同情建文帝了,實際上建文帝是庸才一個,還很虛偽。

  • 18 # 惜緣小歷史

    符合儒家價值的朱允炆

    自從西漢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決定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便以儒家思想為準繩。具體說來就是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我的印象中,朱允炆不說全部符合標準,至少是絕大多數都達標!

    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明史》

    大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標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母親是不出名的呂氏。原本按繼位順序,朱允炆只能做個閒散王爺。不巧的是長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及母親呂氏才有幸轉正!他最顯著的優點是孝順,那一年他剛滿十四歲,父親朱標身染沉珂。始終擔心父親病情,日夜不離床榻。喂湯藥是每日三次,翻身防褥瘡不斷絕。悉心照料下的朱標,挺了兩年後撒手人寰!其孝順的事蹟令人欽佩,以至於老朱撫摸其額頭說:“你這麼孝順日漸消瘦,難道忘了我這個爺爺嗎!”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明史》

    剝皮充草、戴撩審案等詫異場景,在老朱時期是司空見慣。如果說以上是貪官罪有應得,那麼明朝官員俸祿之低更是罕見!在電視劇《朱元璋》中,誠意伯劉伯溫家徒四壁,眼瞅著寒冬臘月將至,空空如也的米缸,衣櫃裡缺的冬衣,捉襟見肘的他只得吩咐僕人,把他的書法作品拿去換生活必需品!朱允炆上臺後,大刀闊斧改革,全家都在北疆戍守的,放一人回鄉務農,家裡是獨子入伍的,也給盤纏回鄉!

    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明史》

    因而,朝臣都很懷念朱允炆時期,沒有繁文縟節禁錮,而朱棣在永樂十八年,設定了偵緝機構東廠,比錦衣衛有過之無不及,剛過了四年穩定日子的百官,又處在嚴密監視的險惡環境中!

    大明的焚書坑儒有多慘

    至正十五年的太平陳迪家,朱標呱呱墜地於此。孩子的父親正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殺得是天昏地暗。也許不會想到多年後,自己的孩子卻要藏在排水溝逃命!陳迪歷經老朱、朱允炆、朱棣三朝,在老朱時期得意之筆,是在雲南右布政使的位置上,勘定了曲靖、烏撒、烏蒙等少數民族的叛亂。時針走到朱允炆時期,陳迪擔任禮部尚書,針對洪澇災害提出20餘條建議,皆被百官稱讚朱允炆採納!

    ——永樂大帝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大規模捕捉對抗他的人。除了方孝孺,陳迪首當其衝。他曾為李景隆大軍轉運糧草,屢次間接挫敗朱棣的攻勢!如果說取消朱標的帝號,取締朱允炆的年號,是證明朱棣繼位的合法性,那麼他殺陳迪就有點過了!不堪辱罵的朱棣,將陳迪與其子鳳山、丹山等六人凌遲處死!世人皆感嘆其悲壯,為他裝殮時發現《五噫歌》一卷,留下五個月的幼子陳珠孤苦無依。

    既死,人於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明史》

    最後在乳母的幫助下,躲藏在排水溝才大難不死。這與陳迪悉心照料朱標,形成強烈的反差,是故有人覺得朱允炆人好原因有三:一他的孝順感動世人,二他的寬懷朝臣欣賞,三朱棣的兇狠為人不恥!

    ——END——

  • 19 # 孤寡老人講歷史

    從法理上,從明朝的繼承製度上,從任何角度來看,建文帝朱允炆都是沒錯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接班人,是根據明朝法律規定的繼承製度繼位的皇帝,誰站出來推翻他都是造反,當然,如果建文帝嚴苛對待百姓,那其餘朱家子孫取代他還情有可原,史書上也能遮掩,可建文帝在位期間並沒有過多苛待百姓,他苛待的是朱家王爺們。

    從明朝的安危角度來說,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也是正確的,外邊封的都是朱姓王爺,大多有兵權,他們也是有資格繼承王位的,為了明朝不出現西漢時的“七王之亂”和西晉時的“八王之亂”那樣的皇族分裂戰爭,削藩是肯定的。

    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兩人之間曾有過這麼一番對話:

    朱元璋:“我把御外侮的責任交給諸王,邊塵不動,讓你做太平天子。”朱允炆:“敵國入侵,由諸王對付;諸王有異心,誰來對付?”朱元璋:“你的意思怎麼樣呢?”朱允炆:“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制其行。如果無效,削他的屬地;再無效,改封到別處。這樣再不知改悔,就只好舉兵討伐了。”朱元璋:“很好,沒有比你所說的辦法更好的了。”

    顯然,朱元璋也知道藩王有可能對未來的皇帝造成威脅,認同朱允炆的準備和動作,只不過朱允炆繼位後並沒有按照他給朱元璋說的那樣去做,他在齊泰、黃子澄等文官的鼓搗下,在削藩的行動上變得很操切,直接抓起來一堆藩王,還逼死了一個,由此站到了所有藩王的對立面,也給了最年長的藩王、燕王朱棣藉口。

    朱棣起兵打出的口號是”奉天靖難“,釋出的檄文中也是以討伐奸臣為主,他也不可能直接把矛頭對準朱允炆,朱允炆畢竟是合法的皇帝,至於後來打贏了,當然是自己做皇帝,只有傻子才會幹掉所謂的奸臣後,還讓建文帝繼續在位,這個很正常。

    但朱棣他是造反,這個是錯不了的,這也是為什麼大批文官不支援他的原因,方孝孺寧願被誅十族都不配合朱棣,就可見朱棣當時面對的輿論壓力有多大?這也是他繼位後拼命要做出遠超漢唐功績的動力之一,他要證明他的確是造反,但他當皇帝沒錯。

  • 20 # 小哥話歷史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沒有什麼對錯之分,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也許建文帝更具有正統性,但是不得不承認朱棣也是一代雄主。

    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次子(長子早逝)。朱標病死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允炆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和朱元璋遺詔繼位的,名正言順。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母親是貢妃,(並非馬皇后),在古代講究出身的繼承製下,其地位遠不能和嫡長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相提並論。但是朱棣的才能和謀略是朱允炆遠遠不及的。

    朱允炆在即位之後,就開始實行非常激進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內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全部廢除,但是卻不先廢除最有實力的燕王,給了朱棣喘息之機和準備的時間,此其錯一。

    當朱棣裝瘋賣傻,請求召回扣留在南京作為人質的三個兒子時,朱允炆竟然動了婦人之仁,答應了朱棣的要求,把他們都放走了,致使朱棣再無後顧之憂,此其錯二。

    當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時,燕王的部隊最多不到十萬,能夠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封地北京。而建文帝有一支數倍於燕軍的常備軍,擁有全國大部分的錢糧,控制全國大部分的土地。本身就佔著大義名分,當謀士提出對北京“圍而不打”,等朱棣錢糧耗盡,不戰自敗的主張時,自己卻將一手好牌打爛,能力謀略可見一斑,此其錯三。

    朱允炆出生在和平年代,深受儒家思想教育,是一位仁孝的守成之主。而朱棣南征北戰無數,軍事才能和謀略非常突出,是一位開拓之主。朱棣在位時,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在西北設定哈密衛,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那些想成為海賊王的人為什麼不來搶奪能看懂歷史正文的羅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