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21 # 冰飛大叔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後改元。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駕崩,八月朱高熾登基,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為“令和”。

    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及韓國、越南由於已經廢除君主制,因此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 22 # 北漂V小祁哥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號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替代姓的稱號,這就是年號。在這裡,你還可以參閱本站年號是什麼意思?細說年號廟號諡號一文,以加強對帝王年號的理解。年號本來的意義,是一種紀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須立一個新的年號,用以改換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紀年順序,同時也表明白己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於新皇帝和新年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將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號來看待和使用。

    年號的實行,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西漢立國之初,紀年方式採用的是簡單的王號紀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順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漢文帝十六年時,稍有變化。文帝從第十七年開始,又從頭紀年,依“後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繼位後,也曾兩次改元,於是有了“中元”某年、“後元”某年的紀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別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順序紀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漢武帝登臨泰山,舉行封撣大典。為紀念這一慶典,他又宣佈,將這一年的十月改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紀年。“元封”,就成了中國歷史。就正式啟用的第一個年號。有了元封這一年號以後,史官又分別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個六年)以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現在我們讀《漢書•武帝紀》時,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樣之後看到唐人顏師古加的一條註解:“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從時間順序上講,“建元”之年確實在“元封”之先。但就年號的真正起始而論,則在“元封”,而不在“建元”。這是我們應該弄清楚的。

    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採用了年號紀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後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後採用了始元、元風、元平三個年號。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後來用了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風、甘露、黃龍七個年號。皇帝宣佈改元,有相當的隨意性。遇到什麼高興的事,甚至做了一個好夢,都可以成為改元的動因。還有的時候,國勢衰微,天下動亂,無能的皇帝黔驢技窮,只好指望改元來振奮”元氣”。例如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十七年間八次改元,有時甚至一年一改,但終究無法挽救亡國的命運。

    年號的字數,絕大多數是兩個字,三個字以上的極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國”;南朝梁代的蕭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則天奪了李唐天下之後用“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作為年號,是不多見的幾個例和、太、康、光、安、泰、寧、亮、定、呂、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熱門候選。由於選字範圍過於狹窄,造成相同年號在不同朝代反覆出現的撞車現象。例如:天啟、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號出現過5次,永平、永安出現過6次,建平出現過8次,建興更出現過11次之多。

    年號的重複,選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這種情況在明、清兩代,得以根本改變。明、清兩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無論在位時間長短,均只使用一個年號。明代1 6位皇帝,年號分別為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英宗)、景泰、天順[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祟幀。涪代更規範,10位皇帝的年號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明清兩代500餘年間一個皇帝一個年號的定製,使得當時及後世的人們用年號宋代稱相應的皇帝,成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幀皇帝即朱由檢,康熙皇帝即玄燁,宣統皇帝即溥儀,絕不會產生誤解。於是,

    漢唐兩宋時代用廟號稱呼皇帝的習慣便被年號取而代之。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類的廟號幾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時的年號,卻意義鮮明,絕無雷同,作為帝王的代稱,當然是後音更適宜了。

  • 23 # 圖說文史

    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漢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40年)上年號“建元”,開年號之先河。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取消年號紀年,採用民國紀年,至此沿用兩千多年的年號結束。

    漢武帝圖

    年號使用主要有三層含義:方便紀年。在漢武帝創制年號之前,將新君在位後的第二年作為元年,以在位年序紀年。例如:漢武帝之父漢景帝在位的第三年稱為“二年”,與其它皇帝的“二年”難以區分。再者,各王國均以諸侯王的紀年,由此易造成混亂。而使用年號後,皇帝年號通行全國,後世根據年號也能知道是哪一年。方便了紀年。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皇帝年號通行全國,象徵著皇帝是天命所歸,象徵著自己的王朝是天下正統。例如:在兩宋時期,遼、宋、西夏、金都自建年號,宣稱自己才是天下正統。還有,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藩屬國,也會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是一種對天朝宗主身份認同的表現。可見,年號是王朝正統的標誌,是所謂“奉正朔”。寓意美好,祈求祥瑞。古代時期人們極信天人感應學說,因此,帝王年號也承擔有祈福的功能。例如:縱覽兩千年封建王朝年號,我們不難發現,年號尤以“興”“和”“平“熙””等具有吉利寓意的字居多。可見,帝王年號無不寄託著皇帝對王朝永興,天下太平的祈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