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難讀了,是翻譯版本的緣故麼?總感覺磕磕絆絆,講的生硬而牽強,字裡行間裡透露著不解,沒有連貫性,語言非常晦澀。 只有我覺得這樣麼?還是我閱讀能力有問題?
12
回覆列表
  • 1 # 無名草2020

    《百年孤獨》又不是中國的文言文,應該

    容易懂。外國名著讀多了,你就不會有那

    種難懂的感覺了。

  • 2 # 遠來的歌

    謝邀。從文章學的角度來說,小說的標題直接表明了它與小說本體(主要部分)的關係。比如:《林海雪原》,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敵後武工隊》,交代書中人物的身份。《保衛延安》,交代書中的主要事件。《我們播種愛情》,表示書中人物的理想。《工作著是美麗的》,體現出書中主人公的人生觀。《暴風驟雨》,提示書中的內容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紅樓夢》,先聲奪人告訴讀者:一切如夢——莫執紅樓。等等。回到問題上來,理解《百年孤獨》這本書首先要研究這個標題。百年,意思是長。那麼孤獨呢?有哪些內涵?什麼孤獨?多少孤獨?為什麼孤獨?如何看待這孤獨?百年孤獨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啟示?等等。如果我們帶著這些研究標題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就會讀懂這本書——落伍時代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落後(被世界孤獨):極度的貧困、極度的愚昩、極度的狂妄、極度的野蠻(近親通婚)等等。而這一切的落後來源於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沉痛地向拉丁美洲吶喊:孤獨使人更落後,落後使人更孤獨。

    這本書的題目是理解書中內容及寫作主旨的鑰匙。

  • 3 # 塞外長天

    謝謝邀請,我覺得這部書不一般,能讀懂下去還是需要一些功力,或者說需要一些緣分,我自己一開始也是看不下去,後來我就先放下了,我想讀不下去肯定不是書不行,更大機率是我自己不行,或許我還沒準備好吧,後來我讀完了尤利西斯,懺悔錄,罪與罰,追憶似水年華以及王小波等之後,又重新拿起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距離第一次看它已經過去了好幾年,這一回我很順利就讀完了,說實在的,我已經開始享受馬爾克斯了,個人感覺馬爾克斯和海明威有不少淵源,也可以說馬爾克斯是海明威的粉絲,也就是說其實馬爾克斯是受了海明威的影響,還有一點就是第一次讀百年孤獨的感覺和第一次讀紅樓夢,讀雪國等差不多,那就是我知道這是世界名著,不是那種一般意義上的暢銷書,比方說單是小說開頭,百年孤獨和雪國就是名著中的名篇,值得回味好一陣子,當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實在看不下去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換一本讀就是了……

  • 4 # 雷子的文學分享

    《百年孤獨》,這本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從創立到滅亡、七代人一百年的經歷。

    很多人被書中冗長而高度重複的名字勸退,仔細讀書其實不難區分。烏爾蘇拉代表樂觀堅毅,蕾梅黛絲代表美好善良,阿爾卡蒂奧代表情慾物慾,奧雷里亞諾代表理性思索。叫相似名字的人有相似的性格,一代一代週而復始。這個為了躲避因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孩子而創立馬孔多小鎮的家族終因生出豬尾巴的孩子而滅亡,羊皮捲上的預言直到命運上演才被譯出。宿命早已寫好,命運羅盤轉動,人們陷入輪迴而不自知。

    (一) 關於孤獨

    “馬孔多在下雨。”

    “別傻了,赫裡內勒多,八月份下雨很正常。”

    這段對孤獨的刻畫堪稱神來之筆,傳神之處就在於相似的場景已經無數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輕描淡寫的開頭,實際上已經孤獨至極,希望引起關心,卻被同樣輕描淡寫地回覆。更可怕的是想傾訴的人能感受到這樣言簡意賅的回覆背後暗含的冷漠。

    人與人之間的悲歡並不相通,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其實不想悲歡相通。

    老何塞為了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沉迷研究,脫離家庭生活。烏爾蘇拉年輕時為一大家子的生計勞碌奔波,晚年被孩子們當玩具耍弄。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三十二場戰爭甚至背離初衷於戰爭中迷失。阿瑪蘭妲被告知做完壽衣就會死去,從想盡辦法拖延到靜靜迎接死神降臨。他們都是孤獨的。何塞的孤獨來自無人理解,烏爾蘇拉的孤獨來自不被關心,上校的孤獨來自他對這個世界的冷漠,阿瑪蘭妲的孤獨來自對付出愛和接受愛的恐懼。可怕的是,這些因素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使孤獨無孔不入。

    有人說,愛是孤獨的解藥,而布恩迪亞家族沒有愛,所以註定百年孤獨。這個說法我是不認同的。書中有幾個情節打動了我。

    烏爾蘇拉說,只要我還活著,這個家就不會缺錢花。奧雷里亞諾第二死前拼命賺錢為了女兒能繼續讀書。

    阿爾卡蒂奧(第三代)被執行死刑前告訴妻子給女兒取名烏爾蘇拉。他想說還是改成蕾梅黛絲吧,話未說出就被擊斃。女兒出生後,烏爾蘇拉說叫烏爾蘇拉的人一生都很苦,還是叫蕾梅黛絲吧。

    儘管記憶裡上校描述了戰爭的種種,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仍感受到上校心中對戰爭最真實的想法——恐懼。

    家人間延續到生命盡頭的奉獻、心照不宣的默契、對先人跨越時空的理解,都是對愛的寫照。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讓情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對於愛和孤獨的刻畫卻真實到似曾相識。

    有了愛,也會孤獨。

    書中有人把孤獨當特權,不希望被打破,有人把孤獨當災難,想盡辦法擺脫,有人把孤獨當常態,與之和解。上校晚年與孤獨相伴,重複製作小金魚再熔掉。起初我以為是因為他渴望見到蕾梅黛絲的願望達成時他正在製作小金魚,他想以這種方式緬懷過往的心動,後來讀到他把蕾梅黛絲的東西也燒掉,試圖清除一切自己在世間的痕跡,發現他只是孤獨。

    這是孤獨,也是對生命的大徹大悟。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孤獨,或許是我們還年輕,沒有見識到生活最本真的面目。

    人生而孤獨,又試圖把孤獨變成獨處,期待在獨處中獲得自我圓滿。而孤獨是無法百分之百地轉化為圓滿的獨處的,在選擇享受獨處的同時,也附帶與孤獨的相處。是逃避,是和解,還是機械地重複,這是由心情與境遇決定的。

    我們無需自憐自苦地感慨孤獨,至少我們比這個註定孤獨百年的家族幸福得多。

    “總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觸動心靈的弦,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二) 關於文學

    什麼是文學?

    我不能很學術地釋義。不過當我開啟第一頁讀到“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會想起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的時候,我知道這就是文學。一句話,三個時空,寫出一個人歷經滄桑後懷念最初的快樂的那種心情,讀者過目成誦。這是電影鏡頭、舞臺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展現的、獨屬於文學的魅力。

    在思考了“文學是否是矯飾的”這個問題之後,我覺得成熟的文字需要的不是煽情、矯情和妄加評論,而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是剋制。於是我在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以旁觀者的視角儘量真實還原事情本身,而這難免給人一種時而溫情又時而疏離的感受。馬爾克斯運用文字的方式啟發了我。透過旁觀者的視角講故事的同時,描述要細緻,過渡要自然。他的文字讀來令人神清氣爽,犀利的諷刺輕鬆詼諧,偶爾的感慨深刻厚重,既腦洞大開包羅永珍,又貼近生活洞察人心。實在佩服。

    讀罷不禁感嘆中外文學異曲同工。說起馬孔多小鎮,我們聯想到桃花源。說起家族興衰眾生相我們聯想到紅樓夢。說起魔幻現實意義,我們聯想到莫言和蛙。說起權力傾軋和亂倫,我們聯想到白鹿原。褪去形式,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是相似的,文學作品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啟迪的。

    哲學觀點認為事物發展是迂迴前進的,而這本書裡我們看到的是高度的重複,原地踏步。人性裡最真實的慾望與醜惡,在沒有政府、沒有制度、沒有倫理自然生長的馬孔多小鎮展露無遺。規則的確立、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只是便利與簡化,沒有實質影響。文明沒有得到傳承,人們依舊愚昧,人性依舊野蠻,人們依舊控制不了人性,縱慾過度受到反噬,人們依舊擺脫不了思維慣性,在命運的漩渦中隨波逐流。時代進步了,人類也就進步了嗎?已有的或是新生的事物真的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嗎?

    物質繁盛,心靈浮躁,能靜心讀完一本書實屬不易。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再讀會覺得之前的自己淺薄,上次讀這樣的書還是數學分析(勿噴)。令我痛苦的是網路的發達、語言的程式化使感觸日漸麻木,我們隨時隨意引用著書中名句,概括著故事情節,重複著之前有無數人說過之後還會有無數人說過的名言和感悟,卻忽略了自我體會、獨立思考的過程。這是否也已經陷入一個輪迴?

    馬孔多小鎮歷經百年滄桑,作者勾勒出戰爭的驚擾,資本的入侵,政客的無恥,看客的麻木,平民的卑微。隨著上校切斷與這個世界的聯絡,隨著載有被屠殺的三千工人屍體的火車駛向大海,隨著豬尾巴孩子到來、小鎮被風捲走,真相被掩蓋。民眾是權利鬥爭的犧牲品,也是時間長河裡的一粒塵埃,風吹過連痕跡都不留。

    讀完頓覺荒涼,也為家族的人最終衝破桎梏因愛結合而喜悅。翻到最後一頁,讀著“羊皮捲上所載的一切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意猶未盡。

    如果說文學有什麼不可替代之處,想必就是一種直接撞擊心靈的感受,是不曾經歷的人生引發的思索,也是不眠之夜化孤獨為獨處的一點力量。

    《百年孤獨》做到了。

  • 5 # 孤島Lina

    這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相對來說確實有點難懂,我猜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物太多,且大多人名相似,不易區分,容易造成混亂,從而影響理解。

    第二,不瞭解拉丁美洲的歷史,導致讀起來會有些吃力,也會缺少共情,從而影響理解。

    第三,故事結構很宏大,但情節稍顯平淡,缺少好奇心的推動。並且作者的創作意圖也相對隱晦,會讓人有些費解。

    第四,可能是看的譯本不同。有些版本的語句感覺讀起來沒有那麼通順,也許是更適合於外國人讀的。

    我讀完的感受是,不管是歷史還是人,都存在一定的規律,就是在不斷重複與輪迴。

    百年孤獨也是輪迴的孤獨。

  • 6 # 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

    說句大實話,如果不看作品介紹,真沒看懂到底說的是什麼,甚至連故事情節在印象中都是凌亂的。鑑於國別原因,人物的名字比故事情節還不容易記住。

    儘管感覺艱澀難懂,還是特意在書店買了一本(范曄 譯)。看了一遍,就沒好意思再翻一遍。這本書是迄今為止還是書架上“折舊”較輕的。

    但這並不影響我的感受,那股悲傷和無奈。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朝代,當然也包括一個家族,會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人類上多少文明、多少傳統、多少悲歡離合,隨著時間的流淌和歷史車輪的滾動,就如同曇花一現般,消失了就不會有第二遍。

    相信還是有一部分人為這部作品和作品中的那個家族故事,垂淚嘆息,有著自己的一番體會。

    雖然沒有看懂,但並不妨礙我為傳承這部作品貢獻一份力量,哪怕是買本紙版書支援一下,也是一種參與。

    《百年孤獨》,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會遇到欣賞她的人。

  • 7 # 紅塵小寨

    《百年孤獨》這本書,不是因為真的讓人琢磨不透,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們太年輕,經歷的太少,看不透人間百態吧!

    要是你經歷的多了,再去讀,可能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

  • 8 # 淑心閱讀

    感謝邀請,看了你讀這本書的感受,好像看到了閱讀上患難的老友,我想說咱倆一樣。都說《百年孤獨》開篇第一句多麼多麼有名,但是著實感受不到,而且這人名的確多了,又不像中國人的名字張三李四那麼簡單,一大串,能記住才怪,所以讀著讀著,腦子就亂碼了,到最後到底說的是誰也是對不上號了。一度想放棄,但畢竟名著嘛,咬著牙讀下來了。

    讀懂讀不懂和品茶一樣,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所以我們讀的時候或許要去除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去除我們一定要和別人一樣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這種偏見,然後從自己出發去品味這本書。我只看過一遍就放下了,有機會會再讀一遍,之前的印象在我的身體裡形成一種感覺,告訴一種好像宿命的東西,又好像有掙脫宿命的活躍分子,所以這本書我看到的是不妥協的歷史。這種不妥協可能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自己比較。

    或許重讀之時,我會有新的感受,我相信一定會,經典就是有這個魅力。但當我想要放棄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命的時候,我會想起馬爾克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回想起他,即使什麼都沒記住,但我從《百年孤獨》第一句裡看到了夕陽要落山了,但依然有光。

    我能分享的就是這麼多,希望你不要執著於讀懂,調整速速,慢下來,像讀其他任何書一樣,先讀完,再說出你的感受,那就是這本書給你的意義,別人說的都不重要。

  • 9 # 小浩子1979

    極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讀懂百年孤獨吧,讀懂孤獨,就是讀懂自己的內心所向,讀懂孤獨的環境所致的結果,讀懂孤獨的變通與接受,讀懂孤獨並不能贈予予取予求。

  • 10 # 一江清水流大海

    謝謝邀請,《百年孤獨》這本書我是靜下心來用了整整兩個多月才把它讀完,這本書能夠完整讀下來的都是一些真正愛看書的人,每次讀外國書籍人名難記是主要的問題,需要記住人名還要記清楚人物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這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世界近代名著中絕對可以排名在二十之內。

    這本書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我看過太多太多的世界名著,但是《百年孤獨》卻是我大力推薦的一本書,相比別的著作這部書籍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名的轉換,祖孫幾代人姓氏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同,近似同名又有區別,從父親到兩個兒子又到幾個孫子孫女甚至重孫子人名稍微不注意就會記錯,故事情節也是經常跳躍發展,所以說每一段話每一句話都要認真閱讀和理解,也許哥倫比亞的人名本身就很長,但是,如果你不去很認真很仔細的閱讀估計看不了二十頁你就會因為書中的一長串人名而放棄。

    如果人的一生中必須要讀五本外國名著的話這本書肯定應該是必讀之一,如果人的一生中必讀兩本外國名著的話我也會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應該是二十世紀寫的最好的五本書之一,很多人看不懂是因為人名比較長需要用腦子去記,有些人看書純粹就是走馬觀花也會看不下去,但是,你只要用心看進去就會發現這才是一本真正的好書,特別是寫作技巧和文字的語言功底比起莫言也要強過很多。

    書中還有不少關於中國的元素,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中國的衣服中國的瓷器和茶葉包括絲綢,都有不少的描述,看來哥倫比亞的作者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

  • 11 # 流落江湖的雪刀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該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 12 # 大漠孤煙1012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部經典著作,句句都是人生。看完《百年孤獨》的人很多,讀懂這4句話的卻沒有幾個。

    1、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無數的事情,重要的不在經歷了什麼事,而在於你得到了什麼,經驗、教訓、方法等等,這些都是為你將來的經歷作鋪墊。同一個錯誤,我記住了,將來不會再犯,同一個方法,我記住了,再碰到知道如何運用。

    經歷會給你帶來了身體的傷痕、精神的榮耀,但都使得你將其銘記於心,作為人生的沉澱。然而有些事你經歷了,它並沒有影響你的人生,這樣的事和沒有經歷有什麼兩樣。

    2、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可以說,寂寞是一種苦難,而孤獨是一種享受。寂寞如何產生?是需求不滿,慾望不滿,是所渴求的東西得不到。寂寞不是誰的錯,慾望的存在是普遍的,但寂寞有終點,就是孤獨,就像是從根源上滅菌。

    寂寞是即便你身處人群中,依然會無比寒冷,孤獨是你不請自來的一個朋友,陪你享受。當你從根源處滅去慾望,你會走進孤獨,從苦難走進享受。

    3、正因為當初對未來做了太多的憧憬,所以對現在的自己尤其失望。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失望會有的,但輝煌也會有的。不過煙花不會一直閃耀,星星也有掉落的時候,燦爛總會慢慢失去顏色,或許你會平凡得像個路人,最終的這些都是你要承受的,心中的落差給你帶來了寂寞。但還是記住,寂寞不是終點,孤獨才是。

    4、有時兩人會一直默默坐到傍晚,面對著面,彼此凝視,在靜謐中相愛,並不比當初在癲狂中相愛減色。

    看到這句話就想起了《浮生六記》裡的“情深不壽”,過深的感情不會長久,最美好的莫過於細水長流,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是有限,愛情上,細水才能長流。

    愛情中想要走好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經營與維護,熱戀總不會一直持續,愛情總要慢下來,成功給愛情做“減法”,靜謐的愛情並不失色。

  • 13 # 雲鶴大叔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在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領域佔有甚高的位置。它透過何塞家族七代人在百年裡的興衰史,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它不僅在小說的藝術手法上別具一格,而且在語言敘述上也是獨具創新的。這部小說不僅深深打動和感染了普通讀者的情緒,就是對專業作家來說,似乎沒有哪一部現代文學作品對世界文學及文學創作產生過如此大影響。據說,莫言早年在軍藝讀大學的時候,偶然在朋友處看到《百年孤獨》,只是翻看了幾頁,就感嘆說,沒有想到,小說居然還可以這樣寫!說罷,便跑回宿舍,趴在床上開始寫他的小說——此後,他的“高密”系列小說便自成一格,最終成就莫言的諾貝爾文學大夢。可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所以執諾貝爾文學獎牛耳,是憑藉這部作品的真正實力的。至於說有人讀不胎懂這部小說,要我說,那是他沒有真正感受到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如果他稍微用心去讀讀,就不會這樣認為了。《百年孤獨》,是一部須用心去讀去感悟的文學作品,想讀懂,得用心。

  • 14 # 起而論道

    實不相瞞,第一次看《百年孤獨》時,我也不大懂,這還是多年閱讀中文書以來第一次出現這麼明顯的看不懂。當時因為這本書名氣比較大,所以特地找來看看,跟別的小說恨不得一口氣馬上讀完不同,這本書讀個30來頁就覺得大腦轉不動了。可能正是因為斷斷續續,進一步加深了看不懂的程度。

    之所以看不懂,我思考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文化背景不熟悉,這本書寫的是拉丁美洲的故事,自身地理、歷史、文化知識儲備不夠,沒能在讀書時及時腦補相關場景輔助理解;二是該書糅合了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的故事,且彼此間際遇有同與不同,故事線相對亂些。此外,人名的高度相似,容易混淆,加大了理解難度;三是不同文字各有表達魅力,相對於原著,翻譯過來的文字多少會少些原汁原味,有些地方相對生硬些,也會影響讀書時的流暢度。

    末了,讀書有時候“不求甚解”也是好事,一是有驅動力去進一步深入學習,不斷求解,升級認知;二是藝術即生活,有時候不理解相當於埋下種子,之後在某個生活場景會突然恍然大悟;三是有時間還是要多學門外語,尤其是英語,這樣在讀外國名著時就不用讀別人嚼過的東西,而是自己去品味。

  • 15 # 舍瓦的生活隨筆

    我也沒太看懂這本書,但是能看下去。

    這本書難讀是缺乏對美洲歷史以及現在的現狀的瞭解,最重要是缺乏那種生活經驗,如果在阿根廷住上幾年,體會一下經濟危機,就會有深刻的理解。這不光是幾百年時間的變化,更多的是人們對這片土地情感的糾結,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原住民。曾經歐洲人對這片土地做過什麼,如今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新人(歐洲與原住民混血)與曾經的敵人不光在情感,身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在全球化的程序中,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感,身份,焦慮。沃爾科特在《巴黎訪談》中談到中美洲的根本經驗的時候說,這片土地在大航海以後建立的“新世界”經驗被馬爾克斯分享,被博爾赫斯分享,也被其他拉美作家分享。

    建議看這本書之前看看其他拉美作家的小說,這樣《百年孤獨》會容易看下去。

    加萊亞諾的《切開美洲血管》

    略薩的小說

    博爾赫斯

  • 16 # 素雪禪心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百年孤獨》中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百年孤獨》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即便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也要勇敢的生活。

    對於多少人能讀懂這本鴻篇鉅著,我沒有作過統計,也無需去統計,我相信每一個品閱《百年孤獨》的讀者,由於人生際遇不同,在品讀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覺和理解與評價。記得莎士比亞這樣說過的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意自明矣!

  • 17 # Jude1909

    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地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這是一本集成了諸多歷史事件,人情世故,社會冷暖,個人瑣事的著作,可以和中國的《紅樓夢》媲美的長篇小說。

    其實 所有的人 包括你我 在這個世界上 都是孤獨的!

  • 18 # 老男孩的空間

    作為一部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世界名著,不是很多人喜歡看,也不是很多人會去看,不會有許多人看下去, 更不會有許多人看得懂。我是費了吃奶的力氣才看了下去,還是霧裡看花!

    這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一個家族所有人命中註定的孤獨與輪迴,從逃避孤獨,到擁抱孤獨,到最後被孤獨啃噬。

    書中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人名冗長重複,確實會增加一些閱讀障礙。前期離不開人物關係圖,不然讀著讀著就不知所云了。

    不禁感嘆作者對小細節的運用。有時不免心生疑惑,在如此鴻篇鉅製中,這樣一個小細節,難道就僅僅只為了展現魔幻麼?後來的情節。會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於我而言,書中有很多“荒誕”情節。比如說那個吉普賽智者死後忍受不了孤獨,於是選擇復活,最終下了布恩迪亞整個家族的預言,詳細程度令人驚訝,羊皮紙上的預言必須歷經百年才能破譯,可也無濟於事,什麼也不能改變,還不是在破譯時整個家族從這片土地上完全徹底的滅亡。

  • 19 # 陶然行者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歷和對周圍人的瞭解來說,對於《百年孤獨》知道的人不少,看過的人也不少,但是,能真正認真看完的不多,讀懂的人更少。

    《百年孤獨》作為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享譽世界的著名小說,只要是對文學稍有興趣的人就會知道這部作品,也想嘗試閱讀。但完成閱讀並不輕鬆。首先是版本和翻譯的問題,由於是世界名著,所以市面上有不同出版社和翻譯者的不同版本,質量參差不齊。選錯版本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其次,不論是哪種版本,小說中的人物名稱都是中國閱讀者感到最頭疼的問題,名字太長,難以記住,影響對故事情節的把握,進而破壞閱讀的興趣,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所以,要想讀的話最好先選擇權威的版本。較早的版本中上海譯文出版社黃錦炎版不錯,語言文學性強;比較新的正式授權的版本是南海出版社范曄版,語感節奏都還不錯。

    除了版本和人物名稱造成的閱讀困難之外,造成這部小說難懂的原因還有小說故事本身。故事講述的是拉丁美洲哥倫比亞100多年前發生的故事,和中國讀者有著巨大的時空隔閡,讀者進入小說情境有一定的難度。還有,作者馬爾克斯創造這部小說所採用的手法是不同於一般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小說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而且還大量穿插拉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宗教典故,還使用了作者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整部作品讓人眼花繚亂。閱讀時如果不能梳理清楚這些,讀者很難能堅持讀下去,更別說讀懂了。

    此外,我覺得能否讀懂小說還與個人閱歷有相當大的關係。人生閱歷豐富,對小說的理解力就會強一些。實話說,年輕時我看不下去,也不懂這部小說,只是人云亦云。現在再讀,覺得懂了一些,但還不能說都懂。我想等將來有時間能靜下心的時候,再來讀一讀,可能會有新的體會。

    現在讀不懂沒關係,可以放一放。隨著自己經歷的豐富,人生閱歷的增長,生活感悟的積累,若干年後,如果還想讀這本書,而且還能讀下去的話,一定會體驗到更高一層次的審美享受。

  • 20 # 跪射俑

    這部名著讀完確實需要勇氣。

    《百年孤獨》自1967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在文學已不是主流的年代,引發了陣陣閱讀狂潮。

    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公佈,總會有人舉出另外一些名字,認為這些人更應該獲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唯一一位沒有爭議的獲獎者。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他(馬爾克斯)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

    《紐約時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這些世界性的公開認可以及廣泛傳播,已表明《百年孤獨》註定是一部極高水準的世界殿堂級文學作品。

    就連咱們熟知的國內作家莫言(第一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白鹿原》作者)等在文學創造路上都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響。

    《百年孤獨》

    但就是這樣一部公認的傑出小說,仍有一部分讀者表示讀不下去...

    我個人非常喜愛這部作品,也拜讀過多遍,我也相信《百年孤獨》這本書一定會常讀常新,而那些想讀《百年孤獨》卻總讀不下去的讀者又是因為什麼呢?

    1、《百年孤獨》寫法獨特

    《百年孤獨》與以往小說的寫法有極大不同。

    首先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寫法,其中既有明顯的現實,又充滿了魔幻色彩,各種神話、典故層出不窮。另外小說還採用了獨創新穎的倒敘手法。小說的故事一個接一個交替著,沒有一個完整的圍繞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的故事線、一個貫徹始終的主角。有的是布恩迪亞家族輪番出場的男性、女性人物,唯一不變的是深深植入這個家族骨子裡的那股與生俱來的孤獨。

    就這一點,就已經令一部分人產生很大的閱讀不適感。

    2、書中有大量冗長且相似的人名

    有很多人提及過讀外國小說,最令人頭疼的是人名,特別是《百年孤獨》。咱們中文著作中的人名一般都是2-3個字,非常好記。而外國小說呢,人物名字往往是一大串。名字長就不說了,好些個還都長得非常相似,經常讀著讀著就不知道這人到底是誰了。對於讀者特別是第一次讀外文小說的人來說,簡直是懲罰。如果在沒有一點耐心,那感覺是即眩暈又難受。

    加西亞·馬爾克斯

    3、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不得不承認,東西方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這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上,在文章著書方面更甚。對於同樣一件事情,大家的描述方式、情感表露方式、思想底色以及觀點看法等,都有衝撞。這種不同,一方面是好事,讀來可以豐富閱歷以及對世界的認識,而另一方面,卻又是一種困難,有些人很難走進或者理解這種衝突,難以消化,往往便讀著讀著就停了下來。

    而《百年孤獨》這本小說,講述的是拉丁美洲文化歷史,與咱們的文化差異不小,也就令不少人讀起來感到很費勁。

    加西亞·馬爾克斯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大家更好閱讀完這本小說呢?

    1、相信經典的力量,靜下心來閱讀

    如同文學鉅著《紅樓夢》一樣,剛讀起來,也有很多人讀不下去,但只要安靜下來讀進去,就多半會愛上它,甚至是痴迷。就這樣,好的作品最終都捕獲了人心,流傳下來成為了經典。

    一般來說,經典很少是那種一上來就能朗朗上口的。它們或恢宏或細膩或獨特...不變的是其中一定會有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認識、對人性的剖析以及奇妙的想象力等。相信經典的力量,能流傳下來的一定不是垃圾,懷抱著虔誠而又平靜的心,去慢慢讀下去,走進一個獨特或熟悉的世界,與作者與時代與自己對話。對於閱讀《百年孤獨》來說,也是如此。

    2、藉助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圖

    《百年孤獨》有一個特點,就是人物關係過於零散,很多人物名稱都一樣,人物關係也比較亂。比如兄弟與情人、姑姑與侄子等跨代際人物關係等。可以先到網上尋得一張比較清晰的人物關係圖(比如下圖),以幫助自己在糊塗時看一眼,理清人物間的正確關係,再繼續讀下去。

    《百年孤獨》人物關係圖

    3、提前瞭解一下小說的大致脈絡,減輕閱讀壓力

    我曾在得到上看到一種解讀方式覺得挺有趣,在此與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興衰,其中四種人格在家族的成員中交替出現,他們分別是:開拓者、權勢者、縱慾者、沉思者。

    開拓者:家族的第一個人,也是小鎮馬孔多的建立者。開拓者在鬥雞比賽對手的刺激下殺死對方,因忍受不了死者的鬼魂遠走村子建立馬孔多。在他生命的後半段,為了防止他再發瘋,就一直被綁在樹上,直到死去。

    權勢者:家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也是革命的領導者布恩迪亞上校。權勢者在無休止的戰爭中逐漸迷失自我,最終決定封閉在父親留下的鍊金實驗室裡終老。

    縱慾者:家族第四代的雙胞胎之一,因情人擁有讓家畜飛快繁殖的能力而極速富裕起來。縱慾者大肆揮霍,最終在情人失去能力後餓死。

    沉思者:家族第六代的唯一男性,沉思者與第五代女性即他母親的妹妹產生了不倫的愛情,並生下有豬尾巴的兒子。妻子因產後大出血而死,所生的兒子被螞蟻吃掉。

    《百年孤獨》

    這是一種人物特徵劃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減輕大家閱讀此書的心理壓力。但這部書中的女性人物也非常精彩,如開創者的妻子、女兒以及縱慾者的妻子與女兒等。她們在馬孔多這個小鎮又是另外一種怎樣的存在,又怎樣的故事?並不比男性人物遜色。

    到這本書的最後,羊皮卷終被沉思者破解完,而馬孔多小鎮也就在這一刻隨風消逝,從此不存在。得到上的解讀最後指出,《百年孤獨》中漫長的七代人的歷史,其實就是權力與愛情的反覆糾葛,他們家族的百年也是全人類的孤獨。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經典的開頭“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奇妙的旅程就此開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好事,別告訴太多人,沒幾個人真正為你高興”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