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蘇軾詩《題西林壁》中有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當中的“嶺”與“峰”有何區別?難道只是方位的不同才產生視覺上的差異嗎?
4
回覆列表
  • 1 # 銘辰殿下

    1、含義不同:嶺指的是相連的山;峰是高而尖的山頭,嶺是指一座座山相連在一起,峰指一個單一的山的最高點

    2、特點不同:嶺的特點是坡度和緩、連綿;峰的特點是坡度大、細長高聳、孤立。

    3、形狀不同:嶺是平面,峰是點狀,高低不同,嶺是由無數個峰組成的。

    嶺古代漢語字典解作:山,特指一條山、連綿的山脈,現代漢語詞典說得更具體:①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②高大的山脈,峰古代漢語字典解作:山峰;高而尖的山頭,現代漢語詞典解作:山的突出的尖頂,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說橫著看的時候,廬山就是一條連綿的山脈,側著看看見的是廬山高而尖的山頭。

    峰的本義是山的突出的尖頂,引申為最高處,也泛指整座山峰,側成峰的峰指的應是一座座的山峰。

  • 2 # 生命覺悟之路

    高高挺拔說為峰,綿綿起伏即是嶺。所以蘇東坡在這首詩裡,會說“橫看成嶺側成峰”。

    即使沒有方位的差異,嶺也是嶺,峰也是峰。廬山因為地況複雜,所以有峰有嶺,交錯存在,因為複雜多變,所以想觀全廬山真面目,不是容易的事兒的。

  • 3 # 三點少爺

    嶺是指橫向看,由很長的山脈組成的,綿延不絕的山地。而峰是指縱向看,山脈中突出的山巒。現在一般借指看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看到的現象也不一祥。

  • 4 # 見微45

    就是遠近高低不同的視角差異導致的視野差異。在山的近旁低處,只能仰見一峰;要見到連綿的群山,甚至看出明顯的帶狀,就需要立於高遠之處。

    這詩帶有明顯的哲理意味。

  • 5 # 3D地圖Map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這首詩家喻戶曉,是在他遊廬山時寫下的,但這肯定不單指視覺上的感受。我們從蘇軾這個人說起,他雖才華橫溢,但在官場卻一再被貶,這因為他經常在詩詞裡暗諷朝政,部分反對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

    宋朝是一個以文治國的朝代,宋神宗時期,軍隊軟弱,內部腐敗,內憂外患,於是王安石提出革新法度。變法極大的鞏固了北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弊端,造成百姓的巨大損害。比如青苗法,將糧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人民,本意是想抑制高利貸,增加財政收入,但地方官員卻為了邀功,強行讓百姓借貸並勒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對山的直觀感受來講,“嶺”是平緩的山脈,“峰”是突兀的尖頂。不能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對它的印象,也因為人站的角度和位置各不相同。當權者和平民百姓也是一樣,看待朝政的角度也不一樣,改革派想要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狀況,但他們不能切身感受人民生活的艱難。貴族和平民,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因為各自站的角度不一樣,觀點和看法也橫看成嶺側成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這兩句我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無奈,從每個人或者階級的角度出發都很難說他完全是錯的。用蘇軾的原話來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將暗喻藏於詩詞之中。

  • 6 # 藝諾讀書

    關於“嶺”和“峰”的區別,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這樣解釋的:

    嶺指一座一座山相連在一起,坡度和緩、連綿;峰是高而尖的山頭,峰的坡度大、細長高聳、孤立。

    古詩《題西林壁 》也提到了“嶺” 和“峰”。

    《題西林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

    詩的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之中的嶺是指相連的山; 峰是指高而尖的山頭。整句詩的意思是: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

    一句詩描寫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說明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問題的認識也不同。

    這首詩隱喻了我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我們只有擺脫了主觀和客觀的侷限,置身於事情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問題的真面目。

    《題西林壁》不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受到人們的青睞。

  • 7 # Forest醫生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

    嶺: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

    峰:山頂端,形狀尖而高。

  • 8 # 泥土香

    蘇軾的《題西林壁》,作者置身廬山之中,欣賞廬山的峰巒起伏,綿延不絕,深邃茫茫,既欣賞了美景,又賦予哲理其中,思致邈遠,後人讀來每每讚歎不已。

    “嶺”,“峰”確實只是作者所站方位不同產生的視覺差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正面看廬山,綿延不絕地在眼前展開,而從側面看廬山,則是峰巒起伏。作者身在廬山,觀賞著廬山的美景,從不同的角度,高低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自問自答,為什麼廬山景色多變,令遊人無法識別它真正的面目呢?

    只是因為作者身在廬山,看不到廬山的全貌,視線只能拘於一處,無法看到真正的廬山景象。同時也說明,只有遠離廬山,走出廬山,才能真正辨識廬山的形態。

    詩的意境就出來了,“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是因為我們在山裡面,只是因為置身其中,無法看到全貌,寓意會有迷茫,對於觀察世間萬物都可適用這個道理。跳脫出來,就可瞭解到“真相”。

    此詩語言通俗,哲理深刻,把感情體驗和理性認識巧妙結合,耐人尋味。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就這樣被作者妙手偶得。

  • 9 # 廣慷Talk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這句話出自宋朝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

    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 10 # 詩情畫意白蘋洲

    嶺:一條連綿起伏的山脈;峰:廬山高而尖的山頂。此為整體與區域性,也是視覺所及的範圍大小不一。簡而言之,就是焦距成像原理。

  • 11 # 魚鱗o

    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寫這首詩是被貶後由黃州赴汝州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的遊記。開頭兩句寫廬山丘壑縱橫、峰巒起伏。從正面、側面看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從不同的位置看,廬山呈現的樣子各不相同。後兩句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這兩句作為經典被後人傳頌,是因為這兩句既景明理,所處位置不同看到的廬山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客觀認識也會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跳出你的視線範圍,擺脫主觀成見,以更大的格局去認識瞭解事物。

    這首詩當中的“嶺”和“峰”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含義不同。我們先看“嶺”字在字典裡的本義是:山道、山坡。在廬山中嶺的意思解釋為相連的山、山脈更為貼近;而“峰”這個字是地理學文字,意思為高而尖的山頭。

    其次,是山的坡度不同。嶺是相連的山脈,坡度和緩、連綿;而峰是高聳入雲的山頭,坡度大,細長,孤立。

    再次,是形狀不同。嶺是由眾多山挨在一起形成的連綿起伏的像波浪一樣的形狀,多平緩。峰角度垂直海拔又高,從側面看高聳林立,一座座山峰只能看見山頭成點狀。

  • 12 # 幸福280934973

    橫著看,面積大,一般成水形山;側面看山,面積小,一般成尖形山,也叫火形山。面積大,可稱嶺,橫看;面積小,可稱峰,側看。

  • 13 # 夢中身為客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峰當然是山的最高處,直插雲天。嶺是山勢的走向比較和緩,起伏不是特別大,又叫一道道嶺。至於蘇軾寫的這首詩,我個人認為就是寫景色的詩句,四句連貫起來就是一個人在廬山中看景色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我們從小讀這首詩的心裡感受,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蘇軾這個人在真實歷史中的越來越深的瞭解,我們對他寫的這首詩又可以賦予別的含義,這都是正常的,所謂詩本來就是讓人無限遐想的東西,一個人的閱歷和現狀是很自然唄寫進詩句裡面去的。如果這四句我們不理解成景色,而是把他看成蘇軾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你們那些高高在上左右我命運的人認為把我放到了一個困頓中是懲罰,可是我蘇軾卻把懲罰當成了享受,你們認為自己高,我認為你們認識上不高,甚至比我還低,為啥這樣那?你在你的廬山中看不清廬山,我在我的廬山中也看不清廬山啊!

  • 14 # 校園小亦vlog呀

    《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是蘇軾在廬山寫作的詩,這一句中的“嶺”和“峰”其實是有區別的,也並不是方位的不同產生了視覺差異。那麼如何正確的讀懂這首詩,理解“嶺”和“峰”呢?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並非視覺差異,實則山嶺連綿,山峰聳立。

    橫看成嶺是從正面這個角度看到的廬山是連綿不絕,看不到山峰聳立,而從側面看到的卻是山峰聳立。這其實不是方位的不同而產生的視覺差異,而是廬山正是由連綿不絕的山嶺和山峰組合而成的,只是我們因為在廬山之中沒有看到它的全貌而已。

    你所提到的“視覺差異”可能是你認為廬山就是一座挺拔而起的大山,一旦你在心中對廬山形成這樣一個印象,那麼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會說成是作者蘇軾從不同的角度對廬山從心理上的認知感受而已。那事實的真相是廬山本來就是山嶺連綿,群峰聳立。

    二、根據這首詩的性質,為蘇軾真實遊山所作,他要表達出來的正是廬山的千姿百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其實在很多古詩,詩人為了押韻,不重複,即使是同一內容,詩人也會使用意義相近的兩個詞來表達。但是通讀這篇古詩,“嶺”和“峰”是不同的。

    拓展:

    嶺指一座一座山相連在一起,坡度和緩、連綿;峰是高而尖的山頭,峰的坡度大、細長高聳、孤立。

  • 15 # 文旅攬勝

    我喜愛登山,只要一有閒暇時間,就恨不得走進大山深處,感受山巒綿延,溝壑縱橫,雲霧繚繞,鬱鬱蔥蔥的氣勢。每當我走進迷人的景色中,就聯想到蘇軾在詩中描繪的景緻,以及詩中大氣磅礴的畫景和詩景,更讓人感到大自然是一首富有哲理詩,蘊含在對祖國山山水水景色的描繪之中。

    旅途中的風光,就像蘇軾詩中描寫了的那樣,山的不同的形態變化,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說明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問題的認識也不同。

    細細觀察和品味大自然不同形態變化,對山的直觀感受來講,“嶺”是平緩的山脈,“峰”是突兀的尖頂。我感到祖國一座又一座群山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氣勢;到處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真是蘇軾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境,讓人流連忘返。

  • 16 # 夕陽紅147982118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遠看山,近看川之說,遠處看為嶺側看是峰,近看有不同的景象,比喻看事務要從不同的角度看才能觀查清楚,才能完整,亦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視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居山中看腳下,只有高低大小石塊坑窪不平,人參入事務之中意識難明,只有傍觀者清,不論是何等人看待事物,亦沒有可比的名言。

  • 17 # xx的心情日記

    這句詩的意願是告訴你從不通的角度看事物會呈現不同的結果,是讓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不要去糾結什麼峰和嶺

  • 18 # 逢春186177958

    峰,高而尖的山頭。一座山從迎頭面看窄而顯得高。嶺,山脈,從山脈走向的垂直面看,山兩頭距離較長,給人的映像似山手不那麼高峻了。即同一座山從迎頭面和側面看,看到形狀是不一樣的。隱含的道理是:同一事物,從不同的立場觀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認織是不一樣的。例如美國,有人說它是敵人,有人說它是朋友。(似山手應是似乎山)

  • 19 # 驗判斷

    嶺,山嶺。嶺上之尖,側為峰。

    沒整峰全貌。

    此詩為石頭形山嶺側峰。俊峭之美,層次之美。

  • 20 # 使用者9597360215811

    是一個山體。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成像則不同。同時,這句詩蘊含著辨證關係,既一個事物應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才能全面掌握瞭解,也能得出不同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羅斯福號航母艦長替士兵請命被免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