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四九城大磊子

    旗袍,被譽為近代中國女性時裝的代表,是中國女裝古典美的精華,有人說了,旗袍就是旗人之袍,這說的還真不全對,具體旗袍是怎麼來的,聽大磊子慢慢給你說。

    旗袍是中國發明的女性服裝,它隨著清朝的建立,流傳到全國各地。它以其優美典雅的造型,簡潔合理的結構,為各位女性尤其是民國時的各大家族的小姐所青睞。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國內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個源頭如果往前算,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旗袍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它的用料多用繡花緞子,領、襟、袖口的邊緣鑲有寬邊。

    上圖為早期旗袍

    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民國時期20世紀20年代,樣式基本就變成了咱們現代人認識的旗袍了,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它的式樣多種多樣,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襬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降低,穿起來輕便合體。

    上圖為令張學良魂牽夢縈的趙四小姐

    到了50年代後,旗袍在中國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是在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還遭受了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升溫,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上圖為上海灘劇照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 22 # 鄭國柱

    關於旗袍起源於哪個朝代的問題,學術界是有爭論的。

    主要有幾種觀點:

    一是認為旗袍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發展而來;

    二是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但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

    三是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

    四是認為旗袍源自襖裙;

    五是認為女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旗袍應改名為“褀袍”,等等。

    從服裝發展演變的歷史來看,中國古代確實有袍一類的服裝,但與旗袍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直接一點說,民國以前沒有出現旗袍。

    古代沒有旗袍的簡單理由:

    一是在古代歷史文獻中,未見到“旗袍”一詞,沒有這方面的歷史記載。

    二是古代歷史文物中,未見到旗袍一類的實物。

    那麼,沒見到實物或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就能說明古代沒有旗袍嗎?理由似乎並不十分充分,有人可能會說旗袍與清代“旗人之袍”、“旗女之袍”相關。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看清代服飾典制上有無“旗袍”的記載或樣式,主要資料《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中沒有查到旗袍的內容。

    清廷女式服裝的種類和樣式:

    《清史稿·輿服二》志七十八,關於皇后冠服太皇太后皇太后附皇貴妃以下的冠服等制式內容,可以推斷清朝女式服裝的種類和樣式。

    清代皇后服飾分為禮服、吉服、朝服、便服四大類。

    禮服由朝褂、朝袍和朝裙組成,同時穿用,從內到外為朝裙、朝袍和朝褂。

    皇后朝褂的形制有三種,常見的是圓領,對襟,無袖,長度短於朝袍,石青色,前後身各飾金立龍兩條。(見下圖)

    圖:清代朝褂

    皇后(包括皇太后、皇貴妃)的朝袍形制三式,常見的為圓領,大襟右衽,附披領,馬蹄袖,袖與身有聯接袖,左右開裾,有護肩緣。袍身飾9條金龍。皇貴妃以下,以顏色區分等級。(見下圖)

    圖清代朝袍

    后妃朝裙的形制,常見的是圓領、無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相連屬,腰部有襞積(褶襉),後身垂帶兩條。(見下圖)

    圖:清代朝裙

    便袍屬便服類,便袍的形制是圓領、大襟右衽、平袖、左右開裾,以綢、緞、紗面料。便服的袖口為平袖,常服袍為馬蹄袖。

    清廷女式服裝的種類和樣式,與旗袍相距甚遠,從圖片中可以看出來。

    所以,從《清史稿》中的資料看,清代應無旗袍,清代以前的各朝代應該也無旗袍。

    這樣說又好像很武斷,但從歷史發展和服裝的功能來看,應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清代以前的各朝代沒有出現旗袍的理由:

    從歷史發展來說,清代以前若出現了旗袍,那麼在清代的服制裡會保留下來,至少也會留下痕跡。

    從服裝的功能來看,主要起防風、防曬、防雨、防寒的作用,各種防,其實就是遮擋、遮掩,古代的禮儀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是要求婦女嚴格遮掩的,而旗袍卻是打破了這個遮掩,這就決定了旗袍的出現是在清朝滅亡以後。

    從服裝的裝飾功能來看,裝飾是為體現美,尤其是體現人的整體美,而旗袍正是具備了這一特點,所以會受到追求美的女性,尤其是長腿女性的青睞。民國時期婦女追求自由、解放,旗袍的出現和流行具備了歷史條件。

    從服裝的標識功能來看,旗袍成了民國時期時髦女性或新女性的標配,這一點,可以從民國時期留下的報章雜誌和一些照片中看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旗袍不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任何一個朝代,而是起源於民國時期,具體的是20世紀20年代,20至40年代曾風行一時。

    至於旗袍的樣式發展變化等細節內容,則無需多說了。

  • 23 # 赫連三公子

    旗袍誕生於中華民國時期,是當時的婦女時裝。而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的明立領中衣褙子,後移植到滿族婦女無領長袍上,由此演變而來。因為滿族被稱為“旗人”,故將此服裝形式稱為“旗袍”。

  • 24 # 跪射俑

    始於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在清代,滿族人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被稱為“旗袍”。滿族先民原居東北長白山和黑龍江一帶寒冷地區,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分為單、夾、皮三種。樣式是圓領,右大襟帶扣襟,下襬有直符式、兩面開衩和四面開衩之分;窄袖,其端加半圓形夾袖,也叫箭袖。穿用時習慣用布帶束腰,便於騎射。後隨社會發展,其樣式有所變化,而且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成為清代時裝。辛亥革命後,漢族也普遍穿旗袍。樣式由肥變瘦,緊腰身,長及膝下,直領,衣袖由大變窄,並有長短袖之分,兩側開衩。

  • 25 # 簡學話題

    一部分人說該服飾起源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甚至是上古社會,這是沒有依據的。民國之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旗袍,旗袍出現於20世紀初葉。因為借鑑了清朝旗人女性服裝的部分特點,比如斜襟、紐袢,開叉等,所以叫旗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寫書法的時候手會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