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輝紀實

    明朝皇帝不上朝,有皇帝昏庸享樂的原因,但明朝皇帝採取“政治天平”,防止“一家獨大”,明朝統治者以“預設”形式讓“宦官集團”以東廠為“權力載體”逐步做大,平衡“文官集團”,防止皇帝被架空,既防止“宦官干政”,也防止“文官集團”篡權,因此即使很少上朝,也不會大權旁落!

  • 2 # 花之舞kasha

    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一個,什麼木匠皇帝,將軍皇帝,我就不多說了。(將軍皇帝騎馬帶兵器上朝,木匠皇帝一心做木工買給富貴人家還派手寫去打聽使用感受)好了正文開始。

    上朝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處理政務,而且完成儀式,(天天有大事稟告?)擺樣子,而且按照電視劇那種文武百官都在的,基本上什麼事也辦不成,都顧著走儀式了,真正的政務處理都是下來再說。

    另外,嘉靖萬曆他們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事跟文官集團鬥爭,上朝代表你遵守儒家的規矩,就是聽文臣的話,不上朝是另一種抗議

  • 3 # 地史館

    因為明朝發明了一套內閣制,皇帝終於可以擺脫政事的束縛,放飛自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搞個豹房養一些奇珍異獸,比如稿稿木工做一個藝術達人,比如煉煉仙丹追求長生不老。

    在明朝之前的王朝,一直存在丞相這一角色幫助皇帝分擔政務,可作為三省六部之首、國家最高行政長官,丞相既是皇帝的助手,也威脅著皇帝的專權統治,於是皇權和相權的鬥爭自秦朝丞相制度誕生開始,成為歷朝歷代政治鬥爭的主線。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透過胡惟庸一案,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將國家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可這樣一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親自解決,實在是忙不過。

    朱元璋畢竟是從基層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跟個人精一樣,該用什麼人,該做什麼事,一清二楚,處理器國家大事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可後來的皇帝都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沒有朱元璋那麼豐富的閱歷和能力處理這麼多事情,也沒法保證自己對所有問題都熟悉,於是就出現了內閣,一種為皇帝提供票擬建議的私人秘書班。

    當有事情需要向皇帝處理的時候,官員先上書給朝廷,再交由內閣大臣檢視,內閣大臣一般由六部長官朝中重臣兼任,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票選擬定(票擬)出幾條建議,最後呈給皇帝決策,皇帝覺得沒問題,就用硃砂筆在摺子上寫下自己的意見(批紅),在蓋上玉璽。由此形成了內閣制度。

    一定要搞清楚的是,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等現代國家的內閣制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一,明朝內閣制度並不是寫在“憲法”立的成文制度,只是從明成祖時期開始形成的一種行政習慣,不具有法律約束的效力,皇帝可以憑自己的喜好自由選用辭退內閣大臣。

    第二,明朝內閣只有票擬的權力,決策權依然在皇帝的手中,因此沒有皇帝的同意,內閣大臣並沒有能力釋出任何具有效力的決議。

    正因為內閣制是在確保皇權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內閣雖然承擔了以往丞相的職責,但並沒有丞相的權力。

    有了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後,明朝的皇帝越來越懶,就連決策都懶得做,索性將批紅的權力交給了身邊的太監,讓司禮監和內閣商量著來,沒大事不要來煩自己。掌握批紅權力的司禮監就變成閹黨,如果大監不批紅,那麼內閣什麼事也做不了。

    明朝的皇帝把批紅這麼大權力給太監,不怕他們造反?與前朝不同,明朝的太監就只是太監,不會出任官職,更不會像唐朝那樣還能掌握兵權,因此明朝太監的權力全部來自於皇帝,皇帝大多不擔心太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明朝歷史上叫得上名號的大宦官,如魏忠賢、劉瑾等,在外人面前耀武揚威的,可在皇帝眼裡,就是一條狗,要你死,你就得死。

    綜上,在內閣大臣和太監們的“通力合作”下,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才可以長期不上朝,而又不擔心皇權受到威脅。

  • 4 # 饅頭影訊

    是,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不上朝人數和年限都名列前茅。

    原因:

    1、明朝的特殊性決定的,明初胡惟庸專權犯上,最終被朱元璋除掉並徹底裁撤宰相制,也是封建專權制度即將發展到頂峰的大勢所趨,把國家所有大權全部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致使皇帝的工作量大大提升,開國勤勉明君還可以堅持,自小深宮長大的皇帝肯定受不了。

    2、明朝的特殊官僚體系決定即使皇帝不上朝甚至幾十年不上朝,依然不用擔心大權旁落。太監批紅權,錦衣衛東廠監視權,大臣行政權,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確保皇帝高枕無憂。

    3、明朝特殊的官場文化,文死薦,武死戰,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註定了文臣不怕死敢於犯顏直諫,更是以死薦為榮,都想透過找天子的毛病來全自己的忠君賢臣的美名,皇帝殺了他們正好證明自己的昏君,對方是賢臣,因此有些天子不願意過多招惹這些臣子,因此不願上朝。

  • 5 # 高手如星空

    不喜歡上朝的皇帝,多是出現在了明朝後期。尤其是在位時間最長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從而給人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明朝前期,皇帝還是很勤奮的,弘治以後的皇帝都不太喜歡上朝。

    這是為什麼呢?

    並不是因為這些皇帝比較懶,恰恰相反,後面的皇帝反而更能折騰……

    下面簡單捋一捋他們是怎麼變成後面這個樣子的。

    先說太祖皇帝,這是個勤奮的老農民,這老頭就像是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一樣,緊抓權力不放,堪稱勞模。

    朱允炆就不說了。朱棣和他老子一樣,也是勞模一個,估計也有他篡位後心虛的因素在。後世皇帝不喜歡上朝,也和這位太宗皇帝撇不開關係。他老子廢了丞相,親歷親為,他圖省事建立了內閣雛形,開啟了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

    之後的仁宗,宣宗,景泰皇帝都還好,到了童年比較苦逼的成化,孝宗他爺倆,內閣漸漸勢力大增,成化性格懦弱,助長了內閣掌權,孝宗性格隨和,有著很高的情商,和人格魅力,與內閣演繹了一段君臣和諧的佳話,這位幾乎完美的中興之主,生下了一個奇葩的兒子,武宗皇帝。

    武宗皇帝,建豹房,當大將軍,和大臣關係相當不和諧,啟用了大太監劉瑾,開啟了明朝宦官和內閣明槍實戰的序幕。

    嘉靖皇帝,雖然出了名的聰明,也奈何不了勢大的內閣了,除了絞盡腦汁給他親老子爭了個名份外,心灰意冷的躲在後宮玩起了修仙。

    嘉靖皇帝都這樣了,酷愛木匠的天啟皇帝更是乾脆,除了安排魏忠賢制衡朝臣外,索性躲在後院玩起了木匠活。

    帝國末年的崇禎皇帝,再怎麼勤奮也是迴天無力,也只能在半架空之下,悲切的自掛煤山了。

  • 6 # 青絲暮雪為君狂

    明朝的專制制度已經發展的非常完善,特別是內閣制度的發展,可以在不影響皇帝權利的前提下,有效,快速,合理的處理政務,並且提出合理的建議,所以到了後期,即便是皇帝不上朝,明朝的行政系統也會正常的執行。

  • 7 # 滄海一粟7528

    明朝皇帝不上朝比較有名,但是算不上大多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嘉靖,另一個是嘉靖他孫子萬曆。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皇帝不上朝比較不可思議,因為皇帝不上朝就會被架空,皇帝一旦被架空離駕崩就不遠了,所以除了明朝的皇帝,其他的皇帝無論多麼昏庸、殘暴朝是一定要上的,為什麼單單明朝的皇帝就能不上朝呢?這主要得益於明朝的政治運作模式。

    明朝具有君主立憲制的雛形,但我認為明朝的權力結構比君主立憲更先進。明朝有內外朝之分,外朝以內閣為首,內朝以司禮監為首。六部、天下都府歸內閣統轄,內閣負責提建議和具體執行,司禮監負責批紅用印。這樣司禮監和內閣就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兩大政治勢力,皇帝居中決斷。這樣誰也控制不了皇帝。皇帝如果不想管事就由著內閣、司禮監去折騰,如果想管事隨時可以收回權力。

    這樣的政治體制就造成了的司禮監和內閣必須依附於皇權才能行使權力,這也給了嘉靖、萬曆不上朝的資本。

  • 8 # 正一小道

    明朝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朝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很有個性。建議你可以去看看《大明王朝1566》是講嘉靖帝和海瑞的故事的,會讓你對明史有比較直觀的瞭解。

    回到正題,為什麼明朝有那麼多皇帝都是不上朝,是因為

    一、經過朱元璋、朱棣2個皇帝的整治,明朝在前期就已經建立起來十分完善的國家管理制度,國家機器完備,制度完整,屬於封建主義制度的最成熟期,換而言之這個國家就算沒有皇帝這個最大的“老闆”拍板,只要內閣大臣照章辦事即可維持國家的平穩。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權力達到巔峰,和司禮監太監一同把持朝政,更加取代了皇帝的決策權。

    二、正如上面所說,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權力達到巔峰,和司禮監太監一同把持朝政,內閣管政務,司禮監管批紅和內務,皇帝與國家事務其實是隔絕的,名義上是在治國,其實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國家大事。當然有些皇帝,比如嘉靖,他是心裡明白裝糊塗,萬曆則是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萎靡,崇禎是個有為的皇帝,但已經無法扭轉大明的頹敗,無力迴天。

    總之,明朝的官僚機構、國家管理體系是封建社會里面最完善的。而清朝過於講究中央集權了,皇帝事必躬親,不僅降低了辦事效率,也壓制了官員的辦事才能,所以清朝很少有有個性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

  • 9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哈哈哈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明史是出自清朝官員的手中,清朝官員對明朝各種黑,估計這裡所說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吧,至於大多不上朝,想想明朝也不過十六位帝王,算起來大多數皇帝的話,應該是八個以上,但是這裡我們將幾個比較勤快的皇帝扒拉開之後,已然超過了九個之術,而道聽途說的唯有萬曆皇帝了,我們先不談萬曆皇帝到底上不上朝,我們看看萬曆年間發生了什麼。

    萬曆年,張居正死了

    張居正改革,造福了明朝,但是手中權勢過大,為萬曆所忌憚,萬曆皇帝清算了張居正,導致明朝的國力下滑,這裡是萬曆十五年,本以為將權臣手中的權力拿下,自己可以好好大展伸手,好好管理國家,結果好吧,沒有張居正壓制,各路魑魅魍魎現身,先是東林黨,萬曆想要辦一件可以弘揚自己功績的事情,結果被東林黨哭爹喊孃的在朝堂上鬧,眾怒不好犯,萬曆也唯有搖頭退去,思來想去,開始啟用身邊人,那就是宦官。

    估計很多人都在懷疑,萬曆是一個傻子,但是從來沒人想過,萬曆是一個瘸子,想要蹬個朝堂,都是麻煩的很,唯有啟用身邊人,代自己處理朝事,逐漸的宦官勢力大起,包括後來的天啟皇帝就是對東林黨種種拉幫結派針對自己,經常避開朝堂,讓魏忠賢替自己分憂。

    萬曆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證明了萬曆皇帝揮筆之間還是有風雨的,這三場戰爭動不動就幾萬人,背後還有數萬甚至十數萬的支援,才可以勝利,若各部沒有萬曆點頭的話,這樣的戰役會勝利嗎?單單從這方面證明,萬曆不上朝,勝於上朝。

  • 10 # 濤說精彩歷史

    1、明朝皇帝不上朝的主要指兩名皇帝:嘉靖和萬曆,都是20多年不上朝,絕非大多皇帝;2、我們來概說一下兩位的情況。

    嘉靖(45年)、萬曆(48年)兩人在位93年,每人大概有20多年不上朝。

    嘉靖不上朝的直接原因,是全心修道,進而不上朝,後期荒廢朝政;作為中國歷史最通道教的皇帝,其原因至今是迷;本文試圖分析。

    而萬曆不上朝直接原因,是討厭文官集團,即抗議“幹說不練、沽名釣譽、敗事有餘”的嘴炮們;在位後期演變成消極怠政,摧毀了張居正“萬曆改革”的豐碩成果。

    一、歷史最“修仙”的皇帝,自私、聰明的嘉靖帝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崇道是唐、宋、明皇帝大多皇帝選擇。但如嘉靖帝一樣,“將青詞替代奏摺,將道士法事替代群臣言辭,將道場(齋醮)替代宮殿,將丹藥替代吃藥,將修道替代當皇帝”的痴迷,在位後20多年幾乎不上朝,他是歷史第一人。

    1,1 嘉靖在位初期頭腦清醒,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政治上,明世宗見宰相制度被廢除(朱元璋),便完善內閣,將所有內閣大學士提升到二品、一品,有明確的辦公地點、下屬人員;並清理權貴的莊田、管控太監、改革科舉制度、革除外戚世封,內容廣泛,成效顯著;

    沒有這些,就沒有以後張居正的成功改革;

    軍事上,南御倭寇,湧現了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將徹底解決倭寇問題;

    經濟上,“恤士民、賑災荒”、“振災耕,勵蠶桑”、“振經濟,興市場,理河道,修堤防”,並非一開始像海瑞所說的不顧百姓感受;

    文化上,重錄永樂大典,變革祭禮,崇道禁佛,這就是我們的中華皇帝啊……

    可以說,如果時間停留在嘉靖帝在位的前20年(1542年之前),為政雖有瑕疵(如“大禮議之爭”貶斥楊廷和),但總體向好,亮點頻頻。

    (嘉靖皇帝)

    1.2 但在位中後期,嘉靖崇道日甚,開始以修道、修仙代替上朝,持續20多年!一副自私、貪婪的昏君模樣!

    重要的誘因之一,就是“壬寅宮變”。

    嘉靖帝為求得長生不老,用處女經血煉製丹藥;為保持宮女們潔淨,她們經期時不得進食,只能吃桑葉、喝點露水;宮女肚子餓、身體痛,忍無可忍,名叫楊金英的宮女挑頭,帶眾女想勒死皇帝,無奈繩套打了兩個節(一個節可以勒死,兩個節不行),嘉靖帝死裡逃生,處死涉事人員。

    (宮女們被迫獻出經血,為嘉靖煉丹)

    這之後,嘉靖更加崇道,從此獨居西苑,潛心修道;更加崇奉方術之言;更嚴重的,導致了大奸臣嚴嵩的出現,朝政黑暗20餘年。

    我們現在分析嘉靖帝的幼年(在湖北,到北京之前),發現其身體不好,姐姐也早夭,父母很擔心他夭折,因此以道教慰藉。朱厚熜進而煉丹藥、制金銀、求長生,讓道友幫他解決問題,甚至嘉靖子女陸續出生,道教活動、法事也要參與。

    嘉靖本來是要修道、修仙的……

    可歷史開了大玩笑,“豹房皇帝”明武宗無子早亡,嘉靖帝以“兄終弟及”的身份承繼大統。他於是先當20年好皇帝,然後全身心投入偉大、自私的“修道、修仙事業”中;1542年之後,幾乎棄國家於不顧,幾乎不上朝;最後的嘉靖,竟也死於丹藥中毒。

    這可比今天的最狂熱粉絲,還要狂熱。我們不禁追問,似乎還有什麼,讓嘉靖不上朝、獻上生命也要痴迷修道?

    真是明史的一個迷。

    1.3 自私、修道之外,嘉靖帝又手腕不改;對朝政的牢牢掌握

    但嘉靖帝又太聰明,25年不"開大會"(上朝相當於與所有大臣開大會),"開小會"也能牢牢控制局面(控制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小會),最後玩弄嚴嵩於股掌;不上朝,又給萬曆帝留下明朝最優秀的宰相——張居正。

    對比“王安石+宋神宗”的失敗,“張居正+嘉靖帝(前期萬曆帝)”的效果強了許多,至少極為成功。

    即是說,嘉靖帝完善的內閣體制,皇帝、內閣學士、批紅太監、掌印太監形成動態中樞,開小會的情況,也能勉強維持運轉!

    這真是一個奇蹟。

    (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帝)

    如果明朝亡於“嘉靖不上朝”,那為什麼還有之後的對外戰爭勝利?如果明朝亡於“嘉靖不上朝”,為什麼之後還能持續近百年?若不亡於嘉靖,這樣自私的修仙皇帝,是愛自己多些,還是愛江山多些?

    只能說,不上朝的嘉靖,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爭議。

    二、萬曆後期的20多年不上朝,與明朝滅亡有關

    萬曆前期有輝煌的“萬曆三大徵”,朝鮮之役平定豐臣秀吉入侵,換來了東亞300年和平;寧夏之役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播州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

    這是要學朱棣的節奏啊。

    但萬曆明顯不如朱棣、嘉靖的手腕,“大禮議”之爭,嘉靖打敗文官集團,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朱棣更是雄才大略;而幾十年後萬曆的“立嗣之爭”,最後卻以立朱常洛,即萬曆的妥協告終。

    (萬曆皇帝)

    加上之前宰相張居正“外陽內奢”形象,萬曆開始對閣權最大勢力——文官集團開始失望,但張居正畢竟是能吏;而明末的文官集團,已經被僵化宋明理學深深毒害,是“幹說不練、沽名釣譽、敗事有餘”的嘴炮。這何其像南宋“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這些權相領銜的文官集團!

    於是乎,萬曆帝管的鬧心,罵又罵不過,乾脆用20餘年不上朝來抗議文官集團!皇帝作到這份上,不知道朱元璋怎麼想;而後期萬曆昏庸,他的不上朝,終將毀掉張居正辛辛苦苦的改革成果,將大明王朝推向深淵。

  • 11 # HELLO大家好

    把明朝的政治格局比做拔河並不違和,學過歷史的同學都會知道,每個朝代都會有兩種矛盾,一個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個是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利用“胡惟庸事件”已經廢除了宰相制度,剩下的則是所謂的“文官集團”,說到這裡,大家也許就明白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就是皇帝與文官之間的一種“拔河”,而宦官呢?則是皇帝的“政治救兵”,就好比皇帝在和“文官集團”拔河時,總是力虧,這時突然叫群宦官一起拔一樣。

    “東廠”,我想大家對東廠這個機構並不陌生,一提到東廠,人們所想到的就是暗殺、酷刑還有特務,是什麼讓文武百官對東廠的懼怕遠遠高於錦衣衛呢?那就是皇權所賦予東廠的“政治信任”,那是遠比錦衣衛更讓皇帝安心的一個集團。為什麼呢?大家想想,在現實中的你,對陪你一起長大的兄弟信任還是後來認識的兄弟更信任?答案就可想而知了。宦官陪伴了被深鎖宮中皇帝年少的整個時期,其信任度是很高的。在漸漸等到皇帝即位,一個年少的皇帝面臨著一群不論從資歷還是年齡,都比他高出很多的文官集團時,他所需要的“政治木偶”或者可信任的“黨羽”就只剩下了那群陪他一起長大的宦官了。

    說到著,大家就已經漸漸明白了吧?宦官干政不是因為什麼皇帝昏庸,而是因為皇帝的“集權策略”。明朝的行政模式是由一個叫做“內閣”的機構掌控,裡面的大學士稱作閣臣,為了防止閣臣們權力過大,其行政的權力分配是閣臣們有建議權,而批紅和蓋印的權力由皇帝掌握。說白了你們只是給我打工,但是啊,按照人數的權力對比來看,閣臣有五個人,而皇帝只有一個,為了更好的集權,防止他們“鬧事”,皇帝在宦官中加了一個職務“掌印太監”,職務是幫助皇帝閱讀奏摺,蓋印等權力,其權力可謂滔天,是每個宦官所追逐的。所以到了後期,有了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趣談。 你想想耳目是最親近的宦官,打工的是閣臣,東廠的眼線又遍佈朝野,可謂是雙眼通天,這還不是高枕無憂?這時大家就會問了,如果“掌印太監”不聽話怎麼辦?一個字換!後面想要當你這個位置的人還有很多,宦官們很清楚,他們只是依附與皇帝的“政治傀儡”。如果不想幹,後面取而代之的一大把,何必跟榮華富貴過不去?

    大家想想是不是呢?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控朝野,不陷與被“架空”的狀態,就要防止“一家獨大”。拿明朝的“文官集團”來說他們就是一家獨大,所有人都眾志成城了,你還要我這個皇帝幹嘛?為了平衡這個“政治天平”,明朝統治者以“預設”的形式讓“宦官集團”以東廠為“權力載體”漸漸做大,以至於平衡“文官集團”防止了自己被“架空”的危險。

    說到這裡,大家對明朝的這種政治格局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了。不論是“拔河政治”也好,“宦官干政”也罷,其價值的存在就是皇權集中的韜略,其內涵值得大家細細品味,慢慢研究了。

  • 12 # 逗說籃球

    明王朝歷經12代10帝,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萬曆皇帝更是創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史上的“荒誕奇蹟”,但明朝統治還是得到了延續。根據我們所學,明朝的君主專制達到了空前程度,廢丞相、設內閣、設廠衛,這一系列操作,幾乎天下的一切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即使皇帝不上朝,但天下大事幾乎都有皇權的影子。

  • 13 # 輕吟古風

    說起明朝皇帝,給大家的印象是大多都很怠政,幾十年不上朝,猶如家常便飯。其實皇帝也是人,也有說不出的苦衷。之所以幾十年不上朝,原因如下:

    一、個人愛好,興趣所繫。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個人愛好。比如說嘉靖皇帝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特別信奉道教。尤其是在當上皇帝以後,十多年後宮的后妃們都不能懷孕,這時有人給他推薦個江西龍虎山的道士邵元傑。在其一系列的神乎其神的作法後,嘉靖的后妃們居然懷上了,短短几年內就為嘉靖生了8男5女。這可把他樂壞了。從此更加痴迷於道教的修仙煉丹,這樣就大大的擠佔了他的上朝時間。尤其是在宮女企圖謀害皇帝未遂事件之後,嘉靖的身心倍受打擊.對朝政逐漸冷淡,而一心撲在修仙練丹上。

    二、不勝其煩,不堪其擾。

    萬曆皇帝就深受其害。他本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為太子,但是遭到群臣的反對。這幫文臣輪番攻擊,甚至有人以死相諫。但萬曆拒不讓步。無奈人家人多勢眾。雙拳難敵四手,最後索性不上朝了,我打不過你,還躲不過你嗎?眼不見心不煩,圖一個清靜。

    三、內閣掌權,維持運轉。

    明朝的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仍然能夠正常運轉。全賴於有完善的執行機制。雖然皇帝不幹活,但是有人幹活,這幹活的就是那個內閣,內閣輔助皇帝處理事務,有權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已見,代替皇帝下達旨意,權力位於六部之上,但所似旨意需要皇帝蓋章同意方可生效,這樣做是防止皇帝的大權旁落。

    四,諜網密佈,一清二楚。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特務機構最強大最完善的一個朝代。錦衣衛、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機構只聽命於皇帝一人。其耳目遍佈於朝廷內外,縱使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每個大臣的一舉一動都是一清二楚,別說你想謀朝篡位了,連你早餐吃的啥皇帝都知道。

    綜上所述,雖然明朝皇帝大多不上朝,但不代表他們不理政,國家機器仍然在內閣的控制下穩定運轉,而皇帝就是那個背後控制這臺機器方向的掌舵人。

  • 14 # 小豹子愛吃素

    明朝十六位皇帝當中,自明孝宗之後,接連出現了數位“奇葩”皇帝,從只要玩樂的正德皇帝,長期不上朝專門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

    和在位六年恣意聲色的隆慶皇帝,還有躲在深宮死活不見大臣二十八年的萬曆皇帝。

    此後更加離譜,有剛當上皇帝就不上朝,在後宮圍繞著數十位美女尋歡作樂,最終因一粒紅丸喪命的在位一個月的泰昌皇帝,在他死後又出現了專門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

    縱觀歷史來看,如此密集出現的另類皇帝在歷史上都非常罕見,奇葩程度,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一時之間整個大明宮廷飄散著另類的氣息!但為什麼有這麼多不靠譜不上朝的皇帝,明朝還持續了276年,位列中國83個封建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第四名!

    是什麼原因讓它屹立那麼久呢?

    一、經過朱元璋、朱棣兩個皇帝的整治,明朝在前期已經建立起來十分完善的國家管理制度,國家機器完備,制度完整,

    屬於中國封建主義制度的最成熟期,就算沒有皇帝這個最大的“boss”拍板,只要內閣大臣照章辦事就可維持國家的平穩。到了明朝中後期

    內閣權力達到巔峰,和司禮監太監一同把持朝政,更加取代了皇帝的決策權。

    二、正如上面所說,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權力達到巔峰,和司禮監太監一同把持朝政,內閣管政務

    司禮監管批紅和內務,皇帝與國家事務其實是隔絕的,名義上是在治國,其實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國家大事。等到了崇禎這個有為的皇帝時,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迴天了,那是後話。

  • 15 # 文青聊史

    在我們的認知中在古代做皇帝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有這樣一位皇帝,在位時間四十六年,但是卻有大半輩子都不上朝。

    這位皇帝就整日在後宮煉丹,想要獲取長生之道,並且因為這件事還差點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宮女勒死的皇帝。

    這位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藩王之子,承襲皇位

    嘉靖可以說是幸運到了極點,因為他的父親僅僅只是一個在外的藩王,被稱之為興獻王,在嘉靖年少的時候就以聰慧著稱,父親教他幾次的詩詞很快就能背誦,所以在小時候因為聰明就開始學習修身治國之道。

    但是其父親興獻王在嘉靖十二歲的時候病逝,因為就一個兒子所以年紀輕輕的嘉靖就成為了興王。

    這還不算完,在兩年之後,在朝的明武宗也駕崩了,更巧的是明武宗也沒有孩子,這可為難了當朝的大臣,最後還是首輔楊廷和提出“兄終弟及”也就是說兄長逝去之後由弟弟來擔任皇帝,但是興獻王也去世了,這重擔最後就落在了嘉靖身上。

    喜歡歷史的都知道,在古代當上皇帝的有謀朝篡位的,有順利繼承的,但是像嘉靖這麼輕鬆的實在是少有。

    前期大有作為,嘉靖中興

    在登上皇位之後嘉靖還沒有像晚年那樣不理朝政,嘉靖帝發現前朝的弊端之後就發誓要改革,實行新政,並且不顧眾人反對進行了大力的改革。

    因為剛開始改革肯定需要日理萬機,而嘉靖帝也不推遲,在政務上從不懈怠,並且打擊當時的封建貴族勢力,這無疑對老百姓來說是個福音,所以在民間一直好評不斷。

    在整頓朝綱時也沒有念及舊情,直接處決了當時以錢寧、江彬為首的奸臣,並且為朝廷吸納了大量的人才,因為前朝宦官當權嚴重,嘉靖帝就直接對宦官嚴加管束,這一舉動又讓中央集權的勢力得到了加強。

    在民事上嘉靖帝也是親力親為,幫助百姓治理水災、重新整改賦稅、接待荒民,因為前朝的原因,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但是在嘉靖帝這一系列措施之後就少有了。

    崇尚道教、不理朝政

    因為在嘉靖帝這一系列措施之下民間一片祥和,國家太平,這時候嘉靖帝突然有了想長生不老的想法,當時的術士就開始欺騙皇帝煉丹。

    在無可救藥之後嘉靖帝開始相信術士的話,讓人去採集靈芝並且讓數百名宮女在清晨採集露水,靈芝跟露水一塊服用期待可以延年益壽,但是這一舉動讓數百名宮女病倒,最終忍無可忍,幾個宮女暗自商量,最後差點將嘉靖帝給勒死。

    在這次事件之後嘉靖帝徹底心灰意冷,離開了大內前往西苑徹底不理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交給其他人掌管,自己獨自修道。

    因為他的長期不理朝政,讓當時的首輔嚴嵩開始禍害,許多忠臣都死在了他的手下。

    在晚年的時候嘉靖帝身體因為長時間服侍帶有砒霜、水銀等物的丹藥,身體狀態愈來愈不好,這時候嘉靖帝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疏遠嚴嵩,這才讓明朝又走上了正軌。

    因為修道期間建立了無數的高樓,百姓苦不堪言,嘉靖帝下令把一些佔有的糧田給還了回去,並且又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這才讓明朝又走上正軌沒有倒下。

    好景不長,在60歲的時候嘉靖帝駕崩,這樣一位治國能手就倒下了,如果嘉靖能把早期的行動一直堅持下去,我想我們現在看歷史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明朝。

  • 16 # 百里排湖

    歷史上皇帝大多勤勉,當然也有荒淫空耗祖宗家業的,但是像明朝一樣,皇帝多年不上朝的,實屬罕見。

    一般皇帝無道不思政事,那肯定都要被推翻的,畢竟皇位這麼吸引人,誰不想噹噹試試?可是明朝又沒因為皇帝不上朝而被外臣奪權,你說離奇不離奇?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朝代,這個朝代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恢復了被廢除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朱元璋又廢除了丞相制度,來加強自己的皇權,這還不算完,他還是不放心,又特意成立了特務機構。

    當然了兒子朱棣對這一機構,那也是子承父志,加以進一步完善。提起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那年代能面不改色的絕對是人物。

    所以,這也成為了明朝皇帝敢不上朝的一大助力了,畢竟,特務機構這麼厲害,哪個大臣中午吃的啥菜皇帝都能知道,要是在家密謀怎麼造反的,估計話剛說完,就得被人滅口,株連九族了,所以誰敢造反除非是活膩歪了。

    明朝皇帝多玩物喪志,他們似乎心思並不再政事上,真是白瞎了高貴的出身,估計得有好多大臣暗地裡抱怨皇帝“佔著茅坑不拉屎”吧。

    舉幾個皇帝的例子,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天在西苑煉製丹藥,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為了和群臣慪氣,對抗群臣二十年也是沒誰了。

    而朱由校更是將木匠發揚光大當作人生理想,這都名垂千古了。就這樣一幫皇帝沒被篡位只充分說明一個問題,皇權高度集中。

    而且明朝的內閣制度,使內閣輔臣的人數一直維持在一至七人不等,內閣大學士也只有顧問和票擬的權利,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中。並且在宣宗時期,司禮監的太監被允許按照皇帝的意思批閱部分奏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會牽制住內閣的權力。

    所以有這些國家機器的執行,皇帝可以肆意玩樂也不用擔心大臣會反叛造反了,不過國無內憂必有外患這句話絕對經典,自己國家不思進取,就算不是被內部取代,也會有來自外部的壓力,明最後被清取代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 17 # 無字山人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先要了解什麼是“上朝”。

    上朝其實就大臣是覲見君王,後延伸為一種制度。早在漢代,上朝就成為一項制度。漢武帝曾有詔書:“經國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僕、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上朝”理解為封建王朝高層開大會,可以議事、可以頒佈政令、可以頭腦風暴……

    後來,“上朝”漸漸更傾向於一種儀式。因為皇帝不必非得只有在開會大會時才和臣下議事。比如明代,朱元璋就對“大朝儀”做出了禮儀性規定,京城百官大都得到場,而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給皇帝報告政務。顯然,“上朝”這種儀式更像是表明皇帝權威和關心國家的工具(大臣們需要在凌晨3點就在宮門外等候),以及一些可以在明面兒上來議論的政事(如祭祀、播種……)的形式化會議,或已經有決議的政策的頒佈渠道。

    同時,明代朱元璋有感於前代的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將沿襲自秦代的宰相職位,以及自漢代就有的負責管理國家的中樞部門——中書省去掉,由皇帝直接執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再加上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開性特務機關——錦衣衛的設立,這些部門基本每天都辦公,那“上朝”的儀式化屬性更加明顯。

    此外,朱元璋吸取歷代兵變、藩鎮割據等的教訓,為了鞏固朱家王朝,在統一全國後開始壓制武將,提升儒教文官的地位。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構建了一個文官統治集團。例如拖欠軍餉和後勤保障似有還無。以至於1555年一股50-70人的海盜就能橫掃沿海諸省。當然,這樣的一種政府,在官僚集團本身的穩定性上、在處理政事的原則上、在官員們的左右上下銜接上,相較於前朝有協調之感。大家都至少在明面上圍繞儒教思想行事,有相對一致的思想精神,法律也更細化了。例如《明律》對禁止官員拍上司馬屁這樣的細節都列入。因而,皇帝個人對政務的影響更像是例行公事,依葫蘆畫瓢。

    大概基於上述三點,明代皇帝的國家權利象徵意味更強了。甚至“上朝”這種事在某些層面還不及“經筵”(以儒教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皇家學術活動,它反映了以儒教為正宗的整個社會的核心精神的表達,皇帝必須參加)。於是,當有皇帝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不想上朝時,官員們照例會諫言,但這種規勸並非因政務無法開展,而是基於“上朝”儀式感和思想精神層面的影響力。當皇帝實在不去,臣下們一邊繼續勸,一邊各項工作還是照常開展。至少短時間內不會對國家產生決定性影響。況且皇帝和大臣不在上朝時議事,並不等於不再其他時間從事政務工作。

    所以,上朝不上朝在明朝本就不是絕對重要的事情,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而明朝也不見得大多數皇帝都不上朝,只是如萬曆、正德這樣的,有較長的不上朝記錄。但即便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他的豹房裡,據說也有部分時間是參理政務的。

  • 18 # 大風雲歷史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朝代,這個朝代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恢復了被廢除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朱元璋又廢除了丞相制度,來加強自己的皇權,這還不算完,他還是不放心,又特意成立了特務機構。

    當然了兒子朱棣對這一機構,那也是子承父志,加以進一步完善。提起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那年代能面不改色的絕對是人物。

    所以,這也成為了明朝皇帝敢不上朝的一大助力了,畢竟,特務機構這麼厲害,哪個大臣中午吃的啥菜皇帝都能知道,要是在家密謀怎麼造反的,估計話剛說完,就得被人滅口,株連九族了,所以誰敢造反除非是活膩歪了。

    明朝皇帝多玩物喪志,他們似乎心思並不再政事上,真是白瞎了高貴的出身,估計得有好多大臣暗地裡抱怨皇帝“佔著茅坑不拉屎”吧。

    舉幾個皇帝的例子,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天在西苑煉製丹藥,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為了和群臣慪氣,對抗群臣二十年也是沒誰了。

    而朱由校更是將木匠發揚光大當作人生理想,這都名垂千古了。就這樣一幫皇帝沒被篡位只充分說明一個問題,皇權高度集中。

    而且明朝的內閣制度,使內閣輔臣的人數一直維持在一至七人不等,內閣大學士也只有顧問和票擬的權利,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中。並且在宣宗時期,司禮監的太監被允許按照皇帝的意思批閱部分奏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會牽制住內閣的權力。

    所以有這些國家機器的執行,皇帝可以肆意玩樂也不用擔心大臣會反叛造反了,不過國無內憂必有外患這句話絕對經典,自己國家不思進取,就算不是被內部取代,也會有來自外部的壓力,明最後被清取代。

  • 19 # 書痴世界

    明朝總共16位皇帝。朱元璋、朱棣都是有為的皇帝,朱允文在位短但是還是很認真的。其實,16位皇帝裡最值得稱讚的是崇禎皇帝。他是最勤勞的一個。上位前韜光養晦,一上來就幹掉魏忠賢。勤儉節約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如果用幾個詞語形容他就是:窮皇帝+工作狂+強迫症患者+疑心病太重。他的疑心病是他最致命的弱點,但他始終是個好皇帝。雖然死之前殺了自己的皇室成員,但留遺言要求善待自己的子民。

    而所謂明朝皇帝大多不上朝的印象最突出的是嘉靖皇帝,呆在煉丹房不上朝,天天煉丹藥,是個比後來的清雍正皇帝還要迷戀丹藥的皇帝。在他這一朝代發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比如嚴嵩父子貪汙之弊,比如倭寇的橫行等等。當然,還出了一個海清天——海瑞。這個在高評分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中有充分體現。

    明朝另外幾個不怎麼上朝的皇帝說一下:明武宗朱厚照,他三十一歲就死了但卻在位16年。做的比較奇葩的事情是住到自己蓋的豹房。史書上說他的豹房是他玩樂之所。處理要務經常也在豹房就搞定了,但這存在爭議。畢竟他雖然有荒淫一面,卻在大事上從不怠慢。

    最奇葩的皇帝就是20年不上朝的神宗皇帝,他一開始在位的十年是張居正主持朝政。他自己習慣性“你做主”後,窩囊勁兒上來,乾脆不上朝了。晚期黨爭加上被後世詬病的礦稅徵收,加上東北滿族崛起。在他死後僅僅24年,明朝就滅了。

    說一下幾個原因:

    1. 根本的還是明朝的商品經濟繁榮。到明中葉甚至有了剝削的僱傭關係,教科書一度認之為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而時間正是從嘉靖開始的。

    2. 政治上說 明朝經過朱元璋的中央集權後,權利核心掌握在皇帝手上。六部各司其職,加上中後期的土地解放,讓第一產業的農業得到解放,促進了第二產業的手工業發展,政治輔助經濟富裕。中期也有一批能臣如張居正打輔助。

    3. 皇帝不上朝不代表有些皇帝不掌局,比如一心修丹藥養生的嘉靖皇帝,實際上是“明知故用”,一邊是權臣、逆臣,一邊是清官能吏。不在朝堂,卻能洞悉朝野。更何況,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勢利是專門的直屬特務機關,相互制約。

    4. 朝政旁落:萬曆皇帝是在位最久的了,48年。但前期長時間由張居正把持朝政,久而久之自己的意願也被消磨殆盡,乾脆不理朝政20載;而木匠皇帝是因為魏忠賢亂政加上皇帝年幼自己喜歡的是木匠活,壓根兒沒長大。

  • 20 # 史書行者

    明朝皇帝不上朝,給人留下懶惰的印象。這是分析問題不深入造成的錯覺。其實,明朝皇帝比之前朝代的皇帝都辛苦。

    朱元璋廢除丞相實現君主獨裁,但也是皇帝工作變的很辛苦,本來皇帝是國家元首,丞相是政府首腦,而廢丞相使皇帝成為元首+首腦,即承擔了宰相的義務。 其實皇帝任何侵吞相權加強專制的同時,都增加了自身工作量,即享受權力的同時增加義務。這是帝制社會是無解的,說明帝制社會宰相存在的必然性。從永樂以後設內閣,外分部分相權於閣臣,恢復部分相權。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沒有朱元璋朱棣那樣的精力起早貪黑的無休止工作,把皇權部分交於內閣和宦官,讓二者互相制衡。

    由漢至唐為君主專制,宋到清為君主獨裁。漢唐豪強門閥勢力大,丞相權重,由宋以後,由於科舉的發展,豪族社會瓦解,士大夫群體崛起,科舉出身的他們沒有大背景與皇帝對抗。而明朝由於產生於一個無所依傍的集團,有著超強的合法性與社會掌控能力,實現絕對集權。而後來的皇帝由於精力的下降,分割權力,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如明憲宗不上朝照樣中興大明,明神宗還能萬曆三大徵,治理荒災。

    而清朝皇帝是真正的辛苦,作為最獨裁的朝代,對皇子的教育非常嚴格,清朝皇帝真正做到事必恭親,非常辛苦。這是享受集權的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

    明朝皇帝貪玩是一種錯覺,像明清皇帝那樣實現絕對獨裁併事必恭親在漢唐宋等任何朝代都是很難想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考成績不理想貫通都有哪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