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
2 # 馬蜂窩先生
韓國電影發展到今天的振興狀態,走過了漫長的歷史。1900年初,韓國電影主要以短片的形式上映,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在這以後的50-60年代,以申星一、嚴鶯蘭等年輕影星為代表的“赤腳青春”等紅極一時的影片,是那個時代的標誌。
70年代電視走入尋常家庭,電影業進入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仍出現了‘星星的故鄉’ ‘冬女’等描繪年輕人愛情故事的暢銷電影。
80年代,韓國電影業開始復興。國際電影節上接連獲獎,韓國電影的國際聲譽得到提升。林權澤導演的“The Suppogate Womb”獲第44屆威尼斯電影節(Venezia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姜受延),裴鏞均導演的‘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獲第42屆羅迦諾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作品獎等。
90年代林權澤導演的‘西便制’又獲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90年代以後,韓國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出現了一大批高水準的佳作。
1996年的韓國電影《銀杏床》。
1999年韓國電影《生死諜變》
2000年的韓國電影《共同警備區》
2001年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朋友》
2002年《回家》《醉畫仙》
2003年《殺人回憶》等電影題材內容多樣,充分體現了韓國電影的百花齊放,興旺發達。
2005年,一部《王的男人》重新整理韓國電影觀影記錄。
2006年,韓國的電影終於往世界的方向走動,一部科幻電影漢江怪物在韓國人民的心中是不可缺少的,創下了2005-2006年韓國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也是奉俊昊導演的辛苦創作!
2007年—2009年可以說韓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流行史上不可磨滅的,因為韓國電影的驚捒片,科幻片,動作片,愛情片,喜劇片,恐怖片,已經達到了頂級的技術!
2009年末 韓國科幻大片“田禹治”在韓國聖誕節期間上映,相信2010年中國就能觀看這部大戲。
2010年 韓國一線明星河智苑在紐西蘭拍攝怪物片“第七礦區”,還有,韓國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電影節,成為韓國電影興旺發達的基礎之一。
這就是以推出綜合電影為主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以推出數碼影像為中心的‘全州國際電影節’還有推出幻想電影為主的‘富川Fantastic電影節’。
4500萬人口的韓國,從2003――2004年,觀看電影的人次幅度增長了13.9%,例如觀看韓國本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觀眾,到達了1150萬人次之多。用韓國人自己的話講,除了走不動的老頭和吃奶的嬰兒,大家都為這部國產大片做出了貢獻。
-
3 # 仙道峰
現在的韓國電影已經處於亞洲領先地位了。韓國電影各個題材都有,而且還有一定的內涵。比如戰爭片《太極旗飄揚》不光有宏達的場面,還有戰爭帶來的分離之痛,讓人敬畏生命,遠離戰爭。
-
4 # 開玩樂2
得看是藝術水準還是電影工業,電影工業是還不錯,藝術水準的話中國電影不說,日本電影還有黑澤明、小津安二郎這些影響世界電影史的大師,韓國電影還沒有出這種影響力的大師……
-
5 # 影視職員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資料:韓國年度進口片引進多達600餘部,韓國本土電影拿下市場總額60%,而中國每年進口片引進不足60部,創下的年度市場總額也是50%—60%,中國電影與韓國電影的差距一目瞭然。
那麼問題來了,就是這麼一個彈丸之地,為何能夠在商業大片龍頭老大好萊塢的衝擊下愈戰愈勇?
我們只看到現在韓國電影混的風生水起,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早在90年代,韓國電影飽受壓力,曾經也是在抄襲的道路上走了一段彎路,但是事情的轉折要從1999年開始。
1999年後,韓國發生了三件大事,也正是由於這三件事情,掀起了韓國走上電影強國的風潮。
第一件事是1999年韓國電影人發起的“光頭運動”。這一運動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分水嶺。光頭運動發生在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第二件事是於1999年上映的《生死諜變》,轟動全韓國,觀影人次達到史無前例的579萬,上映57天一舉打破《泰坦尼克號》保持的票房紀錄。可以說,是“光頭運動”直接促進了《生死諜變》的成功,而另一方面,《生死諜變》成為了韓國電影的助推器,開始帶領韓國電影走上狂飆之路。
第三件事是在2000年在北京舉辦的韓國電影周暨學術談論會,也正是由於這個研討會讓韓國電影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之後一大波韓國電影開始引進國內,包括那部家喻戶曉的由全智賢、車太賢主演的《我的野蠻女友》。
1999年對於韓國電影的意義就是這樣,要是沒有這一年的這幾件事,就沒有現在的韓國電影。之後韓國電影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之路。除了這一年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外,“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因素都站在了韓國這邊,讓韓國電影變得越來越牛逼。
1、寬鬆的審查制度,讓韓國電影百花齊放。
1984年,韓國痛定思痛,廢除了幽靈一般的審查制度,1996年又出臺了中國電影人翹首以盼卻永不可能實現的分級制度。體制大改革之後,電影人身上的“枷鎖”減重了很多。韓國電影開始噴薄發展。
體制改革極大激發了韓國電影人的創作熱情,他們很快就走出了山寨好萊塢以及抄襲膜拜老式港片的層面。各種雜糅型別片層出不窮,電影工業基礎愈加成熟。中國電影人看到《辯護人》、《恐怖直播》、《柏林》這樣優秀的韓國電影,常禁不住慨嘆加豔羨,甚至有些恨鐵不成鋼的影迷感嘆道:韓國有改變國家的電影,而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2、極高的從業門檻。
要想在韓國從事影視導演一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不亞於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韓國的電影人想要成為導演,絕大多數都只能透過兩個途徑:
一,畢業於韓國最頂尖的電影院校,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中央大學導演系;二,真正在片場踏踏實實從打雜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導演。但是,現在太多的新銳導演都是走第一個途徑,也就是在名校畢業。像著名的《雪國列車》的導演奉俊昊、《八月照相館》的導演許秦豪、《晚秋》的導演金泰勇等,都是從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畢業的。《太極旗飄揚》的導演姜帝圭就是從中央大學導演系畢業的。
但必須要說明的是,想要從這些學校畢業才是最難最難的。以韓國的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為例,該學校的學生在就讀期間除了修滿學分外,還需要拍攝4部短片。每部短片的拍攝費用平均在3萬人民幣以上,都需要學生自己籌集。
要想畢業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中的至少一個:①至少有一部短片入圍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②至少有一部短片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③能夠拍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前兩個條件如果放在中國,恐怕現在已經成為導演的80%的“導演”都做不到。
即便是千辛萬苦畢業了,就能成為真正的電影導演嗎?NO!還需要在劇組裡從打雜、攝像或者副導演做起,還要不停的自己找劇本,寫劇本,最後才可以被人叫一聲“導演”。入行過程非常艱難,所以,韓國導演的綜合素質和平均水平非常之高,這也是韓國電影爛片少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中國的電影市場,只要有錢什麼人都可以當導演,作家可以做導演了,演員也來做導演了,由此才催生了這麼多的超級爛片。這又讓人想起馮小剛出演《老炮兒》後調侃娛樂圈的一個段子:演員們都去當導演了,我只能去做演員了。
3、全行業都具備務實精神。
在韓國,導演們也被稱為“世界盃導演”,意思是韓國的導演都很低產,一般是四五年才會出一部作品,不是說他們效率低下,而是他們真的很務實,他們需要很多的時間對劇本進行推敲和打磨。只有到了改無可改的地步才會著手拍攝事宜。
不僅是導演,那些影視公司同樣很務實,他們一般會投資那些腳踏實地、會寫劇本的導演。而且,韓國演員也很務實,哪怕是最頂級的演員,片酬最多600萬人民幣,在整部電影的製作費用中,演員片酬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而反觀中國的電影市場,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絕大部分都是花在了演員片酬上。
4、觀眾給面子,支援本土電影。
韓國觀眾確實支援本土電影,就拿2015年上映的《星球大戰7》就能看出端倪,《星球大戰7》在全球其他地區瘋狂收割票房的時候,在韓國卻吃了閉門羹,反而是與它同天上映的《喜馬拉雅》拿到了同期的票房冠軍。而在中國,如果某一部國產片與好萊塢大片同天上映,中國觀眾會不假思索的選擇看好萊塢大片。
以上,既證明了韓國電影為什麼這裡牛逼,也反證了中國電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爛片。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韓國電影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電影大國,遠遠的把中國電影甩在身後。當然了,韓國也有爛片,但是韓國爛片爛在價值觀,即使爛也爛的有誠意,而不是像《小時代》、《惡棍天使》、《從天兒降》等毫無下限的國產爛片只是為了圈錢。
-
6 # 影視典藏時光
韓國很少有偶像劇,或者是沒有純粹的偶像劇。
像哪些大火的《來自星星的你》《聽見你的聲音》《太陽的後裔》。愛情戲份很少,都是在講演員,律師,醫生,軍人和超能力者的生活,和他們遇到的社會問題。
韓國電影就更不用說了,釜山行,犯罪都市。流感等等都是上乘之作。
韓國電影對我來說,就是人性與心理上的動作片,非常過癮。
-
7 # 大聰明說電影
首先韓國政府開放了對電影的政策,讓導演有很多的創作空間,這樣好的題材才有肯能誕生,韓國政府還保住電影有146天的絕對放映時間。放映時間是票房的前提保證,這個真政策無疑是給了韓國電影一個更大的生存空間。在世界的影響 韓國電影在世界上的作用並沒有宣傳發展那麼好 原因就是韓國電影民族文化太強。可能在亞洲,他們的電影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好萊塢和歐洲看來。他們的電影所抖的報復,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
-
8 # square2020
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臺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光頭運動: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電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1998年韓國取消“電影剪閱制度”,以電影等級制度代替。該制度在法律上規定電影分為5個等級:全民可以觀看;12歲以上可以觀看;15歲以上可以觀看;18歲以上可以觀看;限制放映。每部電影的等級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進行評級,對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也不再限制。
金大中當年在競選綱領中曾明確表示:“電影配額制將持續到韓國電影在市場上的佔有率達到40%。”電影配額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
因為電影配額制的存在,韓國本土的電影才得以振興,並且有了一個新的高峰。這是韓國電影人的共同認為。為了電影配額制的存在,韓國電影人曾經經歷過血與火的“光頭運動”。
可以講沒有電影配額制的存在,很難預料韓國的電影是否能夠振興。電影配額制的存在,是韓國電影振興的重要因素。
-
9 # 苦艾酒影視剪輯
我個人是非常推崇和欣賞韓國電影的,這些年韓國電影製作精良,編劇精彩,在世界電影行業裡佔據了越來越大的分量,進步發展突飛猛進。
眾所周知,每一個國家的電影發展歷史都經歷過不同的階段。韓國電影到如今為止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與任何一個國家一樣,韓國的電影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
在十九世紀 六十年代,韓國的電影也快速發展,但是到後期就沒有發展太好。韓國電影產業早期沒有太大的投資,產品型別比較單一,科技技術水平不高,導致大眾無心觀看,後來由於這些原因導致韓國電影發展不好。
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電影產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步步走向了更高的層次。特別是在這段時間裡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的電影,反映了社會的很多方面的現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關注以及電影行業的關注,讓人們對韓國電影產業產生了新的看法,讓韓國電影到達了一定的高度。
直到 90 年代以後,韓國電影更加進一步的發展。這個時期質量卻有了很大的提高,電影的播放率不斷上升,多部電 影的觀影人數不斷增加。因此韓國的電影的市場佔有率也大大提高,人們對韓國電影的認可度也大大增加。
但是韓國電影在如今就在世界電影界大放異彩。韓國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屢獲殊榮,實現了韓國電影的繁榮發展,帶著一股強勢的浪潮而襲來,重新整理了韓國電影界的票房,重新整理了韓國的歷史。韓國因此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的導演,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電影,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最後給您推薦幾部苦艾酒認為非常優秀的韓國電影:《隧道》、《黃海》、《寄生蟲》、《老千3:獨眼傑克》。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
10 # 艾油條影視資源
不得不說,韓國現在每年都會出現幾部現象級的韓劇,無論是精良的製作還是劇情上的不斷推陳出新,都讓我們意識到韓國的傳媒或者說藝術行業都一直在穩步提升。原本以為只會拍愛情電視劇的韓國也開始轉型,風格開始多樣,家庭,懸疑,動作,幾乎每種題材都有出色的例子。在這背後我們會看到韓國對於藝術傳媒的重視,同樣,這也瀰漫到了教育領域。
近年來,現實性成為了探討韓國電影時最常出現的一個詞彙,比如在題材與內容中對體制政策的針砭時弊的《恐怖直播》,對真實呈現社會不公的《熔爐》,對客觀反思歷史的《辯護人》等等,這類影片均揭示了當下韓國的民主法治的表象之下存在的社會風氣問題,並以此喚起大眾的關注。就近幾年韓國電影所獲得的成果來說,也確實起到了遠超商業作用的現實作用,很多同學也因為受到韓國電影的影響而產生了想去韓國學習電影相關專業的想法,
-
11 # 吃瓜群眾速來圍觀
這個看個人喜好了我是透過河正宇入坑的《黃海》《追擊者》《隧道》《恐怖直播》《與神同行》等一口氣看了河正宇的很多電影,後來又追了宋康昊的電影《殺人回憶》《計程車司機》《漢江怪物》《寄生蟲》等電影,感覺韓國電影在亞洲乃至世界上都是有影響力的。
-
12 # 劉社長a
韓國的文化產業是和韓國經濟一起崛起的,另外一起的還有韓國的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以及民選政府,立憲的實現)
政府在1984年實現分級審查制度,只對電影的級別進行審查,而不對內容進行審查,這意味著,一切電影,只要有合適的製片和影院願意放映,都可以在韓國境內放映。這就把文化的發展完全的歸於市場。
早些時候,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英雄本色》韓國好多模仿的,周潤發,張國榮等。在韓國知名度很高,慢慢的我們原地踏步,就被超越了,隨著《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韓國電影在亞洲、國際地位越來越高。
-
13 # 沉漠的流言
韓國政府把文化產業視為國家戰略進行經營,給予了充分自由的創作環境,黑政府,諷刺社會,批判人性……各種題材毫無限制,這推動了韓國影視的崛起,創造了韓流的神話,《熔爐》、《恐怖直播》等電影改變了國家。
我們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影視音樂是最棒的外交,與其透過新聞媒體努力改善中國形象,滿世界的建孔子學院,不如把文化產業視為國家支柱之一,廣電總局與其限制這限制那的,不如解開枷鎖,賦予創作者充分的自由,相信這能助推中國風風行天下,在世界範圍提升國家軟實力。
-
14 # 一根說電影
韓國的商業片很成功,不得不說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發展,挖掘層次越累越深了。《寄生蟲》雖說很多人覺得過譽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照這個形勢發展,諾貝爾獎離韓國就不遠了。
-
15 # 行走的蒙太奇
題主,你好,是這樣的現在有一個這麼的說法,韓國電影是亞洲第一電影,日本是亞洲第二電影,第三是印度電影,究其共同點就是他們的電影製作政策方面極為寬鬆,政策也是支援的 。而真正人韓國一飛沖天的還要從1999年的韓國光頭電影運動說起,為抗議韓國加入wto,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電影人開始了一場風風火火的靜坐震驚了世界被世界輿論壓迫的韓國政府無奈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於是韓國電影業走入高速發展快車道,隨著其越來越多的新銳導演的出現加上其電影分級制讓導演的創作不受限制,韓國逐漸霸佔了亞洲第一電影的寶座。
-
16 # 泡芙芙dou
韓國電影能夠進步神速,是他們往往對於背景故事的掌握、角色研究、角色經營等等基本功夫,下足苦心,以確保故事程序的精準度,更遑論在技術層面包括畫面質感的營造、字卡設計的美感、配樂取樣的講究...等等,說實話,韓國電影現在的水準堪稱「亞洲之最」一點也不為過。
韓國電影從90年代以來,在幾位著名導演(李滄東、奉俊昊、姜帝圭、金基德等)及影視從業者的努力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質量越來越高。值得一提的是韓國電影圈子內部非常團結,1999年,韓國電影人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光頭運動”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由於保護政策,加上韓國電影人自己也爭氣,面對外來大片的衝擊,好多部電影在本土都有著非常好的票房紀錄。電影題材或者題材背景的選擇與韓劇不同的是更加廣泛、偏重現實和挖掘人性,主要包括歷史題材、近現代歷史和政治事件:朝韓戰爭和光州事件等、真實事件改編、愛情、情色、暴力、恐怖等,韓國電影更加全面地反映國民特點,但是受小國文化(非貶義)的影響,宏大場面題材的電影很少,即便有,像中國《嘎達梅林》似的感覺也表現不出來。更不要提《指環王》系列。
韓劇和韓國電影,一個“攘外”,一個“安內”,對整個韓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而兩者之間相機借鑑和合作不斷增多。韓劇題材的選擇更加現實化以及拍攝手法電影化,質量更加上乘。而韓國電影藉助韓劇優勢(主要在中國),如明星人氣的積累,逐漸地加強與中、日、港的電影合作,逐漸地擴充亞洲
韓國電影進入一個全盛時代,各大導演也是從各個方面把控著韓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而不是廣電總局。縱然韓國電影配額制度是一種本土保護主義,但是韓國電影人也是爭氣,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好作品,並沒有因為受到保護,而造出大量質量低下的電影。而另外一個原因是韓國政府對電影文化的大力支援,審查制度非常寬鬆,讓電影人隨便拍、敢於拍政治敏感性及社會事件。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影響力的進一步也為韓國電影創造的非常好的條件。
-
17 # 春回初夢
在十九世紀 六十年代,韓國的電影也快速發展,但是到後期就沒有發展太好。韓國電影產業早期沒有太大的投資,產品型別比較單一,科技技術水平不高,導致大眾無心觀看,後來由於這些原因導致韓國電影發展不好。直到 90 年代以後,韓國電影更加進一步的發展。這個時期質量卻有了很大的提高,電影的播放率不斷上升,多部電 影的觀影人數不斷增加。因此韓國的電影的市場佔有率也大大提高,人們對韓國電影的認可度也大大增加。但是韓國電影在如今就在世界電影界大放異彩。韓國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屢獲殊榮,實現了韓國電影的繁榮發展,帶著一股強勢的浪潮而襲來,重新整理了韓國電影界的票房,重新整理了韓國的歷史。韓國因此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的導演,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電影,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18 # 茶杯喵喵
喜歡韓國片一些揭露生活人性的一些影片,上面說那本《流感》就是這個型別的 ,韓國片還有些反應歷史的影片就比較喜歡吹牛了,對於愛情家庭的影片不太喜歡。
-
19 # 墨影娛
{韓劇,以前是家庭劇情片惹淚,現在災難戲份升級,可以說:風生水起見聲色。}
要說韓國電影怎麼樣?且看今年來的韓國電影的豆瓣及各類網路平臺的評分,有多高?
在疫情期間,恐怕宅在家中的觀眾觀看最多的在災難片就是分屬韓國的電影了。
韓影【釜山行】一部由於死鹿而造成的未知病毒,在列車員的大意之下,竟然讓感染病毒之人上了列車,在被人發現不對勁兒時,列車上車廂中的一節又一節人都已經被感染。
當面臨災難時,都是考驗人性的時刻。團結的人總能夠衝破層層險阻,卻遇到了奸邪之人的阻撓,喪失了逃到安全區的最佳時機,同時,犧牲了馬東錫這樣的一個力能抗剛的能手。
好在最後,孕婦與小孩,都活了下來,同時用清脆的歌聲,惹人潸然淚下。
這是,【釜山行】給人以刻苦銘心的記憶原因之一。聽說,【釜山行2】今年可能要開播了,真令人期待啊。韓影【流感】如問題簡介所述:是由於東南亞的偷渡集裝箱中的人帶來了未知的病毒,同樣也帶來了抗體。然而,卻由於一對兄弟的操作不當,導致感染了病毒,並將病毒透過各種不同職業的人,擴散了出去。
當整個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這個城市的人類被隔離處理,感染者與未感染者分開隔離觀察,而名義上的治療,其實就是火化!
“紙是保不住火得”,親人被火化,激怒了未被感染者,在有心人(馬東錫)的唆使下,企圖闖入韓國首爾。最終,在女主孩子的抗體出現之際,韓國的這場病毒危機才真正得到解決。
【流感】的劇情是最近幾年拍攝的,很有代入意義,尤其是在當下的疫情背景。韓影【鐵線蟲入侵】一群本是從事腦領域研究的實驗室科員,卻由於公司面臨倒閉,讓本來已經有所進展的實驗徹底荒廢。同時淪陷的還有他們那顆本是正義的良心。
由入侵昆蟲體內的鐵線蟲病菌發生變異,宿主變成人體,如果不得到相應的解藥,那麼,面臨的結局,只有一個:瘋狂需要尋找水之源,然後釋放身體中的鐵線蟲而死。(長期不喝水,也會被鐵線蟲衝破身體而出!)
男主是為醫學博士,擁有著將知識碎片化,隨手拿捏的本事,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後,運用自己的知識,將破解鐵線蟲的原材料去除,新增各類工廠的除蟲劑成分,透過化學反應,消除鐵線蟲病毒。最終解救了那一座危機城市中的人類!
【鐵線蟲入侵】場面有些重口味化,對長條狀物體和密集恐怖症患者,慎看。韓影【摩天樓】一棟很高的樓層由於人造雪花,導致了高層起火,由此蔓延,讓整棟大樓都陷入了危機之中。
劇中有幾個場面很驚心動魄:
當一電梯的人都擠在一塊,向下滑行時,遇到底部的大火,導致了每一個電梯從底部就開始燃燒,變成了一個烤箱,而電梯中的人,則成為了被蒸烤之物。
當一群頭冒獻血的人向你跑來,頭上還不時掉下各種玻璃碎片,你說嚇人不嚇人?
當火災之後,又遇水災,簡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希望與絕望,在相互交織。
【摩天樓】是火災類的災難片,很有看點,喜歡大型場面的不要錯過了。韓影【隧道】不是自家事,不知當急否?
男主在隧道遇到坍塌,隨著一天天的等待,耐心逐漸喪失,而在外面救援的人,也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完全不理解當時人的心急。
不僅如此,知曉此訊息的人都是不僅所以然,抱著若有若無的態度,冷眼旁觀。
直到了最後,若不是最初接電話的那個人拼死加以阻攔,那麼,被困的男主,將真的有可能會失去性命。
【隧道】反應的現象,是不好的,但好在結局是好的。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世間真貌!韓國電影的發展還有很多型別,例如:犯罪、宗教、倫理類,都是極其具有看點的劇情。
影視故事從來都是很精彩的,就看你是否有時間一一看遍“花開”。
-
20 # 港燈
張佰芝事件後香港電影業的沒落,日本不溫不火,中國大陸爛泥扶不上牆,現在韓國電影在亞洲已經處於一哥地位,早已經超過香港和中國大陸。
金泰希
首先: 韓國自朝鮮戰爭以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在亞洲韓國現以繼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之後成為第四個發達國家。經濟的崛起給電影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馬東錫
其次:韓國電影政策相對中國大陸沒有那麼多禁忌,連總統槍殺都可以上熒屏,相對亞洲各國最為開放。1995年韓國電影實行分級制度後,韓國電影異軍突起,不僅在各大電影節上幾乎不會空手而歸,而且在國內票房上將大陸影片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韓國電影和足球讓中國大陸汗顏,中國大陸如此龐大市場卻不如韓國,說到底是管理體制僵化所致。
孫藝珍
最後:近些年韓國電影在世界上屢獲佳評, 2002年,林權澤憑藉《醉畫仙》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2005年,在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成為首位獲得名譽金熊獎的亞洲人。2003年,金基德推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藉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藉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4年,憑藉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李滄東2002年,憑藉《綠洲》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以上幾位導演在國際電影節上的成功,帶動韓國電影行業,韓國電影業成功,帶動文化輸出,在亞洲形成一股韓流。
基本上,我沒怎麼看過韓國電影,大概真的看全的也就是早年的《我的野蠻女友》了。但從心底裡說,我對韓國電影人還是很佩服的,什麼題材都敢拍,像《流感》這種電影我就覺得特別好看,講述了因為一群東南亞的偷渡客在偷渡的過程中,整個集裝箱內的人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個攜帶著致命豬流感病毒的人跑到了鬧市區。短短一天時間,病毒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蔓延開來。因為貪婪,所以偷渡;因為偷渡,所以帶來了病毒;因為病毒,所以你可以看到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可以有多瘋狂,只要自己能活,哪裡還管別人。
影片中小女孩的演技真的炸裂,比起我們國家的不少所謂的童星要強得太多。電影產量也很大。你對風生水起的韓國電影業怎麼看。有什麼能推薦的好看的韓國電影嗎?
回覆列表
韓國導演奉俊昊在發表金棕櫚獲獎感言時說:“今年是韓國電影100年,戛納給了我一份大禮。”
這不僅僅是奉俊昊個人的大獎,也是屬於韓國電影的大獎。近十來年間,韓國電影以出人意料的姿態,在國際影壇上迅速崛起。一批導演以鮮明的個人風格、民族型別的敘事批次湧現,在整個東亞獨樹一幟,令其他國家的電影人幾乎有些眼熱。
如今,已不能說這只是幾個導演的個人現象,也並非偶然扎堆、曇花一現的盛況。韓國影壇在經歷了漫長的政治禁錮、政局動盪、民族創痛和商業衝擊後,透過數十年,才算真正完成了對一批電影人的培養,開始步入了成熟的拐點。
韓國征戰“三大”:
被禁聲的歷史
一個國家的獨立藝術類影片,或許不像商業大片一樣,是純粹的電影產業成熟後才能誕生的產物。但它也往往受電影產業發展、導演人才培養、電影政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電影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導演及電影人才自然層出不窮。但電影從另一角度來講,又受到諸多個體因素影響,一批導演被禁止參與海外的電影節,或是製作、放映、發行等各方面政策變動,即便只在短期內持續,但影響卻很可能持續許久。
從這一點上來看,韓國藝術電影的發展,在韓國電影政策的影響之下,一波三折。
韓國電影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歷史,基本與韓國電影的黃金年代同期。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解放,在短暫的過度和海外援助後,韓國電影開始恢復元氣。據資料顯示,在短短五年之間,韓國電影的產量從1954年的11部,達到了1959年的111部。
50年代中期是韓國電影嶄露頭角的年代。1956年,李炳逸執導的《出嫁的日子》入圍第7屆柏林電影節,由此韓國電影第一次進入了國際視野。1958年,樑柱南執導的《鍾閣》再次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1959年《即使雲在動》第三次入圍柏林。1961年,由姜大振執導的《馬伕》捧回了銀熊獎。這是韓國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
然而好景不長,1962年韓國電影法制定了一系列越來越嚴格的措施,限制進口電影的配額制度。新規定在一年內,將韓國電影製作公司的數量從71個削減到16個。電影中的淫穢色情,共產主義和不愛國主題,都成了影片被嚴加稽核的內容。
20世紀70年代是韓國電影被“控制”得最緊的年代。1973年,韓國電影公司成立,這家公司表面上是為了支援和推廣韓國電影業,但實際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為審查提供“政治正確”的支援。
“沒有一個國家比韓國有更嚴格的電影審查準則——除了朝鮮和其他一些共產主義集團國家。”這是當年國際電影指南對韓國電影做出的評價。在當時的韓國,試圖繞過審查的電影人,不僅會被列入黑名單,更很有可能有牢獄之災。同時,韓國電影院的觀眾人數,從1969年到1979年,下降了60%以上。
這十年之間,韓國的獨立電影人由於受限極大,僅有1972年的《石花村》和1973《小島的尊嚴》入圍了柏林主競賽。
韓國電影被嚴格審查、封禁的現象,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所好轉。1984年,電影法開始允許獨立電影製作人開始製作電影。1986,年電影法進一步修訂,允許更多的電影進口到韓國。但由於時代的斷檔,在從80年底到新世紀的二十年間,韓國電影僅有七部影片入圍三大電影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許多財閥開始縮減對電影業的參與。然而,在此之前的電影熱中,資本對年輕導演的支援,使得韓國電影行業有良好的商業風氣。資本風潮的短暫來去,為韓國電影製作的復興奠定了基礎。21世紀開始,洪常秀、奉俊昊、金基德、樸贊鬱、李滄東、林權澤等一系列導演脫穎而出,開啟了韓國電影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藝術影片產業:
夾在財閥和政府之間的尷尬
近幾年,藝術影片除了在海外各大電影節征戰,與本土電影產業最為深切的聯絡,就表現在電影的排片上。如《天長地久》等多個在海外摘得獎項的藝術影片,載譽歸來,卻要面臨國內無人支援的現狀。
一部電影沒有觀眾,對於藝術影片的發展,始終是不利的。
為了防止韓國電影業徹底崩潰,韓國一直有著螢幕配額的制度。在2006年之前,韓國影院一年中有146天內只播放韓國電影。這一點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國產影片免受好萊塢大片的衝擊。
但政策一直在左右搖擺。例如,2006 年以後,韓國本土電影一年的銀幕配額天數縮短至 73 天。使獨立電影、藝術電影的放映天數大大縮短,同時,藝術電影在首映幾天之後,如果票房表現不理想,就要面臨減少放映次數或避開黃金時段甚至被迫下線的命運。從2012年到2016年五年間,韓國獨立電影、藝術電影在本土的上映篇數比率,都一直在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同時,韓國財閥壟斷及他們對商業電影的盈利追求,也使得韓國電影在資本上並未得到強大支援。目前CJ CGV,Megabox和樂天集團的三大院線,佔韓國所有螢幕和座位的90%以上雖然韓國現在也有一系列的獨立電影支援的放映聯盟,但在巨頭的力量之下顯得尤為弱小。同時,CJ集團和樂天集團也是電影投資和發行的主要參與者,三大巨頭對電影業的壟斷,使得近些年來韓國商業電影蓬勃發展,但也使得藝術影片舉步維艱。
韓國藝術影片正處於政府扶持和財閥壟斷的夾縫之間。此前,韓國政府的文化部部長曾經表示,未來即將出臺一系列的電影業綜合計劃,推行系列措施,為藝術影片爭取空間,例如在高峰期間為較小的電影分配一定比例的螢幕時長等。
韓國文化部長曾公開發言:“當我們談論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時,它們不僅在我們的文化多樣性方面很重要,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基本資產方面也很重要。然而,如果我們把它留給市場,就不太可能存活。政府應該對他們負責,支援他們的製作和放映,以便觀眾有機會看到他們。”
電影工業體系的建立和民族型別敘事的形成是韓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開放性和包容性這兩個條件則讓韓國電影充滿生命力。正如金基德所說:“如果只是執著於電影百年史所積累下的理論,今後的人將無法再看電影。21世紀是應該有嶄新概念生成的時代。”
電影的歷史,總會隨著真正的歷史而顫動。當談論韓國電影十年間的崛起時,很難不回顧韓國在五十年間,經歷軍人獨裁時期、文人政府等波瀾起伏的時局。
從四十年代十幾部產量的萌芽,到五六十年代幾十部產量的穩健上升,韓國文藝片的歷練和成長,在波動中不斷起伏。經濟增長的變化,社會的批判目標,都成為潛移默化呈現出來的電影內容。如今,藝術影片不僅僅是韓國文化和歷史發展總體趨勢的一個表徵,更是韓國電影人,以作品發聲,充當國民大眾話語的發言者的過程。
而電影人藉助社會問題的出發點,以成熟的姿態,作用於社會最底層,也作用於人類的整個秩序平衡中。這也是韓國藝術電影能在近十年間,以批次而具有獨特國別性質,現身於國際視野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