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驍爻侯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看以下內容:

    每年的新曆四月五日前後便是我們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如今已經是三月份了,距離這個節日似乎也沒有多久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我們在上學時代就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詩,每每到了清明時節前後,無一例外,幾乎都是或多或少的伴有雨水天氣,至少在我的老家是這樣。對此筆者深有體會。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氣中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們祭祖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也在為這種祭祖的節日渲染氛圍,所以每逢清明,便會多是陰雨天氣。然而作為節氣,人們從這一天起也開始了農作物的耕種,種豆種瓜,植樹造林,農作物在這一天開始生長。對逝者的追思和對生長的期望翹首,竟也會同時集中於一天進行,看似有些矛盾,可這又何曾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可敬與偉大之處?逝去的即重生的,消失的即生長的。

    一、清明掃墓

    在清明節期間,人們都會去為先人進行掃墓,祭拜先輩。但是掃墓的習俗卻是由來已久,掃墓的習俗其實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存在,也不一定非要等到清明時期才可進行。而清明節進行掃墓的儀式是秦朝以後的事情了,並且一直到了唐朝才開始逐漸盛行,然後一直延續傳承至今。

    清明期間,掃墓一般都會道墓地墳塋進行。但是以前啊,由於各地情況不一樣,每戶每家的經濟條件都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區別。“燒包袱”是以前最主要的祭祖方式。“包袱”其實就和我們如今的快遞包裹一樣。只不過它更為特殊,是指家屬從陽間寄往陰間先人的郵包。過去,一些紙店還會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就是用白紙糊成的一個大口袋。一種是用木刻刻板,然後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上一座寫著先人名諱的蓮座牌位,如同我們寄送快遞時需要寫上收件人一般。當然也可以是素包袱皮,不用印上任何東西,只是在中間貼一蘭籤,寫上亡人名諱用作主牌位用就可以。這樣在人世陽間燒去的物件,先人們在陰間便能夠收到。

    二、吃青團和艾餈

    在筆者的老家,通常到了清明節。為了掃墓而作的準備,通常會備好很多祭掃時供先人食用的美食。其中大部分多為寒食。比如青團,艾粑等。清明時節剛好是艾草以及清明草生長剛好的時節,所以家中多會提前採摘清明草或者艾草用來製作青團和艾粑。等到了清明節前去先人的墳塋進行祭掃,便會將提前製作的青團和艾粑,還有水果與一些肉類等供品拿出來給先人享用。

    三、公子重耳與介子推

    說的此處,對於清明節,在此處我們不得不先說另外一個節日——寒食節。據記載,遠在中國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寒食節。當初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逃亡在外過著艱苦交迫的生活,在他的隨護人員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便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來讓他充飢。此事重耳一直記在心底。後來重耳回到了晉國,並且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於是便封賞那些曾經跟隨他一起流亡人,可是介子推卻拒絕了當時已經當上國君的重耳的封賞。他竟是帶著母親隱退進了綿山,對於晉文公的召見也不肯露面。晉文公無計可施,無奈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以此來迫使孝順的介子推會帶著母親出來。可是誰知弄巧成拙,這場大火卻沒能將介子推帶到自己的身邊,而是傳來了介子推母子被大夥燒死的死訊。晉文公對此愧疚不已,於是為了追思介子推,晉文公便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為了不被捱餓,只好在前一天提前準備好食物,第二天都只能前天所準備的生冷食物,於是這一天便成為了寒食節。

    四、寒食節與清明節的聯絡

    其實寒食節與清明節並不在同一天,寒食節其實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時候人們常常把寒食節自行的延續到了清明,隨著時光的流逝與發展,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被人們合二為一。如今,清明節早已取代了寒食節,已經沒有什麼拜介子推的習俗了,而是逐漸演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

    五、清明放風箏

    清明節發展至今,除了掃墓這個大致一樣的重要方式之外,因為地域的不同其實還有這各種其他的形式。畢竟我們中國地域廣大,橫縱跨度也非常大,在習俗方面總是避免不了差異性的。清明節期間,正是萬物生髮的春季,春風和煦,放風箏也就成為了這個節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些地方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進行放風箏,不僅在白天,夜晚也會放。通常夜裡放風箏都會在風箏下面或者風箏的拉線上掛著小燈籠,如同那閃爍的星辰,這樣的小燈籠叫做“神燈”。仿若能夠指引往生,又像似在為先人點亮座標位置,便於歸來。有事把風箏放上天空後,便會剪斷牽線,任憑風把他們送往天涯海角,以此來祈求除病消災。

    六、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植樹節

    清明節前後,正值春天萬物生長,一派生生不息。春雨綿綿,萬物生長迅速,十分合適栽種農作物以及樹木幼苗。所以清明節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植樹節。小時候,就經常在清明節前後跟著家裡的長輩沒去種植杉木苗啊,或者別的什麼果樹苗之類。因為這個季候雨水充沛,十分利於農作物的存活。

    七、清明插柳

    出了以上所說,其實清明還有著插柳的習慣。據說,清明期間插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們中國農事的祖師神農氏。用以感謝這位偉大的先祖“教民稼穡”的偉大貢獻。屆時,人們通常會把柳條插在屋簷下,以此用來預測天氣,“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除此之外,黃巢起義時也有曾經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一說。後來其起義失敗,戴柳不存,而插柳卻不知為何盛行不衰。而在很多地方卻有著個人覺的更為可信的說法,據說清明期間插柳戴柳,是因為華人以清明、七月半以及十月朔稱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夜行,出沒討索的日子。而在民間,柳樹通常被視為“打鬼樹”,柳條更是被視為“打鬼鞭”,所以人們為了防止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迫害,進而插柳戴柳。

  • 2 # 生活一直向前

    清明節一定是去祭祀故去的親人。一般都在每年陽曆4月4號。

    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都是思念故去的親人而,悲傷難過,其實一般的程式都差不多吧,在林地裡好好的祭祀老人,故去的親人,上香,燒火紙,擺供果,燒冥幣,燒元寶,最重要的是給老人磕頭,其實是華人的習俗,傳統習慣,都是要好好的祭祀自己的祖宗,好好活著,不要給老祖宗丟臉,好好拼搏,要給後代做出榜樣,中國的文化大體如此。

  • 3 # 博聞天下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慎終追遠的季節。懷念逝去的親人,默哀永遠的先烈,祭奠遠古的祖先。

    清明是令人悲傷的日子,是撫今追古的時刻,這一天,往往風起雲暗,彷彿無數魂靈在訴說著天堂的美好和地獄的陰暗。

    走吧,該來的要來,該走的就走吧,人間就是需要更換。

    清明,又是一個讓人清醒的日子,面對逝去的長者,我們要默默地反思自己。思成,不能因功而自傲,這樣就不會前進;思過,不能過往而不糾,這樣就不會成長;思情,不能生人而無情,要變小愛為博愛,這樣就不會狹隘。

    清明,讓我們想起好多,好多平時不在想起的事,不在抱怨的事,不在遺憾的事。

    清明下雨吧,灑在臉上,和眼角的溼潤,一起滴落……

  • 4 # 破產小弟

    清明節的歷史源遠流長,當下的清明節時間在公曆4月五號前後,主要的習俗是踏青和祭祖等。

    踏青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因為中國長期處在封建王朝統治下,婦女受到較多束縛,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每年的上元節和清明節卻可以出門遊玩看燈,因此很多古代的愛情故事都和清明節踏青有關係。唐代的崔護有首著名的詩《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講的就是崔護清明節郊遊的崔護在一戶人家有了豔遇,等到第二年清明崔護再去找她,已經物是人非,只能徒生感慨。

    千年前的三國時期,華人就開始在清明節祭祖了。原因可能多樣,比如清明節的時間距離農忙還有一段日子,農民比較有時間;清明節也是雨水充沛,萬物復甦的節日,人們也需要到親人的墳墓去看看,雨水有沒有影響到墓穴;草木有沒有太過旺盛;老鼠兔子有沒有在墓穴挖洞等等。慢慢的這樣的儀式就固定了下來,人們都在清明節去到先祖墳前奠酒焚香,寄託哀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清明節也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禁菸火,吃冷食的習俗。傳說介子推輔佐晉文公立了大功,甚至把腿上的肉都割給晉文公吃了,但是晉文公在即位後卻把介子推給忘記了。介子推於是帶著老母退隱山林,晉文公很沒面子,為了逼出隱藏的介子推母子,放火燒山,結果把他們給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禁火冷食,這個習俗也流傳下來,慢慢的寒食節和清明融合在了一起,到了清代修訂曆法後,寒食節就固定在清明的前一天了。

    當然這也只能限制普通百姓,皇帝和寵臣不在此列,唐代韓翃的詩《寒食》就吐槽了這種現象。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諷刺了皇帝特許寒食生火的“五侯”,寒食禁火是中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透過這首詩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 5 # 風微醉丹田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少陽之氣息息向上,Sunny和熙,照的人心裡都是明亮歡快的。人們紛紛走到戶外,盡情領略春天曼妙的滋味。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在這美好的日子,一切都生機勃勃。在我們盡情歡笑,舒心暢懷的時候。我們最思念的便是逝去的親人。這種思念油然而生,這麼好的日子,不能與至親共享,怎不讓人黯然神傷,潸然淚下。上墳,祭祖,就是對亡靈的哀思,對祖宗敬仰,也是後人心靈的慰藉。是活著的人和逝者心神勾通的一種方式,慚而成為習俗。上古就有之,秦後慚趨於春天上墳,祭拜。而盛於唐。唐時清明時節,國家公務員都是要放假的,以祭拜親人。

    清明時節也是春遊時節,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便是文化。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是辛棄疾的感嘆。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節對每一個華人都很重要,它寄脫著思念,勾通陰陽的儀式,千里寄哀思。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這是黃庭堅的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清明時節的天氣特點。人間有真義,天地也動容。

    現代的清明陽曆一般四月六號。古代大約二十天左右,一般是陰曆三月間。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是現代民間的清明時節的寫照。無論得意,失意,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清明時節,都要給先人說說話,掃掃墓,焚香燒紙,寄脫哀思,也是心靈上的慰藉。好好生活,是先人的對我們的心願。於是,我們心靈輕鬆,告別沉重,哭著笑了。

  • 6 # 教育優品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2.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4.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 7 # 天涯海角伏羌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4月5日明定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與中國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定為四大傳統節日!直到2006年清明節是第一批被中國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離的太近,所以也就與清明節慢慢的綁到了一起!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更是逐漸上升到了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了!不僅上墳掃墓,就連寒食節的活動,如盪鞦韆等,都歸清明節所有了。不管怎麼樣,掃墓祭祀祖先的優良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 8 # 大人見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每年的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插柳等等

  • 9 # 長春翟國軍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 # 風雪踏夢行

    艾餈一來自春天的清新味道

    清明時節,中國各地都有吃-些應季小吃的習俗,比如江南的青團,廈門的薄餅等。而艾餈是婆家所在的珠三角地區,準確來說其實是客家的風俗。人們喜愛在清明時節,用當季鮮嫩的艾草葉子和糯米粉一-起,包入花生芝麻糖做成軟糯的點心,蒸或煎來食用,好吃又養生。

    -食材-

    皮:艾草葉半斤,清水100g,細砂糖50g

    糯米粉250g,粘米粉50g,澄粉30g

    餡:熟花生,熟黑芝麻,椰蓉,細砂糖

    1.艾草若干,只取葉子。量多量少成品顏色深淺略不同而已,老--輩喜歡越黑越好,我喜歡清新好看,所以個人喜歡,也不需要太精確。艾草葉子洗掉泥沙雜質後在煮開的水裡過一遍去苦味,然後捏幹放涼。如不馬上做艾餈就存冰箱冷凍,可以儲存一段時間,想做的時候拿一些出來解凍後按後面步驟即可。

    2.艾草加清水打成艾草泥或者切成細末,加其他粉類和糖揉勻,手揉或廚師機都可以。因為艾草葉子煮好捏乾的水份不一致,粉類可以增減一些,喜歡糯一點的加糯米粉,喜歡韌一點的加粘米粉,偏幹則加點水。

    3.取- -小塊麵糰入沸水中煮至浮起,不燙後放回麵糰揉回光滑。這一步可以讓成品做完隔夜不硬。

    4.艾草團分成40g左右- -個,及時蓋溼布或保鮮膜防開裂。

    5.準備包餡,餡料加起來大約400g,喜歡哪種就哪種多點,花生炒熟去皮切碎,黑芝麻炒熟,椰蓉自選。

    6.包餡。將一個麵糰揉圓壓扁,放入餡料後像包包子-樣捏成形,沒有模具直接球形或壓扁即可,有模具可以用模具壓形狀。

    7.蒸鍋水開上汽後放入艾餈,蒸10分鐘即可。8.剛蒸好顏色稍淺,放涼後會深很多。

    9.軟軟糯糯超好吃。

  • 11 # shaanxi鄉黨

    清明節每年大約四月四號到六號之間,習俗就是祭奠過逝的親人和緬懷革命英烈!一般的形式為掃墓,鮮花祭奠等形式。

  • 12 # 獨醉文案館

    公曆2020年4月4日是清明節,我囯習俗外出的遊子會趕回家中,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掃墓之前,人們會準備好祭品、紙錢等。掃墓的時候,一定要給墳上清除雜草,並且給墳墓進行修整。掃完墓之後,很多人都會在墳墓上插上柳條,以此來表達對故人的思念。在中國古代,清明節還有盪鞦韆的習俗,盪鞦韆不僅能夠增進身體的健康,還能培養人們勇敢的精神。在清明節期間,踏青也非常受人歡迎,清明節前後大自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能夠讓人們的心態變得積極向上。很多地方還有在清明期間放風箏的習俗,人們認為放風箏能把不好的事情送往別處,並且給自己帶來幸運

  • 13 # 你的學習幫手

    清明節別稱與意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時間: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習俗: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二,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三,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四,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第一,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第二,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第三,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第四,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五,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 14 # 以翔高飛待重逢

    春分後的第15天是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15 # 江上老漁

    送你一首古人的寫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化焚燃。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泣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埂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是寫一位父親帶著小兒女去給祖宗祭掃歸來後所發的感慨。詩的前四句寫的是祭掃的情景,後四句寫掃墓歸來看到兒女無愁無慮在燈下嘻戲這位父親對親人思念縈懷發生了“人生有酒須當醉”的感緒,以及“一滴何曾到九泉”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哀嘆。

    南北方人的風俗雖異在清明祭祖兼之踏青優遊上卻是一致的,關於古人祭掃的風俗習慣,明清小品文作者寫更加生動有趣,而現代人除了燒紙焚香以外,已經革除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內容。

  • 16 # 江西小歐陽

    清明節時間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農曆三月十二)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 17 # 放歌聲野老梁

    清明節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元年的四月份四至五日前後;它標誌萬物在沉睡中甦醒,大地上春光明媚。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祖掃墓,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老百姓掃墓時用鐵鍁把土填上墳頭,修成饅頭型稱作填墳。(有的地方稱作給老祖修繕房屋。)然後在墳頭上澆上幾滴酒,擺上供果,壓上墳頭紙,燒上幾柱香,以祭祖之靈。今天有些地方已排除了這些所謂的迷信成分,但是在清明節始終保持掃墓的風俗。其民間風俗還有頭上插柳的習慣。其曰:"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之說。這當然是迷信了,不過習俗還是有的。

    清明節不止是祭祖添土掃墓,更重要的是清明節是雙重節日。它一邊祭祖掃墓,一邊又是踏青歡樂之日。當這一天全家老少皆可上陵祭拜掃墓(一般講究平常婦女兒童是不能上陵的,唯清明節這天是可以的)後,闔家將是田園盡興。

    清明,清清明明,田園好風光,也就是說,自清明節,人們會走出冬季的寒冷陰影,走進春暖花開的世界。

    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18 # 佩祺易學風生水起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同時,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寒食節是流傳於中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後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並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專案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如南方吃青團)。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各地習俗在實施上又有些許區別,大體清明節在公曆4月4-6號,主要祭祀祖先,打掃墳墓,吃冷食,插柳,踏青等習俗。

  • 19 # Hello小小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 # 梅清幽

    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清明節的時間:如果是閏年,清明節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4日;不閏年清明節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5日。

    2.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重要日子,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字,只不過後來才逐漸成為了一個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有許多人就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給自己已經去世的親人和祖先掃墓,除此之外,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民間還會有吃青團、吃清明螺、放風箏、踏青的習俗。

    3.寒食節的時間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每年寒食節的時候,民間會有禁菸火,只吃冷食和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有名的忠臣介子推。隨著社會的發展,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期太過於相近,因此很多人就把寒食節和清明節放在一起過了。

    4.清明節並不是寒食節,兩者之間的日期比較相近,但並不是同一個節日,它們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劇情很過癮的電視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