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行走在重慶的東北人
-
22 # 壹壹肆新聞媒體王雪爽
我感覺還是分地區吧,像京津冀地區有一小部分商家已經營業,但是隻接待本市的。外地的還是不可以。山東基本沒有營業。南方大多數商家營業了。預計國內再過一兩個月可以控制,只是國外。。。。
-
23 # 梁哥往事
大災後旅遊行業低谷期的反思——在大災過後,面臨已經變化的市場、早已改變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以及後經濟發展高速時期的發展環境,我們是簡單地透過市場營銷、渠道重建恢復流量(接待人次)與數量(營業額),還是利用當前的低谷反思過去幾年旅遊行業發展中的問題,反思旅遊投資、開發、運營中不太成熟、過於激進或已經過時的產品結構與開發、運營方式,進而重塑產品和服務,打造長期的優勢產品和優質服務?以上問題顯然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短期市場反彈 但問題依然存在
中等收入群體需求變化,短期反彈不能掩蓋長期旅遊發展問題。
回望2003年非典對旅遊行業的影響可知,旅遊行業報復性反彈的現象在年底和明年初就將凸顯。彼時,有效旅遊供給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黃金週期間尤甚。應對短期市場反彈,行業內歷經非典等事件後頗有經驗,筆者不再贅述。但是,這不能掩蓋旅遊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供給需求錯配、產品結構失衡、低效投資過熱等。2020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距離世界銀行定義的初級發達國家標準人均13000美元還差3000美元,即正在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門檻。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增多、休閒消費需求會發生諸多變化——休閒需求增多、主題文化藝術需求增多、社互動動需求增多、提高認知持續學習需求增多等。這一方面是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諸多問題——即我國旅遊產品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錯配問題日趨嚴重,即觀光居多,休閒匱乏;硬產品居多,軟產品很少;美景很多,文化稀薄等現象。而這一結構性痼疾並沒有隨著過去五年的旅遊投資熱潮減緩,反而愈發嚴重。
綜觀前文所述供求、結構、投資三個問題,實際是一個問題,即消費者到底要什麼樣的產品?
日本經驗——產品需要滿足真實需求
前車之鑑——罔顧市場需求的專案大多失敗。根據日本的發展經驗,其在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大規模旅遊專案投資,無外乎幾個方向,公寓開發、別墅開發、高爾夫溫泉開發等。
以日本綜合度假區開發計劃為例,因日本人均收入增加、國內消費需求增多、平衡貿易黑字、旅遊及財政政策支援等原因,其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都開展了綜合度假區專案的開發。這些專案有個共同特點——都伴有地產開發、超大規模、投入巨大、需要巨大客流支撐。
專案願景非常美好,但因為政府或外部企業強植入型產品,忽略了當地消費能力與產品主題吸引力、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等因素,再加上遭遇石油危機、經濟泡沫等財政問題、環保問題以及地方衝突問題,最終導致該類專案大多擱置或破產,即便是開業的專案,也因為大量的同質化競爭和策劃、籌備倉促、開發與運營分離等問題,導致後期運營舉步維艱。
成功經驗——滿足需求、依託優勢存量資源拓展的專案,反而發展得非常好。這些滿足都市中等收入群體休閒需求的產品包括,在中心城市的文化藝術商業設施(札幌)、主題水族館(大阪)、休閒藝術主題商街(名古屋),在小城市或鄉村的利用舊礦坑改造的工業休閒遊憩專案(鹿角市尾去澤礦區主題公園),利用當地人文做的民俗村主題區等。
有效旅遊產品投資較少 市場將用腳投票
低效投資過熱,忽視中等收入群體真實休閒需求。反觀我國過去幾年火爆的旅遊投資現象,往往是開始高高舉起、中途慢慢飄移、最終不知所蹤。
例如過去幾年的特色小鎮專案或景區升A工程,在各地政績要求、企業爭取扶持資金、開發房地產需求等動因驅動下,難免出現地方政府牽頭組織,聯合大企業大幹快上的局面。這些專案或者策劃缺位主題不清,或者罔顧產業發展實際,或者同質化嚴重,都沒有照顧到本地特色資源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以致最後半途擱置、往往一地雞毛。
但不可否認,大浪淘沙中,也有好專案好產品誕生,諸如真實做產品的陳向宏先生與陳妙林先生及其團隊的烏江村.初心澗和開元森泊等產品;諸如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於在地資源的莫干山體育休閒專案等。這可謂:跳進市場的海浪中,方看出誰會游泳(好產品),誰僅僅是有救生圈(政策、資金),或者兩者皆無。
以往依託銀行貸款、政策支援、PPP拿地開發的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不管是某些開發商擱置或破產的專案,還是正在營業的免門票主題樂園,亦或是追逐各種網紅產品、妄圖短暫留住客流的景區,最終都會發現,他們正在被市場拋棄。
長期存量市場挖潛
市場分化,細分賽道將決定未來發展。我們看到,一邊是一系列的景區主動摘牌、酒店主動摘星轉型,另一邊是在城市休閒主題動物園、體育研學度假區、親子農莊、鄉村度假村的日趨火爆。這都在說明一個現象,即市場正在分化,正在細分。
2019年年末,筆者從各地旅遊局、傳統旅遊景區、酒店從業者口中聽到一個共同的訊息:今年旅遊市場不好。誠然,有經濟環境因素,但不能解釋同樣環境下其他休閒主題景區的收入同比上升。
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市場分流,傳統專案已經顯出頹勢。
-
24 # 曾家小夥的逗比
我覺得差不多四五月份吧,現在各個單位剛剛開工。旅遊業是恢復最慢的,現在2月20號,全國幾十個景區陸續開放了。估計得再過兩三個月吧。旅遊業,我認為是反應最慢的。現在人們手裡都沒錢,在家閒了兩個多月,都沒開工。也沒工作,上班族,房貸車貸,生活開銷很大一筆。估計剛開工的話,都會努力賺錢了。出來旅遊,估計會是奢侈了。或者家裡有礦的。人民心理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才想出去玩,出去旅遊。
-
25 # Love嶽松林
疫情對旅遊業影響較大,但是疫情終將過去,旅遊業急需恢復,至於什麼時候可以全面開放的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現在各景點已經在有序有條件開放了,各旅遊業相關企業也已復工,但是還沒有完全開放,比如團客出遊依然不允許,旅遊巴士依然只能坐一半的人,政府全面開放的話,可能要到5月,屆時旅遊行業可以完全正常經營。
但是由於疫情對遊客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想要讓遊客同疫前一樣完全放開出去旅遊,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加入團隊旅遊。對於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長線旅遊,可能會更加抗拒,比如飛機、高鐵等。即便到了5月能夠全面開放,恐怕也很少有人願意象往常一樣出門旅遊吧。
個人建議,疫後旅遊,先以周邊自駕遊為主,儘量少去人多的景點,(其實即便沒有疫情,也很少有人喜歡往人多的景點擠吧),6月份以後,夏天來了,國內夏天的熱門線路是新疆、西藏、內蒙、青海等地方,主要看的是雪山高原、聖湖草原,這些地方相對也比較安全,克服了乘坐公共交通的憂慮,就可以出行了,如果有時間自駕去這些地方,就更好了。今年只能國內遊了,出境遊的話,建議不用考慮了!
回覆列表
鑑於今年疫情,對於旅遊業是一種巨大打擊,隨著疫情的好轉,但是也不要掉以輕心,等疫情基本穩定後,5月份可以慢慢恢復,7月後能觸底反彈吧,畢竟對於中國大半行業來說,7、8月份是淡季,可以有更多空閒時間來自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