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氏紫砂
-
2 # 貴極登峰
說到底,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亡,是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後,才出現了周瑜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隨後連叫數聲而亡的典故。於是乎,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的故事就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麼歷史上三國周瑜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既生瑜何生亮什麼意思呢,一起看一下吧!
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出處: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周瑜緩慢地醒過來之後,仰天長嘆道:“既然生了我周瑜,又何必生諸葛亮啊!”一連叫了幾聲後就去世了。時年36歲。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
事實上,周瑜並非羅貫中筆下的樣子。有資料顯示,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吳主孫權曾評價周瑜:“瑾有王左之資,雄烈膽略兼人,言議英發。”《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評價周瑜:“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在生活中,周瑜是一個寬容大度、心胸豁達的人。《江表傳》曾記述這樣一個故事:東吳老將程普,是一個早年跟隨吳主孫堅南征北戰、屢建功勳、很有影響的老將。由於年齡大,資格老,人們都尊稱“程公”。
程公對後起之秀的年輕將領周瑜有些看不起,曾多次給周瑜難堪。而周瑜卻以大局為重,對程普的態度“折節容下,終不與校”,並經常虛心向他請教。最終“普後自敬服而親之。”並對他人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試想,東坡先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見周瑜的風度氣度並非空穴來風。
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係,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
-
3 # 賀虹橋1958
在茫茫人海中,
有幾位淡漠功名,
笑傲江湖的賢達之人?
終見得,
為蠅頭小利,
以命相搏,
真可謂"捨生取義"!
功名真的那麼重要嗎?
利令智昏,
將聰明的雙眼矇蔽.
周瑜都督,
吳國的頂級將帥,
應該是,
羽扇綸巾,
叱吒風雲.
堂堂七尺男子漢,
為何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之聲.
這一聲嘆息.
嘆出了周瑜都督的無奈.
嘆出了"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真諦.
願英雄長存天地,
坦蕩胸懷,
海納百川.
無怨無悔!
東方行者
-
4 # 文眾說易經
《三國演義》中。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讀者都認為周瑜心胸狹窄,嫉賢獨能,最後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其實真正的周瑜是一個胸襟開闊著稱的瀟灑公子。
孔明一氣周公瑾。當時周瑜要奪取南郡,諸葛亮和周瑜打賭,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可派兵攻打南郡,最後周瑜打敗了曹仁。但是諸葛亮卻趁機奪取了南郡,這是諸葛亮一氣周瑜。
孔明二氣周瑜。周瑜給孫權出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把劉備騙到東吳,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將劉備殺害。諸葛亮又使用計謀,讓劉備安然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次氣的周瑜吐血。
諸葛亮三氣周瑜。劉備佔據荊州以後,東吳周瑜三番五次要求歸還荊州,諸葛亮承諾攻取西川以後,一定歸還荊州。但是諸葛亮遲遲不攻取西川。於是周瑜想出了一計,以取西川為名,借道荊州,在路過荊州的時候,就拿下荊州。這個計謀又被諸葛亮識破,氣的周瑜舊傷復發,最後不治身亡。
根據《三國志》記載,真正的周瑜是一個胸襟開闊著稱的瀟灑公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三氣周瑜,是因為諸葛亮對周瑜太瞭解了。
-
5 # 客南山
周瑜和諸葛亮直接是謀士的戰爭,周瑜自覺聰明,總認為自己的計策沒什麼漏洞,可總是被諸葛亮破掉,將死時無奈嘆息。
一個自認為不聰明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煩惱的,所以在生活中不要總想做第一,第二也不錯,第一會把大部分傷害都當下來。
-
6 # 博超講堂
從小說《三國演義》中看:
周瑜臨死前說“既生瑜,何生亮”我認為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政治原因。周瑜惱恨諸葛亮的背後,是對劉備集團的擔心
這裡,我要替羅貫中說句話:此公不像很多京劇編劇那樣對周瑜氣量大加貶斥,以突出諸葛亮的形象。羅貫中只是藝術性的強調了周瑜與孫權、魯肅不同的政治思路。周瑜與諸葛亮之爭,表面上看是周瑜不服諸葛亮之才智,實際上是周瑜對劉備集團自始至終的不信任與敵視。
赤壁之戰開戰前,推動孫劉聯盟的主角是魯肅而不是周瑜。周瑜對劉備集團的態度從戰和大計確定之後就已經十分明確——滅劉。為此,周瑜還專門設下鴻門宴,目的就是殺死劉備,趁機兼併或消滅劉備集團。雖然此計未成,但周瑜對劉備集團的殺心躍然紙上。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重要智囊。周瑜對劉備集團三番五次的打壓都被諸葛亮從容化解,這是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相互仇視的真正原因。周瑜所有對諸葛亮的行為,背後全是在考慮江東集團與劉備集團之間的關係問題。因為周瑜認識到,劉備集團的發展離不開諸葛亮,一旦排除了諸葛亮,劉備集團便不值一提。
所以,周瑜派諸葛瑾勸降諸葛亮,三番五次要計除諸葛亮,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劉備世之梟雄”的關係。殺不了諸葛亮就對付不了劉備,對付不了劉備就乾脆軍事消滅。這是周瑜在政治上的選擇。他不能容忍(誰都不能容忍)一個可怕的潛在敵人在自己眼皮底下發展壯大,並最終威脅到自己。
應該說,後來的一切正如周瑜判斷——孫權坐視劉備壯大,又不可避免的與劉備交惡,最後雙方火拼,兩敗俱傷。應該說周瑜之計雖然惡毒,但並不是為了洩私憤,而是有很深的政治考慮的。
第二,志向原因。周瑜是一個有平定天下志向的人,而阻礙他實現這一志向的就是諸葛亮。
在《演義》中,周瑜在應對蔣幹說降時曾做歌《壯士歌》以表露心志,其中有這樣一句:“丈夫處事兮,立功名;立功名兮,四海一”(後來毛宗崗秉承乾隆爺旨意,將“四海一”改為“慰平生”,以弱化小說中的“反意”)。這說明周瑜的志向並不是要“據江東以觀天下成敗”,而是要平定四海,建功立業(這也是)。這與魯肅“據江東以觀天下成敗”的戰略是相悖的(這也是周瑜推行“滅劉”戰略的內因)。
赤壁之戰,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曹操兵敗北逃,荊州空虛,劉備疲弱(表面上),此時奪取荊州將是江東孫權奪取天下的最佳時機。然而,這一切隨著諸葛亮的謀劃而付諸東流。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被劉備竊取,江東耗費了代價,卻什麼也沒有得到,這如何不令周瑜憤怒?劉備奪取荊州的所有謀劃全部出自一人——諸葛亮;自己打壓劉備,豪奪荊州的各種努力也都被一個人化解——諸葛亮!自己“四海一”的畢生努力付諸東流的原因是什麼——諸葛亮!
第三,性格原因。這也是為常人所說的最多的原因——氣量太小
不過我要在此說明,周瑜的氣量在小說中雖然不大,但不至於淪落入“嫉賢妒能”之流(否則便很難說明一個問題:孫策立業前,周瑜推薦張昭、張紘;孫策死後,周瑜推薦魯肅。張昭、張紘和魯肅,政治眼光、戰略高度和才智均不下於周瑜)。實際上從小說中來看,周瑜並不惱恨諸葛亮之才智超過自己,而是不能容忍諸葛亮對自己才學的羞辱。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後,因各為其主的關係,對周瑜的各種“滅劉”陰謀進行了抵制和反擊,並處處走在周瑜前面,這在年輕氣盛、向來順風順水的周瑜看來是對自己一次次的羞辱。因此周瑜不能容忍自己與諸葛亮並立於世。這也是周瑜一心置諸葛亮於死地的個人理由。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痛苦:周公瑾幫助弱小孫策鼎立江東,成就偉業,又輔助孫權擊敗曹操,吞滅劉備、統一大業的良機就在眼前,然而這一切隨著諸葛亮的橫空出世而化為烏有。周瑜深知自己與諸葛亮之間的爭鬥歸根結底只是各為其主。但是他還是恨天,為何要賦予自己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志向,卻又誕生諸葛亮讓自己的志向不得伸展?歸根到底,周瑜之恨,不在諸葛,而在天意。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是周瑜氣度狹窄的證明,而是周瑜壯志未酬的遺恨和感傷。
從歷史上看:
周瑜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
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議孫權攻打益州劉璋,聯合馬超、韓遂等關中諸將東西夾擊曹操。孫權同意了這項計劃,並致書劉備。劉備對此非常擔心,既害怕孫權“假途滅虢”吞併自己,又害怕劉璋擋不住周瑜,使孫權佔據益州而導致自己“隆中策”的戰略的全盤崩潰。因此,劉備回覆孫權,以自己與劉璋同為皇親為由,拒絕孫權向益州進兵。同時,派遣部將各據險要,阻止周瑜進軍。周瑜率軍抵達巴丘,與劉備軍形成對峙。孫權根本不理睬劉備,命令弟弟孫匡率軍三萬與周瑜合流,繼續向西進軍。就在此時,周瑜病重,作書孫權,建議魯肅取代自己。不久,周瑜病逝,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周瑜臨死前,並沒有對諸葛亮做出什麼評價,只是對曹操和劉備做出了評判。周瑜在給孫權的書信中說:“曹公在北,疆場未定;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實際上是告誡孫權,不要忘記自己周邊強敵環伺,還要繼續厲兵秣馬,等待時機。至於諸葛亮,周瑜並沒有放在心上。
實際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
《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國功臣,威名遠揚,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的,與諸葛亮完全無關不假,但孔明卻是促成了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之一。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這樣寫固然精彩,可一方面虧欠了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另一方面也給瞭解歷史上周瑜真正面目的人們留下一絲遺憾。不過,也許這種遺憾也是小說的魅力之一吧。
-
7 # 史太截武者
因為周瑜天資聰明,雄姿英發,十五歲就勝任掌管水軍的大都督,排兵佈陣謀劃用計的高人一等,但是,周瑜與諸葛亮較量屢次輸給諸葛亮,打內心心悅誠服、自愧不如,但又心生嫉妒又不甘心敗北,因而大呼“既生瑜何生亮”?然後吐血而亡。
-
8 # 兵兵哥影視剪輯
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現多用於體育競技,當有兩個實力相近的選手出現對決時,作為觀眾對失敗者的惋惜之情,是褒義。
-
9 # 海納百川233699882
讀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會銘記周瑜臨終前說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對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諸葛亮而向天發出的嘆息。這是因為諸葛亮和周瑜都很有智謀,但是諸葛亮總是比周瑜棋高一招,兩人處於對了面,所以諸葛亮總是能贏周瑜,,周瑜仰天長嘆:老天為什麼既然生了這麼有才華的周瑜,為何還有生比我還有智慧的諸葛亮啊?
我們且看周瑜為什麼要嫉妒諸葛亮:
1、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東漢末年的結局“三國鼎立”魏、蜀、吳。
2、初出茅廬即大破曹軍,一方面對曹軍造成了重創;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了他的用兵才能。
3、面對劉備集團弱小的力量,提出聯吳抗操的方針,隻身入吳,舌戰群儒,突出了他的膽識。
4、立軍令狀,草船借箭。破了周瑜藉機殺他的陰謀。
5、借東風,火燒赤壁的計謀與周瑜相同。
6、巧設妙計,三氣周瑜。周瑜赤壁大破曹軍,而諸葛亮卻巧取豪奪,趁機奪取了南郡,周瑜知道後氣的金瘡迸裂,一氣周瑜。周瑜獻計讓孫權假裝把妹妹許配給劉備並將其騙到東吳殺掉,被諸葛亮識破,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二氣。周瑜提出幫劉攻西川,像趁機奪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將其圍困在荊州城,三氣。三氣的結果就是:周瑜氣病死了。
其實歷史上周瑜不是鼠肚雞腸的人。他的氣量宏偉,可容天地。
周瑜早年跟隨孫策平大江東六郡,後來孫策身死後,周瑜掌管江東,赤壁之戰受命都督,於赤壁大敗曹軍,聲威震動天下,而此時的周瑜年僅34歲。蘇東坡詩中寫到“要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年僅34歲建功立業,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後來領兵與曹仁在荊州大戰,互有勝負,而周瑜之死實際上是向孫權提議出兵益州,奪取川蜀,但是出征前身染重疾,年僅36歲就去世了。後來孫權稱帝時提起周瑜:“若無公瑾,孤豈能為帝?”
而關於周瑜是否嫉妒賢能,心胸狹小,實際上歷史早有記載。程普是江東三朝老臣,仗著資歷大輩分老常羞辱周瑜,結果周瑜從不計較,後來程普很敬佩地說:“與公瑾相交,如飲甘醴,不絕自醉。”實際上週瑜是一個寬宏大量,人格魅力很高的人,不僅是程普,孫策孫權,劉備王朗都曾經評價過周瑜的性格於才能。
周瑜不僅僅是文韜武略,能夠領兵打仗,而且少通,正所謂“曲有誤,周郎顧”,誰彈錯了,周瑜就能夠察覺出來,與蔡文姬通曉其父蔡邕斷絃有相通之處。
而周瑜不僅僅是一時俊彥,更是整個中國古代都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先後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其中供奉的無一不是如同白起王翦,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古代名將,能夠與衛青比肩,由此可見周瑜才能,自然是非比尋常。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演義小說,為了烘托諸葛亮的智慧超群,不惜犧牲周瑜的英雄形象來拔高諸葛亮的儒帥的超然卓群。
”
-
10 # 又見小李vlog
凡是看過《三國》的朋友
一定記得“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
這是周瑜臨終時的一句話
這句話反映出了周瑜對諸葛亮的恨和無奈
如果僅僅從三國的描述來看
周瑜的這句話似乎是有意在抬高自己
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諸葛亮和周瑜的交手
不要說周瑜從未贏過半次
甚至可以說周瑜是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
可以說他們倆的智商或者說謀略
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即使是沒有諸葛亮周瑜也不可能成事
所以“既生瑜,何生亮”不過是周瑜的一句託詞而已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周瑜是和諸葛亮不相上下的
只是作者故意的抬高了諸葛亮
貶低了周瑜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整個立場都是站在西蜀的
所以這種可能也不是不存在
-
11 # 東莞蛇精靈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是羅貫中用周瑜反襯諸葛亮的點睛之筆。用才華橫溢的帥哥-周瑜臨死前一句感嘆,反映了這位帥哥對人生仕途中遇到諸葛亮的無可奈何,襯托了諸葛亮的才能是何等高大。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不止這一處用了反襯手法,在其他人物角色描寫中也用到了,例如用“三姓家奴”呂布反襯對劉備忠心不二的關羽;用“寧可我負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一代奸雄曹操反襯一心為民,忠於漢室的劉備。羅貫中成功運用了反襯手法,使得《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稜角分明,忠奸清晰,使讀者對忠孝者跪拜,對奸妄者痛恨。《三國演義》不愧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而且流傳最廣的一部演義小說。
-
12 # 落花有情亦無情
周瑜和諸葛亮都是極具才華的人。水平基本上相當。假如不碰到在一起。那麼最後的結局都是非常成功的。難逢敵手。人們形容兩個極具才華的人湊在一起也會說“逞一時之瑜亮”。
但是天公不作美,偏偏讓他們在同一段時間同一片地點出現。他們高傲的性格註定了只能有一個人存活下來,成為那個成功者的“墊腳石”,正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失敗的那個結局就是死亡。
作為電視劇中弱勢的周瑜,輸給了諸葛亮,還被嘲笑心胸狹窄心中自然是無比的憤怒。
-
13 # 戰地記者KZA111
按《三國演義》來講,周瑜的仰天長嘆並不僅僅包含無奈,更多的是憂慮,和暗示吳國高層的殺意。大家都知道,伴隨著蜀國的加入,吳蜀集團在赤壁火燒曹軍,以少勝多,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三國鼎立之勢,可本來應該高興的事情,卻被周瑜發現了一處擔憂。那就是本來應該被曹軍消滅殆盡的劉氏集團,不但存活下來,接下來很有可能佔據主動,依靠東吳力量,擴大自身影響力,成為威脅。周瑜看到,劉氏集團高層中的諸葛孔明運用自身才智和東吳物資,不僅有草船借箭之舉,更有借東風的行動,不僅對內增加了蜀漢集團必勝的軍心,更在側面加大自身傳播,擴大戰爭影響,其針對東吳內陸的宣傳,獲得巨大成功,讓本地的周瑜大為不滿。不僅藉助自身力量,還要透過宣傳手段獲得本地財團讚許支援,好處佔盡。這才使得周瑜長嘆其“既生瑜 何生亮”的詞彙。透過此句的傳播。一方面從正面敲擊劉氏集團,讓其劉氏集團明白厲害,這樣既不會影響蜀吳關係,也不會讓諸葛孔明撕破臉,保全雙方面子,另一方面,提醒本土財團,這樣的話很明顯是對劉氏集團不滿,提醒本土應該支援吳國集團,外來集團不可靠。所以周瑜的長嘆,或許並不僅僅是覺得自身的悲觀,要不不必讓此話也跟著戰爭傳播,很有可能是提醒,是政策的一項。
-
14 # 國哥愛生活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仰天長嘆即生瑜,何生亮主要原因是,
(一),周瑜沒看起劉備和諸葛亮。周瑜是東吳老臣,雖然年紀不大,很歷害。早先隨孫策東征西討,立下不少戰功,後來又輔佐孫權,任命為大都督,主管東吳水,陸大軍,身份很高,劉備和諸葛亮當時真是很不像樣子,四處奔波,寄人蘺下,沒有自己的地盤,和孫權比如同富人和要飯的一樣,所以東吳上下都看不起他們。
(二),不甘心,不服輸,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現,當初給周瑜的壓力不大,認為把諸葛亮除掉就什麼都好辦了,可是每當他把機會殺諸葛亮時,都被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最後實在殺不了了,才知道諸葛亮的實力比自己強,但心裡還是不服輸。至死也是這樣。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雖然高傲.嫉妒,但一心為吳國,不惜獻上性命,讓後人嘆惜不己,他英俊瀟酒,聰明能幹,才智過人,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現,他輔佐孫權統一三國希望很太,只是諸葛亮的出現,讓他的大志泡湯,中道而亡。憤恨不己即生瑜,何生亮。
-
15 # 星靈曉聖
就事論事,不涉及時政!
國家昌盛,人們都希望一時瑜亮,壯中國威,諸葛亮號稱臥龍,甘居草廬,做他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去。國已大統,就算瑜強於亮,又有何妨?
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嘆的周郎,應當知道自己的名氣比強,以他的能力及勢力,如果學劉邦不如你就築臺拜將,韓信就替他率兵滅齊以及十面埋伏,建立漢祚;又學曹操威脅司馬懿不聽老子的話就殺了你,司馬懿只好乖乖的為他出謀劃策;再學孫策與太史慈大戰後能握手招入帳下。那就不會是對賢能忌妒的蠢事了!說句題外話,梁山老大宋江的手下,除了72地煞星的幾個尾巴星不如他以外,大多數的武力要強他幾倍甚至十幾倍,如果因嫉妒把大家都殺了,他這個老大怎麼當?
所以啊,大丈夫作事,應敬才而不妒才,才會笑到最後。
2020.1.14.
-
16 # 悅詩文藝
“既生瑜,何生亮”既是對自身才能不及諸葛亮的發難感慨,也是責問上蒼的不公,既然要造就諸葛,為何要帶我周郎來人間?
事實上,周瑜忌才妒賢,謀害諸葛亮的想法從孫劉合作,諸葛過江東共同御曹時就有了,孔明看在心裡,處處謹慎,不會給他得逞的機會。所以周瑜每次設謀定計,孔明事先都做好了化解之策。孫子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戰而屈人之兵,諸葛每每用到恰處,實在高妙!
-
17 # 青創365
周瑜這人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白麵儒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有人說他是斥剎疆場的將軍,猛將,在赤壁之戰時一戰成名;也有人說他是勾心鬥角的小人偽君子;說他嫉妒孔明之才,多次使計謀致諸葛亮於死地;心胸狹窄,最後弄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是這樣但不凡聽聽下文。
凡胎肉體的周瑜,一樣有血有肉,也有七情六慾,他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多變,只是一個普通的大都督,不要被小說誤導了,而諸葛亮這樣的韜略家都美化成神了,可呼風喚雨,可空城拒敵,同時也可草船借箭等等,空城計的得逞其實是司馬懿故意放諸葛亮的,因為司馬懿看的更遠,如果諸葛亮死了,就沒有與之相抗的優秀對手了,大家可以翻翻野史,但草船借箭真有此事,那也不是諸葛亮做的。從這些可以看出,其實周瑜這個人物也並沒有電視劇看到的那樣的小人。
周瑜能做到大都督也是有兩把刷子的,從小就喜好音樂,善騎射,做大都督有這點還不夠,而且他為人言必行,行必果,看事果斷,喜好結交賢士。早年同孫策就是好兄弟了,很早之前就一起拼殺了,只不過孫堅慘死,孫策還小,時機不對,只能委屈在袁術手下為將,戰果累累,但是袁術很是猜忌他,不敢讓他有實際兵權,因為軍中有孫堅舊部,比如黃蓋等,孫策用玉璽換取了幾千老弱殘兵,奔往東吳戰場,等袁術反應過來,早已大勢所去,為日後埋下了隱患,後周瑜與孫策成就東吳基業。
孫策被刺殺,執掌兵權再合適不過了,他和張昭一文一武,輔佐孫權。周瑜輝煌時刻在孫權執政時期,掌管三軍,駐守各個隘口,軍國大事都要請教周瑜。赤壁之戰更是周瑜的得意之作,東吳猛將一心大破曹軍,當時劉備兵少,幾乎沒出什麼力,而且還搶走了很多城池,這也是後來東吳討要荊州的原因,因荊州之事,關羽被呂蒙偷渡公安,腹背受敵,敗走麥城,最後拒降被斬殺。荊州丟失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名為報仇,實際是要奪回荊州,荊州是諸葛亮北伐路線主要的樞紐,如果荊州都丟失,西蜀很難進軍。荊州也是使孔明多次北伐未有戰果的直接原因。
三國沒有周瑜的轉折,沒有他的雄才大略,沒有他的火攻計謀,也許三國就不是當時的三國了,周瑜可謂是用盡其才,沒有一個系統的指揮操作,曹操百萬大軍很難被拿下,曹操被阻礙了數月,軍中瘟疫蔓延,戰線過長,關鍵的糧草接濟也出現了問題,才有了三股勢力並存
周瑜和諸葛亮是亦敵亦友,一山不容二虎,但是不分勝負。諸葛亮內心其實感嘆周瑜豪邁和一點點羨慕,既是個軍事家,又能抱的美人歸。周瑜遇到孔明,深嘆相見恨晚,如果不是各為其主,怎能這樣打來打去爭個你死我活,也就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用此來表達對孔明的愛慕。
“君未歸,孤何安”這更是惋惜想留住諸葛亮在江東,周瑜哪怕自己不做大都督給諸葛亮也行,可孔明有自己的想法,周瑜忠勇有謀,為孫權舉薦了很多能人,比如魯肅。可謂是物盡其才,以此可以看出周瑜非陰險小人
-
18 # 金全有
“既生瑜,何生亮。”這六個字份量很重,表達出的意思是多方面的,並非只有周瑜妒才一層含義。
一、表達自己才不如人的愧意和不甘
周瑜和孫策是結拜兄弟,他先是幫孫策開疆拓土,孫策死前曾矚託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周瑜在東吳地位很高。
周瑜屬於少年得志,30多歲就成為大都督,統領東吳各路人馬,周瑜很有才華,並非浪得虛名。他對行軍佈陣,無論步兵還是水軍戰術都十分精通。老將程普掛了個副都督,一開始是看不起周瑜的,可週瑜在赤壁之戰的任務安排及人馬調動井井有條,一個回合就讓程普老將從內心佩服周瑜。周瑜不僅懂軍事,對音律也在行,他創作的琴譜連諸葛亮也欣賞。他的婚姻也很美滿。尤其值得大樹的是以5萬兵力打敗了曹操幾十萬大軍,使赤壁之戰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正當他在東吳志得意滿時,突然出現了諸葛亮,諸葛亮一出手便讓周瑜感到了差距,原先的優越感一下子消失了,周瑜對孔明既喜又恨,既慕又妒,一次又一次的加害都讓諸葛亮化解了。這讓他越來越感到不安,對待諸葛亮他有如芒刺在背。當他無招再使,自身又面臨生命盡頭,一種失落與不甘湧上心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二、表達未能施盡平身抱負的遺憾
周瑜是一個志向遠大,很有抱負的人。周瑜比諸葛亮年長6歲,諸葛亮26歲才出山,而周瑜20歲剛出頭就踏入戎馬生涯。大軍閥袁術在有一次看到周瑜後很欣賞,想要任命周瑜為部將,周瑜認為袁術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藉故離開壽春,回到了孫策身邊,孫策親自迎接,並授予他中郎將的官職,其地位僅次於孫策,當時周瑜24歲。當週瑜名震江東成為孫氏政權開國元勳之時,諸葛亮還遠遠沒有出道。孔明14歲那年(公元194年),離家隨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變故又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17歲時(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轉到襄陽以西20裡的隆中(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定居,開始過起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涯。所以當週瑜協助孫策開創江東(長江以南蘇、浙、皖一帶)基業之時,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讀之中。此時的瑜、亮自然無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從公元207年冬諸葛亮出山之後才能談起。
一一火燒赤壁周瑜、孔明鬥法
赤壁之戰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參與戰事的配角。孫策遇刺後不治身亡,孫權承父兄之業繼為江東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吳奔喪,遂留吳(今江蘇蘇州),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同執掌軍政大事。其時,孫權才19歲,周瑜盡心輔佐,為樹立孫權威望和鞏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貢獻,並擊敗了劉表江夏太守黃祖對柴桑(今江西九江)的進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再次討伐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先隊部隊的統帥),率諸將取得了討伐黃祖的重大勝利。征討黃祖後,周瑜受命鎮守鄱陽(今江西波陽縣,鄱陽湖東側)。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一生抱負未能實現,他預測到後面諸葛亮必然會大展拳腳,而他再也不能和諸葛亮相爭了,所以遺憾之心由然而生。
所以周瑜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
-
19 # 曾雲金飛馬
“既生瑜,何生亮”此為《三國演義》中周瑜之慨嘆。
是想,作為自命不凡與自命清高之人,周瑜的文才武略在東吳來說,無出其右者,其拾數歲就拜至都督,此為東吳的軍事主官,也已經是在東吳權傾四野,周瑜的眼裡哪能容得下一個其他人,而這個人還是東吳競爭對手劉備的軍師,怎不叫人痛徹。我們來看,周瑜與諸葛亮的幾番交鋒中,處處落在諸葛之後,而諸葛總是洞悉一切,盡佔先機,這一切的結局只能有一個,有我無你,有你無我,因兩人各為其主,是競爭對手,而諸葛亮隻身獨往東吳,展現的文思辯證才能丶軍事謀略藝術,何人能敵?
兩人第一次交鋒,是諸葛隨魯肅前去探望周瑜,與周瑜談論與曹是戰與否?周瑜為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假意委蛇,怎知諸葛亮已知其心數,故而用曹植之《銅雀臺賦》的“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其中將“橋”字改為“喬”字。從而激怒周瑜,使其拔劍劈案言明心跡,“與曹賊決一死戰!”。周瑜事後必當要看《銅雀臺賦》原文,定知諸葛亮此為用計欺騙周瑜,而周瑜能忍這口氣,只因大敵當前,不先與你計較。
兩人第二次交鋒是在長江兩岸對峙時,東吳以幾萬人馬要與曹操號稱“百萬雄兵”作戰,怎樣才能取勝,諸葛亮與周瑜在中軍大帳相談時,兩人分別將計策寫入各自手掌心,然後伸出手掌一看,見兩掌心中寫著“火”字,由此可見,火攻曹營是周瑜與諸葛亮所見略同,如此厲害的諸葛亮使周瑜動了殺機。
兩人第三次交鋒是周瑜尋機要陷害諸葛亮,因而要諸葛亮十天製作十萬支箭,眾人皆知此要求是強人所難,而諸葛亮卻言明三天可交,否則軍法從事。以周瑜之才能亦想不到諸葛亮會怎樣完成任務,誰知三天後諸葛亮在濃霧之中以二十餘隻草船巧借曹營十萬支箭而完成任務。而識雲知天時者,此周瑜誠不如也。
兩人第四次交鋒,是為周瑜躊躇滿志之時被軍旗之角掃上面頰,而稱病在榻。諸葛亮知其因冬天時西北寒風強勁而火攻會傷已方,故得心病,諸葛亮前往治病,言明可“借東風”助周瑜火攻赤壁成功。故而建臺設壇做法借來東風才能功成。而此逆天時而識風向者,此周瑜誠不如也。
從這四次的交鋒,可以看出,諸葛亮處處佔著先機,而其才能實在周瑜之上,因而周瑜心緒難寧,抑鬱寡歡,常自責憂愁。再到第五次“假道伐曹,實取荊襄”時,又被諸葛亮輕鬆化解,還告知,你若不安好,曹必伐吳,則東吳危殆。
第六次交鋒“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使得周瑜心中徒呼奈何,自己的確“技不如亮”,似乎是老天故意如此,此諸葛亮是專來針對自己的,也就是自己的“剋星”,才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
-
20 # 騎驢去高考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說的是一個男子,對於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人,他願殫精竭慮報答他,哪怕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一個女子,當她遇到真正撥動自己芳心的人,她就會義無反顧地向他靠近,把自己的美貌,自己的柔情都毫無保留地贈給這個男人。
說實話,一個人一生能遇到這樣一個知己,這樣一個愛人,那實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當他們為對方奉獻一切的時候,那一定非常美,非常真,非常具有讓人感動的力量。可是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尷尬是,我們到底要為誰奉獻我們的生命,我們到底要為誰獻身,這是一個問題!
周瑜當然是很有才華,我說的是《三國演義》,我看很多人總是出位,也很有志向,但一個人要把自己的才華轉變為實際生產力,總是有一段距離。周瑜韜光養晦,勤學苦練的少年,正是他暗立大志,渴望一展抱負的時刻。碰巧同齡的孫策率領兵馬從門前經過,準備平定江東,建立基業,二人一見如故,立馬達成協議,把大小喬給分了!
孫家的基業與周瑜的才華與事業密不可分,周孫兩家也有著不可言傳的親密關係。正因此,孫策的英年早逝與孫權的少年繼位都在周瑜內心深處蕩起層層的波瀾,他非常本能地擔護起了孫權兄長的職責!
至於咱老諸跟老劉的關係,那也是魚水之情,雖然時疏時遠,但還是挺鐵的。正所謂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對方的人才要麼消滅,要麼挖過來。而諸葛亮與周瑜,很顯然是對方陣營的頂樑柱,斷不會做投敵的事情。所以只好耍些子個手腕把對方弄死。可惜周瑜意氣用事,總是愛壓諸葛亮一頭,結果利令智昏,老是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少了司馬懿的自知之明與隱忍!結果你也知道了,讓人給做了!對諸葛亮這種事事高人一頭的人,你總要打起十二分的謹慎,才不會輸的太慘,而你只需要一次機會就可以翻盤,只要你夠狠夠準!
向敢於向自己智商挑戰的周瑜周大帥致敬,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一個真理,人該認慫的時候就要認慫!
回覆列表
因為自認為很聰明的周瑜,竟然遇上比他更聰明的諸葛亮,意思是既然上天生了我周瑜,幹嘛要再出一個諸葛亮?
這是心生嫉妒的周瑜發自肺腑的一句話。周瑜的一句感嘆自己的話,他跟諸葛亮都有不世之謀,奈何諸葛亮卻是抓住周瑜的弱點,險勝周瑜一頭。當然周瑜也是相當自負的只是心眼有點小,於是嘆到“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