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堤車手
-
2 # 大馬哈魚12
項羽沒有實力,直接自封為帝,他死的快一點。不管什麼時候,自以為是的人,都不能長久。我想,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這一條計策就是根據這段歷史總結出來的。從項羽的同一個時期的劉邦,為什麼會成功?就是秦滅亡後,分封到四川。燒燬棧道。群雄逐鹿,項羽東征西討,而劉邦獨善其身。養精蓄銳一舉打敗的項羽。
-
3 # 張鐵軍158
假設不成立。
第一,項羽生性殘暴,又為項梁復仇,焚盡秦國宮室,屠戮關中,怨聲載道,所以關中不適宜項羽定都;
第二,項羽圖慕虛榮,衣錦還鄉,心心念念要定都江東。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
第三,秦國覆滅,不是項羽一己之力,而是各地方勢力(後來的諸侯)的牆倒眾人推。分封不分封諸侯,諸侯的實力和勢力都是客觀存在。而無視諸侯利益,項羽就會成為所有諸侯的敵人。而諸侯無論是隨漢還是尊楚,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條件下。
第四,劉邦的年齡給了諸侯一種錯覺:“漢軍不會長時間保持有強大的對外攻勢”,所以讓諸侯們有了一定的僥倖心理。而項羽太年輕,年輕的讓人害怕,一旦讓他再緩過來,等到這一批諸侯王都逝去後,下一代人中還有誰能真正擋得住完全成熟狀態的項羽?所以諸侯們也很無奈,必然自絕於項羽。
-
4 # 我的祖國萬歲
他只會負面的更快,那些諸侯之所以跟著他一起推翻清朝是為了他們自己所得的既得利益,其實那些諸侯,他們是表面上是一項你的權威的可背地裡不一定福相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口服心不服一樣,一旦形式有變,他們立馬會導向,塌方就跟劉邦一樣劉邦剛開始,他也是依附項羽的,後來他自己有了實力,不就跟項羽決裂了嗎?還召集韓信英布那些珠和跟項羽對抗,所以說現在的人都是為了利益而活著的 沒有利益他不會聽從你的。就跟七路諸侯一樣,他們跟著項羽是為了他們的鋒芒和他們的霸業,如果一旦項羽不給他們好處的話,他們立馬會反叛的 那些諸侯反叛起來可是有幾十萬的比例跟項羽的400,000兵馬根本不相上下,所以項羽自稱為霸王我就是想那些讓那些豬頭歸附一下。他一旦稱帝那些諸侯絕對不會答應的。所以說他分分那些諸侯就是安撫他們的心。實際上他分分的那些地盤那些諸侯已經實際上佔領了跟沒封是一樣的,所以說他如果不分封諸侯的話自稱為低的話。他只會覆滅的更快,因為那些諸侯不會再聽他的了。
-
5 # i米和平
項羽的性格決定了它只能是獨霸一方的霸王而依,沒有如果,是必然。
歷史就一個必然過程,是將不是帥。
-
6 # 昆州黑米
可以借鑑一下漢朝初年的歷史:
出現過短暫的地方武裝(早年異姓王,周亞夫時期同姓王)割據和反叛。 不管是否封王,早期的實權人物都具備割據的實力和威望。
局面相似,結局或有不同。 因為項羽發揮實在不穩定,時而剛毅果乾:破釜沉舟,回救彭城,時而優柔寡斷:鴻門宴,立齊王。
-
7 # 漫遊影像
另一個暴君等待被其他勢力圍攻。及時是部分封,當時那幾路諸侯能乖乖交出兵馬。給人好處人家才會擁護你,當時搭夥等於是合夥人制,並不是上下級,只不過項羽強大認一個大哥,當牽頭人而已。
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況且漢朝初立也都是分封了一大批諸侯,省下的地方才實行郡縣制。即使是這樣,還需要四處滅火。
秦朝“統一”的過程真正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這小一百年才基本穩定。
-
8 # 津城沐雨
如果項羽推翻秦朝後,在關中自立為帝不分封諸王會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為何要分封諸侯王。
項羽分封諸侯王,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諸侯王軍隨項羽入關,但是他們卻不是項羽的兵,他們雖然怕項羽不敢造次,但項羽也沒有強有力的控制他們。
在崤函以東,除了楚國地界部分地區聽從項羽的,其他諸侯勢力各自為政,不可能聽你項羽的,項羽無法掌控山東六國地界,而透過分封,則可以分化瓦解他們,在他們相互削弱之際再逐一消滅,從而真正的統一天下。
所以項羽當時的分封是相對明智的。
如果不分封會怎麼樣?
如果不分封在關中的其他諸侯軍要麼在關中搗亂,要麼退回他們的諸侯國,項羽坑殺秦卒,在關中不得人心,而他的楚地又離得比較遠,難以策應,項羽也是處於比較被動的境地。
所以,項羽如果不分封自立為帝,時機還不成熟,天下諸侯不服氣,很容易造成共伐項羽的局面。
-
9 # 一書封候
人家這麼多人出生入死是為了啥??
這就像開公司一樣,除了創始人之外,其他元老你不得給人家股份?
說白了這些人跟著項羽幹,就是想功成名就了謀個好差事,什麼封個王侯將相啊,世襲傳承啊。
那要是項羽不分封呢,老夥計們就會心生怨言,那麼就會出現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的局面。
然後呢,其他人比如劉邦就可以趁虛而入,項羽能不能和劉邦打四年就不好說嘍。
-
10 # 貪戀長安韻
項羽後世稱“西楚霸王”勇猛好武、個人武力出眾“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然而謀略不足沒有政治眼光,如自立為王,也是天下共討之。最終還是會自取滅亡。後世認為項羽是英雄,但不是梟雄、奸雄。說明項羽是不符合稱王的性格特徵的。
項羽推翻秦朝後,分封十八路諸侯,而不自立為王,除了性格缺陷外還有很多的客觀原因。
一、秦始皇統一天下,首創帝制。廢除分封、建立郡縣制,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後,以天下共主的姿態進入咸陽城,項羽的這種地位完全是靠武力取得的,各路諸侯對項羽也僅僅是表面的臣服,是一種脆弱且不可控的聯盟關係,並無絕對的忠誠。
十八路諸侯,包括劉邦在內,一起推翻了剛剛統一天下的秦朝,此時的十八路諸侯,要麼是項羽的手下,要麼是項羽的敵人。而且項羽身後還有楚懷王,當時項羽身份是楚國上將軍,以復辟的名義推翻秦國,如果自立為王名不正、言不順。不會讓天下人和各路諸侯信服。項羽在分封前後,是無法稱帝的,上有義帝楚懷王,平級有諸侯。下失民心。
二、項羽在諸侯中,雖然實力最強,征戰最力,威信最高。但其他諸侯並真正的降服與他。更沒人覺得項羽有高人一等的政治資本。在反秦義軍的各路諸侯中,很多都是六國舊貴族或其後代,都是有著正統傳承的王者血統。而項羽的祖上,只是楚國舊將,並沒王族血脈。在出身上義軍中的諸侯,並沒把項羽看的有多尊貴。後來項羽殺了楚懷王,天下諸侯不僅沒順勢把他尊為最高政治領袖。反而把項羽視為弒主叛上和大逆不道的暴戾之輩。更沒人願意出頭擁戴項羽稱王坐天下了。
三、六國舊貴族在反秦起義中,本意都是復辟舊制,奪取被強秦奪去的一方霸權。恢復列國舊制和貴族特權,好不容易推翻了秦朝,不會傻到在推出個皇帝騎在自己頭上。
四、項羽雖然勇猛好武善征戰,卻缺乏德氣文采和治世安民的政治韜略。對於持不同意見的諸侯勢力,只是簡單粗暴的壓服制裁,征戰殺伐。所以,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庶民和文士,也沒看好項羽。項羽的社會基礎也很差,得民心者的天下,項羽是沒有稱帝的資本的。
假設項羽推翻秦朝後,不顧天下之指責,任性妄為,自立為王,只會導致天下諸侯共同討伐,結局也許比亥下之戰還要悲涼。 -
11 # 梅江水上人
歷史沒有假如,在歷史的每一瞬間的改變都有無數可能,但結果只有我們看到的歷史一種情況。而且歷史發生了什麼對於我們也沒有多大意義,最重要的在已經發生的事實面前,我們如何選擇,或者說我們認為還會發生什麼才更重要。這等同於:如果項羽打贏了,就沒有漢武帝,就沒有現在的漢字漢服,不要說你爹媽不會相識結婚,可能從祖宗八倍之前起就是另一套編排,我們今天所有人都將由另外一波人取代,有什麼意義呢?這種假設毫無意義!
-
12 # 平章知事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一個是當時的大勢即如此做的可行性,一個是假如如此會帶來什麼後果。
1、大勢。秦末諸國遺貴們揭竿而起,起兵緣由除了秦國統治殘暴外,還有就是秦國廢棄周制,不行分封之舉。所以,當時的天下大勢有:(1)大家起兵不一定真的只是為了秦國統治,更多的是為自己爭得幾分國土,再過那戰國國主的日子;(2)專案入主關中時,的確是最強 勢力,但還沒有到天下歸心的地步、也尚不能做到一統天下的勢力;(3)各國勢力縱橫交錯、各國舊民對自己故國身份認同感還在。單憑項楚入主關中就想稱帝的條件還不成熟。
2、假如稱帝呢?無非就是槍打出頭鳥,項羽稱帝,不就擺明了說大家做不了安樂國主了,只能稱臣。那項羽和秦國又有什麼區別?秦國都已經被推翻了,再合力推翻項羽也不是不可能?至少大家會形成割據勢力相互抗衡,甚至採用合縱連橫的手段聯合起來。
-
13 # 大白的淺度思考
首先,這個假設是不可能成立的。
秦朝實行的是帝國制,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大秦帝國。而在此之前一直是封建制,就一個天子,若干個諸侯國。陳勝吳廣與其說是為了推翻秦帝國,不如說本質上是為了復國,“封建”的思想始終影響著當時的人,最出名的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你看,這個楚就是楚國的楚。
所以在陳勝起兵之後,各地都有人起兵,打出的都是當年的六國的國號,有齊國、有趙國、有楚國。他們不是要取代秦國君主當皇帝,而是要復興封建六國,是在搞制度復辟。所以我們後世為什麼要叫項羽是“西楚霸王”,因為項羽的地盤只是原來楚國西邊的地方。
綜上所述,如果項羽當時直接稱帝,可能比現在死的還要快。
項羽不想稱帝,也不敢稱帝。
-
14 # 吳百蘭
項羽如果當初推翻秦朝,直接自立為帝,項羽死得更快更慘,還會成為後世笑料。
當時楚懷王還在,而且還有“懷王之約”。也就是說,楚懷王這個坎,項羽就躍不過去。
劉邦也在,只要劉邦找到項羽的錯舉起義旗,馬上讓項羽死無葬身之地。
田榮、彭越、陳餘等等諸侯王們的勢力都處在戰備狀態,說反就反。
英布已經封王了,都叛楚歸漢了,還別說不給他封王,那還不得當場就反了。
當時和項羽一起入關的四十萬大軍,不是項羽的楚軍,是各路諸侯王的聯軍,聯軍倒戈,項羽還有什麼?
呂馬童,還是項羽把他從布衣提拔成將軍的呢,不是因為項羽分封不公叛了楚嗎,最後還在圍殺項羽時立了功,封侯受賞了嗎?
章邯呢?項羽拿章邯怎麼處理?
如果項羽有足夠的智慧,當時留在關中,做關中王,死守著劉邦,不讓劉邦出蜀漢。
然後,再來個各個擊破諸侯王,圖謀大計,慢慢來,那可能還有點希望。
不過,項羽這個貴公子,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僅憑著一點個人英雄主義,是無法成就他的帝王偉業的。
還是劉邦稱帝最好,只有劉邦的智囊團,才能治理好國事政事,建立起一個巍巍的大漢帝國。
-
15 # 濮淮布衣
項羽若在當時佔居關中後,想要長久穩固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其實只有二條路可以選擇1:稱帝。2:稱霸。
稱帝就要實行“郡縣制”。把天下權利集中到中央,做秦始皇笫二。項羽若果這樣做,跟在他身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利益集團:即等著列國封王的人顯然難以接受。再則皇帝制度“家天下”,在當時並不為人們看好,秦朝的覆滅的教訓,使人們認識到:享國八百年的周制要比秦制好,項羽當時應該是有考量的,起碼他身邊的智囊應該向他建議過。項羽並有選擇帝制。
2:稱覇:項羽選擇稱霸後,他其實對天下形勢,以及各個分封的諸候王的實力,是有所評估並且做了針對性的部署,他定都徐州並不是鍺誤的。他沒有及時穩住田榮是他最大的失誤與敗筆。田榮不反,彭越不足道。劉邦既使打到關中,根本不是項羽對手,天下統一時間必將推遲。
項羽之敗敗在年青,以及在政冶上不成熟,並非他建都在什麼地方。所以阮籍在登臨滎陽楚漢戰爭古戰場時,有語: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是對項羽之敗的無限婉惜與感嘆。
-
16 # 苦水君聊史
項羽是一個傳統的舊秩序守護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諸侯,自己也是一路諸侯,他自封為西楚霸王,意思就是各路諸侯霸主的王,也就是是王中之王。
從上古到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幾千年時間裡,從來就沒有過中央集權帝制,唯一出現的一個就是秦朝秦始皇,但是秦朝還短命,二世而亡,這種中央集權帝制根本就沒有深入人心,在當時大部分人中,社會制度還是諸侯制,當時社會上層階級基本都是傳統的六國貴族,商農為代表的社會下層階級根本沒有話語權,假如陳勝不死,推翻秦朝以後,實力夠強的話,可能會模仿秦始皇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但是以項羽為代表的傳統貴族是不認同帝國制的,項羽是楚國人,楚國的貴族分封制最為嚴重,他骨子裡就不認可什麼帝制,他要做的是諸國霸主,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
這一點在項羽不殺劉邦上可以看出,大家都知道項羽有數次機會殺掉劉邦,但是他沒有下手,因為在他看來,劉邦是一方諸侯,對自己表示臣服,就沒有必要殺了他。這種霸主思維,和帝王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霸主是允許他人的獨立性,但是要對方表示臣服於自己就行,和以後盛世王朝是各小國的宗主國差不多,只需要表示臣服和朝貢就可以了,而帝王則必須是唯我獨尊的,天下萬物都是自己管轄的,任何威脅和冒犯到自己的都是敵人。
有人說項羽當時不稱帝,是因為自己的實力不夠強大,這一點絕對不是項羽不稱帝的原因,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除了項羽,實力最強大的就屬於劉邦了,然而劉邦對項羽,幾乎是全方位的碾壓,最後的垓下之戰,劉邦佔據了天時地理人和,最後以七倍於項羽的兵力,都沒有圍住項羽,雖說最後劉邦勝利,項羽兵敗後烏江自刎,但是一個有心算無心的戰鬥,假如項羽有心稱帝,對劉邦稍加防範的話,漢朝不一定能建立。
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兵力的確不是最多的,但是對於項羽來說,實力的大小不是體現在兵力的多少上面,而是夠用即可,項羽對於兵力沒有劉邦那樣迷戀,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以5萬對秦軍40萬,不管有多少倍的差距,一個字就是戰,九戰九勝,直接把秦軍精銳全部消滅,贏得戰鬥以後項羽騎馬路過其他諸侯的軍營,其他各國諸侯都是跪在營地大門口的地上行禮的,連頭都不敢抬,那一年項羽25歲。
再說彭城之戰,劉邦帶著56萬人,偷襲項羽的大本營,當時項羽在攻打齊國,在聽說大本營被劉邦偷襲以後,他對部下說,你們接著攻打齊國,我帶人回去教訓教訓劉邦,他帶著3萬人回去,是的,3萬人對劉邦的56萬人,戰鬥只持續了半天,拂曉發動攻擊,中午的時候結束戰鬥,結果是劉邦潰敗,而且劉邦還是以逸待勞,在彭城戰鬥中劉邦當時就死了十幾萬人,而項羽一路追擊,從彭城追到靈璧,也就是說從今天的江蘇省徐州,一直追到安徽省宿州,劉邦又損失了十幾萬人,最後劉邦跑到河南滎陽,而劉邦老婆,父親,全部被項羽俘虜。
劉邦的56萬大軍基本上是各諸侯聯合的軍隊,真正的漢軍主力還不到10萬,假如項羽想要稱帝,即便是各路諸侯反對,甚至聯合起來攻打他,項羽都不在乎,因為他根本不怕各路諸侯聯合起來反對他,是實力巨大的差距下,反對和抗議只能說是主動找死。
項羽在殺掉義帝后,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他沒有那麼做,因為他反對這種制度,對項羽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項羽用兵如神,霸氣,自負,他所喜歡的事情就是讓對手臣服,而且是有實力的對手,那基本上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格局了。項羽滅了田榮以後並沒有吃掉他的土地,反而另立了齊王,就說明了他對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帝國不感興趣。
對於其他各路諸侯也是一樣,他們同樣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能夠推翻秦朝,恢復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甚至同樣是平民出身的韓信也這樣認為,所以他在攻佔齊國之後,才會要劉邦封他做齊王,他認為劉邦和他自己或者項羽一樣,是傳統秩序的守護者,劉邦攻打項羽是為了做新的霸王,而不是稱帝,所以他認為讓劉邦封他做齊王,並沒有什麼過分的,他從來沒有什麼不臣之心,只是認為自己也可以作為一方諸侯,臣服於劉邦,認劉邦做天下霸主就可以了。
-
17 # 人者仁義也
這個項羽分封諸王是有歷史原因的。並不是項羽一個人的意志就能夠決定的。我們一步步來看看這段歷史為什麼項羽要分封諸王。
秦末六國的復國運動秦朝在秦二世時期,首先率先起義的是陳涉,陳涉起義成功之後,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之後陳涉在張耳、陳餘的說服下,讓武臣帶著張耳,陳餘度過黃河前往趙地,這一支陳涉的部隊最後攻下趙地,武臣在得知陳涉部下週文在秦地慘敗的訊息之後,自立為趙王,於是趙國復國,也就是秦末第二個復國的國家。此後武臣派遣將軍韓廣帶著軍隊北上燕地攻打秦國的餘部,韓廣在平定燕地之後,被當地人擁護最後自立為燕王,於是燕國復國。隨後齊地的田儋,田榮,田橫兄弟作為齊國的疏遠宗室在齊地起兵,攻下齊地,自立為王,於是齊國復國。陳涉的另一個部下週市帶著軍隊攻打魏地,周市不願意稱王,於是就立戰國時期魏國的宗室後裔魏咎為魏王,於是魏國復國。
在上面所述的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復國之時,項梁和項羽在楚地起兵,佔據了會稽郡,此後項梁渡江北上,在項梁渡江北上的途中,魏咎,陳涉被章邯擊敗,最後被車伕莊賈所殺,武臣則是被李良所殺,張耳和陳餘聚集兵力攻敗李良,立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項梁北上之後,劉邦,英布等人紛紛投奔,也是在這個時候,范增出主意讓項梁立楚懷王后裔熊心為楚懷王,之所以熊心叫做楚懷王是為了喚起楚地對於秦國的仇恨。項梁最後也被章邯擊敗,章邯在擊敗項梁之後,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國,趙國抵抗不住,於是向復國的各個國家求援。而楚國在躲避章邯的鋒芒之後,楚懷王為了奪取權利,設計“先入關中王”的計策,他把楚國的部隊分為兩支,第一支由宋義帶領,屬下是項羽和范增,北上救援被章邯圍攻的趙國,然後攻入關中;另外一支由劉邦率領,向西沿著長江前去南陽盆地沿著武關進入關中,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宋義率領軍隊北上之後,由於宋義不願意前去進攻秦軍,固守安陽。他飲酒開會最後使得士兵飢寒,項羽趁著這個機會斬殺宋義,重新奪取了軍權,項羽直接帶軍抵達趙國的鉅鹿,當時其他國家也有救援的軍隊在,但是都不敢上前進攻秦軍,項羽帶著軍隊破釜沉舟,一戰擊垮秦軍,章邯投降項羽,至此項羽取得全勝。與此同時劉邦則是一路進攻,最後率先進入關中,攻破咸陽。項羽聽聞後大怒,帶著軍隊前進。
項羽帶領進入關中的部隊很多一部分都是諸侯的部隊。項羽帶著軍隊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和劉邦的軍隊對峙,據《史記》記載這個時候項羽有四十萬的軍隊,不過裡面很多都是跟隨項羽入關的六國軍隊,也就是在鉅鹿之戰後,投奔項羽的六國將領和諸侯軍隊,秦國的有章邯,司馬欣,董翳;魏國的有魏咎之弟魏豹;帶兵迎接項羽的申陽;韓王成;司馬卬;趙王歇,張耳;英布,吳芮,共敖,臧荼,田都,田安等人。
也就是當時咸陽城外劉邦面對是項羽和諸侯的聯軍,而不是項羽一個人的軍隊,這些人裡面有大量的人是六國貴族後裔,很多人都是在鉅鹿之戰後畏懼項羽的聲勢前來投奔項羽,都是自己掌握部隊的人,此外未曾跟隨項羽入關的還有韓廣,田榮等人。跟隨項羽攻入關中的人是為了滅秦這一任務,現在秦國滅亡,剩下的都有著各自的利益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就算是想要自立為帝,也需要估計諸侯們的感受,而且項羽此時的根據地楚國正名義上處於楚懷王的控制下。
所以分封諸侯是迫在眉睫,大家都需要各自的利益。此外楚懷王規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使得項羽不可能此刻在諸侯面前反了楚懷王,而且對於項羽和當時跟隨項羽入關的將士來講,他們更加渴望回到楚地。為什麼這麼說呢?此後劉邦進入漢中,大批士兵流亡,逃跑,這就是明證。
項羽沒有自立為帝,但是他儘可能的破壞諸侯的力量項羽選擇當時最好的選擇,回到楚地先廢除楚懷王,自立為楚王,而且項羽在分封時都是有計劃的破壞諸侯的力量,比如劉邦按照約定確實把劉邦封為關中王,項羽以巴蜀也是秦地為由,把劉邦分封在漢中,又把秦地一分為三,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試圖讓他們鉗制劉邦。再比如分割齊國,項羽把跟自己不對付的田市封為膠東王,跟自己的親近的田都分封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讓這些人相互制衡。再比如把趙國一分為二,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分散趙國的力量。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制衡諸侯,項羽的計劃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得罪很多人,首先把田榮兄弟得罪了,田榮十分憤怒,率先造反,打響了反抗項羽的第一槍,陳餘沒有跟隨項羽進入關中,最後賜給陳餘三個縣,陳餘大怒,在趙地起事,而劉邦也不滿,在巴蜀起事進攻關中。正是不滿的人推翻了項羽。
-
18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項羽在鉅鹿大敗秦軍,同時把章邯收於自己的賬下,無疑項羽成了這些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隊伍,足以劃分天下諸侯。
懷王為帝,項羽為王人們常說的王不過霸,意思天下的王都是由項羽劃分的沒有人能大過他,但是在當時懷王為義帝,他還在項羽的上面,項羽分封天下要經過他的同意,雖然各路諸侯都明白義帝存在的意義,但是天下百姓認為義帝才是天下的最高統治者。 在當時沒有諸侯敢打義帝的主意,項梁更是靠著楚懷王的名號發展壯大的,項羽要做的是恢復楚國昔日的榮光既然楚王仍在,項羽要做的是替楚國打仗就行了,更何況項羽和義帝是同一體系的,項羽為西楚霸王,義帝就是楚王,所以在當時項羽是不能稱帝的。
時機未到,義帝死,天下亂項羽的身邊有天下第一謀士,所以項羽在分封時體現出來他的政治思想,項羽的政治思想也是非常成熟的,當時天下諸侯之賣命起義,就是為了推翻秦國後都到自己該得到的,封王封地。項羽的個性是不允許被人壓在自己頭上的,更何況義帝根本就沒有出力,卻得到了最高的待遇不止是項羽,天下所有諸侯都會不滿,但是由於時機不到不敢造次,項羽也一樣,他在分封時故意挑撥諸侯之間的關係,然他們反目,這樣消耗內部的力量項羽就可以一統天下。 項羽的計謀非常成功,他的成功的使得諸侯之間反目,這樣諸侯們互相打仗就可以使得項羽坐收漁翁之利,這時項羽已經非常不滿懷王,同時義帝也在秘密謀劃準備除掉項羽,義帝也明白項羽對他的威脅,但是項羽已經開始動手了。項羽成功的殺掉了義帝,這時天下百姓不容,但是諸侯們明白,這是項羽稱帝的訊號,齊國叛變,項羽前去平叛準備踏平齊國,接下來就是其他諸侯,但是劉邦察覺到危險的氣息,於是以為義帝發喪的名義集結天下諸侯討伐項羽。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天下諸侯都是想要稱帝的,但是沒有這個實力,分封天下的項羽有這個實力,但是當時天下初定,項羽如果稱帝,天下諸侯會反目,更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不容,項羽從來不怕諸侯,他用3萬人馬擊潰56萬諸侯聯軍,這就是他的實力。但是項羽垓下被圍時沒有人來救援就證明項羽輸給了人心。項羽當時不稱帝並不怕各路諸侯,當時章邯歸於項羽他們聯手諸侯不足為懼,但是人心難的,項羽讓英布去殺懷王就是怕失去人心,但最後還是敗給了人心
-
19 # 歷史的陪伴者
如果當初項羽直接在關中自立為帝,而不分封諸侯,那麼他照樣避免不了滅亡。為何?理由如下:
首先,項羽進入關中後燒燬秦國的宮城,殺了秦王子嬰,再加上之前他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兵。秦國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他們不會擁護項羽。這樣,項羽在關中也不得安生。
其次,他進關中後,必須懂得安撫百姓,收買人心。就像劉邦那樣和百姓《約法三章》收買關中的百姓,很顯然他沒有政治頭腦,只想用武力征服別人,卻不屑用懷柔政策收買人心。作為一名帝王,沒有政治手段是做不了帝王,就算無意中做了帝王,那也必不長久。
接著,如果他不分封諸侯,諸侯肯定群起而攻之。這樣,他的敵人不僅僅是劉邦,還有各路諸侯。項羽同時面對各路諸侯,那麼他肯定疲於奔命,最後首尾不能相顧。因為,各路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聯合起來攻打項羽,項羽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勢。
最後,項羽沒有戰略規劃,更是剛愎自用,不善於只認用人。這樣他就分不清誰是重要敵人,誰應該與之結盟。同時,他也是無將可用,因為他不懂得知人善用,不懂得培植自己的一股勢力。加上他不像劉邦那樣敢把實權給自己的部下,每次發將印時都不捨得給,在手中把玩許久才很難為情的給屬下。這樣,就給自己的部下有種小氣,很容易引起部下和自己離心離德,最後肯定也是註定失敗。
-
20 # 水一白聊歷史
項羽入關以後,如果直接在關中自立為帝、不分封諸王結果會如何?
瞬間就能讓項羽體會到什麼叫做眾叛親離,楚漢戰爭將不復存在。
我們來看看,項羽的這個決定將得罪多少人?
一、諸侯當時入關,名義上,項羽帶著四十萬大軍,劉邦帶的十萬大軍。
但是實際上,項羽的這四十萬軍隊是諸侯聯軍,這也是項羽坑殺秦國二十餘萬降卒的原因之一,他實在是無法掌控。一旦項羽自立為帝,還不分封,就意味著諸侯和諸侯的代表們是拿不到該有的好處的。這就好像,大家合夥做個專案,但是專案做完了,項羽把收益都拿走了,其他人一點都沒有。這個反抗力度絕對是非常強大的。
也許有人認為,跟項羽入關的諸侯並不多,很多都是諸侯的代表,給他們封官就可以了。但是,問題在於,給他們封官大了,項羽手下這邦將領不舒服,封官小了,諸侯代表不滿意,這個平衡點是不存在的。
二、項羽手下的將領我們知道,項羽手下的將領多是跟項羽沾親帶故的,代表的是楚國的貴族舊勢力,這幫人最恨的就是秦國,他們與老百姓的那種因生存壓力而產生的恨是不同的。劉邦的部隊可以有“約法三章”,可以少燒殺搶掠,但是項羽的部隊這方面是很難控制的,與其說是項羽下令燒秦宮,不如說是項羽手下(也包括很多諸侯貴族勢力)自發地燒,項羽只不過是沒有進行約束而已。
如果項羽想要在關中自立為帝,那就不能對關中有大的破壞。項羽就需要壓抑手下人的這種恨意,然後在秦國當時統治的土地上發展。抓到秦軍二十萬降卒,這幫人都要趁機報復,在關中統治,他們會如何報復秦國的百姓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關中想發展起來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項羽手下將領衣錦還鄉心切,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一把大火燒了咸陽,然後回師彭城去了。
三、劉邦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作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反秦勢力,理應成為關中王。一旦項羽在關中稱帝,又不對劉邦進行任何分封,那麼,劉邦的這十萬軍隊就能對他進行最猛烈的打擊。
再加上各路諸侯的群起而攻之,在手下將領的不滿之中,項羽的失敗將不可避免地到來。運氣不好的話,項羽一次性就能被打回原型;運氣好一點,尚且能帶出一部分兵逃到他處發展。
楚漢戰爭將不復存在,項羽作為一個人人喊打的勢力,將很快淹沒在諸侯勢力之中,我們現如今記住他的也只是那一場鉅鹿之戰,還有坑殺了二十餘萬降卒。
很多人認為項羽的失敗在於沒有自立為帝、進行分封,實際上這是對項羽一個極大的誤解。當時的項羽是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的,項羽甚至想過先當個關中王,再用這個位置再去打其他諸侯,結果這個要求都被楚懷王給否了。
沒有辦法之下,項羽才聯合諸侯把楚懷王先抬起來,當了義帝,再自封為王,之後再進行的分封,這些都是項羽權衡利弊考量過的,而不是拍拍腦門就做出的決定,說項羽“沐猴而冠”才是最可笑的說法。
回覆列表
群王會加快結盟步伐,共同打項羽
分封了還有人不服你,不分封的話,不服你的人更多!霸王的戰略目標怎麼樣不清楚 但實際上執行肯定有問題:一開始就要考慮逐一消滅掉所有對手,首先要選準第一個。顯然,選擇齊國就錯了。 另外,要相信項羽的智慧肯定超群,很多時候歷史都是驚人的類似,你厲害,只不過有人更厲害,這就成就了一代悲情霸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