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上有熊
-
2 # 朗朗讀書
孩子會成為只會索取不懂付出就要回報的人,需要從小鍛鍊他,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去爭取,可以給他設定一個一個的小目標,每實現一個小目標達成什麼心願,讓他感受到以自己努力實現願望的那種快樂
-
3 # 金英玉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成長每一天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談舉止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淋漓盡至的折射出父母的影子,像小樹苗兒一樣為它澆水不斷的長出嫩綠的枝枒兒不斷的修剪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風雨使它茁壯的成,做為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幹他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洗小手絹兒小襪子收拾他她玩過的玩懼等等,慢慢地由小事兒陪隨著他她的長大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始有終,家長不能慣他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都是你為他她打理一切這樣他她們就會產生坐享其成自私的行為,這都是家長驕生慣養害孩子的具體表現要透過你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教育的方式去正確引導他她。
-
4 # 學習做人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老母雞都會做!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學問。我們愛孩子,但絕不是溺愛孩子。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家長表現出什麼樣的「家風」,孩子就會反射出什麼樣的人生!
你是否也有在生活中忽略孩子的時候?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
原件有問題,影印件怎能沒問題呢?
當你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表現時,一定要自我反思。
比如你的孩子原本很誠實,最近突然經常撒謊,你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最近給孩子“開空頭支票”太多了?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讓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為,嘮叨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方式。
當面對真理時,傅雷說: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度越隨和。
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更要饒人。據理力爭也要注意方法。傅雷用直接而簡練的語句讓孩子明白處事的態度。
我們的性格或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本身從小生長的家庭中所給與輸入的印記。
現在,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和伴侶處事的行為模式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我們現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為了孩子,請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
5 # 六力學校王老師
這是一直下去孩子很有可能會非常的自我,非常情緒化,很難很好的合作,因為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我們給到孩子的愛太多了,都是圍繞著他走,讓孩子慢慢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調整建議:1.家庭能量場改變:您和愛人溝通達成一致,在家中給孩子建立邊界感,讓他透過經歷體驗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被尊重,不是圍繞著一個人轉。
2.孩子的成長鍛鍊:把孩子放到社會群體中,讓孩子透過跟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中懂得真正受人喜歡的人是什麼樣的狀態。只有孩子自己經歷體驗了,他才會有更多的感觸,這樣自我調整的意願度也會更強一些。
-
6 # 留下生命的空白
父母慣孩子的行為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識的,也就是自己明白這是慣孩子的行為,但是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等他大了再不慣就好了!還有一種是無意識的,他並不知道或認為自己是慣孩子,他認為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最適合的! 針對這兩種情況,我來談談我的看法,第一種有意識慣孩子的父母,我希望父母能儘快的改正或糾正這種的做法,不要認為孩子還小,這種行為到時候能夠很快得到糾正!正是因為孩子還小,糾正所付出的代價不大,若假以時日,隨著孩子的成長也許你要付出成倍的代價!再來說說無意識慣孩子的這類父母,無意識慣孩子的父母情況會有些複雜!很多父母並不認為自己在慣孩子,主要取決於一些父母對一些事件認識的標準不同,有的會出現對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別的嚴格,某些方面又特別的“慣”、有的還用父母自身的成長因素來評價和設立自身的育兒標準、還有因父母的脾氣性格因素等也會無法意識到自己存在慣孩子的行為。要解決無意識情況下的慣孩子父母的這種行為,確實有一定難度!在此提醒父母們注意兩方面的自查,一是孩子的各型別的要求你是答應的多、還是拒絕的多?二是在生活中的一些決定是你聽孩子的多、還是孩子聽你的多? 最後,在這條艱辛育兒的路上,還是想送給父母們這句話:育兒不易,忌寵上牆,言傳身教,藏愛於心!
-
7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都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有媽媽一口吃的就有孩子一口吃的,哪怕有一口吃的,媽媽不吃也都要讓孩子吃。最偉大的愛,說是母愛,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但再疼孩子,也不要在以下這3個方面上慣著他,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好處。
在家裡,孩子的地位最高:
在男方小張的家庭裡,孩子沒有出生之前,是小張的老婆地位最高。孩子出生之後,孩子排第一,老婆排第二。小張總是排在老末的位置,最為明顯的是,只要有關孩子上面的事情,都以孩子為主。
像有什麼好吃的都先給孩子吃,孩子不喜歡吃的爸爸媽媽才吃,這種做法看似是父母很愛孩子,但在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優越感。到了社會之後,這種表現也會很明顯。
當孩子面對什麼事情之後,都以自己為主,日後還可能變成一個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教會孩子尊重別人,有什麼好吃的不能獨自享用。
分享給比自己小、比自己大的人群吃,才是正確的做法。
總是央求孩子:
有的寶媽非常愛孩子,一遇到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自己就不知道怎麼辦。最常拿出來的一個做法就是央求孩子,求著寶寶吃飯、睡覺。家長這樣做,還容易給孩子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
等到父母以後做什麼事情,或者是交代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聽話了,反而成了一種惡性迴圈。日後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就會失去威嚴,無法更好地教育孩子。
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自己做:
還有的寶媽,心疼孩子,一律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統統不會讓寶寶去做。如果孩子還小,沒有動手的能力,爸爸媽媽確實是可以幫助寶寶去做。
但如果寶寶身體已經有這個能力了,就要去鍛鍊寶寶的自理能力。如在寶寶7個月到8個月大的時候,通常就可以用手指去抓食物了,這是可以鍛鍊寶寶吃飯的第一步。
寶寶吃飯的第二步,就可以捏著食物吃了。第三步是寶寶在10個月到12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自己慢慢咀嚼肉類了。這幾個階段,媽媽在旁邊輔助就可以,不用完全參與甚至是代替孩子的童年。
長期不讓寶寶自己做,以後他就再也不想親力親為了,反而是培養了寶寶的惰性。如果這種惰性延續到他長大,將來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有父母操心的那天。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
8 # 琰冰影視剪輯
孩子是每一位媽媽的心頭肉,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心疼的緊。但是老話說,慈母多敗兒不是無理由的。那種看到別的孩子有,自己也想有;自己沒有的,自己依然要有,然後無止境的向自己的母親索取,家裡條件好的可能無所謂經濟壓力。但是經濟基礎較差的家庭對於這些無理索取就寸步難行。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體會不到自己父母掙錢不易,還會養成攀比的心理,甚至變成萬事以自己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父母越是表現出對孩子的順從,越會助長孩子無理索取的氣焰。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加以阻止和教育的話,孩子以後在進入社會後,就會為了一己私慾,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走向犯罪的深淵。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這裡就不一一列舉說明了,各大新聞上都有報道。所以在孩子還處於人格建立的初期就好做好糾正。首先,父母自己必須要會判斷孩子哪些需求是必須的;然後,對於非必須的要求,必須要讓孩子知道要想獲得就必須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時,對於無法滿足的要求,要讓孩子瞭解清楚自己處在的是什麼樣的家庭,不能跟經濟條件好的孩子一樣;最後,儘量帶孩子一起參與勞動,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的不容易,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逐漸將孩子心態扭轉!
-
9 # 向日葵親子說
媽媽太過嬌縱
很容易使得孩子自由度太高,規則意識感差
和孩子清晰規則很有必要
當然媽媽也要堅持自己制定好的規則
正面管教強調“和善而堅定”
媽媽慣著孩子,就是和善度太高,不堅定
-
10 # 名著改編故事和火叔
如果一直慣著孩子,將來孩子會變成怎樣的人不一定有定論。因為除了家庭教育,還有學校、社會各種人和事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不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無疑是影響最大的,“性格決定命運”,有時候有驚人的預見性。所以,為了讓孩子性格沒有明顯缺陷,學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
從時間上看,嚴肅地對孩子說“不”應該貫穿於孩子學步階段的始終。最初,孩子可能會用力拉媽媽的頭髮或者在哺乳過程中咬媽媽,這時媽媽應該嚴肅的命令停止,告訴孩子他的行為讓媽媽感到疼痛,幫助孩子分清是非的界線。孩子初學走路,可能會伸手觸控危險的物品,比如電插頭或者很燙的水杯,這時要把壞的結果嚴肅說出來,“有電,被電到會出人命的”、“燙,燙到手會受傷,好疼!”,等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抱一抱孩子,平復緊張情緒。孩子更大些,過馬路不看車,在講清楚壞結果之後,可以“倒放錄影帶”,重複幾次和孩子溫習應該怎樣過馬路。
從孩子要求的性質來看,可能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還有近期不合理未來合理的,我們要區別對待。合理的,儘量滿足;不合理的,先表明對孩子要求的理解再分析不能滿足要求的難處;未來合理的,可以給孩子制訂一個要求,比如他(她)能做到哪一點之後,就可以滿足他(她),這樣孩子既學到了生活中的經驗,又可以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末尾,再說一點,所謂“慣著孩子”,是因為孩子覺得無論自己怎麼做,爸爸媽媽都會愛他(她),遷就他(她)。所以必須建立一個底線,讓孩子知道,超過這個底線,爸爸媽媽就不愛他(她)了,無論怎麼哭鬧都沒有用。這件事適合從小陪孩子的父母一方來做,因為依戀感可以減少孩子壞情緒的持續時間。
-
11 # 開心就好昕夕媽咪
家長太慣著孩子,想要什麼必須得到,長大了以後孩子會怎麼樣?這個問題特別好,我家大寶身上我深有體會,加上我一些親戚等,我透過觀察媽媽的行為跟孩子的表現,大致得出了個結論,那就是:寵著慣著想要什麼就要得到的孩子長大了就是自私、無恥、懶惰、白眼狼。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呢?我來說說我身邊的例子。
我家大寶小時候我也是忙於工作,陪她時間比較少,都丟給婆婆帶。於是我就想我賺到了錢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她想要什麼我就買,我覺得什麼好又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的我也買。慢慢地,等孩子上了小學,尤其是10歲以後,開始成天就知道跟我要東西,買些有用的沒用的。從來不會關心家人,感覺父母為她做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而她只要幫父母做一點點什麼小事要麼不樂意要麼不高興。
我再來說個我親戚40多歲了,從小到30來歲一直都是,需要什麼,老媽給錢買,自己賺的錢嘩啦嘩啦沒了,然後好吃懶做。靠著父母打拼的條件在村裡也算可以的了,然後就不到20歲結婚,過兩年離婚,然後把孩子丟給老人自己繼續出去花花世界,再結婚再離婚。甚至開始出去跟小混混混在一起,沒錢了接著跟媽媽要,媽媽繼續給。後來吧好不容易改邪歸正了,要去考駕照,一方面原因也是因為看著別人開車酷吧。於是又跟媽媽要錢考駕照,考完駕照要買車吧,哪怕是五萬的麵包車首付也叫媽媽幫忙借。好吧,媽媽幫著出面找親戚借了,可他自己賺了錢就KTV,逛吃逛吃,兩年過去了,親戚開始催債。自己又還不上,怎麼辦呢?媽媽又開始著急啊,睡不著覺。第二天一大早再厚著臉皮跟另外一個親戚幫他借錢,拆東牆補西牆。唉,太悲催了。是不是有點無恥了都?
想要改?也是可以的先看看你的孩子多大吧,如果還在上幼兒園好辦一些,要是小學以後那就難了,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失控。如果是幼兒園小朋友,從現在開始,你告訴孩子,我們不可以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家裡有的一定不能買,超過我們能承受的範圍的我們不能買,如果你只是想要但並非非常需要,我們不買,如果是個你很想要很想要的東西,我要是買得起,那過一陣子如果你還是想要,那就到了兒童節或者你生日的時候我再給你買。這下肯定有人說不給孩子哭愛鬧啊,隨便他哭。如果孩子一次兩次因為哭鬧就滿足了,孩子覺得這個招好使,他就會繼續用。但是,如果無論怎麼哭鬧,你就是不給,過了幾次他就不會鬧了,貴在堅持。
-
12 # 豆豆ww
這樣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較弱,長大後如果願望不能實現,要麼在外懦弱無能家裡蠻橫,要麼自私自利毫無感恩之心,如果家裡人無法滿足他(她)的要求肯定會用父母最心疼的人或物進行要挾,到時勢必讓父母后悔莫及。如果能改進,可以讓孩子慢慢學會接受得不到的苦,以及等待的焦慮,比如孩子愛吃的零食,每隔1或2天給孩子吃一次,漸漸的時間延長,如果堅持規定的時間不吃所給的零食,還可以加倍獎勵更多的零食,期間要不斷鼓勵孩子。此外,儘量讓孩子多參加家務勞動,體會家人的辛苦,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可愛的,所以作為家長要適當的讓孩子受些苦,他(她)才懂得生活的不易,幸福的可貴。
-
13 # 育兒心理諮詢師
第一,作為一個媽媽,如果你一味地太嬌慣孩子,那將來孩子肯定是自私的,不會心疼父母的付出,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應該得到的,也是理所當然的。你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必定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肢不勤的媽寶。如果有一天你的能力滿足不了他的要求的時候,他極有可能就會六親不認,拳腳相加。我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啊,之前就有篇報道說一個女兒想要蘋果手機,父母沒有能力滿足女兒的虛榮心而被自己女兒扇耳光的。如果你不想看到未來你的孩子這樣,那麼你就要有所行動採取措施了!
其次,你的職責是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要他懂得想要什麼,可以得到什麼,但必須是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到的,而不是不勞而獲,投機取巧。如果你現在就那麼慣孩子,讓他抓住你們的軟肋,知道使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技倆,滿足他的需求。那麼等孩子長大了,在自己未來的人生路里,他也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地,不擇手段。
最後,作為一名媽媽,你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不管是宏偉藍圖,還是小有成就,都和媽媽有很大的關係,和原生家庭的教育環境有關。如果你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那樣,那就馬上行動起來,不要再嬌慣他了。每次要什麼的時候,你必須義正言辭的告訴他,請給媽媽一個合理的理由你需要它!理由合理,還要讓他透過自己努力去爭取,比如其它勞動來換取他需要的東西!慢慢的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會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
祝你和孩子快樂相處,寶貝健康成長!
-
14 # 淅爸育兒記
這種慣孩子,我們通常稱之為“放縱型溺愛”,即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過分獨立,這種獨立是建立在孩子沉溺在自戀中的獨立,這種獨立是建立在犧牲父母的需求的基礎上的。
放縱型溺愛,培養父母的敵人,社會的公敵“放縱型溺愛培養父母的敵人,社會的公敵”,武志紅老師曾在其著作中如是描述到。
母親是幼兒的鏡子
孩子是怎麼樣形成“自我”的?那就是透過映象效應。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種現象稱之為映象效應。
3歲前的孩子,主要任務就是內化母親的形象,形成自我,而母親就是孩子的鏡子。
如果孩子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母親,那麼自然內化的就是本來的他。
本來的“自己”
孩子天生自戀,他們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共生的,而這個小世界裡就只有他和媽媽,並且,他是這個小世界的主宰。主宰的形象就是操控一切,這就是孩子本來的“自己”,他自以為的自己。
媽媽無條件的服從著孩子,那麼母親的形象在孩子心理是“無”,所以孩子在“鏡子裡”看到的是那個主宰,並內化這個主宰形象,試圖操控一切。
自以為是的主宰,被稱之為巨嬰
孩子在家能操控母親,而在家庭裡母親也能無條件的服從孩子。但社會不允許孩子操控,他永遠、或者說任何人都永遠沒有這份能力,讓全世界服從於他的意志。
這就會遇到那些媽媽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況出現,此時,孩子就會發揮主宰的另一面:忤逆我者,我要毀滅他。
他會攻擊父母,也攻擊不服從他意志的其他人。長大後的他對父母是沒有愛的,他只愛自己。
這種性格特點,就是巨嬰的心理特點: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至於巨嬰,我想此前的地鐵讓座事件中,已經足以展示其社會公敵的形象。
無論如何,父母無法永遠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今天是要的玩具就給到手,長大後他要每平方米價值千萬的別墅呢?
對母親的影響:現在的滿足,往後的捶胸頓足親子關係是二元關係,對孩子有影響,同樣對母親也有影響。
母親在無條件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其實母親自身的需求是被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她寵愛孩子,其實是寵愛自己。孩子被無條件滿足的放縱狀態,就是媽媽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狀態。
這種方式,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母親是很滿足的--“自己”能過上隨心所欲的生活,主宰一切的生活,誰不滿足呢?
而且在放縱這個孩子的時候,母親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孩子開心她就有存在價值了,否則她什麼都不是。
但是隨著孩子成長,母親沒辦法隨時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的時候,孩子就會反過來攻擊母親:為什麼你不給我一個老婆,為什麼你不給我買別墅,為什麼你沒能力給我買超級跑車!
此時,母親就要捶胸頓足悔不當初了,如果她仍未能看清事實,希望繼續滿足孩子,那麼為了孩子的慾望而做出賣器官等行為就不足為期了,就如同她過去壓抑自己滿足孩子一樣。
問題的實質:並不是親子關係問題,而是夫妻關係問題可以說,所有的溺愛,表面上是親子關係問題,但實質上是夫妻關係出了問題,而孩子成了犧牲品。
戀愛,是人的第二次出生
武志紅老師描述到:人的一生會經歷兩次出生,第一次是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脫離的時候,第二次是戀愛的時候。因為這兩段親密關係,其親密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而不同的是,前者我們無法選擇,後者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每一次的戀愛,我們都會把對方當成理想父母,享受被愛的過程,試圖修復我們童年的錯誤,當然並不是每一段戀情都會成功,但毫無疑問的是,一段戀情走到婚姻的階段,那必然是尋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侶。
健康的婚姻是,兩者相互支援的,相互扶持的,共同進步的,相互彌補的。
當做到了以上四點,那麼夫妻雙方,是以對方為第一精神寄託的,否則就可能轉移到孩子身上。
換言之,其實溺愛孩子的母親,她希望享受被丈夫的溺愛,以修復自我的創傷。
夫妻觀念的不一致,家庭地位不平衡
從提問中,很明顯的是對於妻子的教育方式,丈夫無可奈何。這所體現出來的,是夫妻間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不一致。
而且這種不一致,還體現為家庭地位的不平衡:妻子佔據主導,而丈夫只能服從,否則會招致家庭矛盾或者夫妻單方面遭遇攻擊。
在一個家庭中,由於性別和能力不同,理應由不同的分工,承擔不同的責任(例如我們常說的男主外女主內),但無論如何,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就如一個首富和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之間,他們所享有的法律地位和權利是一樣的一般。
修復之道,在於幫助戀人修復創傷通常我們認為,出問題的是媽媽,應該勸說媽媽不要溺愛孩子。實際上當我們真的這樣去做的時候,往往會是無效果甚至遭到媽媽的抨擊。
媽媽所處的狀態是:知錯但不能改,放縱孩子就是放縱她自己,她十分享受那份快樂滿足,明知道是錯的仍然難以自拔;某程度上來說,母親具有一定的巨嬰心理。
而真正能夠幫助母親改正的,恰恰是要從丈夫的角色入手,如前文所述,每一段戀情都會被我們當初自我救贖的一次機會,用於修復我們童年的創傷。
溺愛孩子的媽媽,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以及在丈夫身上得不到想要的愛。
所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1. 鼓勵母親出去...
鼓勵母親出去工作,或者是尋找自己的愛好(例如健身),讓她從自己的興趣中,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唯有她自願地、自發地把精神寄託轉移,孩子才不需要承受那份密不透風的愛;
2. 二人世界
很多夫妻婚後都基本沒有二人世界可言,這對於這對親密關係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災難,既然從戀人身上無法收穫明顯的愛(不明顯的愛,指除生活日常關懷這些不明顯的情感表現),那麼她也就只能轉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有固定週期的二人世界非常重要,你可以選擇把孩子放到老人家一兩天,或者是送到興趣班一兩個小時,二人重溫戀愛時的溫馨,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15 # T帥明
這種孩子長大了會自私,沒有上進心,膽小怕事,但是對家人確自爆,發脾氣。所以說從小不要護孩子多給孩子慣輸些好的思想!
-
16 # 軒軒和二丫
大家好,媽媽太慣孩子,長大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勞而獲,不願意做任何事情,有可能還會成為一個啃老族。所以我們要從小教育好孩子,家長也是孩子的榜樣!
-
17 # 和氣滿堂
有一句古話叫“一碗米養一個恩人,一斗米養一個仇人”,太寵溺孩子會害了孩子。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如果一開始就讓他知道,哭鬧可以把他想要的東西拿到手,他就會反覆用這個招數來獲取他想要的東西。無止境的滿足他只會讓他變得貪婪、變得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不懂得感恩。
所以作為家長,愛孩子一定要把握一個度。該買的就買,不該買的不要輕易答應孩子,諾不輕許,一諾千金,沒答應給他的無論他怎麼鬧也是沒有的。
1、可以建立一個規則,要他答應完成了什麼目標才買,讓孩子儘快建立起理智的思考。他們會學會用溝通的方式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透過哭鬧。
例如連續一星期不哭鬧就可以換一個玩具等等。讓他們參與到購物的決策當中,他們就會很快學會權衡--同樣一百塊錢,究竟是吃一頓還是買一個大玩具,還是買五個小玩具。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學會,父母的東西並不是無條件地給他享用的,是需要透過他自己努力來獲取的。
2、還有一個技巧就是延遲滿足。孩子想買玩具,答應買,但不是馬上買,要他說出三個非買不可的合理理由,要三個不同的理由,不能說我就是喜歡就是要買,一定要是合理的,對他有好處的理由,這樣既能鍛鍊他的思維,又能讓他認清是頭腦發熱一時衝動還是真的有必要買。注意延遲滿足不是騙小孩子,而是真的要買給他,和他約定,要過多少時間才能給他。結合上面第一條,我們一直和小孩溝通,跟他說,他有什麼需求,請先提出來,要一起規劃什麼時候能得到,需要有什麼條件。而對於那些已經答應給他的東西,在沒到期之前我們也會記錄在案,他還可以擁有更換或變現的許可權。
總之,運用以上技巧,主要目的是就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等價交換,學會權衡取捨,學會正確認識來自父母的物質供給。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處理孩子的佔有慾,不致於被孩子的哭鬧一次又一次打破底線。上面提到孩子哭鬧不要怕丟臉,寧可中斷行程,也不要被他們突破規則和約定。特別是如果家裡有好幾個大人的,有老人家尤其要注意,所有人的口徑和尺度必須一致。孩子是很聰明的,要是他發現家裡還有一個保護傘的話,那上面的機制一定就會失敗。
-
18 # 張群micheal
這個習慣不能簡單地斷定是好還是不好,如果孩子需要的東西,在媽媽看來都是合情合理的,給她也無妨。如果是過分的要求,還滿足她,那就是溺愛,那需要和媽媽溝通,和媽媽一起教學引導孩子,這樣對孩子成長才更有利,不必擔心孩子長大了怎麼樣,最好的辦法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要在那裡猶豫擔心,及時出手,我相信孩子的未來一定美好!
-
19 # 普通農民工進城
難咯,都覺得自家的孩子是個寶,誰願意讓孩子吃苦受罪啊,一丁點的問題大人都能動手打架。問題不在孩子,在於大人。
我們教育孩子是德智體美勞全面,一進入生活便有了撒謊,讓孩子不跟陌生人接觸。
我從事生日派對行業,也在農村裡,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一開口就是,你別動哈,叔叔會打人的,把你抓走。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直接堵回去,我啥時候打人哈,你不能這樣帶孩子的。在商場裡舉報親子活動做主持的時候,本來是娛樂性的玩,讓孩子在現場一邊學一邊玩,上了臺後全變了,你不做第一都不覺得好意思。很多小孩學習各種琴棋書畫,走到臺上後啞口無言,自我介紹都不會成了短板。
孩子要什麼,你買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孩子沒有經濟收入。也要量力而行。在農村我們男孩子十六七歲甚至三十多還是個怕父親,不敢溝通,說錯話雖然不會被打,被罵常有的事情,不長腦子。
社會浮躁,金錢時代,人民慢不下來,教育的孩子也都是激進派的,想要的都會得到,但是不是自己爭取,不然怎麼會進入現在會有啃老一族說法呢?
長大了誰也不知道今晚睡去次日會不會醒來。教孩子先教大人怎麼返璞歸真後再去教,不然還是跟咱們一樣,吃一天,玩一天睡一天
-
20 # 黑土地上的女子
孩子媽媽太慣著孩子,想要什麼必須得到,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孩子,估計長不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夭折。真的僥倖長大了,也必然是一個難以被社會容得下的人。
說長不大,熊孩子的故事大家都看得多了吧?刮花人家豪華小車的,推孕婦的,賤手賤腳招惹別人的,結果如何?被責罵還是輕的,鉅額賠償,捱揍等。你自己不教育,有人給你教育,別人又不是你爹媽,要慣著你。就算是沒惹著別人,孩子小的時候,所要的東西價值不高,可以承擔的起,大一點了,孩子的心越來越大,要的東西親媽自己都承受不了了,那還咋辦?去搶啊?得有觸犯國家律法的巨大勇氣!有嗎?沒有,就自己收縮孩子開支唄,肯定有難度,但是沒可能要啥給啥了。
家裡經濟實力雄厚,這樣的娃僥倖長大了,得走上社會吧?人是群居動物,沒可能窩在家裡獨大。走上社會,飛揚跋扈,蠻橫無理,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別人相處,這樣的人,能夠見容於社會嗎?肯定教訓一個接著一個,摔得鼻青臉腫滿頭包。說直白了,就是,你又不是別人的孫子,誰慣著你,才怪!
小樹得砍,小孩得管,不想一輩子糟心費力,自家孩子就得自家管好。
回覆列表
孩子要從小就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認知,不能什麼事情都慣著小孩,應該正確引導,多一些耐心和創新教育方式去教導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