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21 # 亭玉子情感說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三樣東西。

    第一: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特別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你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他的童年會比其他小朋友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更有趣和豐富。有了你的陪伴他們性格開朗交往能力強,心情愉快,因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用心和關愛。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有很多莊稼,在我小的時候那今年收成不是很好。親戚朋友都建議爸媽不要種地了到城裡打工,一年也能賺好些錢。但是我的爸爸媽媽,為了給我和弟弟更多的陪伴,放棄了很多這樣的好機會。他們說寧可少賺點錢也要守在孩子身邊,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才會心安,錢多錢少日子也能過。

    如果你沒有給孩子陪伴,只顧著工作賺錢,沒有滿足他的精神需求,孩子會慢慢的和你疏遠。孩子會認為你不愛他不在意他,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自卑,壓抑,不愛說話,並且很難融入集體。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懷和用心,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第二:尊重

    當孩子對於某件事產生看法或者做出抉擇時,父母不要一口否定孩子,不要總把孩子當成小孩,他們也有選擇和表達的權利。

    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的一件玩偶。孩子總會有一些奇思妙想,甚至是我們無法接受的,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保護他的想法,不嘲笑不諷刺。我們只能給他們一些自己的建議和觀點,不能以自己的理論來代替孩子的想法和決定。

    記得在我中考的時候因為誤差沒有考到理想的學校而放棄了學業,當我告訴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她只是簡單的回覆:不想上就不上了。媽媽沒有指責埋怨我,也沒有說什麼“不讀書你連掃大街都夠!”“我花那麼多錢供你上學,現在你竟然說不上了,那我的錢不是白白浪費了嗎?”之類的話。媽媽不多說一句,只是無條件的尊重我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心裡對爸媽都覺得很愧疚,但我也很感謝他們,是他們的態度決定了我的態度。他們對我的尊重讓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孝順。

    父母和孩子之間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和平相處,你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受你的影響尊重你的。

    第三:信任

    你對孩子的信任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自信,因為你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品性,你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不會擔心他會變壞。

    以前媽媽經親戚幫忙給我介紹了一份工作,在上班期間媽媽從沒有向親戚側面打聽我的事,不會詢問我和什麼人在一起去了哪裡。每次通電話都是讓我多穿點別為了省錢捨不得吃穿,讓我有空就出去多轉轉,或者去公園遊玩或者去商場購物。

    媽媽給了我足夠的信任,所以我不敢亂七八糟,也因為她的信任我反而更懂事,只要休息的時候我就回家看望他們。

    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孩子會和更親近,因為你對他的信任是對他肯定,孩子也會有自知之明,他也不會辜負你的信任和肯定的。

    孩子需要我們的陪伴、尊重和信任,這是作為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最寶貴的東西。

  • 22 # 子謙媽媽育兒經

    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最需要的是爸媽的理解和關心。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就自覺的把自己放在了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即便自己做不到,卻還是會厚臉皮的要求孩子必須做到。對孩子沒有共情心裡,總是指責孩子。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不會誇獎我,即便我成績優異,只會說我這個做的不好,那句話說的難聽,對我在學校發生的一切不為所動,從不過問,也許是我太省心了,導致他們忽略了我的存在,從來不知道關心我,只會在他們認為我犯錯的時候指責我。

    自己受過的委屈總會記得很深,也不會讓重複發生自己的孩子身上,現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所作所為,我都會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有時候同學之間有小摩擦,我會問他,他希望我怎麼對待這件事情,需要幫助嗎?孩子會說,不讓我插手,他自己來,我就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

    希望自己是孩子的依靠,再他迷茫的時候願意和我說,希望得到我的意見;在他不開心時,願意讓我知道。

  • 23 # 佩佩說說

    我覺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耐心。

    相比孩子,父母有時候更需要學習。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不是我在教育她,而是在陪伴她成長時,一起了解人是如何長大的,什麼時候會做些什麼事情,孩子的歡樂與不開心都一一展現。

    我女兒很喜歡聽故事,我在有時間的時候,會選擇她喜歡的繪本,和她一起坐在坐在沙發上,輕聲細語地為她朗讀。沒有時間的話,讓她坐在我的身旁,我做事情,她聽學習機講。

    大概在聽了幾個月的學習機時,忽然有一天,她脫口說了一個故事,一個很長的,裡面有很多她不理解的詞語,很多她第一次說的句子,但是她全部字正腔圓的說出來,而且很流暢。那時候她大概2歲半左右。

    我家裡人都有種震驚的感覺,因為她不是伶牙俐齒的孩子,也從來沒有聽過她開口說這個故事。她只是反覆聽過多遍,然後她就自然地說了出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人說要讓孩子慢慢來,很多事情不能著急,孩子需要時間,家長要有耐心。

    教育孩子不能太功利,不是學了什麼就能立刻體現出來,給她時間,給她足夠的輸入,久而久之,孩子自會有他的收穫。

    這件事情之後,我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之前那麼著急了,也沒有那麼功利了。比如我買了一套邏輯狗,希望她可以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時間就讓她做一做,開始會一直很想知道邏輯能力有沒有提高,後來就只是讓她當遊戲一樣的做,不在乎有沒有作用,但是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她的老師竟然對我說她的邏輯能力很不錯,算是給我意外之喜了。

  • 24 # jingjing2013

    對於襁褓中的嬰兒和稍大些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與父母(至少是其中之一)形成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通常而言,這個人是母親。原因有以下幾點:母親是最樂意看護孩子的;母親為孩子提供母乳;母親喜歡撫養孩子,母親慈祥可親,能給孩子最大的撫慰。因此,一般而言母親是最適合的人選。為人母后的身心改變使得她成為最適合與孩子在一起的人,她會全身心地照顧孩子。

    除了不能哺乳,父親也可以為嬰兒提供所需的一切,但是他們的養育方式與母親不同。研究表明,在與孩子玩耍中,父親的精力更為旺盛,更喜歡與孩子互動,母親則希望孩子能安靜下來。

  • 25 # 少兒閱讀伴聽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見到這種情況小朋友就氣不打一處來,本來自己“預定好”的事情,卻被奶奶搶先了就非常生氣。小嘴氣得鼓鼓的,而且一直對他奶奶直哼哼,當到達他們所在的樓層的時候,看也不看奶奶一眼自己就回家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能力也逐漸得到了發展,遇到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想親自去嘗試一番不可。孩子的成長需要鍛鍊,什麼都不讓做,只能培養成溫室裡的花朵。

    然而很多的時候,家長雖然知道了孩子長大了,但是思想上還是按照孩子小時候的教養方式來照顧孩子,只要見到孩子遇到了什麼事情就忍不住親自幫孩子做。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見到孩子摔倒了,家長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孩子遇到困難,家長第一時間去幫孩子解決;孩子受到了欺負也會第一時間去給孩子出氣等等。

    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孩子做些事情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不顧孩子的反對,經常性地拒絕讓孩子進行嘗試,這不僅不利於孩子能力的發展,而且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對於幫孩子做事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沒有什麼自主的能力,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家長的照顧才能生存下來。如果這個時候孩子的需求一直得不到及時滿足,在心理學上講孩子就會受到很大的挫敗感,心理和身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曾聽同事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有一年大年三十的上午他去小夥伴家玩。剛到他們家就發現小夥伴家的春聯已經貼上了,於是就趕緊跑回家告訴爸爸。說誰家的春聯已經貼好了,咱們也趕快貼吧。

    當時他的父親再忙其他事情顧不上,於是就跟他說不急,等到下午貼也不晚。父親不急小孩急,一個上午同事催了他父親好多遍,可他父親依然不緊不慢地幫著手中的事情沒有答應同事的請求。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同事的父親忙完了手中的活計,去貼春聯的時候,同事對貼春聯也沒有什麼熱情了。雖然這是件小事,但是對同事的影響確實非常大的,從那年春節之後,同事再也沒有催過他父親貼春聯,而且等他長大後有了能力也沒有小時候貼春聯的熱情了。

    同事小時的這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觸動!這件事讓我明白,不僅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願望得不到滿足會對孩子有不小的傷害,而且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如果願望持續得不到滿足也會受到不小的傷害。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要及時地對孩子進行迴應,並儘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

    當然對於孩子無禮的要求或者是在他力所能及範圍內的要求,不僅不要去滿足孩子的要求,還要儘可能地想辦法讓孩子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不光在孩子小的時候什麼事情父母都幫孩子做,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當孩子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能力的時候,家長還積極主動地幫孩子去做。這不僅會消弱孩子做事的積極性,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

    上高中的時候有個家是縣城裡的同學,家庭條件很不錯。平時他不住校,也不上早自習,每天除了學習什麼事情也不做,即使是自己的學習資料亂遭遭地堆在課桌上也不整理。他不上早自習還得到了班主任的特批,當時很多同學都很羨慕這個縣城裡的同學。

    不過等到上完高中,考上了大學之後,事情卻發生了很大的轉折。在高中住校的許多學生都很快適應了大學裡的生活,然而這個整天學習又不住校的同學,卻遲遲不能適應大學裡的生活。即使在大學裡生活了一年也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每次想起這位同學心裡都非常感慨,上高中那會他也是一個自信灑脫很有朝氣的少年,然而上了大學之後怎麼變化那麼大呢。對於孩子來說除了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之外,還要學習生活中常用的必備技能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為有用之人。

    人是社會的人,來到這個社會上只有經受社會的洗禮才算真正的長大。就像溫室裡的幼苗,雖然在溫室裡他能夠茁壯成長,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成為棟樑?

    孩子就是幼苗,父母的關愛就是給孩子營造的溫室。孩子很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作為父母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去經歷、體驗真正的“風雨”,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教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事件,作為家長不能不管,而且也不能什麼都管。該幫助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幫助,該放手的的是一定要懂得放手,這樣孩子才能長成你期望的樣子。孩子的成長需要鍛鍊,什麼都不讓做,只能培養成溫室裡的花朵。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為什麼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