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趣舍
-
2 # 金道論國學
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侷限的狹隘心境中透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這對擴充套件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世界,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物慾的誘惑,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社會角落,以物質財富的多寡論英雄和成功,己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內心共識。人被外界的物慾所控制,遺忘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價值,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匱乏危機”,因而,物質財富的增加不但沒有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讓人陷入一種物質慾望的怪圈,永遠不知滿足。不少人“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免不了權力誘惑造成畸型的人際關係,激烈的競爭致使人們心理失衡,利益的趨動使私慾膨脹,沽名釣譽導致道德論喪。如何在功名利祿面前從容坦蕩,如何保持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全人類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3 # 鬍子哥書評
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傑出的,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中華文化的形成者,完善者之一!
遺憾的是時代的變遷對莊子的評價也有了其它的味道!
最近正在承受錢財俗物焚煎之苦,讀莊子欲以靜心忘情。共逍遙乎天地之間,悟萬物之奇妙。
關於莊子,一直以來聽得最多的評論就是"莊子思想是出世的,孔子思想是入世的",細想來這種說法也非一無是處。莊子是站在宇宙天地的角度回望人類社會的,相比孔子他對人類飽含著更多的憐憫之情,比人類研究猴子的世界或其他動物的世界,更像一個精神的主宰。他最強烈的慾望就是想喚醒身邊的人們,那些被“利”字困住思想和靈魂的人們。莊子的思想是關於心理學的,是關於人生哲學的,更是關於人生境界的思想。因為他的這些思想,可以引導我們走向那條通往心靈自由和精神解脫的道路,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我們就會感悟到更多的精彩人生,領略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是天地間最為玄妙的智慧和最高遠的境界"。做為"莊周"時你不一定能懂莊子,可是當你變成"蝴蝶"時就不一樣了!
-
4 # 詩意人生Y
謝謝邀請!從莊子身上看到了“道”的自然而然,更梳理了對塵世一些東西的過濾!歲月短暫,愛好自己才會更好的去創造和生活!凡塵瑣事太多,分清主次,輕裝去追求人生目標!一邊享受奮鬥的快樂,一邊享用屬於自己創造得來的幸福!然後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無論捨得都是快樂的!一家之言!
-
5 #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老莊哲學,主張“無為”,師法自然,崇尚道德。其思想體系極為廣博。比如在國家統治政策上,主張君主要無為而治,即不要用聖人仁義之說來治理人民,而要拋棄仁義之說,讓人們任性保真,不要約束人民。又如,強調百姓之無為,即是率性任情,不要捨己效物,失卻本性。
莊子學說的出發點,是基於他對理想國的認識。在莊子看來,人類的理想王國,應該是上古時代。“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民至治而已。”
莊子的無為思想,固然有其侷限性,正如沒有任何一種哲學理論能覆蓋整個人類,讓所有的人接受一樣,莊子的學說,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然而,他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探索,其返璞歸真的理想,仍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人性的光輝。只是在如何建立人類理想社會的手段和途徑上,莊子尚停留在遠古時代的大同混一。
拋卻建設理想社會的手段,莊子的無為思想有很多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鑑的。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對於我們理解我們的社會組織,以及對我們的個人修養以至真正的解放大有裨益。
莊子是無為的代表,他的“夢蝴蝶”流傳至今:“不知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如果用一個字形容莊子,我想再找不到比這個字更能代表莊子的了,那就是“虛”字,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莊子的逍遙遊或許是在夢中,如果按能力劃分,也許是造夢級的大師。
-
6 # 馬振廷1
瞎折騰,八十四歲死啦,不士,不道,不俗,混混一個。養生,治家,安邦,平天下,一樣沒成。抄書匠而已,賣書也沒發財,理論否子,大騙子。從來別看誰說什麼,只看確實做到了什麼,用事實證明有什麼用處。他本人要做不到的,學了也白費時間,浪費心思。增加心理負擔,反而,傷神,傷身,傷人。
-
7 # 紫薇閣主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雖還沒讀完,但僅從第一篇“莊子何其人”中,我就收穫頗豐。透過對莊子的介紹,我覺得莊子不愧是與孔孟並肩的思想家,因為現在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早已被莊子所看透。讀完這一篇章,莊子給我的形象就是一個披頭散髮,逍遙自在,無憂無慮,放蕩不羈,每天快快樂樂喝著小酒周遊列國的人。但凡是這種體貌的往往就是看透世界的人。
從莊子身上,我收穫最大的一點就是“心態決定自己的幸福指數”。經常聽到一些人說“活得真累”,也經常看到一些因為受不了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而自殺的新聞,究其原因就是沒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活得真累”難道是“真的累”嗎?是身體累還是“心”累?我想,如果冷靜下來仔細體會一下的話,應該是“心累”,也就是心態出問題了。為什麼在同樣的單位,擔任同樣的職務,幹著同樣的工作,有的人整天風光滿面,笑臉如花,每天快快樂樂上下班,而有的人卻整天愁眉苦臉,上班的心情如上墳,這也是“心態”,有這樣的心態你能幸福嗎?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莊子這樣凡事看得開,我想社會上的悲劇就會少很多,自己臉上的皺紋就會少幾條,自己就會多活幾年。
就拿像我們教育行業一樣的所有的事業單位來說吧,評職稱、晉級這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這些並不是說評就憑上,說晉就晉上的,這個需要你拿出真抓實幹的業績來,你什麼時候到那個水平了,自然就會評上晉上的,如果說某個跟你一年來的,起點相同的同事比你早評上晉上了,只能說人家在起點後的中途跑中比你快了,嫉妒也好,認為中間有什麼貓膩也好,那就是你自己的心態問題了。為了這個再去暗中調查,再去上一級部門去舉報那就顯得你太“小人”了。既然知道自己已經被別人落下了,正確的心態應該是看到差距奮起直追,總有到你的時候。試想一下,到時候你也評上晉上了,再回想一下當初做的這些事,就會感到真不值得,還傷了同事們的和氣。這幾年火的異常的宮鬥劇,裡面的每個妃子都想當皇后,為此心態出現問題採用各種手段,我倒覺得她們可以理解,畢竟誰當上皇后全靠皇上一人說了算,所以要不擇手段在皇上面前表現。但是現在的社會,不再是一人說了算,有公平公正做保證,就萬萬用不著心態這麼急切而使出一些不擇手段的措施了吧。再試想一下,你每天都在想這些低階無用的手段而費腦費神,你不累才怪呢,你幸福才怪呢,你的幸福指數高才怪呢。所以說,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就大膽的敞開心懷,擺正心態,你想要的結果總會來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到時候想要的結果也有了,該享受的也享受了,這多麼幸福啊!
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把功名利祿這些像莊子一樣看的開一些,心態好一些,你的幸福指數就會高一些。
-
8 # 野駱駝9777
從莊子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回答;
莊子生在先秦百家爭鳴的年代,說是諸子百家爭鳴,那真是百舸爭流,各盡其美。
儒,道,墨,法,四大著名學派,莊周獨立道家鰲頭,是老冉創立道德的繼承人。史上並稱老莊。
莊周倡導;
人生在世,應當尊重宇宙自然執行之道,渾元往復,清淨養生,薪火相傳。
《莊子》天地
原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譯文
天地雖然大,它們的執行和變化卻是均衡的;萬物雖然多,他們的調理卻是一致的,百姓雖然多,他們主宰者卻是國君。國君管理天下,要以順應事物為根本而成事與自然。
原文;
曰:“得人者,居無私,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譯文;
諄芒說“順應外物凝神自德的人,安居沒有思索。行動沒有謀慮,思想上沒有是非美醜的概念。四海之內人人共得利益便是喜悅,人人共享財貨便是安樂:”
莊周的道德思想非常開放在那時就看到了【要想活的好,公心不能少。】認為到任何時候任何年代天下為公是第一。一個人成不了一個社會,全面融入到社會層面每個人都會活的更好。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莊周透過對社會調查,總結出了相對主義理論。他宣揚這種思想比較前衛,對後世的啟發有深遠的影響。
最具特色的是看淡富貴榮華利祿,提出無神論者,是古代著名的法典學說,這些都是我們後人應該學習掌握的經典理論。
-
9 # 西安交大黎荔
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奇人,《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奇書。一般認為《莊子》有一大一小兩篇序言。大的序言是《天下篇》,包含了理解先秦學術的樞紐。小的序言是《寓言》,揭示了莊書的言說方式。其中這一段涉及修行的口訣,意味深遠。顏成子游總結自己的悟道,一年一個境界,總共修了九年,最後達成“大妙”。其歷程是:“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一年而野”,那是打破原來頻道的各種拘束狀態(此之謂命),從固定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把波長和氣息放出來。
“二年而從”,漸漸收斂狂放,逐步持守規矩,轉而向內尋找。
“三年而通”,在長時間的摸索中,得出野與從之間的中道。 此為第一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人籟。鍾泰《莊子發微》謂可當《易》之“窮理”。
“四年而物”,如夢初醒,以前種種皆是妄想,這時才初步接觸到世界的真實。前面解決了心理問題,所以開始能排除內心干擾而及物。
“五年而來”,知道內外接通的關竅,體會到感應之理(《易經》象和形之變化),甚至有時會想什麼來什麼。
“六年而鬼入”,生命中潛在的負面因素顯現出來,甚至會出現種種誘惑。如有鬼魂入於心而能悟萬物的境界,雖為魔道,又有幾人能及之。莊子於此既尊重民俗的習慣說法,又有哲人的獨特理解。《庚桑楚》:“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這裡包含著甚深洞見,既指出負面因素的成因(出而不反),又點明其迴歸道路(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抵達又能返回,可謂最佳的解決方案。此為第二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地籟。
七年而天成”,陰陽兩氣自然而然,與天同其造化。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超越生死的境界。 “九年而大妙”。即身成就,形神俱妙。此為第三階段,相通於《齊物論》中的天籟。
莊子是最難得的開悟者之一。總觀此段文意,神行不測,內容精深之極,在我看來是莊子的口訣。天有歷數,人有地據,一境翻出一境,一進疊現一進,人生之超越無窮盡。
-
10 # 鵬學天下
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安然自得,過得瀟灑自在。他著作的《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著作,莊子借用很多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將生活中深奧難懂的道理,活潑鮮明的表達出來,他的思想,符合我們國人追求自然、和諧、淡泊名利的本性,深受大眾喜歡。
一、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
不要因為榮華富貴而放縱懈怠,也不要因為一時窮困而隨波逐流,無論富貴還是貧窮,其實內心的快樂都是一樣的,因此得道的人總是無憂無慮的。
二、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讚美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責怪他,他也不會因此而難過。他能清楚地認定外物和內心的分別,能分辨出榮譽恥辱的界線,內心不會受外界環境一絲一毫的影響,一切不過如此罷了。
三、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人不應該因自己的好惡而傷害自己的身心,只要常常順應自然,就不必強求增益生命,身體自然會健康長壽。
四、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
萬事萬物都不能干擾他的內心,所以他的內心始終保持平靜。這也就是古人所說得道之人不為物累,不為欲傷的道理。
五、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好像日夜交替一樣,只是自然規律而已,所以沒什麼好擔心憂慮的。
六、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得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古時候得了道的人,日子過得再貧困,他也很快樂,日子過得通達了,他還是很快樂,他所快樂的並不是貧困或者通達,跟物質享受沒有任何關係。只要心中有道,無論貧困通達,都好像春夏秋冬、風雨雷電一樣,都是自然界的正常規律變化,跟外界無關。
七、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的執行規律,又明白天下人類的行為規律,那他的認知能力,就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了。
八、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一個人做了善事卻不貪圖名聲,做了惡事而不至於犯法獲刑。這就像氣循任督二脈,迴圈不息一樣,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可以保護身體,可以保全性命,可以養護精氣神,還可以享盡天年。
九、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哀莫大於心死,如果一人灰心喪志,自己的心死了,那就沒有人能幫他恢復生機了。
十、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苦短,人這一輩子在天地之間,歷史長河之中,就如在一個縫隙裡看白馬飛奔而過一樣,只不過一剎那的瞬間而已。
我們學習莊子要學他的:
1. 天下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我們要學習知識,瞭解規律,遵循規律,順其自然;
2. 世上不順心的事多,不要因為不順心而煩惱,要樂觀面對世界;
3. 一個人不能因為貪圖榮華富貴就置法律於不顧,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4. 煩是一天,樂也是一天,我們要從內心接受,不要受外界的干擾;
5. 人生苦短,要早立志,早日完成夢想……
-
11 # 儒姐在北京
寧靜,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之際,萬物皆靜。眾生淡泊。時光碾碎的不僅是歷史,還有物之靜美。於是,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沸騰,將一切靜者置之千里。
現代,就是快人,快車,快飛機,“快”攆著時間的尾巴,將我們累得氣喘吁吁、精疲力竭,卻又使我們樂在其中,讓我們無暇停下審視自己的步伐,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是多麼輕描淡寫,如蜻蜓點水般浮躁而又不真實。中國一味追求速度與經濟的融合,卻不知快速讓我們失去了寧靜生活的機會。當發達國家在寧靜中閱讀,以求生命寧靜,我們的閱讀率才及日本的十幾分之一,寧靜已遠去,發展變得虛空,變得如危樓般浮躁。
寧靜是規格很高的,它不是出世,而是一種靜觀其變的淡泊。雖無法讓你一手遮天,卻可以使你達到空前的高度。
自潘多拉打開了魔盒起,利益,野心……,一代代人,一代代的空虛的人性,爭名奪利,明爭暗鬥,利慾薰心,讓人喪失了為人的資格。一顆原子彈,能讓全世界瘋狂,原子彈的背後是赤裸裸的野心和貪慾。
如果說“快”是變態的行動,那麼“貪慾”就是變態的心理。淡泊之靜非常人所及,它可以捨棄一切,迴歸於萬物的核心。
笛卡爾在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寧靜,寧靜若生,名利即是死,笛卡爾是真正寧靜之人,他說:“我只要求安寧和平靜”。寧靜,更善冥想,沒有冥想,笛卡爾何在?
寧靜不是生硬的,相反,它是極其敏銳的,會因落花而感傷,為枯葉而悲泣。
中國的寧靜,首推莊子。“人莫鑑天流水,而鑑於止水”,莊子一生都在追求無為,卻正因寧靜,而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與思考,讓一生更有價值。莊子的知慧在於靜,在於淡泊,這份淡泊在歷史長河之中非但未褪色,卻愈發難能可貴,而且這正是現代人所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寧靜方可致遠。
寧靜,本是自然之物,需感悟與醞釀,但是我們既不知醞釀,那就給自己一些寧靜吧。
以求思索。
-
12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與其當神龜,叫人殺死把甲殼供上殿堂,不如活著當王八在泥裡爬來爬去。
楚國請他去做官,莊子給使者講這麼幾句。挺受啟發。
-
13 # 玖石子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稱莊子為“神人”。莊子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本書中,于丹延續講述《論語》的方法,以現代的視角來講述莊子的思想。在《于丹〈莊子〉心得》中,她將主線放在莊子的“逍遙遊”上。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認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這部書裡,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裡,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于丹說,莊子寫在書裡面的東西,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而且團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那樣的年代裡,只是何等的心胸與氣魄,這是怎樣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狹小的空間,把思想插上翅膀飛上九天翱翔,距今兩千年了,我們才得以真正的飛上藍天。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心中能藏有這種乾坤,哪還有什麼人生的苦惱不能隨運氣而飛至九天之外呢!
莊子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這亦是我崇拜莊子的一個方面,紅塵滾滾,物慾橫流,我們當世難得發現人不去為了名利而奮鬥的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為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做點事情,那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也應該是雲淡風輕,過的詩情畫意一點兒!不應該在物慾中用盡心機,心情負重,了無生趣!
-
14 # 夢蝶也逍遙
夢蝶蒙澤說生命虛幻
無何有之鄉神遊物外
秋水河伯觀照自我淺陋
庖丁解牛聞結構之道
曳尾塗中曉功名利祿鏡花水月......
-
15 # 李啊啊呦耶
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遊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於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讚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於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於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裡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於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於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範、人生準則、忠於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於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更可以依從於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鬆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裡,莊子的逍遙遊思想並沒有什麼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後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採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
16 # 水岄齋
超脫世俗的煩惱,與大道融為一體。
精神境界灑脫自在,對待生活順其自然。
不為情所困,以理化情,天人合一。
-
17 # 熱騰騰影視
一、莊子人生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研究莊子的人生觀之前,有必要對其生活的時代進行分析。莊子人生觀的產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影響,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莊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年代是諸侯分裂,思想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
各諸侯國為爭奪自己的霸主地位,到處開展戰爭爭奪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作為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周禮,也在逐漸的崩潰,瓦解。這體現了當時的傳統思想觀念已經與當時的社會實際不相符合了。舊的統治思想開始瓦解,但是新的統治思想還沒有形成。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各個思想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莊子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自己的切身體會,提出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思想,他更加註重個體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羈絆的自由。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非常獨特的。
不同的時代背景,將會影響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對待莊子的思想,首先應該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並且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來對莊子的思想進行重新的解讀。所以一定要了解莊子思想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混亂,社會比較動盪,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使莊子的人生觀為了解救人們超越現實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莊子人生觀的主要內容
莊子人生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對莊子的人生觀進行解讀的時候,我們可以逐漸對莊子的思想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莊子的生活是比較清貧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豐富的,我們對待莊子的思想,應該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靜下來,慢慢地領會莊子所倡導的人生觀。
莊子的人生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對待人生的態度
莊子的人生態度是非常豁達的,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被外在世俗的東西所牽絆,更不要為了這些外在的東西改變自己內心的想法。但這非常困難。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有時我們會被這些誘惑迷惑了雙眼,迷惑了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心會跟隨這些東西而改變自己。
但是這些誘惑所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發現在我們被這些誘惑綁架了,完全失去了自我。我們沒有了自己內在的東西去支撐自己的靈魂,這是非常可怕的。
莊子認為人應該放任本性自由發展,能夠這樣做的人稱為"真人"."真人"有五種含義,第一種,內心比較平靜,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第二種,淡泊名利;第三種,無畏生死;第四種,虛懷若谷;第五種,不偏不倚。
莊子的人生態度在當時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對一些政客或者有抱負而難以實現的人才來說眼前的種種不順,或許只有持有像莊子那樣的人生態度,把一切都看淡,保持一顆豁達的心,這樣才不會深陷失敗中難以自拔。
由此可見,莊子的人生態度是與當時浮躁的社會相反的,他認為人應該是內在人格的修煉。
(二)人生的目標
莊子的人生目標是重視生命,輕視名利。莊子當時生活的時代是比較動盪的,諸侯國之間進行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重視名利。而這種對名利的追求,造成種種的弊端,使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這種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促使莊子開始思考人生所應該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莊子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出發,建立了重視生命,輕視名利的人生觀。
莊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承認了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道"和"德"共同結合而產生的生命。
所以生命是非常珍貴的。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無限來說,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但每個人在這麼短暫的生命中所承受的外界和自身的壓力是非常多的,在這樣的壓力環境中,人的生命健康難免會受到傷害,所以每個人都會關心維持自身健康並且長壽的方法。莊子認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相對於其他的外在東西來說,世間的任何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相對於生命來說,是非常低階的東西。所以他對當時那些為了追求名利的人的做法是非常鄙視的。
莊子認為人應該順從自己的本性生活。他主張人應該不要被外在物所勞心勞力,並且是自己的心被外在無所牽掛,人應該無所羈絆,無所依賴,自由自在地生活。
在莊子看來,道和德就是順其自然,就是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來生活。人們應該做自己的主人,重視自己內心的力量,不應該為了外在的名利,而被這些東西牽著走。莊子的這種人生追求,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有助於喚起人們渴望平靜和諧生活的意識。莊子的思想對於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來說是有積極作用。人生短短數十載,能夠順從自己的本性,達到我們自己內心的真正滿足,這就是莊子的人生目標。
(三)人生的意義
人生存於世,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莊子對人生的意義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莊子認為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是由他個人的修養所決定的,個人的修養比較高的時候,他看待事物的態度,也就自然會比較不同於普通人,並且這種態度會影響他的命運。當你看待事情的時候,境界比較寬廣,你就會保持豁達的態度,你就會收穫更多的成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保持豁達、淡泊的心態面對功名利祿。
其次,我們作為一個人,應該首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當你認清自己之後,就不會因為眼前的困苦和生活而煩惱,達到真正的自由,使自己真正地做自己。
當我們面對外面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受到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也會受到成功與失敗的影響,還有功名利祿的驅使。
當面對這些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難免會受到其影響,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本性就會受這些東西的奴役。那樣的話,人性就會被物所奴役,這樣和機器有什麼區別,和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莊子認為我們應該做自己內心的主人,人的生命本是自由,若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牽絆,定會使人性受累,沒有了自由,就會喪失人生的快樂。
莊子透過對生和死大徹大悟之後,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觀。他認為,生和死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生是順應了自然,死也是順應了自然。人不應該懼怕生死,也不要無謂的失去自己的生命。讓人不被生死所束縛,在他看來,生死就是物質不同形態之間的轉變而已。生死是不受人的主觀意願影響的。生死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像黑夜與白天之間的轉換一樣。
人生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莊子的態度是豁達的,他認為世人不必為了這空的形體而感到悲傷,應該想到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人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生也罷,死也罷,都是迴圈的一個階段而已。所以當莊子的妻子死後,他並沒有感到十分的沮喪,相反卻唱歌、跳舞。這在外人看來是非常不理解的,莊子解釋道,人的生死如同四季轉換一樣,始終是自然現象,我們沒有必要對之感到十分的悲傷,真正懂得生命之道的人,是不會因為生死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的。
三、莊子人生觀對於我們的啟示
莊子的人生觀雖然產生於古代的封建社會,但是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於我國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莊子的人生觀啟發著人們,要看淡身外之物的追求,重視內心力量的發展。要使自己的內心迴歸自然,順應自然。
莊子的人生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不會追求那些累人心的外在之物,那些東西只會牽絆內心的力量。在莊子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自身的宿命,我們不必太過於在乎,只需要平靜地接受。並且,世人不必為了位高位底而感到內心的不平衡,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在乎這些虛名的。莊子的人生哲學是特立獨行的,他所標榜的做自己,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是自己的內心達到真正的發展。所以當我們對待生活的不如意、挫折的時候,都應該堅信世界上總有路可走,不要看得太重,應該懂得釋然。
在現代的社會中,人們不斷被各種慾望所誘惑,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慾望。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實現這種慾望,開始孜孜不倦,為此付出自己的時間、健康、精力,以至於所有的生活都以這些慾望為中心,完全失去了自我。在莊子的人生觀中,這些是遠離真正的幸福的。怎樣做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在莊子看來,我們應該放下心中對物質的慾望,應該從注重外在物質世界的追求轉向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的真正幸福在於內心的平靜,內心力量的足夠強大。透過"坐忘"、"心齋"使我們不斷從現實世俗的名利中解放出來,給自己心靈一片淨土,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面對這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本性,不會被這外在世界的各種壓力所打敗。在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也不能患得患失,想得太多,就會受到這些牽絆的拖累,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效果,這樣很難將我們實力全部發揮出來。我們應該像莊子一樣,使自己始終保持自由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專注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
18 # 不忘初心136533244
略讀《莊子》,分享一下我對此題的觀點。《莊子》分為三篇(即內篇,外篇,雜篇,三十三個章節)。
還是“道”。它覆蓋和託載萬事萬物,真是廣闊盛大的。
無所作為這就是順應之道,無所教化這就是順應天性,廣泛地愛人利物這就叫做仁,行為不與眾怪異這就叫做寬,能夠包羅不同的萬物這就叫做富。所以能夠執守天德就算是把握了萬物的綱紀,成就了德行這就是功業的確立,能夠順應大道這就叫做完備,不因外物挫折心志這就叫做德行完美。
“道”就是理順,“德”就是和諧。
所以說,天性存於內心,人事顯露於身外,“道德”本於自然。我是能力有限,就悟出了這些,要想更深的省悟這個“道”,詳看下面配圖才女子的行為……
-
19 #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喜歡莊子,之前在"莊周夢蝶"那裡我就說過,喜歡莊子是因為他會講故事。我發現,會講故事的媽媽是好媽媽;會講故事的老師是好老師;會講故事的商人最會營銷,是個好老闆……如此類推,會講故事的莊子當然是個有幽默感的睿智之人,能給予人智慧與能量。從莊子身上感悟到什麼呢?還是讓我從最喜歡莊子講的三個故事講起吧。
第一個:大樹的故事。莊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下,溪邊看到了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直聳雲霄,很是驚歎。莊子問伐木工人,這麼高大的樹木,為什麼沒人砍伐呢?伐木工人不屑一顧地說:這有什麼好奇怪的,這種樹不中用。用它來做船,太重了,會沉;用它來做棺材,又很快腐爛;用它來做器具,又很容易毀壞;用它來做門窗,它的脂液又總是不幹;用它來做柱子又容易被蟲蝕……總之,它就是個沒用的東西,不成材。這個故事告訴我,正因為不成材,這棵樹才保全了性命,活得長久啊,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時無用方為大用啊。
第二個曳尾塗中的故事。一個荒涼的小村莊,一條小河邊上,一個壯年漁夫在獨自垂釣。彼時陽光灑落,水面波瀾不驚,漁夫靜靜地沐浴著陽光悠然愜意,逍遙自在,毫不理會他身後站著的兩位穿著華服的畢恭畢敬的官員,這是兩位楚王派遣的大臣,他們表達了君王的愛才之意,說:“楚王想請您出山,管理國家政務,懇請應允”。聽了這話,漁夫並沒有受寵若驚倒反表情凝重了起來,然後,緩緩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它死了已經有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著它,又用巾飾覆蓋著它,把它珍藏在宗廟裡,請問,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骸在宗廟裡顯尊貴呢還是寧願拖著尾巴活在泥水裡呢?”兩位大臣似有所悟地回答:“寧願拖著尾巴活在泥水裡”漁夫說:“那麼你們請回吧,我也是這樣選擇的……”人的快樂在於天性的自由而無關功名利祿、榮華富貴。
第三個哀駘它的故事。哀駘它長相醜陋,是個醜八怪,可是衛國人特別喜歡他,無論男女。男的跟他交往之後都不願意離開他,即便離開也會時常想念他。女人和他接觸過的,都死心塌地地想嫁給他,哪怕給他當小妾也願意。哀駘它無權,無勢,無錢還奇醜無比,怎麼這麼受人歡迎呢?魯哀公也見過哀駘它,剛開始也差點嚇暈,長得實在超過想像,實在抽象。但交往不到一個月就開始佩服他,不到一年就開始非常信任他,願意把國家要事交給他打理。哀駘它告訴我們哀駘它之所以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品性純良,德行深厚,不受得失、窮達、窮富、美醜等外在的侵擾始終保持心靈自由,自然平和,純真超脫,是一個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
綜上所述,從莊子身上我感悟到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有無限可能。世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莊子就有著萬里挑一的靈魂,莊子的故事真是太有智慧了。
-
20 # 封旺律師
讀過莊子以後,我認為他是中國哲學當中,最具有哲學色彩的思想。
哲學大致可以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
本體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認識論,即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倫理學,即人應當如何過好這一生,是人與人關係的準則。
哲學起源於古希臘,哲學的起源是科學,源自人們對死亡和世界真相的扣問。我們所言之中國哲學,所謂儒墨道法者,大多都可以歸入倫理學的範疇,如儒家之仁義,墨家之兼愛,都是關於自身道德與群己相處準則的問題。
莊子不同,他的眼光投向世界本質。用錢穆的話說:“孔孟楊墨,其實他們都偏在人生界,莊子的思想卻能更多注意到宇宙界。”又如《蘇菲的世界》裡巧妙的比喻:莊子就是兔子皮毛中那個不堪矇昧的寄生蟲,一心想要爬到毛髮的頂端,看看那個創造世界的魔術師的模樣!
莊子的思想處處透露著“矛盾”的思想,這與馬克思哲學不謀而合。世界發展的動力是矛盾,就像圍棋,黑白子包圍與反包圍的關係,兩股勢力在交織鬥爭中增長、變化,只不過世界沒有棋盤的範圍。
莊子對待矛盾的態度是頗耐人尋味的,他否定一切不必要的存在。正如《動物莊園》裡的驢子本傑明:據說上帝給驢子創造尾巴,是為了驅趕蒼蠅,而在本傑明看來,他寧願沒有蒼蠅,也不需要尾巴,哈哈!多麼絕妙的想法,這也很能概括莊子的思想,在《莊子》中,大量事物被其斥為“駢拇枝指”,即多餘的東西,而理想的狀態便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實現物與我同一,此所謂道法自然吧。
作為一名律師,在讀法學院時便對此多有感慨:人類的法律體系堪稱精巧,努力地想要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有有什麼值得讚歎的呢,我寧願沒有糾紛,也不需要繁雜的法律。或許,真正能夠阻止矛盾產生,而非事後解決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吧。然而,這又是多麼的不現實,所以,這也是莊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實質上不是駕馭矛盾,而是迴避矛盾。前者就是法家思想了。
或許,宇宙這個矛盾機器,從大爆炸那一刻開始便是此消彼長不能停歇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思想固然瑰麗多彩,但終究只是一場迷蝶之夢吧!
回覆列表
莊子(本名莊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一個人的自在和逍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和別人無關,和周圍環境無關。
如果人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體驗,這種狀態就叫做相忘於江湖。這是一種很理想的境界。
換言之,世上的每一個人,在自然天性和精神獨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區分和界限,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只要人們能夠遵從天性,彼此獨立和自在,就是一種相忘於江湖的幸福生活,這也叫逍遙遊。
但這就是那個不同尋常的莊子,一個神奇、特立獨行的莊子,莊子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
在莊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不由自己決定,是“精氣”聚合的表現;所以人應當順從自然規律,物物而不物於物,即順從自由而不是為自由所累。這種境界叫思想的獨立,人格的自由,這才是真正逍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