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蘭空老張
-
22 # 李廷明5
高鶚續寫《紅樓夢》讓《紅樓夢》得以完整,流傳於世供人欣賞,研究,功莫大焉。千人續寫一時皆廢,可見高續《紅樓夢》之價值。非狗尾續貂。即便狗尾,勝千百狗尾,比無尾何?若高遜於曹雪芹,後之賢者之見,曹不能復生,非專於紅學者未識其瑕,閱之可也。唯此《紅樓夢》完璧一體。倘後之再續,可不必。徒弄才筆,時移事遷,不可問也。倘後大才真作新《紅樓夢》可觀,自是一樂,斯亦讀《紅樓夢》之後識之筆,絕非原《紅樓夢》之原味焉。或徒僅於文辭可賞而已,要失了歷史親歷的深切。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曾見上海《文匯報》連載今人改作《紅樓夢》,作者俊才名字忘記了,敘賈寶玉事與原作大相徑庭,往往似有現代人的影子,語言文字仿《紅樓夢》,亦美,可細品賞。後作,靈氣未達,未能突破前人舊的巢框,未能久傳於世歟!
-
23 # 夜幕告止
在我看來根本不需要後40回,結果早就在前文說明了!曹公寫的是蓮枯藕敗,水涸泥幹!高鶚寫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文學價值低了太多!
-
24 # 小一笑很好看
對於一部鉅著《紅樓夢》,能寫出這樣的續書啊,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不過文字功力,思想功力,跟前80位比還是差了很多。
-
25 # 吉月文
首先要解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紅樓夢後40回是高鶚寫的嗎?在胡適以前沒有人持這種觀點。而根據程甲本的序言,高只是一個編輯而已。後40回是透過尋訪獲得的,書商程偉元認為就是原本。
在胡適以後,很多人認可了他的觀點。不過最新的研究成果否定了胡適的觀點。現在最新出版的紅樓夢將續作者標明為無名氏。
其次,紅樓夢的通行本究竟是不是原本。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也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後40回不是原作者所寫。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有兩個。第一是早期的手抄本當中,沒有後40回。甚至於某些更早的版本,連80回都不完整。後40回是在程甲本當中才第1次出現,距離最早的版本時間很長,很有可能是其他人續寫的。
第二,後40回的很多內容和情節,與早期手抄本當中的批註所提示的內容不一致。此外,從語言習慣和風格上,包括從藝術能力上面,與前80回也有比較大的差距。
非主流觀點認為後40回和前80回,是一個作者。美國有一位華人學者利用現代計算機分析技術,分析了前80回和後40回的語言風格特徵,認為是同一個作者所寫。也有學者認為,後40回的水準下降比較大,和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創作難度加大,第2個原因是,作者後期可能有生活或者身體上的變故,不能夠很好的完成作品,導致了前後的落差,但不能因為這種落差就否定是同一個作者。
我認為主流觀點比較合理。
最後,對於目前的這樣一個通行本的後40社會應該如何評價?
應該承認這是目前所有的續寫當中最成功的。某些自詡為紅學家的人士,對於後40位的批評其實過於吹毛求疵,並沒有客觀公允的給出評價。
在紅樓夢的手抄本流傳階段,就出現了大量的紅樓夢的續寫的內容。但是在程甲本出現以後,就取代了其他所有的版本,成為了主流。可見這個續寫是非常成功的。就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的。
那麼從整個續寫的藝術造詣以及對作品的完成來看,應該說還是有相當水準的。先說藝術造詣,我個人認為至少在遣詞用句方面還是大體上傳承了前80回的風格。在結構編排上面,雖然力有不逮,沒有能夠很好的完成所有線索的收攏與揭示,但是基本上把主要人物都照顧到了。
從作品的完成度上看,比較忠實的按照原著前80回的傾向完成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同時又交代了賈寶玉的最終結局。賈府的復興這樣一個結局讓很多人不是太滿意,但這樣一種描寫其實更符合當時人的一種社會心態。如果參照金瓶梅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結局,其實也是比較合理的。金瓶梅對於紅樓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照物件,作者顯然借鑑了金瓶梅的創作手法,所以在結局方面有所模仿也不令人驚奇。
而這個續寫當中的問題也是存在的。很多重要的非主要人物,沒有給予有效的呼應,比如開篇的時候的一個重要角色,葫蘆僧也就是那個門子。某些情節的設計不夠合理,比如賈寶玉突然開竅,參加科舉並且中舉。
其實要說差只能這麼理解,那就是畢竟不是原作者所寫,所以對於作品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對於很多線索的走向安排,很有可能和原作者原本的設想不同,這都將使得最後的結尾與原作者所設想的結尾形成落差。但是就目前來看,這是最成功的一個續寫。因此用狗尾續貂來形容顯然是不客觀的。
回覆列表
高鶚續寫紅樓夢已經被證偽,參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新出權威版本。最簡單的說法,程甲本高敘表明,他借旁人的書看了紅樓夢,一個不曾擁有手抄本的人,不可能是續書者。從程偉元處看到全抄本時,彷彿波斯奴見寶一般當不會虛指。功名場中人,不屑於稗官野史之情躍然紙上,幸好這書還不繆於名教,願意協助編輯而襄其役的。
從個人履歷看,1791年程甲本問世,1788年高鶚在鐵嶺鄉試中舉,走向社會,接下來兩年為會試年(含一年恩科),他進士不第,閒且憊矣,才有時間搞些副業。說高鶚在這個時間段內能續寫出四十回大書,可能嗎?
有一種邏輯,當你認為高鶚不該怎樣寫、應該怎樣寫的時候,那得問問,他為什麼還要那樣寫呢?你能想到的,他偏想不到?他一準比你傻嗎?——不要做文化上的義和團拳民!
程甲本《紅樓夢》高鶚 敘:
予聞“紅樓夢”膾炙人口,幾廿餘年,然無全璧,無定本。向曾從友人借觀,竊以染指嘗鼎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過予,以其所購全書見示,且曰:“此僕數年銖積寸累之苦心,將付剞劂,公同好,子閒且憊矣,盍分之?”予以是書雖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謬於名教,欣然拜諾,正以波斯奴見寶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並識端末,以告閱者。
——時乾隆辛亥冬至後五日鐵嶺高鶚敘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