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百味N
-
2 # 當代社會哥
個人英雄主義膨脹, 並違背諸葛亮制定的“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外交路線,擅自專行,拒絕東吳使者的友好,破壞了聯合戰線。具體情況:關羽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後山洪暴發,淹于禁等軍隊,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絡,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斷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
3 # herloo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自率大軍攻曹仁於樊城”;8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這就是關雲長水淹七軍的記載;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僅僅三個月之後,關羽便敗走麥城,最後身死隕滅。
關於關羽的死亡有人說關羽敗走麥城是諸葛亮借刀殺人,也有人說是劉備維護王權的開始,真正的原因可能誰也無法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從關羽的自身來分析一下:
1.太過於自負
關羽的性格一直以來都太過於傲慢,以至於自負大過於自信,自負的人在社會上勢必會產生一種影響,就是與同事的關係不太好。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他性格方面的情節頗多,比如劉備封賞五虎(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之時,關羽就說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我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意思是說黃忠沒有資格。
2.戰略上太過於輕敵
關羽敗走麥城,主要原因是呂蒙贏得了荊州,打破了關羽的後路,和曹操夾擊一起打敗了關羽。為什麼呂蒙能夠贏得荊州,就在於關羽太相信東吳和蜀的聯姻關係,政治結盟關係,以至於輕敵大意。
3.用人不當
關羽手下傅士仁、糜芳等人叛逃魏國,後來荊州失陷這正是他用人不當的表現。
4.不能聽取他人意見
司馬王甫曾建議關羽,說潘濬是一個嫉妒和有利可圖的人,不能使用,關羽卻置之不理。
我想關羽敗走麥城正是他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公元219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以後,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而下令斬首的正是孫權。
-
4 # 爺很叼2424
驕傲,愚蠢至極,天下唯我獨尊,剛愎自運,擺不清自己的位置放他身上最合適,三國所有武將中我最不喜歡的人了,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
5 # 歷史小白兔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關羽為什麼會敗走麥城呢,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關羽的“傲慢”。
首先,關羽盲目自信,不服諸葛亮,不聽謀士之言。關羽一直懷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對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部署陽奉陰違,拒不執行,是導致荊州失陷的最主要原因。同時關羽剛愎自用,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本來諸葛亮是給他派了很多謀士的,如馬良、伊籍等,但關羽面對他們的建議置若罔聞。如關羽命治中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王甫曾建議他:“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讓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謙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關羽不聽,說:“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這樣,守荊州的是對關羽有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安能不失。其次,關羽看不起孫權。本來孫權打不打荊州都可以,諸葛瑾給他出的主意正中孫權的下懷:“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孫權用其謀,派諸葛瑾去提親,沒想到關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把諸葛瑾轟了出去。孫權再怎麼說也是一方霸主,連天下第一英雄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怎麼能忍受如此屈辱,這也堅定了孫權取荊州的決心。第三,關羽看不起劉備的一些親族。劉、關、張雖桃園結義,誓同兄弟,但關羽對劉備的一些安排其實是不滿意的,劉備自封漢中王封官許願時,加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大將”,關羽不滿,表面上是看不起黃忠,“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實際上是不滿大哥對自己的安置,嫌官小罷了。劉備打算立義子劉封為嗣,關羽不悅,說劉封乃螟蛉義子,不可僭立,勸劉備遠置劉封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結果導致劉封對關羽兵敗“見死不救”;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在關羽手下為將,因飲酒犯了軍令,關羽並沒有打狗看主人,立命斬之,被別人求情方饒了一命,重打四十大板,摘下先鋒印。結果導致糜芳、傅士仁在東吳取荊州時不戰而降,也是導致敗走麥城的催化劑。第四,關羽輕視陸遜。陸遜是東吳有名的少年英雄,堪比當年英姿勃發的周瑜,關羽身為大將,卻對陸遜太缺乏瞭解,自認為陸遜毛頭小子,難成大器。道:“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於是沾沾自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到抗曹前線樊城,弄得荊州兵力空虛。關羽“舍我天下其誰”的傲慢使他失去了人心,敗走麥城本來就在情理之中。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
-
6 # 瀟湘登閣
根據我對歷史的看法:第一,是因為關羽的性格“傲”,除了劉備和張飛,其它人他都看不上。也正是他的“傲”,所以瞧不起孫權和呂蒙,也也是敗給呂蒙留下了伏筆。第二,劉備諸葛亮讓關羽留守荊州,讓其“東和孫權,北抗曹操”。他在沒有和孫權搞好關係的同時,又出兵抗擊曹操,所以敗給了孫權和呂蒙。
-
7 # 古今中外多少事
這是有前因的。
話說劉備當時不聽諸葛亮勸,不忍心奪取劉表的荊州,只能任由他被曹操奪取。
後來劉備集團迫切的想要根據地來發展,但又苦於兵力不足,只好求助孫權來一起攻打荊州。
但是孫權和周瑜也是個精打細算的主。他們和劉備集團討價還價,相約誰先奪取荊州算誰的。
結果周瑜苦戰數月,損兵折將不下數萬,眼看就要拿下荊州。卻被諸葛亮巧施妙計,一晚就提前收拾了荊州。
孫權集團咽不下這口氣,憑什麼我們在這鷸蚌相爭,你劉備坐享漁人得利。
所以派魯肅多番交涉,軟硬兼用。當時正是孫劉聯盟時期,合則兩利鬥則兩傷。劉備集團高層連夜召開會議,決定所有權歸孫權,自己借來使用。並約定取得下一個落腳點再歸還荊州。
後來劉備和諸葛亮奪取了蜀地益州,孫權立馬派魯肅前來索要荊州。
但是諸葛亮不想放棄這塊肥肉,想要一借不還。而且諸葛亮曾經三氣周瑜,導致後者英年殞命。
所以劉備集團就成了孫權集團的仇人,其中以呂蒙最恨劉備集團。一直想著報仇,奪取荊州。
後來劉備稱帝,派關羽坐守荊州。關羽受不了別人去前線打仗立功,自己也坐不住了。
看到荊州附近有曹軍來襲,所以不聽諸葛亮勸阻,硬要出征。導致荊州城防空虛。
呂蒙當然不會放過這等好機會,趁著夜色偷襲了荊州。關羽得知訊息,無心戀戰,只好撤軍。
前有敵人,後有追兵。關羽只好夜走麥城。結果被呂蒙中途埋伏,殞命麥城。
-
8 # 王似的逆刃
一,關羽有可能死在諸葛亮之手,諸葛軍師叫關羽出兵打曹操,還得防孫權,兵力就這麼多,打不贏曹操,劉備卻不派援兵。孫權卻早想奪回荊州,事實上雙方在這之前,已經差點大戰,要不是曹操出兵,讓雙方有所顧忌,劉備當時也退讓一步,把荊州分了一部分給孫權,孫權怕兩敗俱傷,也只好不全要,但問題沒解決。 後來,關羽北伐時,荊州空虛,孫權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良機。關羽雖然修建了烽火臺以防孫權進攻。但當時曹操,呂蒙,陸遜,都是當時的傑出的軍事家,兵力又佔優勢,關羽不可能不敗。
除非不進攻曹操,但諸葛亮的隆中對是這樣定的戰略,沒辦法,關羽只有一條路,失敗。如果諸葛亮派援兵給關羽,孫權自然不會進攻荊州,關羽之死,非關羽之錯,諸葛之誤!
…………………………………………………………
二,很多人把他的死歸疚在他自身的狂傲性格上,激怒孫權,破壞兩家聯盟,自取其死。我認為這只是加速關羽的死而已,並不是他死的主要原因。在某種程度上,關羽的死是必然的,他死於蜀國的基本國策:隆中對。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要說隆中對是錯的,事實上,隆中對是劉備集團得以稱雄立國的基礎。 曹操慘經赤壁大戰之敗,接著丟失荊州大部分,又在漢中被劉備大敗, 這個時候劉備的實力大增,相比於曹操的兵敗地失,於是這個時候短暫的出現了劉強曹弱的現象。 這個時候本來為共同對抗強曹的孫劉聯盟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為現在最強的是劉備了。 孫權會看著劉備做大嗎? 跟他聯盟幹掉了曹魏再來打自己? 而且關羽還不斷激怒孫權(拒婚,罵使),所以當關羽北伐取得不斷勝利的時候,曹孫終於牽手到一起了。
………………………………………………………… 三,就是兵力的分散。隆中對之中有“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則大業可成“ 後來的發展也正如其中所說,關羽率荊州兵,北攻襄樊,劉備兵駐漢中,以出秦川。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兵力分散,以至於關羽失敗後竟然附近無兵可救。就算關羽北伐成功,難道他不考慮孫權的感受?
…………………………………………………………… 情況就是那樣,而三個國家沒有一個差一點的,文臣武將都不弱,誰也不能吃掉誰,一有點便宜可佔就馬上都來搶了。荊州就是個香餑餑,一看見有機會就自然不會放過了。於是在這個勾心鬥角的環境裡,由於隆中對的失誤,關羽掛了。
-
9 # 3D列印科普達人
表面是死於孫權之手,實則自己找死。關羽敗走麥城是其性格悲劇。本來孫權想跟他結親,不結也罷,辱罵人家使臣,太不給孫權面子了。樊城久攻不下,也跟糜芳,付士仁沒搞好內部關係,導致二人不僅見死不救,反而降了孫權。一邊呂蒙奪了荊州,把關羽將士的妻兒家小抓起來了,所以部下們無心戀戰。呂蒙可是深諳軍事的大都督,想逃哪那麼容易,早設下伏兵就等關羽往裡頭鑽,逮個正著。關羽確實是三國第一將,只可惜恃才傲物太狂了,最終落了如此下場。
-
10 # 戈壁灘上的狗尾巴草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覺得是關羽右手受了毒箭,造成武力下降,才被殺的。至今還記得曹操對著關羽的首級說:雲長公,別來無恙啊!關羽的眼睛突然睜開了,嚇了我一跳。後來曹操就有頭痛病,沒多久也就死了。
長大後,就看到了很多的說法。有說關羽性格使然的。有說關羽是一直想真正振興漢室的,有他在劉備就稱不了帝,所以就被諸葛亮除掉了。
不管怎樣,將星隕落,包括曹操的死,都是挺讓人遺憾的,不管生前如何,都敵不過燈枯油盡,終成空。我想,一切都是天意吧。
-
11 # 蛋蛋的鄉愁
關羽是威振華夏的三國猛將,其過關斬將、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等演義故事深入人心,是人們心中義與勇的化身,被後世百姓奉為關公、關帝、武財神。
對於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殺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一、劉備集團的戰略失誤
在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這件事上,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劉備集團高層負有不可推卸的決策失誤責任。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與孫權交惡,孫劉聯盟解體
赤壁之戰前,劉備勢力遠遠小於東吳,對東吳也無法造成實質性的威脅。為了聯合抗曹,東吳允許劉備與自己共據荊州。赤壁之戰後,劉備獲取了大部分戰果,佔據了荊州大部。而後,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劉備攻取了益州、漢中。在攻取益州這件事上,東吳曾派使者試探過劉備,劉備當時力勸東吳不要攻打益州,自己當然也不會去打。甚至派兵駐守在險要的位置,阻止孫權軍入川。但結果是劉備與劉璋反目後,趁機攻取了益州。東吳對劉備出爾反爾的行為深惡痛絕,致使孫劉聯盟開始有了分歧。
劉備攻取益州並進位漢中王之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此時的劉備與赤壁之戰時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孫權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劉備的威脅,這位曾經無立錐之地的盟友,如今已逐步成長為一隻猛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估計這就是當時孫權內心的想法。因此,此時的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
2、進位漢中王,忽略大後方。
劉備奪取益州進位漢中王之後,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第二步,此時應該腳踏實地將鞏固荊州作為重點。益州、漢中雖然已在囊中,但尚無根基可言,並且社會、經濟、民心等都處於需要安頓、安撫的狀態,此時的荊州仍然是大本營、大後方。益州與荊州相隔甚遠,難以相互呼應,更為致命的是:荊州處於曹操及孫權的夾縫中,不論曹操還是孫權,接下來的戰略目標都是荊州。再加上孫劉聯盟的名存實亡,孫劉已經交惡。此時的劉備應該立即分兵鞏固荊州,同時實行緩兵之計,從外交上繼續與孫權交好,鞏固孫劉聯盟,待益州及漢中完全鞏固之後再做打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劉備還處於新晉漢中王的喜悅之中,對鞏固荊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舉動。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戰略上的大錯誤。
二、關羽自身的失誤
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但關羽在此次事情上表現出來的卻是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具體表現在:
1、盲目自信,後方守備空虛
由於荊州益州相距甚遠,古時交通、通訊等也非常落後,此時的關羽獨守荊州,對天下局勢的變化特別是孫劉聯盟的實質性瓦解並不知情。所以才會在這個時候攻取樊城,在取得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系列成功後,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不但不回防荊州,反正還分兵圍兩城(樊城和襄陽)。作為一個曾經過關斬將、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演義)而威震華夏的大將,在軍事上竟然會犯下如此低階的錯誤。
2、與人交惡,用人失察
這個方面主要表現在對糜芳的態度上,對糜芳這個人太過於信任。雖然糜芳自追隨劉備以來一直忠心耿耿,為了資助劉備而搭上了自己的身家,自己的親妹妹也嫁給了劉備。糜芳的忠誠度本來沒有任何問題,但關羽忽略了糜芳自跟隨劉備以來雖忠心耿耿傾盡所有,但並未得到實質性的回饋,以至於在關羽面前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關羽出兵前,糜芳軍營曾失火燒燬了部分軍械,關羽丟下一句回來再收拾你的話就走了。糜芳並非懼怕關羽收拾,而是關羽這種態度讓其感到寒心。這些都是糜芳投降的主要原因,遺憾的是關羽對此毫無察覺,仍盲目自信地出兵,讓糜芳駐守南郡,終至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
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往往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如果劉備維持好孫劉聯盟關係、如果關羽水淹七軍後迅速回防估計都能夠阻止悲劇發生。然而歷史沒有如果,空留後人感嘆與婉惜!
-
12 # 劍哥7258
我認為關羽敗走麥城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戰略失誤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大方向由於關羽的拒親致使孫劉聯盟破裂
2.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呂蒙正是利用這點麻痺關羽,白衣渡江
奪了荊州
3.過於自信,用人不當
攻樊城時,因仗責靡芳,傅士仁,導致二人投降,丟了公安,南郡。
以上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
13 # 新說點評
我不是腹黑,但我認為主要是政見不同造成的。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關羽就是漢王朝的忠實粉絲,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到後來,曹操對他恩威並施也沒能改變他的主觀意識。可以看出關羽忠君愛國的思想。
三顧茅廬,諸葛亮定三分天下的構想,得到劉備的認可,這是要把劉備推上王位,這與關於初衷大相徑庭。
火燒赤壁後,借荊州,拿下四郡。東吳屢次要荊州,不得已,諸葛亮只好設法讓劉備攻取西川。這時需要一人留守荊州保護根據地,以諸葛亮的才華不可能不知道關羽的為人和性格,卻依然讓關羽留守,這其中就有套路。荊州是借的,東吳肯定會要回。關羽肯定不給。只能興兵,荊州不保,關羽必死。
拿下西川后,以諸葛亮為首的文武集團肯定擁戴劉備為王,繼而三分天下。這是關羽所不願看到,也不願支援的。關羽作為劉備結義兄弟都不支援和認可,勢必影響蜀漢的政治影響力,所以,關羽得死,才能最小限度減小劉備稱王的政治影響。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可以留守,比如:張飛(歷史上張飛和演義裡不是一個人,歷史上張飛很有才幹,且心思縝密,愛兵如子),趙雲等,而讓關羽留下了,這個不得不深思。
-
14 # 歷史黔
事件起因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爭奪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守北方,長達兩年的戰爭拖累了曹操北方勢力的發展,使得很多地方的人民哀聲怨道。
身在荊州的關羽覺得奪取天下的機會來了,同時受到劉備漢中爭奪戰勝利的鼓舞,關羽率軍從荊州出發北伐曹操。
關羽一路勢如破竹,率先攻下了襄陽,曹操勢力周邊的郡縣,得知關羽北伐曹操,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聲勢浩大。
駐守樊城的曹仁得知關羽打了過來,要棄城跑路,畢竟樊城僅有幾千人,面對關羽得上萬人馬,根本毫無抵抗之力,曹仁的這種想法,受到了滿寵阻攔,他認為棄城等於將宛城、許昌暴露給關羽,到時候一發不可收拾,不如堅守城池,等待援兵,曹仁覺得也有道理,放棄了跑路的想法。
後來曹操集結了七個軍的兵力,由於禁帶領馳援樊城,于禁和關羽對峙了數月之久,結果因為連續的暴雨打破了平靜,關羽利用地形優勢,決堤水淹了于禁軍,于禁戰敗被擒,數萬曹軍被俘虜。
但是樊城的頑抗超出了關羽得想象,為了儘快攻取樊城,關羽又抽調了荊州部分守軍。
得知訊息的孫權,知道機會來了,寫了一封密信給曹操,想尋求合作,而曹操將密信轉給了關羽。
對於這封密信,曹操和孫權都心知杜明,都是互相利用對方罷了。
隨後,孫權趁荊州防務空虛,偷取了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關羽得知荊州被孫權偷取之後,陣腳打亂,此時第二撥由徐晃統領的救援隊,知道機會了來了。
徐晃率兵殺出,對關羽得軍營發起猛攻,關羽軍中多為荊州將士,家眷都在荊州,此時荊州被偷襲,將士根本無心戀戰,紛紛棄械逃走。
面對徐晃的攻勢,關羽有些招架不住,隨後,率軍突圍,因為大部分將士紛紛逃跑,如今關羽身份僅有親衛跟隨。
關羽戰敗,曹操對於關羽頗有好感,不希望關羽身死,當然也不希望將關羽得麻煩引到自己身上,下令士兵不允許追擊。
孫權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想招惹關羽這個麻煩,下令不允許追擊關羽。
而孫權得手下呂蒙,並不聽從孫權的指令,一直追擊關羽到麥城,堅守麥城的關羽,兵力懸殊根本無力招架呂蒙的攻勢。
關羽知道大勢已去,從麥城的小道,想逃回漢中,但是退路卻被早有準備的呂蒙給封死了,結果被呂蒙生擒,最後被斬殺。
關羽為何會敗走麥城?關羽得失敗,究其原因可以說是自傲和不懂得分析天下局勢。
①自傲
北伐之前,關羽曾因為自己的自傲得罪過孫權,孫劉聯合的使者魯肅已經去世,孫劉聯合關係有些尷尬。
孫權為了緩和尷尬的局面想將女兒許配給關羽得兒子關平,聯姻本來是件好事,當初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為鞏固關係,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而且王女配將子,綽綽有餘的,但是關羽自傲,有些看不起孫權,看不起就看不起吧。還還辱罵了孫權。
而孫權作為王,被如此羞辱當然非常的生氣。給了孫權出兵的想法。
②不懂得天下局勢
天下局勢是一家獨大兩家聯合,曹操獨大,孫劉兩家聯合,這一點孫權和曹操比關羽清楚,想要攻打一方,必然要安撫另一方,不然背後捅刀子,最後就是滿盤皆輸。
但是關羽卻不懂這個道理,他覺得自己就是老大,想打誰就打誰,結果被兩家夾擊,最後慘敗。
兩點原因的結合下,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
15 # 安徽解
1關羽狂妄自大,不搞好與友軍的關係,變成敵對勢力。2與下屬將領也不對付,下屬將領紛紛投降敵軍,搞的自己沒有退路。3智商不夠,還寫書信譴責呂蒙,被呂蒙使攻心計搞的軍心渙散,軍士紛紛逃跑。4打不敗救援的徐晃,沒法提振軍心!關羽應該是後代君王樹立的忠君愛國的典型,實在夠不上古代名將之列!!!
-
16 # 流星不流行
敗走麥城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必然性是無論誰把守荊州,他必落入孫權或者曹魏隻手,劉備綜合實力有限,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一不小心就容易容易腹背受敵,劉備強則孫權曹操不悅,會合作攻取,劉備弱,則孫權曹魏會更加肆無忌憚進攻荊州,守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說其偶然是因為他有關雲長把守,一個三國曆史上話題性最大的將領,他的傲加速了這個必然的時間,他並沒有忽視江東,曾經讓出三個城市給孫權就說明劉備集團堆孫權集團的忌憚,但是他們不知道孫權沒有想過爭取天下,他要的是偏安一隅!
-
1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關羽敗走麥城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劉備和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分賬不均,給後來孫劉聯盟的破裂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奪取荊州,劉備放棄新野逃走,曹操在長坂坡追上了劉備,劉備僥倖逃出生天,轉移到了劉琦駐守的江夏。(赤壁之戰前孫權攻佔了大半個江夏,劉琦只有小部分的江夏)
劉琮向曹操投降之後,曹操的勢力直接威脅到劉備和孫權的安全,其中孫權佔領江東六郡和大半個江夏郡,實力遠勝於同時期的劉備。劉備的地盤只有半個江夏,兵力也只有一兩萬人,整體實力遠不如孫權。
雖然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差距明顯,但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曹操,孫權和劉備還是選擇聯手對敵。赤壁之戰中孫權派遣了3萬軍隊直接參與作戰,《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劉備方面參戰的兵力,但是一些野史中記載劉備只派遣了2千人參戰。
諸葛亮在前往江東遊說孫權的時候,對孫權說劉備的兵力大約還有兩萬人。因為諸葛亮的目的是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合,所以諸葛亮說劉備的兵力有兩萬人,肯定是隻多不少。即使劉備真的有兩萬軍隊,去掉劉備防禦江夏的兵力,劉備參與赤壁之戰的兵力十分有限。
從赤壁之戰的參戰兵力對比不難看出,孫權是赤壁之戰的絕對主力,然而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卻收穫了赤壁之戰全部的勝利果實,孫權白白忙活了一場,只是給別人做了嫁衣。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乘勝追擊發動南郡之戰,將曹仁的勢力趕出了南郡。
劉備趁著孫權佔領南郡,派人接管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並且從孫權的手中借走了南郡。(南郡之戰時期,孫權也派人攻佔了荊州南部四個郡的部分土地,劉備在借南郡的同時,將這些土地全部借走。)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明白了,孫權拼死拼活打了兩場仗,劉備卻得到了五個郡的土地。
孫權吃了這麼大的虧,肯定不願意善罷甘休,劉備攻佔益州的時候,孫權就想要把荊州要回來。結果劉備翻臉不認賬,孫權派兵武力奪取了荊州地區的兩個郡,劉備只能就坡下驢,將這兩個郡還給了孫權。孫權得到兩個郡之後並不滿足,一直想要找機會奪回南郡,而劉備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又對孫權十分的不禮貌,更加堅定了孫權偷襲荊州的決心。
公元219年孫權趁著關羽在襄樊之戰作戰,派遣軍隊奪取了荊州,關羽帶領軍隊南下反攻荊州,戰敗後被迫退到麥城。後來關羽從麥城突圍而出,在距離益州只有幾十裡的臨沮被俘虜後殺害。孫權偷襲關羽鎮守的荊州,表面上是因為關羽驕傲自大“大意失荊州”。實際上孫權偷襲荊州的真正矛盾是由於赤壁之戰後劉備多吃多佔,導致了孫劉聯盟破裂,最終才引發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
-
1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在此戰中,關羽連敗曹仁守軍,並且水淹七軍,全殲了於龐德的援軍,此時關羽聲勢大振,“威震華夏”,曹操甚至商議遷都,以避關羽之鋒,可以說此戰達到了關羽軍事生涯的定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在關羽志得意滿、步步緊逼之際,司馬懿向曹操獻計,劉備與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定不高興。可以聯絡孫權,襲擾關羽後方,答應事成之後,將江南之地分給孫權,這樣襄樊之圍自解。孫權對荊州垂涎日久,得到曹操書信,欣然答應。
孫權把駐守荊州的名將呂蒙,換成聲名未顯的陸遜,以此麻痺關羽。關羽見陸遜年輕學淺、初來乍到,放鬆了警惕,並把本來防備東吳的軍隊抽調至了前線。這時,孫權暗中任命呂蒙為大都督,與陸遜會合。呂蒙帶領士兵化妝成商人,偷渡湘江,對關羽發動奇襲,併成功招降防守東吳的傅士仁、糜芳,得以輕而易舉佔領公安、江陵,俘虜關羽妻小和軍士們家屬。關羽得知後方失守後,慌忙撤兵,並不斷派遣使者打探訊息。呂蒙趁機發動心理戰,讓使者周遊江陵全程,看到蜀軍家屬,有病的給藥治療,飢寒的賜給衣裳糧食。使者返回後,把情況一講,蜀軍將士鬥志銳減,無再戰之心,紛紛逃歸家鄉。關羽這得退守麥城。孫權派人招降,關羽假意願降,暗中在麥城樹立旗幟、假人,乘機逃跑,半道被孫權俘獲處死。
關羽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從威震華夏到被俘處死,主要原因:
1.實力懸殊是關羽失敗的根本原因。關羽本來以荊州不足一州之地,對抗曹操。實力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雖然關羽成功全殲于禁援軍,但是緊接著徐晃的援軍趕到,並擊敗關羽。之後,還有張遼等名將也將陸續趕赴荊州前線。正是關羽面對前線的巨大壓力,才不得不不斷抽取後方防備東吳的兵力支援前線,導致東吳有機可乘。
2.內部失和是關羽失敗的直接原因。關羽對待上層人物態度傲慢,不利於荊州高層人士團結。駐守防備東吳前線的傅士仁、糜芳二將,因為供應軍資不及時,關羽揚言回來後,要懲辦他們。結果東吳利用這一矛盾成功招降二將。當然,二人與關羽矛盾絕非一朝一夕,特別是糜芳還是劉備小舅子。要他下決心投降孫權出賣劉備,肯定已與關羽水火不能相容,置自己兄長糜竺身家性命與不顧。害的事後,糜竺自縛到劉備處請罪。幸虧劉備念及糜竺舊功沒有追究。
3.輕視東吳是關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在襄樊之戰前的孫劉聯盟就因為荊州而岌岌可危。孫權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親率五萬大軍進駐公安,要奪回三郡,大戰一觸即發。但因為曹操進軍漢中,劉備害怕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平分荊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關羽獨據荊州,不去想法設法彌補已經破裂的孫劉關係,反而處處在精神方面壓制孫權,比如面對孫權示好求婚,不但不許,反而辱罵使者。特別是對陸遜的輕視,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最終落得喪土殺身的悲慘結局。
-
19 # 酒味悠悠過
首先在主觀上,劉備的蜀漢政權佔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上游,對長江下游的孫吳政權構成極大威脅。隨著劉備入主西川,蜀漢政權的地盤和實力都大大增強,這樣在三國鼎立之中,孫吳政權的實力和地盤不僅處於劣勢,而且無時無刻都有來自荊州的威脅,所以孫權要想盡一切辦法攻下荊州。
第二在客觀上,劉備入川之始遭遇挫折,不僅損兵折將,還折損了副軍師龐統,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等主力戰將及數萬大軍進川支援劉備,在客觀上造成了荊州守備兵力的不足。
第三關羽驕傲輕敵。關羽名震天下,從心底瞧不起孫吳政權,也沒有把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國策放在心上。他先是帶領主力主動出擊攻打樊城,後在屢攻不下自己又受箭傷的情況下,仍不肯回兵荊州,給了孫權可乘之機。
第四,孫權有識人之明,大膽啟用呂蒙和陸遜等年輕將領,先是呂蒙稱病,後是陸遜示弱。在關羽放鬆了對孫吳的戒備之下,呂蒙派軍士扮做客商,白衣渡江,奇襲了荊州,而樊城前線,曹操的援軍已經趕到,關羽進退無路,只能敗走麥城,進而失敗。
-
20 # 子正尋道
導讀:隨著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回了漢中,再加上已經擁有的荊州和益州,實力達到了巔峰。鑑於曹操已經加封魏王了,為了與之抗衡,劉備在部下的擁護下,進位稱漢中王。此時身在荊州的關羽,看見曹操剛剛遭遇漢中的失敗,孫權又在圍攻合肥,而劉備在漢中也擁有重兵,便覺得攻打曹操的時機到了。接下來關羽就有了北上奪取襄陽、樊城的想法。
關羽敗走麥城一事,源自於襄陽和樊城久攻不下,從而被呂蒙偷襲了荊州。按照正常的情況,關羽覺得襄陽和樊城應該守備空虛,很快可以攻下,誰知道曹仁嚴防死守,以至於變成了長期對峙。關羽的大軍長久在外,導致荊州防守薄弱,這才被呂蒙打了個措手不及。後來關羽又遭到東吳軍隊的攻擊,發生了敗走麥城一事,結果死在了東吳手上。
至於關羽為何敗走麥城,大抵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下面分析一下。
其一:關羽過於自信,對東吳充滿藐視,又覺得襄陽、樊城唾手可得。對於東吳,關羽沒有給予足夠的警惕,以為呂蒙不足為據,還是昔日的“吳下阿蒙”。在北上攻擊襄陽一帶的時候,帶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兵力,一定程度上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另外關羽留守荊州的將領,並不是十分可靠之人,麋芳、傅士仁平素裡與關羽的關係並不好,現在把荊州的重鎮交給他們,很不妥當。若是關羽進展順利也沒有大的問題,關鍵是出現了膠著局面,就危險了。此時只要東吳在背後捅刀子,關羽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其二:戍守襄陽和樊城的曹軍,拼死抵抗,出乎於關羽的預料。原本以為曹操會顧不上襄陽和樊城,曹仁又不是張遼這樣的有勇有謀之人。另外孫權也在侵擾合肥,對於襄陽一帶,曹操或許會暫時放棄。其實襄陽一帶是曹操絕對不能放棄的戰略重地,此地離關中地區以及許昌都不遠,一旦失守,曹操在中原的統治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曹操不僅讓曹仁拼命抵抗,還調集大軍前往,先是于禁和龐德,接著就是徐晃。關羽雖然打出了水淹七軍的絕佳戰績,但是在徐晃勇猛衝鋒下,始終難以奪取襄陽和樊城。於是慢慢地兩軍形成了對峙,形勢開始變得對關羽不利,東邊的孫權也在蠢蠢欲動。
三:孫權不會協助關羽奪取襄陽和樊城,反而會拆臺。本來孫權在圍攻合肥,失敗後,竟然與曹操達成了和解。曹操見東吳與自己和好了,便集中全力對付關羽的進攻。他不僅讓曹仁絕不能投降,還調集大軍前往增援,自己也來到距離襄陽不遠處督戰。孫權的拆臺給了關羽巨大的壓力,變成了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曹操勢力,如此很難勝出。更狠的是,孫權還要派呂蒙偷襲荊州,形成了與曹操兩面夾擊的局勢。結果關羽在失去荊州以後,軍隊士氣低落,在撤退途中,暫居於麥城,最後遭到了東吳的擒殺。
總之,關羽北上進攻襄陽和樊城,這一步非常兇險,是在孫權與曹操之間的戰略博弈。在曹操眼裡,此地不容有失;在孫權眼裡,關羽拿下了襄陽和樊城,劉備的實力變得更強了,對自身不利。況且劉備還佔著荊州不還,現在正是聯合曹操攻擊關羽,然後收回荊州的好機會。
關羽若想要北伐,有一點必須要滿足,那就是不要自作主張,要得到劉備的配合。這樣的話,即使北伐不成功,也不會發生丟失荊州,自身也遭到擒殺的慘劇。
回覆列表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20年前後,關羽北伐襄樊,沒想到遭到東吳的偷襲。在丟了荊州後,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邊境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不過,非常不幸的是,關羽還是遭遇了東吳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在關羽被殺之後,兄弟劉備自然不會原諒東吳。於是,劉備率領蜀漢精銳大軍討伐東吳,雖然最終被陸遜擊敗,但仍然讓孫權感到心有餘悸。那麼,問題來了,孫權已經奪了荊州,獲得了實質上的好處,為什麼之後還要殺關羽呢?
一
首先,在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看來:“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由此,孫權如果只是奪回荊州的話,很可能劉備不會興師伐吳,但是,孫權只要殺了關羽,劉備是一定會興兵為關羽報仇的。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自己在蜀漢的聲望將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對於老謀深算的孫權,應該能預料到殺害關羽的後果。所以,在筆者看來,孫權殺害關羽等人,就是要明確和蜀漢斷絕關係,以此向曹操表明態度,從而穩固孫曹之間的聯盟。
二
在殺害關羽後,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孫權交給關羽的投名狀,表達了自己和劉備決裂的態度。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為什麼想要和曹操結盟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確保東吳和蜀漢兩家開戰的時候,曹魏不會幫助蜀漢一起進攻自己。二是透過曹操及其掌握的漢獻帝,從而解決自己地位低下的。彼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則在馬超、諸葛亮等人的支援下進位漢中王。但是,即位二十多年的孫權,官方職務依然只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
三
對於野心勃勃的孫權,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顯然是非常低的職務,不利於自己執掌江東群臣。為此,孫權透過殺關羽來向關羽示好,以此獲得東漢朝廷冊封的爵位和職位。對此,曹操沒有讓孫權失望。公元220年,曹操上表漢獻帝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從名義上承認了孫權對於荊州的統治,並且給予孫權南昌侯的爵位。對此,孫權自然也是投桃報李,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
四
最後,孫權殺掉關羽,也是不希望放虎歸山,並且暴露了自己想要吞併劉備的益州,從而全據長江的意圖。根據《三國志·周泰傳》記載:“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在佔據關羽,拿下荊州後,孫權對於蜀漢也有想法,所以拜周泰為漢中太守。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漢中之地是在劉備的手中。孫權此舉,表明了自己想要進攻和消滅蜀漢的野心。所以,對於關羽這樣一流的武將,孫權自然不能留給劉備所用,才會在奪取荊州對關羽等人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當然,讓孫權和東吳沒有想到的是,曹魏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擺佈的。在夷陵之戰後,曹丕就率領大軍進攻東吳了。面對曹魏的強大壓力,孫權又一次調整了自己的對外策略,選擇接受諸葛亮的善意,再一次建立了吳蜀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