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疫情期間,當日本送來了貼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抗疫物資,我相信很多中國人都被震驚了:一方面我們被這句古詩句濃濃的關愛而感動,另一方面我們為日本竟能運用恰如其分的古語而震驚,我想每一位中華兒女都略感慚愧。 在當下快節奏的世俗社會,你認為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國學嗎?國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方甲子

    如若對國學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語言與學問上,倒也不必強學,瞭解便可,豈知學者應在理,由理入性,由性及命,由命合於天。

  • 2 # 崔寶明字明月

    這事想學就學,不用糾結。

    肯定要學習古漢語,但是對認真二字,不是很理解到底怎麼做才叫認真。

    古漢語是一個非常大的範圍,還有外延。根據自己情況做取捨吧。比如我就只看先秦的幾家,再看看唐宋八大家。對我來說足夠了。看的文章都很淺顯。

  • 3 # 空谷幽生

    個人認為完全有這個必要!!!

    文化,是最根本的民族傳承!國學,即是對中國文化流傳歷程的研究與再現,繼承與揚棄!是一個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在對歷史文化的學習中,豐富自己對民族本源的認識,増加自豪感、自信心。又能不斷更新,増添新內容,形成綿綿不絕的文化脈絡!!!

    知古,不忘根;推新,促前行!保有了文化的生命力,就能展現自身民族的勃勃生機,對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而言,人在文化的延續中起著決定作用!

    所以,以古鑑今,以古促新,即知所來,亦知將往!

    年輕人,活力四射,然浮躁輕淺,只知前行上漂,在社會生活中,到一定階段和高度,必將陷於迷惘而不得解!但如果諳習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國學文化,則知屈子之愛國潔身、五柳之東籬田園、東坡之風雨無晴、範文正之先憂後樂、文天祥之汗青丹心……此皆鑄就人生、成就事業之深厚底蘊,斷不可少也!

  • 4 # 常樂54321

    我認為當代的年輕人仍然應該學習古漢語

    現代的漢語是從古漢語演化而來的,漢語的字丶詞丶意都是如此,不學好古漢語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現代漢語。

    現在疫情期間,連看大門的保安老頭也變成了哲學家了,他們每天說的最多的幾個詞是: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在思考的哲學問題。

    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歷史也有三千多年,什麼是中國?它從哪裡來?將要走向何處去?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明白的,而開啟這一疑問的鑰匙就是古漢語,過去的歷史都是古漢語寫成的,你不懂古漢語又怎麼讀得懂歷史?怎麼去了解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呢?

    雖然我們現在一般能接觸到的文字性的東西都是現代漢語寫成的,但仍有許多東西保持了過去的原貌,尤其是成語,如果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丶有所研究的話,更要藉助古漢語這一工具。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認真學習古漢語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我們中、小學教材裡一直有這方面內容的原因。

  • 5 # BH天海

    作為國家的一分子,我們應該要了解我們的國家,包過它的歷史它的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程序中,它歷經滄桑。中華民族的文化更是豐富多彩,許多文化經歷歷史的積澱,去其糟粕,取之精華,所保留的都是極其優秀的歷史文化。“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情操操,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整套的社會規範倫理、道德理念。

    歷史學家說,歷史只有在人類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呼吸,我們必須在歷史中不斷地返回它自身,力圖追憶並實現過去的全部經驗。因此,現在應該從過去那裡取得教訓,而過去也可以用現在來解釋。國學,作為傳統,是一種歷史的創造和存在,是一種我們必須踐行的文化圖式,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儘管我們有時與這種傳統文化存在著一種時間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但是,它卻是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的因子充滿了我們的血液,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可以培養我們的人文素養,乃至人格、人文精神,給我們的生命和心靈帶來真正的文化溫暖、精神溫暖。

  • 6 # 司文學舍

    我認為每個年輕人都應該學習古漢語,因為我們的華夏文明就是用古漢語記錄的。如果不學習古漢語,就不能繼承和繁榮我們的華夏文明。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很難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我認為學習古漢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漢字入手。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足可見漢字的生命力。學習古漢語不代表守舊。漢字的生命力正在於它的不斷髮展和變化。

    第二,可以從漢詩文入手。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讀懂了漢詩文。也就讀懂了中國文化。

    第三,可以從一些歷史書籍入手。這樣有利於我們把漢字和漢詩文的知識帶入到歷史當中。讓它鮮活起來,更容易瞭解我們文化發展的脈絡。

  • 7 # 八風吹一一老獸

    您的意思是國學中的古漢語嗎?

    一.傳承什麼?傳統的東西自然要進行甄別揚棄,自2000年以來,國學由興轉衰,這和100多年前國學有抵抗到落寞,有著相似的命運,絕對值得思考為什麼? 首先就要弄清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優缺點各自在什麼地方,才能回答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如果你說的國學裡面就是儒釋道及詩詞文字一類的東西的話,那時間和實踐已經明明白白的給出了答案,我們1949年的偉大建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不是靠這些。換句話說,如果非要扯上關係的話,他們給了我們一些思考方式,思維方式,現實是殘酷的,僅僅有思維方式的獲得,是遠遠不夠成事的,需要清晰的邏輯,嚴格的規則和最重要的,第一生產力科技,現代文明的進步來不得半點馬虎,1就是1,2就是2,生產出來的東西優質就是優質,差勁就是差勁,而明白大道理與大原則只是基礎。

    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是“大道至簡”,宇宙間的規律、人世間的微妙都蘊含在古人凝結的智慧中;但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重道而輕術”,操作性太差,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缺陷。“李約瑟難題“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就是問創造瞭如此燦爛文明的華人,為什麼在近代沒有發展出科學?李約瑟本人給出的答案是華人不擅長對數字進行管理,我給出的答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道而輕術”,而“術”是絕不可輕的,它應該提高到和“道”同等級別的重視。如果還認為中國文化已經牛到全宇宙無敵的話,那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2000多年這麼牛逼的文化,連一個電燈泡和暖水瓶都做不出來嗎?

    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所謂國學的傳承要傳承哪些東西呢?一是詩詞,即語言文字方面的藝術,這是華人獨有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財富,絕不可丟棄。二是中醫,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唯一道術相濟的科學,是完全不同於西方體系科學的科學。三就是傳統文化的各種體例字詞的研究,這個不需要全民去學,只需要一些專門的人才或者是真心喜歡的人群去做專門的研究就可以了。

    其他則全是一些道理和原則,其實具備初中文化就能夠了解學習,當然可能需要用一生去體會,但並不能全其用。

    二·怎麼傳承?上面我已經說了一些,對於詩詞,其實屬於藝術範疇,他們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美感,這是不懂漢語的人無法享受到的藝術之美,應該全民普及,就是說年輕人需要去學;

    其次是中醫,這隻需要有志之士和有興趣,有志向的年輕人去參與去繼承,中醫難度之高是超過不懂中醫的人想象的,所以說這個完全沒有必要綁架年輕人,非要讓年輕人必須瞭解;

    再者就是包含“題主所說的古漢語”在內的傳統文化系統化研究傳承,這個和中醫一樣,需要專門的人才去繼承和發揚就好了,沒有必要讓所有當代的年輕人都去了解和學習。

    其他東西呢,比如儒釋道,就把他們看作是一種泛文化來學習和了解就可以了,比如佛家的好多術語已經滲透到普通人使用的語言中了,比如“剎那、一生一世、因果“等等等等不勝列舉,那就直接把它當成文化來傳承下去就可以了,至於把它當成一種義務式的東西,全民綁架式的學習,就近乎迂腐了。

  • 8 # 墨悠然硬筆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需要的。

    簡言之:學習國學(古漢語),關乎自知。

    古漢語,是閱讀古代典籍,瞭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語言工具;如果我們不能掌握使用這種工具,我們就無法瞭解自己的文化,就無法自知。然而自知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①自知才能自信。

    我們一直在談,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然而,我們何以自尊、自信、自豪?

    除了瞭解我們的現當代發展歷程與成就外,還要了解我們的先輩曾經創造的燦爛文化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當我們瞭解到《老子》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墨子》中先進的光學理論、《學記》中至今仍然充滿理論與實踐意義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祖沖之超越時代的數學思想等等,那些祖先們榮耀也會照射進我們的心裡。

    懂得曾經偉大,才會懂得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自知才能進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且自知,方是明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瞭解自己和別人才能百戰百勝。

    我們只有真正瞭解學習了國學(古漢語),才能在真正瞭解我們往日輝煌的同時,找到我們近現代落後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學習國學(古漢語)並不是為了狹隘地侷限在自己的文化世界裡,反而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其跟其他文明做對比,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地區戰爭、貿易爭端層出不窮,世界將何去何從?

    中國不斷提出中國方案:我們主動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們援助非洲的貧困地區,我們敞開國門舉辦世界進口博覽會,我們改革開放、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倡導“一帶一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全民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而這些中國方案的文化源頭都根植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水,並利萬物而不害”,“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我們只有學習了國學(古漢語),我們才能懂得中國方案背後的文化精髓,才能真正懂得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復興,中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並獲得越來越重要的世界地位的文化原動力。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天天讀詩

    扎心了,老鐵。

    你曾讀過的每一首詩都絕非無用,它會穿過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氣質,改變你的容顏,浸染你的品質,提升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德行。

  • 10 # 慧谷諮詢

    西方人說他們明確信仰上帝,因為看不到華人的信仰在哪裡,於是就說咱華人沒信仰。其實不然,華人的信仰深植在骨子裡,融入在血液裡,不是他們看不到,實則是他們看不懂。

    佛的精髓在於真空妙有,道的奧妙在於逍遙無為,儒家的核心在於君子仁德;佛講究輪迴,道講究本心,儒講究倫理,到了一定境界,便三者合三為一了,不到一定境界,便還是各自散發著各自的魅力,,,,,,就這等等,雲裡霧裡的,西方人懂個錘子?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 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 漢賦、六朝駢文、 唐宋詩詞、 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現代人對國學發自肺腑的熱愛,會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流行。時下,治國理政的“中國模式”“中國方案”越來越多地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孔子學院已經輸出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代人對生活的追求,已從物質時代向精神世界轉變,弘揚中國先進文化永遠是趨勢和方向。

    當然,國學的價值,在於浸潤的過程,而非結果;在於持續的積累,而非速成;在於無限的發散,而非守舊。我們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要沿著時代發展和先進文化的方向,創新性弘揚,不是回到過去,更不是復古。

    國學作為古往今來的一種知識體系,作為一種可以生出內而外的氣質談吐的思維智慧,最大價值就在於信仰的長期培育。當代年輕人都應該具有最起碼的親近感和敬畏心,都應該自覺成為優秀國學的傳承者和繼承者,都應該多沉浸在國學的氛圍裡,把學國學當成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好,一種自覺,一種自信。

  • 11 # 詩人劉雲

    有必要啊。

    一、繼承優良傳統文化

    二、汲取優良文化養分

    三、發展優良文化傳統

    四、夯實民族文化根基

  • 12 # 珠69598586

    國學應該是是個人愛好。有的人只喜愛數理,對文字詩詞沒一點興趣,我們也不能說他她什麼。個人認為多學習一些古文學,是比較雅緻。同時希望在校高學生多參與國學中來。傳承中國文化,

  • 13 # 春夏秋冬L

    我認為當代年輕人需要學習國學。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的國學經典比如“仁義禮智信”可以成為一個道德規範,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安邦,都會為我們提供經驗。

    國學經典語言優美細膩,意境豐富多彩,比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讀者如沐春風。

    對於國學,我們應該理性思維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弘揚和發展國學經典,用國學經典豐富自己的內涵。

  • 14 # 小木老師的文學私房課

    憑個人喜歡,華人大地四處皆有國學。國學已經融入到生活,經濟,社會,職場的方方面面。耳濡目染,也有國學浸潤。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學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本身就覺得行為習慣,或是說,實踐比文字重要。

    不用拘泥於文字中的國學,而敞開胸懷,高山流水,大千世界,皆有國學。

  • 15 # 吃番茄的西紅柿

    當然有必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不能用時間作為階段來限制的,它博大精深,豈是你能用一輩子學得完?進入大學後很多人由於沒有了語文課而放棄對國文的學習,中小學生學習語文大多也是為了應試而在家長老師的強制下學習,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弊端,非常不利於國文及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只停留在表層,教育部門應該從小就要加強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讓他們知道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用來作為一種交流生存的工具,而要透過學習語文了解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成果,這樣才能增進民族認同感和加強民族自豪感。作為大學生,沒有了以前的應試的束縛,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更應該主動的透過學習傳統文化來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涵養。

  • 16 # 雪泥菌

    我覺得當代年輕人需要認真學習國學,我的觀點如下。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我。

    學習國學和一些古漢語的知識,可以加深我們對古代文化的瞭解,拓展我們的知識層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我們當代年輕人都能夠認真的去學一學國學,那麼一定會受益匪淺。

    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識,還能夠學習為人做事的一些標準和準則,更能夠為我們以後的人生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學習國學,可以傳承中華文化。

    在物質世界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常常感覺到自己十分的空虛,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夠充足。

    如果我們當代年輕人都能夠去學一些國學,那麼我們將會加深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中華傳統文化,同樣也是我們當代年輕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我們學習國學,便可以繼承中華文化,甚至將中華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交融,得到更好的發展。

    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的義務。我們不能夠讓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斷送在我們手中。

    當然我更覺得當代年輕人需要認真的學習國學,但不一定非要沉迷其中,是否深入研究全憑個人興趣。

    我們很多的家庭在孩子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便會教送孩子會讀古詩文,這就是我們華人民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

  • 17 # 浪子古玉王志傑

    當代年輕人一定要學習國學,因為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優秀文化,是比黃金還珍貴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若想在地球上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不移的傳承和弘揚我們祖先的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如果我們沒有祖先崇拜,不努力學習國學,就無法傳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會跟著西方的價值觀跑,最後我們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可能喪失我們立國之本,最後國將不國,成為西方價值觀的俘虜。

  • 18 # 胡林平a

    首先要明確國學的概念

    1.現代意義上國學界定為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2.中國歷史上原先“國學”的含義。原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清朝中葉以來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以區別外來文化。

    3.國學與古漢語是包含關係,換句話說國學主要體現在古漢語上,又不僅限於古漢語,樓主把國學概念狹義理解為古漢語也未嘗不可。

    再次,要澄清一種錯誤觀念,國學無用論。常有學生報怨文言文(古漢語)難學,坊間流傳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差不多學生,提到作文腦袋就大了;二怕周樹人,魯迅的作品很深奧,結合語境,闡述含義,讓學生抓狂;三怕文言文,記的太多,實詞、虛詞,翻譯,篇章給構。生活中又很少用,感覺學習了沒啥用,須知無用之用是大用。但高考又要考古漢語的閱讀和翻譯,分值還不低,現在新編教材還加大的古漢語的權重。所以強迫自己學,事實上,當今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文言文。學古漢浯,弘揚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最後闡述一下為什麼要學古漢語呢?

    1.古漢語內容豐富,包含經史子集,唐詩宋詩,明清小說等,博大精深,包羅永珍,是開啟中國古代文化寶庫的鑰匙。文言文是以文字記錄先秦到清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典籍: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時代的更迭變遷。中小學所選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它記錄著三千多年曆史發展,洋溢濃郁人文氣息。讀文言就像喝肉湯,營養就溶入湯裡面,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影響。

    王旭明:“一定讓以國學為主要內容的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精神落實在教材裡課堂上考試中。國學內容落實在教材裡課堂上考試中時,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日”。

    2.讀古漢語可以增加人文底蘊,適當引經據典,有助於增強文章書卷氣,文采斐然。多讀文言文,可以增加語感,提高詞彙儲備量,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讀來琅琅上口,較之現代文最大特點就是詞語單言節化非常簡煉,比如《狼》寫屠夫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用了三個字,屠大窘,一個窘字,意味全出,言簡意豐,學文言簡潔表達,竭力用最少文字承載相同的資訊量。

    3.讀古漢語可提高寫作水平。“天下文章一大抄”,作文是有規律可循的,文無定法,貴在得法,學文言文可提高作文佈局謀篇和遣詞造句的能力,鳳頭、豬肚、豹尾的總分總結局構,“放之四海而皆準”,屢試不爽。學文言文中,自然而然就學到文章章法,比如《核舟記》按空間佈局,整體上總分總結構。學《孟子》,體會議論文的以理服人的論述;學莊子的散文,體會汪洋恣肆,想落天外的文風,領悟寓言背後的哲理;學李白“西風夕照,漢家宮闕”體悟雄壯氣象;學蘇洵策論《六國論》,一氣呵成、縱橫捭闔的雄辯。特別是學蘇東坡的《赤壁賦》高超技巧,體悟主客問答的方式探討宇宙規律的構思,“以文為賦”的創新筆法,語言既有賦體的詩的特質與情韻,又有散文的筆調,行文如風行水上,自然流暢,句子式駢散結合,合轍押韻,琅琅上口,語言淺顯而文采斐然,營造了虛實相生似真實幻的朦朧意境。

    4.學古漢語,還能夠增長曆史文化知識。文學史就是中國歷史的最生動寫照,從中瞭解的古人生活的狀況,詩文的創作時代背景。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傳承中國士人的家國情懷,悲天憫人的濟世思想,從而有助提升綜合的人文素養,養浩然之氣,育正義之風。

    5.可以改造人生軌跡,成就未來。學文言文最直接的好處,為高考語文提分,增加考好大學的砝碼,比如當年用古白話寫的故事新編《赤兔之死》,巧妙體現誠信的話題,獲得滿分。高考閱試老師青睞有文史功底的學生習作。退一步,即使不參加高考,也可能改變命運。比如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由外賣小哥華麗轉身為國學培訓班專職教師。還有很多自媒體寫手,也許得益於一定文言文根底。今天早上本人寫了一篇美文《春日宅學天地闊》結尾寫道:宅學家中,只恨白晝太短。漫步古今文學長廊,唐風宋雨,明月清風,撲面而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錢塘美景映入眼簾,感受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磅礴氣勢,流連於《紅樓夢》大觀園奇石異花,吟詠“黃河之水天上來……”頓覺宇宙之浩瀚,天地之廣闊。一路書香,一路芬芳,舞文弄墨,不負春光。字裡行間無形中體現出文風受到了文言文的濡染。

    四、增添生活審美情趣。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範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耳濡目染,會受到美的薰陶。身處逆境,學會自我排解,把“黑雲壓城城欲推”的困窘,過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文化可以給人營造一個精神家園,棲居靈魂。這次疫情日本在援助的醫藥物質上寫的詩“青山一道同煙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方面可以感受日本人民的友好和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國學的魅力,影響到日本文化,莘莘學子,難道還有理由不認真、主動學習文言文嗎?

    結論:

    透過學習古漢語來傳承國學,弘楊傳統文化,領會國粹的精神實質,內化為人生價觀和核心素質,不僅有用,而且讓人終身受益,為年青人的成長髮展打下沉實基礎。

  • 19 # 湖畔芳草

    需要!幾千年的國學,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修齊治平,國學裡面有大學問。中國為何能走到現在,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是根本支撐。年輕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就要從國學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才能少走彎路,才能正道直行。國學裡仁義禮智信,國學裡儒道之哲學都是瑰寶。

  • 20 # 是花是霧也是雨

    當然有必要,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本經典讀一百遍,他必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其為人處世之道,必定能變化其氣質,開闊其胸襟,啟發其智慧,並且這一百遍經典必將影響其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兩年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耽改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