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嘉品含英

    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註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鬆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註

    孟子集註 中庸集註 論語集註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遊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遊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北韓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鑑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谷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範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註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藥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 隨隱漫錄 畫繼

    續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註

    總集類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漢文 全後漢文 全三國文

    全後周文 全北齊文 全陳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遺 唐文續拾

    全宋文 全晉文 全後魏文 全唐詩 全宋詞

    千家詩 文心雕龍 文選 樂府詩集 全元曲

    全宋詩 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箋註 歐陽修集 國 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後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專題類

    歷史 軍事 文化 圖片

    古典小說類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歷史小說 志怪小說

    歷史工具類

    中國曆代量制演變簡表 中國曆代紀年表 中國曆代帝王年表

    中國曆代衡制演變簡表 中國曆代年號索引表 中國曆代疆域圖

    古今地名對照 歷表(隋之前) 中國曆代度制演變簡表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二十四節氣表 三國地圖

    民國地圖 萬年曆。

    推廣國學,應該從少兒開始,學齡前啟蒙教育,小學、中學、大學教材中應較多選取經典著作以學習。也可於社會中開展各種國學大講堂活動以及舉辦國學學習班、舉辦國學知識競賽等等活動。

  • 2 # Forsch炎寶

    個人建議,初學者先明確一下什麼叫‘國學’,然後找一個方向去琢磨更為妥當,前期看一些評論版找找感覺,再回來看一些基礎論語,中庸,大學……甚至三字經等,這樣也許能夠找到感覺。不過要注意目前很多評論版都有作者自己的判斷在裡面,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性。

  • 3 # 屈獻生

    中國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文明傳承,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大師巨擘層出不窮,經典著作汗牛充棟!那麼那些算國學經典呢?《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傷寒論》,《諸子百家》,《唐詩三百首》等等!

    如何進行推廣呢?首先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在主題文化教育引導上要有足夠的投入,進入學校教學課程,歷史教學上側重文化脈絡的釐清和傳承,漢語言文學要有一定篇幅的閱讀積累,並注意在升學考試有所側重;其次社會實踐的推廣運用,要建立各個層面的國學典籍的研究機構,努力培養梯次人才,重視學術成果的推廣運用!第三深入探討國學經典思想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強化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理念。經典國學裡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約束,修養,修身,治病,健康,和諧,穩定,開放,包容,普惠,命運共同體等等優秀的思想文化精髓,大力弘揚並推向世界,讓祖國優秀文化的光輝照徹人類文明未來的天空!

  • 4 # 湖南林妹子

    國學首選《易經》,因為《易經》是群經首,其它的很多經典由易經發展而來。如,《道德經》,《論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就更是最基礎最簡單了。醫書就首選《黃帝內經》。要想推廣,就要先自己讀誦背下來,讓孩子們讀誦,背記。

  • 5 # 古琴liu

    這個要看個人的需求,人生無外乎是三個盤:身心,家庭,事業。其實這三個盤是相互聯絡的,主要取決於自己的身心,一個人有了健康的身心才可以談家庭和事業。

    要範範的修養(仁義道德層面),可以讀儒家經典,以孔子為主的《論語》《大學》《中庸》等;再深一層的修養是修心,佛家的理論(因果輪迴,人要有善心,行善事,說善言),《心經》,《金剛經》《壇經》等;再有就是更深一層的道家,最好先讀《太上感應篇》,然後《太上老君常清淨》,《道德經》等。

    經典的學習要靠緣分,沒有緣分,是真的讀不懂的,所謂緣分就是個人的“德行”,這些都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用心體會,是無法說明白的,有些道理真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由淺及深吧。

  • 6 # 奇堯最棒

    清楚了什麼是國學,你的問題也就解答了。

    國學,是指56個民族的文化。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的總稱。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華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是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是民族思想和精神核心的圖譜、對解決民族發展中所遇到的現有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

    國學文化融入每個民族成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是記錄民族成長髮展足跡。國學涵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觀念……等等。

    作為一個華人,不能不瞭解國學。

  • 7 # 珠江水

    易經八卦五行學說和中醫都是是國學文化的瑰寶!

    易經八卦五行學說,原本我一直認為是封建迷信的東西,騙人的把戲。直到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的1998年,因為家中接連發生了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父親和兩個兄弟都先後因病英年早逝。令剛剛踏入社會,豪情萬丈的我在悲痛中陷入沉思:自已讀了十幾年的書,一心想報效祖國,建功立業,可是連自己的家人健康問題都保護不了,如何報效祖國?醫學已經發達了,很多年活到七八十歲,為何偏偏自己的家人如此脆弱?後經村中人建言,請風水先生查詢原因,無果。2000年,抱著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重建一個美滿幸福家庭‘’的出發點,開始拜師學藝,走上了學易用易的道路,對易經八卦風水學,擇日,算命,六爻預測等均作了研習,從買書自學,到出外四處拜師學習,常常弄到身無分文也要買下一本看上的書,借錢也要去拜訪學習認為值得學習的師父。近二十年,從未間斷,透過學習,實踐驗證,自己也於2008年順利成家,至今除經濟仍緊張,各方面平安順利。學習實踐中,讓我清楚地知道,其實易經文化是古先賢為了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是人類用以戰勝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學問,是指導人們趨吉避凶的必備生活常識。運用所學易經文化知識,我解開了為何家人會英年早逝的迷底;運用這些知識,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一個家庭的人健康狀況如何,容易得什麼病;運用這些知識,我已幫助很多家庭重建了美滿幸福的家。今天社會上仍認為易經八卦風水學是封建迷信,這些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對易學文化的無知而已。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只是懂不懂而已,像社會上常有一些身患奇難雜症而英年早逝的富貴名流,據我考查過的無數例項,都與其家違反了易學風水法則相關,驚人一致,只是有不少人至死不信,或沒遇到有水平的風水師,不知原因罷了。

    易醫同道,八卦對人體,不是理論,而是真理!2006年,幫一友人看居宅環境,發現其於北方坎卦處,又正是主人臥室外有水塔和積水,斷其家人易有腎病,泌尿系統的疾病,反饋其沒到30歲的男主不正為身患性病而煩惱,經改造,次年已痊癒並結婚生子。無獨有偶,2018年,我已七十多歲的姑丈反映說住進新居後患了前裂腺炎,尿憋不住,越治越嚴重,我到現場查詢原因,床頭正靠衛生間,亦是坎卦,令其搬床後三個月,表弟反映已好了。

    中醫就更不用說了,這次新冠肺炎就可說明一切。

    要推廣國學文化,首先要國家重視,像現在中醫常識要寫進教材,從小學開始普及就是最有效的辦法。其次,必須有真材實學的教師,很多國學精華是實用的,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如果作為教師只知理論,不知實踐,怎能推廣?若有真材實料者,不懼實踐檢驗,自然能令人信服,產生興趣,更利推廣。

  • 8 # 鐵筆禪心

    我們的國學當然分成儒釋道三家。讀什麼樣的國學經典並不重要,關鍵是你要讀。人只要是生下來就會面臨三個問題。一個是人與人的問題,一個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一個是人與自己內心的問題。只要你出聲馬上就面臨著喝奶喝水這樣的人與人的問題。馬上就會有和自然界發生關係。等到你青春期的時候,你還會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的價值是什麼?你開始探索自己的心靈。這就是儒釋道三家所解決的三個問題。儒家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這就好比現在的倫理學和社會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是道家給我們的智慧。道家的思想裡面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在西方,人與自然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所以他們才有勇氣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工業革命。把本該在地下的資源挖出來。供大家使用。導致了現在的惡果。全球變暖。各種災難隨之到來。用了不該用的東西,享了不該享的福。當然要承擔果報。佛家是釋迦摩尼。他會解決人與心靈的關係。反觀內照。你就是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佛性。其實中國的道家思想也是解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只是他的闡述方式與佛教不同。但是到了禪宗六祖惠能的時候,道與佛的界限逐步的打破。你開啟法寶壇經,就會看到六組對於道的一個定義。你開啟莊子的《南華經》,你也可以看到幾乎同樣的定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囊括了人生自然所有所有的問題。讀什麼樣的國學經典?不是看你的緣分,而是看你的根性。《道德經》中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金剛經》裡也如是說。用下面這個我的書法來表達我對道的理解。

  • 9 # 大樹天音

    國學博大精深,應該首選五經四書作為國學書籍,以發揚和光大國學文化。

    五經,包括:《尚書》《詩經》《禮記》《周易》《春秋》。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中華文明五千年,國學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正宗文化,華人的正義道德,都是從國學文化傳承而來。如果數典忘祖,把正義道德丟掉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將是一個怎樣的結局,不言而喻。

    正視國學文化,更要發揚和傳承國學文化,我們這個國家一定會實現真正的繁榮富強!

    現在,孔子學院遍佈全球,國學文化正在受到全世界的推崇。作為華人,我們更應該把我們的正宗文化,發揚光大,把我們的國學文化,寫進課本,寫進教材,把優秀的國學文化,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萬代傳承,發揚光大!

  • 10 # 夢迴古英風

    我眼中的四大名著

    《周易》

    《淮南子》

    《八宅明鏡》

    《圓覺經》

  • 11 # 紹興李珍

    國學博大精深,我們知道的哪些書籍可以入選國學,應該怎樣推廣?

    過去對“國學”定義是“國子監”為首的官學、是學府,意義有點寬泛;而新中國從來沒有定義過“國學”,所以本人只能是一家之言了:“國學”指的是可以代表國家的最高學問,即是東方學問也即是一種思想。能夠稱得上“國學”的,當然是國之精粹,不能什麼都往上搬,否則,就沒有什麼普世價值了。

    既然需要普世價值,那麼,就只能是五經《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大學》、《中庸》包含在其中)、《左傳》;二書《論語》、《孟子》;另加一本《黃帝內經》生命之學。共計八本。

    我們先要有一個概念,不要認為,這些是孔老夫子一個人所為,是他一個人的喜好所至,完全不是這樣子的。是他根據一千五百年的人類歷史所記載的、文明真實漸行過程的認知度,進行歸類、鑑別,這是一千五百年的東方頂級人物的接力賽,是用最好與最差的、最優質的與最苦難的生活狀態進行統計與甄別而得來的,並經過以後的歷史所證明的,那便是“儒學”,儒家講的就是天道,即自然之道。人人都需要的,人人都要盡職盡責,遵循天道,那麼社會就會繁榮;不遵循的後果,就是沒落與衰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這是朝代更迭的原因,能夠早日知道這些,可以讓我們避免這樣的情事發生,讓以後的路可以走得更順暢一些,社會可以更安定一些,讓幸福生活可以更長久一些。

    推廣,必須講清優劣,“去粗取精”也必須知道粗精的前提下,沒有那一個學問只講一面,就能讓人認識清楚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左傳》文筆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好的與壞的放在一起寫,讓讀者自己去辨別,去認清,社會必須留足這方面的空間,民眾的迷茫,民族如何能振興。共同逐利也必須遵循“取之有道”守正道。敬奉!

  • 12 # 亞洲腦力運動總會阿濤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經典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拓展資料:

    國學經典名言

    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6、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7、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8、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9、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1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14、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15、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宋·陸游《病起書懷》

    16、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8、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後漢書·王霸傳》

    19、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西晉陳壽三國志

    20、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2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唐·李商隱《錦瑟》

    2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戀花》

    2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25、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宋·陸游

    2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宋·蘇軾《水調歌頭》

    2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28、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2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國》

    3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 13 # 言職有道

    首先入門的國學書籍: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國學的天空》,:傅佩榮,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兩本都看過,很好!

    完整一點的國學書單:

    521. 《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中華書局, 2007 年21

    522. 《四書集註》:朱熹,嶽麓書社, 2004 年

    523. 《國學概論》:章太炎,中華書局, 2009 年

    524. 《華人必修國學》:董子竹,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 年

    525. 《周敦頤集》:周敦頤,中華書局, 2009 年

    526. 《中華傳統禮儀讀本》:彭林,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8 年

    527. 《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原著), [清]蔡元放(改編),中華書局, 2009 年

    528. 《大秦帝國》:孫皓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529. 《世說新語》:劉義慶,瀋海波譯註,中華書局, 2015 年

    530.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歐陽修等,北京出版社, 2008 年

    531.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嶽麓書社, 2012 年

    532. 《元曲三百首》: 解玉峰編注, 中華書局, 2009 年

    533. 《大學思想讀本》:張汝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534. 《大學科學讀本》:吳國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535. 《中國文學史》:遊國恩等,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年

    536. 《蔣勳說中國文學之美系列》:蔣勳,中信出版社, 2014 年

    537. 《世界文學史》張德明,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538. 《文學回憶錄 1989-1994》:木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39.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40. 《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中華書局, 2015 年

    546. 《哲學與人生》:傅佩榮, 東方出版社, 2012 年

    547. 《哲學的慰藉》:德波頓,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 年

    549. 《拯救與逍遙》:劉小楓,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550. 《中國文化史通釋》:余英時,三聯書店, 2011 年

    551.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552.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年

    553.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 華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年

    554.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三聯書店, 2012 年

    555. 《現代中國的歷程》:黃仁宇,中華書局, 2011 年

    556.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557.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三聯書店, 2011 年

    559. 《世界當代藝術史》:王受之,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560. 《中國佛教基礎知識》:楊曾文,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

    562.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三聯書店, 2014 年

  • 14 # 線上靈童

    謝邀!入選國學的書籍浩瀚如煙,在這裡我重點談論文化推廣。透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很容易看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每到關鍵時刻,文化的力量就會發揮其神奇的作用。毫無疑問沒有文化,那麼人將會成為資本或物質的墊腳石。一面是挽救生命而成全大局,而另一面是毀滅別人而成全自己。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人和事都經不起任何毀滅。毀滅別人即毀滅自己。能意識到這一點,人活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才有未來。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這就是推廣文化的理由。

    那麼我們如何推廣文化呢?我認為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大象不惑,道法自然。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學習就能發現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則。如果我們掌握這個法則,那麼我們就等於掌握永恆的活法。這種活法就是道的真諦。這種活法就是文化或運化自然的真諦。其次,建立超前意識,力主創新思維。文化的意義,就是透過掌握的知識,進行運化創新。放眼自然,一草一木,一砂一石無不經過運化。適應自然,然後改善自然,從而創造一個‘’無我‘’的自然圈。先說這些,更大策劃下回分解。。

  • 15 # 一二一學堂

    曾仕強教授說:

    方向比努力重要!

    四十年前,恢復高考是為祖國現代化選拔人才,

    而現在,整個民族都以立德樹人為本

    下面,就以曾仕強教授親自建立的學校為例,回答這個問題。

    曾仕強教授親力親為,為學校定好框架,打下堅實基礎——“國家標準、國學根基、國際視野”的三國體系是立校之本。

    曾教授親定教材如下:

    憑畢生國學積澱,立編著《易經》《道德經》《論語》三部經典教材。(見圖片)

    曾教授親定辦學方向:

    “德智體群”——

    “德”即公共道德和個人修養;

    “智”即生活所需和生存而學;

    “體”即競技鍛鍊和健身防病;

    “群”即五倫並重和接受自己。

    曾仕強教授親自手繪“德智體(美勞)群”育人目標圖譜。(見圖片)

    曾教授親定校訓:

    【以德為本,做人為先。】

    學校以“先學做人”為核心,訴諸“厚德健行”的君子目標,落實“修己安人”的教育發展之道。

    立足《易經》《道德經》《論語》三部經典實現國學現代化。

    立足“必修”“選修”“自修”課程,實現“少年君子成長時空化。

    建立一所具有“國家標準、國學根基、國際視野”的基礎教育標識學校,從小學開始,逐步實現12年一貫制基礎教育。

  • 16 # 小花說心理

    個人意見:

    弟子規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

    增廣賢文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

    論語、大學 初中語文課本

  • 17 # 守口茹萍

    禮樂類書籍,儒學核心就在於禮樂,可以看看禮記,周禮,儀禮等。周易雖同為禮學,但為陰陽術士所曲解盜竊,所以剛開始,不要先去看易學。

    如果懂音樂則更好,中華傳統音樂和西洋音樂有許多相通之處,如大小提琴,另外是,明之後我們改進了音律,十二平均律,這就同許多西洋音樂更接近了。

  • 18 # 許都風采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經部——儒學經典:《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史部:《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子部:《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集部:《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國學大成:《二十二子》(《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統箋》《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說》《山海經》。)

    受國學熱的影響,近年來許多幼兒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受經濟利益驅使,許多高等院校針對企業高管舉辦高階人士國學培訓,但我以為,要真正地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應該從中小學生抓起,他們才是國學經典普及推廣教育的主要受眾和群體。只在幼兒園時期背誦一些經文,不作理解,將來上了小學中學之後再不接觸,那些背誦的東西很快就會淡忘,經典誦讀也就失去意義。而高階人士的國學培訓,大多是衝著國學在管理方面的應用而去的,我聽了一些類似的講座,感覺,國學經典裡面可能會有一些東西適用於管理,但不多,硬要把《易經》、《道德經》和儒家的一些東西和現代企業管理掛鉤,牽強。何況,我以為,國學經典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實在並不在此。  所以我認為,國學經典的傳承,把廣大在校中小學生作為主體才可以真正實現。什麼時候國學經典教育堂堂然走進中小學課堂,國學經典在中小學語文教材裡佔據較重的比例,那麼,祖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就不是問題了。  而當前,國學經典的推廣和傳播主要靠民間力量在維繫,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在認識和方法上對一些問題進行澄清和扭轉。

  • 19 # 二陽山人

    真要學國學,建議要讀原典。

    學國學的目的是什麼?

    國學原本的作用是提高自身修養的,改變自己命運,並不是拿來做研究做學術,或者增長知識博得一個學位的。

    如果僅僅是為了名利,索性不要學,國學本身是教人淡薄名利,為人圓通而智慧,更加自在的。為了名利而學國學,曲解聖人之意,或妄加批評,或拿來賣弄,只能增加貢高我慢,罪過更大。

    我覺得,現在的西方式的教育,無法真正從國學中受益,最多學點知識而已,開不了智慧。

    真要學國學,目的明確了,那就用古人驗證了幾千年的方法比較好。

    首先,不要覺得文言文難,古人從6歲開始就誦讀四書五經,12歲基本背誦完成,然後開始講解。

    其次,要從四書五經這些原典開始,剛開始不要看快餐式的書,比如什麼簡史,白話什麼,儒家的概括什麼的,要知道,原典的年代,根本不分什麼流派,中國古代也不分什麼文史哲,本身都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不要以分別心去學習,要像一張白紙去接觸,否則看了後人的書,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了,這樣不容易透過讀經典開悟。

    第三,學國學最重要的原則是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要去鑽字詞的謬誤,而是要透過反覆讀誦和思考,有所悟,這樣才會從國學中啟發智慧,智慧主要,知識次要,不開智慧去學知識,那只是會走路的書櫃而已,學到的東西一肚子,但不會活用到自己生活中。

    第四,國學浩瀚,其中特別難的是天文、曆法、術數等,最重要的是學修身的東西,所以要從四書五經入手,手頭再配一部常識書籍即可,然後下苦工,專一門,比如這三個月鑽論語,就是反覆讀,讀熟了有些感悟了再去讀古人註解。文言文不懂,讀多了有預感了自然就通了,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但我極力反對去學語法,培養語感是最重要的,古人從不學語法,就是反覆誦讀,小學生都可以寫出很溜的文言文,現在學語法反倒不會寫了。現代人沒耐心,什麼都想速成,如果這種心態勸你別學國學,國學沒有五到十年不間斷學習是不會有成就的。

    第五,四書五經研究得差不多了,可以讀一些歷史書,比如資治通鑑,建議集中1-2年時間讀完,最好配胡三省的注來讀,我在多個場合強調,不要讀白話翻譯,資治通鑑我寫過一部書,就是用網文的語言把原文的精華用故事的形式寫出來,發現許多白話翻譯是錯的,是無味的,在寫到賈誼的一篇上疏時,我真的不想翻譯,因為原文實在寫得太好了,只好寫個大意,然後貼上原文。讀文言文,不要讀白話翻譯,因為你感受不到文言文富有節奏感的魅力,感受不到文字背後隱藏的深意,其實史書的文言文不難,在古文中算是非常接近白話的一種文體了。

    第六,國學重在實踐,在實踐中有所感悟,然後反觀書中的內容再思考。國學的書沒有一部不是作者親證的境界,他們並不是寫小說那樣憑空想象的,他們都是自己做到了才說的。做到了再說那是聖人,說了再做那是賢人,只說不做那叫騙人。現在研究國學的多,但真正去做的,說出自己修行感悟的少之又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是練氣練神通。

    第七,國學剛開始學會比較累和比較枯燥,這時可以輔以閱讀一些傳道的國學大師的講課看看,建議不要看分科的大學教授,因為國學本身不分科,國學就是國學,是現代人強行把他分為文、史、哲,其實史書裡有哲也有文,文學裡有史也有哲,國學的典籍中基本都包含了文史哲,而其意義要超越單純的文史哲相加。因為說文史哲,究竟跳不出學術範圍,而國學不是拿來研究的學術,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致用的無價之寶。有些研究了一輩子的教授、博士,自己還是陷在貪嗔痴裡,還是煩惱不斷,脾氣不小,這樣的國學大師只是一肚子國學知識而已。

    第八,等到開啟了智慧,就感受到了學國學的樂趣,同時,當你解決了文言文問題,就可以翻開中國五千年的古籍寶庫,任君遨遊。當你通了國學之後,世間一切書籍都看得懂,一切現象都不再疑惑,豁然開朗,不再茫茫然泯然於眾生之中。

  • 20 # 雲丘子

      1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書籍

      1《四書》

      《四書》不是一本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本書的合稱,是國學的核心,要學好國學,熟讀《四書》是基本功。《大學》是相對於《小學》來說,是古時讀書人入門必讀經典;《中庸》是國學的心法;《論語》是兩千年來華人思想的總源泉,《孟子》在宋朝後與《論語》並駕齊驅。

      2《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說:“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講述的全是純潔的思想、高尚的行為。在藝術形式上,《詩經》還略顯粗糙,藝術表現也不夠成熟,但卻篇篇都是正能量,是涵養精神最好的詩歌,其後的唐詩宋詞,雖然在藝術形態上達到了巔峰,但這方面卻遠不如《詩經》。

      3《傳習錄》

      讀這本書,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陽明學問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來自這裡。陽明龍場一悟後脫胎換骨,成為千古佳話。《傳習錄》這本書是陽明心學的主體,提出了滿大街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觀點,特別是對儒學進行了進一步闡釋,使儒家思想脫離了朱熹理學的繁瑣禁錮,變得簡單、唯美、實用。《傳習錄》後來風靡日本,對日本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4《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被認為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正心誠意、修心養性、涵養品德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這本書集儒釋道思想為一體,透過簡易的詩句和警世的喻言表達出來。讀來使人心曠神怡,又感慨萬千,想必是作者飽經世事滄桑後的深刻體會。所以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5《五種遺規》

      這本書是清朝名相陳宏謀所編輯,是清朝時期社會教育的教材。編者感慨於世上多有弊端,在業餘時間,採錄前人在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論述和事蹟,分門別類為《養正遺規》(教育兒童)、《教女遺規》(教育女童)、《訓俗遺規》(移風易俗、處理鄉親鄰里矛盾糾紛之類)、《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這本書裡收錄了不少著名篇章,比如《朱子治家格言》、《心相編》等,是遵循儒家思想為人處世的很好教本。

      6《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號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集中體現的就在這本全集中,特別是曾國藩家書,是最重要的資料。市面上很多關於解讀曾國藩的書,對他的成功進行了很多分析,魚龍混雜,不可以全信。曾國藩家書中,詳細記錄了他在給祖父母、父母兄弟、同僚等人的信件,有些是國家大事,更多的是家庭經營、噓寒問暖、待人接物、為學作文的事,有的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曾國藩作為朝廷大員,更是一代儒學大師,他處理這些事的態度、方法,是活生生的國學教材,很多可以給我們啟發。

      7《常禮舉要講記》

      這本書是李炳南教授(雪廬老人)從中國古代的《周禮》《儀禮》《禮記》中摘錄的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需要知道的禮節。全書分為十二章,包括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訪人、會客、旅行、對眾、饋贈、慶弔、稱呼。《常禮舉要》的內容,簡明實用,因為作者是近現代大儒,對禮儀的闡述很好的銜接了古代和現代,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弟子規》更詳細具體,是教育兒童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也是年輕人步入社會的禮儀必讀書。而且,這本書不但講禮儀的表面,更從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思想進行剖析,是學習國學很好的讀本。

      8《李太白集》

      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詩文充滿想象力,朗朗上口、氣勢磅礴,代表中國浪漫主義詩文創作的最高水準。

      9《杜工部集》

      杜甫被稱為“詩聖”,和李白一起,是中國古詩創作的兩座高峰。他的詩句工整而富靈性,有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

      10《心經》

      佛學時國學的一大源泉。佛,傳於印度,盛於中國。現在大乘各派,印度全絕;正法一派,全在中國。我們的禪宗,是可應用的佛教,在世間的佛教。印度人學佛,也只能來中國。佛所講的宇宙精微,的確在儒家之上。儒佛略有不同,就是一個偏現世的多,一個偏出世的多。《心經》是般若部經典的核心,也是佛學和禪宗的精華,解心經,通佛理,是學好國學的必備根基。

    關於國學教育如何推廣?國學教育必須堅持務實、開放、創新的原則。國學教育要務實,要真抓實幹,不能空喊口號,或者關起門來做所謂的國學教育的學問。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學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應該記住:任何時候,國學教育不能排斥外來文化,更不能排斥當代文化和科學技術,相反,它必須吸收當代優秀的文化、優秀的外來文化和當代科學技術,不斷賦予國學新的內容、新的含義,始終如一地堅持務實、開放、創新的原則,這樣,國學教育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才有發展前途,才能長盛不衰。

    國學教育切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剝,必須遵循經世致用、古為今用的原則。研究國學,並不是單純地研究學問,而是經世致用,為了現實生活服務。這樣,就要求不要生吞活剝,更不要再出現象藥(嶽?)家鑫那樣的慘無人道的悲劇,為了拯救當今社會的道德缺失,避免人類社會發生不應該發生的歷史悲劇;同時弘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精神動力,變成我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強大的物質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里和華為的差距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