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正鱷魚不哭
-
2 # 職謀縱橫
1.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匡復漢室的事業。
2.師出有名,算是逼迫劉禪同意其北伐
3.彰顯自己之功業,堵住小人佞臣的悠悠之口
4.透過獲取一定的戰績,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
3 # 清水隱士
《出師表》寫於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亭(今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該文著眼於“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作了具體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
4 # 懂鮮帝
在當時吳、蜀弱而曹魏強,並且曹魏還佔領著中原的大部分地區,如果不能快速的將其消滅,其發展的時間越長,蜀國與魏國的實力差距就越大,因此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加之當時劉備因為兵發吳國而動搖了蜀國根本,而蜀國內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以攻代守那麼這些矛盾就足以讓蜀國分裂,所以諸葛亮北伐其本身也有著政治方面的考量。除此之外,《出師表》在當時最大的作用是表明諸葛亮的心跡,曹操曾經有過《述志令》來表達自己的心跡,以此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也是為了表達自己沒有稱帝野心,所做的一切也僅為了如《出師表》當中所說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可以說諸葛亮在當時上奏《出師表》的時代意義在於其可以表明心志,震懾宵小,並且名正言順地繼續完成劉備交給他的“光復漢室”的重任。
-
5 # 軼夫數學
兩個意義:
一: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作了具體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
二: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
6 # 唐王子安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公元207年,一個常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困窘多時的四十六歲客將,和一個年輕書生相對而坐,他面前擺著這樣一份提案。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這之後,這個年輕書生居然真的幫助客將打造成天下三分,建立蜀漢政權,三足鼎立。和這個世界交手的這些年來,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已經變成中流砥柱的託孤老臣,可是他依舊志在復漢,興趣盎然。
是歲,後主早朝,大會群僚,老臣出班,上《出師表》。
他對著當年那個客將的兒子,提交了足足花了二十一年才完成的結案報告,同時亦是一份新的提案。
《出師表》中言曾道:“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不自卑,不胡說話,多聽他人的想法,並積極給予他們反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是一個領導人該做的事。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時時告誡我,應該公事公辦,不能因人親近或疏遠而雙重標準。這樣不但失信於人,也容易讓人失望。
“事無大小,悉以諮出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不懂的多向能人請教,不要不懂裝懂自己胡來。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你作為領導,要明白賢良之臣是機構興盛的基石,貪財忘義之人是會讓領導矇蔽雙眼,迷失自己本心,是整個機構大廈傾倒誘因。
《出師表》前半部分,分析了天下局勢和蜀地之勢。舉出了蜀國還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的優勢;“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劣勢;“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的機遇;“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外在威脅。
後也給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的解決方案,這三個解決方案主次有序,思維縝密,由於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只有在開啟進言之路、打通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
而後《出師表》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至此才開始點名主題談到出師,前面所有的都是保證此次出師能夠大獲全勝的充分條件。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簡簡單單幾句話,卻道出了真真切切老臣心。若你是劉禪聽了這話中沒有觸動麼?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句讓劉禪一個領導讀來,怎麼能不覺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最後此句,嗚咽似泣,蒼穹聞之難過。也讓後人讀來只覺心中惘然若失,惘然若得,感動良久。
《出師表》全文只六百餘字,十餘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報先帝”、“忠陛下”,這種感情也流露在全篇的每一個字當中。致“臣本布衣”開始,此間感情終於爆發,深切思念對先帝的知遇之恩、君臣之誼;沉痛地表達對現在大漢傾頹的痛心疾首;堅定地執行自己肩負的萬鈞重擔。
那時的諸葛亮已經四十八歲了,按當時年齡來說,他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對先帝的報答還沒有完成,身上的擔子不能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讀來不能不讓人感傷落淚,對前人的緬懷,就有對後人的希望,他看著劉禪從小長到大,對這個孩子怎能不給於父親般的厚望?文章的每個字都像是父親對孩子的勸誡和教育,這種舐犢之情怎能不讓人動容??
在三國亂世之中,諸葛亮天縱之才,完全可以依附一股更大的勢力,然而士為知己者死,跟了四十七歲未有寸土之地的劉備。從規劃《隆中對》到一步步將其實現,在臨終託孤,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堅定的履行人臣的義務,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在爾虞我詐的年代,簡直是天方夜譚。
回顧中國歷史,兩千年來,諸葛亮也是人臣之典範,無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
7 # 卿本佳人70
諸葛亮寫《出師表》,按照正常情況來說,是不應該寫的。因為這種教訓式的口吻,哪個皇帝受得了?但劉禪就屬於例外。
劉備在臨死前的託孤之舉,雖然同時也託了李嚴等人,但主要是託給了諸葛亮的。"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是劉備最後對劉禪釋出的詔命,所以,諸葛亮成為了劉禪的"相父″。不但如此,劉備還對諸葛亮說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談話雖然是絕對機密,不過至少劉禪還是會知道的。這樣的結果,是讓諸葛亮的地位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諸葛亮的《出師表》儘管寫得很哀婉懇切,但以長輩和長官的身份教訓後輩和下屬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諸葛亮之所以寫這份表,其目的有二 :
一是向中外表明自己絕不會有篡逆之心,將誓死效忠劉氏的決心,以釋天下人之猜疑。俗話說得好: "口說無憑,立字為據",這份表主要的意義就在此;
二是以長輩和主要行政長官的口氣對後方政務作出安排,讓劉禪以及在後方的所有官員有章可循,不至於推諉扯皮甚至勾心鬥角,讓北伐無後顧之憂。
-
8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堅定決心和鞭策劉禪。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先闡述了前期和先帝劉備創業的不易,來告誡劉禪要珍惜創業的成果。
其次,在出師表中感慨了先帝不嫌諸葛亮出身卑賤,三顧亮於草盧之中。所以諸葛亮出師北伐是有原因的,而不是一時興起。
先帝創業未辦而中道崩殂,體現了諸葛亮對於劉備早逝的惋惜和遺憾。
所以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自己必須趁著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學報效皇恩,為蜀國贏得統一天下的大業,或者往差了說,為蜀國贏取一片有利的國內外環境。
實則,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重點體現了北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後半段,著重點明瞭劉禪在北伐期間應該怎麼做。
諸葛亮識人斷人的本領可謂一絕。
他在朝輔政期間,明察暗訪了朝中官員,對文武大臣的底細、秉性摸得倍清。
告訴劉禪外事不決應該問誰,內事不決應該如何處理。軍中之事如何決斷,民生朝政取決於誰。可謂是鉅細糜遺。
實則,是為了告訴劉禪如何能穩定後方,讓諸葛亮能夠安安心心的北伐。
最後,闡述了自己北伐的信心和前景祈願。自己前半生食君之俸,後半生當忠君之事。
如果不成功,也要求後主劉禪能夠賞罰分明,不徇私情。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極其謹慎之人。他要幹什麼事,是一定要把所有可能的情況調理得當,方才放手去做。
所以,寫出師表就是為了將諸多事宜安排一下,讓事情能夠隨著自己的意願去進行。
殫精竭慮,是一位忠臣必有的優良品質,同時也是忠臣的短板。
嘔心瀝血,如果事情往好了發展,那是事半功倍。但是一旦執行之人言過其實,往往是事倍功半,造成忠臣的短命。
所以,在筆者看來,出師表既體現了諸葛亮對於先帝的報恩和對於後主的期望,又體現了諸葛亮作為忠臣,嘔心瀝血的寫照。
怎奈,所託之人有情但是沒有作為,造成了後來北伐的失敗和忠臣的含恨而終。
咦噓兮!!!!
-
9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諸葛亮這一輩子都在為當年吹的那個牛填坑,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人就說自己跟管仲樂毅一樣,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業。
這牛既然吹出去了,諸葛亮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所以他當然要想辦法努力完成這個夢想。眼看著蜀漢帝國在自己的盤算中一手建立了起來,諸葛亮甚是得意,恨不得拉上過去的好友們一起到成都酒吧一條街好好喝一頓。
眼看著諸葛亮慶祝的請柬已經發出去了,萬萬沒想到,劉備卻又把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業給毀了。等到好友們來的時候,蜀漢帝國已經成了危如累卵的政權。別說慶祝了,諸葛亮要是再不努力一點,可能連飯碗都保不住了。
01年輕時候的過度營銷,總歸是要償還的。諸葛亮年輕的時候,絕對是營銷界的一股泥石流。一般人才都是主動投靠主公,參考他大哥諸葛瑾,而諸葛亮卻不一樣,他給自己瘋狂地打廣告貼標籤,就是不主動投靠任何人。
這有點姜太公釣魚的意思,不過諸葛亮手裡的魚竿,絕對是有魚鉤的。那麼他到底做了哪些過度營銷的事情呢?
首先,臥龍鳳雛的標籤,簡直就是一場天大的騙局。諸葛亮和龐統都還沒出山,這臥龍鳳雛的名聲就已經傳了出去。很顯然,是他的老師龐德公的傑作。其次,諸葛亮瘋狂在朋友面前誇讚自己的才華,自比管仲樂毅。一兩次還好說,時間長了,朋友們居然信以為真了,逢人就說諸葛亮了不起。再者,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就算諸葛亮是一般人才,可是主公願意三次來請,也足以表明諸葛亮並不一般。這些過度營銷的策略,使得諸葛亮很快躋身一流謀士的行列。但是這個時候劉備集團實在是太弱小,要想實現諸葛亮當年吹的牛,實在是太折騰了。
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三國志》
為此,諸葛亮可謂是殫精竭慮,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就想著怎麼幫助劉備這個窮苦人成為大富翁。
起起落落以後,劉備還是把這個爛攤子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心裡百感交集,眼看著牛皮就要被吹破了,恢復漢室江山的志向也無法實現了,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必須要透過北伐,完成這些事情。
02出師表是寫給劉禪看的,也是寫給蜀漢群臣看的。蜀漢政權,在劉備關羽的折騰下,差點就滅亡了。好在諸葛亮這個時候接過了接力棒,通過幾年的嘔心瀝血,將蜀漢內亂平定,與東吳重歸於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
這麼一來蜀漢帝國勉強算是穩定住了,光穩定住了可不是諸葛亮的夢想。他每次想到朋友們鄙夷的目光,不免就有些臉紅。
所以他向劉禪上了一道出師表,內容很感人,意思很簡單,是時候北伐恢復漢室江山了。這一次諸葛亮可不是鬧著玩的,他打算親自帶兵。
那麼這道出師表到底是怎麼個意思呢?其實我認為諸葛亮出師表的問世,至少有三個目的。
03諸葛亮完成了自己的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伐可能成功嗎?完全是有可能的,至少在街亭沒有丟失之前,是有可能的。蜀漢已經失去了荊州這麼一個絕佳的北伐基地,所以當時諸葛亮北伐只能從益州出發。
這裡的街亭是至關重要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諸葛亮只找到了這麼一個不錯的通道。透過街亭,諸葛亮大軍可以直奔關中腹地,奪取長安就不再是一個夢想了。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但是馬謖這個癟犢子把街亭給丟了,使得諸葛亮大軍失去了北伐的根基,只能撤退。只有這麼一個絕佳的出口,但是被曹魏堵死了。
所以說後來諸葛亮不管往哪兒打,都無法衝破曹魏的防守,北伐大業就這麼玩完了。上天曾經給過諸葛亮一次成功的機會,但是他看錯了人。
此後的諸葛亮每天都在憂心忡忡中度過,為啥子?因為諸葛亮無法實現自己的諾言了。一方面對不起劉備的在天之靈,天天晚上擔心劉備託夢給他。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無法向劉禪交代,畢竟劉禪是百分之百地信任他。
為此諸葛亮是嘔心瀝血,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北伐之上。結果雖然不理想,但是諸葛亮是真的已經盡力了。出師表上的所有話都是真情流露,可以說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勞心勞力之人。
總結:諸葛亮有超脫那個時代的特殊形象。最終諸葛亮年僅54歲便撒手人寰,是被活活累死的。有人說諸葛亮不懂得領導藝術,那隻能說諸葛亮沒有官僚主義的思想。
你們眼裡的大人物就應該處處都高人一等?當官的人就應該高高在上?我覺得這是現實給大家造成了一個相當大的誤解。
我認為真正做官之人,就應該像宣傳語中所說的那樣,處處為百姓著想,一心想著百姓們的歡喜和憂愁。真正能夠做到公平公正,至少不會搞特殊對待,開一場招待會,還要提前對個題目啥的。
諸葛亮雖然未必是為了百姓著想,但是他的確為蜀漢吃了很多苦,而且講究公平公正,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少見的。而且他依法治國,誰能做得到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國哥愛生活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意義很大,他為後人證明了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完成了劉備的託孤重任,也教育了劉禪,讓他多學用人,治國方法, 他深知蜀漢的國力弱小,無法與曹魏抗衡,屢屢北伐,以攻為守,震懾敵人,國內劉禪又不能為他分憂,很怕內部出現矛盾,打亂北伐的計劃。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寫下了千古名篇《出師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位老臣對蜀國的赤誠之心, 只有這樣,心裡裝著國家,心裡想著蜀國的諸葛亮,才能寫出這樣情文並茂的文章,這篇詞句簡樸,清真意切的文章,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人,深受後人喜愛,一直流傳至今。
-
11 # 中國書畫傳承
諸葛亮的《出師表》儘管寫得很哀婉懇切,但以長輩教訓後輩和下屬的態度還是很明顯的。諸葛亮之所以寫這份表,其目的有二 :
一是向中外表明自己絕不會有篡逆之心,將誓死效忠劉氏的決心,以釋天下人之猜疑。俗話說得好: "口說無憑,立字為據",這份表主要的意義就在此;
二是以長輩和主要行政長官的口氣對後方政務作出安排,讓劉禪以及在後方的所有官員有章可循,不至於推諉扯皮甚至勾心鬥角,讓北伐無後顧之憂。
-
12 # 南有樛
一.強調北伐的目的,表明下忠心,防止劉禪懷疑;
二.安排好留後人員,希望後方穩定,防止劉禪亂搞;
三.發表一下感慨,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所以也在暗示劉禪,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先帝對我恩重,我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3 # 讀史冠今
具體的說,一是敘述了諸葛亮對出師北伐後國內政事做了具體的安排。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之間即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諸葛亮此次北伐中原時,劉禪只有20餘歲,治國沒有經驗,沉迷玩樂,昏聵無能。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諸葛亮深刻意識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因此,諸葛亮在這邊表文裡勸勉劉禪開張聖聽,賞罰嚴明,從善如流,知人善任。其次,出師表裡表明了諸葛亮出師北伐的理由,文中,諸葛亮抒情言志,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14 # 新星滿滿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意義有以下幾點:1,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後主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懇切委婉地勸告劉禪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2,強調北伐的目的,表明自己對後主的忠心,防止他懷疑。
3,按排好留後人員,希望後方穩定,防止後主擾亂政務。
4,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諸葛亮對北定中原的決心和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傾注了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和期望,寫得摯切誠懇,感人肺腑,是後世流傳久遠的名篇!
-
15 # 小程看歷史
《出師表》是蜀漢主要領導人諸葛亮,於公元227年發動北伐戰爭以前,上書給蜀後主劉禪的一道奏表。主要目的有這麼幾方面:
第一、繼承先帝劉備的遺願,向劉禪表明自己的忠心《出師表》開篇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發動北伐最主要的動機也還是為了完成先帝劉備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遺願。
劉備作為漢皇后裔,身逢亂世看見劉氏江山支離破碎,從出道以來一直就有想要完成復興漢室的願望,為此可謂是戎馬一生征戰多年,但是最終隨著夷陵大戰的失敗抑鬱而終,帶著他未盡的事業駕鶴西去,最終也沒能完成復興漢室的宏圖大志。實在是令人感到無比惋惜,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作為蜀漢主要的當家人,為了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不得不繼續拾起劉備丟下的擔子繼續前行。
恢復漢室一統天下,是劉備三顧茅廬時向諸葛亮表明過的志向,也正是劉備這遠大的志向,才讓諸葛亮給他制定了《隆中對》這項偉大的戰略規劃,也正是有了這份戰略規劃劉備才在往後的日子裡蒸蒸日上。
如果說諸葛亮是《隆中對》的制定者,那麼劉備就是《隆中對》的執行者。一個年長自己幾十歲的人,並且還俗有皇叔之稱的諸侯,來執行自己的這個戰略方案,那是給了諸葛亮多大的榮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變故,致使這份戰略設想不能很好的完成。
劉備的去世也是令人惋惜的,但是曾經君臣二人制定的戰略設想,不能就此停止,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其目的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去實現先帝的遺願的。
第二、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告誡劉禪蜀國存在的危機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夷陵大戰以後,三分天下基本形成,三方勢力當中,就蜀國實力最弱,如果不圖思進取,早晚會滅亡,根據當時的形式來看,蜀國剛剛建立無論是來自內部的矛盾還是來自外部的危機,都致使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處在危險之中。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主要領導者不去解決這潛在的危機,不去為蜀國謀取長遠的利益,而是憑藉川蜀險要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那麼蜀漢政權不光會被外來的勢力給消滅,還會被來自內部的矛盾給弄的支離破碎。
所以說就自身實力而言,諸葛亮也深知蜀漢的實力不及曹魏和東吳,但是沒辦法,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也為了蜀國上下團結一心,不得不發動對外的戰爭,所以這也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真正原因。
第三、教劉禪為君之道和治國理政之道在《出師表》的後半部分,都有了詳細的描述,告訴劉禪為君之道以及治國之道。在他即將離別之際,諸葛亮也將朝中之事給劉禪做了詳細的安排。
比如文中提到的: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意思就是要劉禪擴大自己的聽聞,發揚先帝劉備的美德,要相信自己等等這也算是對劉禪為君之道的一種告誡吧。
還有治國之道,比如文中說得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意思是說董允、費禕這些人是都是先帝留個你用來輔佐你的,他們志慮忠純都是可靠的人,我認為宮中無論大小事務都可以找他們商量。
結語所以說諸葛亮給上書《出師表》是在向劉禪表明自己的忠心,以及對蜀漢王朝未來的憂慮之情。諸如果說葛亮前期的《隆中對》是在表明自己的智慧,那麼後期的《出師表》就是在表明自己的忠心。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諸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他的行動表明自己的忠心和智慧。
-
16 # 飄零客316
一.強調北伐的目的,表明下忠心,防止劉禪懷疑;
二.安排好留後人員,希望後方穩定,防止劉禪亂搞;
三.發表一下感慨,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所以也在暗示劉禪,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先帝對我恩重,我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7 # 風吹昊月在宛城
關於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意義,應當設身處地的感受和體會,當時蜀漢的政治局勢和諸葛亮當時的政治地位和主張。這個和他當年與先主劉備三顧南陽臥龍崗茅廬後,在茅廬裡兩人相對暢談,提出創業的《草廬對》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具體有以下幾點:
1,完成當年的《草廬對》的創業發展計劃,把計劃透過北伐行動,變成現實,以實戰自己戰略決策。
2,針對當時的天下局勢,極力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鴻圖遺願。赤膽忠心地勸告劉禪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匡扶漢室為己任。
3,強調北伐的政治目的和重要性,表明自己當時的先三分天下,後逐步統一天下,匡扶漢室的戰略是對的。
4,按排好後備理政人員,希望後方穩定,防止後方朝廷混亂。
5,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的真摯盡忠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諸葛亮對北伐中原的決心和效忠劉氏父子匡扶漢室江山的忠心。
前後《出師表》的奏報,集中體現了諸葛亮當年的政治思想和戰略主張,傾注了他對蜀漢政權的劉氏集團忠心和期望,寫得特別摯切誠懇,令人感人肺腑,是後世廣為流傳,久負盛名的名篇!
-
18 # 南方苗族
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
19 # 揹包環世界
《出師表》這篇文章時心情是非常複雜的,甚至有可能為自己一旦出師而不能回來都做好了準備,所以,在文章中,交待了一些後事,比如,朝庭中可用誰,誰不能用,其實,諸葛亮在時,一直掌握著蜀國這軍政要務,用誰不用誰他都可以實際控制,雖然將要出去遠征,但他完全可以實際控制政局,那為什麼要交待這些呢,就是為自己如果不幸在出師中戰死而做好後事準備,這種心情也是隻有十分忠誠的人才會有的.一.強調北伐的目的,表明下忠心,防止劉禪懷疑;
二.安排好留後人員,希望後方穩定,防止劉禪亂搞;
三.發表一下感慨,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所以也在暗示劉禪,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先帝對我恩重,我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20 # 蘭州大學蘇雲老師
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知道,甚至大多數人都能背誦幾句甚至全篇,但實比《出師表》更加實用,很適合大家在工作中運用,但《出師表》還有一個姊妹篇《後出師表》。值得大家讀讀。
為什麼說《後出師表》更具實用意義呢?其實通讀全文後不難發現,如果放在高考中,《後出師表》是一篇幾乎滿分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充足、論證有力。同時,整篇文章在論述的同時,又有情感支撐,在情、理兩方面都極具說服力。它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戴高帽
《後出師表》開篇即用先帝(劉備)之口提出要去北伐的論點,此表是給誰看的,是給劉禪及一眾不同意北伐的文臣和將領們看的,“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這個戰略是先帝定下來的,不是我孔明要一意孤行。
二、賣人設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在有了先帝這個後臺之後,開始賣慘,表明自己為了光復漢室,為了報效先帝的心意。
三、舉例子
在大方向和基調已經確定後,連續用六點“臣之未解也”的反問式論據,有力的證明了為什麼要去北伐,以及不去北伐會發生什麼惡劣的情況。
四、推責任
《後出師表》最後一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表明自己會竭盡全力、鞠躬盡瘁的心意後,又說至於能否成功等等不是他自己能夠預見的,用這種說法,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從這幾點來看,《後出師表》裡面的種種技巧非常適合在職場中運用,哪怕只是學會其中一兩點也可以讓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的遊刃有餘了。
但是這麼實用的文章為什麼熱度卻沒有《出師表》高呢?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材的助力
人教版初三語文的必修裡,《出師表》是比較重要的一篇文章,是被要求背誦全文的,只要是接受了義務教育的人,都會接觸這篇文章,它的粉絲量自然要比《後出師表》更多。
二、內容的價值觀
《出師表》更多表現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種種囑咐以及一些告誡,這些告誡和囑咐所表達的內容和核心思想是非常適合用來做教育的,同時《出師表》中的諸葛亮更符合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的形象,而在《後出師表》中,如前文所述,因為它更適合成年人來運用,通篇文章也是議論文的形式,在情感和教育意義上遠沒有《出師表》出眾。
三、人們對於諸葛亮的固有印象
提到諸葛亮,除了足智多謀以外,人們對他的印象多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上,《出師表》更符合這種調性,《後出師表》更多凸顯的是諸葛亮的“老奸巨猾”。
回覆列表
關於蜀漢北伐,一直有人以為這是不自量力窮兵黷武,最終耗盡蜀漢國力,加速其敗亡。
這種觀點其實不值一駁。所謂“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無非是魏晉方面人士出於“政治正確”的詆譭之辭,其中可能還包含著對諸葛丞相的恐懼,竟然反被某些人視為定論?
東漢十三刺史部,魏佔其九而有餘:涼州、司隸、幷州,幽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以及荊州北部;吳佔不足其三:揚州、交州以及荊州南部;而蜀漢僅有益州一州而已!
曹魏國力之於蜀漢有壓倒性優勢,只是因為禪代初肇又遭大喪(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死),一時騰不出手來攻伐;假以時日,魏明帝曹睿理清頭緒,自然不會容忍蜀漢偏安一隅。蜀漢一州之地,體量先天不足,以中古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無論怎麼休養生息恢復發展,與曹魏差距還是會越拉越大。
不戰只能坐以待斃,主動求變才有一線生機。既然生在三國亂世,不管你願不願意,終歸是要搏一把的。
諸葛亮寫《出師表》就是要內部統一思想,才能一心對外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