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淄博老劉
-
22 # 豫東小胖哥
存糧,別人我不知道,但我們家裡存,一般都是存一年的糧食
我想現在還是有不少的農民家裡存糧的,糧食作為我們日常所需當然是要儲備的,現在大環境建設好了,不在可能出現以前那種鬧饑荒的日子了,但家裡存糧的習慣還是很好的保留了下來,有備無患嘛!萬一呢,食比天高啊!
而且作為農民還是覺得自己種出來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吃著放心!何況自己存的糧食一般都是新糧,新糧出來再把沒吃完舊糧賣掉,說到這裡城裡人該齜牙了
況且存一年的糧食也不會太多,有時間就搬出來曬曬,費不了多少事,現在場地也廣闊了,也沒有以前那麼多雞鴨了,曬在那裡都不用怎麼管了
-
23 # 遠方179124732
現在的農民還儲不儲備糧食,倘若儲備糧能吃多久?這個問題應該適應上個世紀末,現在的農民已基本不儲備糧食了,若要儲備糧食也就十天半月,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月(還要冬春季)
。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衡量一個家庭富不富裕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誰家稻茓子大(囤集糧食多),家裡有幾口缸等等。不像現在的人看你是否能上胡潤榜,在胡潤榜佔多少位。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那裡發生過這麼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有個五口之家的人家,夫妻倆加三個兒子。夫妻倆常年有慢性病,在生產隊只能放牛和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就靠大兒子一個人掙工分,生活過的十分艱辛。眼看他大兒子就二十五六歲了,馬上就過了結婚的最佳年齡。上門說媒的人很多,可就是女方父母來家一看便沒了下文。那時候一個村裡的鄰居比現在的親戚都親:這天生產隊長聽說這家老大又有人給他提親了,說明天要來看家庭情況。他夜裡招開隊委會,商量如何幫這個家的忙,經協商決定,將生產隊倉庫裡留的第二年的種子弄一部分到他家去糊弄一下,等生米做成了熟飯再說。說幫就幫,連夜弄過去一千多斤稻,茓了一個一人多高的大稻茓子,一缸黃豆,一缸花生。
第二天,女方父親和一個舅舅一個姑夫一行三人如期而至,看到屋裡的一切個個樂的合不攏嘴。吃過午飯後,舅舅沒事,來回在房間裡度步,走到了稻茓子邊,當他看到金燦燦的稻穀,便不由自主的伸手摸了摸。他這一摸可露餡了,這家老頭看見他舅去抓稻,老頭臉都變了色,結結巴巴地說,不.、不、不能摸……。
事情敗露後,女方父親還算開明,他說,窮是窮了點,但這個村子的人情厚道,這家人忠厚老實,女兒進了這家門後,不會有多少苦吃……
以前農民講的是種一年田,糧食能吃三年最好,家家戶戶都缸滿甕也滿。而現在恰恰相反,新糧一上場,基本都賣完,圖個省力,省事少麻.。
現在交通便利,超市多,物流送貨上門。農民吃的米麵油也基本都不再自己加工了,。以前買米都成五十斤或一百斤買(兩種包裝),而現在十斤五斤二斤也買(便利裝),家裡基本都很少有存糧。
從前的人講的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現在的人只居安不思危,無了憂串意思。
-
24 # 94310417小云
農民不是傻瓜幹那個岀力不得好的事,儘管種糧食不掙錢,但仍
-
25 # 大如帶娃記
現在我家基本上不存太多糧食,收的玉米小麥曬乾後留一些自己吃的都會賣掉,新農村合併後院子太小存糧食的倉我家只有一個放不多少。
回覆列表
我們這是淄博郊區的農村,耕地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面積不斷的擴大,佔用耕地量也加大了,農民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也不斷縮小,主要是種植小麥,和玉米,還有少量的經濟作物,由於和村並居,都住上了樓房,儲藏室空間都不大,因此即使種了糧食,只留了當年吃的,大多數不會儲存的,現在條件好了,也不擔心沒啥吃,但是有些老年人經歷過人餓,還是希望年輕人儘量多存些糧食以備只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