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席文書齋
-
22 # 犢眼看天下
看到這個問題,腦子裡第一個跳出的就是《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我們一般都認為中國古人對愛情都比較含蓄,特別是女子更是羞於表達。而《上邪》這首樂府詩完全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即便在今天,也少見女子如此大膽、直白、絕決地宣告,可謂是震古爍今。其實在宋以前,特別是在民間,人們對愛情的追求是相對自由的,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越少,這種表達越鮮活、強烈。先秦的《詩經》中就記載了大量表達男女愛慕、夫妻忠貞的詩句,到了漢代的樂府詩,更出現了《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優秀作品。到了唐詩宋詞中,雖然也有很多膾炙人口、描繪忠貞純真愛情的詩句,但論感染力、穿透力,都無法與《上邪》相比。
-
23 # KING3883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是詞人李之儀的作品,用詞精妙——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詞別出心裁,用長江水作為隱喻,所謂“思念如水”也正是這個理。上片寫道“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看似簡單樸實,實則把相愛兩人因異地分離而隔江思念的情感傳神地表達出來。“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生動地寫出戀人心中的焦急和無奈。
而最後一句“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點明瞭主人公的心態,也寓意兩人之間的信任要相通。這句也是千古名句,把愛情的滋味抒發地淋漓盡致。正如兩個相愛的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鼓勵攜手度過漫長的歲月,這是多麼令人神往。最怕不信任和背棄,所以只願君心似我心,若是兩心相通,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詞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也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致敬愛情,致敬經典。
-
24 # 葵花子籽籽
1、最轟轟烈烈的山盟海誓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是漢樂府民歌的《上邪》 (“邪”發乾將莫邪的ye,二聲)。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痴情女子對心愛之人的熱烈情感的表白。第一句明確表白想要與君相知,生生世世不斷絕。後一句為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誠,採用了反轉假設的方法,表示能與心愛之人絕交的條件是,山沒有稜角,江水乾涸,冬天響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併,這些條件層層遞進,而且在數學邏輯上講,這些條件都是與的關係,而不是或的關係,那麼發生的可能性就更低了,低到根本不可能發生。也就說明,和心愛之人絕交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女子的痴情可見一斑。
要說這位痴情女子,可以說是巾幗英雄,什麼困難都不怕,只為與愛人相守,這樣轟轟烈烈,堅定不移的愛情宣言,任哪個男子能夠穩坐泰山不為所動呢?
2、最灑脫不羈的愛情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的這首《鵲橋仙》,一反常態地把牛郎織女聚少離多的苦戀解讀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的愛情觀由此可見,像牛郎織女一樣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愛情,雖然無法長相廝守在一起,但比起人間無數天天在一起卻同床異夢的夫妻更令人羨慕。
秦觀的愛情觀就是像牛郎織女的兩情相悅的愛情一樣,哪怕無法日日廝守,有這樣的愛情足以慰藉心靈。
3、最催人淚下的悼亡妻愛情宣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出自唐代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離思五首共五首詩,都是元稹為懷念亡妻韋叢而作。大意是到過滄海其他地方見到得水都不足稱為水,見過巫山的雲其他地方的雲都不入我眼,從花叢經過也懶得回顧,這一半是因為靜心修道一半是因為有過你。
韋叢二十歲時下嫁尚無功名的元稹,跟著他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他操持家務,照顧一家飲食寒暖,兩人感情甚深,卻在婚後的第七年青年早逝。
元稹與崔鶯鶯,薛濤等女子都有過一段感情,但卻唯獨對亡妻韋叢寫下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元稹一生大起大落,經歷過的愛情也是跌宕起伏,他對愛情的解讀別具一格又深入人心。和蘇東坡悼念王弗的《江城子》相比,這首詩著重刻畫亡妻對自己多麼重要,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是誰也無法取代的。
-
25 # 雲之羽2019
古詩詞中,韋莊的《思帝鄉·春日遊》表述的愛情宣言最讓我歎為觀止。全詞如下: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如果從“自比女性”的角度審視,小詞實際上婉轉地傳達了作者雖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拋逐在西蜀一隅,但此心仍屬故唐的赤子情懷。然而詞中那位敢於衝破禮教的女子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卻足以令人稱歎。
在那個美好的春日,出遊的女子偶遇陌上風度翩翩的少年,心如鹿撞,以至於立即作出了託付終身的決定,何其大膽而痴情。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青年男女聯姻的唯一途徑。兩情相悅,互定終身,看似自然而浪漫,但在古代卻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並且女人將遭到世人鄙視。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止淫奔也》中,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棄命運的寫照。詩末兩句“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淒涼悱惻,是詩人對後世痴情女子的警策。
與《上邪》中那位果敢、痴情的女子缺乏理智、誇張怪誕的奇想相比,這位女子感性之中還帶了幾分理性,“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可見她對大多數女性在愛情婚姻中的悲慘遭遇是有所瞭解的,甚至作好了日後被無情拋棄而絕不反悔的心理準備。
這就不得不讓人暗中生出敬意,嘆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回覆列表
以前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瞭解了蘇軾和髮妻王弗之間的故事,便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有了些更深的感觸。“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王弗與蘇軾的結合從一開始便帶著浪漫色彩。由於蘇軾姐姐的不幸婚姻,蘇洵對於兒子的婚姻給予了足夠的自由,因此,這對年輕人算得上在婚前有自主選擇的走進婚姻殿堂。
古語有云:娶妻當娶賢。王弗一定算得上賢妻的代表,在蘇軾為其寫的墓誌銘中,我們可以勾畫出一個賢良淑德、聰敏文靜的女性形象。
蘇軾去鳳翔府做籤書判官,年輕的詩人恃才傲物,尚未經官場和社會的洗禮,難免無意之間在言語中有所表露。此時的王弗也不過才二十歲左右,但從小讀書使她多了幾分女子難得的直爽與謹慎。
她總是在旁警醒蘇軾,一定要處處小心;有時蘇軾與人談話辯論,王弗在屏後聽到,過後也總是告訴蘇軾不要和那些看待問題有強烈偏見的人辯論,畢竟身處官場,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碰到那些來套近乎的的人,她也總是告誡蘇軾提防人心。
也許當下蘇軾會有些情緒,但王弗的話就像是一捧清泉,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冷靜蘇軾的頭腦,當王弗的話被證實的時候,我想蘇軾更是被妻子的冷靜折服。
然命運總是跟我們開玩笑,年僅二十七歲,王弗便因病辭世了。此時的蘇軾已經到了開封,此後的人生,在一個不知名的時間點上,被裹挾進了身不由己的官場浮沉中去。
“韶華易逝,知己難求”,王弗已經不僅僅是妻子,更是蘇軾身邊一個永遠冷靜客觀的朋友。雖然王弗去世後,蘇軾娶了王閏之,當然,這也是王弗的意願。但每當看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句,仍會感慨,也許在蘇軾心中,王弗永遠都是那個小窗前梳妝的少女模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