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晏子故里
-
2 # 之雅齋
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大約分為幾個流派。
一,南方派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花鳥蟲魚、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等。按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類,並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色和繪印上各種圖案。
湖北沔陽剪紙
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透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簾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粗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 。
福建剪紙
福建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朴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鑑、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應用在建築中傢俱上,作影印漆畫的底版。
福建剪紙中最有特色的樣式是莆田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則是人情人意的表現。
二,江浙派
揚州剪紙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春蝶、春錢等,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木之下,相觀以取樂。據傳,嘉慶、道光年間,著名藝人包鈞的剪紙,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故有“神剪”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剪紙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1955年,揚州成立了民間工藝社。1979年剪紙藝人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世紀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為其代表作。揚州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奇山異景、名勝古蹟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
浙江剪紙
據《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金華地區多為窗花和燈花,樂清的細紋刻紙主要用於裝飾龍盤燈,平陽一帶送禮時放在禮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花樣。浙江剪紙中的戲曲窗花也有獨到之處,其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在大的影像輪廊中剪出細陰線,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
三,北方派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源於明代,其製作工藝在中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整個工藝過程有畫、訂、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21] 。
2006年5月20日,“剪紙”專案(蔚縣剪紙作為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山西剪紙
山西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冀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剪紙”為代表。
陝西剪紙
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漢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陝西剪紙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陝北剪紙淳厚、粗壯,線條有力,剪紋簡潔;定邊、靖邊剪紙較細緻,線條多直線,流利奔放;宜川剪紙線條粗而曲線多;關中剪紙線條粗似針尖,風格別緻;朝邑剪紙以戲文為多,造型動態近乎皮影;三原剪紙以花卉為主,結構簡單,色彩對比強烈;富平剪紙剪紋流利,明暗適調。總的來看,陝西剪紙造型古拙、風格粗獷、寓意明朗、形式多樣,包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根據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採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
3 # 郝小芹剪紙
1、為什麼安塞的剪紙這樣有名氣呢?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塞剪紙開始從傳統用途,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民間藝術品。受到海內外人們的喜歡。被國內外的專家譽為。“地上文物”、“文化活化石”。
2、近年來,透過對大量的安民間剪紙的整理,已經有1000多幅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單位收藏。大幅現代剪紙《延安人民的懷念》。被毛主席紀念堂永久收藏。1993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3、剪紙名人倍出,有很多剪紙藝人應邀到國內外進行剪紙表演。參加國內外的大型展覽會,展覽會上,人們爭相購買安塞藝人的剪紙作品。
4、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造型美觀,剪髮精緻,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風格醇厚凝練。線條流暢,明快,寓意單純質樸,充滿了平安、吉祥、期盼之情。
2006年5月20日,安全剪紙經國務院批准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以說,安塞剪紙是非常有名的。
-
4 # 使用者言午澤群
中國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地域習俗和美好願望的結晶,它紮根深厚的生活土壤中,體現了人民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樸實無華的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是最凝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剪紙藝術體載廣泛,具有無限的創作深夜和廣度。對研究人類學、考古、歷史、民族、民俗、美學、藝術學等領域,提供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資源。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剪紙在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風格各異,各具渲染特色的南北兩個體系,南方有;廣東佛山,福建、浙江、湖北沔陽、江蘇揚州剪紙藝術。北方有;慶陽、山西、廣靈、晉城、河北蔚縣、阜城、陝西、山東、潮陰剪紙藝術。
2006年5月,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王老賞大弟子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9月30日,中國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名錄》。
-
5 # 乾坤書書
一、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影象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佈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繡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歎為觀止。
二、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三、山東民間剪紙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燻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佈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
6 # 立夏點瓜豆
中國的剪紙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等。它的產生和流傳與我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的民間剪紙分為幾大派別,例如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別。北方派代表為山西剪紙,陝西剪紙,河北剪紙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稱號的有以下幾個地方:甘肅省慶陽縣、山西浮山縣、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河北蔚縣。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福建漳浦縣等。其中河北蔚縣的套色剪紙也非常著名。圖1為甘肅慶陽剪紙,圖2為河北薊縣剪紙,圖3為福建漳浦縣剪紙藝術家高少蘋在創作剪紙團花。
-
7 # 建寧之聲
答:
中陽剪紙最出名。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被評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中陽民間剪紙與漢代畫有著密切關係。在1984-1985年間,中陽縣文化館在對金鑼鎮道棠村出土的漢墓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畫像石,經專家鑑定後,基本確定為漢代畫像石,在這些畫像中有許多關於剪紙的圖案,可以證明在漢代中陽就有類似的剪紙藝術。
-
8 # 皮淘淘
1,瑞昌剪紙
瑞昌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瑞昌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瑞昌剪紙的風格。瑞昌剪紙既有南方的陰柔之麗,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陽剛之美,古樸豪放。
2,邳縣剪紙
邳縣剪紙是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即刻紙和剪紙。邳縣剪紙的主要用途包括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箋、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等。
3,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山東省高密市傳統民間藝術三絕之一。其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它的流傳同高密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
4,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5,隴東剪紙
隴東剪紙,是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
-
9 # 我關心一下
在中華大地上,擅長剪紙的省份有許多,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剪紙內容往往是和當地的民俗緊密相連,有名氣的剪紙地區太多了,我就來談一談山東剪紙。
山東省是中國民間剪紙流行的主要地區之一。山東受孔孟儒家思想影響,剪紙作品以禮教、文人文化和吉祥紋樣為主要題材。其種類繁多,題材十分廣泛,每幅作品都是一個精美傳奇的故事。
瑞獸魚蟲、吉祥花鳥、戲曲樂舞、民間傳說、神話傳說,以及宗教信仰、風俗禮教等,形形色色,無不在山東剪紙中有所體現,特別是染色、單色、拼色、襯色、填色、木版印刷、燻樣等手法的巧妙運用,更是使剪出的圖案出神入化,巧奪天工。
民間剪紙分佈於山東各地。從萊州發現元代剪紙的民俗角度來看,每逢過年,農家的窗花、窗裙、窗風、窗旁、窗箋、門箋、花字對聯剪紙,吉慶紅火,寓意深遠;
正月十五的燈花,豐富多彩;二月二的錢龍內涵神秘;穀雨節的剪蠍符除蟲害;端午節的五毒葫蘆辟邪驅穢;七月七的窗花乞巧;七月十五剪紙單衣拜祭祖先,告祖先秋成之意。
還有新房落成的頂棚花、喬遷花、照壁花,生活中的紙鬥花、笸籮花、藍印花版、刺繡花樣,婚俗中的喜花、嫁妝花、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真是讓你大開眼界。其中尤以窗花、窗裙、門箋、染色窗花、鬥雞、仙山信仰和海洋崇拜剪紙最具特色。
山東的民間剪紙多用剪,而刻紙較少見,但剪紙與刻紙的表現方法基本一致,陽紋以點、線、面線線相連,虛實結合,陰紋則線線相斷。
山東民間剪紙分佈於省內各縣鄉,從地域風格上分大致有兩類。從民間剪紙考察來看,一類是黃河下游濱州地區粗獷豪放的剪紙,與黃河中游地區農耕文化剪紙以另一種方式,在同一空間一脈相承地發展著。
另一類則是最具中國剪紙代表性的膠東沿海地區精巧秀麗型剪紙。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剪口乾淨利索,線條優美舒展,講究運剪流暢,剪味十足,並擅長用高密度的鋸齒紋來增加作品的虛實濃淡關係。
膠東剪紙以其濃郁的地域色彩為國內外專家和學者所稱道,成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主要流派之一。
-
10 # 羅小黑手工製作
中陽剪紙最為出名
山西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下圖)被評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中陽民間剪紙與漢代畫有著密切聯絡。在1984-1985年間,中陽縣文化公館在對金鑼鎮道棠村出土的漢墓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畫像石,經過專家鑑定後,基本可以確定為漢代畫像石,在這些畫像中有許多關於剪紙的圖案,由此證明在漢代中陽就有過類似的剪紙藝術出現。
中陽剪紙的特點:
中陽剪紙主要分佈於山西中陽縣境內的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
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
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山西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澱極為深厚,保留很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底蘊。
-
11 # 松樹ssy910
剪紙可以分為南北剪紙。北方的剪紙以陝西為主。陝西主要是脫稿且最為突出。稱之為信天游式剪紙。可以說是正宗的,最為傳統的剪紙形式之一。著名的剪紙藝術家有華月秀、郭如林、秦石蛟、庫淑蘭等。山東的剪紙很有特色。自古有疏可走馬,密不縫針之說。著名的剪紙藝術家王言昌範作信、齊秀花、王等。膠東地區的剪紙以彩色最為主很有特色。南方的剪紙主要是刻紙,以精美精細為主。
-
12 # 小勇Love生活吧
剪紙藝術也分好多派別,有很多都很出名,最出名的要數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
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被評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的50餘件國家精華之作被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收藏。
二,介紹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
-
13 # 大利摺紙
廣州佛山和陝西民間剪紙比較有名。
佛山剪紙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佈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
-
14 # 月芽貓手工坊
一、南方有:
湖北沔陽剪紙、廣東(佛山、潮陽)剪紙、福建(1、南平、華安等地;2、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3、莆田、仙遊)剪紙、江蘇揚州剪紙、浙江(1、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剪紙。
二、北方有:
黑龍江海倫剪紙、甘肅慶陽剪紙、山西(廣靈、中陽、右玉)剪紙、河北(蔚縣、阜城、邱縣)剪紙、陝西剪紙、山東(膠州灣地區、渤海地區)剪紙、遼寧瓦房店剪紙。
-
15 # 浮夢是個雜博
中陽剪紙最出名。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被評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中陽民間剪紙與漢代畫有著密切關係。在1984-1985年間,中陽縣文化館在對金鑼鎮道度棠村出土的漢墓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畫像石,經專家鑑定後,基本確定為漢代畫像石,在這些畫像中有許多關於剪紙的圖案,可以證明在漢代中陽就有類似的剪紙藝術。
-
16 # 關一茗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影象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佈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繡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歎為觀止。
-
17 # 眼鏡四夕
1,瑞昌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剪紙的風格。瑞昌剪紙既有南方的陰柔之麗,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陽剛之美,古樸豪放。
2,邳縣剪紙是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即刻紙和剪紙。主要用途包括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箋、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等。
3,高密剪紙,山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三絕之一。其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它的流傳同高密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
4,佛山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5,隴東剪紙,是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
總的來說,剪紙也分南北的,北方的剪紙線條大膽豪放,南方的剪紙細膩唯美。
-
18 # 韓家女婿講手藝
高密姜莊剪紙:質樸靈秀,生動傳神
為了弘揚民間文化,姜莊鎮先後編制《姜莊鎮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及各類專項修建性規劃,並把這一規劃納入到全市文化旅遊發展中去。進一步強化措施、分類實施,以“一村一社一基地”建設為核心,著力構建民藝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和自然生態於一體的文化旅遊發展新格局。高密剪紙起源於漢代,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後來,受撲灰年畫和泥塑的滲透影響,剪紙藝術也得到發展。剪紙藝術呈現簡約而不單調,粗狂而精巧,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風格。早春時節,戶外瑞雪豐年,室內紅花怒放,春意盎然,烘托了農村節日的良辰美景。經濟致富、文化致魂。
據瞭解,姜莊鎮借勢聶家莊被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範保護基地”的契機,將整合李仙、棉花屯、孫家長村等周邊村,將撲灰年畫、泥塑 、木版年畫、麵食磕子等傳統民間藝術集中打造,提升檔次,深入挖掘文化潛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範保護基地”更具藝術價值和對外影響力。同時 ,對基地旅遊村進行策劃包裝,透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高品質打造文化旅遊產品,完善文化旅遊產業鏈條,構築文化旅遊發展新亮點。
-
19 # 慕清如歌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我看來,簡直還具有極高的社會和藝術價值,是中華文化不可忽視的瑰寶。不同的地區或結合當地的特點和生活,對剪紙進行創作。
剪紙分派別,南方派,江浙派,北方派。
南方派的代表比如湖北,湖北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透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簾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粗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
江浙派有揚州剪紙和浙江剪紙。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北方剪紙,如山西、陝西等地。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總之,剪紙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歷史悠久,素材豐富。希望這樣的優秀的中華文化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
-
20 # 情深豫蒙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透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黴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溼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黴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儲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
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黴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圖3-1)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
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 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
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透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
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透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在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中,這樣的剪紙能手為數不少,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藝術的傳承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忽視她們吧。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回覆列表
中國剪紙藝術也分好多派別,有很多都很出名,最出名的要數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被評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的50餘件國家精華之作被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收藏。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
三,製作過程
使用工具
傳統剪紙需要準備的工具
1·剪刀2·鉛筆3·宣紙4·蠟盤5·刻刀6·針和線7·染料或者墨水和刷子8·熨斗[5]
操作流程
傳統操作流程
1.印染紙張 — 傳統中國剪紙藝人會使用刷子將紙張染成傳統的中
美麗的蝴蝶剪紙
國紅。
2.燙印 — 在染色後的宣紙幹了後通常會出現皺摺的情況。用一個溫熱的熨斗將皺紙的紙張熨平。
3.製作模板 — 下面這個蝴蝶的形象就非常的簡單,使用鉛筆將蝴蝶的輪廓勾勒出來。 4.煙燻模板 — 將剛才染色準備好的一張紙張取來,將其弄溼潤,然後在下面壓上模板。使得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燈。模板和沒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會被煤油燈的煙所燻黑。當紙張完全乾燥了之後,將模板取下,然後就會留下煤油燈煙燻過的地方和沒有燻到的被模板蓋住的空白。這就是剪紙的樣板。
5.堆垛 — 將剪紙的樣板放在一小摞染好色的紙的上面,大約可以有20張左右,然後將它們封在一起。
6.剪紙 — 中國的剪紙藝人通常會選擇那種長柄短韌的鋒利剪刀。用其剪具有可見圖形的那一張,這樣其它的紙張都能同時剪好。首先是剪裡面的花紋,其次是剪外面的邊線。
在中國品種繁多的剪縱橫中,蔚縣剪紙獨樹一幟,它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色剪紙,其工藝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六道工序。
(1)畫:設計人員根據自己的思路或客戶的要求把圖案畫下來,通稱為畫樣子。
(2)訂:將畫好的樣子訂在宣紙上(一般一次五十張宣紙為宜)並用剪子按著樣子的大小分成小塊。
(3)浸:把訂好的貨放進水裡等浸透後拿出,再將其所含的水份擠淨,放在陽光下曬乾即可。
(4)刻:將浸好的貨放在蠟板上,根據圖案的要求進行刻制。
(5)染:給刻好的產品著色。原料是品色、灑粉;工具是毛筆、淨報紙。
(6)包:把透過上述五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產品,用紙式塑膠包裝或書本、鏡框、金鉑等形式。
中國剪紙大體可以分為五大流派
一、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影象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佈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繡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歎為觀止。
二、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
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如下圖:
三、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燻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佈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四、雲南民間剪紙:
雲南的剪紙基本有兩種作用。一是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幡上的剪紙或刻紙,多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其題材樣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間的掛簾剪紙,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張紙貼接在一起。摺疊刻出重複的圖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氣息。 刺繡是南方諸多民族女性擅長手藝。而要有別致的花樣,就必得學剪。這裡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從內容上看來,已完全是漢族的戲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築,仍存有些許緬寺建築的容貌。 從作品嚴謹的構圖和輕鬆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紙的作者是個成熟的老年巧手。為了刺繡時色塊分割表現形象的必要,以開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結構的虛線。幾個內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諧地擺放在外形幾乎相同的對稱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當,毫無充塞羅列擁擠的感覺--也許這些花樣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繡花女最終去完成,但作為一幅剪紙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五、吉林民間剪紙:
僅就吉林通化地區近年採集的大量滿族民間剪紙表象來看,就可判定其所具有的地域民族原始性色彩。 從題材方面說,不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參果、樵夫、牧人與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裝馬靴的“嬤嬤人”,正是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嬤嬤人”與黃河流域剪紙的“抓髻娃娃”同樣,以對稱的正面造型,展開四肢,顯露著人的完善,替代著人的軀體去完成捍衛生命、娛樂神明的使命。不同於“抓髻娃娃”的,“嬤嬤人”是可站立、可擺放的立體型剪紙,民間巧手運用摺疊與剪鏤結合的紙的語言特徵,賦予薄片的材料一種具有體積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樣式。題材的另一方面,則是滿族人的生活及引以為榮的罕王創業稱世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