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iqin1117
-
2 # 我叫大甜
1 剛開始的時候你要假裝輸
在《遊戲力》這本書裡,作者說,小孩子很容易感受到挫折,當孩子有挫折的時候,他們容易放棄,容易有情緒。
孩子還小,很多家長覺得有挫折就得讓他們頂著困難上。其實孩子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力量感。其實面對這個世界,孩子有太多未知,有太多困惑,他們往往會感到無力。所以,有力量感,孩子就會更自信,更樂意去挑戰。
因此,家長不妨讓讓孩子。讓孩子有玩下去的興趣,你們也可以透過遊戲建立更深的連結。
2 根據孩子的情況提高難度,讓他不那麼容易贏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可以給孩子增加難度。讓他不那麼容易贏。
但是總起來還是讓孩子贏的。
如果孩子透過努力,最終贏了你,你要鼓勵他們的嘗試,努力。這樣孩子下次更樂意努力。透過鼓勵孩子努力,讓他們更堅韌。這是很有效的做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3 等孩子長大,他自己就知道你在讓著他了。但是那時他從愛中感受到安全與力量孩子長大後,就知道為什麼自己每次都贏,是父母一次次努力的結果。
他從贏中獲得了力量感,建立了與父母的連結。這會給孩子自信和愛的底色。
-
3 # 我是帥帥媽
觀點一:家長完全沒有必要故意輸。能贏一定要贏!
故意輸是對孩子的極其不尊重!既然孩子和家長一起玩兒遊戲,那麼兩個人是平等的。除非是家長教給孩子如何玩遊戲,可以介紹什麼情況是輸什麼情況是贏?但真正對決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公平公正。即使當時孩子非常高興,但時間久了,還是認為你是故意輸給他,那麼孩子覺得沒有任何成就感。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如若您想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那麼請您按照您的原則方法來比賽遊戲。
觀點二:不要強化輸和贏。重在強調在過程中享受不斷克服困難、拼搏的過程。
每次遊戲比賽之後,應該問孩子你有什麼收穫?而不是問你輸了還是我贏了。當孩子輸掉比賽非常沮喪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從其中的某一個細節來表揚他的策略和方法!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任何一場比賽和遊戲都是一種對決,都是挑戰自我挑戰他人的最佳時機。
案例分享:一男孩五歲,媽媽接他時,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們正在班裡給他鼓掌
-
4 # 小鄭策略
首先我們做一件事情,都要以結果為導向,遊戲它是以娛樂為主,對吧,也可以說唉,開發我們的思維大腦的思考模式。你是透過玩遊戲,他輸了你就安慰他,輸了可以再來,人生也是一樣,並沒有失敗,只是經歷但不能故意輸。輸贏它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明白其中的奧秘。
-
5 # 偉心透明20轉好
養育和培教孩子,是一個育兒範疇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育兒心理特點,採取不一樣的方式方法。教育者的一方,首先要明確,在被教育者的身上,明確達到什麼目的。有些孩子好勝心理特強,一次都是不能輸的,如果按照孩子的心態,這樣的玩下去,就根本沒有玩的意義了。所以,在給孩子玩的前提下,必須使孩子董得輸贏觀:"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樣與他在玩的過程中,使他覺得,有輸有贏的樂趣觀。再進一步認識到,今天的輸,就是為了明天的贏。在這樣思想的指導下,靈活的給孩子們玩下去吧。
-
6 # K12學習資源
也許,輸贏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想透過親子游戲獲得什麼。
1、如果想讓大人孩子都玩得開心,不想孩子因比賽失敗的結果而產生心理負擔,或是培養孩子對某項遊戲、某競技專案的興趣,故意輸的話也無妨。讓著孩子,提高他“贏”的機率,這種方法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所有,故意輸可以滿足孩子的自主性(和家長一起調整遊戲新規則)、勝任感(輸贏結果難度降低,覺得自己有能力獲勝)、增強自我效能感(能獲勝並且常獲勝,對於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讓孩子對該遊戲感興趣,也可以讓他更加積極地參與下一次的遊戲或活動。
2、但是,如果是想讓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那麼應該花點心思,讓孩子有輸有贏,同時給予孩子良好的引導,削弱孩子對結果的執著,強調孩子對過程的經歷,這樣的方式也許更好。
家長們應該能感受到,很多孩子好勝心很強,也難以接受自己失敗的結果。畢竟孩子不可能只在家裡和家長玩遊戲,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健康的輸贏觀,以此來面對在外的各類競爭。
-
7 # 蔓德育兒
要輸得有“藝術”,哈哈,道理和下屬給領導拍馬屁一樣,要拍到點子上,不能拍到馬腿上了。
如果憑實力,孩子肯定是比不過家長的,如果家長認真起來場場都贏,顯然會打擊孩子信心。但是如果家長輸得太假,要麼讓孩子錯誤估計自己的實力,要麼也會被孩子看出來,覺得你是在應付。
記得早幾年黃磊帶著多多參加《爸爸去哪兒》,黃磊和多多一起游泳,就始終按照女兒的速度,在她前後徘徊,一直到終點都演出了“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還是讓你贏了比賽,你真厲害,下次繼續加油,不然爸爸會超過你的”狀態。
家長如果能“輸”到這個水平,就成功了。
-
8 # 輪椅奶叔
爭第一是好事,是一種好強的心理。
但一定慢慢地將清楚,輸贏都是正常的,要輸地起,才贏的愉快。家裡可以讓他老是贏,但社會不會讓他老贏。培養輸得起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多跟他講輸贏乃兵家常事的故事,自己編,反覆編很多個來講,直到他理解了,輸得起了為止.平時也故意要讓他輸一下子,不能屢次讓他贏,但不要打擊他的自信心為重,現在的孩子很多都輸不起,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敗,險呀
-
9 # 呆呆43505
分不同年齡段,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我跟他做遊戲很多都是讓孩子贏的相對多一些次數,他會學會分享一下成功的喜悅,孩子一年級以後都是我贏的次數多,小學開始開始陸續有各種賽事活動,體會一下挫敗感,面對挫敗改咋樣調整心態;
-
10 # 星羅大千
你好,這個問題其實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
有些人覺得孩子還小,玩遊戲只是為了讓他開心,所以故意輸掉比賽並沒有什麼大礙。而有些人則堅持認為那是一種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不可取的。只有明白了勝負的代價,他在日後的成長中才可做到能屈能伸,寵辱不驚.那到底誰說的對呢?
不要為了讓孩子獲勝而改變遊戲規則。因為即使是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子也能夠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該贏的活動中贏了。如果故意改變遊戲規則讓寶寶贏,會讓他覺得贏要比公平競賽更好、更重要,而這恰恰是你所不希望教給他的。
輸掉幾局遊戲,反而會更有助於他學會如何大度地去比賽。所以,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贏而修改遊戲規則。你可以試著跟他玩一些他能公平獲勝的遊戲。比如扔骰子猜數字,因為在這個遊戲中,他和爸爸媽媽贏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不過,在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或其他有些時,家長可以放低自己的水平 (和孩子處於同一個等級),讓孩子多贏幾次。並且在遊戲後告訴他贏的原因是什麼、那些幫助他獲勝的技巧該如何更好地運用等。
因為通常來說,家長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棋藝、牌藝。而對孩子來說,在下棋、玩牌中贏了會增加他的興趣和自信心。
當然,隨著孩子下棋、玩牌技能的不斷提高,家長也應逐步加大孩子獲勝的難度,不要總讓孩子勝。在孩子輸棋時,你可以教給他失敗時應有的氣度,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不改變遊戲規則的基礎上。
除此之外,你們還可以玩一些需要一起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協作性遊戲。例如你們倆一起各顯其能,看看誰能讓氣球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長,這不僅會教給孩子團隊協作的精神,而且還有助於他認識到自己不用“贏”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
11 # 萌娃張西西
不要為了讓孩子獲勝而改變遊戲規則。因為即使是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子也能夠分辨得出自己在哪些本不該贏的活動中贏了。如果故意改變遊戲規則讓寶寶贏,會讓他覺得贏要比公平競賽更好、更重要,而這恰恰是你所不希望教給他的。輸掉幾局遊戲,反而會更有助於他學會如何大度地去比賽。所以,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贏而修改遊戲規則。
你可以試著跟他玩一些他能公平獲勝的遊戲。比如扔骰子猜數字,因為在這個遊戲中,他和爸爸媽媽贏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不過,在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時,家長可以放低自己的水平(和孩子處於同一個等級),讓孩子多贏幾次。並且在遊戲後告訴他贏的原因是什麼、那些幫助他獲勝的技巧該如何更好地運用等。
因為通常來說,家長和孩子一起下棋、玩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棋藝、牌藝。而對孩子來說,在下棋、玩牌中贏了會增加他的興趣和自信心。當然,隨著孩子下棋、玩牌技能的不斷提高,家長也應逐步加大孩子獲勝的難度,不要總讓孩子勝。在孩子輸棋時,你可以教給他失敗時應有的氣度,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不改變遊戲規則的基礎上。
除此之外,你們還可以玩一些需要一起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協作性遊戲。例如你們倆一起各顯其能,看看誰能讓氣球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長,這不僅會教給孩子團隊協作的精神,而且還有助於他認識到自己不用“贏”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
12 # 求真教育
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是圍繞著遊戲的,遊戲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我們都知道,遊戲有輸有贏,其實不僅僅是遊戲,做很多事情都一樣。那麼,孩子不知道,但是他卻知道他要贏,並且大人得讓他贏。他喜歡贏的感覺。如果大人不讓他贏,他就會責怪大人,並且輸了的話就會撒潑,這是孩子想要得到滿足最有效的一招。有的大人一看到孩子這樣子鬧,為了減輕煩躁,希望這樣的情景立刻結束,就會馬上妥協,孩子立馬就變得開心快樂起來。
昨晚,我和娃一起在房間玩奧特曼打怪獸的遊戲,娃是奧特曼,我是怪獸。我一下子就把娃給絆倒了,娃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我打敗了,這滋味肯定不好受,他的做法不是再來一次,而是直接躺在床上撒潑,怪我沒讓他贏。
我也沒說:好好,媽媽對不起,我們再來一次,媽媽讓你贏好不好。這種方法好像是我犯了錯一樣,其實輸贏誰都有,我們不能把這個決定權交給孩子,而是孩子在輸了之後有再來一次的勇氣。
我就問孩子: 媽媽為什麼不能贏?媽媽當然可以贏了,這是遊戲,輸贏不是誰決定的,那你想要贏,我們再來一次,怎麼樣?(這樣子說的話,給孩子再來一次的,有繼續努力,給他贏的希望。)
寶寶開始沒有從他的意識中反應過來,我再三說:寶寶,來,我們再來一次試試,站起來!(我沒有直接說再來一次,媽媽讓你贏,這樣說的話,孩子沒有戒備心,不會把自己所有的力量發揮出來,而是等著自己贏。)
我繼續鼓勵: 寶寶不哭,站起來,我們再打一次。寶寶收起了剛才撒潑的樣子,看到我已經做好了再來一次的準備,我站在那裡,做出一副準備再打的姿勢,娃又恢復了奧特曼的樣子,不過這一次,比剛才那一次要認真,沉穩多了,沒有剛才輕敵的樣子,我一下子就被他絆倒,但是我也不服輸,一邊打一邊說: 哇,奧特曼,你用的是什麼膠囊,什麼功能,這麼厲害了,我,我…
話還沒說完,雖然也抗爭了一會兒,我不能讓他輕易那麼快贏,給他在贏的時候一點 阻力和困難,這樣他以後在面對一些事情和困難面前,才會更加勇敢和沉穩,哪怕失敗了,他也能儘快調整自己,拿出勇氣繼續戰鬥。
幾個回合之後,我被打敗了,孩子樂了,孩子經歷了最初必勝的心卻還是失敗的失落,後來又經歷了失敗後的重新站起來,還是好幾個回合之後,才贏的這麼一個過程,讓他知道想要贏,當然可以,但是必須接受輸,再來經過自己的不洩的努力和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去爭取,這樣的贏才有意義,有價值。
這雖然是個遊戲,但是遊戲也可以是人生,我們都需要用坦然的心去面對。
-
13 # Excel技術控
家長和孩子玩遊戲,該贏或者該輸,這個要找準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源自於家長對時機的判斷,這種東西沒有一個數字可以估量,我說說我的理解。
我經常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孩子畢竟質量和反應不如成年人,所以輸的可能性很大,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一些什麼,我覺得可以這樣。開始的時候讓她輸,當快輸的絕望的時候,讓她贏。這樣孩子才不會有心理上的挫敗感。
當下次再玩的時候,告訴她方法,也就是怎麼贏的方法,讓她明白,任何的輸贏都不是靠運氣,而是有方法的,這樣給她灌輸一種潛意識,就是你掌握住方法,就可以贏,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就會學習各種方法,來實現贏的目的。
當以後再玩的時候,讓她輸多一些,然後告訴她,要反覆的練習,才能贏的徹底,如果不反覆練習還是輸,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學習一種新事物,不是學一次就行,要反覆的聯絡,無形間給她傳輸了堅持的理念。
總之,我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我覺得你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有些家長很不注意方法和方式,要不讓孩子輸的絕望,要不讓孩子贏的忘乎所以。這樣都很不好。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可以實踐下。
-
14 # 高經旦旦7
相信很多家庭的情況跟題主的相似,會因為擔心孩子輸了產生不愉快的心情,而選擇投降忍讓:“好啦,都給你吧!”“我家孫孫最厲害了,肯定是你贏啊!”這樣子的結果當然會讓孩子喜逐顏開,但是啊,生活哪能一帆風順,越早教會孩子懂得失敗是可以控制的,孩子才能越早積累面對失敗的平常心。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當孩子出現“輸不起”的情況時,恰恰是很好地引導孩子去正確看待輸贏的時機,家長更需要重視起來,教孩子感受有輸有贏的過程,保持一顆平常心。
如果說家長想透過“故意輸”來幫助孩子獲得掌控感和建立自信心,那其實是無效的,因為掌控感和自信心不是透過結果來積累的,而是過程,我們該如何帶領孩子體驗輸贏的過程,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想來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01 不要因為怕孩子輸,所以總讓孩子贏孩子不能輸、輸不起的心理狀態是“恐懼”:害怕一切失去控制,或者覺得自己很愚蠢。所以我們深層次要幫助孩子面對的是意識到“恐懼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表現出害怕也沒關係的”,只要我們能在行為和情感上讓孩子感受到這份支援,孩子就能夠慢慢積累面對輸贏的心態。
怎麼理解這個做法呢?它指的是:允許孩子在失敗的時候發脾氣。
當孩子經歷失敗的過程,最開始的表現一定是接受不了,孩子可能會發脾氣、停止活動、把骰子丟到滿地都是,變得刻薄又討人厭,當孩子在表達這些害怕和恐懼的行為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立刻擁抱他。
我最常跟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沒關係的,我陪你一起面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平復下來,而不是緊張地給孩子提出解決方案、或者絮絮叨叨著講一大段道理,可以給到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明白原來害怕和恐懼在父母心中,沒什麼大不了,它從來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而是可以一起去面對的事情,這便是“可控制”。
很多時候,孩子在等父母說的一句話,那便是“沒關係”:在面對失敗時,不開心也是人之常情,沒關係,我們都可以一起去面對。
當你對輸贏的平常心態度能夠更真切地傳遞給孩子時,他便可以慢慢接收到這份心意,也許前面8次還在為輸贏爭執不休的孩子,到了第9次開始,就懂得反過來安慰你說,“媽媽,輸了沒關係的,我們再來一次就好了。”
02 如果孩子總想著贏,那就不開展活動如果孩子不想玩遊戲,原因是遊戲會讓他輸,或者他的希望是玩遊戲,但必須贏,那我們就不要開展這個遊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把“不開展遊戲”的理由,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比如“比賽一定是有輸有贏的,如果你準備好了體驗有輸有贏的過程,我們就開始玩;如果你覺得你還沒準備好,那我們可以等你準備好了再開始。”
如果孩子抗拒輸贏的心態很明顯,那麼建議平時先嚐試多跟孩子玩猜拳遊戲,它可以幫助孩子在短時間內快速體驗輸贏。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我們的態度,能否對輸贏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舉個例子,當孩子在猜拳遊戲中贏了一場,可以告訴孩子一聲“恭喜”,然後就繼續下一輪,如果孩子輸了,可以告訴孩子一聲“沒關係”,然後繼續下一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會有輸贏,同樣也可以把自己打氣的過程表現出來,因為我們的態度,往往是感染孩子的關鍵。
多跟孩子玩團隊策略性的遊戲,也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輸贏的接受度。團隊策略性遊戲和活動包括哪些?桌遊肯定算一個。我就喜歡跟孩子玩飛行棋,因為飛行棋同樣也是很好的策略性桌遊,還有各類的大富翁桌遊等。此外戰略性難題也同樣算一個,比如我們團隊協作中常用的荒島求生難題等等,其實都可以跟孩子規劃起來。
要記住一句話,要孩子真正積累面對輸贏的平常心,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多開展此類活動,讓孩子慢慢學會平衡自己的心態,在體驗中明白比賽一定有輸有贏。
03 不要代替孩子去面對和處理失敗我也收到過一些朋友的疑惑,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組織他們分組比賽或者活動時,如果覺得自己不能贏,他就會說我不想參加,我不想要比賽。這些問題如果單獨來看,我們可能會陷入跟孩子的博弈,“到底要不要在這個階段裡,讓孩子積累面對比賽的勇氣和信心。”
實際上,我們過慮了,因為學校有學校的規則。老師並不會因為一個孩子沒有準備好參加比賽,就停止整個比賽,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這同樣是一個他需要在學校和班級裡去考量的問題。
把決定參加與否的權力還給他,如果孩子決定要參加,那便跟他一起做好參加的準備;如果孩子沒準備好,真不想參加,不管出於什麼理由(害怕、無趣還是恐懼),這個理由都需要孩子去跟老師說,並且得到老師的同意。
Joshua練琴的時候也會有畏難心態,有段時間練習50分鐘,他過了30分鐘後就開始喊肚子疼,跟我說,“媽媽,我不想練下去了,我難過,我身體真不舒服”。但一面對要跟老師請假這件事情,孩子第一反應同樣也是害怕,他會說“媽媽,你來幫我說,你幫幫我吧”。
這種情況下我都會拒絕,“我可以跟你一起面對練琴的困難,比如為什麼過了30分鐘你就堅持不下去,我們可以課後想辦法改善,看怎麼樣更好。但現在是上課期間,我不可能代替你去跟老師請假。請假是你的事情,你需要向老師申請,把你的理由告訴老師,老師同意的話,我沒有異議。”
這個難題對Joshua來說,有段時間很“艱鉅”。他發現自己很難向老師開口請假,或者用能夠說服老師的方式請假成功。因為肚子疼、身體不舒服、手疼,頭暈、眼睛累,這些理由都是常見的孩子不想上課的理由,老師面對起來也是遊刃有餘。
後來Joshua主動來找我,告訴我他終於想到了一個方案,針對“為什麼過了30分鐘就堅持不下去”這個難題,他提出了“把練琴的50分鐘拆分成2個25分鐘”的建議,因為他評估過,只要拆分成2個25分鐘,他內心的畏難情緒會大大降低。
有時候把難題還給孩子,不完全是一個壞事,孩子同樣需要體驗這個過程:即便他有畏難心,害怕輸、害怕累、不敢參加,他也需要自己去尋找協調方法。
針對輸贏和畏難心態,在課後、在家裡,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積累面對輸贏的體驗,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孩子只有體驗過了輸贏的過程,明白了原來不管輸還是贏,父母的態度都是一如既往,孩子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起面對輸贏的平常心。
把孩子的行為養成和習慣培養放在家庭的氛圍裡,但也給孩子自己留一個空間,他也需要自己去處理他跟別人之間的關係難題。
讓孩子體驗輸、用平常心看待輸的過程,是每個家庭都必須要進行的一場“戰鬥”,我們都應該重視起來。
-
15 # 深淺的涵養
為了哄孩子高興,不少家長在與孩子玩遊戲時,常常故意輸給孩子。其實,這樣做反倒對孩子不好,這種過度保護,會削弱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力。經常故意輸給孩子,孩子會以為他永遠都應該是贏家,但現實生活並不是如此,他總要面對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總要學會怎樣應付輸的局面。家長應該怎麼把握這個度呢?家長故意輸對孩子的影響家長一味遷就、謙讓,會使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許自己贏,不許別人贏。這種過度保護,削弱了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力,當他遇到激烈競爭時,極易產生受挫心理,甚至逃避現實。做遊戲時,家長經常故意輸給孩子,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假象,以為自己很能幹,容易產生自大心理。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缺乏抗挫能力,造成“輸不起”。所以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輸不起就故意讓著他!玩遊戲時不該讓著孩子1、輸贏不是重點,重點是輸贏之後的表現沒有人會認為孩子應該總是輸、或者總是贏,重點是一旦孩子掌握規則可以玩遊戲了,我們就要把輸贏放到長久的發展裡去看。 贏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對這種遊戲/體驗活動更有興趣,輸則可以讓他了解凡事不會一帆風順、學習如何面對失敗,而另有一個層面就是如何贏得開心卻不驕傲、輸得體面卻不惱怒,這就有賴爸媽的示範了。所以,讓孩子贏幾次完全應該,讓他輸也一樣,真正重要的不是輸贏的比例,這個可以根據家庭狀態和孩子的性情來調整,真正重要的是,爸媽要示範給孩子看,贏了以後不去挖苦嘲笑對方,輸了不發脾氣甚至要更積極的再來比一次!2、不要因為孩子輸不起,就不讓他輸如果爸媽怕孩子因為輸了而不高興,就經常性的讓他贏,那麼孩子只會越來越輸不起。 任何事情都是練習越多、做得越好,“輸得起”也一樣。當然啦,為了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失去信心和興趣,爸媽策略性的讓孩子贏兩次,也是不可少的。 其實爸媽的平常心最重要,除非你下定決心要培養一個職業玩家/職業競賽者,否則競爭和輸贏,總歸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你不把看得很重,孩子也就多半不會那麼在意輸贏了。
-
16 # 隨風起舞吧
別輕視輸贏對孩子的影響!遵守遊戲規則,該贏就贏,該輸就輸,不要刻意地改變遊戲輸贏的結果。很多人覺得:遊戲,玩玩而已,輸贏無所謂。正是成人的無所謂讓孩子的認知凌亂了。因為孩子對世界是由無知到有知,再到認知的過程。我們常說的孩子像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畫,就是我們對孩子的認知的塑造的結果。孩子的可塑性極強,我們不能忽略孩子認知發展的每一個過程。遊戲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方式。我們有意識地重視起與孩子的遊戲,某種意義上來講,就可以培養出孩子創造世界的力量。在成長過程中,遊戲是孩子接觸最早,最喜歡的一種與他人互動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會學會很多東西,對其成長有決定性影響。
在遊戲輸贏中可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不管是什麼遊戲,都會有參與遊戲的規則。輸贏就是遵守規則的結果。成人由於對遊戲規則爛熟於心,見識、技巧也優於孩子,所以可以把控結果。但不必刻意透過取巧的方式贏,也不必故意輸。輸的時候反而應該有些技巧,讓孩子獲得勝利的喜悅,不是感知到雖勝猶敗的沮喪。
在遊戲輸贏中可以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縝密的能力。稍微複雜一點的遊戲,就會涉及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不管是輸。還是贏,都告訴孩子原因,這樣在下一次的遊戲中孩子就會不斷改進遊戲時自己採取的措施,也就嚴謹了。
在遊戲輸贏中可以培養孩子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捉迷藏、打仗等遊戲都是多人合作的。這就可以遊戲中鍛鍊孩子與他人的合作。
遊戲的輸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遊戲輸贏可以讓孩子獲得包容的品質; 遊戲輸贏可以讓孩子獲得自信;遊戲輸贏可以讓孩子學會管控好自己的情緒……
遊戲只是教育的一種載體,關鍵是教育者是否意識到教育就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所以遊戲的輸贏也大有文章可做,是寓教於樂的好方式。教育是認真的、嚴謹的。我們無論是父母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重視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孩子不優秀說得過去嗎?
平凡人也想成就孩子們美好的未來!
-
17 # 明老師說教育
家長和孩子做遊戲的目的是什麼?不應該是注重輸和贏。而是遊戲和過程,孩子在遊戲中如何思考,如何克服困難,家長在遊戲中如何默契配合孩子。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又有過程還有結果更好。
小孩子游戲都想贏,家長更應該注重孩子的遊戲過程體驗。
和孩子游戲注重過程孩子游戲的過程獲得很多的知識和體驗,也是價值觀形成的開始。孩子都是在遊戲中接觸世界。遊戲時注意以下幾點:
制定好遊戲規則,適合孩子的年齡段。讓孩子有規則意識,不能破壞規則。著這種條件下孩子思考如何贏呢?家長引導孩子。遊戲難度適中。遊戲不能過大或者過於容易。不能讓孩子贏得輕鬆(會自大),也不能輸的太慘(無自信)。遊戲中克服困難,孩子在遊戲時遇到困難,思考怎麼解決,適當的家長幫忙,幫助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遊戲失敗讓孩子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贏得比賽。家長明確和孩子游戲的目的和孩子游戲主要的是娛樂快樂。孩子如果輸了而且一直輸,不開心。贏得太簡單沒勁。和孩子游戲真是個腦力活。有時讓孩子贏有時讓孩子輸。有輸有贏孩子才能長久的玩下去。也可自在孩子適應簡單的遊戲規則時,增加難度,孩子是喜歡挑戰的。家長明確幾點:
遊戲輸贏不是第一位遊戲過程要思考,家長思考孩子也要思考。親子互動的遊戲,那就要和孩子好好配合,多鼓勵、多加油。總結:和孩子游戲家長肯定比孩子強,贏多輸少。家長控制遊戲的節奏,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又贏了比賽,還動了腦筋。孩子輸了,輸的不甘心再次嘗試又贏了比賽更開心。孩子才會和家長長久的遊戲下去。
玩一場就被實力碾壓,孩子也不會跟你玩了。
-
18 # 喇嘛花媽媽
撫養和教育孩子是育兒類別的問題。根據育兒心理特點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法。在教育者方面,首先,必須明確在受教育者中實現了什麼目的。有些孩子很有競爭力,不會輸一次。如果他們繼續按照孩子的心態進行遊戲,那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在為孩子們玩耍的前提下,必須使孩子們董有成敗的觀念:“勝利或失敗是軍事問題。”這樣,和他一起玩會讓他覺得自己對輸贏有著很好的看法。進一步認識到,今天的損失就是明天的勝利。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讓孩子們靈活玩耍。
-
19 # 小荷陽光
也許,輸贏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
看了題主題目裡的描述和答區的回答,我想,問題的關鍵,在於您想透過親子游戲獲得什麼。
——如果想讓大人孩子都玩得開心,不想孩子因比賽失敗的結果而產生心理負擔,或是培養孩子對某項遊戲、某競技專案的興趣,目前的方法就很好。
該方法調整遊戲規則,讓比賽相對來說變得更加公平,雖然這不是「故意輸」,但實際上也是一種讓著孩子的方式,也是一種儘量提高她「贏」的機率的方式。這種方法確實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參與遊戲的積極性,也有各種科學理論支援。
美國心理學家Deci和Reeve在競爭環境研究裡有這樣提及:
競爭結果是影響個體內在動機的重要因素,在競爭中獲勝的個體,內在動機會增強,而失敗者的內在動機減弱。
後來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裡有相關理論:
人們傾向於選擇自己能決定的活動,當活動滿足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種心理需要,他們從事活動的興趣和愉悅度更高。
美國心理學家Bandura自我效能感理論裡也提到類似的說法:
當個體在某一活動中取得成功時,會增強自我效能感,對自身能力有積極評價,而當遭遇失敗時,自我效能感會降低,進而影響個體再次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
所以,題主的方法可以滿足孩子的自主性(和家長一起調整遊戲新規則)、勝任感(輸贏結果難度降低,覺得自己有能力獲勝),增強自我效能感(能獲勝且常常獲勝,對於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讓孩子對該遊戲或活動更感興趣,也可以讓她更加積極地參與下一次的遊戲或活動。
——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那麼以上那種方法還不夠,儘管它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它所指向的結果只是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換個角度說,其實它也很注重「輸贏」結果本身。
我想,在該方法的基礎上,花點心思,讓孩子有輸有贏,同時給予孩子良好的輸贏觀引導,削弱孩子對結果的執著,強調孩子對過程的經歷,這樣的方式也許更好。
家長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很多幼兒,好勝心很強,也難以接受自己失敗的結果。在幼兒園裡,他們渴望紅花和老師的讚揚,落於人後就垂頭喪氣;在家,他們也常因為玩遊戲時不是贏家而反悔耍賴,甚至哭鬧發脾氣。
畢竟孩子不可能只在家裡和家長玩遊戲,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健康的輸贏觀,以此來面對在外的各類競爭。
想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我們需要先了解影響幼兒輸贏觀的一些因素:
1. 年齡差異。在幼兒階段,年齡越小的孩子,面對「輸」的結果的情緒波動越大,時間更長,反應也更激烈。年齡大的孩子,情況會好一些,也更容易安撫。
2. 內在動機。是的,內在動機也是影響輸贏觀的因素之一,所以題主透過增強孩子內在動機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孩子對輸贏結果的態度。
但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所述,動機水平和活動結果並非完全正比,當動機水平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影響活動結果。
只有達到「最佳動機水平」時,孩子在活動或遊戲中才能有最好的表現,面對輸贏的情緒也相對穩定。
3. 期望價值。當孩子對遊戲或活動的結果期望更高時,也容易在「輸」時情緒波動更大。
4. 歸因能力。影響成敗的因素,除了能力高低,還有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和環境等多方面,如果孩子在面對結果歸因時傾向於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更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的問題。
5. 遊戲(活動/比賽)情境。不同的遊戲型別、不同的遊戲規則、不同的遊戲情境,孩子在參與時感受也不同,結果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同。
6. 獎懲制度。遊戲或活動結果,所附帶的獎勵或懲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對待結果的態度。
7. 家長觀念。在生活中,如果家長更在意成敗,例如有意無意地要求孩子爭第一,甚至會責罰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受其影響,更在意結果的輸贏。
影響孩子輸贏觀的因素有很多,有內在的,有外在的,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
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儘量在可控的因素上,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樹立良好的輸贏觀:
① 家長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具有良好輸贏觀的一個好榜樣。
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結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我們可以理解為,挫折和失敗引起人的情緒惡化,並不在於挫折和失敗本身,而在於對挫折和失敗的認知。
幼兒擅於模仿和學習家長的行為習慣,對於輸贏的認知理解和行為選擇,也多由家長影響形成。所以家長本身對輸贏的看法應該客觀公正,也應儘量避免給予孩子「比賽爭得第一才是成功,不是第一就是失敗」這樣的暗示,不過分強調輸贏結果,多引導孩子注重享受遊戲的過程。
家長面對輸贏的心態越平和,孩子在面對輸贏結果的反應也會越樂觀。
② 在和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技巧引導和鼓勵。
例如和孩子下棋,孩子下一步很可能會有錯誤決策時,家長可以適當地給予提示:「假如你這麼下的話,可能導致的結果是XXX,也許你可以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多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在追逐遊戲裡,家長可以指明技巧:「剛才你換個方向跑的方法很不錯,可以快速地甩掉我。」多引導孩子從中積攢經驗教訓。
在遊戲結束後,家長可以以客觀具體、有針對性的評價語言,來幫助孩子覆盤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地方,例如鼓勵孩子的用心和努力,認可孩子技巧或方法的使用得當等;幫助孩子覆盤遊戲過程中處於劣勢的原因,例如提醒孩子某個動作還可以靠多加練習掌握得更熟練,或是指導孩子某個步驟其實還有別的一二三種策略可以用。
這方面的引導很重要,不僅因為這可以讓孩子很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更能讓幼兒體會到輸贏的道理:年紀小也是有機會「贏」的,但「贏」是透過自己的認真學習、全力以赴和熟能生巧所得,而「輸」在遊戲裡也是常態,是因為自己初學經驗不足、技能不夠、考慮不周全等原因造成,爭取下次的進步才是最重要的。
④ 設定合理的獎懲制度。
例如遊戲結束的獎勵,不以輸贏或名次來分,只要孩子努力和全力以赴了,也一樣能獲得。
如果孩子輸了鬧情緒,或不願意再進行遊戲了,家長也不該批評孩子「輸不起」或給予其它懲罰,另選時機與孩子溝通此事。
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但每個孩子也終將獨自面對家庭外的許多不公平競爭,讓他們學會正確看待輸贏,著眼於解決競爭中的困難,遠比創造條件讓他們「贏」重要。
參考文獻:
[1]Reeve J,Deci E L.Elements within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at affect intrinsic motiv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1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7
[3]Gagne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
[4]常宇環,齊慧清. 影響幼兒輸贏觀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802:130-131
[5]王金秋.競爭情境下評價方式對幼兒內在動機的影響[D].東北師範大學,2015
-
20 # 江西新華wjx
現在我家娃很喜歡玩捉迷藏,然後很迷的是他每次都只會藏在一個地方,然後透過一次次被找到的經驗教訓完善自己的藏身處…知道我們說再也找不到他為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最近就遇到一次。跟我外甥打牌,贏了很開心,輸了就不高興,甚至一點說不得,馬上撒潑打滾。他父親平時跟他打牌,就會讓著他,這樣就導致了孩子輸不起,外人哪可能個個是你爸媽,這樣結果就是無法跟人正常交往。這類遊戲,就平常對待,不用刻意,孩子知道輸贏是常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