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普吉周漁民
-
2 # 禾羽菁雅
會帶自己孩子出遊,旅遊目的地,得分孩子的年齡段而定。
1:孩子小會帶去一些公園般的景點,或者如遊樂園,動物園一類的景點,畢竟孩子小,在無憂的環境下游玩最為快樂!
2:孩子大一點,就會帶孩子去一些能接受教育的景點看看,讓其瞭解今天的幸福是老一輩艱苦奮鬥而來的,不是天上真會掉餡餅的。
3:再大一點,就會與孩子共同探討旅遊目的地,因為孩子畢竟有自己思維了,作為大人是孩子的人生教練,引導孩子在人生道上正確前行,所以共同探討旅遊目的地,引導孩子有個正確的遇事思維。
目的:1,可以增加與孩子的情感,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孩子所想的,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2,培養孩子遇事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從而能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還孩子今後成為有用的人。
-
3 # 小胖遊中國
我也是一位孩子的家長,雖然現在自己在遊中國,我感覺孩子在放假期間應該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看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是沒錯的,有的是在課本學不來的,也可以讓孩子豐富自己的童年,現在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放鬆下心情,親近大自然,接觸外面的人與事,也是很好的成長,夏季很快就要到,介紹幾個適合家庭出遊的景點,首先是遊樂場,遊樂場是孩子的天堂,也是成年人想挑戰的地方,這裡可以放飛孩子童真的性格,玩起來,也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第二,海邊,可以去青島,大連,廈門,可以帶孩子吃海鮮,看日出,來一次海邊旅行也不錯的選擇,第三看風景,可以去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嘛,劃劃木舟,也是不錯的選擇,第四,雲南,昆明,大理,麗江,可以體驗一下民族風情,欣賞梯田的壯麗,賞盡世外桃源,第四,西安,成都,吃起來不解釋。適合景點介紹完了。介紹一下千萬不要去的景點,就是爬山,帶著孩子爬山就是受罪去的,首先不安全,孩子的體力有限,就連家長對爬山都恐懼,,之後就是草原,草原雖然很美,但是蚊子真呵呵了,介紹到這裡,旅行欣賞風景很重要,安全第一位,注意安全最重要,希望有一次快樂的旅行!
-
4 # Jeep蟲子
孩子的寒暑假都會帶著她出去自駕旅行。本人比較信奉“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孩子可以在旅行中瞭解各地方的風土人情,天氣和地貌,比起書本上的描述,孩子會更加直觀的吸收。幾年裡,已經帶著孩子走遍了中國國內除西藏自治區(孩子為外籍,進藏比較麻煩)的所有省份,相比起她的同齡孩子,她對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文知識要高很大一截,有條件的朋友們,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對他們將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5 # 旅行感知世界
會的,我的女兒5歲了,去年就已經辦好了護照,準備每年都帶她去一個國家旅遊一次。5歲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也比較強了,帶她看看外面的世界,品嚐不同國家的美食,從旅遊的過程中讓他體驗外國的風俗文化,和人文禮儀,有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讓她健康快樂的成長。
-
6 # 白溝小郭遊祖國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每年我都會帶孩子去博物館,選擇一家博物館,頭去之前自己查好資料,到了博物館給孩子講博物館裡的展品,歷史,來歷,和它的價值,給孩子灌輸知識,像自然博物館,海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都能很好的啟發孩子的興趣!
-
7 # 又耳草三心
有條件一定會的!我們第一次去的北京!回到家就感覺到孩子成長了!怎麼說呢,是媽媽的第六感!說話變得有條理,做事有規則!等我們今年再去上海的時候,她就知道遇到什麼事該怎麼處理了!
-
8 # 自勝者強王老哥
是會帶孩子定期出去旅遊的,其實也不止是為了孩子,更是全家一起去放鬆一下。正如那句話: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見識一下也不錯的,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孩子從小就見多識廣。並且“寓教於樂”在旅行過程中讓孩子不斷的學習明白一些道理,這樣一舉兩得
-
9 # 遊蕩的老蛙
每年暑假都出去一次,一次大約玩12天左右。去年加拿大洛基山脈自駕,今年8月去斯里蘭卡10天,訂了機票後一個星期就發生恐怖爆炸事件,但還是不打算取消計劃,8月應該都把恐怖分子抓完了吧,相信蘭卡政府的能力。大酒店也不去住了,就在人少的地方看看吧。
孩子讀初二,也是開闊眼界的時期,把錢花在這方面上總比買些物資享受給她好,畢竟人生是有了廣度才會有高度,希望孩子長大了進入社會遇上困難的時候,以前走過的路和看過的風景能幫她作出有用的抉擇吧。
-
10 # 行走的董先生
帶孩子出行是非常好的親子陪伴,以及增長孩子見識的好機會。我也是一位孩子的父親寶寶很小已經帶他在旅行了,我們先說一下小寶寶0到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這段期間寶寶的神經突觸會迅猛發育,孩子三歲時,腦容量可以達到成人的80%。
即使三歲的小孩記不住那些名勝古蹟,但是絕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毫無印象,也毫無好處。
對於孩子來說,任何事情,都要親自用眼睛看、親自用耳朵聽,所留下的印象,才是最真實和最生動的。
對於小小孩來說,出行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因為他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去睡覺,體力也支撐不了長時間的玩耍。
可是,讓他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之外,還有別的地方存在,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這很重要。
孩子稍微長大些,學會了體驗。他們更需要去看沒看過的風景,去見沒見過的人種,去聽沒聽過的聲音。
整個世界展開在他們面前,對於建立他們的世界觀來說, 有很大的益處。
那麼3歲以上的小孩更應該帶上他們一起旅行,不但增進了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還能使孩子學習到書本中學習不到知識。
只是,家長需要根據家庭條件和孩子的年齡,去合理制定旅行計劃以及注意事項。
1、合理的行程安排
行程要有足夠的彈性和休息時間,大人和孩子才能夠保持體力,低齡幼兒,相比跟團,建議自由行。
2、選好目的地
不是隻有很遠很遠的地方,才有風景。
身邊也有很多。城市周邊的農家樂,郊縣的自然風光,一樣能讓孩子感受世界。
先選短途旅行練習和適應。父母也可以提前踩點,以便了解當地的時差氣溫。
3、移動和等待時間的對策
太小的孩子不受控,提前準備一些小玩具和小零食,繪本或者小電影,哭鬧時拿出來救急。儘量將孩子的午休,睡眠,調節到移動時進行。
4、行李極簡化
帶孩子旅行本就是一件耗費體力的事情,除了必備的東西,儘可能少帶行李。
必備:換洗衣物,奶瓶、保溫杯,密封袋,常備藥,防曬霜,帽子,輕便嬰兒車,毛巾,玩具,零食。
5、住宿選擇
交通方便是首選,最好離遊玩的景點近一些。選擇條件較好的酒店和公寓。
6、時刻注意孩子的身體情況
不要和孩子分離,離開視線之內媽媽一旦發現孩子哭鬧不停,要仔細觀察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7、瀏覽名勝古蹟
家長可以提前瞭解景點的歷史由來,到瀏覽景點時和孩子一起分享,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識,在旅行中增長見識,慢慢你會發現孩子有了不同的氣質,這是不常出遊的孩子所不具備的。
8、參觀博物館
書中學習的知識是固話的,參觀博物館更能瞭解書中講解的人文,歷史,科技,地理等知識,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深入的瞭解我們這個世界。
9、遊樂園
可以說遊樂園是孩子的天堂,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也能挑戰自己不敢的專案,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和勇敢。
10、美食
旅行中少不了嘗試各地的美食,孩子從味覺體驗每個城市的飲食文化。
當然還有很多旅行的地方,家長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旅行的美好,不在於你去了多遠的地方,花了多少錢。
旅行是最高質量的陪伴,它是父母和孩子間一段舒適別緻的體驗,孩子們天然的喜歡不同場景帶給他的好奇與欣喜,而你將會驚喜地發現,整個家庭的關係更加親密和諧。
要知道,孩子長大往往是一瞬間,請珍惜每一個時刻,帶著您的孩子一起去暢遊詩和遠方吧。
以上是一位孩子父親的淺見,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每個家長的心願,讓我們陪伴在孩子身邊一起長大。
-
11 # 馳騁小張
如果孩子小的話我是不會帶他出去旅遊的,因為你去旅遊是為了玩,為了放鬆,為了長知識,可帶上孩子你還要時時刻刻照顧孩子,這樣的話會讓人很快厭倦。
我看到有些朋友說等孩子大了再去旅遊,那時候或許我們都已經老了,就該是孩子覺得我們是累贅了。
下面說,帶孩子出去也可以啊!並不是非要去什麼動物園,公園,遊樂園之類的,也可以去附近城市的名山,海邊等遊樂地短旅。
-
12 # 田園禾舞
風景對成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孩子也是。女兒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經常做的一個動作就是用手指向房門,意思是“我要出去看看”。
2005年,我在上海工作時,孩子才一歲多,我愛人就帶她來上海。我們去了上海外灘和動物園。從小鎮到上海,孩子立刻就被大城市的風景吸引住了,滿眼的好奇和興奮,特別是看到麥當勞店門旁的招牌吉祥物“麥當勞叔叔”時。(見照片第1張)
從2005年到2018年,我們去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青島、洛陽等很多地方,每年都要帶她至少出去旅遊一次,或近,或遠。一方面是為了她能增長見識,開心生活;另一方面是為了記錄她的成長經歷。我們希望,在她上大學前已經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得再遠一點,在她結婚時,我們可以送給她一個隨身碟,裡面有她在旅遊景區的很多照片和錄影,內容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像只在家裡那樣單調乏味。
今年春節過後,她說想去上海看東方明珠塔和迪士尼樂園。我們打算今年暑假就帶她去。
-
13 # 奚玉蘭
會的。由於我小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所以沒有機會出去旅遊過。
現在。在孩子放假的時候。會帶孩子一起去旅遊。帶著他一起去看海洋世界。讓孩子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看魚兒在清澈明亮的水中嬉戲。烏龜在草地上慢慢的爬行。
帶著孩子一起去爬山。去看藍天白雲。所到之處,樹木茂盛,空氣清新。高山峽谷,怪石雲海,飛瀑幽潭互相交織,如同仙境一般。
帶著孩子一起去旅遊。讓他從小就懂得,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帶他慢步在旅遊的路上,看著絡繹不絕的人們。讓人由衷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氣勢恢宏、巍峨雄偉。
-
14 # 結伴窮遊
會的。我經常帶孩子去旅遊。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去旅遊?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就是為什麼。
一、之前在網上聽過這麼一句話,“上車就睡覺,停車就撒尿,下車就拍照,這不叫旅行,這叫放風。”為人父母,應該要帶孩子去定期見識一下更廣闊的世界,如果總是把孩子禁錮在一個小小的圈子裡,就很不容易有長遠的見識。
二、一個網友還講過帶孩子旅行的經歷,一行人在旅途中要去機場,途中要在一個站轉車,孩子先跳下了車,就在家長轉身拿行李的功夫,車門關閉了,家長眼睜睜看著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在異地他鄉,你能想象家長在車上看著孩子就這樣孤單地遠離自己的視線卻無能為力的心情嗎?當這個家長在下一個站臺下車,又等了15分鐘登上返程車的時候,遠遠看到孩子站在站臺前翹首張望的小樣子,忍不住流了眼淚,後來媽媽問他,“你看到電車開走的時候想什麼呢?”,“沒想什麼,我就在這裡等,我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找我的。”當時孩子只有8歲。
三、有個孩子從三歲半就開始跟著媽媽旅行,見過很多陌生人,也知道自己整理行李,自己辦理登機牌,這也就是他在陌生的環境下遇到問題這麼鎮定的原因,在旅行中,他媽媽不斷跟孩子重複這樣的理念:
1、在公共場合跟父母分開,一定在原地不要亂動,只能是父母來找你,不能你去找父母;
2、不能哭,哭就是告訴壞人你走丟了;
3、在電梯裡和父母走散了,一定要去一樓等。
-
15 # 雲中賞雲
會的。從二十多年前起,每年的暑假,寒假兩個假期,就定期開始,領著三歲孩子,開啟旅遊愛好之路。
孩子愛好旅遊,多半是家長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興趣。
二十多年前,哪時單位的工會很有凝聚力,給力,每年都組織春季職工旅遊活動。基本上是以一日遊為主,當天往返。利用單位的福利,第一次帶著孩子去鎮江,遊玩的金山寺,焦山風景區。
此後,由近而遠,緩緩推進。從揚州的瘦西湖,過渡到無錫的黿頭渚,蘇州樂園,轉向山東泰山,雲南麗江,青海茶卡鹽湖,呼倫貝爾大草原。一年兩次的定期旅遊,漸漸地成了生活中,學習上,與孩子交換條件,談判的籌碼。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思維快速轉換能力。
有道是”教會了徒弟,打死了師傅”。自從孩子上了大學,逐漸與家長脫離了旅遊關係。他們與同學結伴而行,已不滿足國內遊,港澳臺地區,韓國,泰國,紐西蘭,菲律賓長灘。倒成了年輕人旅遊的主戰場。電影片道也基本上鎖定,世界旅遊頻道。
定期培養孩子的旅遊興趣,在茶餘飯後閒聊時,旅遊發展的新興趨勢,倒成了全家難以撼動的”固定頻道”。
-
16 # 南京哚媽
會的。
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小時候自己就很喜歡和家人一起去未知的地方玩,那是一種美好的憧憬,我知道這份期待裡面有什麼。
所以我有了孩子以後,從8個月大,就經常帶出門溜溜了,小的時候跑近的地方,市區內轉轉,小眼睛滴溜溜轉,這看看,那看看,也不困,除非餓了會哇哇大哭。
再大一些,2歲多,踉踉蹌蹌能走路了,帶出去,放到安全地帶,還是會讓她自己下地走走,樣子特別可愛。
再到了3週歲,開始和她定好規矩了,要出去玩,可以,但是不能讓大人再抱了,累了不要緊,我們可以中途找地方歇歇腳。就這樣,經常一個人帶著不大的孩子,走過很多路,爬過很多山,看過很多風景。
很多人說,這麼小的孩子,知道啥呀?你花錢帶她出去玩,她還是什麼都不懂啊!而且太小的孩子帶出去玩,大人好累,帶一大堆吃的用的不說,關鍵是還要抱。簡單來說,很多人認為“家門口公園的沙,海南三亞沙灘邊的沙,在3歲,甚至5歲以內孩子的眼裡,沒有任何區別”
是的,我承認,孩子的世界很簡單,
讓他們能玩一天的東西有三樣!
1 水(踩水或者配把水槍)
2 沙子(搞個小鏟子就可以)
3 滑梯
但是,我想說的是,經常在家圈養的孩子,和經常旅遊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肯定有很大差異!這差異來自哪裡?來自於路上!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讀書是個好習慣,可是有些事物從書中讀到,知道,真的不如去感同身受,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講個簡單的兩個事例:
1 過節的時候出行,第一天和最後一天,高速很多都堵車的,經歷過的孩子會明白,為什麼高速收費站過節有免費通行的事情。他看到很多車輛都依次行駛,沒有佔用應急車道是為什麼!
2 我家2016年自駕去過北京,看過天安門,所以在後來的幼兒園裡面,學校讓畫一個“北京印象”,她不用去找任何範本,圖片來臨摹,而是自己很輕鬆的畫出來。最後城門樓上畫了框,裡面畫了個圈,我問,那是什麼?她答:不是有毛爺爺的像嗎?!那一刻,我真的詫異了!
3 前不久,孩子和同班2個小朋友,我們5家人相約一起去廣州長隆,另外2個孩子沒有坐過飛機,所以害怕是情有可原的,問題是,起飛前還鬧個大笑話,其中一個孩子說,“怎麼還不起飛,在慢慢的開車一樣的呢?我想把窗戶開啟……”
類似種種,就不多列舉了,我想說,孩子即使再小,她仍然有感知,有對這個世界屬於她自己的認知和敏感,慢養是一種態度,孩子會在慢慢長大,同時也需要我們正確的一個引導。
也許在若干年後的某一天,在你身邊不經意的長大的這個小蝸牛,就可以牽著老態龍鍾的你去散步了。
哈哈,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和故事反轉呢?!
-
17 # 老哥遊記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肯定會定期帶孩子去旅遊!我也是這麼做的。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事實也是這樣的,我們每年都會規劃帶孩子出去旅遊。一是為了緩解上學期間學習帶來的壓力,放鬆心情。二是有規劃的帶孩子去旅行,來拓展她的眼界,瞭解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讓她自己親身去了解、去認知、去感受別樣的風景和事物。同時,培養和鍛鍊她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記的去年的時候,讓她自己去參加夏令營活動; 第一次沒有父母陪伴,在外面待了五六天。總體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其實,孩子沒父母想的那麼脆弱;有時候,該放手就得放手,給她一個鍛鍊的機會)。
其實,旅遊對孩子學習還是有幫助的!無論去那裡旅行,家長應該多做做功課;在旅行中告訴她的知識,比在課堂上記得更深刻。譬如:“為什麼南方的天氣比北方熱。”“大海為什麼會潮起潮落”......
旅行的過程中,孩子自己也會自己思考,也會去了解她所感興趣的事!現在她的小腦袋知道的事不比咱少多少!總而言之,帶孩子出去旅遊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時間還是多帶孩子出去旅遊吧!
-
18 # 尚古源石燕子
當然會帶小朋友去旅遊,我發現在旅遊中小朋友的好奇心被最大化的發掘出來,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當小朋友真正看到雲海,真正看到瀑布,真正看到崇山峻嶺,在他們幼小 的心靈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建議帶上小朋友更多的接觸大自然吧,他能更快發現這個美的世界。
-
19 # 人在風上走
會,我從2015年起,每年的暑假,我都帶孩子定期出門旅遊。
大家都知道,旅遊可以陶冶情操、開拓視野、強身健體、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人們累了,就想著出門旅遊,換個心情,其實孩子們也是一樣的。每天除了上學之外,還有作業要完成,作業還沒有寫完,可能又要上輔導班了。還記的前幾天的“五一小長假”,國家規定休息4天,可是從5月1日至4日每天早上7:00至9:30分孩子都有跆拳道,3號和4號上午10:10分至12:10分還有英語輔導班。平常的週六週日,有一天半時間也是奔波在接送輔導班的路上。
所以在我心目中,我認為孩子每天也非常辛苦,所以我自己給自己定的任務就是,每年暑假帶孩子出門旅遊一次,平常辦理的有我們當地的旅遊年票,經常帶孩子在本地旅遊景點遊玩。
孩子上的是小學,所以我帶孩子旅遊是從歷史名城、文化古蹟遊開始的,讓孩子瞭解歷史、瞭解中國文化。
2015年暑假帶全家去的“北京”,玩了7天,帶孩子去了故宮博物館、八達嶺長城、科技館、北海公園、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鳥巢、水立方等等。本來沒有帶孩子旅遊過,擔心孩子的體力不支,結果出門7天裡,我發現孩子的體力比我還好,我都累累巴巴了,孩子還精力旺盛。
2016年暑假帶全家去的“開封”,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包公祠、龍亭公園、鼓樓夜市、大相國寺等景點都去了,孩子挺高興。
2017年暑假我帶全家去的“西安”,秦始皇兵馬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歷史博物館、大雁塔廣場、張學良公館、回民街、明長城等,我們都遊玩了,孩子挺高興。
2018年暑假帶孩全家去的“南京”,夫子廟、中山陵、經念館、雨花臺、科技館、雞鳴寺、頤和路民國建築群等都去了。
從我的旅遊路線中你不難發現,我是從中國四大古都、八大古都開始帶孩子旅遊的(我自己生活城市是河南省洛陽市),屬於文化遊、歷史遊、古蹟遊。
再過兩個月又到暑假了,目前打算是帶全家去“四川成都”旅遊。
如果你時間上允許,每年最好定期帶孩子出門旅遊幾次,享受旅遊愉快的同時也增近父子感情、增加家庭和睦。
我認為每年定期帶孩子旅遊真的挺好!
-
20 # 旅遊大咖雲吞媽媽
帶娃看世界,這是每一個父母的夢想,無論實現程度如何,夢總需與愛相隨。但其實,帶娃出發的歷程,也是一場考驗。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帶娃看世界,美好的夢!我生長在一個熱愛旅遊的家庭,所以從小時候開始,在路上成為了我生活的常態。而由於愛好旅遊,最終我也成為了一名旅遊從業者。自從有了寶寶以後,看世界的夢想就變得更大了,希望帶著寶寶看世界,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更多,無論冷暖。
我是從寶寶4月齡開始帶他進行2天以上的行程,最遠的飛行歷程接近3000公里,最長的出行記錄是22天。在帶著寶寶出遊這接近2年的時間裡,我是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他的成長。所以從我的經驗裡,也可以總結出帶娃看世界的2大好處:
1.有益於寶寶的感統發展“感統”這個詞,已經被無數早教中心、育兒機構用得有點濫,但這個詞卻非常適合用於旅遊對於小月齡寶寶成長的描述。從小云吞4月齡開始,我就帶著他看過海、玩過沙、爬過山、摘過果、涉過水……總之,旅遊路上該做的一切,基本我去的、都帶著他去做了。
6月齡,他就已經趴在湛江的沙灘上,感受夏日陽光照射下的沙灘;
13月齡,他就坐著郵輪出海,感受海浪的跌宕和聽海風的聲音;
19月齡,他就走在冰雪上滑道,感受真正的北國風光、以及摔倒以後自己爬起來的堅強……
對於寶寶而言,感統的培育有很多手段,去過早教中心的家長都知道,在那個美國知名品牌早教裡,他們就是從拿出各種材質的物料,讓寶寶用手去感受開始,來培養娃娃的感統。而旅遊路上的各種感受,也同樣是培養感統的一個良好方式。此外,我比較崇尚的是,透過這樣途徑的培養手段,寶寶能感受的是自然。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旅遊很花錢,這樣培養寶寶的感統,成本非常大。的確,這成本非常大!!!我也覺得非常吃力。但是如果抱著旅遊的心情,帶著孩子,哪怕只是到近郊的公園,看看花紅草綠、感受一下郊外自然風光,也是好的。
像我這樣的工薪階層,也不可能經常帶著寶寶進行長途旅行,耗時耗錢,但是短途的咱卻還是能經常去。我也是在寶寶15月齡的時候,帶寶寶在城市周邊的鄉村旅遊,用揹帶把他背在胸前騎腳踏車,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腳踏車前進時清風拂面的暢快。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那一次,寶寶體驗非常歡樂。
2.旅遊中成長,旅遊也記錄成長在帶著娃遊世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就會覺得寶寶長大了。
就像我在雲吞4月齡帶他在周邊2天遊時,他第一次把頭抬得高高的;在帶他22天的廣東、廣西、雲南3省自駕遊路上,那時才7月齡的他,正在一個飲食轉換階段。本來只是奶+米糊為主食的寶寶,也是在那次旅程中,開始懂得爬過來搶著吮吸爸爸在吃的桃子汁液……
無疑的,即使你不把寶寶帶出去,他也會成長;但是在出行過程中,我卻發現,在路上不斷變換的環境,能讓寶寶充分發揮他無限隱藏的適應能力,並且成長得更為迅速。
而且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的是,寶寶的成長是和旅途上每一個地方的記憶相結合的,特別珍貴也印象特別深刻。相信當我老了以後、寶寶長大以後再舊地重遊之時,前後照片、影片的對比,會讓人倍加感覺這段歲月的意義。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寶寶這麼小,帶出去他啥也不記得,那不是徒勞嗎?
其實,我們帶出去希望留下的,只是父母的記憶,以及寶寶的感受培養而已。我並不強求他要在長大以後,還清晰記得自己13月齡的時候去過日本,遊覽了XXXX景點。在當時這段旅途中,收穫了他的成長,就已經是旅途最大的意義。
但是,無論怎麼累,無論怎樣一場考驗、甚至“磨難”,帶著娃娃出遊卻是你和寶寶一場雙方的成長。而且帶娃在路上,你也會看到這世界更可愛的地方。
在寶寶7月齡的時候,我一個人帶著他和2箱行李、1臺嬰兒車、1個揹包,從廣州飛往東北。在這來回6000公里的飛行旅程中,我的帶娃技能得到無限提升。既要照顧行李(帶過寶寶出行的人都能理解,為啥有那麼多行李……)、又要照顧寶寶,沒有相熟的人給我搭手,一切需要自己去解決。在飛機上,怎樣可以緩解飛機起降過程中給寶寶帶來的不適感;飛行中,怎樣去安撫寶寶,以減少他哭鬧而影響其他乘客的休息……各種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案+後備方案,都需要準備好。
除了帶娃技能升級以外,我也感受到這個世界上熱心人很多。無論在安檢時幫我抱著娃娃那個年輕大小夥,還是飛機上為我照顧娃娃、以便我能先安頓好隨身行李的“路人甲乙丙丁”,熱心的人的確非常多。
那一趟旅程,我是技能和思想上的雙成長、雙收穫。帶娃+出行技能提升,以及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人情冷暖的成見,這些都是蛻變。在從前我一個人揹著揹包走世界的過程中,這些都是我不曾體驗過的。
回覆列表
本人是做旅遊的,我覺得帶孩子出門旅遊可以增加孩子的見識,可以更多的瞭解每個景點的背景文化,也可以促進家庭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