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侃劇觀歷史
-
2 # 秦睿澤的成長
北進政策失敗,開始 重用了海軍。海軍政策是南進政策。進攻東南亞奪取資源。加上美國對日本封鎖。日本為了資源只能先下手為強。
-
3 # 夜和螢火蟲
二戰期間日本大本營分成了向北和向南作戰兩派。向北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但是在諾門坎戰役,日本被蘇聯揍怕了。
轉而向南作戰,因為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東南亞的橡膠礦產石油資源豐富。其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如果想稱霸東南亞。就必須要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
偷襲珍珠港負責人三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國留學,知道美國工業體系完備。他最不想把美國捲入二戰。他也提醒過大本營。可是日本高層被聖戰衝昏了頭了。根本聽不進任何意見。還是一意孤行制定了偷襲珍珠港計劃。
有意思的事,太平洋艦隊並沒有在珍珠港事件中全軍覆沒。最大的兩艘戰艦並沒有停靠在港口。要知道那可是星期五呢。美國海軍是要放假的。在歷史哥影視劇中,中國方面都向美國傳達了情報。可能是美國看不起中國情報人員。他們只是象徵性的把兩艘戰艦派出去巡邏,因為美國在日本也有情報人員,但是一無所獲。如果不是中國提供情報美國太平洋艦隊就可能全軍覆沒了。弱國無外交,無發言權更沒有尊嚴,唉。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
-
4 # 我是南瓜菜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透過《出口控制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藉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後,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援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預設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na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佔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並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並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佈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並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佈國家處於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於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定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衝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 na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透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檔案並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於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透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對於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於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衚衕,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儘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後果,因為低估了日本的魄力,日本逼急了,所以炸了珍珠港。
-
5 # 月關略萌
在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義大利稱霸非洲、日寇屠戮中華,整個世界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炮火洗禮。而美國卻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大發戰爭橫財,頗有一種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架勢。
然而這美好的一切都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被日本300多架飛機所打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宣佈對日本開戰,這也成為了二戰轉折點。美國加入反法西斯聯盟,大大加速法西斯軸心國的瓦解和失敗。
那麼,為何日本會做出偷襲珍珠港這種“作死”行為呢?
一、日本島國資源匱乏,不足以支撐長期戰爭。日本進入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後,整體綜合國力快速提高。但在這樣的高速發展中,所需消耗的資源是一個天文數字。按照日本島國自身的資源,根本不能維持這種發展勢頭。對外擴張來攝取資源成了日本唯一的出路,而歐洲英、法、荷等資本主義在殖民地所取得的巨大利益更是給日本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而地大物博的中國成了日本眼中的“大肥肉”。日本在東北經歷了“不抵抗”政策後,更是叫囂著“三個月覆滅中國”的狂言浪語。可是令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人民對於抵抗侵略的決心和毅力,抗日戰爭成為了拉鋸戰,整整經歷了八年。戰爭的消耗不光是兵力、裝備武器,打的更是補給和資源,這是日本極度匱乏的東西,他們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資源消耗。
二、“北上”失敗,“南下”觸碰美國利益紅線。對於資源方面,尤其是石油等重要的戰爭資源,日本大多依賴對外進口,而美國就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日本製定了“北上南下”掠奪石油資源政策。“北上”指的是對蘇聯發動戰爭,從而企圖奪取石油資源。日本也的確是優先選擇了北上攻打蘇聯,卻不但毫無進展,更是節節敗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日本選擇“南下”侵佔英、法、荷等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
在這種情形下,美國開啟了對日本輸出石油資源的制裁。一來是因為日本長期無法開啟中國戰場的局面,整體國力消耗巨大,購買力大大下降,觸及、引發美國的不滿。二是日本侵佔了資本主義同盟國的殖民地利益,間接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這又觸及到了美國人的紅線。
美國的制裁對於本就缺乏石油資源的日本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迫使日本孤注一擲,直接展開了對美國的軍事行動,那就是偷襲珍珠港。日本這麼做除了被逼無奈外,還想著利用這種強硬的軍事態度,迫使美國能夠低頭,撤除對其石油進口的禁令。然而日本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他們不但沒有讓美國人屈服,反而直接喚醒了美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加速了自身的戰敗,可謂“自作孽不可活”。
-
6 # 二戰歷史軒
簡單的說不得已而為之,只有偷襲珍珠港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蘇聯和英美分別採取了直接軍事援華和經濟制裁的方式,來遏制日本的對華侵略,所以在日軍內部分別存在著陸軍要北上、海軍要南下兩種主張。期間,各有高低,主要分為三階段。
1937至1940年,北上佔主流。當時,英美特別是美國因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對日製裁還是適度的,依舊對日保持廢鋼、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出口,所以期間北上主張佔上風,但在1939年諾門坎衝突中,日本關東軍被蘇聯著名將領朱可夫率領的蒙蘇聯軍吊打後,一時“兩派”主張變得旗鼓相當。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南下主張佔主流。當時,作為軸心國的日本,立即派兵進駐了盟國,法國維西政府的印度支那殖民地(即現在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直接威脅英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安全(美國殖民地:菲律賓;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新加坡;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對此,英美加大了對日製裁力度,全面停止了廢鋼、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出口。
1941年初,南下準備階段。那時日本深知自身實力與日本存在著巨大差距,所以多次派出外相為首席代表赴美談判。但美國要求日本不僅撤出在印度支那的駐軍,而且要求在華佔領軍必須恢復至1937年7月7日即“盧溝橋”事變之前態勢。並於1941年11月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日本必須於12月7日前答覆,否則將不會取消制裁,並開始對華實施軍事援助。
截止至1941年11月,日本剩餘石油僅夠使用6個月、橡膠10個月、廢鋼12個月……在此情況下,日本若同意的話,則全功盡棄;拖的話,則自取滅亡;打的話,則有一線生機。所有日本聲東擊西,一邊繼續裝作與美國談判,另一邊積極籌措,全面做好偷襲珍珠港和入侵東南亞的準備。
1941年12月7日,由南雲忠一大將率領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偷襲珍珠港,幾乎全殲了美國太平艦隊主力,只有三艘航母出港巡邏,僥倖逃過一劫!
-
7 # 小品科技
是因為美國停止向日本提供石油(佔比80%)、舊鋼材,凍結了日本在美國所有資產,所以把日本逼得走投無路,只有消滅了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肆無忌憚向東南亞或者澳洲索取資源。
-
8 # 康橋微瀾
為了獲取戰爭資源,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但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北上”吃了敗仗後,日本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為了獲得戰爭所需的石油,日本計劃進攻石油資源較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但是當時的東南亞是歐美的勢力範圍,要佔領東南亞,則勢必要和歐美開戰,企圖透過偷襲珍珠港,給美軍以重創,哪怕不能殲滅美國海軍的有生力量,最起碼也可以暫時拖住美軍的腳步,為自己贏得戰爭優勢。
不過,關於珍珠港事件,到底是真正的偷襲,還是美國的陰謀,直到現在都沒有定論,但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後果就是美國與日本開戰,成為二戰的同盟國。
-
9 # 小小書生說史
我認為日本想避免一戰同盟國的結局同時解決石油危機。
1941年,基本上戰火燃燒整個東半球。這時的日本人勢力範圍已經擴大了很多,基本佔了中國主要發達地區。東南亞佔領了法屬支那。
西邊的德國已經橫掃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地區。軸心國的勢力範圍已經很大了。而英國在往死裡扛著,蘇聯差點連首都都被人端了,苦難的中國人民也在苦苦地支撐著。
但是在各大國中,還有一個國家沒有加入進來,就是美國。美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戰火怎麼也燃不到它的國土,還得意地賣武器發戰爭財。但是突然他感覺這樣不行了,心想當軸心國搞掉了其他國家,下一步就得打我了,那時候還能扛得住佔據了歐亞大陸、大洋洲和非洲的軸心國嗎。於是他開始偏向同盟國了,支援國民政府打日本,支援英國和蘇聯打德國。
作為當時的日本海軍總司令山本五十六,自然沒有被當時的好形勢矇住了雙眼。他認為當前看是軸心國佔據了上風,但是日本已經擴張的很大了,兵力已經不足了。和國民政府已經進入相持階段了。德國同樣也是這樣。而一戰剛開始也是軸心國佔據上風,但是隨著美國這一強國的加入,必將改變平衡局勢。而美國表現的是偏向同盟國,從而將勝利偏向同盟國一邊。與其這樣,不如現在將美國拉入戰爭之中,省得它現在一味地撿便宜,到時候準備充分再來開戰。
而且這位叫山本的日本人,打算盤打的賊精的。搞一個偷襲,幹掉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給日本創造一年時間,這一年沒有西方人的阻擋,快速佔據整個中國和東南亞,使得國民政府投降。到時候再利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資源,和美國這個工業強國扳一扳手腕,就能看到勝利的希望。
還有一個就是石油危機。日本國土小,而且一致認為中國是貧油國,所以日本的石油主要靠買美國的。但是在日本擴張過程,影響了美國和英國的在華利益了。和威脅了美國和英國殖民地印度和緬甸,甚至澳大利亞的安全了。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了。沒有石油,那日本的工業製造弄不了,艦艇開不動了,汽車走不了。這對日本是致命的。日本要找石油,那邊蘇聯幹不動,中國沒有,只有東南亞。
但是英美絕對不允許。美國有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緬甸在那,最關鍵日本得到石油了,擴張的步伐不會停。搞不好是印度,或者是美國呢。可關鍵日本必須向東南亞擴張,得到石油,所以得罪美國是一定的。竟然是這樣,還不如搞他一票大的,讓美國認識一下日本的厲害。搞不好美國會好好地退一步呢,給我們供應石油了呢。
-
10 # 小虎幾
曰本賊的頭腦就是"賊腦"敏利,它的觸角到了當時的美國斷絕了很多出口日本的資源,知道美國內心有情緒,不一定要參戰呢。霸氣的曰鬼,自以為是丶急躁妄作,就出這主意了…
-
11 # 鬥堰衝
因為中國軍民的拼死抵抗,打垮了日本的經濟和資源,要想維持中國戰場的開銷,就必須去東南亞掠奪資源,但是會受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嚴重干擾,因為日本人相信自己的海軍力量不比美國差,所以下決心打殘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為自己贏得橫掃東南亞的時間。日本人盤算著擊毀擊沉了美國的部分軍艦,美國人至少需要六個月時間才能恢復海軍戰鬥力,六個月後日本人已經完成了對於東南亞的佔領,生米煮成了熟飯,美國人再也奈何不得,他沒有算到美國人憑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立即就宣戰。
-
12 # 故國風土
日軍在中國侵入時遭到中國人民的抵抗,讓他們南進計劃受到影響,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1940年春夏南進論在日本有過兩次高漲。從1940年春夏南進論的初次高漲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間一年有半。日本遲遲不敢對美開戰,多次取消或推遲南進的預定時間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
13 # sylar程
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表面上看日本軍力佔有優勢 其實那是舉全國之力來實現的 資源配置能力被極大的壓縮,很多戰略資源掌握在歐美 特別是美國人手裡 可以說美國人只要對日本進行資源封鎖,日本的戰爭機器就會停止運轉.況且美國的國力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戰爭動員起來日本只有被碾壓的份,所以山本五十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代號虎虎虎的偷襲賭上了日本的國運 最終使加快了二戰的程序
-
14 # 下午世界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為了給日本一點顏色,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經濟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本的飛機無法昇天,艦艇無法在海中行駛,日本就無法繼續對外擴張。
加上日本的石油只能維持半年的時間,日本明白,要麼從中國撤兵,停止對外擴張,外交上向美國靠攏。要麼自組旗幟,南下奪取戰略資源,繼續加強對外侵略。南洋有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進軍南洋就等於向美英兩國宣戰。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
日本政府決定佔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御前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御前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列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向夏威夷傳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透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誌。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在1940年的一次春季演習中,當他看到航空兵在訓練中取得理想成績時,對他的參謀長說:“訓練很成功,我想進攻夏威夷是可能的。”從這時候起,山本就著手設想珍珠港之戰了。他以東鄉平八郎的一舉成功的戰略思想為基礎,認為要與實力雄厚的美、英開戰而操勝券,必須突然襲擊,先發制人,開戰之初就使對方崩潰。偷襲珍珠港的大膽設想的出籠,正是山本戰略思想的必然產物。
-
15 # 閒來聊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基本可以分為三點:
1、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主力大多以珍珠港為母港,且珍珠港有完善的艦艇維修、補給設施,如果偷襲珍珠港成功,不僅可以消滅太平洋艦隊主力,而且可以透過摧毀港口設施使得美國海軍喪失在太平洋的長時間作戰能力。
2、日本殲滅太平洋艦隊主力,可以減小日本在東南亞攻略作戰的阻力。由於石油禁運,奪取東南亞油田是當時的首要目標,而阻礙這個目標實現的最大阻力既不是英國的遠東艦隊,也不是荷蘭海軍,更不是澳大利亞海軍,而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如果缺乏太平洋艦隊主力的支援,臨時拼湊的ABDA聯合艦隊的陳年破船也就不是風頭正勁的日本海軍的對手,失去制海權之後,英國和荷蘭海軍在東南亞的潰敗只是個時間上的問題了。
3、如果同時能徹底殲滅太平洋艦隊,的確也有可能迫使美國投降或者是簽訂一份有利於日本的和約。由於大西洋艦隊還要支援英國對抗德國作戰,美國海軍不可能將大西洋艦隊的所有主力調往太平洋繼續與日軍作戰,所以在殲滅太平洋艦隊後,美國確實有可能無法繼續維持在太平洋的作戰行動,最後認輸。
意外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並沒有徹底達到戰役戰略目標,既沒有完全摧毀珍珠港的港口設施,也沒有消滅美國的航母艦隊。正式由於偷襲珍珠港沒有成功,使得美國人手中依然握有航母艦隊,自然不會輕易認輸,結果是整個戰爭被拖入了消耗戰,面對巨大的國力差距,日本已經沒有了翻盤的機會,失敗的命運已經不可避免。
-
16 # 東山蔽月
日本偷襲珍珠港應該說是為了能源,這裡主要指石油。珍珠港事件前,美國雖然未對日本宣戰,但是卻對日本實施了包括石油在內的貿易禁運,我覺得日本偷襲珍珠港,像是針對美國採取的極端措施,當然,也是為了石油。
起因在於日本擴大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影響到美國在遠東的利益。雖然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認為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施經濟制裁。但當1940年7月,美國透過《出口控制法案》後,飽受英國政府和美國國會壓力的羅斯福總統決定遏制日本。當日軍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了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也透過石油出口許可證降低了對日本的石油輸入。1941年7月,美、英兩國凍結了日本在美、英的資本,到了8月,美國正式宣佈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陷入絕境的日本狗急跳牆,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或許日本還抱著藉機威脅美國西海岸,來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恢復對日本石油供應的幻想。
-
17 # 裝甲蒼穹
偷襲珍珠港事件背後的日本國策原因:
背景的根源於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及德意日結盟後的國策。在此期間日本帝國的國策可以說是完全的短視和直線性思維的產物。它遵循一條線索延展而來,即:由於侵華戰爭陷入困境,所以要逼迫蔣介石政府投降;由於要逼蔣投降,所以要斷絕英美對華物資支援;對華戰爭使美國對日斷絕戰略物資出口,所以日本要奪取東南亞資源產地來繼續戰爭;再加上德國在歐洲擴張的成就使淪陷的法國荷蘭殖民地失去保護,英國對其遠東殖民地無暇顧及,所以日本要對美英荷開戰以奪取菲律賓(美勢力範圍),馬來亞(英殖民地),新加坡(英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群島(荷蘭殖民地),新幾內亞(荷蘭/澳大利亞管轄),緬甸(英殖民地)等地,並進駐法屬印度支那。要達到以上目的,美國是最大的敵人,而美軍中最大的威脅則是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因此,只有消滅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後顧無憂的展開對東南亞的軍事征服。
日海軍艦載機空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的坦克部隊在馬來半島長驅直入
日軍空母機動部隊偷襲珍珠港成功的原因:
1.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是海軍航空派,支援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創新戰術。(山本曾親任霞浦航空隊隊長和赤城號航空母艦艦長,對海軍航空兵的潛力判斷非常敏銳)
活躍於戰爭初期,由六艘主力航母組成的日軍第一機動部隊
2.山本五十六和其決策群體認為航空母艦機動艦隊適合突然打擊停泊中的艦隊,其效用高於日本海軍傳統邀擊戰術。(即:水雷戰隊分次消弱敵軍主力,此後戰列艦群伺機決戰擊潰敵軍。)
日軍第一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大型航母
3.日本海軍為此次偷襲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選擇隱秘的北方航線,研發淺水魚雷,計劃袖珍潛艇配合攻擊,高強度艦載機編隊針對性的偷襲演練,針對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的諜報工作等。)
活躍於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零式21型艦載戰鬥機
3.日本海軍的實力保證:日軍機動部隊的6艘大中型航空母艦都為當時較先進的艦艇,其中的赤城和加賀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改造,載機量高,成員經驗豐富;瑞鶴和翔鶴則為最先進的新銳大型航母;蒼龍飛龍則是效能優異的中型航母。日軍的零式艦載戰鬥機和美軍戰機相比有很大優勢,艦載爆擊機和攻擊機也都由經驗豐富的老手駕駛。此時的日本海軍實力正值頂峰。
突入珍珠港的日軍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和九九式艦載爆擊機
4.日本的外交掩護:在偷襲前,日本積極與美方進行談判,保證的襲擊珍珠港出乎美軍意料的突然性。但由於日使館翻譯電文延遲,使突襲變成了不宣而戰的偷襲。
日海軍曇花一現,在偷襲珍珠港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走向衰弱。圖為大和號戰列艦與赤城號航母
-
18 # 披薩是一隻小雪
長篇大論網上隨處可見,我就提出一些我自己的觀點吧。1,日本侵華沒有解決一個重要戰略資源問題,就是石油,我們知道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石油資源尚未被充分發掘,而為了奪取這一發動戰爭機器必不可少的資源,日本發動了對東南亞的入侵,這勢必侵犯到了美英在東南亞的利益,為了先發制人,日本決定突襲美英在太平洋最大的軍事集團,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2,美國的政策變化,隨著日本侵略擴張,美國對日本採取了越來越嚴格的經濟制裁,美日矛盾尖銳,日本不得不與之一戰。3,日本軍部的狂妄自大,日本當時的所有大政方針幾乎被軍部把持,日本軍國主義的狂妄自大導致他們極度輕視美國的軍事經濟實力,所以輕率的決定對美開戰,而珍珠港當時幾乎集中了美國在太平洋所有的軍事存在,所以珍珠港成為了日本的眼中釘肉中刺,必然的決定了日本對珍珠港的進攻。
-
19 # 駱雲
1 中國軍隊已經轉守為攻。
2 蘇聯紅軍勝利。德國戰敗。
3 不收美國空軍牽制。對中國和蘇聯軍隊保持絕對空軍壓制。
-
20 # 呂大明
愚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歸根到底,就因為三個字——被逼的。
誰逼他了?
中國力量
首先是中國,是中國的所有抗戰力量!在當時美蘇明爭暗鬥背景,日本就是原野上的一隻孤狼,只為獵食,紅著眼睛,盯著眼前的肥肉。而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華大地,其實就是日本眼中的肥肉,只有脫下這塊肥肉,才有足夠的戰爭儲備去做更多的事。老美不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嗎?知道。但就是不管,只希望它吃飽了以後,把獠牙伸向中國毗鄰的蘇聯(美國領土遠在大洋彼岸呀)。所有的“棋手”都沒料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日本的戰爭機器會那麼快的陷入泥潭,而且越陷越深,抽不出身。
小島國沒有資源沒有資本打消耗戰,戰爭的勝利也遙遙無期,國內又亂作一團。偏偏這時美英還對它實行“禁運”。
美英這一逼,只把日本逼的幾近癲狂,被趕到懸崖邊上。中國是吃不下,東南亞也是一片肥地呀,英國忙著在歐洲跟元首幹仗呢,這邊只有老美,不如先下手為強,趁機幹它一票,敲掉太平洋艦隊,拿下富饒的東南亞,補充戰爭資源,在美英反應過來之前,儘可能的吸收更多的“查克拉”,以作為跟美國談判的,甚至可以作為徹底吞下中國的籌碼。
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實屬奈之舉,是一個賭徒最後的一搏。
回覆列表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透過區域性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鐘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
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宣告。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