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最近收集了很多資料,對這個問題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什麼是進士?進士是古代科舉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中試者皆稱進士。進士不是官職,也不完全對應現代的學歷,它是國家透過徵辟來任命官員的一種科舉制度,因為在古代社會,只有具有士的資格的人才有被徵辟的機會。進士之所以叫進士,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通過了國家的統一考試,獲得了士的地位,就有機會被國家徵辟任命為官員了。

    進士之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從隋朝605年首次開進士科,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歷經1300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元、明、清時,進土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傍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一般為百人左右,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般為二百人左右。全國也只有300人左右,所以是很不容易的。在1300年的時間中,曾經產生出700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不計其數啦!

    為了進一步瞭解進士的來歷,我們還要簡單瞭解一下科舉制度。到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為四級,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合格後即取得生員(秀才)資格;鄉試在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考試,考後釋出正榜所取的叫舉人;會試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錄取三百名為貢士,貢士就是準進士啦;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者最後分成三甲,一甲頭三名,二甲第四名至第100多名,三甲第100多名至第300名。所以,貢士300名,最後進士也就300名,貢士只是透過殿試後劃分為一甲二甲三甲進士。由此可見,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啦!

  • 22 # 青峰酒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長達1300年科舉制造成了華人的狀元情結,實際上,考中“古代狀元”可比考中現代高考狀元難度要大得多,科舉時代的狀元是正兒八經的全國狀元,而現在的高考狀元準確地說應是“省狀元”。

    整個清朝兩百六十年,總共產生了十五萬名舉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個。

    然而進士有多難考呢?每三年一次的會試,大概產生三百人左右的進士。可見進士來說是很難考的,比現在的國考還難。

    而大部分的進士,十幾年幾十年官當下來(一般來講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為二十多歲中進士人實在不多),混個布政使(省長)平平常常,能力強一點的當個巡撫(省委書記)綽綽有餘。

    如果進了中央的話,一輩子進士下來,混個三朝元老退休,追封個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師少傅(副國級到正國級)很平常。

    因此在古代中了進士,大機率註定了這輩子的結局是實權省部級到副國級幹部,如果成績好的話(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基本可以確定出閣拜相,實權國級幹部了。

  • 23 # 最強大的我們

    只有拿到了進士,你才有可能做官。但是你考上進士還需等待朝廷的稽核跟分派任務。而且不是說你考中了進士就一定會有官做,還要看你的排名。有甲上甲中甲下三種類型。第一名被成為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進士,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博士之類的。而且進士不是可以直接考,要先透過秀才考試。

    只有秀才才有資格去考進士。科舉考試的歷史要追溯到隋朝。隋文帝設立進士科。隋煬帝楊廣正式開始去科舉考試。兒科舉考試在唐朝又被髮揚光大。增加了更多科目。這也是窮苦人能進入官場的唯一途徑。連英國的學者都忍不住讚歎。這也說明了人以文學來當官,體現了較公平公正。

    也為皇上選舉的人才。雖然說後期到了明朝開始了四書五經。導致學生的思想被禁錮。也影響了明朝清朝的發展。但是能考中進士的人都確實挺厲害的。他們是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淘汰,鄉試會試等各種各樣的考試。謝謝大家的觀看,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關注,謝謝大家。

  • 24 # 文心雕詩

    謝謝邀答。進士是什麼官職?這個問題還需要從科舉制開始說起。進士,顧名思義,即進入做官的階層,取得了封官資格。進士不是官職,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層次的功名,是一個學位,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古代科舉考試,宋代以後分為四級考試製。最低層是院試,是學院村塾裡的學子參加縣裡的選拔考試,入圍都即秀才,即優秀人才。這是初級學位,不放官。只能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省試)然後參加鄉試,及格者為舉人,即推舉選拔的人才。舉人如逢地方缺員可直接放官。舉人是第二級學位,獲取會試的資格。(京試)會試入圍者即進士。這是最高學位,如逢皇上要直接選拔人才,這便是殿試,皇上直接主持,錄取三甲(三等)一甲僅三名即狀元,(狀是試卷,元是第一)二名榜眼,(黃榜第二,如眼晴的位置,故為榜眼)第三名探花,(即避諱最後一名,委婉的稱往下看花,故為探花)。二、三甲因時代不同錄取人數亦不同,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一甲稱賜進士及弟,直接放官。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出身。二丶三甲不放官,進翰林院進修三年擇優放官。(相當今博士後)綜上所述,進士是學位名稱一般不直接放官。

  • 25 # Luoyu513

    進士確實還不算官職。是中國古代科舉殿試透過者之稱。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其次為三甲,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參加,取三百名進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還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