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民學歷史

    劉備是政治任務,所做的事情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上是沒有什麼偽君子一說的

    前期,勢單力薄,必然低三下四,各種拜訪名人,求賢若渴,為了自己匡扶漢室的夢想,三顧茅廬,淚送徐元直,讓人覺得就是明君後期,隨著蜀漢的建立,當上了帝王,自古古代中國都有一套帝王術的,所以也不能說是偽君子

  • 2 # 阿輝看歷史

    有人說:“曹操是真小人,劉備是偽君子”。那麼劉備真的是偽君子麼?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如果是裝的,那麼假如他能夠裝一輩子,那也算是真的了。有人堅持認為劉備是偽君子,假設劉備真的是裝出的君子,裝了一輩子,那也算是真的。

    至於說劉表收留劉備,劉備卻謀取荊州,那就更荒謬了。劉備謀取了荊州麼?曹操南征,關鍵時期劉表病逝,荊州官吏束手無策,是劉備堅持替劉琮抵抗曹操,雖然因為實力懸殊,最終也沒能阻擋曹操的鐵騎,但是至少人家盡力了,劉表之長子劉琦,害怕受到蔡夫人迫害,還是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避難江夏,避難江夏的劉琦不但脫離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而且為劉表抵禦了江東孫權的侵襲,孫權打敗黃祖以後不能全佔江夏,正是因為劉琦及時趕到江北佈置好防線。如果沒有劉備默許,諸葛亮能夠給劉琦出謀劃策麼?劉表統治荊州時期,劉備為劉表北御曹操東拒孫權,於荊州不但無過而且有功,並沒有做對不起劉表的事情。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中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三國志

    至於劉表去世以後,劉備也沒有謀取荊州,而是替劉琮抵禦曹操。劉琮不佔而降,劉備敗退到襄陽之時,拒絕劉備入城,此時可謂“十萬大軍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連劉表的兒子劉琮都把荊州拱手相讓了,只有劉備依舊堅持抵抗,替劉表守護者荊州基業,當劉備經過襄陽,諸葛亮提出乘機進攻劉琮,奪取荊州之時,劉備居然說:“我不忍心這樣做。”劉備因為感激劉表的收留之恩,居然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失去了奪取荊州的最好時機,這難道不能證明劉備是真君子麼?

    原本這時候是天賜良機,劉備在荊州的威望是很高的,荊州人心渙散之際,如果劉備站出來,一定會有很多義士響應劉備的。從後來攜民渡江可以看出來,劉備得民心到了多大程度,而且劉表的長子劉琦還是支援劉備的。劉備如果採納諸葛亮的建議,完全可以擒拿劉琮,之後迎接劉琦入襄陽,來個“挾劉琦以令荊州”,可是劉備沒有這樣做。因為,劉備根本無意竊取荊州,他只是想替劉表,守住荊州基業而已。

    隨後面對曹操虎豹騎的追擊,寧願拋棄妻子也不願意拋棄百姓,如果沒有趙雲長板坡救下阿斗,劉備的親兒子都沒了,如果沒有張飛的勇猛斷後,劉備自己都很難活著逃到江東。為了保護百姓險些犧牲自己,這樣的劉備難道不是真君子麼?

    再之後劉備與江夏太守劉琦匯合,撤退到江東,赤壁之戰以後,劉備表劉琦為荊州牧,總算為劉表收復了荊州大部,劉琦是劉表長子,理應繼承荊州基業,至於劉琦死後,是因為劉琦沒有兒子,劉備才被迫繼承荊州牧的位置,替劉表守護荊州基業。

    退一步說,荊南四郡,是劉備從曹操手上搶過來的,南郡,是借的孫權的,劉備從未謀取過劉表、劉琮、劉琦的荊州,反而一直堅持守護者他們的荊州,至於劉琦早逝,這是變數,劉備也想他活得久一點。劉備和劉表都是漢室宗親,多少有點親緣關係,劉琦逝去以後,劉備繼承,是最正常不過了。

    因此,從劉備奪取荊州的過程看,劉備是真君子,並非偽君子。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3 # 歷史的波瀾壯闊

    都說三國時期曹操最為奸詐,常被他人稱作曹賊,而實際上,劉備也是披著仁義外衣的偽君子。不說別的,僅從當年劉備入蜀川時就可以看出劉備的為人。

    當時的劉備早已和劉璋手下的法正與張松勾結在一起。劉備借出兵助同為漢室宗親的劉璋討伐張魯為由,率軍進入蜀川。當時劉璋是送糧草輜重,也送兵馬,可謂夾道歡迎。劉璋如此坦誠以待,劉備卻想著佔別人的地盤。只不過礙於奪益州太操之過急,只怕得不到益州門閥士族的支援,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劉備沒有采用龐統的計謀,當場與劉璋翻臉,也為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隱患。

    直到張松不小心敗露了劉備的野心,讓劉璋心灰意冷,不僅除掉了張松,更是出兵阻擊劉備。只可惜劉備只肯用龐統的中策,先殺掉劉璋手下楊懷高沛兩員將領,隨後讓白水軍反水,對成都發動圍攻之勢,最終取得益州。可以說,劉備以詐力的手段贏得蜀川,為世人所不齒。

    當然,孫權與劉備兩人也可以算得上是半斤八兩。本來前期劉備勢弱時,兩人還能合作愉快。畢竟當時劉備不能對孫權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孫權不建議伸出援手,幫助劉備。因此當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兵敗後,孫權不惜出兵攻打淮南,吸引曹操的注意力,更是讓周瑜出兵攻打南郡,使荊州南部四郡盡歸劉備之手。後來兩家為了各自發展,又互換半郡,使劉備在入蜀川時有了地理優勢。若無孫權牽制曹操,劉備當年豈能在曹操的覬覦下拿下荊州?從這一點來看,孫權前期對劉備還是很有幫助的。

    只可惜劉備在取得益州後,對劉備頗有幫助的孫權並沒有得到劉備的回報,於是他提出要荊州三郡,劉備不僅不給,反而出兵與孫權爭鋒相對。在這樣的情況下,孫劉兩家的聯盟名存實亡。後來關羽坐鎮荊州,更是對孫權惡語相向。多方因素下,促成了孫權與曹操結盟,針對關羽作出佈置,最終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

    當時孫權忽然反水,從荊州背部偷襲關羽,一樣屬於欺詐,不過從戰略規劃上來說,孫權此舉並沒有什麼錯,反而準確無比。畢竟當時孫權偏居東吳,實力不足,只能靠著穩定基業,逐步發展,才能與從未元氣大傷的曹魏陣營一較高下。

    說到底,雖說曹操,劉備,孫權為人都比較奸詐,但如果是品性純直之人,在亂世之中早被吃得骨頭都不剩了,又怎麼能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呢?

  • 4 # 南朝居士

    儒家思想裡的君子,只能做一個陶淵明、李白、杜甫式的人,一生追求名利,而又求之不得,為什麼?不肯折腰,既然不肯折腰,我要你何用?

    現在很多人年輕人自詡懷才不遇,責怪領導沒識人之明,沒眼光,只喜歡“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之輩,看不到他那匹千里馬。

    問題出在哪裡?自己把自己當“君子”了,又有道德潔癖,不肯摧眉折腰,不懂人情世故,憑什麼提拔你?

    劉備,一個底層人,寒門出身,他想做人上人,想做皇帝,在一個世家大族當道二代有理的時代裡,如何脫穎而出?做謙謙君子?如果是那樣,他的成就不過是一個窮酸秀才。

    他沒有選擇,只能依附於權貴,然後一步步往上爬,

    如果他跟曹操一樣,父親是太尉,爺爺是大宦官曹騰,那他自然可以做個謙謙君子,至少做出君子的樣子。

    如果他跟王羲之一樣,家族實力比皇帝還大,他也可以做君子,

    但是他沒得選,除非他甘於平庸,一輩子默默無聞,他的出身註定了他的命運,他不甘心,他想做皇帝。

    他的一生,跟曹操、袁紹、孫權並沒有什麼道德上的高低,只是出身不如人,你甚至可以認為,劉備比他們都厲害,因為劉備是白手起家,而他們是把家族勢力擴大了而已,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儒家意義的君子,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你認為有成就的君子,只是因為他們成功了,把自己塑造成君子而已,其實跟跟小人沒區別,君子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凡打天下的人,都沒有道德上的潔癖,打天下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幹乾淨淨的,都是先汙染後治理,先不擇手段的成功,成功之後洗白自己,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 5 # 使用者1957556518722

    本人觀點不算!

    雖然劉備不論從影視劇還是書籍中都有虛偽的嫌疑,在廣大人民群眾口中也是招黑體質,但是並不妨礙他是一個正面人物,從始至終,他展示的都是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標準的一面,傳出的一樣是正能量!

    至於有人說他厚黑了,虛偽了,都是裝出來的了,我想說的是有本事你也給咱裝他一輩子的好人!

    所以,劉還是大好人一個!

  • 6 # 好史之徒兒

    小時候,喜歡劉備,覺得劉備是善,曹操是惡。大一點的時候,覺得曹操滿腹才華,心狠手辣,是當世梟雄,而劉備,喪家之犬,屢戰屢敗,假仁假義,虛偽至極。現在的話,真的還是欣賞劉備,人人都覺得虛假的“仁義” ,人家堅持了一輩子,人人說他虛偽。他聽聞關羽死訊,起兵攻吳,功敗垂成,隕落白帝。

    劉備前半生,白手起家,屢敗屢戰,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用仁義堅持下來了三足鼎立。當我們發現自己什麼都堅持不了的時候,才會覺得劉備虛偽,才能說明劉玄德真正的厲害!

    和孫曹相比,劉備雖有爭奪天下的野心,但他更想當一個英雄,所以才有了夷陵之敗。但是在起勢之初,這種英雄氣概也吸引了眾多英雄豪傑。所謂成也英雄,敗也英雄。他這麼看都不像是一個君子,真實的就好像我們這些“小人”,可偏偏就是這個小老百姓偏偏天生就自帶仁君氣質。

    曹操攻破荊州,劉備倉皇出逃江夏,居然帶著數萬百姓一起逃。這是收買人心嗎?妻兒性命都不保的狀態下,利己的人會不先考慮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反而還在考慮收買人心嗎?對比當年跑路的劉邦,他老人家可是直接把兒女踢下馬車的!

    他只有在自己性命保障的前提下才會在關中約法三章展現仁義收買人心,這才是利己主義者的本質特徵,先談個人飽暖再談理想蒼生,然而劉備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候,依舊在踐行保護蒼生的所謂收買人心的理想主義,劉備的事蹟傳了近兩千年了,多少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儒生、帝王不斷爭論了上千年的時間蓋棺定論的一個仁君形象。

    劉備一輩子沒幹過坑殺百姓的事,人到老年方成一方諸侯,他配得上這樣臉譜化的形象!

  • 7 # 雅痞KOBE

    羅貫中親漢思想,自然將劉備分為正義一方,可是在亂世,說不得什麼好人壞人,小時候認為劉備很好,後來年紀大了,又覺得有點虛偽,可能不同人不一樣的觀點吧。

  • 8 # 子夜羌笛

    首先,我的結論是:劉備雖然是一個胸懷天下且任人唯賢、善待百姓的人,但他確實是一位老辣的政治家,當然也可以說是一個偽君子。當然,他也不是一開始就很虛偽。大爭之世,唯有不折手段才能贏得最大的利益。劉備也有犯幼稚病的時候,比如擔任陶謙辭讓的徐州牧時收留呂布,最後卻被呂布乘機奪取了徐州。他的虛偽也是被逼出來的。

    以《三國演義》中的橋段來看,劉備的虛偽有過幾次比較明顯的表露。其一,劉備曾經入宮接受過漢獻帝的衣帶血詔,但在認識到以董承為首的漢獻帝支持者們力量遠不及曹操後即迅速逃離了許昌。口口聲聲要拯救蒙塵天子的劉皇叔也是個現實主義者。後來在漢獻帝尚在的時候劉備就進位為漢中王、甚至稱帝,更是把他的利己意圖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這些可以說只是處於實際情況所迫的行為。

    衣帶血詔

    其二,在長坂坡時所謂不忍拋棄百姓攜眾而行以及當眾拋擲阿斗就是完完全全的偽君子行為了。不忍拋棄百姓的實際情況是劉備深知在曹操精銳騎兵的追擊下難以逃脫,故而借數量眾多的百姓作為自己藏匿的掩護而已。而當眾拋擲阿斗就完全是為了向大家及趙雲本人表明我是很重視和愛惜你趙子龍的,甚至可以不要自己的兒子。不過實話講這純粹就是扯淡的話語,趙雲已經血染戰袍、捨生忘死把阿斗就出來了,再說這些就真得是很虛了。

    劉備扔阿斗

    當然,劉備最虛偽的一次表演還是兵敗夷陵後的白帝城託孤。當時,關羽、張飛等忠於劉備且資歷深厚的大將已死,劉備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年紀輕輕又資質平庸的阿斗怎麼可能指揮得動老謀深算的諸葛亮呢?為了使諸葛亮能夠當眾立誓忠於阿斗,劉備假惺惺當著託孤現場各位重臣說:若阿斗不賢,你可以取而代之。他後面又強調道:阿斗你要視丞相如父。忠心耿耿如諸葛孔明怎麼可能答應劉備這樣的話語,那豈不是成了和曹操一樣的奸臣了。諸葛亮這才不得不在表態自己永遠忠於劉姓漢室、忠於劉備、忠於阿斗。再者,阿斗都認諸葛亮為相父了,當父親的又怎麼能夠把孝順的孩子逼下臺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

    綜上所述,劉備是一個很虛偽的政治家。不過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強勢如曹操、出生好如孫權尚且經常做出虛與委蛇的事情,織蓆販履出身的劉備又怎麼可能不表現出虛偽的言行呢?如果他真的是個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人,恐怕早就丟掉自己的性命了,更不可能一次次死裡逃生、積蓄力量,最後壯大成為一方諸侯。

  • 9 # 馨晨復語

    劉備,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因家庭出身背景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便以此來“炒作”自己,利用自己的皇叔之名來籠絡人心。

    最終也是透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掙得了一席之地。劉備以皇叔之遵,在東漢末年以匡扶漢事為己任,從表面跡象和打出的旗號來看,劉備確實是一個君子。但刨之細思,則多有偽君子之嫌!

    當初,大耳賊劉備被曹阿瞞打的倉慌逃竄之際,那是連老婆孩子都無暇顧及。後來趙雲帶著他的犬子劉阿斗,在敵軍陣營裡幾進幾齣險些喪命,救出阿斗後劉備來了個摔子報恩!表面上愛惜趙雲,實際上更是為了籠絡人心。

    在來看看劉備白帝城託孤!你劉備打拼了半輩子才折騰下那三分之一的地牌你就真心願意拱手讓人?託孤就託孤唄!讓諸葛亮好好輔助一下你家小兒也沒有什麼不可的吧?人家諸葛大爺跟隨了你半輩子你還來個試探。說覺得阿斗不行你就取而代之,你當真願意?我都不敢想當時諸葛大爺要是滿口答應了跪在那兒還能不能有起來的機會!

    劉備到處宣傳自己是匡扶漢室的,其結果還不是為了讓自己也混出個名堂,最終的夢想不是也想在有生之年做一回皇帝,過一把終極權利的癮?倘若讓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恐怕漢獻帝劉協估計也做不了蜀國的皇帝了吧?估計早就成了劉備的刀下鬼了吧!不管怎麼說,在此本人到覺得劉備妥妥的一個偽君子!

  • 10 # 走走過場

    偽君子,應該談不上吧。主要還算是重情義之人,對很多事割捨不下。都是各行其事,他的所作所為可能只是跟他性格有關,說他收買人心,當一個人不顧自己安危把你孩子從千軍萬馬中救出,難道你也會無動於衷嗎。兒子的命很重要,但兄弟也是跟著你出生入死的,難道這時還會是在考慮怎麼收攏趙雲?劉備很會裝,或者說他偽裝能力更甚諸葛的洞察力?可以讓諸葛和部下那麼死心塌地,生死相隨?所以我覺他還是個性情中人,沒有別人那種狠勁。做出的事自然會發自內心。

  • 11 # 太祖趙匡胤

    我想大家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瞭解劉備的,但演義畢竟是小說,面向的讀者是老百姓,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他很難描述出劉備的仁,因此只能讓劉備到處哭鼻子了。但實際上,在《三國志》中,只有一個地方明確記載了劉備的哭泣,在擊敗劉表的時候。當時曹操率軍南征荊州,劉表不幸病逝,劉琮打算出城投降曹操。劉備在得知訊息後,只能逃走,在逃走之前,他沒有采納諸葛亮趁機攻打荊州的計策,而是打算叫劉琮和他一塊逃走,但劉琮不想隨劉備逃走,因此劉琮躲在城中不肯見劉備。此時劉備去劉表的墳墓前辭別,劉備就是在墳前痛哭而去。而這一次哭泣,不是劉備表露給他手下看的假仁假義,而是他的真情流露。

    當年劉備離開袁紹而投奔了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在荊州的這七年時間裡,劉表對劉備算不上壞,也算不上好,因此劉備並不欠劉表什麼,但即便如此,在諸葛亮勸劉備直接攻打劉琮以奪取荊州時,劉備卻不忍心,從而放棄了這個佔據荊州的大好時機。在生死之際,劉備還是沒有對劉琮下手,還去辭別了劉表的墳墓,這是劉備對劉表真正的感傷。

    而在這之後,就是著名的攜百姓渡江,在劉備決定逃亡以避曹操時,荊州十餘萬人願意背井離鄉的跟隨劉備逃走。要知道安土重遷對古人來說是極為困難的決定,畢竟背井離鄉,放棄了自己的土地,無異於要重新開始艱難的生活,更何況他們跟隨的還是隨時會命喪於曹軍的劉備。但這些人依舊願意跟隨劉備,其實就是因為劉備的仁。而劉備也沒有辜負眾人對他的信賴,即便日行十餘里,他也沒有拋下這些百姓獨自逃跑,這才被虎豹騎追上,這就是仁義與善良,這就是劉備的本心。

    如果站在劉備的角度想一想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只能夠尋找自己的閃光點用來吸引人。只有以興復漢室的說法造勢,成大事者必定能夠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在當時的混亂年代,想要快速的建立自己的勢力必須要順勢而為,歷史上多少個以幫助帝王為名義引起的戰亂不不都是因為一時的私念嗎。有了劉備的能屈能伸,審時度勢,立場堅定才從一個賣草鞋的皇叔變成了漢中王。當然,亂世之中的諸侯基本都上過戰場,殺過敵軍,劉備也不例外,如果以殺伐果斷來論仁義,劉備自然稱不上仁。但劉備沒有屠過城,沒有在戰亂之外欺壓過百姓,因此劉備到哪裡,百姓就依附到哪裡,可以說劉備對百姓很仁義。不僅如此,劉備也依附過很多人,除了曹操外,劉備沒有回頭對誰捅過刀子,這在亂世中是比較難得的,至少呂布就做不到這一點,對於舊人,劉備也是仁義的,因此劉備的仁義從來都不是虛假的。

  • 12 # 現代人看歷史

    劉備算不算偽君子?

    現在很多人說,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或者說為了自己的性命做了很多虛偽且不守信用的事情。所以有人說劉備是偽君子。

    我們要從幾個方面和實際情況來分析劉備是不是偽君子?

    一: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點比較流行。

    真是這樣嗎?

    真實的歷史當然不是這樣,其實荊州是漢朝13州之一,包括今天湖南、湖北等地。劉備與東吳之間確實又有關係,荊州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劉備真的沒有借整個荊州。

    在赤壁大戰之後,曹操率領軍隊返回了北方,同時他留下曹仁等將領鎮守荊州北部地區。當時荊州的中部和南部已經成了無主之地,就是誰都沒有中部和南部的主權。

    那個時候,實力單薄的劉備趁機佔領了長沙、桂陽等地。但當時荊州南部是比較貧窮的,人口和耕地都不如荊州北部。

    東吳名將周瑜與曹仁苦戰一年,最終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江陵等地,這一位置至關重要。向西可以進攻巴蜀,向北可以進攻中原,向南則可以收拾劉備。

    劉備雖然佔領了南部4郡,算是有了最基本的立足之地,但畢竟家底太薄。而且自己的位置不行,無法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如果劉備如果想擴大地盤,就必須向孫權借地。最終,劉備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反對,前往東吳與孫權談判。經過一系列的談判,孫權同意將江陵地區借給劉備。當時,周瑜全力反對,可孫權沒有接受。

    其實,孫權當時考慮的是此地土地貧瘠,也怕面對強大的北魏守不住,不如落個人情,由劉備去守護。還不用自己掏一分錢。

    特別說明,荊州當時中部和南部都是無主之地,劉備取得南部四郡是合理性和正當性的。

    劉備得到江陵地區之後,就等於得到了進一步擴充套件的渠道。也證明劉備具有政治家遠大治家的遠光。在此同時,恰好西川地區的劉璋開始向劉備求援。

    原來西川的劉璋為了應付漢中的張魯,只有求同屬同宗的劉備來共同對付張魯,那時,曹操也在染指漢中,張魯認為只有取得西川才能立足之地!所以才有劉備入西川。

    以後,雙劉發生矛盾,發生戰鬥,三年後,劉備萬全佔領西川,馬超歸附劉備。

    劉備佔領西川后,東吳孫權要求劉備歸還在荊州所佔之地,劉備認為,南部四郡是我自己的力量得來的,要還也是江陵地區,說真心話,劉備連江陵地區也不願還給東吳的,為什麼?劉備想,我們辛苦守了這麼幾年,也不能白白就給你呀!

    但是,東吳方面,胃口大開,連南部四郡一起要,所以就發生後來的荊州大戰,關羽命喪荊州大戰!

    所以說弄清楚了當時的原委,就不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當時,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豪傑所得地盤沒有幾個正當理由,何況劉備自己取得的南部四郡當然不會給東吳,東吳雀此藉口珍荊州空虛發生戰事,奪取荊州南部和中部地區!

    二: 劉備摔啊鬥,收買人心

    長坂坡一戰,趙子龍孤戰敵營,幾進幾齣,血染戰袍,尋得劉備的夫人抱著鏹袍中的阿斗坐在屋角在哭泣,在趙子龍把阿斗綁在自己身上時,抬頭髮現夫人往傍邊的枯井跑去,等將軍來救時,已經來不及了,夫人以跳井枯井。

    劉備的夫人糜夫人氏確實是一個壯主,為了不連累趙子龍將軍分心,全心保護好阿斗,寧願死了自己性命。

    趙將軍推倒枯井的牆填埋枯井,灑淚誇上戰馬,護著懷裡的阿斗,殺出重圍尋到劉備時,已是白袍成紅袍了,血染全身,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兇險才護得阿斗來到劉備的身邊。

    劉備接到趙子龍跪送上的兒子啊鬥,那時的心情是悲從喜來,喜從悲去,看到自己的愛將為了尋找自己的夫人和兒子差點丟了性命,不管怎麼說,任何人此時的心情都是複雜的!

    在此危急關頭,劉備集團所有人的危險沒有解除,四周危機重重,劉備當時兵少將寡,所有的將軍幾乎是連續作戰,沒有替換沒有休息,,能用的也就是那幾個人!

    劉備把阿斗放在地上趕緊扶起跪在面前的將軍也就人之常情了。

    這證明將帥之間確實有感情,不然,趙子龍殺出了重圍發現不見了糜夫人後,又再殺進敵營這一點就看出來他們的感情確實很深。

    劉備摔阿斗之說只是後人的加工之說,如果劉備在這個時候摔阿斗又怎麼對的起經過死亡線出來的趙子龍?

    劉備和漢高祖劉邦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劉邦為了擺脫項羽的追殺,把和他同車逃跑的妻女推下車去,自顧自的逃命去,親眼看著自己的妻女落入敵人之手。

    劉備此主動是真的愛將如命,絕不是收買人心,其實,趙將軍的心早就屬於劉備,長坂坡一戰中,曹操百般勸降將軍都沒成功。

    多數人以上兩點說劉備比較虛偽的由來都不成立!

    其實,劉備恰恰和此觀點相反,劉備是一個重情重義,愛將如命的主公!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才有隆中對,劉備為了為關羽和張飛復仇,差點斷送自己的事業和性命!事實也是如此,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後,死在白帝城!這都不是虛情假意做得到的!

  • 13 # 飛哥帶你品

    劉備究竟算不算偽君子,這個問題就看你是從狹義的來看還是廣義的看。

    要了解劉備先得從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是黃巾起義,接著十常侍亂政計殺大將軍何進,隨後便是董卓帶著他的西涼虎狼之軍進京討伐十常侍,此舉無異引狼入室,之後董卓漸掌大權,廢少帝立獻帝,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漢室江山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劉備作為劉姓傳人,中山靖王之後在漢末粉墨登場,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怒摔阿斗,攜民渡江,三顧茅廬,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這一個個著名的典故全方位的記載了劉備的生平為人,處事,以及性格特徵。劉備作為三國三巨頭之一那就免不了總被拿出來被人比較一番。曹操最早在朝廷任職,因為家世的原因成為了西園八校尉之一,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有權謀,有膽魄,生性多疑,求賢若渴,這些個特點很符合傳統的亂世奸雄之特徵。孫權有了父親和哥哥替他打下的基業,雖沒有再建什麼北伐之大功,倒也守業有成,為人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也不失為一代豪傑。劉備起家之時雖頂著箇中山靖王以後得名號,但是手中無一兵一卒,在朝廷和各方勢力中也無一絲的關係可以利用,可以說他的發家應該是最困難的,也是最勵志的。恰恰就是這一層原因使他陷入了偽君子的爭議之中。

    三個人中劉備勢力最小,他就不得不本著更為謙遜的態度求賢納士,用最仁善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將軍,士兵還是百姓,這樣才能感化眾人,使大家甘心追隨於他併為之效力。這其中眼淚就起了大作用,每每到了危急關頭,亦或是不得已分別之時,劉備總是會滴下他的那些所謂的虛偽的眼淚感動他人。這些眼淚虛偽也好,真情流露也罷都恰好從另一面反映出了劉備的不易與所處的不利的環境所給他帶來的危機感。他不像曹操是個官二代可以豪橫, 也不能像孫權家底那麼厚實能夠任性,他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依附與逃跑中渡過,他所仰仗的只能是身邊的那些忠心追隨之人,他沒有更多的犒賞,惟有真心以待之,如果劉備真是偽君子,日久天長也會被人識破漸漸離他而去,他最終也無法稱帝三分天下。

    如何能稱之偽要看這個人的處事在達成目的之前之後是否變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極端的做法就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但縱觀劉備的一生他的處事方式始終沒變,哪怕就是在稱帝后也並沒有表現異於往常之行為,做好事難,做一輩子好事更難,同理,做偽君子容易,做一個讓身邊人都能接受的偽君子才是更難。所以說這個所謂的偽只是他性格的使然和他行為處事的一種方式,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偽。

  • 14 # 阿慶影視

    劉備不是偽君子,原因如下: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闢四川郵驛事業上,為四川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劉備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定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訊的“斥堠”,烽火臺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 15 # 煮酒論千秋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什麼叫偽君子?

    偽君子

    偽君子,由“偽”和“君子”構成。表面上道貌岸然,滿嘴道德仁義。其實口是心非,內心陰暗自私。有可能會有一時,甚至很長時間的君子行為,但最終會暴露他真實、卑鄙的目的想法,並且事實上做出了和平時給人印象相差巨大的小人行徑。

    通俗點來講,就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中說到: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非常有辯證思維的,現在我們都知道王莽是個偽君子,但是他一開始所言所行都是君子一般,要是沒篡位時就死了,那他不就是個真真正正的君子了?

    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偽君子,要把時間拉長來看。

    劉備偽君子的說法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及《三國演義》時說到:

    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這是劉備偽君子說法比較早的記載了。當然,這是針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正史中的昭烈大帝,能力拋開不說,論功績確實不如曹公,但論人品還沒怕過誰。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所以我們就把正史排除了,這個問題應該問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我們就從演義來說。

    劉備

    演義中劉備的事蹟

    為什麼演義中劉備會讓許多人覺得虛偽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事件

    三讓徐州

    陶謙病死後,把徐州託付給劉備,劉備推辭了三次才接受。

    有人讀到這裡,就會覺得劉備虛偽,劉備既然想建功立業,為什麼還要推辭,徐州不香嗎?直接接受不好嗎?

    2.攜民渡江

    曹操攻破荊州,百姓流離失所,他們都覺得劉使君仁義,就拖家帶口跟隨劉備。簡雍等人勸劉備先走,劉備說“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

    帶著十數萬百姓,一天走十幾裡,曹操五千精騎急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史載“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可謂狼狽至極。

    有人會說,劉備太假仁假義了,帶著百姓走,自己命都不顧了。肯定是收買人心。

    3.摔阿斗

    這個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知道。

    4.白帝託孤

    劉備夷陵之敗後,在白帝城彌留之際,給諸葛亮託孤,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就說劉備這是收買人心啊,太會說漂亮話了。

    這四個比較典型的事例,我們逐個來分析一下。

    三讓徐州

    為什麼劉備要三讓徐州?

    我覺得一方面是考慮現實,當時徐州是四戰之地, 淮南袁術,兗州曹操、呂布都覬覦著這塊肥肉。劉備兵微將寡,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塊燙手的山芋,真的這麼好吃嗎?

    事實證明,劉備沒能消化掉,還是被袁術、呂布趕走了,妻兒都數次被俘虜。

    另一方面是源於中國固有的傳統,可以說是禮儀,而討厭的人會覺得是陋習。古人主賓見面,主人三揖,賓客三讓。亦有泰伯三讓天下的盛德。

    並且,三讓徐州並沒有損害天下百姓,而與劉備的仁德不符。

    所以,我覺得三讓徐州不是劉備偽君子的表現。

    劉備

    2·攜民渡江

    有人就說了,你祖宗(劉邦)為了逃命,幾次把兒女踢下車,你這逃跑還要帶著百姓,收買人心,太假了。

    劉備為什麼對老百姓這麼好呢?因為古代地廣人稀,尤其是戰亂時候,人口就是最大的財富。偉人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劉備要匡扶漢室,就少不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援。

    所以他愛民如子是可以理解的,攜民渡江是與他一貫的仁義形象是相符的。

    PS: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是跟屠城吃人肉的人混好,還是跟愛民如子的仁德之君混好,大家心裡清楚。

    3.摔阿斗

    摔阿斗是有收買人心的嫌疑的,事實證明也很有效:

    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這個能說明劉備是偽君子嗎?那我還見過更偽的:

    又設祭祭典韋,操親自哭而奠之,顧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宛城因為一句著名的“城中有妓女否”,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都死了。曹操祭奠典韋時說了那句話。是兒子、侄子死了心痛?還是愛將死了心痛?

    難怪曹昂母親丁夫人要和曹操離婚,這話也太傷人心了。可惜安民父親死的早,不然不知道聽了曹操這話啥感想。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兒子死了還可以再生,大將沒了可是無可挽回的損失。不過侄兒不親啊?

    子龍單騎救主

    我覺得摔阿斗確實有收買人心的嫌疑,但收買人心不是君主該做的嗎?和劉備的仁義形象衝突嗎?並沒有,所以這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偽君子。

    4.白帝託孤

    劉備託孤的時候,說的是,如果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不行了你自己上。

    什麼算是不行呢?我覺得劉備說的是夏桀、商紂那種荒淫無度的昏君。國家眼看要亡在他手裡了,那就讓諸葛亮行伊尹、霍光故事,再立賢君,劉備畢竟好幾個兒子呢。

    如果幾個兒子都不行,總不能敗壞自己辛苦一輩子打下的基業吧!

    這個我能理解,大漢是他奮鬥一輩子的結果,在他心裡比子女重要的多!與其在兒子手裡亡國,他更願意有人能發揚光大!而且這樣對自己、後代都有好處。

    劉備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覺得他沒必要在家信裡撒謊的。

    最後,我站昭烈大帝,他是個頂天立地的好漢子,不是偽君子。

  • 16 # 星海一沙鷗

    劉備不是偽君子,絕對的大丈夫!

    說實話,劉備真沒有什麼戰績,像“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中給他加的。

    袁紹和曹操是當時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呢?那劉備為什麼會受此待遇,原因就是袁紹、曹操等都認為劉備是英雄。

    袁紹對劉備有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關羽和張飛是一等一的人才,劉備一無所有,他們兩卻誓死跟隨,為什麼?就是因為劉備有信義。

    劉備很有英雄的志氣,比如那個“督郵”就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打的。劉備沉默寡言,不懂聲色,不想曹操那樣眉飛色舞。在這種隱忍背後卻是一股英雄之氣。

    從這些來看,劉備還是偽君子嗎?

  • 17 # 杏果野史

    劉備是當然的偽君子。

    從《三國志》開始,就已經開始尊崇蜀漢、貶抑魏吳,這是因為寫《三國志》的陳壽就是蜀漢的舊臣,而《三國演義》繼承了這個傳統。

    儘管作者羅貫中極力維護劉備的正統地位,可是仍然無法掩蓋劉備的虛偽。

    劉備的出身就很可疑。劉備還沒有成氣侯的時候,向人自我介紹,一定是“我本漢室宗親,乃中山靖王之後”。後來幹出了點成績,終於有機會見到漢獻帝,與皇上攀親戚。漢獻帝處群雄虎視眈眈之際,好不容易見到一個姓劉的,也需要認個親戚,充實自己的陣營,於是劉備就成了“劉皇叔”,算是有了朝廷認證。

    劉備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吾不忍也。”

    諸葛亮勸他攻劉表、取荊州,他認為劉表是漢宗室,“吾不忍也。”

    龐統勸劉備取西川、殺劉璋,他認為劉璋也是俺同宗,“吾不忍也。”

    嘴上說“吾不忍也”,實際上,荊州、西川最後都被他收入囊中。儘管欲迎還拒,忸怩作態,但諸葛亮裝神弄鬼:“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劉備也就心安理得了。

    北方,曹操已成氣候;東南,孫權久據江東。這兩個地方都已經沒有劉備的立足之地了,他只好將目光轉向西川。

    劉備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取西川,可是整個過程一臉的仁義道德。

    張松在故主劉璋那邊哪有這待遇啊,把張松感動得屁滾尿流,早已把身上的使命拋諸腦後。這時的張松心中已暗生情愫,想投靠劉備。席間,張松不斷試探,劉備則是各種忸怩,絕口不提西川之事,把張松急得不行。最後張松掏出西川的地圖,劉備如獲至寶,立馬封官許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真相躍如了。

    攻下涪關之後,勝利在望,讓劉備喜不自勝。於是乎,犒賞三軍,酒酣耳熱之際,劉備得意忘形,環顧群臣:“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這時候的劉備全然不記得劉璋是他的同宗了。

    劉備取西川,讓我們看到的是,劉備似乎是被手下一班謀臣將士裹脅著,極不情願地帶著他的軍隊直撲益州。最終,劉璋投降,得遂心願。劉德還出寨相迎,緊緊握住劉璋的手直搖晃,流著眼淚說:“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

    這不是鱷魚的眼淚嗎?

    最誇張的是,曹操大軍南下,荊襄士眾跟著劉備逃難,“同行軍民共數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揹負者不計其數。”這情形,無疑嚴重影響了軍隊的行動。有人勸他趕緊丟下這些人,自己逃命要緊,他說:“吾何忍棄去!”看到自己的軍隊之外,還有許多人“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急得想投江自殺。

    投江自殺!這操作!這理由!令人無語。難怪後世有人不厚道地認為,劉備這是拿荊襄百姓當肉盾啊。

    與曹操、孫權相比,他出身卑微,織蓆販履之徒,沒有父輩的基業可以繼承,他只能極力炫耀他的“皇叔”頭銜,販賣他的“仁義”。

    魯迅先生評點《三國演義》,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然而,近代李宗吾並不認為劉備的“厚”是“長厚”之“厚”,而認為是“厚黑”之“厚”。

  • 18 # 吳建彬

    回答問題前,讓我們一起先溫習一下“偽君子”的定義。偽君子就是:善於顛倒黑白將自己不道德的行徑披上一層道德的外衣的人。一種表面上得體大方,高尚,處處退讓,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而保持風度,實際上是虛偽、出爾反爾、恬不知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宋季三朝政要.理宗一》載:宋理宗時,史彌遠黨當政,排斥理學家真德秀、魏了翁。其黨人梁成大貽書所親,稱“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偽君子”。後即以稱假冒為善、欺世盜名的人。

    重溫了“偽君子”的知識後,書歸正傳。俺認為劉備也算不上是個偽君子!但是!俺認為劉備一大半是英雄,一小半有“偽”的一面,小人還談不上。因此,在本文中,俺努力做一次小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專挑劉備的“偽”來談談。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的《後漢書·呂布傳》,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呂布眼睛看向劉備說:“大耳賊劉備是最不守信用的人。”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少時父亡,與母相依為命,和媽媽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又苦又窮。史書有云:劉備家屋舍東南角籬上有一桑樹高有五丈餘,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車蓋一樣,來往的人都覺得這棵樹長得不像凡間之物,認為此家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可見,說好聽點,少時劉備便有鯤鵬之志。說不好聽點,幼時的劉備便有野心。

    劉備的發跡主要是因為殘酷鎮壓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老高,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劉備先投奔幽州太守劉焉,又轉投老師盧植,再依附右中郎將朱儁,一直髮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賣力參與鎮壓黃巾軍,最終為虎作倀,手上沾滿了起義農民的鮮血。黃巾軍起義失敗後,殺人無數的劉備,在老同學公孫瓚的推薦下,終於撈到了人生中第一頂官帽,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相當於今天的縣公安局局長)。

    後來,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猶如喪家之犬。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因劉備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於是發生了陶謙、劉表等放棄本來自己的兒子能繼承基業,“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等故事(俺以小人之心,私下悄悄的認為,陶謙、劉表可能認為自己死後,兒子降不住劉備,為兒活命,故而讓之)。透過劉備的刻苦努力,先後拿下荊州(有好多人認為是沒打借條借的)、益州(有好多人認為是騙的),建立了蜀漢政權。

    有人認為,徐庶老媽的死於劉備有關,所以,徐庶真心歸曹,後任魏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半生在魏國度過。還有人認為趙雲救過阿斗,為怕趙雲倚功自傲,劉備後來始終沒重用過趙雲。還有人認為,劉封(劉備認的乾兒子,勇而果敢,有一定的號召力。)罪不致死,劉備為給親兒子除一去後患而殺之。還有人說劉備託孤時,暗藏著對,保證不篡位。以上我認為真也好,假也好,都不過份。最過分的是曹丕廢掉漢獻帝之後,劉備指使手下人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謊稱漢獻帝已死,實際上漢獻帝禪讓之後,接受了曹丕的山陽公封號,人家活的好好的,而劉備非說人家死了,還給人舉辦了盛大的葬禮。然後,劉備登基,迫不及待地由漢中王晉級為皇帝,國號仍為“漢”。退一步說,後來知道了劉協還沒死,你還又是自稱“孤”又是白稱“朕”。漢獻帝劉協於公元234年4月21日才去世,你劉備於公元223年6月10日就死了!呸!不要臉!此舉俺認為是劉備最大的“偽”。

  • 19 # YFWTYY

    我覺得劉備不能算是偽君子,首先偽君子是後面實際為人與表現出來的君子形象不符合,但劉備到死的時候也基本表現的沒有失德的行為。其次,歷史上說他是偽君子的幾件事,如三讓徐州,借荊州,摔阿斗等,其實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考慮,並不能體現真正的德行,而且他對手下是確實很好,不像曹操。最後死也是為了報仇,所以說他是偽君子真談不上,只能說他不像他展現出來的那麼偉大而已。

  • 20 # 感照

    評判標準如下……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媳問題中,作為兒子丈夫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