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葉子F
-
2 # 加油幹gain青春
近年來文化與旅遊兩個產業的重合度越來越高,“文旅”也成了一大熱門詞彙。把文化味兒作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文明有機統一,做到包容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旅遊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旅遊作為一項時尚活動,外在表現為人的空間流動,而其實質卻體現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碰撞,可以說,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途徑,文化則是旅遊的靈魂和根。為此,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讓文化與旅遊齊頭並進共謀發展,這是建設一個不可複製的旅遊勝地的好途徑。
真正的文化味兒,必須要根植於這片土地。
-
3 # 能能145019814
一、江西婺源
江西春天是婺源油菜花開的季節,這無疑是婺源最具吸引力的季節。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著大批旅行人和攝影愛好者前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與儲存完好的徽派建築群是婺源旅遊的招牌。置身於篁嶺萬畝梯田中,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牆、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中國最美鄉村”絕不是浪得虛名。在這裡您可以盡情的釋放,讓心靈自由飛翔。
二、大汶河
大汶河是一條神奇的河,她的神奇就在於她是一條流域長、流量大的倒流河,全國罕見,自古大河向東流,而汶水卻西淌,據說,這是大禹專門從東海取源而來。
-
4 # 靚眼看世界
春天來了,春天來啦!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暖花開,大雁歸來!最好的旅遊,就是出去走走,小河旁,山腳下,田野裡,草原上,不必走的太遠,關鍵在於心的感受,往往就是詩和遠方,文化就在於移步間,你可呼喊,可吟詩,可歌唱,可擁抱,可記錄………
-
5 # 老喵慢悠悠
[大笑]說實話,你這問題問的太有難度了,旅遊和文化結合,都可以寫課題了,什麼東西一提到文化,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可是個人覺得文化老百姓的一針一線也是文化,柴米油鹽也是文化,平凡人的日常也是文化,所以我只說說自己的理解
旅遊和文化結合,我腦子裡第一蹦出來的是西安、北京這類的歷史名城,就我自己個人短時期內有點難實現。
可是,如果現在讓我自己來我會帶著孩子回到農村去一段時間,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快的孩子眼裡的都是平板手機電腦,看的都是動畫片,刷的是抖音,快的三歲就開始學英語……韭菜麥苗是什麼,看到外婆家的豬都要新奇好久,能抓到只雞都能興奮半天,夏天池塘裡抓個魚都是奢望,更不要說農耕和秋收……
所以,旅遊和文化結合,那我希望帶著孩子們去農村,早上起床,扛上鋤頭出發地裡,除草施肥,中午用他們自己摘的辣椒西紅柿做兩個美味的菜,讓他們品嚐下自己的勞動果實,傍晚餵豬養雞,也讓他們知道粒粒皆幸苦,而不是隻在書本上的辛苦……
這就是我自己的旅遊文化結合,去和平凡日子的日常生活文化結合,去和他們看不到的日常結合,因為現實生活沒有那麼多的高大上,平凡踏實的人生更難得……
-
6 # 樂遊人
在這個陽春三月的美好時節,萬物復甦,桃花開了、杏花白了、金黃的油菜花競相怒放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走出家門,一家人去賞花踏青,感受春天的氣息,品味文化。
這個春天要想既可以踏青賞花,又可以接受文化的薰陶與洗禮。我覺得在旅行目的地的選擇上可以傾向於一些人文歷史景點,既欣賞了滿園的春色,又讓心靈接受了文化的洗禮。
可以參加一些文化民俗活動,在活動中去了解認識一些文化,從而讓精神上得到滿足。就像一些春日誦讀吟詩等活動。還可以去觀看一些文化型別的演出表演,在觀看,思考中接受該種文化的啟迪,從而激起文化興趣,從而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
7 # 舍必得
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個人感覺旅遊就是一次陶冶情操,親近大自然和感受人文的過程,過程中一定會接觸到各種新鮮元素,這些元素你去不去它都存在在那裡,如果想較為透徹的瞭解相關內容,就必須提前做好旅遊攻略,對即將去到的地方有個大概的瞭解和看看前人的解讀,而這個旅遊過程則是帶著期待或疑問對這些預期的瞭解進行驗證和延展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眼界和思考角度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過程是蠻有意思的和值得期待的。但我又認為文化這個東西應該是慢慢積累和培養起來的,它也是植根於生活的,並不是刻意的去人為堆砌,附庸風雅或者東施效顰都會適得其反,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去旅遊遊玩的過程,應該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即可,無需刻意去追求文化味,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慢慢地,文化味就釀出來了……
-
8 # 租房奇葩說
那就開啟一次文化之旅,在規劃路線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些有歷史沉澱的名城作為旅遊路線,然後做一次當地文化探究之旅。邊學習邊欣賞,何樂而不為。
-
9 # 趙有全Z2226
春天來了,就要圍繞春天的主題來進行旅遊,主要欣賞的是冬去春來的景色,以踏青、賞花、觀景為目的,所以要去有大自然特色的景區旅遊,在旅遊中開展以春天為主的文化生活,比如用吟詩作畫來歌頌春天的美好。
-
10 # 林宣XuanLin
一說到池上,大部分的人的印象都是去吃池上便當、或是去伯朗大道跟金城武樹拍照,但在今年四月爬嘉明湖以及五月環島的時候,都特地在池上過夜,發現池上光是火車站附近,走路或騎腳踏車5~10分鐘內的距離,就有超多超值得慢慢走走逛逛的小店。
這裡的建築、內部裝飾都是他們親手蓋起來的,使用的食材也是當季在地的料理,餐廳外有一塊地充滿了野菜,筱媛說,這裡的野菜70%都是鳥幫他們種的
-
11 # 慶東
我在廣州,現在疫情期間,整天待著也不好,週末約朋友一起到戶外短途旅行,遊火爐山,可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適當運動還可以提高免疫力。來爬山⛰️的人還是挺多的,有的幾個朋友一隊,有的一家三口。我們是上午10點左右開始上山,一路上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拍照
-
12 # 馬上出發的偉哥
春天的味道離不開那一葉茶香,文化旅遊體驗可以細分出很多類,結合茶葉的文化旅遊就是其中不錯的產品之一,即能感受大自然春天的氣息,也能感受到傳承幾千年的中國茶道。
-
13 # 陌上蘆葦
從你的文字裡可以讀出,您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氣息,浪漫情調的人,那麼怎樣才能把自己這份文化旅遊的熱情發揮出來呢?我給介紹以下幾類方式供參考。
一.古裝文化旅遊
穿上一身文人古裝衣服,拿把有文化象徵的扇子,去附近公園裡,吟詩拍照,划船遊河,賞花品茗。會感到別有一凡文化風味在其中。
二.古琴文化旅遊
攜帶一種自己比較熟悉的樂器,古琴是最佳的選擇,爬上一座高山,在山頂彈一曲酒狂,喝一壺好酒,既文化又文藝。
三.放風箏文化旅遊
在海灘上放飛著風箏,牽著遠飛的風箏線,彷彿回到了小時代。
四.草地文化旅遊
帶上草地墊,拿上一本書,坐在公園的草坪中,是不是又回到了讀書時代啊。
其實文化旅遊的方式還有很多,現在疫情期間不提倡,去每個地方城市規劃館,博物館,書店類地方參觀,都可以是不錯的文化旅遊方式。
-
14 # 互動論考
1,帶上一本書出行,行走過程中體息間看上幾頁書,心靈會平靜下來,再喝上一杯茶或者咖啡,日子馬上變得美好,文化氣息自然出來。
2,出行前多瞭解旅遊地點的歷史背景,查詢一下當地有什麼博物館,安排參觀一兩個有特色的博物館,增長見聞,實現文化之旅。
3,旅遊地點儘量選擇有特色表演的,爭取看一場表演。可以是民族舞蹈或相聲表演,也可以是歌舞劇或音樂表演。
-
15 # 酒店鍁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若真是追尋文化旅行,建議大家可以根據古時哲人/詩人的腳步,去望山非山。
初春的山色,百樣千別。若是北方,可以看到“山鳥啼孤戍,煙蕪入廢亭”的凜石山景,體驗一番陸游懷才不遇、又憤懣抗金的家國情懷。亦可以到三秦故土 在美人沐浴的地方駐足,與白居易攜手,遙想“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時景。
而若到了南方,自可以體會“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在歷經數次變遷、毀壞重建的滕王閣前,與王勃一起瞭望星移幾度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遠眺,尋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理想與抱負。正是這些理想與抱負,支撐著王安石奮力推行變法。望水而言,既可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與昔日梟雄共展胸意。也不妨乘一葉扁舟,感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境。
李白人生軌跡圖
杜甫人生軌跡圖
同樣的風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著太多不同的含義。李白一生瀟灑,人生路線自西域遠足,走遍天下。而杜甫一生鬱郁不得志,在中部、以及南方的山水間走過一生。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包好行李、帶好書。跟隨詩人的腳步,去到那些他們曾經去過的地方,追尋一次心靈的共鳴。
-
16 # 文化旅遊專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想要把旅遊玩出文化的味道,可以選擇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寺廟,道觀。那裡一般會留下很多文人墨寶和題詩,並且環境清幽,適合放空自己,讓自己冥想,思考人生。
尤其是寺廟、道觀都有碑林,上面都留下很多古人的印記,透過讀碑上的文字,你可以學習歷史,學習文化。瞭解古人對佛家和道教的思考與看法,增長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
當然除了寺廟和道觀,還有以前的書館和私塾,富人家的宅院,古代一般是富有人家才能安心學習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像蘇州的園林和揚州的園林,你看了以後就會明白他們將人生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都留在了園林的設計之中。
文化名人的故居也是個可以去的地方,既然是學習文化,那麼看看以前的文化名人看的什麼書,寫的什麼字,作的什麼文章,也能給你很多啟發。
我也是做文化旅遊的人,我也關注歷史文化,中國文化中有很多高深的人生領悟。需要人慢慢體會,所以說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
17 # 中山谷zsj
如何旅遊才具有文化味。旅途到處皆文化,美景處處有故事,只是在旅途中不善於發現而已,要把注重外在美逐步轉移到對人文、地理、美景、古物、小品、溪流等的內涵上去。
1、學會聽故事。每到一個地方要多聽聽當地人的認知,例如傳說、故事、成因等。再就是多聽導遊的介紹,導遊詞都是對景點介紹的精華提煉。這樣就把整個景點在文化層面串聯起來了。
2、學會品內涵。每到一處或看一物,對自己感興趣的要多瞭解其歷史、傳播、故事及現實存在的意義,對生活的啟迪和後人的價值。
3、學會提問題。旅途中多對自己提問題,帶著疑問去旅遊,在參觀遊覽中尋找答案,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度。
4、學會勤思考。思考的過程是將旅遊中的碎片系統化,形成整體的自我感知。同時提煉出一路走來的精華、亮點,從而對旅遊過程外在的、內在的形成自己的故事。
5、學會文明旅遊。 尊重旅途中的一草一木,不亂寫亂畫,不亂丟亂棄,特別是對於文物不輕易觸控觸碰,住旅館學會整理,做文明遊客。
養成一個善知善懂的人,一個善於歸納總結的人,一個尊重事物的人,定會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文化遊人。
-
18 # 深中武
上口袋插幾支筆,背臺單反相機,再背個畫夾,不管視力好不好,必須戴個眼鏡。專逛世界遺產,博物館之類。這才顯得有文化!
另外,旅行主要是爽,與文化無關。扯上文化的,無非就是想高賣。
-
19 # 驢遊四海
如果說要在春天這個季節裡玩兒出點兒文化,我個人覺得,不妨就來一次“茶文化”之旅,既應季,又符合您對旅遊和文化相結合的訴求!
一、首先簡單科普一下什麼是中國茶文化
所謂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如今我們所說的“茶道”,其實就是茶文化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中國是茶的故鄉,尤其是漢族人的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咱們漢族對茶的配製多種多樣,目前還有據可考的有: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二、介紹一下當今國內在茶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比較有特色的且比較值得推薦旅遊區域
如果要說茶文化的最佳旅遊地,首先應該清楚許多名茶的產地同時也是著名的景區,如產西湖龍井的杭州、產黃山毛峰的黃山、產廬山雲霧的江西廬山、產武夷巖茶的武夷山、產蒙頂甘露的蒙山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有這麼幾個必去的地方:
一是,自然景觀型的代表——杭州西湖;
二是,茶鄉特色型的代表——福建武夷山;
三是,農業生態型的代表——廣東英德、廣東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永川;
四是,人文考古型的代表——浙江長興;
五是,修學求知型的代表——諸如浙江餘杭的徑山、台州的天台, 陝西扶風的法門寺等;
六是,都市茶館體驗型的代表——諸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上海的湖心亭茶樓, 杭州的湖畔居、和茶館, 成都的順興老茶館等。
以上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您作為春季文化之旅的目的地加以選擇的!
三、我的建議
(一)關於茶文化旅遊目的地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茶文化傳統底蘊的地方有不少,但是至今仍能大眾所熟知的且傳承較好的,我認為杭州是值得向您推薦一遊的地方。不僅是因為它天堂般的美景,而且還因為它有“龍井茶”這塊享譽世界的茶文化招牌。長話短說,現在就隨便在杭州點幾個可供一玩的去處,當然必須是契合茶文化的!
1、龍井問茶。探訪龍井茶的發源地,一睹乾隆十八棵御茶的尊容,品一杯正宗西湖龍井茶。
2、中國茶葉博物館。瞭解中國幾千年茶文化的歷史,以及當前國內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3、梅家塢。探訪茶農生活,品嚐茶農傳統菜餚;親自參與採茶、曬茶及炒茶的全過程,品茗一杯自己的勞動果實。
4、虎跑泉。號稱“天下第三泉”,歷史上曾與龍井茶齊名,有著“虎跑泉水龍井茶”的美譽,可以說與龍井茶相生相伴,對於杭州龍井而言,也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5、餘杭徑山寺。探訪中國茶道的發源地,瞭解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傳承,體驗茶道的獨特魅力。
…………
總之,如今在杭州有關茶文化的景點還是比較多的,只要您去,一定會感覺不虛此行的!更何況,恰逢春季採茶時,明前龍井茶的誘惑也不是那麼容易拒絕的呦!
(二)關於交通、住宿方面問題
1、以“自由行”方式進行此次旅行比較合適。當然,選擇自駕或是搭乘公共交通,這需看您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意願了,各有各的好處。但若選擇自駕方式,需特別提醒的是:杭州目前對外地車輛採取“限時段”通行的政策(可通行時間一般是上午的7:00—9:00、下午16:30—18:30);同時,西湖景區又採取雙休日單、雙號限行政策。
2、在住宿地點的選擇上,要具體看您個人喜好。若為遊覽走動方便著想,我建議可在景區核心周圍選擇入住。如果喜歡正規、中高檔一些的住處,可考慮入住浙江賓館、花家山賓館;如果更喜歡農家環境的,則可就近入住當地的民宿農家。
3、至於吃的方面,我這兒就不給意見了!畢竟杭州的美食很多, 且龍井及梅家塢周邊農家樂及餐飲名店林立,您可以上網具體查詢一下,可能比我這兒介紹更有說服力。
-
20 # 楊來滿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是萬物復甦大地回春,春暖花開的季節。處外充滿了花香陶醉的感覺。由於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旅遊業受到重創,雖然有些景區己經開放,但是疫情還沒有消除,只能侷限於本地遊。利用週末帶孩子去鄉下呼吸新鮮空氣,看看油菜花,桃花,綠油油麥子,放放風箏,算是一種遊旅文化。加油謝謝大家!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麗的季節,萬物復甦,大地回春,而且也正是山變綠,清變清,花變紅的時候,這時候,外出旅遊也是大家的首選,那麼外出旅遊,如何才能更有文化?既是旅遊,也是文化,這就要把旅遊文化化,把文化也旅遊化?大家看什麼最好?什麼樣的方式,更有文化味,也有旅遊的味道?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小葉子。
文化是旅遊的重要資源。旅遊是以資源為基礎產生的一種活動。有資源才能建景區,有景區才能吸引人們去旅遊。什麼是旅遊資源?國家把它分為8個主類31個亞類155個基本型別,很多都與文化有關。

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名山大川。名山大川之所以出名,除了它的地貌特徵等自然屬性外,主要還是靠文化。因為有名人去了,留下了名詩名畫名聯,才有傳唱,才有故事,才有千年流芳,才能吸引人去旅遊。何謂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它由群眾創造,名人總結,名人推動。沒有人的活動,沒有人創造的文化,旅遊就失去了重要資源、主要依託。
文化為旅遊添彩。文化資源雖然只是旅遊資源的一部分,也並不是“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但“文化使旅遊更精彩”是絕對的。

首先,有文化的旅遊有學頭。一個有文化的景區或是反映一段歷史,或是展現一種文化,或是展示一種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使人們在遊玩過程中得到知識的薰陶。其次,有文化的旅遊有“味道”。文化景區往往包涵著許多歷史事件、名人軼事,要麼驚心動魄,攝人心魂;要麼情意綿長,催人淚下,使旅遊有“味道”。最後,有文化的旅遊有生命力。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唯有文化,才是永恆。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人們在開發旅遊產品的時候,總是千方百計地挖掘文化,做出文化。如果說旅遊就是“玩”,那麼它“玩”的主要是文化。這種“玩”,不是過去意義上的“玩物喪志”,而是“玩物勵志”。它玩出愉悅心情,玩出健康體魄,玩岀經濟發展,玩岀社會和諧。
旅遊能夠“玩出”文化
馬雲說,“文化是玩出來的”,這句話用來詮釋旅遊這種“玩”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再貼切不過。
首先,旅遊創造文化。從旅遊的發展說起,中國最早開創旅遊活動的群體恐怕要算那些文人墨客,這些滿腹經綸、風流倜儻、閒情悅志之士,或獨行天下,或結伴而行,遍遊名山大川,遍訪名勝古蹟。每到一地,以文會友,以詩言志,以題留名。他們這種“玩”,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旅遊創造文化還體現在產品的開發上。在景區開發上,許多景區的旅遊規劃開發就是創造一種文化產品。如海南的南海觀音景區,把一個口頭流傳的故事用景觀表現出來,使非物質文化物質化。

再如迪斯尼樂園,它創造了一種遊樂文化。在旅遊商品開發上,各地研發的旅遊商品、旅遊紀念品,無不體現當地特色,反映當地文化。在旅遊餐飲開發上,各地結合當地的特色,利用當地的特產,開發出“全竹宴”“全魚宴”“豆腐宴”等,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味。特別是在旅遊演藝方面,近年來推出的情景劇、實景演出,使演藝形式、演藝舞臺、觀演方式發生變革,創造出一種全新演藝文化。

其次,旅遊保護文化。不少人認為,文化保護特別是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是一對矛盾。其實不然,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適度地開發旅遊產品,是保護文化、文物的最好渠道。現實當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同樣是文保單位,同樣是古建築,同樣是古村古鎮,進行旅遊開發的,保護完好,沒有進行旅遊開發的,壞得快、消亡得快。這是許多文保單位、文化遺產紛紛開發旅遊的重要原因,也是國家提倡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出發點。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幾乎是旅遊產品開發的共性思維,在中國乃至世界,許多面臨滅絕的文化資源都是透過旅遊開發的形式搶救出來的。搶救文化就是傳承文化,就是保護文化。
最後,旅遊交流文化。旅遊實際上是人的流動,人的交流。沒有人的交流,就沒有文化的交流,難以推動文化的發展。旅遊業發展至今,對文化的發掘、利用、展示更加重視,文化傳播、交流的功能更加顯現,特別是依託文化資源開發的旅遊產品,更是向人們展示文化,傳播文化。而且這是一種快樂的傳播方式,它寓教於樂,寓學於樂,讓人們在快樂中接受知識,在享受中學習文化,不但自願,而且樂意。
“玩”也是一種文化
旅遊是要讓人們覺得“好玩”並且“玩好”的。實現這樣的“好”,就是一種文化了。怎樣才能好玩、玩好?
首先,要玩得輕鬆。旅遊是一種休閒。人們出去旅遊,追求的是一種放鬆,他們需要釋放壓力,放飛心情。這就需要在旅遊產品設計上,在旅遊環境營造上,在旅遊線路編排上,在旅遊活動安排上都滿足這種需求。這就需要做研究,要研究環境學,研究美學,研究旅遊產品怎樣適應人的需求,研究人們怎樣旅遊才能感到輕鬆愉悅。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一項內容,無不閃爍著文化的光芒。
其次,要玩之有“味”。趣味是一種“味”,品味是一種“味”,給人們提供視覺、聽覺、感覺上的美感是旅遊產品的本質要求,精品意識、品質意識是旅遊人始終需要確立的,只有這樣,旅遊才能品之有“味”。而做到這些的過程,就是運用文化、發展文化、創造文化的過程。回味是一種“味”,旅遊要做出回味才算真正有“味”。這就要研究遊客,研究產品,研究什麼樣的東西遊客一次看不夠、玩不夠,看了還想看、玩了還想玩。這些研究,其實質就是一種文化研究。
最後,要會玩。這是對旅遊者而言。會不會玩,也能體現文化。會玩的遊客,他會正確地確定出遊的動機,理智地選擇需要的旅遊產品,科學地選擇出遊時機,認真地選定旅遊目的地,合理地安排旅遊路線,清醒地選擇能夠接受的價位。要做到這些,需要知識的積累,需要閱歷的豐富,也需要做相應的研究。旅遊就是一種“玩”文化。
綜上所述,旅遊就是一種“玩”文化——一種研究讓人們怎麼玩、怎麼玩好的文化。它和其它文化表現形式一樣,是世界浩瀚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同時,它又是一種新的文化型別,雖然發展較晚,但其文化特徵、文化構架、文化載體以及理論體系正在形成。
把旅遊上升為一種文化,不但為旅遊這種“玩”正了名,而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人們好“玩”的天性不再遮掩,使人們能夠正正當當地玩,輕鬆愉悅地玩。也能激勵旅遊工作者創造岀更多更好的“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