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慢聊歷史
-
2 # 歷史痴蟲
首先,商鞅有最高統治者秦孝公的支援,同時變法改革得到社會普遍認可,不管是百姓還是貴族,因為當時百姓無路,貴族無能!
其次,戰國各國都在進行變法,也刺激了秦國的變法之心!
最後,改革爭取了老百姓的更大支援!得民心,得天下!
-
3 # 隱愚者
秦孝公即位時的秦國,內外交困,實力已經逐漸落後,遂開始了變法求存。
變法背景
戰國初期,原有的分封制已經不適應發展,各國隨即紛紛開展變法求存。秦國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和賦稅改革也均晚於其他六國,特別是社會經濟發展嚴重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於是為了在鬥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秦國實行變法呼之欲出。
商鞅變法
商鞅進入秦國以後,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系列變法政策,深得秦孝公信任,遂開始變法。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的政策,自此,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成功原因
商鞅變法能夠成功,首先是秦孝公的支援,秦孝公力排眾議,不顧貴族的反對,堅定支援變法,並從一而終,是變法能夠成功的根本。
其次就是底層階級的支援,變法對於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底層百姓也有了進去中上層階級的途徑,故而支持者眾。
與秦國相比,其他各國變法都有一個好的開始,然後因為統治階層的反對和干擾,最終半途而廢。最終,歷史也向我們證明了,秦國統一六國,開啟了大一統。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商鞅變法能在秦國順利推行,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商鞅取得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援,手中權力很大;其二、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擁護。變法說簡單些,就是利益分配規則的改變,要改變規則自然需要權力;要讓新規則長久執行下去,自然需要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要廢止新規則,沒有權力不行,因為既得利益者不會同意;如果新規則還不如舊規則,那麼老百姓不會同意,遲早會發生起義,推翻不合時宜的新規則。
商鞅變法,首先是獲得了施政的權力和職位。變法初期,商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執掌秦國所有內政。那些反對變法的官員,則被秦孝公明升暗降,讓他們遠離了權力中心。變法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商鞅被升職為大良造,成為秦國第一權臣,秦國內政外交皆由商鞅主持。那些反對變法的官員、世族被秦孝公死死的壓制住,他們根本無法站出來阻止變法。
變法並非是秦國首創,很多變法成功的例子都在別的諸侯國。管仲變法,故有齊國強盛,成為春秋第一霸主。魏國李悝變法,故有魏國強盛,成為戰國第一強國。楚國的吳起變法,也成就了楚國一時的強盛。由此可見,變法是戰國時代的主流民意,變法者生而強,守舊者弱而亡。秦國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不變法是不行的,變法就變得最徹底,最實在。
變法就是廢止舊規則,建立新規則,不殺人是不可能的。商君首先透過南門徙木取信於民,告訴國民,秦國要變法,政府法令要遵守。接著商君一次性依法斬首七百餘名犯法者,讓秦國上下震動,讓官民畏法,只得依法而行。變法過程中,太子犯法,商君依法刑治太子的兩位老師,此舉讓守舊官吏們懼怕,再不敢明面上反對變法,也不敢犯法違令。官吏、百姓都不敢犯法了,變法自然而然得以全面推行。
變法十年後,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家富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樣的局面利國利民,自然而然得到秦國百姓的支援。有數千人上書稱讚商鞅變法好,商鞅將他們全部遷到邊城屯墾戍邊,因為他們違法了,秦法規定百姓不能議論政府法令。這也從側面說明,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國百姓的支援與肯定,因此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法令還是照舊執行。商鞅也成為歷史上首位“人死政存”的政治家。
-
5 # 黑包子趣歷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強國變法,就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是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然而變法成功的商鞅,卻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最後自己沒有看見秦國的強大,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天時,春秋時期結束,中華大地上蓬勃出現大大小小許多的國家,都被滅亡或者吞併,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後,徹底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大局面,面對各個鼎盛的齊楚燕韓趙魏 6國,地處蠻夷之地邊緣的秦國,想要生存下去,是一個突然開始面臨的嚴峻問題,此時的秦國,無法在西北安逸,要麼努力使國家強生,要麼迅速的被魏國,楚國吞併、消滅。
地利,秦孝公繼位時,其他六國已經大規模完成了吞併周圍小國,完成國家建設,虎視眈眈自己周圍的國家,不斷髮生著戰爭。當時秦國偏遠,只跟魏國 楚國相連,加上隔著太行山脈,秦國內山多 溝多,魏國要想大規模進攻秦國,只能繞行現太原,由太原南下,然而當時車馬南行,因此魏國只能在周邊與秦國進行小規模作戰,無法大規模進攻。而楚國只能從秦國南方邊境進攻秦國(合眾攻秦的線路),但是秦國自然在西安以南部署精兵強將,雖然楚國屢屢古達秦國,卻始終難以吞滅
。
人和,秦孝公親眼目睹鄰國的強盛,也知道父輩們所遭受的巨大屈辱,想要改變,只能自強,秦孝公一心要強盛,同時知道國內王公貴族,掠奪了國內大批財富,人民困哭不堪,想要改變這個現狀,只能改變國家制度。而商鞅剛好從衛國投奔了秦國,剛好可以作為一個針,刺入秦國腐朽的制度裡,擾亂現有制度,建立新制度。
因此,商鞅成功了,人卻死了
-
6 # 歷史摸黑人
商鞅變法的成功是得到了秦國王族和基層平民的擁護。秦獻公與魏國的戰爭導致秦國國力衰減,實力大減。其在位期間已經開始了一部分變法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是為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登基後招攬天下人才,商鞅因為在魏國不得志,便西行秦國準備一展身手。在秦國商鞅與秦孝公從帝、王之道談到法道,經過三天三夜的徹談,秦孝公決定變法。雖然秦國貴族反對但是秦孝公態度決然,一心強大秦國,甚至不惜與大哥決裂,終使變法成功。另一個方面秦孝公在位二十多年,時間夠長,不像楚悼王壯志未酬身先死,導致吳起變法難產,使楚國失去了強大的機會。
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登基由於年輕時犯錯被孝公貶為庶民,體驗了變法對秦國的翻天覆地改革,所以他也堅持商鞅變法。雖然他腰斬了商鞅但是也清理了頑固貴族使秦國變法更為順利,秦惠文王在位也有二十多年,時間足夠長經過他的鞏固,變法在秦國以深入人心,無人再敢反對。
其次是秦國基層的擁護。商鞅變法時做了一件事來宣傳變法,這件事很出名,後來還成了成語:徙木立信。這件事之後商鞅變法在秦國有了威信,人們也開始遵守新法。後續的贏駟犯法,商鞅也毫不留情的將孝公的哥哥,太子的老師贏虔鼻子給割了,這對秦國臣民是個極大的震撼,所以變法更深入人心。
再者商鞅變法用的都是孝公新招攬的六國人才,他們執行變法更為徹底,也沒有抵制情緒。所以變法在官僚機構裡的傳遞非常有效。
最後寫個小插曲,商鞅在被腰斬前準備出逃但是由於他由於沒帶證明檔案所以連店也住不了,足見變法在秦國的根基之深。
-
7 # 光頭小糖糖
商鞅變法,最開始在城門口放置一根木樁,誰能從這邊搬到另外一邊,便有獎金,一個農民抱著試試的態度搬了,商鞅也給予了承諾的獎勵,贏得了秦國百姓的信任,只有贏得信任那麼變法才能在秦國順利推行
-
8 # 禾川化學汪工
商鞅不僅獲得了秦國統治者的支援,他所實行的變法也由於根據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採取符合當時秦國需求的改革,從而大大改善了秦國的生產關係而獲得底層勞動人民的認同。
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在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立國較晚,而且所屬領地為西戎之地,並非中原沃野千里,少數民族居多,一直處於戎狄雜居的狀態,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是當時最貧弱的國家。想要國家強盛變法圖強也是迫在眉睫,也是必然之選。同時也正是這樣的貧弱國家,舊有的貴族勢力相對於山東六國也是小的,自然貴族反對阻力也小。 歷史的潮流就是奴隸社會要向封建社會轉變,封建社會的根本特點是土地私有制,廢井田就是承認土地私有,是最能體現順應歷史的,國家積貧積弱到國富力強也是歷史潮流,商鞅的一系列舉措也都是往這樣的方向在走。
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援秦孝公繼位便頒佈求賢令,“但有能出長策、奇計。而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者,居高官,領國政,與本公共治秦國,共享秦國。”飽學之士能夠有如此厚待也是他們畢生的夢想。 秦國當時民風彪悍,好私鬥,商鞅新法明文規定禁止私鬥,總有人違法,商鞅是絕不姑息,一次要殺700人,六國都為之震動,也是秦孝公力挺商鞅,得以新法繼續實行,也無人敢私鬥。 太子嬴駟(秦惠文王)年幼犯法,秦孝公也是絕不姑息,太子年幼也是未來儲君不可動刑,便將太子老師秦孝公哥哥贏虔處以劓刑,另外一個士大夫公孫賈處以黥刑,太子流放。可見秦孝公對商鞅是言聽計從,大力支援。
變法實行時間商鞅自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文王車裂,滅商君之族,商鞅變法一共已經實施了十八年。就是生個孩子也已經成年了,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在新法中受益的新興利益階層走上朝堂並站穩腳跟,至少也能獲得與舊有利益階層對抗的實力以保證新法不被廢除。而且隨著新法的繼續實施新興的利益階層會越來越強大,舊有利益階層則會日益衰弱,最終被新興利益階層取代。
政府公信力商君之法從徙木立信開始,在百姓當中有口皆碑,再加上太子犯法刑上太子之師,在那個刑不上大夫的時代,可謂一聲春雷在百姓中炸響。對一個政府來說,最可怕的是什麼?不是“政治危機”,不是“經濟危機”,更加不是“軍事危機”。能夠從根本上毀滅一個政府的是“信任危機”。再看後來朝代的變法,不是法令的朝令夕改,就是借變法的由頭剷除異己。
舊利益階層的分化和新利益階層的確立個人以為,這才是“商鞅變法”沒有“人死政廢”的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商鞅變法,先後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獎勵耕戰。這一階段一直執行了十年。這個階段的主要作用,是積累了變法經驗、培養了社會階層、扶植了改革力量。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十年後,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礎上,商鞅推動秦王遷都咸陽,推行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則極其有深度:破除井田制、實行軍功爵。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時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等第二次改革基本完成後,雖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殺,但是那些老派人物也不可能復辟了:因為他們的社會基礎基本消失,復辟就要得罪強大的社會新興階層,最終也會付出和商鞅一樣沉重的代價。為了國家的穩定,殺死商鞅的秦惠王,拒絕了舊派人物瘋狂反撲的意見,繼續執行商鞅之法。
-
9 # 80後小白話
商鞅變法,聞名古今。那麼圖卷君先說一下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秦國奮幾世之餘烈,各代君王都將開疆拓土國家強大作為終極目標,秦孝公當然也不例外,求賢若渴,廣納天下才士,以求秦國變得槍法。商鞅作為有才有志之士,為一展平生抱負,應令前來。一個君王有為,一個臣子有志,可謂是天雷地火,一觸即燃。此次變法為後來的始皇帝橫掃宇內、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你想啊,在古代封建社會尚有奴隸思想的情況下,能讓廣大平民百姓感受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換做是你,你覺得它不香嗎?
-
10 # 歷史車輪的輪胎
先說秦國為什麼需要變法?正常的過日子不自在嗎?非要第給自己找麻煩?
變法,從來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你就能收穫無窮的回報。可以仔細的想一下,你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一下,從貧窮一無所有到走上人生的巔峰,需要多少努力?你品,你仔細品。。
商鞅最後是車裂而死,算是最殘酷的刑罰了,當然除了凌遲和腰斬,其他的快速死亡還好。
李斯是被腰斬的,腰斬在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朝都是主要的刑罰型別。到明朝才廢除。
腰斬殘酷在於,被腰斬了,人不是立刻死去的,而是會活大半天,最出名的是歷史上一個官員被腰斬,行刑後,蘸著自己的鮮血,寫了七個慘字,可想這種刑罰的恐怖。
回到正題來說,為什麼秦朝能順利推行變法,其他國家就不行呢。?
先說秦朝獨特的國家構成,過秦論也說過秦朝的地理位置,也說過秦朝的出身,就是說秦朝地位低下,不能和東方的國家比較,也就是說你不是親生的,暴發戶而已。
秦朝是周的養馬出身,在甘肅地區起家,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在周朝衰微的間隙中,逐漸有了自己的地方,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加上北方以及告訴隴右地區,自古以來都是虎狼之地。很多歷史人物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雖然現在落後,但是歷史冷兵器時代,這裡才是天下中心。
關中函谷關等天然地理位置,讓秦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需要看著眼前就行,背後無須擔心。
再說秦國的文化層面。秦國出身低微,從來都是東方六國鄙夷的物件,沒文化,就是蠻幹,說話一嘴的低俗言語。
秦國也知道自己沒文化,但是秦國的國王很聰明,他看穿了東方六國的文化,做了取捨和利用。
春秋戰國文化異常精彩,各個流派眾多,也是難得一見的文化盛世。
但是天下文化無非兩類,濟世救民的救世文化,例如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等以蒼生為寄託,拯救全人類。
這個普世的觀念和價值觀很重要,因為人人都可以接受,如果國家統一,需要的是全民的統一,所以儒家成為正統思想,是有其內外的文化基礎核心的。道家也是這樣的,所以會被成為正統思想。
另外的就是短期的急功近利的文化,如法家,也就是商鞅存在的文化,需要的不是長遠的規劃,而是短期的成效,在短期的時間沒透過有效的管理過的質的改變。
當然這個短期,放到歷史長河裡面也有幾十年百年的時間。儒家也已經幾千年了,可見影響力。
秦國用商鞅,商鞅和晉國的李悝,後來的李斯,韓非子都有一定的聯絡。
歷史上,秦國變法自己壯大,很多人都是來自晉國,而晉國也是最早變法的人,很多晉國人也就是山西人,讓秦國逐漸壯大。
文化層面,秦國國王看懂了,亂世之中,普世的儒家根本沒法使用,即時正統,也難以發揮運用,需要的是快速文化,那就是法家的變革,可以讓秦朝快速崛起。
土地制度,軍事制度,軍事文化,誠信文化等因為沒有健全,所以改革更多是創新,所以很好的可以推行。
秦朝開始就是目標感很好的國家,眼裡就是關中平原以外的世界。
秦朝建立,焚書坑儒,也側面說明,秦朝統治者是使用文化的力量,而不是接受東方的正統文化,也可以理解是秦王朝對過往東方文化對秦國侮辱鄙夷的報復吧!
-
11 # 一個人的歷史
法家變法的本質是建立一種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改變現有的利益格局,所謂除舊佈新就是簡單的解釋。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能夠得以推行,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變法的主導者是商鞅,背後的支持者是秦孝公嬴渠梁,沒有秦孝公的絕對支援,別說變法,商鞅自己在秦國寸步難行。嬴渠梁繼位之後,深感秦國疲弱不堪,因此天下諸侯瞧不起秦國,秦國面臨被山東列強瓜分的危險。在這種局面下,秦孝公釋出了求賢令,向天下求賢,與之共享秦國。商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來到秦國的。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變法過了兩關,第一是說服秦孝公,第二是在秦朝堂上由秦孝公組織的論戰中,擊敗甘龍、杜摯代表的保守勢力代表。透過自己非凡的論辯技巧和欲揚先抑的策略,商鞅徹底說服了秦孝公。
二、趨利避害,秦人知法。商鞅為了讓秦人知法,利用了徙木取信的辦法,那個敢於吃螃蟹的年輕人,最後得到了五十金,從而一舉確立了自己言出必行的正面形象。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
只要大家守法,都能夠依法而行,我商鞅絕不失信於人,這就是趨之以利,待之以恩。
三、恩威並用,執法必嚴。商鞅對於反對變法的人處以重罰,太子犯法不能加罪,太子的師傅受刑抵罪。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史記·商君列傳》
太子的無知和犯法,背後是保守勢力對於新法的挑釁,商鞅當然知道這一點,他就是要這些人主動跳出來,他才好將他們繩之以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時代到此為止了。
-
12 # 羊哥說事
秦孝公的鼎力相助,不畏強權,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提高社會對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實行統一稅收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嚴禁私鬥,大力獎勵軍功,獎罰分明。讓百姓生活富裕。
-
13 # 布衣學史
商鞅,原名為公孫鞅,因是衛國人,也叫衛鞅。後在秦國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稱商君,所以又稱商鞅。
商鞅崇尚法家學派,喜刑名法術之學。學成後,曾於魏國任小吏不得重用。後商鞅至秦國遊說秦孝公,主張變法圖強。
孝公嬴渠梁繼位前,秦國經歷了幾代爭奪國君之位的動盪,國力大為消弱。孝公繼位後,外有魏國的壓迫,內有舊貴族的紛爭。
秦孝公頒佈求賢令,急於富國強兵應對危局,商鞅的強國之術說服了他。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變法。
商鞅的新法,觸犯了守舊派貴族的利益,但秦孝公全力的支援了他。公孫賈,是太子嬴駟(秦惠文王)的老師,因縱容太子犯法,而被商鞅施以黥刑。
公子嬴虔因觸犯新法,被商鞅處以劓刑挖去鼻樑,隨後閉門八年不出。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用嚴刑峻法打擊舊勢力,推動新法的施行。
秦孝公病逝後,太子嬴泗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守舊勢力反撲誣告商鞅謀反,商鞅終被車裂而死,滅全家。但秦國的新法保留了下來,為秦國的富強,最終滅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
14 # 得道歷史
致敬歷史中的改革者
首先,秦國君主秦穆公,變法的熱切,對變法極力支援。其次,秦國公室的勢力弱,變法阻力小。再者 商鞅變法的效果明顯。
當時秦國深受晉國的威脅,使得秦國被堵到關中。加之當時東方諸國會盟不邀請秦國,鄙視秦國,將秦國視為戎狄。秦孝公為了解除晉國對秦國的威脅以及改變秦國在諸侯國中的形象,奮發圖強,力圖透過變法而實現秦國的強大。對商鞅的變法政策極力支援,即使商鞅將阻礙變法的太子的老師處以割鼻之邢,秦穆公也無責備之意。
秦國卿大夫勢力之弱,這是較君權而言。秦國對於卿大夫的分封力度並不強,所以在秦國不易形成某一氏族的專權,所以只要君主願意變法,這些世家大族不會對變法構成威脅,不會形成阻力。
商鞅變法的效果明顯。無論是提高生產力還是提高秦國軍隊的戰鬥力,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所以在變法推行收到成效之後,受到秦國上層的一致支援。
然而商鞅的結局很悲慘,秦穆公死後,昔日商鞅變法得罪過的貴族彈劾商鞅,將其車裂。但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並未停止,一直持續到秦統一六國。
無論何時,改革者都是偉大的,其眼光的前瞻性,是時人無法接受的,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變革的先驅,是值得後人欽佩的。
-
15 # 愛思考的熊貓
首先是秦國已經到了生死邊緣,不變就有滅國之憂,這是變法的前提;其次秦國國君秦孝公堅定支援變化,且手段強硬,是變法能得以持續的保證;其三是商鞅變法符合了當時秦國的國情,得到了國君和農民的大力支援,這是變法得以持續的基礎;四是變法的效果相當理想,讓秦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極大的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鬥力,這是變法得以持續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選擇變法是歷史的必然,商鞅選擇秦國一展抱負,也是歷史的選擇!
-
16 # 拾級而上的木木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是秦孝公的堅決支援。其實當時各國都有變法,但變法都沒有徹底,沒有走到最後,執行起來。只有商鞅的變法,在秦孝公不顧一切的強力支援下,變法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收效也最大,秦國的實力才得以迅猛發展,為以後秦統六國奠定了基礎。變法的背景是秦國的疲弱,無力東出,還經常被魏國進犯。秦國急需一場徹底的變法,造血自強,而商鞅的變法政策恰恰吻合當時秦國的需要。變法過程中,也是阻力重重,首先開罪的就是權貴階層。秦孝公為商鞅保駕護航,震懾權貴,變法才得以實行。所以說,一個具有遠見的開明君主,對變法者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秦孝公有半點疑慮或是不滿,就會像其他六國的變法一樣,要麼變法到一半即停止,要麼就是皮毛上的變法,要麼就是因變法而產生政變等等。這些都在商鞅和秦孝公的配合和堅持下,全部清除而變法才得以成功。無論是變法者還是支持者如秦孝公,都得一死而拼,兩人才能合力完成這一壯舉。但凡一方沒有報必死之心,變法都難以成功。商鞅最後的死,也是因為變法,一死護法,才能變法成功。要有如此決心,才能可能成功。不然還不如不開始!古代一國權貴的力量也是很可怕的。只能說,秦孝公和商鞅,是一個等著一個,還等著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17 # 歷史新人小Q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
當時秦國的封建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奴隸制殘餘還嚴重存在,舊貴族的勢力相當強大。因此國力貧弱。而這時戰國各主要諸侯國早已進入封建社會,把秦國看成夷狄之邦不讓它參與盟會。當魏文侯銳意改革、兵強馬壯的時候,秦國統治階級內部卻十分激烈為權力而你爭我奪。自秦躁公以後秦國的宗室貴族操縱了國家的政權,少數庶長甚至可以任意決定國君的廢立,爭奪君位的鬥爭也時有發生造成國君更替不迭,君臣乘亂的局面。秦簡公統治時期,秦國經常受到魏國的進攻。結果是丟城失地放棄河西。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的秦國,無法同變法後的魏國相匹敵。秦獻公為了改變秦國長期內憂外困、貧窮落後的局面,他決心仿效中原各國,發憤圖強自力更生,進行社會變革。到秦獻公晚年,秦國的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的政治形勢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為發展強大秦國實行改革廣招人才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釋出了一道“求賢令”: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賓客郡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變法以“誠信”為先,先從百姓入手在到達官貴人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商鞅變法後商鞅變法對秦國有什麼影響1、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繁榮。新法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由於新法鼓勵農耕,使秦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出現了“家給人足”的局面。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推動了商品交換。
2、國家軍力變得更加強大。由於推崇戰功,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縣制、爵制以及什伍連坐制等的推行,雖有壓制人民的一面,但給民眾帶來某種安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富國強兵.。
3、吸取了大量濟世之才。成為“天下人才彙集於秦”的局面。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經濟繁榮,天下濟世之才廣集到秦。秦出現了吸收和使用外國人才的高潮,高階官員多由外國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兩代先後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如張儀就是魏國人。秦國還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國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況對此描寫說:“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怡然如無治者”。
4、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國順利變法是因為秦國的君主要擺脫現狀加強國民實力,所以商鞅在這個時候來變法無異於雪中送炭,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8 # 胖關vlog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歷史的胖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秦國的背景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河西之地盡在秦國的手中,秦國可謂盛極一時。可是穆公以後的幾個秦國國君讓人哭笑不得,秦悼公、秦躁公、秦懷公、秦出公,一個個不爭氣啊,不是殘暴昏暈、被放逐,就是早死和夭折。秦國的國君經常輪番換個不停,經常陷入內鬥中,發展就不用提了。
剛剛三家分晉的魏國輕易就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河西之地,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門戶大開,西邊有西戎義渠,東邊有韓魏,南邊有楚國,真的可以說是面臨滅頂之災,關係國家的生死存亡。
商鞅訪秦孝公即位後,不拘一格降人才,廣發求賢令,商鞅因為在魏國得罪公子昂,鬱郁不得志來到了秦國。
商鞅走遍了秦國的山川密林,拜訪了秦國的貧苦大眾,做了詳細的調研。商鞅反問秦孝公說秦國地處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從秦國流過、秦人自古崇尚武力,為何會一落千丈,成為弱國呢?
秦孝公默默不語,商鞅說要讓秦國快速崛起必須實行霸道,什麼仁政、王道都不好使,馬上進行改革變法,秦國已經沒有時間再耗了。
孝公聽後正中下懷,非常高興,覺得商鞅的見解說到他的心裡去了,兩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來到王宮,兩人徹談三天三夜,彼此推心置腹,真情相待,最終商鞅為孝公獻上強秦九論。
商鞅變法秦孝公為了富國強軍,堅決擁護商鞅貫徹執行變法,商鞅變法在全國分三個階段在各階層開始推行。
事實證明商君之法拯救了大秦,秦國在變法的高效率下以耕戰為手段,挺進大國行列,最後憑藉其國策統一全國。
總結秦孝公和商鞅可謂是珠簾合璧,孝公對商鞅的極度信任,放手讓商鞅大刀闊斧改革,也是變法的先決條件。
秦國岌岌可危也只有變法才可以圖存,無路可走。
商鞅有改革家的政治眼光,也是獨特的思想家,將法家的精髓發揚到極致。
我們可以看到商鞅變法就好像是自己給自己在脖子上套了一個鎖套,變法每往前走一步,鎖套就拉緊一次,直到商鞅被套死,這一切商鞅都很清楚,他就是為變法而來的,古往今來一個純粹的改革家。
-
19 # 有品雜談
秦國有著對變法的強烈需求和歷史原因:
變法背景-——貧窮落後 渴望變法
秦國立國較晚,連年征戰,國力虛弱。又地處西部,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內部矛盾加劇。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這些國家變法都是其變得更加強大,特別魏國的強大對於秦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秦國屢次遭受魏國的打擊,險有亡國的厄運。當時的秦國可以說是最窮、最弱、最落後的諸侯國,其他六國基本不待見,甚至一些結盟會議根本不讓秦國參加,秦國可謂內憂外患,秦人當年左右是一死,還不如豁出去,變法強國,否則等待他們的命運也只是任人宰割,自取滅亡,變法可以說是當時唯一的出路。
變法基礎——頂層支援 消除阻力
秦孝公曾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能夠出謀劃策,拯救秦國,他願意給對方高官厚祿、甚至與其分封土地也無所謂。這本人身表達了他想勵精圖治、變法圖強,更是渴望變革的人才。而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曾經流亡魏國,親眼目睹魏國因變法而變得強大的歷史過程。商鞅作為一個來自魏國的變法人才,自然會受到秦孝公的重視。商鞅變法,有來自政治頂層的支援。秦孝公去世之後,雖然商鞅被車裂,但秦孝公的繼承人秦惠文王也看到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飛速發展,他們也看到了變法的好處,繼而繼續推行商鞅之法。
變法土壤——新興地主及農民的要求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就如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秦國民眾樸實憨厚並且驍勇善戰抵住外侵外擾,但連年征戰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荒廢農耕,經濟滯後,變法使他們能夠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變法之人——商鞅本人的知識、膽識、執行、實踐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所謂商鞅變法,就其本質而言,是以法治代替人治。一旦法律訂立並且頒發,整個國家就會像智慧裝置一樣,在預先設定的程式下自行運轉。
商鞅自身對立法 執法 行法等各個環節的推行能力強,並且能夠順應秦國當時的發展。
商鞅透過變法,將秦國現有的資源進行了整合,激發了人民生產力和戰鬥力,為秦國開拓了嶄新的局面。
商鞅變法的大致思路:
1) 耕。古時能從內部獲得收益的方式很單一,就是靠天收。透過耕種帶來的收益去支援軍事戰爭。提高耕種的產出是商鞅的根本。
(1)減少勞動力的浪費。“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對於懶惰的人,舉家收為奴隸。這極大的減少了勞動力的浪費,必須去從事勞動生產。讓所有人都必須去從事生產。
(2)整合勞動力,提高生產能力。“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對於耕種產出大戶免除其徭役。秦國時,徭役是很重的,透過免除徭役的政策可以極大刺激農戶擴大生產。同時讓這些農戶不受徭役的干擾,提高了產出。
2) 戰。透過提高軍事能力,不僅能防止被其他國家掠奪走耕種帶來的收益。同時可以發動向外戰爭,掠奪其他國家的土地和人口,本國的生產能力。還可以將額外的收益用來分配給軍功階層,進一步鞏固對外擴張的勢力。
(1)減少內耗。“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人的精力都有限的,如果都用在了內耗上,那對外戰爭就缺少支援。透過嚴厲懲罰內鬥的行為,極大的降低了內耗,同時減少了國家在處理內耗上投入的管理資源。更加專注與對外。
(2)整合暴力資源,提高戰鬥力。”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將人民進行軍事化的管理,按照戰鬥小組的方式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進行連坐。極大提高了民眾的整體性,控制能力大大加強,能夠迅速貫徹統帥的最高意志,提高了對外戰鬥的能力。
3) 分配。改變舊的分配製度。廢除了舊的分配方式,建立新的分配方式。將耕戰產生的額外收益向軍功階層分配。
(1)廢除了舊的利益階層。“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王室宗親想要保證以前的分配份額,必須有軍功。延續了王室宗親分配利益佔大頭的慣例,但同時提高了標準,必須有軍功,廢除了一部分沒有軍功的宗親利益,將他們的利益拿出來分配給別人。
(2)建立新的利益階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透過軍功的大小,可以有爵位,有爵位了就可以參與利益分配了。
(3)改變了分配方式。“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透過爵位的高低分配各種利益,而軍功是獲得爵位的捷徑。這樣迅速扶持了軍功階層,激發了秦軍將士建功立業的決心。
透過不斷的提高生產力,不間歇得對外戰爭,秦國迅速能夠產生龐大的利益群體-軍功階層。穩固了變法的成果,平衡了舊的勢力。這在戰國時代是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打法。只要秦國的擴張不停止,這套體系就能不斷迴圈的下去。
商鞅透過變法,將秦國現有的資源進行了整合,激發了人民生產力和戰鬥力,為秦國開拓了嶄新的局面,更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經濟、軍事、法制基礎。
-
20 # 哎古孫社長
商鞅是個銷售冠軍
如果從歷史正文角度來分析,肯定會說商鞅的法學理念怎樣怎樣好,如何如何適應於當時的秦國,其實以我看來,為什麼能受到秦孝公的賞識,能在秦國順利實施變法,還不是我們這位商推銷員在推銷自己產品時一下子說到人家的心坎裡了,秦國的這位君主雄心勃勃,不想偏安一隅,想幹仗把魏國侵吞的河西之地拿回來,可家底子不行啊,沒有人家厚實,而且別的國家都買了儒家的產品,墨家更是天天讓大家和平,天天勸架,好,商鞅看到需求了,就想打仗嘛,我正好推銷戰時法制給你,讓全國人民打怪升級,他拼命不?你是不是一招呼打仗,呼啦啦都衝上去了,殺敵就是賺提成,這人們積極性還不高? 當然,您這個君主也不用怕國內不穩,我條條框框都給寫好,小罪重罰,殺雞儆猴,誰敢挑事?當然,推行這個,讓大家購買我產品,得先給看看療效不是,我們這位商銷冠整了個產品展示會-徙木立信。
大家一看,嘿,這老小子沒忽悠人啊,終於可以打怪升級了,大家也就紛紛支援,這也就時商鞅變法思想中的有功必賞。秦老闆一看,這個可行,便購買了商鞅的產品。之後,商銷售憑藉老闆信任,割了老闆哥哥的鼻子,用來證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有罪必罰的法治思想,同樣得到了秦國大多數人的支援,不過這同樣為自己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這裡暫且不說。
秦國人人愛奮鬥有了好的銷售、好的產品,沒有識貨的顧客可不行,老秦人,骨硬如鐵,自國家BOSS到市井百姓,都愛奮鬥,愛奮鬥到什麼地步呢,據史料記載,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在戰場上,不像是正規軍,衝鋒的時候腰裡面還彆著敵人的頭顱,使得其他國家軍隊見了無比膽寒,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主要的原因,獲取軍功是普通百姓進入士族的重要升遷手段,而且可以切實履行,誰沒個抱負啊,好好奮鬥,也能當官,所以在戰場上,無不一往無前。全國上下,君主天天看著地圖上的河西失地,民眾天天盼著殺敵立功,如此愛奮鬥的一國人,對於商鞅的產品自然是很青睞的,要是楚國那些風雅文化的國家,真的不會獲得如此成功。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的成功主要源於秦孝公要勵精圖治,招攬人才。如果沒有秦孝公大力支援,肯定不會順利的的。至於他怎麼做到的,我是這麼理解的。商鞅不是一下就成功了,他和秦孝公一共談了三次。也就是說他一共準備了三個方案帝道,王道,霸道。也就是說如果第3次談不成的情況下,他可能還會談出別的道來。一個想招攬人才,一個確實是人才。這個事兒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