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奉迎天子有那麼多好處,袁紹為什麼不願意做呢?
37
回覆列表
  • 1 # 鑑鏡

    袁紹的謀士沮授當年對袁紹提出挾天子以令諸候,這個想法當然很好,但是袁紹身邊的其他謀士都反對,為啥?

    首先、如果把皇帝弄到了身邊,皇帝說了一句話,你是聽還是不聽?如果你要幹一件事,皇帝要是反對,你是幹還是不幹?

    如果你既不聽又要幹,那你不就是第二個權臣嗎?你就是董卓第二,那你身邊會不會出現像王允、呂布這樣的人,要你袁紹的老命,這都說不清楚,你身邊的安全形勢立即變得嚴峻。

    其次,因為一再猶豫錯過了時機,在袁紹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果斷迎回漢獻帝,並將送到許都,袁紹這才反過味來(袁紹敗就敗在做事猶豫不決上,總是慢半拍),但已經為時已晚。

  • 2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在曹操之前,沮授也曾經向袁紹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時間是在公元195年。

    此時的袁紹,相比曹操,無論是名望還是實力,都是迎接漢獻帝的最佳人選。

    一方面袁家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

    一方面袁紹已經站穩了冀州,並且對周邊的幷州、幽州、青州都有所染指。

    在當時的關東軍閥中,實力相當雄厚。相比之下,曹操這邊前一年剛發生了陳宮的叛變,差一點喪失了自己的地盤。

    沮授上言,建議袁紹“迎大駕於長安,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

    在他看來,雖然漢室衰微,但天子的仍然是天下共主。一旦將天子掌握在手,便握有朝廷大義,以後討伐諸侯搶地盤便可以名正言順,事半功倍。

    但袁紹最終沒有聽從。

    因此有人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明顯的戰略都不採用,錯失大好機會,乃至於讓曹操捷足先登。

    可見真的是目光短淺、昏庸無能,後來官渡戰敗輸給曹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

  • 3 # 山裡的土豆

    袁紹出身名門,家裡面連著幾代人做到三公的位置,三公是漢朝級別最高的官職,做到這個位置的人都是朝廷的元老。這樣的殊榮讓天下的諸侯們都很認可袁紹,即使不迎接漢獻帝,袁紹也足夠在諸侯裡面發號施令了。袁紹除了出身好,名氣也非常好,在朝廷裡面袁紹直接怒斥董卓,讓他成為很多諸侯仰慕的物件。在反董聯軍時期,袁紹就已經是盟主,已經是天下諸侯的領導者,有沒有天子在身邊對於袁紹發號施令沒有多少大的影響。

    東漢末年的時候,由於何進想要除掉宦官集團,導致了十常侍之亂的爆發。這次變亂髮生後,董卓進入京城挾持了天子,東漢開始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時期。由於董卓的倒行逆施,很快就遭到了天下諸侯的共同討伐。諸侯們選舉了袁紹作為最高領導,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聯軍攻擊董卓,反董聯軍失敗後,袁紹就開始在冀州一帶割據。到了董卓被殺的時候,袁紹已經成為了天下最強大的諸侯,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軍事實力都是諸侯裡面的佼佼者

    這時候的天子流落失所無人願意接納,袁紹的謀士也曾經多次勸說袁紹迎接天子,可是袁紹卻奇怪的拒絕了。那麼作為最強大的諸侯,袁紹為什麼不搶先迎接漢獻帝呢?在曹操迎接了漢獻帝之後,不僅能夠依靠著漢獻帝的身份維護自己的合法性,還能夠命令一些小諸侯跟隨自己討伐。袁紹有著強大的謀士集團,對於漢獻帝的作用肯定不會不知道,袁紹之所以不迎接漢獻帝,和他的出身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假如袁紹迎接天子的話,自己的地位會比較尷尬,究竟百官聽從天子的命令,還是聽從袁紹盟主的命令。而且袁紹迎接天子,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反而會帶來禍患。如果對漢獻帝不夠好,或者是最後忍不住殺了漢獻帝,可能還會成為眾矢之的。董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得到了皇帝之後,不僅沒能提升自己的政治競爭能力,反而讓自己處於人人喊打的尷尬境地。袁紹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沒有迎接天子。如果袁紹不迎接天子,其他人也不迎接天子,這樣對袁紹來說最有利。

    以袁紹的政治手段,即使真正的迎來了漢獻帝,結果恐怕也是和董卓一樣。

  • 4 # 峰峰說史

    目光短淺,優柔寡斷!四世三公,當時的袁紹不論是實力還是身份都比曹操強太多,而且自己是距離漢獻帝最近的,可謂佔盡天時地利,只是自己悠然寡斷,猶豫不決讓曹操捷足先登!說白了還是自己的問題,沒有遠見,終究難成大事!官渡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凡袁紹有點遠見,有點謀略早已成就霸業!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成多大的事,袁紹跟曹操劉備比差遠!

  • 5 # 柏葉林說歷史

    第一點,袁紹與皇帝有過矛盾,我們知道董卓廢了漢少帝,讓漢獻帝繼位。於是袁紹主持的諸侯聯盟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是不承認漢獻帝的合法性的。甚至提出扶保新的皇帝劉瑜,但是沒有成功。這讓他和漢獻帝有了一個隔閡。

    第二點,更重要一點,迎帝后到底是誰說了算?其實這個麻煩也困擾著曹操的。所以袁紹沒有做,他認為迎帝弊大於利。我們不能把他簡單的想為志大才疏。袁紹也是一位英雄。

  • 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袁紹)

    迎奉天子要受氣,弱小之人必須的。

    強者何慮借鍾魁,收取天下力有餘。

    力有餘,啟不必,袁紹視之如爛履。

    英雄自有英雄見,興敗乃因天命移。

  • 7 # 歷史趣事1108

    其實袁紹就是一個大傻子,本來漢末漢獻帝時,經過了十常侍亂政,董卓領西涼軍進京把握朝綱等等各種政治黑暗之後,大漢王朝已經氣數已盡,漢朝其實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什麼權力了。但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是,當時雖然漢朝氣數將盡,但是當時天下名義上還是漢朝劉家天下,皇帝還是漢獻帝。自孔夫子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後,忠君愛國思想在封建王朝時期的廣大百姓,各地諸侯,士子大夫中根深蒂固。

    既然漢朝還存在,那麼他們思想上還是認同漢獻帝為他們的最高統治者,這是最正義的王師,讓漢獻帝來發號施令是最正統的,打著漢獻帝的旗號肯定會有非常多的追隨者。其實當時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其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忠君愛國保護君上,其實就是為了達到我們所熟知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為啥袁紹不願意迎獻帝,最主要原因是他傻(胸中有大志,但無勇無謀,心胸狹窄,剛愎自用)

  • 8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關於題主的問題:《袁紹實力那麼強大,為什麼不願意迎接天子?》,我的回答是如《三國志·荀彧傳》中荀彧力勸曹操在官渡之戰要堅持到底時說的那句話: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曹操亦總結出三個字,即“見事遲”。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在董卓被殺之前,袁紹最早的想法是“另立”一位皇帝,因為當時皇帝在董卓手中,而以袁紹為首的“關東義軍”又是個不團結的軍事組織,各有各的小算盤,打進京城解救皇帝的事袁紹沒膽量、也不一定有能力去做。所以,如果另立一個皇帝,那麼他就可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即有權,又可以名垂千古(如中興之臣)。袁紹的算盤是敲得滴答響,可以算錯了,因此得不到大家的支援。也正是因為曾經有的這個想法,間接導致袁紹對待迎奉天子這件事情上有所遲疑。

    第二、董卓死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在賈詡建議下殺回京城,首都百姓又造一回浩劫,連皇帝都差點搞丟了。曹操在謀士毛玠的建議下迎奉天子:

    “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三國志·魏書·毛玠傳》

    當然,這中間董昭也幫了不少忙,我在之前有篇圖文《他們並不被多數後人所記住,但他們卻改變了三國曆史……》當中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有興趣讀者歡迎查閱。

    而在此之前,袁紹謀士沮授就與其兩次談到要迎奉天子到袁紹駐地鄴城,第一次談話時,沮授的原話是: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這是第一次與袁紹說的內容,在這個情況下應該將皇帝從長安迎接到回來,並在洛陽建立宗廟和社稷。袁紹表面贊同(此吾心也),但沒有實際行動。

    曹操迎奉天子前,沮授還跟袁紹說了一次,這次就講得更明確了,這事記載在《後漢書·袁紹傳》,原話是:

    “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可以說是再明確不過了。

    袁紹這次也聽進去了,可惜因為郭圖的反對,袁紹一猶豫,錯過了最後的機會,讓曹操搶佔了先機。曹操迎奉天子後,獲得了諸多其他諸侯想象不到的優勢,因為有了皇帝有了曹婷,曹操的所有動作都變的正義了,人才也都開始向許縣集中,擁有正義的旗幟就可以號召天下,號令諸侯。這是袁紹所不能有的。因此,後來袁紹發動的官渡之戰,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此。

    因此,袁紹雖然實力強大,但因遲重少決,故失在後機!

  • 9 # 笑看三國風雲

    沮授是三國時期比較優秀的謀士,但是性格比較剛烈、耿直,不得冀州牧韓馥的重用,因此鬱郁不得志。在袁紹佔據冀州後,沮授投靠袁紹,成為袁紹賬下智勇雙全的謀士,深得重用。

    深感知遇之恩的沮授兩次向袁紹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議,以謀求袁紹在大義上佔據主動,贏得先機,但是袁紹對於沮授的兩次建議均沒有采納。

    第一次提出奉迎天子發生在公元191年,此時袁紹才奪得冀州不久,而沮授投靠袁紹的時間也不長,沮授提出了一箇中肯的建議。根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

    迎大駕於長安,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

    沮授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議,讓袁紹深感高興,因此封沮授為奮威將軍,還讓他做全軍的監軍,可謂為榮寵至極。

    但是袁紹對於沮授的這個建議,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原因是此時的袁紹還不具備奉迎天子的實力。

    首先,時機不對。袁紹奪取冀州的時間不長,在冀州的根基不穩,人心沒有收服,總體實力不夠強大,不足以自保。即使把天子奉迎到手也無法控制,反而不利於自身發展。

    其次,實力不夠。董卓統領的涼州軍實力強大,此時袁紹的實力相對於董卓來說,還比較弱小,不是袁紹能夠撼動的,因此袁紹也無力從董卓手裡奪取天子,奉迎到冀州,這對於袁紹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沮授的建議只是一種戰略方針,雖然短期不可實現,但是可以當做長遠計劃來謀劃,也可以作為遠期目標來奮鬥,起到凝結人心的作用。

    第二次提出迎接天子的建議發生在公元195年10月。沮授根據形勢的發展再次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議。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此時的袁紹已經牢牢控制冀州,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比較雄厚,並且勢力還在向幷州,幽州和青州等地發展,成為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

    董卓已經死去三年,其部下李傕,郭汜和樊稠等涼州軍將領互相攻伐,導致涼州軍的軍事實力急速衰弱,遠沒有董卓時期那麼強大,也無力掌控天子,從而讓天子流落河東郡,幾乎處於食不果腹的地步。而河東距離冀州比較近,袁紹派人過去迎接也非常方便。況且袁紹軍實力強悍,控制天子的李傕和郭汜等人也無力和袁紹爭鬥,因此從涼州軍手裡奪取天子也是可能的,機會確實難得。

    然而沮授的建議遭到了潁州人郭圖和淳于瓊倆人的反對,而且也得到了袁紹的否定,那麼袁紹為何最終會否定迎接天子呢?綜合分析來看,有以下幾點。

    第一,袁紹實力已經今非昔比。此時的袁紹之所以不同意迎接天子,在於他的實力遠比四年前強大得多,無須天子這個招牌來撐門面。

    從形勢上看,北方的公孫瓚被打得畏縮不前,龜縮在幾個據點,不敢輕易出來交戰,只能自保;南邊的曹操還只是袁紹的小弟,也無意爭雄;更南邊的袁術在曹操的數次打擊之下,實力大損,無力北上爭鋒。

    從人才上來看,天下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投靠袁紹,陣營之中已經是人才濟濟,各得其所,這就讓袁紹失去了利用天子來招攬更多人才的動力。

    從便利上來看,實力強大的袁紹不願意天子掣肘以後的行動。對於袁紹來說,此時的他可獨攬乾坤,為所欲為,無須受到天子的限制。一旦天子來到鄴城,意味著所有的行動需要受到天子的請示,否則就容易失去大義的支援,這就讓袁紹心理上不願意迎接天子。

    第二,袁紹陣營內部的分裂。沮授是冀州人,站在他的角度上把天子迎接到冀州鄴城,固然可以得到大義的名號,也有利於冀州本地人才的發展和重用,這對於沮授為首的冀州派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此沮授首倡,也力舉促成這事成功。

    然而對於潁川派的郭圖和淳于瓊來說,冀州派在袁紹陣營本來已經佔據了很多重要的職位,特別是沮授已經是奮威將軍,全軍的監軍,位極人臣。假如天子被迎接到鄴城,那麼自然有利於冀州人才開發,而對於潁川人來說更加不利,因此對於沮授的迎接天子計劃當然是持反對態度。

    冀州派和潁川派的分裂,導致他們意見不統一,從而讓他們分別從自身利益出發,無法顧全大局,因此奉迎天子的計劃也就無法成行。

    第三,袁紹本人的認識不足,格局不高。迎接天子到鄴城固然是郭圖和淳于瓊等潁川人的反對,但是更多的是袁紹本人的格局不高,認識不足導致的。

    天子在手確實有很多不便,但是利用得當,更加有利於討伐諸侯,收攬天下人心的作用。此時的東漢朝廷雖然已經式微,不足以支撐天下,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說,漢朝依然他們心裡的結點,讓他們一時難以割捨,對漢朝廷抱有希望的人不在少數,而他們應該是袁紹和曹操雙方需要爭奪的人群,可惜袁紹沒有認識到這點。

    在曹操迎接天子後,歸順曹操的人才就更多了,許多名士從江東等地過來投奔曹操,因此在奉迎天子的事情上,袁紹的認識、格局上確實顯得不足。

    綜上所述,奉迎天子更多是一種長遠的戰略方針,不但可以在大義上佔據制高點,還可以利用天子的招牌為未來戰略服務。袁紹陣營的分裂以及袁紹本人認識不足才導致袁紹本人反對奉迎天子,等到曹操將天子迎接到許都後,他才真正後悔莫及,喪失了有利時機。

  • 10 # 晗霖苑

    袁紹出身不一般,四世三公之後,佔據幽冀青並四州,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手下謀士眾多,在當時,可謂勢力極其強大,但他本人在後期,剛愎自用,不聽人所勸,固步自封,覺得自己天下第一,雖然漢天子還在,但是他覺得自己早晚可以替代,所以,沒有聽從謀士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以至錯失良機,尤其是官渡之戰,驕傲自大,被曹操烏巢燒了糧草,潰不成軍,自此,走入衰敗。

  • 11 # 純鈞LHGR

    因為袁紹看不到被其他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壞處,只想另立門戶。

    當時的袁紹,可以說在各路諸侯中實力最為強大。他想的是,要當一個實實在在的皇帝,直接用實力取代漢家天下。他有這種想法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當時表面上,他的確已擁有最強實力。他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對他來說並不會產生什麼實際上的好處。

    也正是這個錯誤的思想,令他忽略了,就算天子真的不會給他帶來好處,被別人搶走了,對他卻大有壞處。

    袁紹總以為自己能用“討賊”這個旗號令各路諸侯束手,不用搶了天子後再幹掉天子奪取天下,就算讓他屈居人下僅僅是個假象他都不願意,找個天子來“管他”,他自然不肯的。

    實際上,當時的袁紹還遠非軍鋒一揮所到束手的情況。他並沒有出軍攻打別人的大義名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諸侯對袁紹根本不待見,比如荊州的劉表、蜀中的劉璋、漢中的張魯等等,當然更有江東的孫吳和還胸懷大志還未成事的劉備。

    但袁紹就是這麼迷之自信,自以為只要慢慢打,就能把天下打下來,完全沒想過換個其他方式控制各路諸侯。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說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真是一點沒說錯。

  • 12 # 路遙lgy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等於是將漢獻帝這塊大蛋糕,送給了他的發小曹操,而曹操將這塊蛋糕越做遠大,越來越風生水起。曹操還不忘嘲諷一下袁紹:“色厲膽薄,好謀寡斷”。

    袁紹早在諸侯聯盟討董卓時,就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登基。曹操在《蒿里行》說“刻璽於北方”,就是指的這件事,不過袁紹沒有做成。

    袁紹在平定冀州等地有了自己地盤時,謀士沮授建議他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遭到了袁紹主要手下郭圖和淳于瓊的反對。

    《獻帝傳》記載:“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輕權,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郭圖與淳于瓊給袁紹一個更大的,更直接目標:“秦失其鹿,先得者王”。那意思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自己做天子痛快。

    可能是郭圖,淳于瓊看到了袁術的登基,才給袁紹出了這個主意吧。當然,袁紹也知道他那個弟弟的事。

    這裡就表明了袁紹的“好謀寡斷”了,關鍵時刻他不能拿定主意,掌握方向,被郭圖畫了一張大餅掛在了眼前,他的眼光看不到漢獻帝其實是蛋糕,不但比餅好吃,而且還能不斷膨脹擴大,帶來巨大利益。

    於是,袁紹對迎奉漢獻帝的事,就不屑一顧了,只顧著自己去擴大地盤了。他後來一切努力的結果,等於都是為曹操做的。袁紹去世後發生的事情說明,他們袁家的事業,基本上都是被郭圖忽悠沒了。

  • 13 # 記錄怪咖

    關於這個問題,老爹有話說:

    實力的高低,跟願不願意迎接天子,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曹操當時的實力,遠不如袁紹,可是曹操卻能去迎接天子,由此,可佐證這一點。

    那麼,袁紹不願意迎接天子的原因,有哪些呢?

    1.袁紹害怕天子來了以後,自己的權威,受到削弱,地位受到影響。

    袁紹當時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之一,而且算是諸侯中,實力較為強大的一支。袁紹所受到的待遇,那絕對是很不錯的,堪比天子的待遇。

    如果將天子迎接到自己的地盤上,那到底是聽天子的號令,還是袁紹的號令呢?袁紹擔心天子來了以後,自己的權威、地位,會受到影響。擔心自己不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而是聽命於人的臣子。

    2.袁紹手下的謀士,也不支援,自己去迎接天子。

    袁紹這個人,並沒有過人的才能,算是個平常普通人,只是出身比較好。但是呢,袁紹又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常常自以為是。這就導致了,袁紹手底下,多是些庸碌無才之輩,真正有才能的謀士,卻得不到重用。

    關於迎不迎接天子,袁紹手下的謀士,也是持否的意見居多。所以,袁紹就採納了多數人的意見,不去迎接天子。

    3.權衡利弊,袁紹認為不去迎接天子,才是更好的選擇。

    權衡利弊,往更深層次的說,就是袁紹的認知水平太低,他只能看到迎接天子,給自己帶來的不弊端,看不到迎接天子,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模式,即使是相同的問題,不同認知水平的人,也會得到不同的見解。

    一葉知秋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認知水平高的人,能從落葉這種普通現象中,察覺到季節的變化。而認知水平低的人,只能看到落葉這個現象。

    說得通俗點,就是袁紹的眼光格局較小,他看不到更長遠的事。在這一點上,曹操就遠勝袁紹。所以,曹操才能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 14 # 小程看歷史

    最主要的還是他沒有政治遠見,看不到問題的本質。認為迎回天子,會對自己在北方的統治構成威脅。

    當時袁紹在眾諸侯當中實力最強,東漢十三週他共佔據了四州,相當於東漢王朝四分之一的天下。也沒有把漢獻帝這個沒落皇帝放在眼裡,認為大漢王朝即將覆滅,憑自己的實力足以殲滅其他諸侯接管天下,所以才放棄漢獻帝這個名義上的皇帝。這是因為袁紹自己優柔寡斷,在當時聽信了謀士田豐的意見所致的。

    實際上他們都沒看到問題的本質,還是同樣身為袁紹手下謀士的許攸比較有政治遠見,認為大漢王朝雖衰但為亡,大漢王朝仍然還是姓劉,所以誰要是接管了天子,誰就可以利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從政治角度上來看,漢獻帝也就等於手中有了一張王牌。

    然而還是曹操有先見之明,看到了問題的要害,所以才才立刻率領大軍迎回漢獻帝,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這一招最終也成為曹操征服四方統一北方的關鍵所在。因此袁紹沒有迎回漢獻帝還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看問題的角度比較片面,所以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河山。

  • 15 # 歷史的陪伴者

    三國前期,袁紹的實力最強,然而最後卻被曹操擊敗。這和袁紹不迎接天子有著莫大的關係,那袁紹實力那麼強,為什麼不迎接天子?

    首先,袁紹這個沒有政治家的智慧。在當時,天子就是一面政治旗幟,有了他,你做什麼都是名順言順。然而,袁紹卻沒看到這點,他認為迎接天子就是個累贅,因此他放棄迎接天子的機會。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袁紹破口大罵,曹阿瞞太狡猾了,要是當初我聽田豐的建議,那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就是我了,這也至於曹阿瞞佔了天機。

    接著,袁紹沒有戰略遠見。之前就是因為他愚蠢的決定引來董卓,導致了引狼入室的後果。當時,他想用董卓嚇唬王皇后,沒想到董卓卻是一隻沒有人性兇惡的豺狼,把大漢搞的烏煙瘴氣,淫亂宮闈,喪失倫理。其實,曹操早就提醒過袁紹,不要引狼入室,結果他不聽。後來證明袁紹卻沒有戰略遠見。因此,謀士建議他迎接天子,他還是不聽,結果悔腸子都青了!

    然後,袁紹只顧眼前的利益。曹操迎接天子時,他在忙著和公孫瓚打仗,開疆擴土。這了讓自己的地盤更大,連天子的安危都不顧了。等到曹操迎接天子後,他才反應過來。於是他建議曹操把天子搬到自己的地盤來,理由是洛陽已經被賊軍破壞,住不了人;而許昌的兵力又不比自己多,怕保護不了天子。曹操知道後,直接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質問袁紹為什麼當初不迎接天子,弄得袁紹啞口無言。曹操暗地裡肯定想,到嘴的肥肉豈能讓給你!

    接著,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吧。因為洛陽離曹操比較近,袁紹怕派兵過去迎接天子,會受到曹操的偷襲。而自己雖然兵強馬壯,但是離的太遠。如果真的打起來,自己還真撈不到什麼好處,更何況是這麼精明的曹阿瞞呢!這或許就是袁紹不迎接天子的原因。

    最後,袁紹心底上本來就瞧不起曹操,因為出身沒有袁紹好。更何況現在曹操實力遠不如袁紹,就算曹操迎接天子,那又何妨!以後就算我沒有天子在手,你也不是我袁紹的對手。但是,萬萬沒想到,曹孟德發展不如此的快。所以,結果反而沒曹操打敗了。

  • 16 # 周郎顧天下覆

    東漢末年時值亂世,各地軍閥紛紛擁兵自重,彼此之間的兼併戰爭也時刻沒有停止過。有這樣一位雄踞北方的英雄,他出自名門之後,一家之中四世三公。袁紹雖為庶出,但因為生得英俊威武,很得父親袁逢和叔父袁槐的喜愛。當時其父與其叔父官拜司空和司徒,袁氏一家可謂是勢傾天下。袁紹憑藉家世不到二十歲就出任濮陽縣長,而且乾的不錯,有清正能幹的名聲。後來袁紹參與過誅殺宦官的行動,董卓進京後袁紹對董卓的暴行不滿而逃走。在反董卓聯盟中,袁紹十分活躍並擔任盟主。群雄割據時期,袁紹曾經有過一個迎接漢獻帝的機會,但是由於他的猶豫讓曹操搶先一步。有人說,袁紹的失敗、曹操的功成名就就是差這一步。迎回漢獻帝有這麼重要嗎?袁紹當時這麼強大,為什麼不迎回漢獻帝?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條:

    一、袁紹太強大了,不需要漢獻帝

    袁紹一族是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袁氏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自董卓進京後袁紹逃出,並開始經營自己的勢力。反董卓聯盟時,袁紹就因為自己的名聲而擔任盟主。之後,袁紹先是逼迫韓馥讓出冀州,然後開始和北面的公孫瓚和南面的袁術爭霸。在漢獻帝逃出來之前,袁紹數次擊敗公孫瓚,大有一統河北之勢。袁紹兵鋒正勁,而且袁紹以及其家族的名氣足以震動天下,袁紹此時不是很急切需要漢獻帝的幫助。反觀曹操就不同了,曹操的出身比不上袁紹,而且他當時的情況更是沒法和袁紹比。所以,相比於弱勢的曹操,強勢的袁紹不急於漢獻帝的幫助。

    二、忠君愛國之心不足

    漢獻帝逃亡時,沮授多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沮授說:“將軍生於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但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于瓊等人的反對,袁紹猶豫不決,最後被曹操搶先一步。沮授用正言勸告袁紹,並動之以國情,曉之以忠義,袁紹不為所動,可見袁紹忠君愛國之心不足。

    三、毫無遠見

  • 1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袁紹看不上奉迎天子的好處,又不想承擔奉迎天子的壞處。

    奉迎天子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這一點,曹操清楚,袁紹也清楚,只不過曹操敢於承擔風險,在利弊平衡中為自己博得了政治優勢,而袁紹則覺得迎接天子對自己弊大於利。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沮授勸袁紹迎接天子,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但郭圖、淳于瓊卻勸袁紹迎天子是自找不痛快,幹什麼都要請示,不該迎接,袁紹就沒迎接。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不迎天子是袁紹自己的意思,因為漢獻帝上位本身就不符合袁紹的意思,反董的時候,袁紹還想立劉虞為帝,所以郭圖勸袁紹迎接天子時,袁紹拒絕了。

    不過後來袁紹看到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後,收河南地,關中皆附,勢力大漲,他又後悔了,想讓曹操把漢獻帝送到鄴城來。

    袁紹態度的轉變,是因為他意識到了皇帝在手的好處很大。

    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話誰都會說,但漢獻帝這麼一個傀儡壓根令不了諸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後,呂布、孫策等人絲毫不給他面子,該打還是要打,還有理由罵曹操是漢賊,架空天子。而漢獻帝也在醞釀著搞事情奪權,要殺曹操。

    曹操真正得到的,只有一個面子,就是這麼一個面子,讓他在政治上佔據絕對優勢。

    因為天子在手,很多人要給曹操一個面子,曹操也可以拿漢廷的東西給別人一個面子,聯絡自己的關係。比如劉表跟曹操不對付,曹操慫恿張羨在劉表後方搞事情,劉表搞定張羨後,卻還派人去許都向曹操示好,曹操也給個封官做人情。

    又比如孫策,因為官職低,打下江東後他還經常給許縣送禮,以求獲得官位。這些官位雖然只是虛名,卻是漢朝蓋章承認的虛名。

    換成袁紹,他只能私下給烏桓人發單於印綬,封官許願,這些見不得光的東西,別說漢朝不承認,就是那些烏桓人也知道不靠譜,只是看在袁紹實力才虛與委蛇。

    當然,曹操也得了壞處,曹賊的名字可不是憑空來的,架空皇帝、殺外戚、皇后乃至皇子,曹操樣樣都敢幹,也必須這麼幹,這樣才能把皇帝牢牢抓在手裡。

    而這些事,袁紹也能幹,他不迎接天子的原因還是在於對實力的自信,覺得自己很快就能橫掃群雄,但曹操一接到漢獻帝,就給了袁紹一個下馬威,官職還比曹操低了,儘管在袁紹的威逼下,曹操立馬認慫,把官職讓給袁紹,但這也讓袁紹意識到了名頭的力量。

  • 18 # 柳先森7

    他想接的時候晚了,他是要在明面上發現好處才接的人,他沒有那麼深遠的見識。再一個他想權力無限,當老大多好,搞一個皇帝回來,要好好招待,還要稱臣,多不爽快。

  • 19 # 叢林威武堂

    主觀上,相信袁紹受皇恩厚重,造反是不會的。也自我定位比較清晰。作為地方諸侯,儘量不參和中央皇權的鬥爭。跟性格也有關係,沒太大野心、保守、穩重、謹慎。包括董卓在內的各種軍閥造反的時候,他都率先聲援和支援中央皇權。洛陽各地諸侯圍毆董卓的時候,他也是被推為首領。後來董卓呂布挾天子到了西安。再後來,自己地盤上又有了爭端,就無暇去參與中央事務了。而且,洛陽跑到長安,距離又遠了很多。再後面,皇帝身邊的大臣們包括董卓在內,接連不斷的各種政變,讓人目不暇接,看不懂。穩重的袁紹自然也不會輕舉妄動。到後來朝廷稍微穩定的時候,山東黃巾軍又開始鬧事了。這時候袁紹迎駕,幾乎等於自討苦吃,他估計會這麼考慮。肯定會讓他去剿匪。最終,曹操被安排去了山東剿匪。卻不想,本以為會成炮灰的後起之秀曹操在剿匪中迅速成長了起來,並在接下來的朝廷政變中,迅速出擊,控制住了中央,並把天子請到了許昌。後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指揮各路軍閥,挑撥離間,逐個擊破,越來越強大。這個時候,一來找不到藉口了,二來也找不到機會了,更何況,許昌也是離他的地盤稍微遠點。最後,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曹操集團已經羽翅俱豐了,沒那麼好對付了。更要命的,等到跟長年作戰戰鬥力已經很強大的曹操集團一交手的時候,自己臃腫怠戰的軍隊就顯得是一盤散沙,不禁打了。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袁紹軍隊被曹操集團軍打得潰不成軍。曹操集團軍大勝。袁紹受此打擊,一病不起,不久,也一命嗚呼了。不久,曹操,快刀斬亂麻般收拾了袁紹的幾個兒子,袁紹集團徹底崩盤了。地盤和軍隊及財物,盡歸曹操集團所有。這麼一回顧,顯然,這是一個很複雜和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句“袁紹為什就不”可以想清楚的,或可以問明白的。各種因素和時局變化的結果!袁紹個人的性格和風格,袁紹的自我定位,袁紹的猶豫徘徊觀望,袁紹的鞭長莫及,袁紹的出師無名,袁紹的缺乏時機,袁紹的下不了決心,袁紹軍隊的輕敵或厭戰,或缺乏大兵團足夠實戰的訓練磨合,又或缺乏足夠厲害的將領指揮,部隊戰鬥力的特別差勁,戰略戰術的有問題,等等。所有的一切,也許就回答了這個為什麼。

  • 20 # 一到四月

    袁紹強大到自認為不需要傀儡皇帝的地步了。

    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出自著名士族汝南袁氏,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袁紹曾帶兵進宮誅殺十常侍,後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討伐董卓。官至東漢大將軍,時為東漢末年最強的諸侯,於易京之戰擊敗公孫瓚後,勢力更是達到巔峰,

    袁紹的母親僅是個婢女,早年袁紹的地位頗見低微。袁紹父親袁成喜歡結交當時上層門閥的豪爽之士。袁紹年紀很小就擔任郎官,之後升遷為濮陽長。因為六年守喪結束後袁紹在洛陽隱居,結交遊俠,拒絕朝廷徵召,此舉引發中常侍趙忠不滿。後來袁紹在叔父袁隗勸說下出仕,擔任大將軍何進的掾,又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

    188年(中平五年),朝廷任命小黃門蹇碩、虎賁中郎將袁紹、鮑鴻、議郎曹操、趙 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八人共組成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被舉薦為中軍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軍的副領袖。

    董卓禍亂朝綱廢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

    袁紹儘管暗中不滿,但仍偽許之,然後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 的威脅性,怕袁紹“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為勃海太守,邟鄉侯。

    袁紹後來在渤海起兵伐董,自號車騎將軍。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諸侯同時起兵 ,眾各數萬,共推袁紹為盟主。在討伐董卓之後,袁紹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開始 在華北擴張勢力。隨後幾年間,在追隨者們的輔佐下,先後擊敗了公孫瓚、孔融、張 燕等人,掌握了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四州,雄霸河北(袁紹所據之地相當於今日的山東、河北、山西三省),擁有數十萬左右的大軍。

    當獻帝逃出被李傕和郭汜控制的長安逃到洛陽時,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建議尊迎皇帝到鄴城,郭圖和淳于瓊認為漢朝衰微,群雄並起,現在迎接天子,遇事總要上表皇帝 ,聽則權輕,違背則抗命,沮授的建議不是什麼好計劃。袁紹最終沒有采納,

    由於袁紹鄙視董卓所擁立的獻帝,曾密謀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沒有成功。此時曹操則採 納軍師荀彧的建議,搶先將獻帝迎到許都,奉戴天子並以朝廷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 後曹操討伐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偷襲許都,袁紹以小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的意見,田豐當場以杖擊地:“蒼天啊!為了一個孩兒放棄良機!”袁紹後來才領悟 到天子的影響力,準備出兵攻許都以和曹操爭獻帝,因此才有後來的官渡之戰的慘敗。

    爾後,袁紹再次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為袁紹和曹操繼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因漢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聚兵五萬攻袁。東漢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亭大破袁紹 ,隔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1歲的女人還有必要找物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