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飛翔的春燕

    一、這要看長城在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眼裡的作用是什麼?

    1、對於明朝來說長城是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①明前期(1368年—1447年)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定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

    ②明中葉(1448年—1566年)長期的大規模興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眾多長城重鎮。

    ③明後期(1567年—1620年)隆慶、萬曆之際,蒙古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牆,“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裡,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牆臺,用磚石為牆。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牆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牆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區域性地段改線重建。

    2、對於清朝來說修長城的目的是要保護龍興之地,實行種族隔離,因沿壕植柳,稱柳條邊。

    雖然清代有過康熙的“不修邊牆”令,但只是形式大於意義,實際上清代長城的規模相當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築範圍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黃河以北尤為密集。

    清朝統治者以“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防止其“龍脈”受損為由禁止漢人進入內蒙古和東北,實行種族隔絕,在遼寧和內蒙古修建壕溝,沿壕植柳,稱柳條邊。柳條邊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清朝統治者極大的敗筆,在一個國家內,漢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遼東自戰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仍然生活著數百萬漢人,然而後來遼東漢人或被後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遷出關外,禁止漢人進出東北。這一野蠻政策使得東北人口銳減,導致沙俄輕而易舉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中國1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直到民國時期,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將大量人口運輸進東北,才避免了東北再次遭帝國主義國家瓜分的厄運。

    二、要看看明朝和清朝的統治者和蒙古的關係如何?

    1、明朝和蒙古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仇敵

    元朝末期統治者揮霍無度,到處蒐羅民間財寶美女,天天供佛煉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濫發貨幣,禍國殃民。加上黃河連年失修,多次決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現了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見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哀流民操》的悲慘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會上流傳著“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謠。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甘壓迫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朱元璋

    2、清朝和蒙古是世代交好血脈相連的親友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絡與轄治。後漠南蒙古編入八旗,成為其軍政的重要支柱;喀爾喀蒙古實行旗盟制;厄魯特蒙古實行外扎薩克制。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喀爾喀就是如今獨立出去的蒙古國)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其經始者就是努爾哈赤。滿蒙聯姻一直是清朝的國策,不僅鞏固了雙方的政治聯盟而且蒙古各部也是清朝統治者最穩定最可依賴的力量。

    滿蒙聯姻

    三、我們再說說蒙古的統治者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以後,以汗權天授,加強汗權,利用長生天的思想,實現其統一,順應社會發展潮流。至忽必烈建立元朝,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封建的君主制度,國師西藏高僧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裡的地位。在等級制度和佛教思想方面,充分說明當時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在《蒙古秘史》一書中反映出了時代的意識,他們把蒙古的汗和天之子合為一體,認為天就是佛,佛主天從,蒙古汗不是天的子,而是佛的化身,成了佛汗合一,佛是永恆而至高無上的,佛教思想逐漸融合了蒙古原來的社會思想,瓦解了蒙古傳統的崇天思想。

    ▲忽必烈與西藏高僧八思巴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無道。元朝後期,以蒙古族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各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掠奪和奴役十分殘酷。

    總結:

    我的看法是明朝和蒙古因為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為了嚴防死守所以大修長城;

    而清朝時政府對內蒙古地區實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聯姻來籠絡蒙古各部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扎薩克,官名,“執政官”的意思,是一種清朝主要對蒙古族和滿人授予的軍事、政治官職爵位。清代將蒙古族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由蒙古的王、貝勒、貝子、公、等貴族充任,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受理藩院和將軍、都統監督。)

    一是必須建立社會秩序,建立行政區劃和各級行政管理組織;

    二是蒙古地方組織只能屬於中央,而不能產生與中央相抗衡的新的政治核心的基礎,因而在制度設計上要採取必要的分割和羈縻措施。於是就有了盟旗制度在蒙古的實施。

  • 22 # 桃之夭夭81464967

    明修長城是為了把蒙古人趕出去,這一方面和朱元璋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明取代的是元朝,蒙古人有相當的根基,不趕出去對新政權不利。

    清修廟主要是思想輸出。清透過聯姻等形式,確立了蒙古王公的地位,滿蒙貴胄成為權貴階層。同時透過喇嘛教的推廣來訓化百姓,成為順民。這招非常有效。蒙古人從信仰長生天的鐵騎逐漸蛻變為羔羊。

  • 23 # 王朝小漢vlog

    明朝初期與蒙古瓦剌韃靼為首年年征戰,明朝以武力鎮壓,硬碰硬,到了明朝中晚期皇帝昏庸太監把持國力弱,開始修長城禦敵長城之外,最後也沒能擋住明被清滅亡,到了清朝初期滿人族是個小部族,必須拉攏蒙古族群來幫他打天下,所以清朝皇帝的皇后大部分是從蒙古族裡挑,以聯姻方式結盟,實施懷柔政策使得清很快團結其他部落,統一了全中國,

  • 24 # 土司駐村

    明修長城清修廟,說明了明採用的是制與阻的政策,透過羈糜和以夷制夷政策以及修長城從形上控制蒙和邊疆少數民族。清修廟,透過在承德修外八廟,控制蒙等邊疆少數民族的心,從而實現統一。兩相比較,清高明得多。

  • 25 # 侯炳戍

    明修長城清修度,說明了明採用的是制與阻的政策,透過羈糜和以夷制夷制夷政策以及修長城從形式上控制蒙和邊疆少數民族。清修廟,透過在承德修外八廟,控制蒙等邊疆少數民族的心了,從而實現統一,。兩相比較,清高明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搭檔科比的後場搭檔老魚Fisher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