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稗官小馮

    因為義和團打得是“扶清滅洋”,因為扶清,故而前期慈禧是縱容其發展的,甚至於還想透過義和團還“滅滅洋人的威風”;因為滅洋,義和團嚴重損害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但是又戰勝不了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

    故而慈禧老佛爺為了自己個的地位才下令剿殺義和團。根據《辛丑條約》,很多支援義和團或主戰的官員都被殺了,慈禧因為縱容過義和團,嚇得可不輕啊,極力地想撇清關係。

  • 2 # 老男孩說歷史

    經過眾所周知的幾次戰爭後,慈禧意識到清兵不是洋人的對手,起初慈禧太后是看中了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覺得民心可用,想利用義和團去打擊洋人,但是隨著事情的發展,清庭覺察到已經控制不住義和團了,甚至發生了義和團要闖進皇宮抓光緒皇帝的事,不管她利用不利用洋人,根據當時義和團的所作所為,洋人都是要鎮壓義和團的,與其說是被洋人鎮壓,不如說義和團本身無能,無知必然會自滅!

  • 3 # 董元奔古典情懷

    總體上看,慈禧太后沒有勾結列強鎮壓義和團運動,相反,慈禧太后還讚賞義和團的“扶清滅洋”口號,並允許義和團與清軍並肩作戰,以合法的身份抗擊八國聯軍。當然,戰敗後慈禧太后在列強的逼迫下開始壓制義和團發展,但是她也並沒有像對待太平天國運動那樣以最極端的手段對待義和團運動。如同任何一個人都是立體的,我們也無需把慈禧太后全盤否定,在晚清的最後數十年中,也只有慈禧太后能夠有手段透過跟列強的鬥而不破、和而有度從而維持國祚的“死而不僵”,換做當時的別的滿族統治者比如唯滿族化的奕欣、軟弱無能的光緒皇帝等或漢族統治者比如鼓吹“東南自保”的李鴻章、“全盤西化”的維新派等,未必強於慈禧太后。

  • 4 # 清水隱士

    歷史上,凡是當權者,大多是極其英明的“超智商”人士,近來讀史,發現歷史上此類人物頗值得玩味,“老佛爺”慈禧太后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堪稱當權者中“英明”的代言人。光緒皇帝主持的“維新變法”遭到慈禧的鎮壓後,朝中的守舊派大臣對用來維新改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西學”表現出極大的反感,甚至是痛恨,加之洋人的入侵,清政府很想將其痛擊,但由於當時國力衰弱,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候,一個“好訊息”傳來了,那就是義和團的興起。因為義和團興起源於“反洋教”,其口號是“扶清滅洋”。在慈禧太后看來,這正是大清的“民心所在”。但是義和團畢竟是農民運動的一種形式,到底是扶持還是剿滅,朝中大臣各持己見,對於這種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國運的決策,慈禧太后自然也不好獨斷。

    慈禧太后的主意不定,地方政府採取的態度自然也不一,有的支援,有的反對。1900年,義和團逼近京、津地區,對於眼下的迫在眉睫的形勢,慈禧太后必須儘快決斷,拿出明確的意見來。

    於是,慈禧太后便讓軍機大臣趙舒翹調查,看看義和團到底是否為我所用。趙舒翹是個“明白人”,領導讓你去查,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當不得真。 當時,朝中的實力派大臣剛毅、載漪等人與慈禧主張利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趙舒翹想到這裡,便順著領導的意思,不顧事實,得出了“義和團神功可靠,可為我用”的結論。

    慈禧太后順理成章,提出用義和團來對抗擁有現代先進武器的洋人的主張。為了得到群臣的支援,慈禧太后還決定作一回秀,她特地召開了“戰前動員大會”。 大會上,慈禧太后和顏悅色地說:“事關國家前途大事,諸位有何意見,不妨陳奏。

    ”在她的啟發下,一些聰明的大臣便大力稱讚慈禧決定之英明,洞察時勢之深邃,分析問題之深刻,令慈禧太后龍顏大悅。這時,一向正直的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反對道:“普天之下,哪有什麼神功,所謂神功,根本不可信啊!”內閣學士聯元則也說道:“如果開戰,到時候洋人攻入京城,如何是好呢?”當時,表示反對的還有光緒皇帝、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等人。

    這些逆耳之言,無疑是“大不吉利之言”,實在大煞風景。慈禧大怒,一番怒斥後,繼續按照自己“英明”的原計劃執行,宣佈對“萬國”開戰,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慈禧太后開戰後,便將先前表示反對的許景澄等人處斬。

    然而天不遂人願,義和團節節敗退,剛開戰不久,洋人便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見大勢不妙,趕緊攜帶光緒皇帝,倉皇西逃。 隨後,洋人洗劫北京,殘殺國民,慈禧太后不得不趕緊派人議和。

    談判中,洋人提出要“查辦禍首”,慈禧為了自保,給洋人一個交代,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她由先前力主開戰的堅決執行者,變成了斥責開戰禍端的“發言人”,她說道:“這次招致的災禍,究其原因,實在不是朝廷的本意,一切都源於那些王公大臣,他們不顧事實,胡亂調查。

    應該根據情節輕重,將他們加以懲處。”隨後,慈禧下令,對先前支援她開戰的大臣下達處罰決定:剛毅等多人被判斬立決。趙舒翹、禮親王載勳等多人被賜自盡。載漪等多人被髮配新疆……一切“禍首”懲辦後,慈禧太后嘆道:“剛毅等人誤國,死有餘辜!”我猛然發現,慈禧太后果然英明、果然深邃:朱祖謀、許景澄等人直言相諫,卻惹怒領導,被認為是妨礙領導既定的方針、大局,從而招致殺身之禍,而剛毅、趙舒翹曲意逢迎,卻要承擔領導錯誤決策招致的後果,同樣難以擺脫殺身之禍。

  • 5 # 歷史的影子

    義和團的組成力量非常廣泛,上到大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凡是反對洋人的中國人都可以進入義和團。義和團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封建迷信思想,他們利用迷信來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這些人大多都是飽受洋人欺負的人,再加上義和團到處宣揚中國的苦難都是洋人造成的,洋人醫院會用人的眼睛做迷藥,會用器具吸走中國孩童的陽精等等,這一系列的謠言讓中國人人人自危,所以為了抵抗洋人選擇了加入義和團。

    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一般稱為“壇口”,這是義和團召集百姓,發號施令的地方,屬於領導機關。每個壇有多少領導人完全看當地的規模而定,壇與壇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完全是平等的,這也就導致了義和團分佈散亂,沒有統一的指揮,不過他們在聚眾鬧事的時候一般會相互聯絡和支援。

    義和團最初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們忠於慈禧太后,是朝廷對外的一股重要力量。當時很多義和團成員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掛上了朝廷的官牌,當然也有一些義和團成員是不接受朝廷的招安的,對於這些不聽朝廷派遣的以及一些不良分子利用義和團的名義欺壓良善的,清朝一般都會派兵剿滅。

    在1889年,大規模的義和團起義爆發,到1900年年初的時候,規模已經由原來的四萬人發展到了十萬人,他們從直隸向北京和天津地區推進,沿途破壞了許多的教堂和電話線等基本通訊裝置,由於清軍對其鎮壓不利,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滿,八國聯軍開始了武裝干涉,在同年6月21日,清廷被迫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八國聯軍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即使是義和團和清軍配合也無法阻止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軍。

    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後,為了轉移清廷與列強的矛盾,慈禧將罪責全部推給了義和團,下令全國各地鎮壓義和團,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就這樣遭到了清廷和八國聯軍的聯合絞殺,原本是自己同盟者的清廷已經將槍口轉向了自己,大部分的義和團都被鎮壓了,只有少數一些人仍然堅持義和團運動,並且提出了“掃清滅洋振興中華”的口號。

  • 6 # 斑鳳

    我認為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維護自己的統治;其次是義和團不受控制,聲勢浩大;然後還有列強實力強大,清朝屈服於其強大,朝中鎮壓義和團呼聲高;最後是清朝無力鎮壓義和團,只能藉助外力和清朝在利用完義和團後卸磨殺驢。

  • 7 # 天上一木

    當義和團內亂京津蔓延之際,在如何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慈禧太后又陷入矛盾之中,一方他恨義和團內亂,他知道義和團內亂表面上是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實際上最終將危機清朝的政權;另一方面對“洋人”雖然慈禧太后在“辛酉事件”後,一直採取與西方緩和政策,而在“戊戌變法”期間,因為光緒帝與“洋人”的秘密聯絡,密謀慈禧的權力,慈禧開始對“洋人”產生警覺。在清廷統治集團也出現了兩種意見。

  • 8 # 小房談史

    義和團的問題我們應該首先先了解下義和團的興起原因。

    義和團的起事是因在“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大肆瓜分中國,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的侵略,使廣大中國百姓深受其害。這成為了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

    義和團的最初口號是“反清復明”,因為當時清廷的一些列做法,使得當時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由山東和直隸一帶的民間社團和一些習武練拳的組織共同成立了“義和團”。

    義和團的成立直接對當時清廷構成了威脅,同時義和團大肆殺害洋人、傳教士,燒燬教堂。雖然慈禧太后命袁世凱等一干大臣前去鎮壓,但是義和團的依舊以洪水之勢迅猛發展。

    義和團的發展讓西方列強大為不滿,在督促清廷圍剿不利的前提下。於1900年5月28日西方列強提出要派“使館衛隊”進去北京,開始清廷拒絕了,後被迫在31日同意了。但是列強違背了“每使館二三十人為率”的要求。陸續派進400多人進京,後又以西摩爾為首進駐2000餘人。這一舉動對於清朝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清廷一面要派兵鎮壓義和團,又調以董福祥領導的武后衛軍(甘軍)進入北京以防不測。

    列強的強行進軍和義和團的抵禦外國軍隊的行為,讓當時的清廷對於義和團的態度有了改變,最終決定要招撫義和團,讓義和團去對付洋人,以保住清廷的利益。

    *義和團士兵

    得到朝廷支援的義和團發展更為迅速壯大,並改變“反清復明”的口號,換做“扶清滅洋”。朝廷這是也因為西方列強的一再過分行為決定以武力阻止並開始對外宣戰。

    對於同西方列強的戰鬥中也取得幾次勝利比如“廊坊大捷”。可是最終還是因為武器裝備同西方軍隊的懸殊較大,開始了敗退。最終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慈禧太后帶領了皇帝皇后逃往了西安。北京的失守意味著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而且在慈禧太后西逃時將戰爭的原因推卸到了義和團的頭上。並命清兵繼續圍剿。好給西方列強一個交代,最終又簽訂了《辛丑條約》,才平息了這場戰爭。

    義和團在得到清廷支援後發展迅速,但在清廷的態度改變後加上西方列強的打擊下,各地區力量迅速的消亡。最終整個義和團運動徹底失敗!

    究其原因義和團的失敗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清廷要保護自己得利益,不管是招撫還是圍剿,都是為了減少自己得利益損失。而義和團在得到招撫後一直排外,喪失了對清廷的警惕。使清廷在為了保護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消滅了整個義和團運動!

  • 9 # 蒼茫雲海間波瀾遠帆裡

    我們說明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要明確兩點個基本點

    第一,慈禧是平庸的,但不是智障

    第二,動態來看,慈禧也是支援過義和團的,結果差點滅國

    為什麼要反對義和團,義和團的所作所為,從現在看,更多是暴亂加邪教,比如見著洋人就殺,比如刀槍不入

    其次,真的打不過洋人,當時已經沒有北洋海軍了,各地總督(正省級且有軍權)慈禧可以免,但兵權已經不那麼牢固了(因為太多漢人且本地團練還是認人的),而且總督的兵也不一定打的過

    再次,義和團初期口號是洋人第一大敵,滿人第二大敵

    最後,慈禧後來也是義和團和滿人親王勾結了慈禧才同意打,結果呢

    慈禧的行為,歷史上有一個教訓,當年蒙古是準備和南宋議和的,但是一位愛國宋人把蒙古大使殺了,結果南宋滅國

    有時候,一腔愛國熱情,可能成為敵人的最佳前鋒

  • 10 # 徐國華

    反對維新的慈禧雖然獲勝,但比她年輕得多的光緒皇帝的存在,對她和支援她的守舊大臣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只有廢之而後安。但由於列強明確反對廢帝,最後,慈禧相信義和團具有刀槍不入的神功,利用義和團反對列強。

    最終,敗於"八國聯軍"。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清晨,北京城被功破,慈禧攜光緒等倉皇出逃西安,好不狼狽。面對滅頂之災,慈禧不能不對自己基本的執政方針作重大調整。

    九月七日,停留太原的朝廷在奕劻,李鴻章等與列強議和的上諭中,將責任完全推給義和團並下令剿殺義和團,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撥本賽源,非痛加剷除不可。

    直隸地方,義和團蔓延尤甚,李鴻章未到任以前,廷雍責無旁貸,即著該護督飭地方文武,嚴行查辦,務淨根株。儻仍有結黨橫行,目無官長,甚至抗拒官兵者,即責成帶兵官實力剿辦,以清亂源而安氓庶。

    清廷政策從此前向只是"保護教民“的轉變進一步急轉為鎮壓義和團。不久前還稱義和團為"義民“,此時則成必須剿殺的"肇禍之由"。理由何在,並未解釋,慈禧急於求和,政策只能急轉彎,顧不得更多了。

    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導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國人民對清廷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義和團運動失敗,使中國人民認清了請政府專制賣國的本來面目,擁護,支援清廷的態度變成反對,推翻清廷的態度,即有利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發展。

  • 11 # 無法迴避的歷史

    我也問你一句,你有什麼證據說慈禧太后勾結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你把歷史檔案拿出來讓大家看看,不然你就是滿嘴跑火車,無中生有,攪亂是非!

  • 12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意義,對於如今的社會也有一定的現實性。其實義和團和清政府的關係是在動態變化的。筆者總結首先是默許階段,其次是縱容階段,再次是扶植階段,最後是鎮壓階段。每一步,實際上主動權都在清政府手中,而義和團則是清政府與慈禧太后手中的棋子,隨時可以丟棄。義和團可以說是晚清的一次大規模排外性質的民粹運動,也因此在學術界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筆者不揣鄙陋,試做此文以饗讀者。

    默許階段

    義和團的興起應該說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影響。晚清時期,從太平天國開始,民眾結社成為常態,無論是反對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這種形式聚集在了一起。義和團主要最早是練拳習武的民間組織,當中也夾雜了一些白蓮教、大刀會的早期架構。應該說是一種聚合體,它最早並不具備政治性,而是一種鄉會民社。真正使它發生變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衝突。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成為了有特權的階級,基本上不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惡棍開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眾。尤其在山東地區,民教衝突非常劇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負責調查的名臣曾國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爭鬥,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鬱愈甚。鬱極必發,則聚眾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這一時期國家對於民眾結社自保是默許狀態,因為他們不敢直接針對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憐憫平民。默許也就是無言的支援。

    縱容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在甲午戰爭之後,這一階段主要是因為民眾對於國家的信心大受打擊,所以這種被壓抑的怒火就被髮洩到了外來勢力的身上。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由此開始,朝廷的態度就開始縱容義和拳的發展,義和拳變成義和團實際上也是政府縱容的結果。在此期間趙三多等人在冠縣飛地蔣家莊、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清政府的部分中高階官員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鎮壓,但是兩者在根本問題上已經幾乎沒有實質矛盾。比如平原縣縣令蔣凱就配合袁世凱的部眾打擊鎮壓義和團,此舉遭到了時任山東巡撫毓賢的不滿。他仇視外國侵略者,對民眾反基督教情緒比較同情。他罷免了蔣楷、袁世敦等,對義和拳採取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措施。雖然後來迫於列強的壓力毓賢被革職,但是他依然憑藉自己八旗子弟的身份,將這種借義和團打擊洋人的主張擴散傳播了出去。

    扶植階段

    在這一時期,慈禧太后等中央核心決策層開始走到了前臺。由於當時西方列強支援光緒皇帝,反對慈禧垂簾。從根本上就傷害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所以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囚,慈禧企圖另立皇帝的主張也被西方勢力否決。這就使得慈禧萌發了借義和團這股民粹勢力打擊西方勢力的念頭。當時義和團的擁躉毓賢已經是山西巡撫,也在積極鼓動義和團。直到後來德國公使被殺,義和團接受了慈禧太后的詔命,兩方正式合作,關係也進入了蜜月期。義和團大量進入北京。在初期,義和團與北京的外國人關係緊張,但並未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6月12日“今晨探報,東華門外教堂起火,不少教民牽而北去。是為義和團入京第一次肇禍也”。這也是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據慈禧太后事後回憶:

    “依我想起來,還算是有主意的,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雖是沒攔阻他們,但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的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回轉頭來,處處都留著餘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由此可見雙方之間只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不存在更深層次的信任。

    圍剿階段

    事實上,在義和團發展早期清政府一直也有一定程度的圍剿,只是沒有能夠完全撲滅。隨著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國家上層的的態度才有了大轉折。慈禧在出走時釋出上諭,將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頭上,並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義和團隨即土崩瓦解,這也宣告義和團的失敗。

    事實上,義和團是由於民間對於西方勢力的不滿而自發形成的。原本不應該涉及政治,只要習武練拳,強身健體即可。可是,後來逐漸淪為了政治上的棋子和打手,在對於國內政策、國外形勢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地進行過激行動。可以說只能是宣洩內心的憤怒,實際上於國於民都有所不利。最後更是成為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背上了一世的罵名,也讓後輩唏噓感慨不已。

  • 13 # 布衣聊歷史

    義和團是晚清時期由山東一帶發展起來的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民間組織。義和團最初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後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中華民族與列強的矛盾超越了中國內部的階級矛盾,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隨著義和團勢力的不斷髮展,各地義和團不斷衝擊西方教會的教堂,一些傳教士和進行教民在衝突中被殺,事件被稱為“教案”。清政府也命令地方政府或派員進行鎮壓 ,但義和團勢力仍不斷壯大,並發展到河北、直隸一帶。

    而此時,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捕殺維新人士,再度垂簾聽政。西方國家紛紛對慈禧的政變提出批評並向慈禧施加壓力,這令慈禧非常生氣。為對抗西方列強,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

    清政府宣佈義和團為合法組織,使義和團迅速發展到北京、天津等地並控制部分城區。隨後,慈禧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一起進攻北京的列強使館。引發列強組織了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很快擊敗了清軍和義和團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倉皇西逃。慈禧西逃過程中釋出上諭,將列強侵華的戰爭責任推到義和團頭上,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義和團。

    義和團最終在清軍和八國聯軍的聯合剿殺下失敗。義和團運動有反帝的性質,但義和團也有破壞鐵路、電線設施等行為,是盲目排外的表現。義和團運動以封建迷信來團結會眾相信刀槍不入,也表現了當時中國農民的愚昧無知。

  • 14 # 當代曹植

    慈禧太后聽聞洋人慾逼其還政於光緒,故借扶清滅洋的義和團之手教訓洋人,但是沒有想到事情鬧大了,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派兵進京保護僑民,慈禧被迫對十一國宣戰。

    宣戰後,京師失守,慈禧西狩西安。在亡國的危機下,慈禧預設東南互保,並將責任推卸給義和團,同時命令清軍剿殺義和團。於是,義和團在八國聯軍與清軍的剿殺下滅亡。

    然後就是李鴻章北上善後背鍋。

    因此,慈禧鎮壓義和團是有,但是說她勾結列強,這個真沒有!當然,義和團也都是些禍國殃民之輩。

  • 15 # 清風說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義和團的興起應該說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影響。晚清時期,從太平天國開始,民眾結社成為常態,無論是反對清王朝的天理教、拜上帝教、捻匪等最早都是以這種形式聚集在了一起。

    義和團主要最早是練拳習武的民間組織,當中也夾雜了一些白蓮教、大刀會的早期架構。應該說是一種聚合體,它最早並不具備政治性,而是一種鄉會民社。

    真正使它發生變化的是愈演愈烈的民教衝突。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傳教士成為了有特權的階級,基本上不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所以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刁民惡棍開始狐假虎威欺凌普通民眾。尤其在山東地區,民教衝突非常劇烈。比如同治元年的教案事件,負責調查的名臣曾國藩提出:

    “凡教中犯案,教士不問是非,曲庇教民;領事亦不問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爭鬥,平民恆屈,教民恆勝。教民勢焰愈橫,平民憤鬱愈甚。鬱極必發,則聚眾而群思一逞。”

    所以,在這一時期國家對於民眾結社自保是默許狀態,因為他們不敢直接針對教士和教民,但是又憐憫平民。默許也就是無言的支援。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6 # 小鵬雜談歷史

    因為當時慈禧利用義和團來抵制洋人,然後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大肆在國內屠殺洋人,和破壞教會,最後洋人揚言八國聯軍攻打清庭,然後發起八國聯軍,慈禧驚慌失措,慌忙逃跑,然後留下一位親王跟外國人周旋談判並且鎮壓義和團來討好洋人,最後順便把珍妃扔到井裡

  • 17 # 丁公子說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關於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什麼要勾結列強來鎮壓義和團運動?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義和團運動經歷了一個興起、發展、高潮和失敗的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也有一個由剿殺、招撫到再剿殺的變化過程。

    用刑部尚書趙舒翹的說:“拳會蔓延,誅不勝誅,不如撫而用之,統以將帥,編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氣。”《軍機處寄各省督撫等電旨》也認為:“剿之,則即刻禍起時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在這樣的情況下,6月9日,慈禧太后“決計不將義和團匪剿除”,認為“以之抵禦洋人,頗為有用”。 6月16日,慈禧太后又召集親王大臣舉行御前會議,釋出上諭:將民團“年力精壯者,即行招募成軍”。 於是,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企圖加以控制利用。

    慈禧太后命令清軍斬殺義和團

    我認為清政府公開改變“招撫”策略,轉而“剿殺”義和團是在八國聯軍攻佔天津,逼近北京之際。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帝國主義列強不斷髮出武裝干涉的叫囂。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兩個月以內將義和團“一律剿除”,否則直接出兵“代為剿平”。 5月25日,駐京各國公使聯合發出照會,脅迫清政府懲辦鎮壓義和團不力的官員。

    5月29日,各國艦隊從大沽口派出陸戰隊闖入天津。5月31日至6月2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侵略軍450多人先後開進北京。6月1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共兩千一百多人,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6月17日,侵華聯軍向大沽炮臺發動進攻,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這時由於八國聯軍的血腥鎮壓,義和團力量遭到嚴重摧殘,已不再構成對清政府的威脅,而八國聯軍的強大侵略勢力直接危及清朝統治,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取得侵略者的“寬容”和“諒解”,9月7日,慈禧太后下令對義和團“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可恥地出賣了義和團,完全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可見,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殺、招撫到再剿殺的變化過程始終圍繞著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統治秩序這樣一個目標而進行的。

  • 18 # 老泰迪講歷史

    導讀:慈禧對於義和團是既愛又恨,愛它的“刀槍不入,扶清滅洋”,恨它的欺騙自己,而慈禧又為何勾結洋人來攻打這個幫自己的義和團呢?跟著老泰迪進入正文吧!

    刀槍不入

    慈禧作為一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而此時清朝又受到西方列強的壓迫。

    與此同時,號稱“扶清滅洋,刀槍不入,只殺洋人”的義和團出現了,啥意思?打著刀槍不入的口號來扶清滅洋。

    處於封建迷信時代的慈禧一看這陣勢,這口號,自然是歡喜不已。如果真的是刀槍不入,那豈不是很容易就擊退西方列強了?再者,自己也怕洋人,也不敢對洋人動手

    義和團既然敢打出“只殺洋人”的招牌,那就利用他們攻打洋人,當自己的一個工具,一個傀儡也是可以啊!

    隨即慈禧與義和團一拍即合

    屠殺百姓

    可是慢慢的慈禧發現義和團並不是所謂的“刀槍不入”,義和團也因勢力單薄,加上沒有良好的武器裝備,變得步履為艱

    慢慢的義和團陷入打不贏洋人,又不敢招惹清政府的困境,與此同時,令人憤懣的事發生了。義和團只是象徵性殺了幾個洋人,而被他們殺害的普通百姓最起碼都有兩萬人了,這令民間怨聲載道。

    列強施壓

    此時西方列強也因“只殺洋人”的義和團惱羞成怒對慈禧施壓,“你不把義和團滅了,我就侵略你”,慈禧怕啊,怎麼辦呢?只能派人鎮壓“刀槍不入”的義和團。

    這便是為何慈禧太后要勾結洋人鎮壓義和團的原因了!

  • 19 # 娛樂秦大叔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目的性不同,在慈禧看來,外國列強主要是想從中國獲取好處,並非要顛覆政權,而義和團運動和其它起義力量都是為了顛覆清朝的統治,所以其會選擇和列強合作

  • 20 # 本草百曉生

    這問題表述是有誤的!

    應該說慈禧本來就想利用義和團來打擊帝國主義,奈何這些會變“戲法”的義和團不給力,紛紛敗在洋人的火槍火炮下,為求自保,老佛爺只能“壯士斷腕”。反過來利用列強來鎮壓義和團,毀屍滅跡。

    其實從義和團運動可以看出,宮廷內外以漢人為首的“改革派”,及與滿人為代表的“頑固派”的較量。

    自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本處於權利外圍的滿人“頑固派”,又開始重新掌權。其中以載漪、載勳、剛毅為首,合成“三醜”。

    令慈禧十分不爽洋人的原因:除洋鬼子從她手裡既拿地又搶錢外,還有就是窩藏朝廷要犯,讓亂黨康有為等人得以逃脫。

    加之身邊“頑固派”的煽風點火,讓慈禧更加有恃無恐,這情緒在1899年11月底達到高峰,她訓斥各省當局,不要對帝國主義抱任何媾和的幻想。

    一個巴掌也不拍不響,義和團爆發。離不開1900年,席捲華北大地的旱災,受災的農民,不滿西方“天豬叫”的鄉紳,以及面對西方商品傾銷,小販、手工藝者遭到毀滅似打擊,要知道當時洋布的價格只有中國土布的三分之一,這些失落人群終於聚在共舉復仇大業。

    發現拳民可供利用,最早是李秉衡。李在因在山東大力支援義和團,誰知道“引火上身”,將兩個德國傳教士殺害,朝廷迫於列強壓力,將李“明降暗升”,調他為“四川總督”。接替他衣缽的毓賢,則將支援拳民活動公開化,比如賜名拳民組織“義和團”,並他們書寫組織綱領“扶清滅洋”。

    到1900年5月初,朝廷甚至還幻想將義和團編入正規軍。

    為啥?

    先是身邊“頑固派”的推波助瀾,其次是因為在1900年元旦,有件事讓慈禧很惱火。

    年初,慈禧本打算廢除光緒,冊立載漪之子溥儁為新皇帝。奈何帝國主義不認可,另立新君的想法只得作罷。

    接下來的情況,就是慈禧棄車保帥的戲碼:載垣被賜死,載漪發配新疆並判終身監禁,毓賢被處決,董福祥被革職,剛毅、徐桐還沒領到朝廷的懲罰,就已經死在京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見過美食類的爆文嗎?有什麼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