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楚子牛書畫
-
22 # 謝澈
篆隸楷草是漢字的四種字型,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法,不是一種字型,但實用性最大,在書法中列為一種書體。這樣就有書法五體之稱。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都是考古文字學的命名,在書法界都視為篆書。這樣篆書就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三類。
甲骨文為殷商時代的文字,於上世紀初才發現,中間未被使用過,未發生變化,界限明顯,已發現的有三千多個不同文字,能破解的約一千字,無法用甲骨文書寫唐詩宋詞,只能擇字整合對聯。
小篆為秦代李斯所集,後以政府名義頒佈,有明顯的規範,現有康頤字典可查閱。
大篆較為複雜,在甲骨文之後,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稱為大篆,包括金文,石鼓文等。已發現的有三千多字,能破解的二千多字,要寫唐詩宗詞不夠用,需用小篆
代替,也有用同音字代替或用偏旁組合造字。現有字海可查閱。
隸書和草書都是秦代之前就已經出現,流行於民間,隸書到了漢代才成為官方文字,此後逐漸少用,到了清代又開始盛行,章草為隸書的快寫法,晉唐之前均稱為草書,不是現在說的草書,漢代張芝寫的就是章草,寫隸書要以漢隸為準,清隸輔之。
草書盛行於晉唐,由於不太實用,此後逐漸式微,現在基本不用,只存在於書法藝術之中。草書是一種字型,不是今體的快寫,有嚴格的規範字體,但字數不夠,可用行書補充。
楷書從王羲之開始,王之前的楷書帶有隸韻,一般視為隸與楷的過渡書體。由於唐太宗酷好王羲之書法,皇帝的威力使全社會大學王體,有了統一範本,因此字型少變化,到了宋朝發明活字印刷,更是把字型因定下來,稱為今體。
行書是今體的快寫法。實用性最大,寫的也最多。自唐太宗特別喜愛王羲之《蘭亭敘》以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敘成了歷代至今學習行書的首選字帖。其影響之大,古今第一。
書法是從唐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後才成為高雅藝術,在此之前只是一項生活枝藝,所以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是書法界的精神領袖,也是書法鼻祖,並不代表枝術水平。其他人不管水平如何,都不能稱“聖”。
-
23 # 野狐習禪
題主好,書法是中國漢字所獨有的書寫藝術,書法是在漢字實用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字首先滿足的是記錄和交流,它本著由繁到簡,由難寫難認到易寫易認的過程發展。
字型是從篆體到隸書再到楷書這個過程發展的。篆書分大篆小篆,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古文字、籀書、鍾鼎文字,六國文字,《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過度的文字,一般將其歸在大篆中。小篆又叫斯篆,秦統一後由李斯、趙高等人制定出的規範統一的官方文字。
隸書一般認為是秦始皇時的獄吏程邈所創造,其人獲罪後在獄中創造了幾千個隸書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因此被釋放,字也用於記錄獄事,在非正式場合被大量使用。其實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隸書,程邈只是進一步加工整理罷了,隸書變篆書的圓弧為方折,書寫更為快捷方便,適應了戰國後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這是一種歷史的自然選擇。隸書直到東漢才成為了官方正始文字而徹底取代了篆書的正統地位。
隸變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事情,極大的方便了書寫,從隸書到楷書的演變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魏晉時期楷書已經初具規模,魏碑就是楷書,稱為魏楷,雖不同唐楷的規範,但更具有個性,更有書法的特點,一碑一個風格,各有情態,搖曳多姿。唐楷的產生是字在書寫時非常規範,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在印刷很不發達的時代,這種規範是非常重要的,科考,抄經,抄書都需要規範。
東漢雖然政治混亂,但卻是書體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由隸書向楷書過度的時期,產生了行書和草書。行書相傳為漢桓帝、靈帝時期的劉德升所創。人們在竹簡、木牘上寫一些不需要莊重的文書時,便採用一種不同於隸書的率意寫法,這就是當時的“行書”——簡牘體。
隸書的快寫產生了章草,沿著簡牘體和章草的思路誕生了楷書的快寫,我們稱為今草。在漢代草書就很成熟了,張芝、崔瑗、杜度等都是有名的草書大家。當時讀書人很熱衷於草書,以至於趙壹寫《非草書》批評這種現象,看來是有點過頭了,但足見當時草書的熱鬧。
篆、隸、楷是字型也是一種書體,行、草屬於隸書、楷書的一種快速書寫方法。書法是一種線條的藝術,草書更具有書法的藝術性,所以也就和篆隸楷並列在一起,人們常說真隸草篆,行書雖然實用,使用率高,但介乎在楷和草之間,它的地位就有點尷尬了,似乎書家並不把它和真隸草篆並列為一種書體。
現在印刷很發達,書法楷書的實用性就很淡了,做為藝術,楷書的價值也很低了,甚至有的書家不承認楷書是書法,認為只是為書法入門打基礎的東西,因為書法藝術追求的是個性,楷書過於規範,個性化的東西自然就很弱了。當然各人認識不同,喜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起碼魏碑就很有書法的味道,它也是楷書呀,我就喜歡魏碑,當然更喜歡篆書、草書。
回覆列表
我覺得篆隸楷行草的關係主要是從書法發展的時間線上分,篆應該是祖師爺,隸是師爺,其它是兒子,春秋戰國時期大篆興起,秦代小篆,隸書興起,西漢章草發展,魏楷書出現,但是現在五體都在書壇興旺存在,只是篆字多在篆刻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