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隧道2019
-
2 # 軒轅小弟
清明節是國家法定規定的節日,一般在公立4月5號前後,清明節的歷史比較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古代的清明節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一般有十幾天,只是在現代北縮減了。清明節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這個節日的內涵比較豐富,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其中清明節氣是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到來意味著萬物復甦,春天即將到了,這對於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的訊息,這意味著溫暖多雨的時節到來,有利於古代農民的生產勞作,故而清明節氣十分重要。
上巳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形成於中國春秋時代的晚期,在魏晉時代改為農曆三月初三,也就是著名的“三月三”。上巳節的主要活動有三個:第一,在水邊舉行祭祀活動,隨後在水裡沐浴,以求洗去一年的晦氣。第二,古人會為自己的祖先招魂,使得自己的祖先甦醒迴歸。第三,男女會在野外踏青,嬉戲玩耍。
寒食節也是春秋時期形成的節日之一,他是為了紀念當時的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形成的節日,在寒食節,人們會不生火,吃冷食以紀念這位忠貞的名士。但是在唐代時期,寒食節就已經和清明節有點相像了,也就是三項傳統:禁止用火,掃墓,春遊。
所以在唐朝這三者逐漸融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清明節。
-
3 # 小東東268
清明節來歷的故事簡述
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非常寵愛他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自殺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逃走,在外面落難飄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各種屈辱。原來跟著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隨他不離左右。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稱帝后,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抱不平。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慚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介子推是有名的義士和孝子,他攜母隱居在山西綿山不肯出仕,晉文公便御駕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裡的時候,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知他要來,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的大山裡(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的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晉文公於是下令點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母子倆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萬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對著屍體哭拜一場,然後安葬了遺體。為了紀念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將定陽縣改名介休縣,將放火焚山的4月4日這一天定為每年的“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見到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書信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臨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懷念介子推,從此,古人將尊貴的朋友稱為“足下”。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折了一些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因清明與寒食節連在一起,以後清明掃墓成為民間的風俗,清明也就成了節日了。
從此以後,晉文公常把書信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非常強大。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他們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把這東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
4 # 偉哥說文史
清明節是國家法定規定的節日,一般在公立4月5號前後,清明節的歷史比較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古代的清明節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一般有十幾天,只是在現代北縮減了。清明節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這個節日的內涵比較豐富,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其中清明節氣是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到來意味著萬物復甦,春天即將到了,這對於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的訊息,這意味著溫暖多雨的時節到來,有利於古代農民的生產勞作,故而清明節氣十分重要。
上巳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形成於中國春秋時代的晚期,在魏晉時代改為農曆三月初三,也就是著名的“三月三”。上巳節的主要活動有三個:第一,在水邊舉行祭祀活動,隨後在水裡沐浴,以求洗去一年的晦氣。第二,古人會為自己的祖先招魂,使得自己的祖先甦醒迴歸。第三,男女會在野外踏青,嬉戲玩耍。
寒食節也是春秋時期形成的節日之一,他是為了紀念當時的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形成的節日,在寒食節,人們會不生火,吃冷食以紀念這位忠貞的名士。但是在唐代時期,寒食節就已經和清明節有點相像了,也就是三項傳統:禁止用火,掃墓,春遊。
所以在唐朝這三者逐漸融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清明節。
-
5 # 淮北隨記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 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清明節歷史悠久,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清明為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古人依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氣候規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事生產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事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徵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
6 # 萌妹子軟軟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等等,一般在公曆4月5號左右。清明節不僅僅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祭祀祖先的節日,而且還是人們郊遊踏青,指導農業生產的日子。清明節是怎麼來,下面可以看我慢慢說來。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在流亡的途中,重耳又累又餓,找了很久也沒有吃的。過了很久,介子看還是沒找到,自己便在大腿割了一塊肉,煮了肉湯讓重耳吃。重耳看到非常感動。後來,重耳即位,在封賞的時候卻忘了介子推,朋友讓他去跟晉文公要封賞,他不以為然,後面隱居山林。晉文公聽說這些事,內心很慚愧,於是親自去找他,等找到的時候介子推卻死了,揹著老母在一顆樹下。晉文公見此情形,嚎啕大哭了起來,在裝殮介子推的時候,發現了一封血書,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十分感動,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把這天叫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親自去祭祀介子推,看到柳樹復活,於是把這天定為了清明節。
這就是我國清明節的來歷了,經過漫長的發展以及融合,寒食節跟清明節也已經合併為一了,到後來人家比較熟悉清明而不知寒食。
-
7 # 米龜趣文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他的母親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從小就喜歡結交賢士,身邊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趙衰,狐偃,賈佗,先珍,魏武子,還有一個叫介子推。
晉獻公登基的時候,重耳已經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歲。
晉獻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太子,在獻公的耳邊進讒言,把重耳發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去防備秦國。等到晉獻公21年的時候,已經年老昏聵的獻公竟然殺了原來的太子申生,並又一次聽信驪姬的讒言,要把重耳等幾個公子全都殺掉。
重耳知道訊息後,就帶著五位賢士及一批隨從流亡到國外去了。
重耳先後去了狄國,齊國,魏國,楚國,秦國,想透過結交大國,利用他們的力量幫助自己復國,走到山西長治這個地方,沒有吃的,介子推就從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塊肉下來,做成肉湯給重耳吃了,重耳非常感激。
經過十九年的流亡,重耳終於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國,做了晉候,史稱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回國後,介子推不願意做官,和老母親一起去一個叫綿山的地方隱居了,在今天河南焦作與山西晉城的交界處,晉文公去找他,他也避而不見,晉文公的隨從說可以放火,把他們母子燒出來,於是就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就相互擁抱著在一棵樹下燒死了。揭露了晉文公殘暴的一面。
後人為了紀念介子推,把這一天作為寒食節,不生火做飯,就是後來的清明節,當地農村至今還保留著這個習俗
-
8 # 愛旅行的狼圖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既是我國24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的由來是:春秋時代,晉國國君的兒子重耳。為躲避追殺,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東西吃,此時的重耳還心繫百姓,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做了國君,他給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他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到綿山裡去了,重耳帶人搜山,也沒能找到他們。有人建議放火燒山,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重耳非常後悔,把他們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第二年,重耳領群臣去綿山祭奠,發現柳樹復活了,就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禁火,在“清明節”插柳,代代相傳,成了全國性的大節日。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和習俗仍很盛行。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和青團之類的。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
9 # 強叔航拍看世界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 # 龍行龘龘
清明是農曆三月之節,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於每年公曆4月4日一6日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曆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當此時節,楊柳青青,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達到12℃以上雨量漸增。濛濛細雨中,但見景色清秀,鮮花嬌豔,令人心曠神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只要提起清明節,相信很多人都會隨口詠出唐朝杜牧這首詩,堪稱代表之作。清明掃墓祭祀祖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來歷據說和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是追隨者之一。有一天重等人被困在野外,又累又餓,四周荒無人煙。當眾人手足無措之際,介子推悄悄找了一個無人的地方,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並且燉了肉湯獻上去。就這樣,一碗肉湯救了晉國公子一命,得知真相後重耳異常感動。多年以後,重耳返回晉國當上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後來晉文公請介子推出山入仕無果,後聽從別人獻計,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大火過後,只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屍骨,晉文公大哭!介子推死的這一天,被定為寒食節,舉國上下禁火吃寒食。
當然啦,清明時節不僅僅有細雨紛紛,祭念祖先的哀傷。還有陽光明媚、山青水秀的美妙景色,所以我國各地還有插柳、踏青、放風箏、盪鞦韆、蹴鞠等習俗。
-
11 # 經典滴一剎那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
12 # 麋鹿何為ART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包含著一定的文化風俗和紀念意義,也叫清明節。
按公曆來說,清明在每年4月4日到6日之間,這個時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蓬髮的時候,萬物復甦,也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曆書》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時節一到,雨水增多,氣溫也明顯升高,萬物復甦滋長,正是春種的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
圖片來自ph相簿
在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時間上相距很近。唐代的時候人們為了方便,把寒食節和清明節並稱,清明節本來沒有太多的文化內涵,而寒食節、上巳節則有著豐厚的傳統習俗,三個節日相結合,於是就成就了“清明節”這個很重要的節日。
寒食節主要習俗是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烹煮食物,只能吃提前已經備好的食物、冷食,所以稱為“寒食節”。相傳起源自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介子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宋朝之後寒食節的掃墓傳統逐漸轉移到清明。上巳節則有水邊散步踏青、戴柳圈等習俗也融入到了清明。
圖片來自ph相簿
關於清明的古典文學也很多。例如唐杜牧的《清明》更是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外還有古代詩人高翥、王禹偁、黃庭堅都有描寫清明的詩句。
不僅中國,過清明節的傳統也流傳到了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是漢字文化圈很有影響力的節日。
在中國南北方清明節的習俗的方式不盡相同,除了踏青、戴柳圈、掃墓等還有放風箏、插柳枝、取薪火、畫蛋、盪鞦韆等活動。
清明節經過與其他節日的逐漸融合,最終形成了與端午、春節、中秋節並稱的“漢族傳統四大節日”。
-
13 # 這裡是鞏義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
14 # 沈惟敬2
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
-
15 #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這首巜清明》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獨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日的前後,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就開始了一年的春耕和春種。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曆所特有的一種劃分,它把一年劃分為24個節氣,24個節氣,分別屬於春、夏、秋、冬四季。每三個月為一個季度,這樣的劃分,對於掌握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穫的時機非常重要。
那清明到底是什麼時候呢?清明是在春季的後半段。巜易通掛驗》中說,春分加十五天為清明。萬物到了這個時候,全都潔齊清明,因此便稱“清明”。
有一句農諺這麼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由此可見,清明是每年農事的重要時刻,這個時候,萬物萌生,春色宜人,也是正是春遊踏青的最好時機。
清明節除了是一個農曆節氣,它其實還是一個風俗節日。這個時候,人們照例要進行掃墓和祭祀活動。
清明節進行掃墓祭祀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原因就是清明節和寒食節是連在一起的。
那我們再來簡單說一下寒食節,寒食節相傳是春秋時代晉文公,為紀念他的忠臣介之推而規定全國照辦的。
晉文公重耳,他在繼承王位之前,過了十多年的逃亡生活,在流亡的過程中,他想吃肉而不得,介子推曾經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煮給他吃,重耳知道後很感動,當時就許諾說,將來要獎賞他。
可等他登上王位之後,他把這個事兒給忘了,當時其他的一些臣子得到了獎賞,介之推也沒有去爭功邀賞,而是帶著自己的母親進到了深山之中,隱居起來。
等到介之推走了之後,晉文公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多方尋找介之推而不得,便聽了別人推薦的辦法,放火燒山,想著著火後,介子推必然要從山中退出來,可到了最後,介子推卻沒有出來,和他的母親一起燒死在山中。晉文公很傷心啊,為了紀念這位耿直的臣子,下令以後每年到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家家都不許點火做飯,只能吃點兒冷食來紀念他。
因為寒食節當時只限於晉國,年代又比較久遠,所以後來的人們的並不太熟悉這個節日,但是呢,掃墓的風氣由此卻開始發端,且長期流傳下來。也因此,清明節和寒食節總體上也就難以分開了。
那我們現在應該意識得到,一提到清明節,它就應該是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農曆的節氣,二是風俗節日。
-
16 # 劉培壅
晉國君主重耳想請介子推下山,但被介子推拒絕了,於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想將他和老母親逼下山。誰知竟將介子推與其老母親燒死在山中,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第二年晉文公來祭祀的時候,看見柳樹死而復生,便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
17 # Qingyan11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與之交。清明節源自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18 # 一場遇見愛情的旅行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農諺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但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跟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即是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唐代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也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節的起源須從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
寒食節主要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吃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紀念晉國的臣子介子推。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
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
不料介子推卻跟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
《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這司煊氏,也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成固定的風俗。
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以後逐漸縮短了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唐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
-
19 # 老K談歷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清明》,
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經久傳誦。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好是在公曆的 4月 4日或 5日。《曆書》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歲時百問》中也寫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人們熟悉的插柳折柳、吃青團等一系列習俗,跟它還沒多大關係。直到唐朝,隨著清明影響增大,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趨向融合,逐漸形成如今的清明節,寒食節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特別說明一下,在古代,與清明日期相近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個節日和清明節氣基本互不干擾,只是偶爾有一些習俗相似。
關於寒食節,有這樣一個傳說: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後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與忠臣介子推等人流亡在外,有一日,他們在山中迷路,糧斷援絕。於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飢,重耳十分感動。十九年後, 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可當他親自去請時,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隱居綿山了。後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並把綿山改稱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掐了一些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但也有學者考證,寒食節其實源於周代禁火制。古時候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會儲存火種。初春天氣乾燥,一個不小心,存留的火種很容易引發火災。此時,古人會舉行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火,叫做“改火”。
在禁火與改火之間的時期,人們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後來,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據說,這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上巳節則是農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一個相當盛大的節日。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詩》中還記載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的故事。此後,上巳節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比如,大書法家王羲之與朋友們的“蘭亭之會”就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曲水流觴”活動。
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首先是要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靈氣。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尋春、春遊。清明前後正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柳臨風”的季節,春風和煦,風光滿眼。人們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放鬆身心。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我們不提倡哦。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放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代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比如唐玄宗就非常喜愛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也是十分熱鬧。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
20 # JohnKim
清明節(別稱:踏青節,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日期一般在公曆4月5日。 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回覆列表
清明節在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農諺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但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跟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即是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唐代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也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節的起源須從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
寒食節主要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吃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紀念晉國的臣子介子推。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
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
不料介子推卻跟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
《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這司煊氏,也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成固定的風俗。
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以後逐漸縮短了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唐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