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書香水墨客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3歲繼位,39歲時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分封行郡縣。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控制專政思想焚書坑儒。

    秦始皇這個皇帝一生功名累累。他所創立的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的影響力卻是其他皇帝都比不上的。

    儘管秦始皇一生有很多非議,但在這裡我們應該說句公道話,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接著說到漢武帝,

    十六歲即位,政治上,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但他崇信方術,兼以窮兵黷武,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公元前87年駕崩,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他的推恩令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專政,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而他在思想方面與秦始皇有著異曲同工的做法,秦始皇是焚書坑儒,而漢武帝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兩者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統一專政思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漢武帝開創了空前的豐功偉績,但晚年的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其留下負面的汙點,不過之後敢於直面自已的過失,重拾漢初的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為之後西漢極盛之世的孝宣中興奠定了基礎,可謂善始善終。

  • 2 # 周朝文DMU

    秦始皇功不可沒,功絕對大於過。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只是因為對處罰人來說是殘暴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是歷史往往這樣,因為激烈的開拓,所以會留下後患,因為激烈的改革,所以出現利益得失,所以有大量的反對者。如果沒有秦皇統一的陣痛,那麼後來割據紛爭,不得安寧,死傷人會有多少呢?

    漢武帝是卓越貢獻的 皇帝。漢武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裡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

  • 3 # 玳玖

    十分有幸的回答這個問題。說起秦始皇和漢武帝,人們通常把他們並稱在一起,這是為什麼了?接下來我們簡單的探討一下兩位皇帝。

    秦始皇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籓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雖然很殘暴,但對中國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也是前無古人的.1、國家統一後,如何管理龐大的國家呢?秦始皇首先建立了他級管理體制,雖經2000多年的變更,但萬變不離其宗.2、統一貨幣,並將鑄幣權力上收,歸國家統一管理.3、統一計量單位,包括重量、長度等.4、統一文字. 5.修築長城抵禦外敵

    漢武帝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漢書·武帝紀贊》

    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從此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此後歷朝歷代沿用多年。

  • 4 # 追夢者讀歷史

    秦始皇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1.使的國家大一統,為如何統治如此大的國家建立立他的管理體制,雖然在此後2000多年裡他的管理體制有所改變,但是所有的掌權者管理體制萬變不離其宗。

    2.統一貨幣,並將鑄幣權利國家統一管理。

    3.統一計量單位,重量、長度等。

    4.統一國家文字,統一國家政治制度和人民思想。

    5.修住長城、秦始皇陵等成為當今世界奇蹟。

    秦始皇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的。

    漢武帝

    漢武帝政治上頒行推恩令,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漢武帝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與此同時擊敗匈奴後這就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漢武帝晚年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使的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武帝下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天下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基礎。

    漢武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漢武帝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漢武帝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在滔滔的長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綿綿的山脈裡。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進烏雲的縫隙,你把夢想寫在藍天草原。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為灰燼。讓一縷縷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後的傾訴。

  • 5 # 一夫壹歷史

    兩者不是一個檔次。秦始皇以後百代尤行秦朝制。包裹漢人的疆域在他那個時代已經基本完全。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 他的諡號 武 是貶低的意思。不是開國皇帝 溢武都是有諷刺的意思裡面。他的時代開始了獨尊儒術,我們要知道這個儒是旬子的儒不上孔子孟子的儒。也就是內法外儒,中國人從此被圈養了起來。

  • 6 # 浪裡紅花一朵

    秦始皇

    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

    第一是極大程度地發展和完善了帝國體制,從戰國以來,各大學術派別在認識到統一的浪潮不可阻擋的同時,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但只有經過幾代人的實踐,到了漢武帝,儒家、法家、黃老道家終於合流,這才有宣帝口中的“漢家制度”,影響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第二是對外反擊匈奴,找到了解決北部邊患的正確方針(到東漢竇憲北伐終於徹底解決北匈奴)。外事四夷,擴充套件了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

    秦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統一帝國,無論對內對外,都無先例可循,這就更顯出了秦皇漢武作為開創者的難能可貴。

    “雄才大略”四個字作為評語,再合適不過。

  • 7 # 知無為而有益

    秦皇漢武歷史上常常被一塊提起,二人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說是一類人。

    不可否認,從正面上講,二人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深遠。

    但是客觀上講,二人的確有許多相同的之處。

    秦皇漢武二人都為強化思想專制,不遺餘力。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秦皇漢武二人都追求個人享受,大修宮殿,追求長生不老,當然都是沒有結果的,浪費感情,浪費錢財而已。

    秦皇漢武二人都窮兵黷武,征伐四方嚴刑酷法,濫用民力,秦始皇把大秦的國力耗盡,漢武帝把文景之治積聚的財富,揮霍一空。

    所以秦始皇駕崩,秦國隨之崩潰,曾經不可一世,橫掃六國,強大無比的大秦帝國,僅僅存在十四年。

    漢武帝則比較幸運,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光評價他說"有亡秦之失 ,而無亡秦之禍。"

    原因是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留下了充實的國庫,同時晚年的漢武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專門下了"罪己詔"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從這幾點看秦始皇,漢武帝還真是一類人,個人功績是偉大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個人的過失也是明顯的。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 8 # 歲月奇聞

    首先說明得一點這兩位皇帝都是我們中國發展歷史上著名的統治者,而他們進行統治時期的中國都是世界上頂尖的存在。但要把兩個人拿來比照的話,漢武帝是遠遠不如秦始皇的。要從政治和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皇帝的總體評價。

    1.首先在政治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進行統一發展中國,隨即開始不斷完善政制。在中心和地方關係上,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廢分封,設郡縣。 縣制標誌著官僚政治的開始,從此地方不再由世襲貴族統治,而是由皇帝控制官員,從縣衛到縣令,都由皇帝任免,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郡縣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直在使用。而在中國朝廷上,秦始皇設皇帝尊號,自稱朕,掌玉璽,這都是一個皇帝透過專用,加強了自己皇權的獨尊主義地位。他還成立了三公九卿制,權力的分離三公,將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九卿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在國家發展大事上,秦朝不斷進行朝議,這樣可以集思廣益,避免決策專斷帶來的失誤。 同時,宰相有權規勸皇帝的指示,以避免皇帝的決策錯誤。一般可以認為國家監察管理制度也起源於秦始皇,他設定進行監察大夫,相當於副丞相,作用是監察百官,同時也是制約丞相。在治國理念,秦始皇重用法家,這有利於形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也是秦朝的惡法的原因。 漢武帝繼位的時間漢代面對嚴重的王國問題,劉邦建國時分封了一些諸侯國,它們是國中之國,對漢朝威脅很大。漢景帝時迸發的七王之亂,迫使漢景帝誅殺晁錯,漢景帝顏面盡失。漢武帝透過吸取經驗教訓,推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國技術實力。 加強了中央集權。

    2.軍隊方面;秦始皇北築長城阻止了來犯的匈奴人。漢武帝統治時期就顯得非常被動。對匈奴作戰始終認為沒有一個戰略性戰果,匈奴依然年年來剽掠,這一發展情況直到匈奴內戰,南匈奴呼邪王投靠漢朝才有所提高改善,可以明顯看出,漢朝軍事經濟實力方面已經成為不能像秦朝一樣凌駕鄰國了。在西域,漢武帝征服了烏孫,獲得了少量良馬,這也是霍去病衛青可以或許遠征匈奴的原因。因為漢武帝厭戰,他不滿足於戍守長城,經常派兵深入大漠,最終導致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財富被揮霍一空,而且甚至沒有達到秦始皇防守長城帶來的效益。

    3.經濟上;秦始皇統一了六種貨幣,統一了測量和測量,以及車輪間距和道路距離,甚至是田埂方位,全方位修復了奔騰的道路,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人們不得不佩服皇帝的驚人遠見。然而,秦始皇,將秦重農抑商政策,在全國範圍內,自商周中國繁榮的商品經濟逐漸枯萎。 漢武帝透過設定五銖錢,廢除諸侯國貨幣,加強了中國經濟管理控制。同時規定,政府辦鹽鐵,大部分牢牢掌握在法院手中貿易,增加國庫收入。

    4.文化上;由於中國秦始皇推崇法家,對其他經濟學派特別是我們作為研究蔚然大宗的儒教大肆進行打壓,同時也是秦始皇推行愚民教育政策,思想政治專制,出現了焚書坑儒事件,這對實現中華民族文化是一次毀滅性災難,諸子百家著作多被焚燬。秦始皇和漢武帝同樣發起過文字獄。 漢武帝時代改變了漢初的黃老思維,藉由董仲舒改革儒學,形成了外儒內法的統治理念。

    但董仲舒主張驅逐100所學校,僅尊重儒學,也不利於多元文化的發展。漢武帝的統治,帝國學院的蓬勃發展,許多學者成為統治階級,這有利於貴族的影響,但也有在推動中國的社會氛圍很好的作用。中國傳統禮儀之邦的由來以及一般可以認為是在漢武帝之後。但董仲舒三綱五常還主張人民千百年來的思想桎梏,很難思想根源進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逐步保守和落後。總結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頗有才能的皇帝,始皇帝殺伐定奪,深謀遠慮,但過於暴戾,武皇帝則襟懷大概馬虎,氣吞山河,聲揚了天國神威,同時也有多疑殘忍的一面但瑕不掩瑜,漢武帝仍然是一個民族英雄,他所表現的氣節是很正面的。

  • 9 # 使用者911645833750

    值得千秋歌頌偉大皇帝/評價

    是不負責的/憑什麼去評價/安雀那知鴻鵠之志/如果自己是這兩位皇帝能做到的是什麼?

  • 10 # 紅塵未覺

    一、秦始皇:

    1.廢封建,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政令的傳達和國家實力的發展。

    2.統一天下的“度”、“量”、“衡”及行車的軌與文字——提供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極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貿易交流,也為中華民族史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驅逐匈奴,收取如今的河套這一帶地區——擴大國家疆域,為如今的國家版圖奠定了基礎。

    4.略取南越,置南海(廣東)、桂林(廣西)、象(越南)三郡——擴大國家疆域,為如今的國家版圖奠定了基礎。

    5.焚書坑儒——毀滅了文化,摧殘了知識分子,禁錮了思想,造成了知識倒退。

    6.修建長城與阿房宮——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7.自推“終始五德之數”,在本已野蠻的刑法上加嚴,實施嚴刑峻法——民眾百姓更加手足無措

    由上可知,秦始皇是一位在文治武功有一定建樹但奢侈暴虐的皇帝,秦皇朝也正因為他的奢侈暴虐而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二、漢武帝:

    1.征服匃奴——解除北方強勢民族的威脅,保障了國家安全。

    2.交通西域——解除匈奴威脅的努力之一,促進漢朝的商業繁榮與與各國的文化交流。

    3.收服朝鮮——解除外族威脅,擴大國家疆域。

    4.攻打閩粵南越和西南夷——統一中國本部

    5.募民入奴婢,得以“終身復”,其本來是“郎”的,就再增加爵秩。後來又命民“買爵”,“贖禁錮”,“免贓罪”,特置“武功爵”十七級賣給百姓。

    6.用齊的大鹽商東郭咸陽、南陽大冶孔僅管鹽鐵。鐵器皆歸官鑄,製鹽的,都得用官發的器具。

    7.算緡錢舟車。做賣買,放利息的人,有資本二千個錢,出一算;一百二十個錢。做手藝的人,有資本四千個錢,出一算;有軺車的人出一算;商賈有軺車的出兩算;船長五丈以上出一算。

    8.置均輸。用洛陽賈人子桑弘羊做大農丞,又代孔僅等儘管天下鹽鐵。桑弘羊想了一個法子,叫各處地方把本地的“出口貨”做“貢品”,官卻把他販賣到別處。

    9.改錢法

    10.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我國幾千年來的思想主流。

    由上可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同樣頗為可觀但做事卻不太“經濟”的皇帝,通常一個錢能做的事,他要花十個八個。東漢前兩位皇帝70年的積畜,在他手裡掃地以盡,把社會經濟搞的紛亂異常。

    國家的武功,是國力擴張自然的結果,並非一二人所能為。不管是秦皇還是漢武,他們的軍事成就都是建立在積累國家幾代實力的基礎之上的,沒必要過於吹捧。

  • 11 # 摩羯阿超

    始皇沒有想做什麼豐功偉績,做的事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統一貨幣,統一計量,統一文字,這些都是統治所必需的,一個國家的文字計量貨幣自然要統一,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會這麼幹,這要算“功績”,有點勉強,最多不過是歷史責任。而長城是為了自己的領土不被異族人侵略,郡縣制很科學但是不過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權而已。相比之下令人欽佩的倒是滅六國的雄心壯志。

    說到底,秦始皇這些維護統治的做法只不過在後代人眼裡成了豐功偉績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朝代,不知道你會不會有豐功偉績的想法,下面兩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徵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定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徵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徵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徵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可見常年的徵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徵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專案,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徵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徵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徵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徵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徵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徵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徵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徵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徵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徵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徵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準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臺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物件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而遷入琅邪臺、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徵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供應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政府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供應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透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鐘相當六斛(石)四鬥,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鬥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應標準很低,要供應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徵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徵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

  • 12 # Arguszhu

    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沒有幾位,但秦始皇和漢武帝赫赫在列。他們都是偉大的君王,都彰顯了無邊的武力值,後人總是把他們合稱在一起稱為“秦皇漢武”。那麼我們如何評價他們呢?

    雞鳴白鶴先說說他們的共性: 其一,他們都是以武力安天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漢武帝以武拒匈奴,鑿開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其二,他們知人善任,善用人才。秦始皇任用王翦、蒙恬等開疆拓土;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力拒匈奴。

    其三,他們加強中央集權,專制學術。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獨尊法家,設立“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漢武帝為削弱封王權利實行“推恩令”加強皇權,聽從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四,他們改造水利,防止水患。秦始皇為溝通湘江和灕江修建“靈渠”,至今獲利;漢武帝治理黃河水患造福於民!

    其五,他們崇信方術,迷求長生。

    雞鳴白鶴認為偉大的君王建立偉大的功勳都是一樣的,秦始皇和漢武帝的不同是:

    (1)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制度,漢武帝延續並改良了國家的機制。

    (2)由於秦始皇嚴峻苛法和皇陵的修建使得矛盾不斷,烽煙四起,導致秦至二世而亡;漢武帝雖有窮兵黷武,“巫蠱之亂”但國之結構完整,國祚得以延續。

  • 13 # 大國海疆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中華民族最大的功績,就是政治制度與開疆拓土的大統一。

    一、秦始皇。

    1.政治上制定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為日後漫長的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統治奠定了基礎。

    2.疆域上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北越,為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廣闊的疆域基礎。

    3.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

    4.作為“暴君”,秦始皇的罵名,是在天下歷經春秋和戰國五百多年戰亂、民不聊生之際,還自掘墳墓,大興土木,修建長城,對抗匈奴。這些極大加重了人民賦稅徭役。

    二、漢武帝。

    1.漢乘秦制。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傑出帝王代表之一,不僅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還對西域影響至深,並由此真正面對世界,對整個東方史具有重要意義。

    2.《淮南子》《史記》是漢武帝時期兩大文化豐碑。

    3.漢武帝也絕非完人,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罪,下了“罪己詔”,也不失為鼎盛之世君王敢作敢當之為。

    結論:評價一代歷史人物功過是非,必須站在歷史觀的角度,清晰認識到所處時代複雜的社會背景和因素,既要看到“功”,也要知其“過”,更不能以偏概全。

  • 14 # O_o假裝忘記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句詞句點評了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幾個最為傑出的皇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被稱為封建王朝千古一帝秦皇、漢武。

    秦始皇嬴政,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王翦,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黃,功高五帝,於是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晚年,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要是沒有秦始皇的話,今天的中國格局就跟現在到歐洲相似,有很多個國家,故被稱為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漢武帝劉徹,漢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晚年的漢武帝任用李廣利多次遠征大宛,士卒傷亡慘重,徵和二年巫蠱之禍、徵和三年李廣利降匈奴,徵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將注意力轉向“富民”。

    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漢武帝的一生,對外開疆拓土,打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空前的擴大中華民族的影響力,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很多都跟漢這個字息息相關,比如說中國人被稱為漢人,中國字被稱為漢字等等。對內頒佈實施推恩令,大幅度削弱諸侯國的影響力,加強中央集權。

    所以說,漢武帝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最主要的人,漢武帝被稱為千古一帝,也是實至名歸。

  • 15 # 唯一的知新

    秦始皇他作為第一個始皇帝,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後期的經濟文化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晚年,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他大肆建造宮殿陵墓,如阿房宮、秦皇陵,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社稷,萬年永固,制定了許多嚴刑峻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正是這些舉措,使他的王朝成為中國第一個短命的王朝。

    漢武帝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最主要的人,漢武帝被稱為千古一帝,漢武帝也絕非完人,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罪,下了“罪己詔”,也不失為鼎盛之世君王敢作敢當之為。

  • 16 # 巴黎此岸破碎張

    秦始皇,姓贏名政(公元前259—210),22歲正式主持朝政,先後解決了以嫪毐為代表的後黨勢力和以呂不韋為首的相黨勢力,確立了自己的權力基礎,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將,實施宏大抱負,一方面繼續實行富國強兵政策,一方面廣納賢才,厲兵秣馬,先後攻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又頒佈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開天闢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漢武帝。秦始皇結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缺乏統治經驗。雖然秦始皇是一位縱橫捭閹叱吒風雲的人物,開創了中華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的壽命卻過於短暫,只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中的第二帝國。這個帝國創生於農民起義。其創業君主劉邦是一個出身草莽行跡近乎無賴與遊俠(黑社會領袖)之間的邊緣人物。由於一種政治和階級的包容性,他的集團具有較為寬泛的社會基礎,乘動亂紛爭之際,終於取得全國政權。但這個新皇朝幾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識形態的任何正統性。因此這個帝國在開創之初就陷入了極端不穩定之中。自高帝、呂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間,內部變亂不斷。外部則匈奴交侵,社會深隱危機之中。直到漢武帝的降生,這位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為這個皇朝開闢了嶄新的局面。

    漢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規劃制度,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制與財政,決戰匈奴,拓展外交,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直到清皇朝兩千年間的中國君主法憲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正規化

  • 17 # 回首那段歷史

    我認為秦始皇的功績卓著,他最大的貢獻是結束了邦國政治,建立了帝國制度,即開創了皇帝和三公九卿制度,並實行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但是由於嚴苛峻法,大興土木,征戰不停,追求長生最終導致秦短命而亡,秦始皇應該對秦的滅亡負最大責人。秦始皇是過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千古一帝。漢武帝在位時間很長,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對外戰爭,因此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疆域,這是他最大的功績;其次漢武帝開闢了絲綢之路,這是他的另一偉大功績。但是因為他長年征戰,導致國家經濟困頓,民生凋敝,好在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國家休養生息創造了條件。

  • 18 # 筆麗瑬

    評價這兩位皇帝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大概有分類法、分期法、階級原則法、歷史原則法,並注意在這些方法中貫穿一分為二的原則,看歷史人物的功過,客觀公正去評價歷史人物。

    分類法,就是把歷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蹟,按類別歸納評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蹟大多適用此法。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方面。

    分期法,即把歷史人物的活動,納入相應的歷史時期加以評價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適用此法。古代類似唐玄宗這樣,前後反差比較大的人物,也適用此法。

    階級原則,簡言之,在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為,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他們反抗殘暴統治的精神,激勵了後世人民。剝削的一方,我們自然要反對。如果皇帝總是剝削人民,那在評價時,分數自然會很低。

    歷史原則,就是避免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價歷史人物,而是要站在歷史人物的時代,用他那個時代的眼光去評價,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也就是一些現代人才能辦到的要求。

    鑑於這兩位皇帝的事蹟實在是太多,功過都很明顯,本文只舉其中一種方法——分類法,進行分析評價。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此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文字,從而使各地的人都能暢通交流,也有利於政令的傳達;統一貨幣、便於各地區經濟往來,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軌,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影響至今;修築長城,北擊匈奴,部分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有利於農耕經濟的穩定發展;又焚書坑儒,控制人民思想,造成社會恐怖,文化發展受影響;大規模徵發人民服徭役和兵役,農業發展受到影響;刑法特別殘酷,一人有罪,全族受罰……

    漢武帝實現西漢王朝的大一統,政治上實行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的問題,鞏固了大一統;思想上獨尊儒術,統一的思想,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確立,影響深遠;北擊敗匈奴,讓匈奴西遷,深刻影響了世界的局面;但他統治後期,受小人影響,逼死了皇后和自己的太子,還窮兵黷武,一生基本上都在與匈奴作戰,勞民傷財……

    總之,評價歷史人物,要用多種方法,儘量去客觀公正評價,一分為二看到歷史人物對歷史有推動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們剝削壓迫人民的一面。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好惡,或者是現在的標準去要求、評價古人。

    我是@小墨筆記

  • 19 # 思淵默言

    兩個皇帝在很多方面都有很相似的地方:性格都比較強勢,行為處事都一直及其強硬,一個焚書坑儒而另一個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兩個事件也是歷史教材上講述中國歷史文化的典型範

    例。至於如何評價,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首先我們來看秦始皇,秦始皇幾大重要功績:1.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 2.秦朝這一多民族的國家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因為秦朝把我國的版圖基本輪廓確定下來,後世幾代幾朝不論擴張領土或者是領土缺失,但基本輪廓保持下來,這樣就確定了我們國家肯定會在這個地區成為大國。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一功績帶來的影響同上,因為這些的統一,給我們國家帶來了文化的統一。如果說上面是國土範圍的統一,這個則是精神上的統一。4.構建長城,抵禦外族。雖然長城的修建給千千萬萬的家庭帶來了災難,但是在建造能力不足的古代,完成這樣的壯舉就已經是奇蹟了,總體而言無疑是利大於弊的,更重要的是長城成為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讓中原地區得以穩定的延續下去。不能否認秦始皇暴戾的一方面,但不能由此就磨滅他的功績。

    接下來是漢武帝。無疑,漢武帝兩大功績一內一外:內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多人認為這是導致我們文化不再能夠百家爭鳴的原因,但是要想好好統治一個大一統且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沒有統一一致的治國思想是不可能的,並且所謂的獨尊儒家其實就是給了儒學一個地位,至於士大夫們的思想,儒學為主但也有法家為輔。而對外則是依靠霍去病和衛青兩大名將,征討匈奴,將邊境問題在漢武一朝徹底解決,匈奴終漢一代都沒有掀起像高祖白登一般的進攻浪潮。武帝末年也有巫蠱之禍這樣亂世之舉,但有一個基本常識就是凡事獨裁統治者,一旦晚年,昏庸舉動不可避免的層出不窮,唐太宗晚年不也是服用丹藥,兒子相殘,玄宗統治末期更是發生安史之亂,不再有開元之盛。不能以統治晚期之過失否定其彪炳史冊的壯舉。

  • 20 # 越人之歌

    秦鬼子侵略百越族群國家地區,屠越人,侵佔越人家園與土地。

    秦鬼子頭頭還是個暴君,大屠殖民地上的難民們,無人性,慘無人道!並推出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強盜邏輯,使被侵略的地區文化、文物被慘遭毀滅!並用外來異族撈種文化在殖民地上洗腦、同化土著越人後裔做奴才,越人的文明被秦鬼子盜成了是自己的文明!

    苦難的越人千年滄桑血淚史~被秦鬼子後代寫的歷史書用一句“統一”美化洗白就飄過了。導致現在很多越人後裔們亂跪祖宗、認賊作父、不倫不類!有奶便是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用一段文字寫一篇短篇小說?字數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