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宋君甫書生
-
2 # O態總裁
宋尚文,文人當道,什麼對聯都是宋朝來的,比武招親不是比武是比才,文人誤國,應練就文武雙全留給自用!一可防身二可鍛鍊身體!胡|嚼蠻纏從小改良
-
3 # 最強大的我們
就是試圖在經濟上改變宋朝。當向題目問的為什麼不從軍事上改變呢?這就要從宋朝建立初開始說起。
我們熟悉的宋太祖趙匡胤是金袍加身才當的皇帝。當然他也害怕別人被金堂加身去搶奪皇位。
所以他就杯酒釋兵權,將軍中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還立下了重文輕武的規矩。 當然有利就有弊。雖然宋朝的經濟發展的特別好。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時宋朝的對手也是相當強大。
先不說強大的遼朝金朝,蒙古軍隊就相當於戰爭機器。雖說宋朝軍民頑強抵抗,但還是寡不敵眾。蒙古軍隊的強大,甚至打到了歐洲,可見他的戰鬥力之強。所以說不是宋朝不改革,而是制度在那。
還有對手也是相當強大的。宋朝沒有能力去改變軍隊的變化。但是其實是有特例的。比如說岳飛的岳家軍,這個軍隊也是相當勇猛的。岳家軍連連擊退金朝的軍隊。其軍事實力也是相當強大的。
-
4 # 劉樹徵律師
宋朝對外戰爭,這個題目實在是太大,概括地看,宋朝對外戰爭主要是對遼國戰爭,對西夏戰爭,對金國戰爭,對蒙古戰爭,也有對越南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有敗也有勝,不能將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到軍事政治體制上去,其實有許多軍事失敗是戰略或戰術方面的,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
-
5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因為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怕手握兵權的武將同樣用《黃袍加身》奪取皇位,後來用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兵權,所以對外戰爭會接連失敗。
-
6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宋朝對外戰爭接連失敗、但軍事制度並沒有問題。
一:宋朝軍事實力看似很弱、並非軍事制度而在於政治制度“重文抑武”國家政治制度。
二;改革軍事制度必然動搖宋朝國本、阻力太大。
三;宋朝軍事制度本身沒有問題、軍事實力較弱不單單是軍事問題、和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文制度密不可分。
-
7 # 螞蟻歷史觀
1.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黃袍加身”做的皇帝,防止武將做大是他最注重的事情,因此各項制度的建立也圍繞此進行。宋朝的軍事制度為樞密院-三衙制度。樞密院為最高的軍事管理機構,又稱西府,長官由文官擔任。這就確定了宋朝以文制武的國策。
2.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相對於北方的遼、金、西夏來說具有絕對的優勢。因戰爭失利導致的賠款,對宋朝並不能造成多大的負擔,相反透過經濟手段還能再賺回來,因此對於宋朝統治者來說壓力不大。
3.由於以文治武的國策,導致宋朝武人地位低下,並且由於宋朝實行的是流民充軍的政策,導致軍隊人數不斷增加,但戰鬥力持續下滑。
4.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宋朝失去了養馬地和北方防守屏障,也是宋朝軍事失利的重大原因。
-
8 # 得道歷史
北宋王安石變法就改革過軍事制度,最後變法失敗了制度也未推行。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弱,是其重文輕武所導致的,這是祖宗之法不容改變。
因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武將,他透過軍事政變,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而登皇位。所以為防止武將政變,北宋開國之初便定下了重文輕武的不成文規定。
-
9 # 史爭朝夕
人筆記《避暑漫抄》中記載: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鐫立了一塊七八尺高的石碑,名為“誓碑”規定,春秋廟祭及新天子即位,參拜列祖列宗後,禮官要恭請皇帝恭讀誓詞。由於儀式神秘,除皇帝外誰也不知道誓詞內容,直到金兵攻佔開封后,太廟遭洗劫,碑文才流傳於世。碑文內容有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處以刑罰,縱然犯謀逆大罪,只可賜獄中自盡,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鑑於晚唐、五代的教訓,太祖立宋後,剝奪大將軍權,削弱藩鎮,重用文臣,將重文抑武定為國策。趙匡胤甚至對趙普說:文臣擔任地方長官,最多不過貪腐些錢財,沒有打打殺殺的膽子,危害不及武將十分之一。
武將地位日漸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將擔任樞密院長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趙禎時,樞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為屢立軍功,仁宗準備提拔他為樞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對。後來狄青平定西南儂智高叛亂,被擢拔為樞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離奇說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經常發出奇光,與梁太祖朱溫稱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終於出罷陳州,不就便鬱鬱而終。
像狄青這樣的家喻戶曉的大英雄朝內都有攻訐,使其抑鬱而終。如果有人提出更改朝廷制度,更改兵制。想必必然招來更大的攻訐。更嚴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國策的激勵下,宋人甚至認為,即使統率三軍,恢復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狀元。
-
10 # jinlixu357kb
家天下的環境下,宋太祖的祖訓祖制遺傳基因所致。後世皇帝與臣工不敢改,改了便是離經判道對不起列祖列宗。天下百姓水深火熱與皇權何干?反之皇室社稷興亡又與天下黎民何干?互不支援離心離德不亡是天理難容。
-
11 # 東方京川
宋朝對外戰爭接連失敗,其軍事制度沒有問題,主要是宋朝“重文抑武”
政治制度,如果要改革軍事制度,就會動搖政府,阻力太大。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問題指的應該是北宋王朝,因為南宋王朝在備戰應敵方面抓得很緊。那麼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在北宋王朝的中後期,為什麼明知其軍事政策失當,但卻為何不願做出改變呢?
一、有所破才能有所立!只有北宋王朝統治者敢有打破常規,才能做出重大政策調整。然而如果要對執行已久的舊政實行改革,就必須要觸及到既得利益集團,而這就必將引起他們的激烈反彈。因此北宋統治者們為了維繫自己的統治穩固,就不敢輕易做出重大改變。
二、祖制家法的約束!北宋王朝建立在五代殘唐的廢墟上,做為那個時代的親歷者,無論是宋太祖還是宋太宗,都對那個時代的混亂和悲慘場面,有著深刻的領悟。因為造成混亂與悲慘的根源,正是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又因為實力的膨脹,誘發了他們的政治野心。
所以,在北宋王朝建立後,統治者才寧肯矯枉過正,犧牲掉軍事實力的發展與提高,也要極力抬高文臣勢力,以便借用文臣的力量打壓武將的做大,並且設計了一整套制度用以防範武將擁兵自重。
這套制度實行的太久了,各種利益集團依附於這套制度的時間也太長了。因此在天長日久之後,便已經由制度演變成了不容改變的“天條”!誰想改變“天條”,誰就會被硑得頭破血流。
而且北宋王朝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做區域性改良,可是范仲淹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不是都失敗了嗎?而這還只是試圖進行區域性的小修小補,但卻依然在反對派的打壓之下失敗了!倘若要從根本上糾正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天條”,那就將帶來顛覆性的衝擊!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而北宋王朝後期的統治者,卻不是宋太祖那樣的英明君主,所以他們是既無膽量又無決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的!
-
13 # 歷史飛揚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其存在的320年間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無數的文明成果,是繼漢唐之後的又一個強大政權。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度,在對外的軍事國防上,卻是極其的羸弱。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統一中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為了避免禁軍將領也黃袍加身,使得類似於陳橋兵變的歷史再次重演,他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改由文人帶兵,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都集中到中央,以防止出現唐朝方陣割據的局面。這一國策使得宋朝少有權臣豪強亂政,促進了宋朝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造成了宋朝軍事力量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屢失敗。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為什麼不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對宋朝的軍事法律思想的內容以及其當時產生的社會背景有個大致的瞭解,我們就可以得知了。
宋朝的軍事法律思想內容宋朝的統治者對於五代十國政局動盪以及武夫橫行的社會狀況有著深刻的體會,並且趙匡胤本人又是透過兵變而取得地位的,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局面再次重演,他將兵權集中到了中央政權,採用“重文抑武”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習文之風日盛,習武之風日衰。儘管宋朝經濟繁榮,但由於重文輕武的社會影響,使得宋朝的經濟實力和文明成果難以向軍事方面轉化。在兵權高度集中的法制思想指導下,派生出了許多相應的治軍思想:
內外相制,高度集中的思想。其一,宋朝初期,為了實現皇帝對軍權的絕對控制,趙匡胤“杯酒釋軍權”使得禁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又把地方精銳之兵歸轄于禁軍。其二,為了進一步限制將領的權利,宋政府還制定了“更戍法”,造成在戰場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其三,宋代皇帝還有直接干預軍事專案的臨時佈陣指揮權,當遇到戰事時,由皇帝親自授予方略作戰圖。宋太祖趙匡胤當政時期,他親自授予作戰圖,在作戰中,宋軍還取得過勝利;但在後面的歷黃曆代中,皇帝大多久居於深宮,對於軍事戰略部署毫無經驗,這就使得了宋軍在對外作戰中往往失利。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思想。可以說,宋朝的統治者從宋太祖開始,對於帶兵打仗將變得極大的猜忌,他們往往將將領從心理上便將他們放在未來會犯上作亂、謀反篡位的位置上。所以,在軍事人才的考選制度上,重科舉而輕軍功,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當兵的職業自豪感。而且,這就造成了真正有頭腦有軍事才幹的人往往不受重用,鬱郁不得志。軍事統帥權與軍事司法權相分離,皇權置於司法權之上的思想。“敕”在宋朝的運用極為頻繁,並且,在宋代具有極高的法律效力。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確立“以敕代律”被北宋歷代帝王沿襲,敕便成為了皇帝個人意志專斷的法律工具,造成了宋末法律制度極其混亂的局面。重視武器裝備立法的思想。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宋朝時期在戰場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火藥在軍事上的運用,給宋代的軍隊建設和戰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此時,統治者開始禁令中國的火器不準流入敵方的早期禁令。軍事立法貫徹“禮”的原則的思想。自宋太祖登基開始,他就親自主持制定了各級軍職上下屬絕對階級關係,也就是說上級軍官可以隨意的凌辱士兵,而被凌辱計程車兵不能有任何的反抗,就連上告都要被判刑。宋朝十分的注重儒學的發展與復興,並在這一時期儒學完成了哲學化的過程。並且,儒學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主導了宋朝政治的政策制定。而宋朝軍事法律思想的形成,與其所在的社會環境以及文化氛圍有著莫大的關係,這也與宋朝軍事改革得不得支援有這極大關聯。宋朝軍事法律思想產生的社會環境。宋朝是我國曆史上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可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馬克思曾經說過:
“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能表明和記載經濟關係的要求而已 。”也就是說,法律是社會與經濟條件的產物,而立法者只是法律的表述者。而從上面的宋朝的軍事法律思想來看,宋朝的軍事法律思想主要傾向於“強枝弱幹”,他們認為邊境的紛爭不足以為患,主要是要“安內”時時刻刻的防著自己人。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宋朝便採取“守內虛外”的策略,國家的軍隊對於外族的侵擾可以說只是一種消極防禦。
再者,宋朝的經濟十分的繁榮,用財物來換取和平的思想,是趙宋開國以來處理對外關係的主導思想。在對外的戰爭中,宋朝政府多次與敵國簽訂合約,以此來換取相當時期的和平,然而統治者卻沒有利用這段時間總結教訓。在戰爭中,及時宋朝佔領了優勢,統治者也會率先考慮求和,用大量的歲貢換取短期的安逸。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簽訂拉開了宋王朝義和的歷史。隨著議和次數的增加,雖然給宋王朝換取了短暫的和平,但是這也使得宋王朝的弱點暴露在了敵人的目光之下,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野心。宋高宗時,岳飛北伐中原。中原大有被收復之勢,但是在這種情形之下,高宗卻聽信於秦檜之言,命令岳飛班師回朝,從而喪失了收復中原的時機。為了求和,宋朝竟答應了金殺岳飛的條件。
向著戰敗而求和,今則戰勝而求和矣!曏者戰敗而棄地,今則戰勝而棄地矣!——《大事記》呂中防範武臣是宋朝政治的重要特點,也是其弱點,在一次次的求和之中,宋朝羸弱的軍事力量長期暴露在了敵人的面前。那麼,宋朝為什麼不進行軍事改革?其實也不是沒改,也改革了!只是改革的中心沒到點上,其中心主幹——強幹弱枝也沒變,加上變法失敗,反而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更為繁重的賦稅,失去了民心。
我們也來講講王安石在軍事上的變法。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至公元1077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革新。其中“將兵法”和“保馬法”是王安石軍事變法中的重要內容。
“將兵法”增強了兵官素質。變法以前,宋朝主要採用“更戍法”,同時,如果遇到天災人禍,北宋王朝則廣招流民入伍,企圖達到“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的目的。但是這些流民加入隊伍,只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並沒有過多的從提高戰鬥力上考慮。而“將兵法”代替“更戍法”之後,淘汰了軍隊中的老弱病殘,精簡了隊伍,縮減了軍隊開支。最後,規定有作戰經驗和有才能的人才可以擔任“將官”“副將”,這就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兵法”的推行,也達到了一定的“強兵”目的,節省了軍隊開支。“保馬法”增強兵力,並節省了政府開支。宋朝的軍馬原先是依靠政府的牧監飼養,不僅價格高昂,還不能滿足需求。在宋朝與北方民族政權的作戰中,宋朝騎兵遠遠不能與之相比。“保馬法”的推行,節省了政府的開支,並且大大的降低了馬的死亡率,提高了馬的質量,加強了宋朝的軍事力量。熙寧六年(公元1072年)八月頒佈的養馬法規定:凡五路義勇保甲願養馬的,每戶一匹,富戶可養二匹,政府給予監馬或給錢自行購買。開封府地區總數不超過3千匹;五路各不超過5千匹。開封府養馬免除每年的“體量草250束,加給予錢布”,五路養馬戶則免除每年的折變緣納錢。三等以上的戶,每十戶為一保,馬死後由養馬戶獨自賠償;四五等戶十戶為一社,馬死後由全社共同賠償馬價的半數;每年檢查一次馬的肥瘠情況;並規定除了保甲乘馬“襲逐盜賊外”,乘馬不得超過三百里。王安石變法中所推行的“將兵法”和“保馬法”,不僅增強了軍兵的素質、節省了軍隊開支,在一定意義上,還增強了宋朝的軍隊實力。但是,這次改革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所以宋朝在與外族的戰爭中依舊難以得利。
小結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雖以武力征服天下,卻“崇尚斯文”,重文而抑武。在軍事政策的制定上,可以說是相當的保守和落後。宋太祖趙匡胤在先主屍骨未寒之時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政權,這在他的內心留下了揮之不去陰影,所以歷代宋朝統治者時刻提防著趙氏皇權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結局,他們將帶兵打仗的將領都看成是會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這種保守的心理狀態,使得了宋朝的軍事力量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和提高,最終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宋朝的軍事力量羸弱,卻無法的到根本性的改變對於我們現在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其一,從經濟繁榮與國防安全的關係來看,宋朝經濟繁榮,但是軍事力量薄弱,在議和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斷送了大宋江山。可見,富國不必然可以帶來強兵,但是強大的國防力量一定是富國的保障。
其二,從和平的願望與軍事力量的關係來看,宋朝以財物換取和平,卻一步步激發了外族的侵略野心,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一切的和平都是泡沫,最終落得個和平沒有,滅國倒是來了。所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
14 # 歷史評說
中國歷史上的宋朝是繼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宋朝是一個特別富庶的朝代,如果明朝末年能有宋朝的財政實力,大明朝必不至亡於異族之手。
但是趙宋王朝有了錢,國防實力卻不強,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當然,這和他的對手過於強大也有關係。北宋時期的主要敵人是遼朝,遼朝是一個封建化程度很高的帝國,遠非漢時匈奴秦時突厥可比。
南宋面對的蒙古帝國,更是天降煞星,蒙古人靠著弓馬嫻熟,幾乎橫掃整個歐亞大陸。宋朝的敵人雖然異常強大,但是依然無法掩蓋宋代軍事上的孱弱,這個帝國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註定了先天不足。
宋朝是後周時期的武將趙匡胤,在禁軍的擁立下,建立起來的帝國。由於自己的皇位是透過非正常手段謀取得到的,趙匡胤上位之後,盡力收攏自己那些老同事手中的兵權,避免在自己百年之後再整出一出大宋版本的陳橋兵變。
在杯酒釋兵權之後,諸位在軍中享有盛名的老將紛紛退居二線,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年輕將領,這些軍官的威望較低,暫時不會有謀反之虞。同時,在對外戰爭中,改由文人帶兵,並將各地節度使權利虛化,君權與財政大全全部收攏。
宋朝時期的節度使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只能向唐朝的同行投去,豔羨的眼光。不僅如此,宋朝皇帝還破天荒的搞出了陣圖,在作戰開始之前,皇帝就會面授機宜,佈置戰術打法。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英雄皇帝,打仗是他的老本行。在趙匡胤時代,宋軍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在趙匡胤之後的皇帝都生長在深宮大院,對於軍事完全沒有概念,頂多就是一個軍迷愛好者,這樣一個外行指導內行,宋軍焉有不敗之理?
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屢屢失利,宋朝的,那些相公們為什麼不想辦法進行制度改革,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以此來保衛國家的安全呢?
很難,因為這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
宋朝是建立在殘唐五代廢墟之上的帝國,作為那個混亂年代的密切接觸者,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兩位皇帝,對於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內心充滿了忌憚。
這些擁有重兵和財權的武將,正是殘唐五代混亂之源,所以宋朝的這兩位締造者就不遺餘力的削減軍人的權利,打壓軍人的地位,以文制武,避免的軍人擁兵自重尾大不掉。
這套體系建立之後平穩運行了上百年,在這套體系的周圍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鏈,一旦要改變現行制度,就將觸及某些利益集團,使得他們的利益受到傷害,這必然會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反抗。
在地方上,也會因為反對派官員的口是心非使得好端端的政策不會得到100%的落實,一大群歪嘴和尚會把正經經都給念歪了,使得整個社會出現動盪,最後還把鍋甩給了改革派。
所以宋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維護自己統治的根基士大夫集團的支援,他們明知自己的軍事制度存在問題,但依然不敢輕易做出大的改變,只能小修小補,當個補鍋匠。
其次,由於宋朝的軍事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宋太祖,宋太宗這兩位皇帝主持建立的。一個是建立宋朝的開國皇帝,另一個是北宋諸位皇帝的直系祖宗,他們二人在整個朝堂上有特殊的地位,他們定下來的制度被稱之為祖宗家法。
在古代,中國凡是帶有祖宗二字的東西,無論與這個時代有多脫節,有多麼可笑,都是很難讓執政者下定決心去改變的。因為動不動就會飛來一頂叫做不孝的帽子扣在頭上,就算你貴為皇帝只要戴上這頂帽子,你的日子也會很難過,所以許多君主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在這兩重因素的影響之下,宋朝人明知現行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以文制武的軍事制度是宋朝軍力孱弱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是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勇氣去挑戰並置改革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等待宋朝的只能是慢慢走向滅亡。
-
15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首先,宋朝是五代十國的繼承者和後來人,面對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長達五十年的軍隊武將專政和藩鎮割據帶來的危害,宋朝自身朝野上下就有了警惕。宋朝開國皇帝趙匤胤就是依靠掌握軍權,發動政變黃袍加身登基稱帝的。
其次,是文官士大夫集團對武將軍人的忌憚和恐懼。想想五代十國時武將對文人士大夫的屠殺和掠奪,這讓文官士大夫集團想起就害怕。這樣宋朝開國皇帝趙匤胤為了皇權永固,文人士大夫為了自己的家族和階級利益,二者必然會聯合起來打壓和控制武將軍人集團。以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就是: 大宋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個國策。
如此,大宋對武將和軍隊就會出臺各種各樣的制度進行監控和壓制。並全國倡導尊重讀書人,拔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身份。而對武人和士兵採取侮辱性刺配,把罪犯,流氓充斥軍隊,大大降低了軍隊的尊嚴和榮譽感,連一個婦女都敢街上侮辱士兵是賊配軍。
大宋百年的軍事制度都是抑制武人。這是導致大宋軍隊武器先進,士兵戰鬥力非常低,屢戰屢敗最主要的原因。
一,樞密掌徵兵,調兵和後勤,三衙掌軍隊訓練。戰爭期間文臣當軍隊統帥。
宋朝為了嚴格控制武將專政,設定了很多的制度進行控制。設定樞密院掌握徵兵,調兵,後勤大權,從而杜絕了武將把軍隊私人化。又設定三衙把步兵,騎兵,禁軍分別置於三個系統管理,主要負責訓練士兵。一旦發生戰爭,宋朝派出文官作為統帥總指揮,指揮軍隊打仗,徹底杜絕了武將掌握軍隊的危險。
這樣的制度,形成武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敝端。在戰場上一旦混亂,整個軍陣很容易崩潰。而由於是文官作統帥,不會打仗的文官很容易怕死而先逃跑,結果是軍隊也逃亡,失敗難免。就是有骨氣的文臣如果不懂軍事瞎指揮,也容易因為戰略佈局,戰術佈置打敗仗。
二,宋神宗熙寧變法失敗,王安石有志難伸,抱憾終生。
宋朝軍事制度的缺陷,隨著文官士大夫的腐敗而日漸凸現不足。在和遼國,西夏,金國戰爭中,都限制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到了宋神宗趙頊繼位,開始熙寧變法改革。王安石被欲圖富國強兵的皇帝,士大夫文官推上臺。王安石雄心勃勃針對軍事制度也有改革。
王安石對軍事制度改革主要是: 一,保甲法,把農民十家為一保,農閒時集中進行軍事訓練。二,裁兵法,裁除老弱殘兵,增強軍隊戰鬥力。三,將兵法,讓軍事長官可以直接管理訓練軍隊。四,保馬法,讓全國農戶因地制宜養馬,培養戰馬,訓練騎兵。五,器監法,加強武器研發和製造,生產。
最後總結:
可是王安石針對軍事制度,軍隊的各項措施全部失敗。只有陝西路西軍一脈因為特殊情況,反保留了將兵法,讓西軍戰鬥力持續增強。其他地方都宣告失敗。因為軍隊在文官控制下,已經盤根錯節依附在士大夫們手下,形成一片片利益集團。宋神宗脆弱的君權,王安石虛弱的相權,面對強大的保守派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擊,根本不是對手。
-
16 # 當朝大學士
宋朝是繼唐朝之後的又一統一王朝。其實說是大一統也有些勉強,歷來對於王朝領土的全盛都是較上一大一統王朝來比較的。較為唐朝來講,宋朝的領土丟失不是一點半點,就連唐朝的廣袤北疆幽雲十六州,兩宋都未曾收回。所以對於兩宋時期,有一個十分標準的概述叫做:偏安一隅!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橫向對比國防力量較弱的朝代之一!也是封建王朝國防力量縱向對比較弱的朝代之一!
絕大多數的封建王朝建國伊始或者前中期都是追著北方少數民族打,而宋朝從建國開始便和北方少數民族言和,意圖購買幽雲十六州,結果是地方還沒買回來,後世之君就被少數民族追著打。其實,北宋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悲慘,只是在一派投降論調與連連和談的現實讓我們誤認為北宋一直在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北宋的軍事力量如此孱弱,那麼北宋為什麼不改良軍事制度,從而提升自己的戰鬥力呢?答案很簡單:力不從心!
北宋時期軍事改革是發生過的,比如眾人皆知的王安石變法,其中軍事方面的就有衛戍法、保甲法、保馬法等等。但是並沒有在當時社會之中發生什麼重大的作用,反而成為了奸商汙吏壓榨百姓的工具。
比如保馬法。“官養一馬,以中價率之,為錢二十七千。募民牧養,可省雜費八萬多緡。”但是在實踐之中,養馬戶並沒有按照規定減免部分賦稅。朝廷的保馬法減少了政府開支,汙吏吃了制度的回扣,百姓卻無端的增加了生活壓力。
北宋陷入了這樣的一個怪圈:一旦軍改必定牽連無辜百姓利益,朝廷鬆口之後又迴歸原樣!
為什麼北宋的軍事改革會如履薄冰、舉步維艱?根本原因:保守派的利益牽制!任何政治改革的最大障礙直接來源於利益分配問題。北宋的軍事改革牽扯出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網,涉及文臣武將眾多。他們形成了北宋軍事改革的主要障礙,歷史上常常稱之為“保守派”或者“頑固派”!。
歷史原因:“重文輕武”作為北宋王朝的長期基本國策之一,奉行幾十年之後早已經形成了一定體系,要想破壞重新樹立,那又是一番苦功夫。在軍事制度改革之一事件上,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數不勝數,在文官集團佔據主導地位的北宋朝堂,阻力很大,很難開展。
條件缺失:北宋軍事改革不能成功懂得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條件不足。這個條件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執行力度,另一方面是執行背景。執行力度的欠缺是北宋軍事改革陷入怪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著“祖宗之法,不可擅自改動”而墨守成規,改革一度喪失積極性,就連皇帝也是朝秦暮楚,信心不足。
另外一方面,執行背景很不適宜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做“不破不立”。你要想建立新的秩序,就要挑戰舊的秩序。用新秩序代替舊秩序,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很顯然,北宋中期,一片“安樂繁榮”的政治景象,沒有開國之初的百廢待興,也沒有亂世之中的軍事革命,只有一片“虛假和平”與“軍事死水”。
間接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促使北宋不太願意大力發展軍事力量 的原因,那就是北宋經濟的崛起。北宋期間,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商業交易獲得的巨大稅收成為了賠款的最強硬的後盾。北宋人的賠款是實力之內,在他們酸腐文人的心中,與其金戈鐵馬大操大辦,浪費錢財,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錢解決。說句沒骨氣的話,北宋還真的能擔得起。
結束語:綜合上述觀點,以及更多的細微觀點,共同造就了北宋軍事改革屢屢陷入泥潭的想象。試想,如果坐擁當時世界上最多陸軍的北宋能夠軍事改革成功,那還會有其他國傢什麼事情呢?【文 / 楚南青史君】
-
17 # 小蟲看歷史
吃什麼樣的虧,就長什麼樣的心眼。
宋朝對外戰爭連線失敗(其實宋太祖,宋太宗時期戰鬥力還是挺強悍的),絕不意味著北宋不重視軍事,宋朝在軍事制度的變革與創新上那叫一個操碎了心。這一切,都是基於北宋統治者對於政權被傾覆這一風險的防範。
自唐朝後期開始,一直到趙匡胤稱帝十五年後全國基本實現統一。這一百多年裡,各路諸侯像戲班子一樣,你方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但關鍵是,這不是咿咿呀呀哼戲,而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一場場廝殺。
有可能今天風風光光稱帝,到了明天項上人頭就得被別人砍去。(話說回來,趙大趙二兄弟倆不也是靠造後周柴氏的反,才起家的嘛)
這就很有意思了,這其中固然有個人能力上差異,但各路梟雄既然有能力群雄逐鹿,草包的比例怎麼想也應該不會太高。因此,另一個原因就是,湧現出的政權雖多,但仍延續唐後期中心統治乏力,藩鎮割據的四處開花的混亂局面(從會打天下,到坐天下,可是還有老鼻子的距離呢。)短暫統一併不意味著政局的穩定。武將各自為戰,手中握有極大的權力,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是導致局勢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從趙匡胤開始,北宋就豎起了非常明確的重文輕武的大旗。
北宋歷代帝王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被下面的人奪權,至於對外擴張征戰是否有力,則要讓步於政權的穩定這第一目標。
那北宋朝廷都想出了哪些措施呢:
一是經典酒局杯酒釋兵權。這是我們極為熟悉的橋段。趙匡胤以榮華富貴作為交換,智慧的,和平的,順利的收回了石守信們手中的兵權。成功避免了第二個“趙匡胤”擺他一道“陳橋兵變第二部”。(歷代君臣能這麼和平解決的可不多)
二是在制度上約束將領的權利,防止後期出現擁兵自重的人物。最為典型的是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簡而言之,就是平常管理訓練軍隊的,沒有權利調動士兵,而戰時率軍出征的,平常不負責這支部隊的日常管理。要最大程度的避免兵士只聽命於某個將領的風險。
三是堅定了建立職業化軍隊的思路。在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中北宋的“禁軍”是相當出名的一種存在。(當然了,這並不是北宋的初創,至少在唐代,維持住一定規模的常備軍的思路就比較明確了)北宋寄希望於建立強有力的禁軍隊伍,一是可以與四周的大大小小的國家相對抗,二是更可以拱衛京畿,與地方武裝形成實力上的制衡。
我們如果將北宋的這個《論預防屬下造反N點建議-軍事篇》小冊子當成模型執行的話,理論上行的通,小冊子既能防止重蹈五代十國悲劇。也沒有因噎廢食,北遼,西夏,吐蕃來做客的時候好歹也能把客人給請出去,但假想畢竟不是實際操作,最大的難度其實還是人。
而對外交戰的乏力正是這些措施的後遺症,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鬥力大打折扣,北宋禁軍這隻常備化軍隊於是越來越龐大,成為了一隻巨大的吞金獸,此外,兵員老化卻沒有合適的退出機制,嚴重的吃空餉現象進一步拉低了戰鬥力,增加兵員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的“好辦法”……(好像成了一個惡性迴圈)趙大趙二在絞盡腦汁限制武將勢力的時候,恐怕不會想到,160多年後,北宋王朝會以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靖康之恥”為這個王朝畫上一個分號,上半場,就這麼灰頭土臉的結束了。
-
18 # 思淵默言
為什麼不改革軍事制度呢?我們用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詞語來回答:積重難返!
那為什麼會積重難返呢?
因為大宋缺乏兩個因素,才導致積重難返。
我們知道,改革從來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改革的首要條件就是需要一個支援且長命的皇帝,其次需要一個強勢卻能夠團結各方勢力,願意改革的大臣。
因為只有皇帝支援,大臣才能夠在觸動各方利益的時候堅持改革,而皇帝也要長命,才能夠保持長期對大臣的支援,不然人走茶涼只能失敗。
我們看,宋朝的軍事改革具備這樣的條件嗎?
顯然沒有。
首先是皇帝的壽命問題,除了太祖太宗和仁宗以外,其他皇帝要不然就是短命,要不然就是昏庸。顯然不能夠給大臣長期的支援。
對於大宋而言,皇帝問題顯然是次要的,缺乏一個強勢且熟悉軍事情況的大臣才是大宋難以改革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宋朝是典型的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將原本就地位不高,但凡有點文化的都去做文人墨客了,熟悉軍事的武將進行改革是不現實的事情,即使是像狄青這樣從小兵一路打上樞密副使的人實在的少數。即使是這樣,狄青也不可能有地位主導軍事變革,更別提其他武將了。
那有沒有熟悉邊地情況和軍事情況的文官進行改革呢?
有是有,比如范仲淹和韓琦。
不過很可惜,他們雖然進行了一部分的軍事改革,比如范仲淹和韓琦在邊地的時候,就開始小規模的進行軍事改革。雖然范仲淹和韓琦絕對是當時的一時之選,但他們卻不是進行軍事改革的好人選。
其一,他們雖然有進行改革的地位,也熟悉邊地情況和軍事。但是他們至始至終沒有把軍事改革放在首要。
在范仲淹進入朝廷之後,改革的主體還是放在行政上。
這當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首先,當時北宋雖然和西夏處於長期的對峙和摩擦狀態,但主要還是保持相對和平的情況。雖然經歷還好水川之戰這樣的慘敗,但這對北宋並沒有大到舉國震驚,精神完全緊繃的狀況。顯然冗官問題,國家財政問題比起軍事問題更能引起舉國上下的注意。
而等到北宋末期,積重難返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吃空餉,兵不是將,將不識兵;士兵連馬都不會騎,弓都拉不開……
而等到宋徽宗時期,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軍事改革已經積重難返,一旦改革就會觸動太多人的利益。要想在這個時期改革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要有一代雄主,強勢且長命,能夠長期掌握國家政權。第二就是有跨時代意義的大臣,足以有一己之力改變歷史程序。
顯然徽欽二帝和手下大臣都不滿足這樣的條件。別說是改革了,連收成都做不到,兩個0分皇帝,要想完成改革,對他們要求太過於苛刻了。
所以終北宋一朝都沒有進行改革,前期沒有必要,中期沒有重視,後期積重難返。
-
19 # 麥穗日記
宋朝一直都想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想提高國家的軍事能力,加大國家對邊防的管控力度,北宋時期,也有一些變法力圖改變這種情況,如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都在試圖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可是都失敗了,為什麼呢?
重文抑武的國策阻礙變法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他透過陳橋兵變來發動將士,奪取唐朝政權,建立宋朝,建國之後,他透過削弱那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將軍勢力,害怕這些武將將來會像自己一樣,透過兵變奪取政權,滅亡宋朝,所以趙匡胤就削武將為節度使,並將重文抑武作為國策,讓文官去管理朝政,而不是武官。
在宋朝,武將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們去河西打仗,即使有軍事能力的,都不會被重用,而是當做一個普通的官兵對待,更有甚者,如狄青在邊疆打仗,他的軍事戰鬥能力很強,但是卻得不到重用,直到范仲淹去主持軍事了,才被范仲淹加以引導,讓他讀書滿腹經綸,而不是徒有武力打天下,後來狄青也做了一定的官職,但入宮之後卻被許多人看不起,特別是韓琦,他竟然因為一個妓女,羞辱狄青,足以見得武將的地位,真的不高。
-
20 # 玄坤文史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這樣的事情在五代十國時期,屢見不鮮,這真是因為主少國疑嗎?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和皇帝沒有掌控兵權有關。
趙匡胤上臺之後,他非常善於總結經驗,從唐末藩鎮割據研究到了五代十國群雄並立,他發現唐朝之所以天下大亂,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朝代更替那麼快,最主要還是因為統治者手中沒有掌握足夠的兵權,這才讓藩鎮,地方割據勢力有了機會作亂。
黃袍加身
這個時候趙匡胤也才當上皇帝,就在他得到這個結論後,越想心裡越不踏實,為什麼呢?因為他雖然被一群鐵哥們擁立登上了皇位,但是周世宗當年待自己也不薄啊,最後後周政權還不是被自己篡奪了,萬一以後哪天自己的這幫兄弟也來個黃袍加身,那去找誰哭啊?
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匡胤演了出杯酒釋兵權的戲,將大宋的兵權都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上,也基本上讓國家實現了穩定統一,也正是因為這個事件,確定了宋朝的政治基調,重文抑武,這不只是武官在權力上沒法和文官比,連工資都沒法和文官比。
杯酒釋兵權
和大唐時期不一樣的是,宋朝時期軍事力量的分佈是中央強,地方弱,唐朝時期,特別是在唐玄宗執政時期,皇帝熱衷於對外擴張,但是皇帝不確定對外擴張需要多少兵力,於是就讓節度使自己看著辦,中央政府有一定撥款,地方根據情況募兵,平時屯田,戰時打仗,疆域是擴張了不少,但也就導致了唐末形成了多股地方割據勢力。
到了宋朝時期,朝廷的主要兵力幾乎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上,地方官員能調動的兵力,能削減就全都削減,這樣自然就會造成地方防禦薄弱的狀況,外敵入侵時能夠長驅直入。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外敵較多的一個朝代,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什麼宋朝皇帝不願意改革軍事制度呢?
北宋疆域圖
宋朝沒有改革軍事制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宋朝建立之初,社會經歷了近百年的動亂,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宋初的社會積貧積弱,所以在宋仁宗時期,朝廷推行了慶曆新政,除了改善民生,經濟,其中還有一條修武備,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宋朝的軍事力量有所提高,對於朝廷而言,軍事改革足以防禦外敵就足夠了,但是如果涉及到給武官放權,皇帝就得掂量下這對自己的威脅了。
後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也專門對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北宋初期軍隊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將不識兵,將無常兵,這樣肯定是無法提高軍隊作戰能力的,所以王安石變法時,就將這個制度廢除了,為了讓皇帝放心,又將各地駐軍拆分為多股兵力,設定主將,副將各一名,負責日常訓練。對士兵進行分級篩選,最優秀的還是留給皇帝的禁軍,其他的再次進行分配,士兵五十歲退休,雖然這不能全面提升軍隊戰鬥力,但這也算是一個折中的做法了。
王安石
這個階段,改革軍事制度主要是為了讓部隊有足夠力量抵抗外敵,沒有人會想到北宋居然有一天會被入侵者打到國都,還把皇帝給抓了,也正因為靖康之恥的發生,在南宋時,對軍隊的限制才進一步放開,但是皇帝始終還是對武官掌握太多兵權不放心,不論是韓世忠,還是岳飛,他們一樣處處受到限制,不只是因為奸臣陷害的原因,沒有秦檜宋高宗也一樣會懷疑他們。
後來到了宋寧宗繼位後,他積極的支援抗金,任用了韓侂冑北伐金朝,這一時期宋朝的武官權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雖然這次北伐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從這一系列的事件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宋朝的軍事制度不是沒有變,也在隨著周邊環境不斷改變的,但是宋朝本身的環境就是重文抑武,即便改革軍事制度,朝廷,皇帝對武官也仍然多有防備,武官的能力也難以得到全面的施展。
宋寧宗趙擴
回覆列表
宋朝對外戰爭的失敗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一個是宋太宗時期,一個是宋徽宗宋欽宗時期,其他時間比如南宋,其實總體上還是不錯的。
徽欽二帝時期的失敗,主要原因還不是因為軍事制度問題,而是當時宦官奸臣執掌軍隊,導致軍隊不堪一擊;而宋太宗時期對契丹和對党項的失敗,也主要是他瞎指揮造成的,也可以說是軍事制度問題,他給將領的權力太小,制度過於僵硬,前線作戰的將領必須按照他的陣圖和部署去執行,沒有自由度,所以經常導致失敗。
那麼他為什麼不改呢?一是因為宋太宗這個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二是因為他不敢給武將太多的權力。因為他哥的皇位是篡權而來,他的皇位又來的不正,加上五代十國那個大背景,武將頻頻造反,很多政權都是在第二個皇帝時被武將推翻的,所以宋太宗為了不重蹈覆轍,他寧肯打敗仗也不願冒五代十國的險。
要說其他時期的軍事制度改沒改,也改過,比如范仲淹在西北主持軍政時就改過,效果很好,後來王安石也改過,效果也不錯,只不過王安石之後不多久就是宋徽宗了,一個只知道玩的皇帝,完全不關心武備,把軍隊交給童貫和高俅,導致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