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米諾

    好動、撒嬌、賴皮……做出不好的行為主要是覺得自己被忽略,孤單無趣,順便刷刷存在感嘛!

    引導孩子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有效方法之一

    1、讓孩子隨手可以拿到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

    2、塗鴉是孩子的天性,畫板和畫筆必備,隨時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3、機器人是現在孩子都喜歡動手玩具,益智且鍛鍊手腦協調。

    4、穿珠、夾豆子可以鍛鍊孩子專注力,在家工作的父母可以定製這些遊戲,孩子自己則可以用沙漏計時,並寫下記錄。

  • 2 # 思雨yp

    對想引起成人注意的寶寶,家長應該放下正在乾的事情,去關心他,照顧他,陪他玩耍,傾聽他的要求,然後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讓孩子知道成人是關心他的,使他達到心理上平衡和安慰,從而糾正搗蛋的行為。

    另外,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寶寶的行動,儘量做到防患於未然,遇事力求在事先打“預防針”,儘量以各種方式滿足他在情感上對親人的愛的渴望,讓他感受到家長雖然對他是關心和注意的,避免引發其“淘氣”行為。

  • 3 # 寧靜育兒

    家長在忙工作的時候,孩子真的會透過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吸引家長的注意。我家寶貝,也有過幾次。比如,在我寫作或者看書的時候,她會拍著我的胳膊,要求我陪他玩兒,或者故意把書扔了,甚至在找不到關注的時候,會自己一個人哭,讓我不得不打斷思路去哄她。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找幾件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讓孩子去做。平時把時間固定,告訴寶寶,在特定的時間,不可以打擾媽媽。

  • 4 # 諾雅媽咪愛育兒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家裡也出現過,因為老公工作忙,有時候回到家他還要加班,女兒因為一天沒有見到爸爸,所以老公一回到家她就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吸引老公的注意力。老公只能放下手裡的工作來陪女兒,工作只有等到女兒工作完以後再做,因此只能常常熬夜到天亮。為了不耽誤老公的工作以及不傷害孩子小小的內心,我對老公建議,家就是休息的地方,如果有工作沒有做完,可以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加班。但是工作完成以後,必須馬上回到家好好陪女兒。因此,想要處理好這個問題,就是不要讓工作出現在家裡,家就是陪伴彼此的地方。

  • 5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那年夏天,孩子四歲,我當時還沒有到現在的公司上班,那時候是單休,所以每個週六我都帶著孩子去上班。由於當時孩子真的太小,又是特別黏人的狀態。剛開始,他還能做到自己在一旁乖乖地玩,可是後來完全就坐不住了。撒嬌求抱抱,想要媽媽陪著去盪鞦韆,總之就是各種各樣的花招百出。我當時真的是各種忍耐各種說好話,既怕自己工作出錯,又怕孩子缺乏安全感。真的是一段特別揪心的日子,想來都覺得折磨。所以那個暑假結束以後沒多久,我就果斷辭職了。一來是因為週六帶孩子上班確實太累,孩子那麼小,二來也是因為當時要我週一再休假,我是徹底斷了繼續工作下去的念想了。

    就這樣,我來到了現在的公司,雖然有一年暑假也帶著孩子天天加班,但是他大了,已經乖多了。不會再來打擾我工作,也不會再來撒嬌求抱抱。自己在那裡看書或者玩別的,自有自己的樂趣所在。

  • 6 # 十八線mama

    在家長工作的時候,孩子真的會透過一些列的不好的行為去吸引家長的注意的。

    雖然說,我目前沒有工作,但是我前一段時間參加了一些培訓和考試,快考試那段時間,我會在家裡邊帶娃邊看書。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如果我沒有看書,孩子可能還能自己玩一會兒,也不是非要時時刻刻讓我去陪著她,但是我只要拿起書,他就要跟我搶,他也要看,也不知道他看都是字的書是什麼感覺,卻看的很認真。如果心情不好,還會撕我的書。後來我乾脆帶球球來姥姥家,白天我會去圖書館學幾個小時,回家就專心陪孩子。

    這個現象在球爸身上也有體現。爸爸週末經常接工作電話,有時候明明球球玩的很安靜,可是爸爸接電話沒完沒了的時候,球球就可能大喊大叫,或者故意弄出很大聲音來。

    我想,這是孩子希望自己成為我們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很難接受我們明明和他在一起,但是眼裡卻有別的事物。

    我覺得家長還是儘可能不要在家裡工作了,不過如果和球球爸一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比如,爸爸要工作十分鐘,這十分鐘你和媽媽玩,如果球球能安靜的玩十分鐘,等十分鐘之後爸爸給你講故事。時間不能太久,太久孩子等不及,根據孩子年齡和實際情況來衡量吧,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家長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

  • 7 # 糯米麻麻Coco

    我姑娘兩歲半的時候,我一邊在家做兼職,一邊帶她。即使1天24小時候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還是會想媽媽陪著她。有一次我在做一個比較緊急的工作,但是孩子就是纏在一邊讓我陪她,做到我面前,趁我不注意,把我寫好的翻譯資料都給刪除了。我那是一個崩潰啊,強忍著怒火,因為我知道我要是發火了,耽誤的時間更長。後來冷靜下來想想,孩子還是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我做事情的時候她做他自己的事情,誰都不耽誤。現在我做事情的時候,就給孩子一把剪刀,幾張彩紙,一盒蠟筆,自己能玩上個把小時,感覺還不錯。

  • 8 # 靈犀呀咿呀

    那就先放下手裡的工作,抱抱他,說:媽媽在忙工作,忽略你了,你想讓媽媽陪你對不對?來,讓媽媽抱抱大寶貝兒!就這樣抱一兩分鐘,不用說話,就靜靜的讓他感受你的愛。給他補充能量!然後你再說,媽媽還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忙完,忙完我們再一起玩行嗎?

    根據我的經驗,他會同意的!如果不同意,那你就拿出十分鐘來給他講個故事或者做個遊戲,或者直接聽他的,問他想讓你幹什麼,然後全力配合他!

    如果你看見他需要你,而你卻裝作沒看見,或者是你真的就是沒看見孩子的需要。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行為,做的還不夠引起你的注意,那他會更加變本加厲!那樣的話,估計你想工作也沒法工作了!並且雙方都會很不愉快!

  • 9 # 嬌女子143380430

    要幫助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行為或暴力行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問題行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麼是正確的取代行為。

    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內在的意義,是孩子與旁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為什麼會選擇用問題行為甚至暴力行為來與旁人溝通,是因為這些行為有效地幫助他們達成了目的。

    當我們試圖要消除這些不適當的行為,卻沒有想著要去教孩子應該怎麼樣做,那孩子又怎麼樣來跟我們表達他們的意思呢?——他們不是機器人,按個鈕就可以靜止不動。他們需要表達,需要溝通,而且是透過行為來表達與溝通,所以我們要教他們好的行為,才能最終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

    一直在強調誇孩子,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訓練的時候用得很好,但千萬別忘了,在生活裡,也要誇孩子。 誇孩子是家長的學習任務,是家長需要建立的一個新行為。

    “誇獎”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到底誇孩子什麼。不少家長在這個結上卡了殼,於是“在日常生活裡誇獎孩子”成了不可達成的任務。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誇孩子,不應該只看到他們做得特別好特別棒的地方,而是要看他們做得對的地方——沒有不適當的行為,就是一個好的行為。

    1.孩子自己玩了兩分鐘,沒有打擾家長——兩分鐘對我們來講很短,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很長——值得誇。

    2.孩子把一個積木放到了積木盒子裡(無意識的行為,其它的積木還在地上散著)——收拾積木是一個好的行為——值得誇。

    3.孩子從沙發走到餐桌前(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是跑來跑去的)——慢慢走是一個好的行為——值得誇。

    4.孩子在你說話的時候,看了你一眼(無意識的行為)——主動的目光對視,值得誇。

    5.孩子看著櫃子上的擺設,沒動手去拿(可能你多等兩秒種,孩子就伸手去抓了)——抓住這兩秒的機會,不碰擺設——值得誇 。

    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很多很多。

    學會誇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主動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找到孩子的強項優勢,這是將來我們設計任務行為干預方案的基礎。附帶效果:我們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我們就會越積極地來看待和對待我們的孩子。

    幫助我們的孩子,從我們自己做起,從看孩子的好處做起,從誇孩子做起。

    02

    行為干預第二步:學會不對孩子說“不”

    (怎樣對孩子說“不”?)

    作為父母、長輩,我們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當父母說“不要做”的時候,有些孩子會聽從,慢慢改掉了習慣;有些孩子會暫時停止原來在做的事,但沒過一會兒又開始做;還有一些孩子立即發起小脾氣。換句話說,告訴孩子“不要做”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但因為說“不要”很容易,所以不管有用沒有,大人們還是不斷地在對孩子說“不要做”。

    告訴孩子“不要做”的不利之處:

    1.建立了一個負面的環境:當大人說太多“不要”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孩子哪裡都是毛病,完全沒有優點。而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或者不允許的,孩子也會焦慮。

    2.建立了一個負面的親子關係:大人總在以長輩的身份教育孩子,而不是試著去當孩子的朋友

    3.“不要做”的定義不明確,讓孩子困惑:因為告訴孩子“不要做”完全是根據每個人個人的標準而定的,而不是一個有計劃並且有固定標準的指令,所以當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有些大人覺得不適合會叫孩子停止,而有些大人覺得無所謂,會由著孩子去做。甚至於,“不要”可能是根據個人的心情而定的:今天心情好,可以由著孩子做一些略為出格的事,今天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都會叫孩子“不要做”。對於孩子來講就變成了,“有的時候可以做,有的時候不可以做”,沒有既定的標準或原則去遵行。

    4.告訴孩子不要做,只是讓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卻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做。即使孩子能聽話停下動作,下一次卻仍然只能按他會的但不被大人接受的方式去做,所以問題行為得不到改善。

    5.當大人太多地用“不要”這個字眼的時候,有的時候孩子停下來了,有的時候孩子沒有停下來,大人也沒有跟進;漸漸地,“不要”這個字眼對孩子來講失去了應有的力量。在關鍵時刻,當我們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下來的時候,我們說“不要”,孩子卻停不下來了。例如:當孩子要碰開水杯子的時候,我們會喊“不要碰”,但孩子可能根本不聽,碰了杯子才知道燙。 我們會想要對孩子說“不要”的行為,都是問題行為。

    如果我們能從問題行為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就給予正確的指引,那麼這些問題行為就會慢慢地被取代掉。改變我們日常給指令的習慣,很多小的問題行為可以直接改善。

    不對孩子說“不”,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呢?

    1.堅持給正面的指令,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

    a) 不要跑——慢慢走

    b) 不要用手抓菜——用勺子吃

    c) 不要甩門——輕輕地關門

    d) 不要尖叫——小聲點說話

    e) 不要亂扔——扔到垃圾筒裡

    f) 不要亂沷水——在浴盆裡玩水

    g) 不要玩遙控器——把遙控器放在……

    h) 不要打小弟弟——輕輕地摸小弟弟

    i) 不要搶玩具——一起玩玩具

    2.當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的時候,馬上要輔助孩子去做。透過實踐,才能讓孩子明白應該做什麼,並且慢慢建立新的好習慣

    3.當孩子跟從指令和輔助做了之後,一定要記得誇講孩子,並且時不時地獎勵孩子。有強化物跟隨一個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在將來就會越多地發生。

    4.在關鍵時刻(需要孩子立即停止某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用比較強烈的語氣說“不”或“停”,並且馬上用輔助來讓孩子停止他的行動,這樣可以建立起孩子對“不”和“停止”這兩個指令的即時反應。這個反應,在很多危急時刻是非常重要的。

    要改掉對孩子說“不”的習慣很不容易,然一旦建立起這個好習慣卻是我們能終身受益的。當我們挑孩子毛病的時候,第一件事要想的是,孩子應該怎麼樣做,然後告訴和輔助孩子。在這個過程裡,你會發現孩子對指令的服從會越來越好,而且你也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方面,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正面積極起來。

    03

    行為干預第三步:明白行為的功能(理解孩子想透過行為告訴我們什麼)

    (家長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

    行為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通常會把想和作為兩個部分來對待:想是別人看不到的部分,而做是別人看得到的部分。有意識地,我們會透過行動來掩蓋我們真實的想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一種複雜的遊戲。然而,無意識中,我們仍然能從每個人的行為裡讀到他們的想法。

    我們的孩子遠沒有我們這樣複雜,他們很單純,從想到做,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著統一性。他們或許受語言和溝通能力的限制,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但我們可以透過解讀他們的行為來了解他們想表達什麼。有的時候,他們用來表達想法的行為並不是太合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行為”;有的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過於暴力與激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攻擊性行為。要想要解決這些行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孩子在表達什麼,然後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無論是透過語言還是行為。只有當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後,這些問題行為才會真正地被取代,從而減少或消失。

    孩子想要表達:我想要(XX)。

    實物強化行為通常發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絕時。當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被強化,也就是說在將來會更多地發生。

    例如:在超市收銀臺,孩子說“媽媽,我要吃歸糕”;媽媽說“今天不吃雪糕”;孩子開始鬧,並且行為慢慢升級,直到媽媽不能忍受;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孩子停止哭鬧,媽媽給買雪糕。

    這裡的“實物”,並不僅限於我們看得到的東西,也可以是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例如:我想要出去玩;我想要媽媽給我講故事(不是爸爸);我想要媽媽坐在我邊上,弟弟坐在桌子的另一邊;我想要坐公車去學校(不要爸爸開車送)。

    很多時候,家長抱怨孩子強烈的控制慾望,希望事情以他所期望的方式發生,這也歸於“我想要”範疇內。

    功能2:注意力強化行為

    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忙於其它的事情,一段時間沒有給孩子注意力。孩子開始做一些家長通常會制止他們的事,家長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長的注意力;以後在孩子想獲得家長注意力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做類似的事情。

    例如:媽媽忙著做晚飯,孩子自己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玩電燈開關;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後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獲得媽媽的注意力)。

    不要覺得自己在幾分鐘前剛給過孩子注意力,孩子的問題行為就不是以獲取注意力為目的的。有一些孩子,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需要家長持續的注意力,他們獨處的能力很弱,有時甚至少於1分鐘。

    功能3:逃避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

    逃避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給指令並且堅持執行該指令時。當行為不斷升級,家長疲於應付孩子的哭鬧而忘了之前給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成功出逃了該項他不想做的任務;在下次孩子不想服從某項指令時,行為就會再次發生。 有的時候,孩子最終還是做了家長要求的事。但因為問題行為而延遲了執行任務的時間,對行為也是一種強化。

    例如: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想要逃,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最終孩子不需要再做作業,或者晚一點再做。)

    功能4:自我刺激行為

    這一類行為與前三類不同:前三類行為的強化物都來自於第三者,而自我刺激類的行為,強化物產生於自身體內。

    確認是否自我刺激行為:當該行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無論是否有旁人在一邊都會發生時,通常可以確認為是自我刺激的行為。

    由於自我刺激行為的強化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當自我刺激行為發生時,行為就自然得到強化,之後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就會慢慢提高。

    有些小年齡孩子身上觀察到的與感覺系統相關的自我刺激行為,隨著年齡可能會自然慢慢減弱甚至消失: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發育,行為所達成的感覺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該行為就達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減少了。

    由於不同功能的行為強化的原因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繼續強化該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首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行為的功能,然後才能正確干預。

    04

    行為干預第四步:當行為發生時應該怎麼應對(避免強化不正確的行為)

    (家長應該避免無意識強化孩子的不正確行為)

    上一步講到,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行為歸類到四種功能中去,實物強化行為、注意力強化行為、逃避行為和自我刺激行為。既然每一種行為傳達著不一樣的資訊,那麼我們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以避免在無意識中強化孩子的不正確行為。

    1.實物強化行為

    當孩子因為他的要求未被滿足而產生行為問題,在這個時候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會強化孩子的行為;也就是說,在未來孩子會以同樣的行為來達到他的目的。

    當行為發生時:

    (1)忽略孩子不正確的行為:不給語言指令,例如“不要哭”,“不許打人”;不講條件,例如“你不哭就給你XXX”,“你打人就不許你看電視”。只要孩子沒有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或毀壞物品的行為,你可以選擇走開,讓孩子一個人發脾氣。

    (2)當孩子開始冷靜下來的時候,給孩子注意力,引導孩子玩他們喜歡的遊戲,從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在這時停止了哭鬧,可以給孩子他們喜歡的東西——但不要給孩子之前要的東西。

    注意:我們不需要等到孩子完全冷靜。當孩子停止大動靜的哭鬧,甚至是在他們哭鬧間喘息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介入。但如果孩子又開始大動靜的哭鬧,就繼續忽略。有的時候,這樣的過程可能會來回幾次。

    (3)在一定時間內不要給孩子他之前哭著要的東西。如果想要給孩子他之前要的東西,小年齡的孩子等待的時間在5-30分鐘,大年齡的孩子最好等待30分鐘以上。如果之前說過什麼時候孩子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就堅持原來說過的話。比如“吃好晚飯才可以吃冰激凌”,那就等到晚飯後再給孩子。

    2.注意力強化行為

    當孩子因為一段時間沒有獲得家長的注意力時產生的行為問題,行為的目的是獲得家長的注意力,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注意力,不論是安慰還是責罵,都會強化孩子的行為;也就是說,在未來孩子會以同樣的行為來獲取家長的注意力。

    當行為發生時:

    (1)忽略孩子不正確的行為:不給語言指令,例如“不要玩電燈開關”,“不許打人”;不試圖轉移孩子注意力,例如“你去看一會兒電視吧”。只要孩子沒有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或毀壞物品的行為,你可以選擇走開。

    (2)但往往孩子在這個時候選擇的事情是大人無法忽略的,如果確實需要馬上阻止孩子的行為,可以輕輕阻止孩子的行為,然後用身體輔助把孩子引導到他應該在的地方。在過程中,不給語言指令,不對話,不給目光對視,不與孩子互動。

    (3)等待大約30秒到1分鐘,如果孩子沒有繼續之前不正確的行為,給孩子注意力,與孩子互動,誇孩子任何他做的好的或無錯的行為。

    3.逃避強化行為

    當孩子不想執行某個指令時,孩子會採取一些不適當的行為來延遲或拒絕服從該指令。在這個時候,家長常常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對付孩子的行為問題上,而忘了之前給孩子的指令,從而孩子不需要再執行該指令。在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得到強化;也就是說,在未來孩子會以同樣的行為來逃避你的指令。

    當行為發生時:

    (1)忽略孩子不正確的行為:不給語言指令,例如“不要哭”,“不許打人”。在孩子哭鬧的過程中,保持冷靜的表情,不展示任何情緒,不同情,也不生氣。

    (2)當孩子開始冷靜下來的時候,繼續給同樣的指令,並且提供輔助,幫助孩子開始執行某任務。對於小年齡的孩子,輔助孩子完成任務注意:我們不需要等到孩子完全冷靜。當孩子停止大動靜的哭鬧,甚至是在他們哭鬧間喘息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介入。但如果孩子又開始大動靜的哭鬧,就繼續等待。有的時候,這樣的過程可能會來回幾次。

    (3)當孩子完成任務時,哪怕是在輔助下完成的,都要誇孩子,並且獎勵孩子他喜歡的東西。

    4.自我刺激的行為

    當行為發生時,行為受到自然的強化。

    (1)用肢體輔助阻止孩子的行為,儘量少用語言提示。

    (2)引導孩子玩其它的活動,最理想的是同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產生同一型別刺激的活動,比如孩子喜歡在床上跳,可以讓孩子在蹦床上跳;孩子喜歡玩水,可以讓孩子在水池裡玩。

    (3)如果找不到產生同類刺激的活動,可以引導孩子玩其它感興趣的活動,從而轉移注意力。

    (4)對於在年齡的孩子,可以透過訓練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從而讓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為。

    在行為發生後,我們能做的只是不繼續強化該行為。真正要干預問題行為,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是如何在行為發生前,做更多的工作以預防行為的發生,從而減少至消除問題行為。

    05

    行為干預第五步:利用環境變化來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ABA是最有效的行為干預法)

    在ABA的行為干預中,始終強調當行為發生時要或忽略或堅持指令。這些個原則,在實施的過程裡,首先看到的變化是行為的加劇而並非減少。原因很簡單,一個行為一直都可以達到某個目的,但突然之間竟然不管用了,這個時候人的選擇是更用力些(對於孩子來講,鬧得更兇些),探測是不是可以達到原目的。在探測後發生達不到目的,該行為就會減少,也就是慢慢達到行為干預的目的了。

    舉個平常的例子,用一定的力度推門,門會開啟;某天,還是用一定的力度推門,門沒有開啟,這個時候我們會自然選擇用多點力再推,看看門會不會開。如果門沒有開,才會去想其它的辦法。只是一次的經驗並不足以完全讓我們放棄這扇門,但凡有機會的時候,我們一定還會再去試著推幾次。如果門一直打不開,我們才會真正放棄從那扇門走,而在那時,新的通道才有機會被加固起來。

    對於父母來講,要在孩子在哭鬧中堅持打贏這場仗是有難度的,這個難度在於心理: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忍受讓孩子哭上大半個小時不去管;家裡有老人的,更是會心疼孩子,從而責怪孩子的父母過於嚴厲。同樣的道理,ABA的原則讓人覺得不夠人性。

  • 10 # 我和她的故事

    如果孩子真的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要反思,是不是一直忙於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呢?我們真的要放下什麼,來和孩子好好的聊一聊。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如果家長真的沒有時間,可以跟孩子約定多長時間後,再陪孩子,比如,告訴孩子等媽媽三十分鐘,媽媽把這個工作做完,一定陪你玩,你先寫作業,或者玩玩具,或者建議孩子先玩什麼,等等媽媽。

    家長過了三十分鐘後,一定要放下工作來陪孩子。媽媽一定要信守諾言!

    以後孩子也不會用這種方法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了,因為媽媽有時間時經常跟他玩,忙的時候,忙完也會跟他完。

    家長要培養孩子更多的愛好,讓孩子不會覺得無聊 。

  • 11 # 笑容悠然

    我家寶貝現在才一週歲,他已經有需要時刻被關注的需求了。

    早上起床,我趕緊去廚房給孩子做早飯,當我站在廚房裡忙的時候,寶寶自己爬進廚房,扶著我的腿站起來,嗯嗯,嗯嗯地叫。

    有時候我不得不停下手頭的工作,把孩子抱起來,安撫她一會,然後再繼續。

    小孩子都需要得到大人的充足的愛,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性。如果他還喜歡黏人,做各種奇怪的事情去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那說明他沒有足夠得到足夠的愛,他還有需要。

    那麼既然孩子現在,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也要做一些不好的行為。那麼無論大人的工作在忙,也要留給孩子充足的親密時光。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大人需要留給孩子的時間,會逐漸的減少。當孩子完全獨立後,大人有充足的時間去忙自己的工作。

    所以現在,還請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 12 # 源源和皮皮媽咪

    當家長髮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請立刻停止手頭的工作,給予孩子關心,不要讓孩子的行為愈演愈烈。

    家長平時總是忙工作,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表現好時得不到父母應有的表揚和稱讚,只有透過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停下來批評自己,注意自己的存在。所有父母平時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忽略了。

  • 13 # 堯媽成長記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了我的兒子,他真是一個活寶,他爸爸想在晚上的時候看看書學習學習,實話告訴你們,那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爸爸想考一級建造師,因為我是全職寶媽,家裡的擔子都落在堯爸一個人身上,白天要上班,要想學習就只能在晚上了,可是我家堯堯就是各種搗亂,根本不讓他爸爸學習,對此我們非常無奈,只能另想對策了,哈哈!

    其實小孩子根本不會管你工作不工作呢,他最關心的就是你為什麼不陪他玩,所以當孩子看見自己的父母長時間不理睬他,怎能不急眼呢?現在的孩子聰明著呢,他制定會想各種辦法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把他當做主角才罷休,父母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就好了,丟到手頭的工作陪陪孩子就是了。工作只能在孩子睡著或者不在身邊的時候做了。

  • 14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對想引起家長注意力的寶寶,家長應該儘可能去放下正在乾的事情,去照顧他,陪他玩耍,傾聽他的要求,然後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讓孩子知道家長即使當時不能陪他,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使寶寶達到心理上平衡和安慰,從而糾正搗蛋的行為。

    除此之外,家長平時要多觀察寶寶的行動,遇事力求在事先打“預防針”,儘量以各種方式滿足他在情感上對親人的渴望,讓他感受到家長對他是關心和注意的,避免引發其“淘氣搗蛋”的行為。

  • 15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於是,可能透過一切或誇張或奇特的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力。

    我家寶寶還比較小,不會用語言來表現不滿,表示自己受到的關注度不夠,卻會用哇哇大哭來彰顯自己的存在,使父母感到自己被忽視掉了。當忙著做家務或是工作時,肯定會不堪其擾,比如今天早上忙著去上班,小寶卻突然大哭,一種分身無力感頓時佈滿身心。如果面對一歲以內的孩子,父母還是儘量以陪伴為主,如果手邊的工作不太忙,最大限度地節省能量、努力安撫寶寶的不安情緒,讓他感到家人一直在他身邊;如果稍大些的寶寶,父母可以告訴他工作事務的重要性,表示不希望受到孩子的打擾。這時,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比如給他準備一些偏愛的玩具或是畫具,實在不行就準備零食,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玩耍,方便照看。

    相信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具備了自主意識以後,就能夠學會自娛自樂了。在他沒有長大前,父母還是儘量陪伴為主吧,畢竟這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16 # 凌兒媽媽

    家長在忙的時候,孩子會透過不好的行為吸引家長注意,那說明他需要家長陪伴他玩兒。這個時候家長是否可以停下工作,跟孩子商量一下,就陪他玩十分鐘呢?我想十分鐘應該耽誤不了多少工作吧,這樣子孩子也不搗亂了,心情也愉悅了,等下工作的時候沒有孩子的打擾效率也更高了。

    我妹妹在家裡做兼職的時候,孩子也是在一邊搗亂,要媽媽抱抱。其實對於兩三歲階段的孩子這樣的表現是正常的。可以停下工作,陪她玩一會,再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玩具給她玩。她一沉浸在玩具帶來的樂趣中,暫時就不會再來打擾媽媽工作了。

  • 17 # 雨中的承諾2016

     

    如果孩子故意打擾你,那是因為你們之間缺少親密的互動,渴望你能多給他一些關注。

    寶寶非常需要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關注。如果得不到父母足夠多的關注,寶寶會透過一些特殊的表現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寶寶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瞭解並且滿足寶寶的這些需求,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 18 # 為你踮起腳尖

    我現在是全職媽媽,所以我的主業是照顧我的孩子,但是我也在做兼職,所以偶爾會有照顧不到她的地方,她就會哭呀,鬧呀或者是故意搗亂,我現在就跟她約定好,媽媽忙的時候,她需要自己玩,我一般都會給她準備好玩具,或者是看她自己的書,一般都會遵守約定!

  • 19 # 暖心秋媽

    家長在忙工作時,孩子會透過一些不好的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力,我們可以試一試這樣做:

    一、培養孩子擁有自己的喜好。

    1、培養孩子能夠獨立玩自己的玩具。

    我相信每一個家庭裡,父母都會為孩子準備了很多的玩具。樂高玩具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思維,還是一個耗時間的活兒。

    當孩子喜歡上玩這個玩具,他就會耗費很多時間。相對的來說,他也擁有一個平靜且不受別人打擾的環境氛圍。因此,當孩子正在玩著玩具的時候,他是不會去打擾大人的。所以我們也不必擔心孩子在自己工作的時候來打擾。

    2、讓孩子喜歡上塗鴉。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畫家。難道不是嗎?孩子隨手拿起筆就會畫他心裡邊所想的畫。所以,當孩子正在塗鴉他自己喜歡的塗鴉時,作為大人的我們,不必去糾正他應該怎麼畫,他必須怎麼畫,我們只要讓他自己畫喜歡的畫就行。

    就是因為平時大人對孩子的諸多幹擾,所以造成了孩子不會畫畫。要是孩子能夠喜歡上塗鴉的話,那麼,他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會來吵著大人的工作。

    所以塗鴉也是能夠讓孩子安靜的好方法。

    當然,咱不必為孩子多畫了幾張紙,甚至是幾十張紙而去責罵孩子“那麼多呀?好浪費哦。像我家寶貝三歲的時候,他開始瘋狂地愛上塗鴉,我也說不清他究竟用了多少紙。

    3、培養孩子愛上閱讀。

    讓孩子愛上閱讀,這是每個家長都喜歡可是又煩惱的事兒。我們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去指導孩子閱讀。

    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首先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買他們喜歡的書。書不必太多,選擇她自己喜歡的幾本就行,因為孩子對著自己喜歡的書可以反覆讀很多遍。

    然後,開始讀書的時候應該是,大人陪著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只有讓孩子喜歡上親子閱讀的時光時,才會讓孩子逐漸地能夠自己閱讀。

    我現在住著的地方,在廳裡我沒有放著電視,而是擺了一書架的書(大人的、孩子的);在床頭上放著書;在沙發扶手上放著書;在閱讀空間裡放著書。為了能讓孩子愛上閱讀,我是鑽空腦袋去想方法呀。

    4、培養孩子沉迷於手工。

    因為平時我自己也喜歡摺紙,所以,連帶著我家寶貝也喜歡上了折手工。我這次也是看著書上的分解圖來著的,我在學習走走的時候,我家寶貝也在旁邊。

    去年冬天,他居然會看著圖解來摺紙,我真的是覺得太驚訝了。我想想我自己還是五年級才學會摺紙的呢!

    二、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參觀。

    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參觀,我是為了讓孩子有負疚感,而是讓孩子感受父母為工作付出。不管孩子多麼的小,他都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因為血緣親情的關係。

    三、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讓孩子做家務永遠都不會太早或太晚,幫助做家務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技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有用,而且能夠教給孩子瞭解,所需完成的事情,並感激完成這些事情的人。如果孩子不能以積極的方式獲得滿足感,往往就會尋找不那麼積極的方式去感受自己的重要性。

    我要說這一點,是要說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裡,他能夠體會到為別人著想的思想。

    自從成為了一名寶媽,因為要工作,也不能丟下照顧孩子的責任,所以我也會覺得累。為了能夠讓自己不那麼疲於照顧孩子與工作之間,所以我用這些“懶人帶娃”的方法。

    這些方法真的是挺有用,你也可以試一試哦。

  • 20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當家長在忙工作的時候,孩子會透過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這點我還沒有體會,因為我現在是全職在家照顧寶寶。我覺得如果包包已經需要透過一些不好的行為,才能吸引家長的注意力了,那麼就證明了家長其實是比較忽視孩子的感受的,要麼是家長過於關注工作,或者即使不關注工作的時候也在做自己的事情,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我家寶寶一歲多一點,有的時候寶寶心情比較好,我可以讓寶寶自己在那玩一會兒然後我去給寶寶準備早餐午餐晚餐,或者是小零食。但是有的時候寶寶心情不好,他就會拉著我讓我抱著她,或者是不讓我去準備他的輔食。這個時候我都會首先滿足孩子已經的需求,可以我跟他說,媽媽先陪你玩10分鐘或者是先給你講個故事,等講完這本故事的時候,媽媽就要去給寶寶準備午餐了,寶寶就自己玩一會積木吧。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等玩玩這個遊戲或者是講完這個故事,我就它就可以發我就給他準備午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高中幹過什麼精彩的事?